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汉武帝

论汉武帝

论汉武帝
论汉武帝

论汉武帝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中国历史上对其评价很高,在其执政风格以武为主,刘彻于7岁到16岁间,朝政由虞太后主掌,小小年纪已不霄人羽翼,与自已的祖母暗斗十数年,最后虞太后知其高皇血脉并非平庸之辈,安然隐退,由此满腔报复的刘彻着手亲政。

在汉武帝的治国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学家们统一并没有异议的看法,可是在刘彻执政44年间,汉武帝却是彻底的法家治国思想,在历朝历代来看,儒家思想是符合封建君王治理国家的,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愚民的作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对百姓以儒家思想布恩施,宣儒道以示政府怀柔,以儒家教化天下的同时也用法治法则甚至重典来约束官吏,儒学与法学的有效结合,可以说,刘彻是以儒学为辅却是以法家思想治理的汉王朝,使国力日盛,吏治相对清明,并为汉王朝的军事顶盛扫清了后顾之忧。

汉武帝是一位极具魄力的皇帝,甚至称之为霸道也不为过,在其年轻时期汉王朝崇武治军的思想贯彻军中,在其持剑主朝就可以看出,他主持的汉王朝是一个充满男性阳刚的朝代,处处透露着舍我其谁的霸气,在其前任的数位帝皇对西域匈奴采取的和亲以换边境安宁的做法极为不齿,从登基依始就为洗刷这一在他看来国民一大耻辱的境况努力着,尤其是面对伊稚斜单于和亲后尚滋扰边境,滥

杀屠城深深刺痛,“寇可往,我亦可往!”拉开了汉王朝对外政策反守为攻的序幕。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虽然首战失利但这也开始了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论及汉武帝一朝的军事战役,人们往往言必称卫青、霍去病、李广,没有人注意到璀璨四射的将星、帅才背后,那位文治武功才能均凌驾于后世西方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相的最高统帅--汉武帝。

当年,汉武帝决意改变祖制、对匈开战,韩安国、汲黯等前朝老臣,公孙弘、主父偃等当朝新锐,纷纷高唱反调。群臣应者寥寥,首战无功而返,年轻的汉武帝力排众议。此后,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对匈奴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都由汉武帝亲自决策部署,选将调兵。至于具体的用兵时间、出兵地点、兵力部署、攻击方向,汉武帝都事无巨细,总揽无遗。一举扫平匈奴这个心腹危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将匈奴并入了汉王朝版图,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商贸发扬了汉朝文化,以文广施布恩强化了与西域诸国的联系。

除了对匈奴的战争在汉王朝版图东北部,他兴兵绞灭卫氏朝鲜,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使汉帝国版图至此完成。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至秦后重归汉版图。

终汉武大帝一生,亲朝政,尊儒术,立中朝,建年号,平匈奴,通西域,拓疆域,不可谓誉满天下,也榜满天下,总之其武功大于文治,汉朝是一个男人的朝代,至今还让我们津津乐道,军队无论为用兵滔略还是单兵素质,作战装备都是古往今来首屈一指,也有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

可以说自汉代以后尤其是西汉以后,中国的历朝历代也不再有汉武的雄风,有人说是儒家误了汉民族,但汉武帝为什么会在平衡点上常握得如此到位,后世之君并非没有一等一的君王而是他们只看到了儒学式的文治教化更方便于统治黎民,而疏忽了法治才是治国强军之道,所以汉武大帝的一句开篇语说的好:他

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刘彻。他的诞生据说伴随着母亲梦见红日人怀,他的曾祖父刘邦托梦为他命名为“彘”(野猪)——而他的父亲则解释此字谐音于“智”,为他改名为“彻”,透彻,并赐号日“通”;而他也的确是一位智圆行方、通彻无比的传奇男子。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时代导致了巨大的变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冲突,巨大的争论,使他成为一位备受争议以至误解的人物。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阉割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而这个人原来是最能理解他同时崇爱他的。结果此人由于恨用笔来惩罚他;使他身处的这一伟大时代和他的生平成为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时代。而他汉武帝则从此成为最被误解的一位谜一般的君王。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6943942.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6943942.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6943942.html,/u/5925165099?is_hot=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6943942.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6943942.html,/

kz7XcA05w190

我评汉武帝_800字

我评汉武帝_800字 汉武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同时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善于重用人才,而且非常聪明。并且从小爱读书的他,当上皇帝后也十分重视教育。 下面我就来评价一下吧。汉武帝在位时,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国家统一,他也一一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在政治方面,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的问题,加强了中央的权威。而且他还破格录取了有真才实学的人,十分重用人才,并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在经济方面,将造盐、钱和铸铁的权利归于国家,并统一了五铢钱,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力。同时也打击大商人放高利贷,增强中央财政。在思想方面,他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在军事方面,出击匈奴,是他最大胆的决策。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

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 但是汉武帝也有缺点。他好大喜功,连年打仗,耗国库空虚,他同时也相信神仙方术,而且权利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汉武帝晚年自己也承认,曾下诏检讨:“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怨苦,不可追悔。向者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信方士,求神仙,大兴土木是汉武帝一生中的一大缺点。不过他也是至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向众人承认错误的皇帝,当然我认为只要知错能改,便善莫大焉。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汉武帝,虽然有缺点,但人无完人嘛!不过我特别欣赏他重视教育,重用人才。当然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大公无私,这使他在治理国家方面获得了不少益处。

细数汉武帝一生的成就,不愧是千古一帝,实在太霸气了!

细数汉武帝一生的成就,不愧是千古一帝,实在太霸气了! 电视剧《汉武大帝》对汉武帝介绍词是“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翻开史书,细数汉武帝的显赫武功,即便是再较真的人也会不得不承认,汉武帝千古一帝的名号真不是吹的,汉武帝实在太霸气了!汉武帝且看汉武帝一生中的成就。1 出兵救援东瓯,闽越国闻汉军出动后不战而退。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朝东南边的闽越国(大致为今天福建)围困东瓯国(大致为今天浙江南部),东瓯国向汉朝求援。太尉田蚡等人以路途遥远艰险为由反对出兵救援。汉武帝力排众议,派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动会稽郡兵马,跨海进军闽越。闽越国听闻汉军大举出动后不战而退,东瓯之围得解。2 出兵闽越,闽越国人杀其国王请降。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攻南越。汉武帝派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讨伐闽越。汉军未至闽越,越人杀国王向汉军请降,汉军方归。3 四路骑兵北击匈奴,汉朝正式向匈奴亮剑。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卫青部到达龙城,斩获匈奴七百级。此战标志着汉朝结束和亲政策,拉开与匈奴决战序幕。对中华民族来说,汉武帝“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

我复亦往”的强势宣告,无异于铸就了民族魂魄,从此这个民族以汉族自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4 收复河套,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获首虏数千级。此战最大意义在于收复了河南地(今河套平原),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得以解除。同年,汉武帝在河套设置朔方、五原郡。5 大破匈奴。打破匈奴元朔五年(前124年),大将军卫青率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斩获首虏一万五千级,赢得汉朝建国以来对匈奴首次重大胜利。6 夺得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兵河西走廊(大致为今天甘肃),共斩首虏四万余级。同年秋,匈奴昆邪王率众四万余人来降,汉武帝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从此今天甘肃大部分地区纳入中华版图。夺得河西走廊,对汉朝向西进军、开拓西域意义重大,汉朝影响力和国威也由此走向世界。7 漠北决战重挫匈奴。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下定决心集举国之力对匈奴实行长途奔袭、主力决战。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出击。卫青部北围匈奴单于,斩首一万九千级,至阗颜山乃还。霍去病部与左贤王战,斩获首虏七万余级,封狼居胥山乃还。此战是汉朝与匈奴的国运之战,汉军在付出较大伤亡的基础上重挫匈奴,从此漠南无匈奴王庭。8 讨伐南越,设置南海九郡,平定西南夷。讨伐南越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国相吕嘉谋反、杀汉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

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00年)开始制曲。什么是曲? ?凡是谷物以至豆类,不论生熟,整粒或粉末,只要经过微生物作用的,都叫做曲。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微生物自然培养物。开辟了独一无二的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酿酒的道路。 酒的起源有哪些说法? 现代学者对酿酒起源的看法? 古人把酒的作用归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 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饮料酒 最古老的酒是游牧时代(新石器时期)的醴酪(周记、礼运篇),这是中国有文字记录的最古老的酒。 谷物酿酒始于农耕时代还是先于农耕时代? ?酒政:是指在历史发展各个阶段国家对酒的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而制定实施的制度政策的总和。 ?酒的特殊性: ?1、中国酿酒原料主要为粮食。 ?2、酿酒与用酒是一项非常普遍的社会活动。 ?3、酒是一类高附加值的产品。 ?4、酒是一类特殊的食品,但不是生活必需品。 ?人类最先学会酿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我国最早的麦芽酿成的酒精饮料:醴。 ?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黄酒和白酒。 ?目前产量最大的饮料酒:啤酒。 ?记载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传说中的酿酒鼻祖:杜康、仪狄。 ?最早提出酿酒始于农耕的人:汉代刘安《淮南子》,“清盎之美,始于耒耜”。 ?最早提出酒是天然发酵产物的人:晋代的江统《酒诰》。 ?凡含有酒精(乙醇)的饮料和饮品,均称做“酒”。 ?酒饮料中酒精的百分含量称做“酒度”。 ?欧美各国常用标准酒度表示蒸馏酒的酒度:体积分数50%为标准酒度100度。即体积分数乘2即是标准酒度的度数。 ?原料经糖化(糖质原料不经糖化阶段),酒精发酵后的汁液称为酿造酒。酒精含量15~20%。 单式发酵:葡萄酒、苹果酒 酿造酒先糖化再发酵 复式发酵 边糖化边发酵 按生产方法分类蒸馏酒 酿造酒 果露酒 、按葡萄生长来源不同分类: 山葡萄酒(野葡萄酒) 家葡萄酒 2、按葡萄酒含汁量分类: 全汁葡萄酒

【汉武大帝吧】汉武帝时期王国政策的特点

第23卷第2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V o.l23,N o.2 2008年6月J.of X uzhou Education Co ll ege Jun.,2008 汉武帝时期王国政策的特点* 李 园 (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0) 摘 要:汉武帝时期的王国政策,不但继承、完善、发展了文、景以来的王国政策,而且有其自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一则表现为兼具血缘性和地缘性,二则表现为它与当时中央集权、对外战争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联,三则表现为在分封原则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关键词:汉武帝;王国;中央集权;特点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8-6625(2008)02-0021-03 一、武帝的王国政策兼具血缘性和地缘性 武帝在位年间,先后有九个诸侯王国因谋反、不法等罪而被除,即刘明的济川国、刘定国的燕国、刘次景的齐国、刘安的淮南国、刘赐的衡山国、刘建的江都国、刘彭离的济东国、刘勃的常山国和刘定的济北国。从血缘关系来看,济川王刘明、济东王刘彭离乃梁孝王刘武之子,齐王刘次景为齐悼惠王刘肥的玄孙,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皆为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江都王刘建为江都易王刘非之子,常山王刘勃为常山宪王刘舜之子,济北王刘宽为济北贞王刘勃之子。 在被除国的诸侯王中,只有江都王刘建和常山王刘勃与武帝的关系较近,其余诸王与武帝的关系都较为疏远,却无一是武帝的兄弟或儿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武帝的兄弟和儿子都是遵守汉法的良王,实际上,其中不乏作恶多端者。譬如胶西于王刘端,武帝的这位兄弟可谓劣迹斑斑,此则 史记卷五九 五宗世家载之甚详: 胶西于王端,!!为人贼戾,!!数犯上法,汉公卿数请诛端,天子为兄弟之故不忍,而端所为滋甚。有司再请削其国,去太半。!!相、二千石往者,奉汉法以治,端辄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所以设诈究变, 强足以距谏,智足以饰非。相、二千石从王治,则汉绳以法。故胶西小国,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 赵敬肃王刘彭祖亦复如此。属值武帝加强对诸侯王控制之时,他们竟敢顶风作案,肆无忌惮地杀害汉廷所任命的二千石官吏而未受严惩,这自然得益于武帝对手足之情的顾念。 在打击、侵削诸侯王国的的过程中,武帝固然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标准,但尚有其他考虑,此以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建身灭国除之事最为典型。相比较而言,称刘安、刘赐、刘建谋反而加以诛除,充其量只是表面文章,其深层原因还在于这三个诸侯王国的地盘,被汉廷认定是易滋祸乱之地。 淮南、衡山、江都三国所在,皆为东周时期的楚国故地,该地民风剽悍好斗,遂为难治之地。时当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就只有楚国,秦国大将王翦在灭楚战争中动用了60万大军,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取胜,但仅过了20多年,楚地就再次掀起了反秦浪潮。不但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反秦主要人物都是楚人,而且项羽麾下的以楚地子弟组成的军队更是推翻秦帝国的主力军。汉朝建国之后,韩信、英布皆受封于此,后被次第翦除,其被灭之重要原因,就在于二人盘踞在危险的楚地。尔后当大封同姓诸侯王时,?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而后悔,曰:?若状有反相。#[1]刘邦此语,与其说是对刘濞的担忧,毋宁说是对楚地的忧虑。结果是,吴楚七国之乱的首要人物吴王刘濞、楚王刘戊,都出自故楚之地。诸如此类的前车之鉴,自然不能不引起武帝的警惕,其对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后处置之严厉,部分也正是因此之故。 二、武帝的王国政策与中央集权、对外战争紧密相联 当武帝即位之初,社会经济经过建国以来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已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与此同时,主要通过文帝和景帝的不懈努力,政治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皇权的深刻变化。首先,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威胁汉廷的诸侯王势力已经受到重大打击,其领地不断缩小,其势力日益弱化,尽管如此,诸侯王们仍然各怀心机,部分拥有潜在实力的诸侯王甚至还存有不臣之心;其次,汉初以来功臣集团对皇权的制约已经大为减弱。不过,虽然汉初以来功臣集团势力日趋衰退,但丞相一职仍由其把持,以丞相为首的政府对皇权仍有一定的牵制力,这使得皇帝尚无 ? 21 ?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李 园(1968-),男,江苏徐州人,徐州一中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

浅谈汉武帝时期的政治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继位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广施德治,安抚人民,同时又吸收法家思想的精华,创新改革,以法治国,恩威并施,积极寻找多渠道的治国良方,在他执政的五十四年中把西汉王朝推到鼎盛时期,国家在政治济文化军事各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武帝文治武功的业绩令后人瞩目西汉所以会在武帝时达到鼎盛,与其以德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本文即就此问题从四个方面作一探讨一倡导儒学加强法治 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方针的实施固然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但也为诸侯王商贾和豪富地主等地方势力的膨胀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中央和地方矛盾不断升级,皇权经历了平定异姓王翦除吕氏势力消除七国之乱等曲折的历程,一个总的特点是以外部冲突的形式加强君主集权,维护大一统这就给汉武帝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中央与地方的冲突用什么方式解决为最妥?如何把这种用武力维护的外在的大一统转化为内在的大一统?如何让大一统的思想扎根于人们心中,确保皇权的绝对巩固?汉武帝即位不久即诏令贤良对策,试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国理论和方法,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出焉公羊学大师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深深打动了武帝,特别是他在第三策中分析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一思想正中武帝下怀,故即得到他的赞许,于是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了国家的指导思想,统治者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约束臣民的行为准则,甚至于以春秋决狱,把儒家经典当法典来用,国立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其它诸子传记博士均被罢除,并且不断从太学中选拔优秀博士弟子加入国家官僚集团,尚儒学的公孙弘就是以平民而被提拔做官,最后做到丞相封侯,开先为相后封侯之先例[2]由是天下学士竞相仿效,尊儒就成了风尚。 二治农以德治商重法 武帝在治国中对农业是非常重视的,他把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奉为宗旨为了使农民能把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地用到农业上,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稳固小农经济,使农民的生活基本保持稳定这些措施包括通过迁徙东方大族打击豪强没收商人土地开发荒地等方式扩大国有土地,以及假民公田。屯田等保证农民拥有充足的土地武帝还推行大亩制,增加农民的耕地使用面积西汉初期,有的地区在亩制上使用周制,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一百方步为一亩,折合等于今 0.288 市亩,有的地区用秦制,宽一步(六尺),长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折合等于今0.691市亩武帝时推行大亩制盐铁论未通篇御史言:古者制田百步为亩,民井田而耕,什而借一先帝哀怜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亩,率三十而税一推行大亩制后,耕种面积增加了约一点四倍,有利于稳定和发展农民经济,所以盐铁会议上御史把武帝时推行大亩制后耕地面积增加,而赋税还是三十税一而未增加,作为当时德政加以申述,而贤良文学也未提出反驳,可见这在当时确系公认的事实再者武帝十分重视兴修水利,西汉时期全国兴修水利的高潮就是在武帝时期出现的。 与对农民的德政相反,武帝对商人的政策却是刻薄寡恩汉初实行黄老无为而治,不与民争利,铸币煮盐治铁任由百姓自便,经济政策宽松,促进了商业

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在我国古代史上的贡献;了解汉匈和战的史实;掌握汉武帝军事上大一统的成就。 2.课标分析: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秦汉时期日渐强大进入鼎盛。对北方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汉匈的和战既促进匈奴的封建化进程与民族融合的步伐,又是西汉军事上大一统的措施与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军事和民族关系的角度介绍西汉的强盛,顺延着秦朝与匈奴的关系而来,也因为西汉的弱强而和战,匈奴在与汉朝和战的过程中封建化进程加快,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也加强,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基础。因此,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匈奴兴起并对中原形成强大的威胁;另一条线索是汉朝在不同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的系统性把握还不够,但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不同程度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科学性,更要注重趣味性。由于年龄的制约,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对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有一定难度,对民族关系的主流把握还不一定准确,教师要加强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等,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意识。 ②掌握匈奴与汉朝“和”与“战”的表现,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改变,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各民族间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雄才大略汉武帝

雄才大略汉武帝 ——《汉武帝传》读后感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里,有一位备受后世推崇的帝王,他以革新图强、雄才大略著称。这位帝王,就是汉武帝刘彻。后世关于汉武帝的纪传文学作品较多,我最尊崇的是杨生民先生著的《汉武帝传》。本书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对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等各方面上的功过得失皆有其细腻的分析,令我深有感触。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他本人,亦成为不朽的传奇。 汉武帝的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幼年的他,经历了皇宫最为残酷的帝位之争。唯一幸运的是,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战胜了他的竞争者,并摆脱了皇太后的权力禁锢,继而成为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这也是强者生存的法则,无论之于个人或者国家都是如此,面临残酷的争斗,适应环境并且生存即是王道。 如果说,汉武帝继续他的祖辈们休养生息的政策,那么他仍会成为一代明君。然而匈奴之患未除,是这位不甘屈就的帝王所不能允许的。古人说非常之功须得非常之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励志图强,才促成了反击匈奴的胜利,为其后几百年的和平创造了基础。可以说,

汉武帝把治国理想蓝图与面临的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解决,然后成就千古功业。历史功绩的建立固然需要时机,然而这时机只会留给有志向有准备之人。如果我们不行动不超越,就不可能有大作为。 平定匈奴之后,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交流。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里,汉朝的对外贸易及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汉王朝也进一步声名远播,客观上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也许那时还没有政治服务于经济的理论,然而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无论国家求发展,还是个人求进步,固步自封是不行的,只有对外交流,不断学习,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汉武帝治国的理念既源于当时社会实际,也有很多来自于他自身的思想。可以说,他的成功促成了汉武帝王朝的成功,他的强大促成了汉武帝王朝的强大。无论一个国家、或集体、或个人,要想有非凡的成绩,必须加强自身个体的修养,而后才能推动整体的成功。 由此可见,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不仅是历史的财富,他的经历也是我们修身治国的良师益友。唯有存远志,用全力,并且不断学习、拼搏,才能达到人生路上的巅峰。汉武帝的成功,是历史的缩影。 工管101班 陈光辉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武帝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1 另一位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汉宣帝对曾祖父汉武帝评价非 常高,要为他加庙号(大汉非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不能加庙号),认为他文治武功之大以至言辞都无描述:“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乡风,款塞来享;建太学,修郊祀,定正朔,协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应,宝鼎出,白麟获。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其议奏。” 班固在盛赞汉武帝功业的同时,又可惜“如汉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只谈文治,竟然无一字提及他的武功。 后世的司马光对汉武帝评价比较苛刻:“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

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2 及汉兴,冒顿始强,破东胡,擒月氏,并其土地,地广兵强,为中国害。南越尉(赵)佗总百粤,自称帝。故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岁。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甚者,兴师十余万众,近屯京师及四边,岁发屯备虏,其为患久矣,非一世之渐也。诸侯郡守连匈奴及百粤以为逆者非一人也。匈奴所杀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胜数。 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隔婼羌,裂匈奴之右肩。单于孤特,远遁于幕北。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余郡。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下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我眼中的汉武帝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字通,汉朝第七位皇帝,西汉时期的皇帝、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文学家。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公元前157年7月14日生于猗兰殿,公元前87年3月29日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汉武帝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汉武帝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一、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汉是强盛的王朝,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 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中央对抗了。这正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在举行测试的时候,汉武帝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学说,士人都变成了儒生。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时对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开拓疆土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的经典人生评价

汉武帝的经典人生评价 有人问我假如把汉武帝和汉宣帝放在一起进行一个对比会如何?谁会更好一些?这个对比很有趣,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他们二人的施政风格非常相似,把他们两位拿来进行对比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1 这里我觉着需要明确一条,就是该如何定义成就呢?对于汉代的臣民来说,我觉着可能他们认为汉宣帝的成就更高一些。因为,汉武帝虽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不可一世的大帝,但是,毕竟他统治下的汉朝,从富庶走向了危机,到汉武帝晚年,天下户口减半,到了灭亡的边缘。就统治阶层内部来说,汉武帝时期整个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从来没有能够真正安定过。在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里,先是发生汉武帝和窦太后的矛盾,汉武帝差一点被废黜。汉武帝亲政后,先是对诸侯王开刀,很多诸侯王都被废黜,甚至死于非命,比如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等人最后都是自杀身亡,罪名都是莫须有的事情。汉武帝时期的丞相,被杀的有五个,庄青翟、赵周、李蔡、公孙弘、刘屈氂都是如此,其中公孙贺、刘屈氂都是被灭族的。汉武帝本人的家庭也是一团糟,陈阿娇被废黜后在冷宫里寂寞地去世,卫子夫后来自杀身亡,钩弋夫人被汉武帝处死。汉武帝的长子太子刘据自杀,两个孙子也被杀。当时还是婴儿的汉宣帝也在监狱里住了一年。至于其

他的大臣,司马迁说了句话而受宫刑,大儒董仲舒也曾经被关进监狱。朱买臣、张汤、主父偃、商丘成等人都是不得其死。对外的方面,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持续三十多年的战争而没有解决匈奴问题,他的时代里汉朝的触角伸到了西域,发动了对大宛的战争,而没有完全控制西域。汉武帝本人还巡行无度,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至于他为了求仙而付出的代价就更无法计算!早在西汉,大儒夏侯胜就曾经评价汉武帝说道: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 汉武帝的评价2 我们来看汉宣帝的时期。国家从汉武帝晚年的危机局面中转危为安,民生得到恢复。汉朝又重新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史称昭宣中兴。汉宣帝的时候实现了对西域的彻底控制,汉宣帝时期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被封为安远侯,故《汉书郑吉传》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匈奴问题在汉宣帝的时候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汉宣帝的时候呼韩邪单于内附,甘露二年(前52年),呼韩邪单于正式入朝,向汉宣帝称臣。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其左右当户之群臣皆得列观,及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咸迎于渭桥,下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岁。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汉宣帝在位期间,政局大体稳定,没有发生太大的波折。汉宣帝亲政后,铲除了霍光集团的势力,不过并没有对霍光进行清算,依然称之为博陆宣侯,被列为麒麟阁功臣之首。对待宗室,

试论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

试论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摘要:在公元前3世纪末,在我国的蒙古高原上崛起一个强大的政权—— 匈奴。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统一整个蒙古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王朝。与南方的大汉朝对抗了近400年,本文着重从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说起进而掺杂一些本人对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例如:在文中本人将主要说明一下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进而就战争的性质进行简要的评析等。 Abstract: In the 3rd century BC, in China's rise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a powerful regime - the huns. He rapidly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werful slavery dynasty unified the Mongolian plateau. Against the south of the han dynasty for nearly 400 years,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from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bout then doping some views and opinions on the war. For example: in this paper I will mainly explain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nd then briefly analyzes the nature of war etc. 关键词:西汉、东汉、反击、匈奴、正义、非正义 Keyword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unter, the huns, justice and injustice 关于汉匈之间的战争,我首先要讲的是这只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与现代意义上的侵略和反侵略没有什么实质的联系。但因发动战争的主动方及发动战争的目的不同又存在着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并且在两汉与匈奴的战争中不同的阶段又有所不同。 (一)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 汉初,汉朝刚刚统一,内部矛盾尚未解决,国力尚弱。而此时,匈奴正是国力鼎盛之时。《史记》匈奴列传中说,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当此之时,匈奴屡犯汉朝边界,汉朝由于打不过匈奴,自高祖至景帝“四帝一后”当政期间,汉廷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政策,偶有反击,也只是到达边境,从未越境击之。而匈奴却屡屡犯境,杀掠百姓,抢掠财物。搞得长城附近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此时,不言而喻汉与匈奴的战争汉是正义的,而匈奴是非正义的。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匈奴在优势条件下,却没有急于大规模的进攻汉朝,进而臣服汉朝甚至是灭亡汉朝,这对汉朝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我想这除与汉朝屈辱的和亲政策有密切关系外,也与生活在空旷草原上的民族所造就的粗犷、豪迈、不拘小节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匈奴人不像汉人一样经常尔虞我诈,机关算尽。 正当匈奴陶醉于汉的和亲所带来的好处之时,汉朝政府采取一些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全力发展自身国力,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准备未来的反击。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汉朝历经“文景之治”的繁荣,社会生产得到极大恢复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们

汉武帝的十三位丞相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他兼雄才大略、远见卓识于一身,尊崇儒家治国,变革政治、加强皇权,又重视发展农业与经济,而且开疆扩土、巩固了汉王朝的统一。在他统治下,汉朝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又出现了“昭宣中兴”的辉煌时代。 就在汉武帝五十四年的统治时期中,共有十三位丞相先后当政,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其中李蔡、庄青翟、赵周都是被迫自杀,而窦婴、公孙贺、刘屈氂则是最终被斩杀。古有所谓“伴君如伴虎”,有人说,武帝下面的丞相,既被强权控制无法发挥作用,却又总被充当替罪羊,很可悲。但是,真的都是武帝的责任吗? 我就按时间顺序来介绍一下这十三位丞相。 一,建陵侯卫绾,以将兵与吴楚联军作战有功而封侯。景帝后元年始任丞相,也就成为了汉武时期的第一任丞相。建元元年冬十月,也就是汉武帝刚即位,就下诏让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贤者,由皇帝亲自考试。这次共有百多人参加,其中董仲舒被当时的学者们都尊为师长。而后丞相卫绾上奏道:“所推举的贤良中,有人研究申不害、商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言论学说,扰乱了国家的政务,请把他们罢免了。”武帝同意了。在这一年的六月,他因病被免去职务。卫绾是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智者,精通儒学和文学。当初武帝被封为太子后,就是他作为太子傅负责教授太子。可是由于他年事已高,无为而治,曾经在景帝生病期间使得一些无辜的人怨死狱中,所以让武帝早就不满意了。等到他病了,武帝马上就批准他还乡,给他撤职了。 二,魏其侯窦婴,孝文皇后窦氏从兄的儿子。当年作为大将军,破吴、楚,被封魏其侯。曾为栗太子的太子傅,栗太子被废,他数次陈词也不能改变这个结果,于是辞官,无人能说服他,后得梁人高遂一番话而重新效命与朝廷。在桃侯被免相后,窦太后几次说窦婴可以做丞相,景帝则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不用他为相,而用了卫绾。到了卫绾病免,武帝便在听了籍福的话后任命窦婴为丞相。武帝好儒术,窦婴也是,所以两人合作的初期是很愉快的。一起办了不少事情。 可惜,武帝的奶奶窦太后(文帝窦皇后)只喜好黄老学说,特别厌恶儒学,而窦婴、田蚡、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等都推举儒术,而漠视黄老之道,所以窦太后很不喜欢他们。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因为上奏请皇帝不用对窦太后奏事而惹得太皇太后大怒,于是赵绾、王臧被罢官治罪,先后自杀。窦婴和田蚡也分别被免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窦婴上任还不到一年,却被自己的长辈给赶下来了。汉书曰:“魏其由此以侯家居。” 窦婴自从得罪窦太后,就一直默默不得志,所以基本没什么人来拜见他,而都是去拜武安侯,只有灌夫经常来看望他。太史公曰,“灌将军夫者,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越有权势的他越不正眼看,越是那些贫寒的贤士他越尊重。他又很有钱,“家累数千万”。由于他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优秀教案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 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 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 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 面。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 呢?他的巩固措施有什么样的 影响?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推恩令”的实施 过渡:“文景之治”为汉武 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 了物质基础。 (1)汉武帝的生平 提出问题:汉武帝是一个怎 样的人? (2)王国问题 结合材料,说说汉武帝即位 时面临着什么困惑。 材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 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 风。他还自造弓箭数万,府库的 “金银珠宝,多于京师”。 材料二:西汉前期形势(如 (1)汉武帝具 有雄才大略。 (2)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王国问题:汉 初分封的诸侯国势 力膨胀,威胁到了 中央集权。 激发兴趣,直 观形象,形成感性 的认识。 培养能力和 分析史料能力;培 养学生透过现象 看本质的能力,让 学生认识到解决 诸侯国问题的必要 性。

对汉武帝的评价

对汉武帝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武帝通过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使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

汉武帝时期算缗告缗政策考述

汉武帝时期算缗告缗政策考述 [摘要]本文从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算缗告缗政策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经济表象下的政治 原因,汉武帝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加强了中央集权、扫除地方势力、打击豪强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汉武帝;财产税;压制豪强 算缗、告缗是汉武帝时期实施的一种针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税收政策。商税在高帝时曾实 行过,惠帝时一度废除,武帝元光六年,开始对商人征收车船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年),颁布实施算缗、告缗令,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算缗政策是历代统 治者重农贱商思想的体现,之所以在汉武帝时得到最广泛、最严厉地推行,虽然有当时经 济窘境的原因,但其政治目的却更为明显,就是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所采取的政治行动。 一、时代背景 1. 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的统治思想的体现和延续; 士农工商,商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一向很低,被自命清高的士人所不耻,也 被大多数其他阶层的人所不耻。 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联的,重农思 想源远流长,其萌芽于上古传说,形成并巩固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家的经济思想中, 在其后古代漫长的岁月中,重农思想一直占据支配地位,以农为本,一切围绕农事治国, 成为历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奉行不替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治统治思想。 贱商重农同样是汉朝统治者的基本政策,《汉书·食货志》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 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说明贱商重农不仅是普遍思想,而且形成“法律”政策了。为什么历代统治者如此轻视商人呢,《汉书·食货志》说商人“男不耕耘,女不蚕织”却“衣必文采,食必梁肉”,而且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 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认定行商者都是不劳而获的人,其富裕的生 活都是兼并农人所得。 2. 商人、高利贷者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 《汉书·食货志》曾举农人例进行分析,说一个五口之家,需要承担服役的不下两人,其 耕种所得,除去赋役及“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已所剩无几,再一遇天灾人祸 就得卖田卖地卖儿卖女,而商人和高利贷者,却乘机囤积货物、抬高物价,大放高利贷, 牟取暴利,在农人摇摇欲坠的生活中又吹了最后一口气,将农人逼上绝路。“高利贷是破 坏农民纳税能力的最敏捷最残酷的手段”,所以汉代法律对高利贷是有限制的,如旁光侯殷、多陵侯訢都因贷息过律被免侯爵。 统治者有意淡化苛政和赋税劳役是农人生活窘迫的根本原因,无视商业行为对社会的积极 作用,强调高利贷者利用天灾人祸,放贷谋取暴利,兼并农民的房宅土地以及子女,才是 农人丧失土地、被迫流亡的原因,其实是为打击商贾找了一个借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