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诗经》的结构分析

古诗《诗经》的结构分析

古诗《诗经》的结构分析
古诗《诗经》的结构分析

古诗《诗经》的结构分析

导读:《〈诗经〉两首》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氓》

第一部分(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

第二章写女子对男子思念之切,情深一片。

第二部分(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过分迷恋男子。“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内心的痛苦。写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描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并点明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她只能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采薇》

第一层: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

生活的劳苦。

第二层: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争。

第三层: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古诗《诗经两首》的结构分析】

1.诗经两首教案

2.诗经两首的教案

3.《诗经》两首教案

4.诗经两首

5.《诗经两首》课件

6.《〈诗经〉两首》讲解

7.诗经两首课件

8.诗经两首ppt

上文是关于古诗《诗经》的结构分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的作者在学习中对诗、骚作了一些研究,现就二者之间的表现手法、主题、审美等作粗浅的比较。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同时,《诗经》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启发诗人与作家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抵制脱离社会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推动了诗坛的健康发展。《诗经》在艺术表现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很大。它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是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传统。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其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摇篮。当然,楚辞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诗歌而言,代表着中原诗歌最高成就的《诗经》不仅是北方各诸侯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辞令规范,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典章和教材,也深受江淮流域诸国的重视和喜爱。战国时,能够赋诗言志的楚国政客文人很多,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高层知识分子,对《诗经》无疑是相当精熟的,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如《天问》、《橘颂》等在形式体制上深受《诗经》

高一语文诗经三首练习

高一语文《诗经》三首练习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共收到期间的诗歌篇,故又称为“”。分、、三大类,其中即带有不同地域色彩的民间歌谣,更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瑰宝。 2.默写《氓》中女主人公追述恋爱生活的三句:,。 ,。,。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硕.()鼠呦呦 ..() ②无食我黍.()乘彼垝.()垣.() ③爰.()得我所自我徂.()尔 ④谁之永号.()淇水汤汤 ..() ⑤氓.()之蚩蚩 ..()隰.()则有泮.() ⑥愆.()期卜筮.() ⑦视民不恌.()晏晏 ..() ⑧和乐且湛.()帷裳.() 4.找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1)例句:适.彼乐土 A、适得其反 B、无所适从 C、削足适履 D、适可而止() (2)例句:逝将去.女 A、大势已去 B、何去何从 C、扬长而去 D、去粗取精() (3)例句:爰得我所. A、各得其所 B、所向披靡 C、无所不为 D、大失所望() (4)例句:莫.我肯故 A、爱莫能助 B、望尘莫及 C、莫我毒也 D、莫衷一是() 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女主人公想起当初恋爱时的轻松愉悦与海誓山盟的情形,深觉不堪回首。 B.女主人公想起结婚喜筵上的愉悦欢笑和海誓山盟的情形,深觉不堪回首。 C.女主人公想起当初恋爱时的轻松愉快与海誓山盟的情形,真不敢想象“氓”

会是这样反复无常。 D.女主人公想起结婚喜筵上的愉悦欢笑和海誓山盟的情形,真不敢想象“氓”会是这样反复无常。 7.判断下列各句的正误,选出正确的一项:() A.《硕鼠》和《鹿鸣》两诗都选自《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国风。 B.《硕鼠》和《鹿鸣》都采用了“比”和“兴”的手法。 C.《硕鼠》和《鹿鸣》都采用四言体,排列整齐。 D.《硕鼠》选自《诗经·魏风》。硕鼠,大老鼠,这里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 8.《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写出以下诗句各属于那一种。 (1)呦呦鹿鸣,食野之革。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5)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鼠》) (6)山有扶苏(大树),隰(xí洼地)有荷花。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狂夫,且,读jū)(《山有扶苏》) (7)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8)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9)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赋:;比:;兴: 阅读《相鼠》,完成9—11题。 相鼠 相.鼠有皮,人则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休,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互不遄.死? 9.选出诗中四个加点字意义或注音有误的一项:() A.相——xiàng,仔细看B.仪——令人敬重的容貌和庄重的举止 C.俟——同“矣”,句末语气词D.遄——chuán,快 10.这首诗的题旨是:() A.诅咒统治阶级,说他们连老鼠都不如 B.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 C.斥责统治阶级,说他们没有合于礼仪的外表和举止,简直不是人 D.诅咒万恶的统治阶级,让他们早死 11.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顶真、反问B.拟人、夸张 C.比喻、拟人D.顶真、反问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15题。 蒹葭(秦风) 蒹.(jiān)葭.(jiā)苍茫,白露为霜 ..。遡(sù)洄.从之,道阻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要领]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应用

[要领]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应用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

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预习指导] 一、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正音 《卫风?氓》 氓:méng蚩:chí愆:qiān将:qiāng垝:guǐ垣:yuá

n筮:shì咎:jiù于:xū说:tuō陨:yǔn徂:cú汤:shāng渐:jiān罔:wáng靡:mǐ夙:sù咥:xì隰:xí泮:pàn 二、诵读全诗 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教学指导] 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一、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诗经三首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诗经·秦风·无衣》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及<<无衣>><<静女>>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2.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3.学习《氓》,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通过概括评论把握作品感情。 2.摘录例句、把握节拍,学习〈〈氓〉〉认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无衣>><<静女>>认识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3.品位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4.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把握节奏,初知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二、解题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诗经二首及国殇》

诗经二首及国殇 一、授课班级: 二、授课时间: 三、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2、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 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3、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6、背诵课文 四、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 2、背诵课文 六、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七、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 八、课时统计:3 秦风.无衣 一、导入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 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激昂、雄壮的基调 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 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 板书:秦风·无衣 (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 2、重复的旋律 3、都是战歌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 二、解题 出示投影: 介绍《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内容分为:风——民间歌谣,15国风,共160篇 雅——朝廷的正统歌谣,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高二语文诗经三首同步练习题1

训练一 《诗经》三首 课前预习无师自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 无与士耽.()自我徂.尔()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言笑晏晏.() 答案:qiān,拖延qiānɡ,愿、请dān,沉溺cú,往jiān,溅湿、浸湿 shuǎnɡ,差错wǎnɡ,无yàn,欢乐的样子 2.请分别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犹可说也隰则有泮爱而不见说怿女美于嗟鸠兮自牧归荑 答案:“说”通“脱”“泮”通“畔”“见”通“现”“说”通“悦”“于”通“吁” “归”通“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至于 ..顿丘(2)泣涕.涟涟(3)以我贿.迁(4)体.无咎言 答案:(1)古义:到了。今义: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件事。(2)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买通别人。 (4)古义:卜筮的卦象。今义:身体。 4.填空。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几百年间的社会生活,共_______篇。从采诗和作品的性质上看,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从艺术手法上看,它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人们把以上六者合称为《诗经》的___________。《诗经》大多数是___________言诗。 (2)《诗经》中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尤其是多方面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作品《氓》反映的是___________,《无衣》反映的是___________,《静女》反映的是___________。它们的写实精神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___________优秀传统。 答案:(1)305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四(2)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情形古代男女青年的恋爱生活现实主义 课堂巩固一点即通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匪我愆.期(qiān)将.子无怒(jiānɡ) 氓之蚩.蚩(chī)尔卜尔筮.(shì)B.体无咎.言(jiù)淇水汤.汤(sh

《〈诗经〉两首》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教材分析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抒情意味、意境出现和比兴叠韵,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描写了一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身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身的才气和品德才干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难怪古人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有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说它是“刺康王晏起”,这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礼教的涂饰,是一种歪曲。《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和。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突破天堑。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无限难过!抒情主人公的左右求索、执著坚定,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蒹葭》的主题今

天来看,有着深沉而丰富的多义性。它可能是以描绘的方式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和的美好人生。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和的,爱情、事业、学习生活,在理想神往中更是常有。 《诗经》两首,充溢了细致、隽永的抒情意味,弥散着忧伤的情感。《关雎》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较宜。首章见物起兴,激起主人公的爱情,一片情思,无限向往。次章写他的寤寐不忘,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劳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须臾不能忘怀。绵绵的忧思,两个字“优”“游”,流露出难耐的相思之苦。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情到极处必生幻,弹琴奏瑟的热闹局面,让抒情主人公简直陶醉在预想的胜利之中了。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又细微,又止所当止,情感率直、憨厚、真挚、健康。《秦风·蒹葭》已达到纯情的高度,秋水伊人的咏吟,为爱情诗之旷古绝唱。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所表达的情感是“哀而不伤”。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的变换,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试想,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萧索的旷

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古诗词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古诗词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古诗词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古诗词;古诗词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古诗词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古诗词是美的,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再现绘画美,领会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会韵律美”吗?读者与诗的关系有人做了一个比喻: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读者和诗,只有认真阅读,深入理解一首首诗,这诗才被我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我们也正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那么,学习古诗词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流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无数英雄伟人、仁人志士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能背诵三百余首古诗。从他16岁写的《咏蛙》一诗可看出,古诗词对他成长的影响之早,之深。从立志成才到走向天安门城楼,这个伟人一生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首《沁园春、雪》气概天下,成为千古杰作。“诗言志”、“歌永言”。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吟读古诗词如在花海中徜徉,其色、其香、其味熏陶着人的心灵。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含蓄稳重的个性,质朴豪迈的情怀,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壮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吟读古诗词能培养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华。培根说过;‘‘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此话仅说了一半,读诗书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使人成为更完全意义上的人,更加文明和高雅。因此,吟读古诗词是培养儿童立志,发愤,成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当重要的方法。 其次,吟读古诗词能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人的修养“更上一层楼”。 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妙手可得,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学习古诗词对学生作文、说话水平提高极快。当沉默比雄辩效果更好时,我们可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感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爱人异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曾今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情怀。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两份情:一份是凡俗生活里的油盐酱醋,一份是梦一样的风花雪月。若留在红尘,再新鲜的情怀也会让岁月冲释得平淡无味。若真的逐梦去,又未免高处不胜寒。到底该怎样处理这两样情感呢? 记的有这样一句话,近处是生活,远处是梦想,而中间则是诗歌。我认为,做一个真心的歌者,以诗人的眼光和思维来拉近现实和梦想的距离,以诗歌的形式来诠释人生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些人认为,诗人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真正的诗歌是来源于生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其实,诗歌早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开始流传了,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反映。生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梦想是虚无缥缈的想象,而诗歌则婉转浪漫地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文字或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是生活的升华和结晶。 我们在生活中感性地反省自己,理性地反思事实,对万事万物总有一些的感叹。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标题:《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摘要:《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其中的比、兴手法随着《诗经》的广泛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历尽千百年时光的洗礼,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之中,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 关键字:《诗经》比兴含义诗经原文分析后继发展 正文: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那么关于比兴手法你知多少呢?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到:“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其大意是:《诗经》的内容深广,包含着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可是毛公给《诗经》作注,只注明某篇作品是用的“兴”法,难道不是因为通贯全书按照“风”、“雅”、“颂”来分类,而“赋”是直接铺陈手法前后相同,比喻也很明显,只有托物起兴比较隐晦吗?所以“比”,就是比附的意思;“兴”,就是起兴的意思。比附事理的,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来说明事物;因物起兴的,依靠含义微隐的事物来寄托情意。因为触物起情,所以起兴的手法得以成立;因为比附事理,所以比喻的手法得以产生。比喻就是怀着蓄积愤懑的感情来斥责,起兴就是用委婉的譬喻来寄托用意的意思。因为大概跟着时间推移情思的不同,所以诗人言志的手法有比喻和起兴这两种区分了。 因而我们可知,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又有西汉毛亨

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

经(诗三百)中,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

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 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 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分析《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

请分析《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2021-2022年高二语文诗经三首最后冲刺复习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1

2021年高二语文诗经三首最后冲刺复习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1 课前预习无师自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 无与士耽.()自我徂.尔()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言笑晏晏.() 答案:qiān,拖延qiānɡ,愿、请dān,沉溺cú,往jiān,溅湿、浸湿 shuǎnɡ,差错wǎnɡ,无yàn,欢乐的样子 2.请分别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犹可说也隰则有泮爱而不见说怿女美于嗟鸠兮自牧归荑 答案:“说”通“脱”“泮”通“畔”“见”通“现”“说”通“悦”“于”通“吁” “归”通“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至于 ..顿丘(2)泣涕.涟涟(3)以我贿.迁(4)体.无咎言 答案:(1)古义:到了。今义: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件事。

(2)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买通别人。 (4)古义:卜筮的卦象。今义:身体。 4.填空。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几百年间的社会生活,共_______篇。从采诗和作品的性质上看,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从艺术手法上看,它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人们把以上六者合称为《诗经》的___________。《诗经》大多数是___________言诗。 (2)《诗经》中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尤其是多方面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作品《氓》反映的是___________,《无衣》反映的是___________,《静女》反映的是___________。它们的写实精神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___________优秀传统。 答案:(1)305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四(2)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情形古代男女青年的恋爱生活现实主义 课堂巩固一点即通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匪我愆.期(qiān)将.子无怒(jiānɡ) 氓之蚩.蚩(chī)尔卜尔筮.(shì)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导读:《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赋比兴,对基础知识做一个了解: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扩展阅读:诗歌中的虚与实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具体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诗歌中衬托 ( 正衬和反衬 ) 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1.诗经中诗句赏析 2.诗经《桑中》的赏析 3.诗经中《七月》的赏析 4.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5.采薇中的赋比兴 6.诗经中名句集锦 7.从诗经中给女孩取名 8.《诗经》中女性形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