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课题组[1]

一. 问题的提出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而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数学资源、工具和场所。

从我国当前改革的趋势看,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缺乏意识和主动性,造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发挥其优势,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迫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员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我对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二. 理论依据与选题价值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三. 研究目标

(一)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开发的资源;

(二)探索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我们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结合数学课程资源的特点,我们将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文本),学校数学教学资源网站(网页)以及”教学资源包”(电子).包括:

1.教材分析(理论讲座、内容分析、说课讲析。)

2.比较教育(国内外版本教材案例,对比分析。)

3.数学阅读(包括背景资料、数学故事、人文轶事、童话故事、儿歌童谣等。)

4.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片断集锦、教具与学具。)

5. 教学课件

6.综合练习(包括基本题、变式题、综合运用、教学思考、错题举例与分析、综合练习。)

7.实践活动(包括数学游戏、操作测量、社会调查、数学作文、实践与综合活动。)

8.教学反思(我的教学故事、评价与反思、教学经验、调查报告、教学研究报告等。)

9.考试评价(包括考试卷、试卷分析、学生评价、成长记录等。)等.

研究方法:以过程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为主.具体的说,为探索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开发哪些资源,我们以过程研究法为主;为探索如何使用我们所找寻到的资源并使其能产生引起有效教学的正效应,我们以实验研究法为主,即在总目标的指引下,经历预诊、提出问题、收集与讨论信息、拟定具体计划、行动(实施计划)、评价总结和再诊断等步骤,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在整体上形成多重反复循环体系的过程.在本研究中我们不断总结实践活动中的经验,进行再认识、再创造,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断系统化,以指导研究工作的开展.

五. 研究阶段

(一)本课题研究计划三年完成,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6.9—2007.1)实验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制订实验方案,提出实验假设以及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2、第二阶段(2007.2—2008.1)实验研究阶段。

按实验方案组织实施,抓好实验过程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强实验过程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成效,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经验推广。

3、第三阶段(2008.2—2008.9)实验总结阶段。

对整个实验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整理实验材料,写好实验报告,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对实验成果作出鉴定,积极做好实验成果推广和深化研究。

为了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课题组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连续六个学期组织了六个活动.

1.2006年下半年,课题组组织了教材深度开发的活动.课题组提供教材深度开发范例,教师根据范例从三个方面对教材进行研究,撰写教材研究案例

2.2007年上半年,课题组组织了校内数学有效教学竞赛.并从竞赛活动中总结出哪些是属于有利于教学的资源,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3.2007年下半年, 课题组组织了“数学日记”竞赛,为丰富多彩的数学学科活动奠定坚实基础。3.2008年上半年,课题组组织了“教具制作”研究活动.

4.2008年下半年,课题组组织了“名师课堂赏析”活动,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研究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5.2009年上半年,课题组组织“数学小报竞赛”活动,举办数学活动周开放活动.

六. 研究方法与成效

一、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尽管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

1、创设情境,体现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趣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如在教学“零的认识时”教材主题图是一组小猫钓鱼的连环画,猫妈妈钓了两条鱼,猫姐姐钓了一条鱼,淘气的猫弟弟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这三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编自演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零的意义,在色彩鲜艳,富有儿童图画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实践体验,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如在教学“分类”时,我将主题图故事化,有一天小明在家做作业,无意中把学具盒、铅笔盒里的东西搞乱了,铅笔、小棒等东西都叫起来“不好了,我找不到家了”哪个小朋友能够帮助它们找到家呢?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主动参与,体现教材设计的探索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于学会读课本,理解教材,还应根据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6-7的加法”中,因为前面已有了2-5的加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图片)“摆一摆”,几加几等于六,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的实践,很快就学会了几加几等于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改革进取,体现教材使用的创新性

因为教材有普遍的适用性,要适应地区差异,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就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有的教材在结构上就显得比较单一,又由于教材的编写在时间上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往往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重要资源,如在教学“8的相关加减法”时,教材的意图是在主题图、试一试、想想做做这三个部分来完整得出8的相关加减法,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打破了教材的思路,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不仅发现有3个小朋友在池边休息,5个小朋友在池里游泳这一组关系,得到四道算式;还发现了2个小朋友有游泳圈,6个小朋友没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没戴帽子;5个是男孩,3个是女孩等等,虽然他们说的幼稚可笑,但体现了学生的观察是那样的仔细,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就是实施课程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指导思想。

1、树立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育,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迫无奈的学,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的格局,要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变以前的“学生围着教师转”为“师生互动,相互学习”。

2、不断以新理念、新方法武装自己,提高课堂改革的意识。

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我们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各种实践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在校园环境中学习,玩耍、快乐的成长,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例在学完“1—10各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教室中有哪些东西,你能用数字说一说吗?学生七嘴八舌,有一个电视、二块黑板、四扇窗户、八块玻璃等,甚至连门后面的几根钉子也找出来了,学生找的多,说的也非常棒,之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美丽的校园中找一找,在找的过程中,不时学生说“哇我们的校园真美丽,有这么多东西”,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另一方面浅移默化的掌握了1—10各数的认识,并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演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先后投资近200万元,重新修建了操场、装修了教室、购买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新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月亮船”电视台,设置了艺术长廊,装备了1000兆光纤主干校园网,申请了学校网站域名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8698020.html,。设计了学校主页,配置了校园信息平台。如今的博才小学,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多元化、现代化、人文化、个性化的气息。校园内,绿树葱郁、鲜花

盛开,深红色的塑胶跑道和碧绿的人造草坪为洁净的校园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教学楼内,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与名人画像交相辉映,饱含着纯真童心的艺术长廊让人流连忘返;一间间装修一新的教室,明朗、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给学生愉悦、欢快之感,给学生美妙、清新的感受;图书馆里环境优雅、图书种类丰富,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高清电视、实物展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

4、寻找、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生动、有趣的教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掌握知识,例在教学9的分与合时,教材是以能区别正反面的贝壳为例,而我在教学时,运用了学生司空见惯的扑克牌,当我把扑克牌拿出来时,学生都觉得奇怪,老师怎么把牌带来了,干什么用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热情,而后通过摆一摆,翻一翻让学生领会9的分与合,为了巩固9的分与合,我拿出了一个鞋盒子,里面放了9个乒乓球,借助这个教具来进行猜数游戏,在游戏中加深对9的理解。扑克牌、鞋盒子、乒乓球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用好这些物品其意义则不同凡响,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多选用多创作适合儿童喜爱的教学具。

又如,为了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贴小红花的方式,我将小红花全部贴于数学书的后面,比一比,谁的红花贴的多,谁就是班级“小状元”。

5、信息收集与处理。

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选取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资源,并与社会时政相结合,如奥运会获奖牌数、党召开十六大等等,一方面给学生渗透数的概念,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了解祖国的变化、发展。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正异常突起,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生生活经验。

7、建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就是有目的地搜集记录学生在一个特定区域性,特定阶段内的学习、进步或达到的成就,在开学初,我给部分学生准备了“成长记录袋”,在封面上我让学生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一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孩子们自己的东西,显示出孩子们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自己收集、自己创造,展示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实现了学生进行质的、多方位的、立体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加强了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例在第一单元试卷的反面,我写下了我的话、家长的话、老师的话这三部分内容,既反映了学生情感,又体现了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希望与建议,建立成长记录袋,不仅使同学们尝到了收获的快乐,教师也体会到了教育的效果。

三、合理开发资源进一步推进教学发展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积极推进数学课程过程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需要对数学教学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挖掘教科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有价值的、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学习资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鲜活的数学学习资源从哪里来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尝试。通过实践,我觉得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以便使蕴育于静态资源之中的“冰冷的美丽”化作学生与教师共同的“火热的思考”,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与发展功能。

(一)文本资源

1、开发例题资源

例题是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应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变传统的解读为创意地利用。例如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10页。(如下图)

教材复习图形与位置,是通过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回顾学过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就按此教学也未尝不可,而我以此为依据,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是新建校园,占地120多亩,经常有其他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我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我在教学时,创设了“问路情境”。“同学们,如果你在学校的南校门遇到客人老师向你问路,六(1)班在哪里?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告诉客人老师六(1)班教室的位置吗?”随着学生的不同回答,如“从南校门向前走,到C座向右转上楼梯,到四楼的最东边就是六(1)班”,“从南校门向北走,……”,教师自然引出确定教室位置的不同方法,然后教师再设问,“怎样用数对来表示班长在教室中的位置呢?”这样的例题资源开发,变枯燥的提问为生动的解决问题,变静态资源为活动的资源,学生在熟悉的解决问题的场景中唤起对确定位置的整理与思考,寓学习于活动中,更受学生的欢迎。

2、开发习题资源

教材提供的有些习题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而设计的。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习题,拓展习题资源的空间、挖掘习题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是笔者经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例如教学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第103页的第4题(如下图)时,我是分三个层次开展教学的。

第一个层次,完成书上提供的3道小数大小比较练习。

第二个层次练习设计如下:

(2)选择直线(数轴)上已有的小数填在下列□里。

□>0.7 □ <2.4

第三层次的练习设计如下:

(3)在直线上你还能找到哪些小数填在下列□里。

□ <1.9 □>1.9

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不但学会借助形象直观的直线上的点比较小数的大小;而且通过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数轴上,比0.7大的3个数都在它的右边,比2.4小的3个数都在它的左边。而通过第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不但发现比1.9大的数都在它的右边,写出在数轴上直接看到的比1.9大的小数有2.1.2.2、2.3…… 2.9,学生还能够想象数轴上看不到的小数有3.1、3.2 、3.3 …… 让学生初步体会比1.9大的小数有无数个。同理,让学生感受比1,9小的小数也有无限个。习题资源的有效开发,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而且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很好地体会了极限思想,变一道普通题为开放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无限的想象,让学生领略数学学习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

(二)媒体资源

现代媒体的迅猛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从媒体中选择和收集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共同享受现代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性的课堂生活。

1、开发报纸资源。

我们教师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报纸,那么报纸上就有我们许多可以选择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我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就把《新华日报》上介绍的张家港的经济发展编写到教材中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国标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82页习题如下:

“3、下面是从2002年10月1日《新华日报》上题为《张家港:四十年辉煌路》中摘录的一幅条形统计图。

(图略)

(1)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多少元?

(1)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是1962年的几倍?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最新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 数学课程在编写教材这方面严格要求数学材料的作者、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有关人员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从实际出发,不要随心所欲地开发资源.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只 是呆板地念数学教材的内容,而是要结合与教材相关的有趣的课 外知识,只要一切有益于数学课程的教学资源我们都不可以浪 费,要积极利用起来.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当中教材虽然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各种途径获取课程资源,其中,新教材就是课程标准的灵魂,因为它不但掌握着每门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会依据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摸索知识与知识之间 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细心观察,体现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想法都是各种天马行空,若是以成人的标准来制订教材,会导致小学生极其排斥,但是,当面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教材时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中.曾经,苏霍姆林斯基说:“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和发展思维的力 量,它给认识带来了一定的情感色彩.”  (二)动手操作,体现教材的生活性 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辅助功能,所以,关于在

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教材内容完成,当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课堂知识时,学生会非常激动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成果,当然, 教师必须在旁边督促.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提高他们的 学习兴趣.当学生把知识挥洒的如同玩游戏一般时,他们便不再 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反而会积极向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激趣乐学. (三)主动参与,体现教材设计的探索性 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教材和怎样理解教材并不是完全培养学 生学习能力的方式,要将重点放在如何能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 的知识去探索学习的奥秘,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聪明才智,在培养他们学习能力的道路上,可以结伴而行,例如,与同桌并肩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知,再结合同桌的见解与概括,这样取长补短,不断地去发现和调整自己观点的不足,从而对新知识有另一番认识.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常常需要运用数学知识,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能看到数学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若是能够灵活的把生活中的数学贯穿到呆板的教材中,可以很大的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学习是不分场合,永无止境的,若是在平常生活 中发现数学,那么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升与毫升”的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教版)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合理、详细。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

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课时。教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善于选择一节课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实践中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内罗列过多的任务,结果只能使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任务。这些做法都必然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

浅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

浅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 一个大部分被水覆盖的星球面临着水资源危机,这似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然而在地球上,这的确是事实。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1.水资源的认识 1.1水资源的认识 水资源变化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气候、自然的变化,我们应采取适应性的对策,一个是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我们应采取人、水和谐的措施。总的原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所谓的人定胜天”。水资源发展措施的基本方针是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节水就是一个适应性的政策,多渠道开源包括了一些非传统的水源,比如城镇的水源、围田水、再生水,甚至于海水的利用也是非常好的。新的概念与内涵探讨,首先要考虑的是水循环,水圈中各水体,包括气、液相、固相等转化与交换。现在的水资源包括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和灾害水,要把水资源合理的调控和调度,不要洪水来了就防洪,要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水对水资源影响的控制,一类是强耗水,一类是弱耗水。强耗水,水经过使用以后大量的损失掉。发生用水以后,大量的水还存在,消耗的水量很少就是弱耗水。强耗水的情况下,比如农业灌溉,通过大气的蒸发作用,水灌溉到农田以后全部蒸发掉了,只有1%的水量进行光合作用形成了产品,水量大部分被消耗掉,不可能回收。我们要调整农业用水,而不应该让农业用水浪费,要抓好水源、输水渠道、以及田间的节水。弱耗水,比如生活与工业用水,我们每天大量的生活用水是洗澡、洗菜等,这90%以上的水都要排出去,排出去的都是污水,工业用水也是污水大量排放,我们要做到“供、用、耗、排、治”,对用水做深入的研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水资源。 1.2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也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988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四次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依法治水的新时期。《水法》颁布实施14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水法》相配套的水法规体系;基本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使我国水资源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水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水利建设和防治水旱灾害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近10多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多次遭受洪水的袭击,都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打乱了国民经济的部署。其次,水资源短缺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在时空的分布上又极为不均。现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2000年和2001年,北方一些地区在遭受多次沙尘暴之后,又接着遭受大旱,我国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的暴露出来。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3846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1)什么是教学资源? 1、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展开,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精神品质等,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 但是,因为很多教学资源并不一定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直接为教学所引用,不能直接进入学生学习活动范围或成为活动的对象。所以,“教学资源”特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参考辅助资料(包括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的资料)。 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并能与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的有用资源。 2、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的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增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所以,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等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2)资源类型? 1、媒体素材 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 2、试卷 试卷是用于实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3、课件 课件是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体现教学策略,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课件分为网络版和单机版两种,网络版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单机版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4、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由一个或多个媒体要素表现的可作为典型教学的已有事例。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数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想、方法、观点等,我们称之为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进步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小学教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为了让学生接触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文化的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教学中结合数学知识,适时的引出数学史中的人和事,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一、利用数学文化资源,实现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文化资源很多,其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数学文化的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好数学教材,在教材中挖掘隐藏的文化资源. 在数学文化资源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其背后的文化,更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文化,改变思维角度,学会思维技巧,让自己的创新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转化能力等得到相应的提高. 这样,才能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 数学文化同样可以让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数学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好的素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

术,将备课时收集的精彩内容,通过PPT展现给学生, 教师可以收集各方面各层次的内容,比如:“圆与车 轮”“长方形与高楼”,“圆与中国结”等等,让学 生明白数学原来是这么的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有利 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让数学文化的价值得以体现. 二、挖掘数学文化素材,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而且与生活联系不大, 这与传统教育方式有关.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重视学 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一味的灌输学生新知识、新概 念,对于枯燥的概念,学生自然会厌烦. 教师要利用好 素材,通过多媒体技术,找到有趣的数学文化素材,让 学生不感觉枯燥无味. 除去了许多灌输知识的时间,不 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会让学生更好的记住 并且巩固所学. 因为对于枯燥的知识,学生并不容易在 日常生活中想起,然而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素材来教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素材来学习数学,学生下次接 触到生活中的事物时,便会想起学习的数学内容,更有 利于巩固所学内容,因为数学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 的,在生活中找到例子并不难.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 与正方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讨论,然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现实生活中与长方形正方 形有关的事物,如学校中的类似长方体建筑,拍其一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是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于依赖于教材,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师的观点和技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得不到有效利用等问题实行的实验研究。实验教师使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相互渗透与整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持续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提升学习效率等全新的教学领域。该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能在很大水准上促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质量优质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资源整合;信息技术;网络资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是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2010学年度小课题,2009年10月由海

阳市教科所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该课题立项以来,实验组全体成员能紧密结合课题实施方案,在教学实践中扎实展开课题研究工作。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方法科学、数据真实、控制严密,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了总结该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特撰写课堂研究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水准上打破时空的局限,可为小学数学提供实践和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开放、直观、快捷、高效。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小学生受生活经历所限,自身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学以致用的意识没有形成。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生活中与数学有联系的信息,让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科本位思想严重,忽略了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思考 马口小学数学教研组材料1.最小的一位数是几? 表示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表示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位数。3285 ,在十进制中的数位从右起往左有个位、十位、百位……每位数上的单位数,个位上是1,十位上10,百位上是100。一个数如果千位以上的数字都是0,只有百位上有不为0的数字,则此数是三位数。一个数若是两位数,其中十位数字不是0所表示的数叫做二位数。同理,用一个不是零所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 由此可知,0不是一位数,所以最小的一位数绝不是0。那么最小的一位数是几呢?我们知道,一个数中每位数的单位数最小,三位数中最小的数是100,二位数中最小的数是10,所以,一位数中最小的数就是1。 2.“0”为什么是偶数? 0÷2=0,所以0是偶数,因为0能被2整除。0在数轴上正处于偶数的位置,也说明0是偶数。我们一般用2n表示偶数,当n=0时,2n就是0,说明了0就是偶数。肯定0是偶数,不仅如上所述,合乎偶数的定义,而且在叙述数学规律时有很大便利。例如:中学代数讲到乘方运算符号法则时,总结出这么一条规律: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这里,偶次幂就包括0次幂在内。 3. 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

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是指甲数比乙数多的部分占乙数的几分之几,是以乙数为标准数的;而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是指乙数比甲数少的部分占甲数的几分之几,是以甲数为标准数的。两者的标准数不同,因此答案也不一样。 分子不变,还是1,如果是问少几分之几,分母就是原分母与分子的和,如果是问多几分之几,分母就是原分母与分子的差。 4.X÷12=7……3是方程吗? 等式是表示两个数(或两个代数式)相等的算式,而代数式是用“+”“-”“×”“÷”、乘方、开方以及括号等表示运算法则或顺序的符号联结数字或字母得到的式子。 “……”并不表示7与3之间的某种运算关系,也不表示运算顺序,因此“7……3”不是代数式,“X÷12=7……3”不是等式。等式应满足传递性和对称性 ①根据87÷12=7……3,73÷10=7……3,无法得出87÷12=73÷10 ②将87÷12=7……3变成7……3=87÷12,就毫无意义。 5.比值能否用百分数表示? 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而不表示具体的数量。 比值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可分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和不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表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如“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值是2”可以说成“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利用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利用 教学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也是新课程开展的前提。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施范围和实现水平。传统数学教学忽略了数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造成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题、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的局面。《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更能让学生自主的时空与平台,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更恰当地使用进行教学,使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异彩纷呈。 校园里面总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无论学校的条件是怎样的先进或落后,都可以找到和学习数学有关的资源。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总是有的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在学习中,学生本身的众多特点、班级活动、老师遇到的各式各样东西。或是学生收集的等等都可以变为现成的资源。例如:在教学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可以让学生把事先收集到的各式各样的盒子,进行观察、操作、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样的资源到处都有,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 还有学生自身的许多特点,可以作为活动对象。例如调查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让学生亲自量、亲自称。还有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为什么不周全的考虑作为教学资源呢?有一位老师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使用八开纸和彩色粉笔作为当课的教

学资源。每位学生手中有一张八开纸和一支彩色粉笔。对折第1次,把一半的涂上颜色,观察阴影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1/2)。对折第2次,观察并和第一次比较,这时阴影部分又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2/4)。对折第3次,是(4/8)。对折第4次,是(8/16)等等,最后把几次折出的阴影部分的大小进行比较,结果得出是这样的: 1/2=2/4=4/8=8/16等。最后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分母有怎样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只要恰当地利用资源,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这些资源变成学生活动的情境和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自然、社会紧密联系。例如:学习《统计》之前,可以让学生在公路口旁进行观察,在十分钟内,有多少辆摩托车通过,有多少辆小车通过,有多少辆机动车通过,等等。先让学生进行收集资料,再进行整理,然后进行统计。又如,有一位老师教学“几十加几”时,事先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捡小石子,一袋装“几十”颗,另一袋装“几”颗,并在袋的外面标好具体的颗数。一个一个轮流上台演示给同学看,让大家边看边说。一节生动形象的课尽享在愉快之中,其实自然资源能恰当的利用,学生的收获也是不小的。社会资源也不例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的缩影。每家每户都有一本“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帐目。家庭大事小事的发生多数与数学有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数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数学 摘要: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其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念数学实践认识变式引导对比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

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三)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读图,运用交流、分析的方法,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实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初步认识 到合理利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难点: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三、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课前调查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内容与设计:

活动一: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活动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活动三:桑基鱼塘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理解并描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对策。 活动四:局部地区自然资源改善的条件。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探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

板书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资源的概念 2、自然资源的种类 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 二、合理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采取措施改善局部地区自然资源的条件 3、设计说明 内容分析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是《初中科学》第十五章的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策略等。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人口增长以及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知道了人口增长所引发的众多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侧重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对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懂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能源的相关知识,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比较容易掌握,而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需要有一定量的数据和事例的分析,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四个学生探究活动,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阅读图表、分析典型事例,获得有关自然资源的知识,同时也知道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太原市尖草坪区实验小学王军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素养为 目标的需要。正如布鲁纳所说“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也都表明,数学思想方法在人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是如此的重要,数学教学不能单纯只教给学生它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更重要的要教给学生这些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 接下来就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想方法的教学,谈谈本人粗浅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的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即使教师讲深讲透,并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掌握解题的类型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知识型”、“记忆型”的,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 在认知心理学里,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题”(波利亚语),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因此,向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为环境资源工作创造了良好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环境资源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阶段,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对今后 年和 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行了规划,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是新时期环境资源工作的重要指南,标志着环境资源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保护和节约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资源法制体系日趋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国已经有 部环保法律, 多项行政法规, 多件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多项环境标准,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和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 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初见雏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 个生态省、 个生态示范区、 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或城区、 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所国家级 绿色学校 和 个省市级 绿色社区 。我国已经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正在一步一步地迈向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也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形成共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的逐渐建立完善,创造了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建立健全了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决策体系,这些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难得的良好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趋势展望 如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 十一五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发展趋势。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看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环境保护和资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一、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学习小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但教师如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立“生活数学栏”,展示学生采集的生活数学题。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在竞赛中,紧张积极的学习 大量事实表明,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

学中,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之类的竞赛活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还是少点埋怨、苛责,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 比4多1 ”,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课题组[1] 一. 问题的提出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而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数学资源、工具和场所。 从我国当前改革的趋势看,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缺乏意识和主动性,造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发挥其优势,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迫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员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我对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二. 理论依据与选题价值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三. 研究目标 (一)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开发的资源; (二)探索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我们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结合数学课程资源的特点,我们将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文本),学校数学教学资源网站(网页)以及”教学资源包”(电子).包括: 1.教材分析(理论讲座、内容分析、说课讲析。) 2.比较教育(国内外版本教材案例,对比分析。) 3.数学阅读(包括背景资料、数学故事、人文轶事、童话故事、儿歌童谣等。) 4.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片断集锦、教具与学具。) 5. 教学课件 6.综合练习(包括基本题、变式题、综合运用、教学思考、错题举例与分析、综合练习。) 7.实践活动(包括数学游戏、操作测量、社会调查、数学作文、实践与综合活动。) 8.教学反思(我的教学故事、评价与反思、教学经验、调查报告、教学研究报告等。) 9.考试评价(包括考试卷、试卷分析、学生评价、成长记录等。)等.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进行有效的教学 文章提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样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实际; 兴趣; 学以致用; 创新 正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1]为生活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知。使学生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或熟悉的故事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更重要的是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时,我抓住学生喜欢看《西游记》,喜欢其中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知道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有谁吗?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一个个面带笑容,眼睛睁得圆圆的,争先恐后地脱口而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牛魔王、白骨精……学生如数家珍地报出许多人物的名字。我微笑着点点头说: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感到十分困乏,师傅唐僧说:''八戒,你去前面化些斋饭来。''猪八戒答到:''遵命。''就去找吃的,不一会儿,猪八戒回来了,只见他手里拿着三个一样大的饼,嘴里还不停的嘟囔着:''三个饼,我们四个人吃,这可怎么分啊?''同学们,你们能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难题吗?能同学们齐声回答。请拿出事先做好的三个同样大的圆形纸片代替三个饼,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他们师徒四人各得几块饼?如果是9个饼呢?学生纷纷动起手来,……这样的导入就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故事,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虽然新的教学理念带给我些收获,然而这也给我在教学中带来了一些困惑: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1、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讨论,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在教学中,如

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三、优差学生共进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少。这样,学生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极分化。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共同进步,得到全面的发展呢?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认识自然资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在自然资源分类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因不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可更新资源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的事实,培养学生初步建立起资源保护的观念。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生存于地球上,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活动等所需要的物质、能量,都取之于自然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什么,也就是分析地球上主要有哪些资源。 展示实物标本:将铁矿石、木材、煤、一杯水置于讲台上。

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注意观察黑板上的景观图和讲台上的实物标本,将同学分成五组,确定下列五个议题,每组一个,讨论5分钟后,每组推选一个发言人发言。 议题一:土地的重要意义 议题二:阳光及其利用 议题三:水和水的利用 议题四:森林的作用 议题五:煤和铁矿石的利用 教师:刚才我们讨论的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都叫自然资源,请同学们注意分析自然资源概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们是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还是由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自然存在。) ②它们对于人类有没有应用价值?(有应用价值。) [教师总结] 凡含有上述两个属性的,即可称为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板书) 这些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叫做自然资源。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事物,是不是自然资源? 土壤(是)鱼虾(是) 春小麦(否)汽车(否) 草原(是)袋鼠(是) 教师:明确了自然资源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明确了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概念,还要明确自然资源都包括哪些种类。现在,我们来看它的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教师:按照自然资源在短时间内能否再生或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我们分成两类,即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并说明理由。 ①太阳能:可更新资源,因为太阳不停地发光发热,人类可以永远利用,取之不尽。 ②森林: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能再生。 ③石油:不可更新资源,开采完了,不能短时间内再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