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领跑者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领跑者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领跑者

2012-04-23 13:30 作者:孙林宁启文徐盘钢黄朝武来源:农民日报

黄浦江畔,繁华胜景;历史名港,东方明珠。

对于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而言,这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小市;对于农业发达程度和单位面积效益而言,这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强市。这就是上海——一个拥有2300多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农业位势。

曾几何时,对于“上海还要不要农业”有过不同的声音。《汉书》中“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的治国名言,至今昭示和启迪着后人:大城市农业比重虽小,但其作用却是百分之百,无可替代。纵观世界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上海农业应该且必须拥有一席之地,“没有农业的城市是死亡的城市”。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既是作为一项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是保障自身稳定的现实必需,也是展现城市盎然生机和提升文化品位的智慧之举。

然而,上海需要什么样的农业?如何在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狭小空间”内“以小博大”,既满足自身又服务全国?在中央的明确要求下,上海人立足市情、尊重民情、带着感情,率先大力探索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经过20多年的创新实践,如今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犹如现代农业中的一朵奇葩,盛开于黄浦江畔,装扮着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美丽的绿色家园。

草长莺飞的四月,记者走进上海的乡村郊野、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亲身感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脉搏和勃勃生机,探寻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上海耕地资源稀缺,但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和市场优势明显,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既是城市对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使命使然

【阅读提示】就世界经验和发展规律看,都市现代农业是大城市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城市进行农地保护,提升农业经济收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市民农产品需求和田园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融合的最有效手段。

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尽管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0.6%,但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等农产品的供应却多年来保持少有的稳定,蔬菜价格指数在全国50多个城市对比中稳

居30名开外,尤其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绿叶菜90%靠自己解决;

这是一片科技的热土:尽管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不多,但各种现代化的农业园区惊艳全国,高科技农业服务、辐射全国,农业创新理念、实践引领全国;农业一二三产有机交融,农业不再是弱质产业,耕地亩均效益接近5000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一片生态的热土:尽管农田总量不多,但160万亩粮田成为城市天然的季节性人工湿地,构成城市一道绿色生态屏障;种类丰富的农业旅游如火如荼,郊区农村已成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科普体验、寓教于乐的首选……

这些,对于“农业弹丸之地”的上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都市现代农业就是这一奇迹的承载者。

谈到都市现代农业,人们一定会想到今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这个规划明确提出,率先在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实现现代农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都市现代农业进行“顶层设计”: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和畜禽水产业,提高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在稳定城市副食品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在靠近都市的郊区农村发展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如今,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在城市郊区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城市提供优质农产品、优良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已成为各国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普遍共识。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中央领导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论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就曾指出,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

全国各地党委政府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也充满了期待。寸土寸金、农业精耕细作的上海,对高效、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更是情有独钟。

20多年来,上海历经不同农业发展阶段,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先试,农业发展一脉相承,在我国大城市中具有典型性,见证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轨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海从乡村农业步入城郊农业。农业功能仅限于为城市提供鲜活和初级加工农产品,农业发展依靠自身,实力羸弱。九十年代初期,市民消费需求趋于多元化,城市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市“九五”计划提出“要走出一条具有生态平衡、观光休闲、科技示范、出口创汇等多种功能的都市农业发展新路”。上海都市农业开始起步。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上海都市农业逐渐转变为都市现代农业,城郊融合开始提速,郊区农村成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以财政、金融、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支持体系日臻完善。现代化温室、喷灌、滴灌等设施和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并成为市民参观和游览的重要景观。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指出,依托特大型城市综合优势,

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

在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十年间,一系列指向明确、含金量高的文件陆续出台:上海市农业发展“十五”计划与2010年规划纲要、上海市农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都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其中,上海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强化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确保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把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嬗变的过程,凸显了上海开放、包容、多元的风气,开创了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历史先河。上海都市现代农业“浑身”上下散发出的魅力,令人不可抵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央对上海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上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起步较早,可以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体现出大城市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专家们认为,就世界经验和发展规律看,都市现代农业是大城市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城市进行农地保护,提升农业经济收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市民农产品需求和田园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融合的最有效的手段。

农产品生产始终是都市现代农业最核心的功能。无论是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还是从满足城市自身需求看,保障上海“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当仁不让是“第一生产功能”

【阅读提示】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但农产品的供给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将这种不确定性变成相对稳定的市场供给,是都市现代农业承担的使命。上海的“菜篮子”工程浓缩着都市现代农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精华。

无“农”不稳,不仅对一个国家适用,对一个大城市而言同样如此。无论何时,农业是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始终是都市现代农业最核心最根本的功能。

上海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上海市市长韩正说,上海农业要有一定的保有量,这是上海的实际需要,也是上海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我们丝毫不能因为大市场、大流通而忽视本地农产品的生产,丝毫不能因为农业比重小而轻视农业,丝毫不能因为粮食比较效益低而放弃粮食生产。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上海在全市耕地面积累计减少54.45万亩的不利条件下,粮食产量年均超过100万吨,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24亿斤,超出中央要求的20亿斤的保有量。尽管上海粮食自给率仅为20%,但这已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中共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认为,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但农产品的供给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将这种不确定性变成相对稳定的市场供给,是都市现代农业承担的使命。上海的

“菜篮子”工程浓缩着都市现代农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精华。

的确,在保障城市“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上,上海当仁不让,把它作为都市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功能”。

“都市现代农业与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承担着‘保城市供应、稳市场菜价’的责任。”密切关注市场蔬菜供应动态的上海市农委综合发展处处长李维良说,“从数量上来讲,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必须是鲜活的、应急的,不能依靠周边地区长途运输;从质量上来讲,农产品必须是安全的、绿色的。”

蔬菜尤其是以鸡毛菜为代表的绿叶菜,在上海农产品供应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便是对上海人喜食青菜的生动写照。然而,对于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来说,要搞好蔬菜生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蔬菜面积大了小了,供应量多了少了,价格高了低了,都牵动着上海市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神经。“市长天天盯着蔬菜价格看,一天不看就坐不踏实。不仅自己看,还要求区县长都来关注。”上海市农委蔬菜办主任陈德明感慨地说。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一边是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的现实,一边是市民对青菜供应的强烈愿望。如何两头兼顾“弹好钢琴”,既要保增长保发展,也要保供应保稳定,考验着上海党政领导人的智慧和决心。

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需要,上海进行了大胆创新。

在城市建设中建立地产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市政府与9个涉农郊区县等签订蔬菜生产责任状,将蔬菜最低保有量任务下达至各区县,对蔬菜上市的质和量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当月统计,当月公布,防止产销波动失控、价格大起大落。

同时拿出“真金白银”持续加大对绿叶菜生产的支持和补贴力度。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0.3亿元,建成21万亩设施菜地,全面提高地产绿叶菜的供应能力。在绿叶菜的补贴方面,上海出手大方:将补贴额度提高到与粮食生产同样的水平。补贴范围和力度也不断扩大,2011年对原10亩以上规模化蔬菜生产的农资综合补贴,扩大到2亩以上规模,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亩76元;2011年开始设立“夏淡”期间绿叶菜种植专项补贴,每亩补贴80元。不仅如此,为充分调动区县发展绿叶菜生产的积极性,市级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将绿叶菜上市量与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相挂钩,让其“考评上得成绩、财政上得实惠”。

大举措带来大实效。2011年,上海市郊蔬菜在田面积达54.2万亩,播种面积190万亩次,同比增长3.4%;蔬菜上市量351万吨,同比增长6.4%,其中绿叶菜在田面积24.9万亩,日上市量4750吨,年上市量170万吨,同比增长15.6%,占上海市场供应总量的90%以上。对市民生活影响最大的青菜,全年地头批发价1.05元/斤,同比下降0.9%。这在全国CPI高企的2011年,实属不易。

但是,绿叶菜生产受气候影响明显,夏冬两季是传统种植淡季,产量小,供应少,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市民对此反应强烈。针对这一难题,上海市农委大胆创新,积极主动与保险公司商议,千方百计做工作,

从2011年起选择5种市民消费量较大的绿叶菜,在全国率先建立“冬夏淡”青菜价格保险制度,鼓励在淡季增加绿叶菜种植面积。当绿叶菜市场价格达不到确定的价格标准时启动理赔。理赔价格依据5家批发市场均价和上海市统计局对零售市场监测的权威数据综合确定,同时参考当月的CPI指数,保证理赔的公正、公平和合理。

一亩地保费98元,市级财政给予50%专项补贴,农户只需出资10%,其余由各区县财政配套。“之所以让农民出资10%而不是由政府全包,就是要让保险公司与每个农户、合作社签订保单,建立明确的保险理赔机制。”上海市农委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国忠说,2011年“夏淡”保险面积12万亩,保费1200

万元,最终农民得到赔偿700万元。保险公司也没亏,市民对菜价满意,农民对理赔满意。政府花小钱办了大事。

为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上海农业部门在做好“农超”对接基础上,积极引导蔬菜专业合作社与标准化菜场进行“农标”对接,与居民社区进行“农社”对接。同时,通过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营销组织和经纪人,大力促进“团购直销”,特别是为各类机关、学校提供直销。上海市蔬菜行业协会还成立营销配送专业委员会,强化蔬菜产销对接,缓解“卖难买难”矛盾。目前,上海地产蔬菜“三对接一直销”已占总量的50%。

浦东新区副区长陆鸣对都市现代农业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传统农业是提篮小卖,有什么种什么卖什么,而都市现代农业则是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而且要名、特、新、优。上海发展蔬菜生产,尤其是保障绿叶菜产量和质量,符合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上海的农业形态正在重新调整和变化,推动着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科技示范功能、服务功能等多位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功能转变

【阅读提示】农业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功能的多样性。提升农业的生态功能,是都市现代农业一产功能价值向二三产功能价值延伸的必然。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旅游、农业庄园、主题农园等的生态、教育功能,使之成为市民绿色的精神家园,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社会、文化等效益的叠加。

四月初的上海,是绿色的海洋。郊区田野,大片金色的油菜花、白色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竞相怒放。名声鹊起的奉贤区一年一度的菜花节在庄行镇如期举办。盛开的万亩油菜花犹如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吸引了大量上海市民和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采摘园、农业创意园、田头超市与菜花节遥相呼应;抖空竹、舞龙耍狮、非遗展示……,人们或驻足欣赏,或动手体验,或高声喝彩,欢笑声、音乐声、击鼓声,各种声音汇聚成一首动听的农业旅游交响乐。菜花节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公园。

像这样的菜花节,仅奉贤区每年还有3个:樱花节、桃花节和梨花节。而全市每年共有10多个,季季有节庆。奉贤区农委主任吴四军是农业节庆的“总策划”,他的理念是“点上有精品、块上有特色、面上有提升”,既要向市民提供休闲的大自然景观,又要向市民展示悠久的农耕文化。每一年都求新求变,让市民看了今年想明年,吸引游客源源不断地到来,把农业旅游“接二连三”功能发挥到极致,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身处“钢筋水泥”中的市民渴望绿色,渴望回归自然,渴望碧水蓝天,而郊区农村那赏心悦目的农田、

果园、林塘、农耕展示,正是人们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最佳去处。这种大城市日益展现出的对农业多功能的强烈需求,激发出农业旅游巨大的市场潜力。

“农民画之乡”金山的田野百花节、嘉定的马陆葡萄节、青浦的草莓节、崇明的柑橘节……一年更比一年火,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日益凸显。金山区“金石桃园”农民邵健种有80亩桃林,这些天他天天安排专人接待赏花客人,“今天看桃花,明天就会有人来买桃子,田野百花节正是展示蟠桃产业的好时节”;今年刚评上全国种粮大户的金山区枫泾镇农民包永华,把国务院奖励给他的一部“东方红”拖拉机摆到田头,游客可以坐上去过一把“耕地瘾”;许多市民家长周末带着孩子来到农家看牛羊、鸡鸭鹅等畜禽动物,体验农业、亲近农村、回归自然……

金山区农委主任张亚军说,“我们搞农业旅游,发展都市农业,就是要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把一产接三产,挖掘出最大效益。”

农业旅游异军突起,倾注着上海各级党政和农业部门的心血。上海市农委每年召开农业旅游工作推进会,市财政从2005年起每年拨出专款补贴农业旅游项目开发,2011年补贴资金达4450万元。农业旅游方兴未艾,形式各异,风光无限。有以住农家、吃农家饭、体验采摘垂钓等农事活动为主的农家乐,如胡锦涛总书记曾视察过的崇明生态前卫村;有利用特色种养资源开展的观光农园,如浦东鲜花港;有以观赏采摘、农业科普展示等体验活动为主的综合性农业主题园区,如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还有利用林地资源开发的人工生态林公园,如奉贤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据统计,2011年上海已建成各类农业旅游景点211个,其中年接待规模万人以上的农业旅游景点达到100个;全市涉农旅游总人数约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5%;直接带动各类涉农旅游总收入22亿元,带动农民就业约4.5万人。农业旅游正朝着“农民增收的通道,新农村建设的载体,丰富市民生活的场所,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地”目标奋力迈进。

提供安全、卫生、优质的绿色产品,是提升农业生态功能的另一个题中应有之义,都市现代农业首先要确保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无毒、安全。上海通过推广精量播种,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肥,减少化肥施用量,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覆盖率接近100%;通过采取种养结合、资源持续利用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2,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79.5%和66%。

“上海不能成为农业大市,但可以成为服务全国农业的强市。”浦东新区农委主任袁胜明说,都市现代农业具备这种实力,对其他地区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复制效应、提升效应和辐射效应。大城市不仅自身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要依托大城市综合优势,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挥服务性功能。

从2001年起,上海每年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全国30多个省市的农业企业登陆上海,年均实现订单200亿元以上。上海利用农业综合优势和高科技育种优势,通过异地农业合作服务全国。寒优大米、双低油菜、食用菌、康乃馨花卉、荷斯坦奶牛等优良品种,遍及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已建立蔬菜、瓜果、水产、稻米等生产基地100多万亩,智能化温室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

如今的上海郊区,农业形态正在重新调整和变化,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正向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科技示范功能、服务功能等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功能转变。城市的绿色屏障,休闲的生态氧吧,农耕文化的传承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正向世人全方位展示它的多功能魅力。

上海农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今后还会降低,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却在显著提高,都市现代农业变得更为高效,“拳头效应”更加显现。上海正在进一步夯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前景无限的都市现代农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阅读提示】都市现代农业面临的最大体制性障碍是缺乏强有力的农业市场主体,因此培养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显得尤为重要。都市现代农业的“筋强骨壮”,需要发挥大城市大工业优势,提高农业科技化、设施化、装备化水平。

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种200亩地,一年饲养1200头猪。除了种植水稻,耕地1/3种植二麦、1/3种植绿肥、1/3休耕深翻。现在这样的场景不只是欧美发达国家有,在上海松江区也已成燎原之势。在泖港镇腰泾村,记者见到了34岁的青年农民李春风,他家从2008年开始承包200亩耕地发展家庭农场,耕种收全部机械化作业,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有着职高学历的李春风,是村里的明白人,懂技术,朴实不善言辞。他给记者算了算年收入的构成:耕地承包费每年700元/亩(500斤稻谷市场价);水稻种植成本750元/亩(种子由区政府免费提供,化肥200元、农药200元、收割耕地费150元、人工200元);获得粮食补贴390元/亩,区政府土地流转补贴150元/亩;稻谷按1200斤/亩、市价1.4元/斤计算,收入1680元/亩。种完水稻种二麦,纯收入每亩大概200元,与深翻和种植绿肥相当(区政府补贴200元/亩)。如此算下来,刨去所有成本,1亩地年纯收入达到970元。2011年他还加入了松林畜禽合作社,为合作社饲养1200头猪,获得每头猪50元的代养费。此外,他还有3台拖拉机,可以为其他家庭农场提供耕种服务,也能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

腰泾村人均耕地只有1.2亩,在农业比重较大的松江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传统分散小规模兼业的农业生产方式形不成规模效应,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无从应用,也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经过深入调研和学习借鉴国外经验,2007年一种全新的农业组织生产形式——家庭农场,在松江借势顺势而“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松江区农委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与一般土地流转不同,我们的做法是,农民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先将自家耕地流转给村集体,由区政府投资对耕地进行统一整理,健全配套基础设施,然后由村集体发包给种田能手。既简化程序又减少了矛盾纠纷。村集体只提供服务,不从中收取任何费用。”家庭农场以自耕农为主,自我管理,外来为辅。农民提出承包申请,只有达到准入条件的有能力的种粮大户方能承包,面积限定在100~200亩,承包期3~5年。区农委负责组织对家庭农场主开展经常性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加快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这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有能力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保证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将不会种田的农民转移出去;既让种田能手有一定规模以获得较好收益,也让更多的种田能手有机会增加务农收入。”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告诉记者,2011年松江区的家庭农场达到1114个,今年已经达到1167个,经营的耕地面积占全区78.8%。2011年松江区水稻亩产569公斤,比推行家庭农场前增加19公斤,粮食

实现持续增产,家庭农场亩均净收入866元,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

李春风是新一代职业农民,“李春风”们以及他们的合作社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具备的经营主体和关键要素。

作为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专业人才、渴望专业人才。但“凤凰”如何引,上海亮出了自己的高招:2009年上海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率先将“合作社助理”岗位纳入“三支一扶”计划,至2011年已累计招募3批共714名应届毕业生“筑巢”郊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

更可喜的是,经过多方努力,上海农业组织化程度已初步取得从量到质的飞跃。全市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950家,涉及粮食蔬菜种植、禽类水产养殖、农产品营销等领域。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28万户,占全市务农农户的59.5%,合作社土地面积超过140万亩,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56.5%,2011年实现销售额68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5家,实现销售额580亿元;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1%,户均经营耕地面积接近1公顷,农业组织化水平已达到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

由于组织化程度的显著提高,都市现代农业变得更为高效,“拳头效应”更加显现。组织化连着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四化”一起发力,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设施装备全面施展的大舞台愈加广阔。

光明米业公司是上海地区规模最大、生产水平最高、最具完整产业链的粮食生产经营企业,其“瀛丰五斗”有机米、“海丰牌”大米等分别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和上海市著名商标。公司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实现水稻和麦子良种的扩繁推一体化,“自然之子”稻麦良种品牌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提供优质粮食种源。

近日,光明米业为加快发展域外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市场辐射能力,成功并购了安徽淮祥公司。光明米业董事长项竞文表示,去年公司实现粮食销售50万吨,2015年将达到150万吨,将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粮食生产经营企业。

围绕建设种源农业、生态农业、装备农业和数字农业,一大批自主创新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上海农业生产中大显神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形成了浦东孙桥、金山银龙等现代化种苗繁育基地,苗木种苗服务全国;设施农业覆盖率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

在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浦东新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和有机蔬菜种植、销售领军企业——多利农庄,记者见识了高科技提升农业带来的震撼和巨大经济价值。

自控玻璃温室内全部采用无土栽培,蔬菜、瓜果长在一只只小盒子里,植物需要的温度、湿度、肥料、二氧化碳等指标实行电脑全程自动控制。3公顷自控温室种植黄瓜、番茄、菜椒,年产量可达750吨,比传统农业种植方法高出好几倍。而占地2万平方米的大型育苗温室内,引进的国内外优良蔬菜、花卉品种,通过自动流水线进行种子消毒、播种、恒温催芽、营养补给,培育出优质种苗。孙桥现代农业园总经理姚永康介绍说,1平方米育苗温室1次可产苗1000株,一年可繁育五六批,育成的种苗可向全国推广辐射,

经济价值非常可观。

作为都市有机生态农业建设的佼佼者,多利农庄2010年在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展现了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风貌。多利农庄执行总裁江洪告诉记者,从土壤培育、有机肥研制到产品包装、配送,整个生产和物流服务链均受到统一的标准制约与监控。目前农庄已在北京、浙江、福建等地开始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预计今年有机种植面积将达到3万亩,2014年预计产能达10亿元。

从种养业的遥感信息技术到农产品市场流通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从土壤、农作物监测的“3S”技术到“农民一点通(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业信息化在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各个层面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委会,记者看到“农民一点通”受到村民的极大欢迎。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农民一点通”与上海市农科院专家视频对话,接受技术指导。目前农民一点通已在全市农村普遍推广,每村一台。

“未来上海农业占全市GDP比重还会降低,但无论怎么降,农业对保障城市蔬菜等农产品供应、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可撼动。”上海市副市长姜平满怀深情地说:“上海还要进一步夯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让务农真正变成一种美好的职业,让农民有尊严地生活。前景无限光明的都市现代农业,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上海,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先行者和领跑者,正以可贵的远见、创新的举措、无畏的勇气、坚毅的信心,耕耘着属于中国现代农业的传奇!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wendangku.net/doc/19233991.html,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 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 1.城乡一体融合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人才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涉农科教机构、企业研发总部和高

端人才,创建区域性涉农人才科技高地,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标准品牌提升 持续支持设施农业和种苗农业,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和外向农业,提升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环境标准;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完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链和科技链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休闲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青山碧海、田园沟域、岛屿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加速由产品市场决定的供应农业向产品、服务和消费市场共同决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农业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5.生态循环提质 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性开发,有效应对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立足大连、引领东北、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产业功能体系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标准品牌集成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

北碚区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在实地考察北碚区柳荫镇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产业为主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通过对比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分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柳荫镇 1都市现代农业 都市现代农业是指处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 中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将发展都市农业列人“九五”计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主要以产品型都市农业为其主体,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符合健康安全要求的农产品。除此之处,也发展了服务型和体验型的都市农业。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已出了观光农园,垂钓乐园、森林旅游、观光牧场、租赁农园、少儿农庄、民俗观光村、民宿农庄等多种形式。此外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等地也展开了都市农业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了重庆主城区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方向。北碚是全国知名的生态模范城,在北碚发展建立“城郊都市农业示范区”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与良性循环,它将是实现城乡统筹过程中一块重要的示范地。北碚区委区政府把发展都市型农业作为全区的重点工作抓,已委托中国农科院编制都市型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搭建都市型农业发展科技平台和人才智库。根据北碚区功能定位,柳荫镇被确定为北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 2柳荫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条件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的意见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大委发[2010]2号 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2010年2月2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全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全域城市化步伐,深度开发农业新功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努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现就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依托城市并服务城市发展起来的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和人文多功能特征,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拓展和延伸。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实施了以“多予不取放活”为核心的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为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市正在深入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全域城市化,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城市的功能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相联

系,走都市型现代农业道路,这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需要。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升核心地位,发挥龙头作用,农业是重要基础,农村是重要区域,农民是重要力量,“三农”工作仍然是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推进全域城市化的需要。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市城乡统筹进入全新阶段,必将促进工业与农业互补、农村与城市互动、农业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规划协调,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农业自我提升的需要。我市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提供名优特新精细美高端农副产品上下功夫,在开发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文化创意功能上见成效,在提高外向度中创品牌、赢市场。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城市功能和资源要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运行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达到惠及民生的目的,将有力地推进我市的新农村建设。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巩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

走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

走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呼唤既发展经济又改善环境的产业,而现代都市型农业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阳光产业。 都市农业有产业型都市农业、休闲型都市农业、科技型都市农业、文化型都市农业之别。郑州作为一个地处中原核心位置的特大型城市,其周边卫星城镇具有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巨大优势。以荥阳市高村乡为例,她东临省会郑州,南依荥阳市区,北依黄河,西望虎牢关卡,南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正处于农村和城市的接触带上。目前全乡南部有3000余亩的花卉苗木基地,中部有高产万亩农田;北部有两万余亩的森林大氧吧、1万余亩的河阴石榴种植基地、近万亩的黄河湿地。通过近年来高村乡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在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面,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是都市农业必须有“精兵、精致、精品”。“精致”

农业,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追求特色,一二三产叠加发展,突出科学技术的作用,促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有机绿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实现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化。有了“精品”农业,就可以突出农业名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拓展,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产品和精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把优势产业做精、新兴产业做亮,提高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荥阳高村乡近年来围绕“三精”农业,极大提升该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大批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成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主力军,该乡的“河阴石榴”已成为很好的示范品牌。 二是都市农业必须突出“板块化、规模化、园区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农业发展空间也受到极大限制。所以必须科学规划好农业建设与城市发展、工业建设各自的空间,尤其要提高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率、集约效益。实践中,我们明确农民对承包经营农地使用权的独立性、利益性和转移性,通过市场化机制,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率、集约效益。形成了农业特色产业带,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阳台搭建菜园 农业走进城市——北京市朝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通过分析北京市朝阳区城乡一体化迅速推进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论述在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发挥自身科技职能,拓展科技服务领域,以阳台菜园为载体,启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六进”工程,推进农业走进城市,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扮靓居民家居,增加城市中的农业元素,促进朝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关键词:阳台菜园; 农业进城; 生态建设; 有机蔬菜 北京市朝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过20 a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业园区逐步壮大,加工配送、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认证覆盖率高,已实现规模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工配送企业为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和蔬菜应急保障作出了贡献,休闲农业通过加强景观建设、规划设计、艺术创意,使景观提升、环境美化,丰富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为市民下乡旅游休闲提供了好去处,开发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然而,随着朝阳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进一步扩大,农业的生产性空间逐步收缩,在朝阳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工作职能,找准农业功能定位,促进农业转型和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是现今面临的重要课题,朝阳区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中心围绕朝阳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本着“服务街乡,开发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功能,发挥农业生态服务价值,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原则,以“促进农业走进城市,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田园城市,靓丽居民家庭”为目标,开展了都市型阳台菜园有机栽培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推广工作,并以此项技术为核心,启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六进工程”,即“进街乡、进机关、进公园、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推进北京市朝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城市拓展。 1 北京市朝阳区发展阳台菜园的背景及必要性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由此可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未来和百姓幸福的大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美化城市、靓丽家居的功能,为城市乃至每个家庭传递美,同时能修身养性、培养气质,丰富家庭生活。 1.1 城市建设和百姓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朝阳区城市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土地腾退,拆迁上楼,新建了很多居民小区,城市的热岛效益显现,因此城市发展需要加强生态建设以提升环境质量,而阳台种植蔬菜可以为城市增加“绿肺”,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人均绿地面积和改善环境,为城市加强生态建设搭建平台。同时,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对生态和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人们向往绿色生活,渴望有一份耕耘的田地和安全的农产品,甚至在有些社区出现了居民占用绿地种植蔬菜的不和谐现象,因此发展阳台菜园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1.2 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农业的发展经验发达国家城市农业十分发达,农业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做为一种产业已发展了几十年,在楼宇的楼顶、露台、居民家阳台种植蔬菜,形成绿色景观,收获多样化、精致的农产品,不但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达国家城市农业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1.3 发展阳台菜园符合区域农业定位要求朝阳区是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的结合更加紧密,是市民下乡的出行首选和最佳下乡半径。营造环境友好的和谐区域,全面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区”是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一要发展休闲农业,营造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提供好去处,吸引市民下乡,二是要推进农业进城,发展城市农业,实现

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 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稳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个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4.82亿元,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28个,有163项科研成果在园区推广应用。 上海市宝山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区域概况 上海市宝山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宝山区北部的"三罗"地区,南起罗南镇塘汇河、北至罗泾镇新陆村新洋机耕路,以潘泾路为轴线的两侧区域范围,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耕地面积1.8万亩,涉及罗南、罗店、罗泾三个镇、24个村,整个园区呈狭长带状分布。 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宝山现代农业园区是本区农业跨世纪发展的重大工程。园区坚持以高科技、高起点、高效益为宗旨,以发展特种水产和绿色蔬菜主产业为特色,加快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市场一科研一开发一生产一加工一销售各个环节配套的,具有源头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的营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面向市场,推进农业的产业经营。在3年内,完成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良种的引进和改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招商引资和多元化投资,来发展特种水产、绿色蔬菜、特种经济植物等产业,建成若干个集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和融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实体,使园区科技贡献率、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益率得到明显提高。使园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和宝山特色的园区。 优越的地理位置 园区东临长江,南连郊区环线,西傍国家一级公路沪太路,北与江苏省太仓市相邻。市政交通设施健全,区域内的主要骨干道路己呈网络化,交通十分便捷,为园区进出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园区紧邻上海宝钢、石洞口电厂和沿宝山的长江各港口等中央、上海市大型国有企业,其一是可成为园区产品的广阔销售市场;二是为园区建设所需的供电、水、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产品的出口转运提供了优越的依托条件和发展环境。 农业基础设施良好 园区内耕地成片,均为一级农田。近10年来,市、区、镇先后在园区区域内投入资金1.17亿元,建成了宝山区蔬菜园艺场、黄瓜研究中心、出口蔬菜加工基地、设施蔬菜基地、"三高"粮田示范区等,形成了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区域所在镇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园区区域的罗南、罗店和罗泾三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6亿元,财政收入1.6亿元,园区区域内已有农业固定资产1亿多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本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较强的经济基础和资金保证。 招商项目 长兴柑桔出口加工基地 有机蔬菜实验场 鳗鱼深加工 蔬菜加工出口 和平特种动物繁育养殖

(2020年)(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近些年来,北京加大了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风貌,为更好推动和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意见。 壹、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壹)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郊区“十壹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深入实施“221”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在坚持和确保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集成政策,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发展保障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和项目,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加强特色、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增强能力、提升效益。提升农业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绿色附加值,使郊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 市场引导,主体积极的原则。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确定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靠市场调动运营者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社会、企业及个人资金,共同推进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政策措施要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的特点,提升农业的科技、绿色、文化、加工等附加值,按照层次推进、重点推进、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创新机制,集成推进的原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集成政策优势,整合公共资金,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予以扶持,力争实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育亮点的目标。 优化结构,扶大成强的原则。结合“221”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优势资源,优项增量,培育特色的产业,促进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把各种资源优势变成发展的强势,集优成势,把产业扶大做强。 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贯彻落实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搭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平台,完善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投入机制。经过“十壹五”期间的努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郊区农业由单壹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二、政策扶持重点和条件 针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意见重点围绕构建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有关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文本附件】 关于加快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文件级 市级 不】 【时效性】有效 【公布单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位】 【文号】京政农发[2005]66 【颁布日2005-11-03

期】 【来源】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的全面升级,大幅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适应城乡互动进展,构建和谐社会,依照首都功能定位,结合本市经济社会进展实际,现提出加快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指导意见。 一、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定性和必要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在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化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 我市农业进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进展现时期的客观要求。北京农业正处在特不重要的历史性转型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十分必要,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首都农业进展方向的必定选择。 从外部环境看,北京作为全国最大、最密集的消费市场之一,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

高等特点,要求农业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随着都市化进程加快和二、三产业迅速进展,科学高效利用各种资源是首都农业的巨大优势。北京集聚了大量的科技、金融和人才等各种社会资源,成为巨大的能量集合体,对郊区经济社会进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首都生态建设和环境爱护工作差不多成为都市可持续进展的重要任务,农业的环境贡献功能需要进一步彰显。北京山区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的62%,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需要我们开发利用,放眼以后,丰富的山区资源将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展提供较大的进展空间。 从农民增收的实际要求看,由于受生产资源的制约,农业进展差不多不能单纯通过数量规模的扩张满足农民增收的愿望,要充分发挥农业对郊区农民增收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进展,就必须进一步依照首都经济社会进展变化,拓展农业进展空间,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快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当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社会已逐步形成城乡统筹进展的合力,同时北京的经济进展具备了都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部分区县已围绕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了积极探究和有益实践,因此,北京农业适时转型,借势推动都市

嘉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嘉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嘉定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根据《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沪农委规[2018]2号),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是市、区、镇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用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聚焦三区建设及产能提升,支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资金。 第三条项目和资金管理按照市规定,实行市级统筹、分级负责、市区联动、部门合作。区农业农村委会同区财政局负责做好项目储备库建立、项目预审、项目申报、市计划批复后的立项批复、监督检查、项目验收、整改复验、决算上报等工作;区财政局负责项目市和区本级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监管,项目中设施设备等货物的政府采购工作;区建设管理委负责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嘉定新城管委会(马陆镇人民政府)、嘉定

工业区管委会、菊园新区管委会(以下简称各镇)负责项目意向申报、配套资金的筹措和使用、项目建设管理、财政性资产管理等。 第二章项目储备和预审 第四条项目建立储备库,各镇应提前一年向区农业农村委申报项目意向,区农业农村委根据农业规划、“三农”工作重点和产业发展导向对申请入库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储备库。 第五条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对项目储备库内的项目进行预审,并按照项目轻重缓急列出当年申报计划。申报计划经区农业农村委党委“三重一大”讨论通过后报区分管领导审核,对重大项目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经审定的项目,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可研报告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区财政局统一委派投资监理前期参与编制可研报告中投资概算评估,编制完可研报告的项目由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联合报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审批。 未列入申报计划的入库项目自动结转至下一年度储备库,库内项目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章审批和建设管理 第六条根据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下达的项目计划批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and Basic Framework of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孔祥智 Xiangzhi-Kong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 100872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乡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包括: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安全农业、观光农业、组织化农业、信息农业。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工作。 Abstract: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s the outcom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developing into certain stag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The developing keystones of Beijing’s modernistic peri-urban agriculture include: high-tech agriculture,brand agriculture, safety agriculture, tourism agriculture,organizing agriculture and informatio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ort work about developing Beijing’s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 【关键词】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新农村建设 Keywords: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Peri-urban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京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形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共同投资于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十一五”期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全市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横向对比看,这一比例是最高的。当然,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的目标中,生产发展始终占居最重要的位置,生产发展是“本”,是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而就京郊而言,由于常规农业早已失去了竞争优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必然的选择。 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解 尽管都市农业的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早在50、6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出现了都市农业的理念和做法。我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引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比较公认的理解是“地处城市郊区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方案图文稿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方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关于对中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方案为推进《关于对中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报告,现就做好专项调研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中牟县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紧紧围绕蔬菜、花卉、渔业、林果、畜牧五大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两区一城一滩”。着力发展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探索出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路子,全力打造郑州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和“奶瓶子”,未来成为郑州市民的“生态氧吧”和休闲乐园。努力将中牟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生态旅游样板区、创意农业先行区。 二、调研目的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通过此次调研,全面掌握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查找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途径,概括总结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三、调研内容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优势主产业类型,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养殖业规模、产量、产值。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及其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财政总收入、年度农业投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情况。 (二)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成效:重点总结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设施装备和条件建设、科技推广运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建设投入等方面的情况。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包括规划引领、争取投入、强化领导、体制机制、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宣传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突出亮点和经验做法。 (四)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认真分析当前制约示范区发展建设的主要因素,以及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五)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扎实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四、调研安排 调研采取实地考查的方式进行,由社会经济调查队牵头,办公室协调安排车辆,于2016年*月*日*午*时组织统计局全体人员在大门口统一乘车出发。 第一站: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北部示范区内的雁鸣湖镇,占地1万余亩,三面环水一面临路,地理区位得天独厚。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 见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金府[2007]9号 【发布部门】80903E002 【发布日期】2007.04.16 【实施日期】2007.04.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金府〔2007〕9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金山工业区,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文件精神,加快我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切实解决我区农业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经营体系与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我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按照与建设上海国际化工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要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训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加快我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农业经济、生态、服务三大功能不断提升,竞相发展,形成内部各业结构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到“十一五”末,形成具有金山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都市现代农业基本框架。初步形成规模连片集中的集约农业,现代机械和设施装备完善的科技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市场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相协调的循环农业,功能多元、业态新颖的服务农业;基本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组织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左右,土地产出率年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3%以上。 二、加快构筑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实施生产区域化布局。根据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全力推进区域内重点发展的产业连片种植,基本形成“一区六基地”布局结构。“一区”即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并逐步将规模从目前51平方公里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六基地”即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中高档花卉生产基地、高品质瓜果基地、标准化集约型生态养殖基地、休闲农业旅游基地。对于以城镇为主的地区,镶嵌式地发展观光农业、花卉园艺、露地蔬菜,并保留适量的稻田;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则重点发展特色鲜明、带动力强、附加值较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形成区域内各具优势、特色鲜明、错位竞争的区域化农业产业布局。 (二)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推广粮食生产良种良法,通过提高水稻单产和推广粮经型耕作制的方式,腾出空间发展高效农业,在保持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年生产粮食18万吨)的前提下,每年增加经济作物和发展特色养殖业不少于1万亩,至“十一五”末

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贷款贴息(贴费)实施细则

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贷款贴息(贴费)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贷款贴息贴费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及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贴息(贴费)资金,是指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的,专项用于符合规定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项目银行贷款贴息(贴费)资金。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所称银行贷款,是指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发放的符合贴息范围及条件的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和季节性收购农副产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等流动资金贷款。 第四条本实施细则所称贴息(贴费)资金的市、区财政分担比例按照《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沪农委规﹝2018﹞2号)规定执行。 第二章扶持对象、范围及条件、标准

第五条贴息(贴费)项目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涉农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申报项目,重点支持市委、市政府、市农业主管部门明确的重要工作(项目)的经营主体。 第六条贷款贴息(贴费)对象为项目前两个会计年度内通过银行立项的贷款,并只对项目上一会计年度内发生的贷款利息和担保费用进行补贴。 第七条贴息范围。贴息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贷款、收购农产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等流动资金贷款利息。 贴费范围。贴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符合条件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的担保费和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保费。 第八条贴息条件。 (一)符合国家和本市农业发展规划要求,有效提升本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项目申报单位在本市注册登记(或认定)2年以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