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门方言

海门方言

海门方言
海门境内通行两种方言,一种是属于海启话的海门方言,一种是属于通东话的四甲方言。

海门方言是市内主要方言。以海门方言为母语的人是18世纪初以后陆续来到江北的崇明移民的后裔。所以海门方言源于崇明方言,二者差别很小。海门方言主要通行于海界河以南地区。在海界河之北,也有一片沙地人分布区。

四甲方言是海门县境北部地区的主要方言。它通行于老运盐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吕公路两侧地区,包括货隆、王浩、正余、东灶等乡(镇)和国强、四甲、树勋、余东、包场、刘浩等乡(镇)大部分地区,以及万年乡北部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多系古海门县(958-1672)属地。早在公元7世纪初,这一带人的先民即已来到这里从事盐业生产。五代时,其地属浙西晋陵郡。古代晋陵属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区。四甲方言当来源于古常州一带吴语。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迁来海门,使方言有了新的发展。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裁县,其地并入通州(今通州市),自此四甲方言又受到通州方言(南通方言)愈来愈多的影响。

海门境内有两种方言,一是启海话,即启东、海门话的简称,又叫沙地话”;还一种是一般称通东话,即旧南通县东部地区的话,又叫“江北话” 、“老土话”。通东方言区包括四甲、货窿镇、正余、包场、刘浩、东灶港等区域,土地总面积为82.7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16%。其他乡镇都是海门方言区。
从区域的成陆时间和居民来源看,通东方言区是老土,是古长江的冲积平原和冲积物之间的泓道封淤所组成,成陆千年以上,居民年代久远。海门方言区是近200多年内由沙洲之间的泓道封淤而联并成陆的,称作“沙”,居民系近代从外地迁来。海门话与启东话基本相同,与崇明话略有差异。通东话与今通州境内的通东话大致相同。这两种方言在听感上差别较大,但就其特点来看,海门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通东方言属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
海门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属太湖片吴语。二者差异较大。前者属以苏州话、上海话和嘉兴话为代表的苏沪嘉方言小片;后者则一般认为属以常州话为代表的毗陵方言小片。但从方言的特点来看,四甲方言与毗陵小片的其他方言有着较大的差异。

海门方言以海门镇为代表点;四甲方言则以四甲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为代表点。

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1955年,陆行白等将叙事山歌《摇船郎》整理改编成第

一个山歌小戏《淘米记》,由中兴镇业余剧团首演,1956年春节参加了海门县文艺会演,后由茅镇业余剧团演出,相继参加了市、省会演,1957年3月,《淘米记》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歌舞会演,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员。1958年8月,海门山歌剧团成立。剧团至今已上演了200多个剧目,其中创作剧目30多个,代表剧目有《淘米记》、《采桃》、《俩媳妇》、《银花姑娘》、《青龙角》、《献给妈妈的歌》等,1993年5月和2002年12月,海门山歌剧团两次晋京,上演了山歌剧《青龙角》和《献给妈妈的歌》。

海门山歌剧的演出范围除了海门本地外,还包括整个南通地区和江浙沪的吴语区。海门山剧团不仅是个专业戏曲团体,也是海门山歌传播的载体,山歌发展的基地和山歌演员的人才库。

山歌剧团现有领导组:
团长:黎立
副团长:宋卫香 严荣
支部副书记:施士平

海门方言四级试题
全部为单项选择题

1,海门话中,“点心”是指以下哪一餐?
a.早餐 b.午餐 c.晚餐 d.夜宵
2, 海门话中,“牌位”和“棺材”是用来指
a,木头 b,吃食 c,人 d,脸盆
3, 如果一个大人对一个小孩讲:“你替我足足唆末,灵心记记好!”,这是对孩子的?
a,表扬 b,批评 c,讨好 d,恳求
4,“合扑拉”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
a,四脚朝天 b,向前倾倒 c,向旁边倾倒 d,蹲着
5, 夏天到了,某小孩说:“我们去捉‘洋三帕’和‘亚似大’吧!”,其中的“洋三帕”和“亚似大”分别指哪两种动物?
a,蝴蝶和蜻蜓 b,蝉和蜻蜓 c,蝴蝶和蝉 d,以上都错
6, 海门话中的“辣沟波”和“歌叟”是指?
a,游泳和船 b,辣椒和臭虫 c,小河和老人 d,蛤蟆和壁虎
7, 海门话中的“吧吧”和“吗吗”是称呼谁的?
a,外公和外婆 b,爷爷和奶奶 c,爸爸和妈妈 d,阿姨和叔叔
8, 如果有人说你“sao <第二声>来咯!”,那他是说你
a,嘲人的话太多 b,骂人的话太多 c,话太少 d,说话声音太高
9, 今天路上见到同学,他对你说:“你今朝样色来”,其中“样色”是指?
a,漂亮 b,高兴 c,气色不好 d,丧气
10, 大人所说的“小官头子”是指?
a,政府官员 b,地方小官员 c,小孩 d,老人
11, 海门话中,“面包”是指以下哪一种食物?
a.实芯淡馒头 b.食品店烘制的面包 c.肉芯馒头 d.蛋糕
12, 海门话中,“娘陶里”是用来指
a

,母子(女)之间 b,骂人的话 c,母亲的姐妹 d,外婆
13, 如果一个大人对一个小孩讲:“你这小囡哪个能秋!”,这是对孩子的?
a,批评 b,表扬 c,讨好 d,恳求
14,“着革日子”是指哪一天?
a,大前天 b,前天 c,昨天 d,很久以前的某一天
15, 某小孩说:“我伲上镇去买绳糕和油炸鬼”,其中的“绳糕”和“油炸鬼”是指哪二种食物?
a,脆麻花和油条 b,蛋糕和油饺 c,云片糕和臭豆腐 d,以上都错
16, 海门话中说某人“无吃头”是指?
a,某人不忠厚 b,某人够朋友 c,某人有钞票 d,某人很吝啬
17, 海门话中的“寄呀”是称呼谁的?
a,泛指男性或女性的长辈 b,男性长辈 c,过房爷 d,继父
18, 如果有人说你“一落里拨伊吃虱子”,那他是说你
a,经常批评他 b,难得一次对他好评 c,一进门就表扬他 d,说话声音太高
19, 今天路上见到同学,他对你说:“你今朝衣裳鲜洁来,蛮喜见人的”,其中“喜见人”是指?
a,讨人喜欢 b,很愿意见人 c,很讨厌的 d,丧气
20, 海门人所说的“女客头子”是指?
a,很能干的女人 b,女客人的头儿 c,骂这个女人 d,已婚女人

有把握的:
1,b.午餐
2,c,人
3,b,批评
4,b,向前倾倒
5,c,蝴蝶和蝉
6,d,蛤蟆和壁虎
7,c,爸爸和妈妈
9, a,漂亮
10, c,小孩
13,a,批评
14,b,前天
15, a,脆麻花和油条
17, a,泛指男性或女性的长辈
18, a,经常批评他
19, a,讨人喜欢
20, d,已婚女人

二、俗语、谚语、歇后语

(一)俗语
1、形象、动作
消地光 赖在地上耍泼
板面孔 放脸
腾腾转 团团转
惹闹骚 故意惹是生非、寻开心
舞拉痴 故意打闹、调笑
调路头 在路上遇见不相识的人故意开玩笑、戏闹、或作弄调笑女人
煞脚跟 紧急着,指追。他~追来了
煞屁股 紧急着,指跟。他~跟来了
翘辫子 死的讳称,贬义
勿爽气 呑呑吐吐
虎拉势 脸露凶色
小孩(音喊)点 小时候
轧闹稝 凑热闹
轧结足 挤得紧紧的
吃生活 挨打
吃夹档 两头受气
勿登样 不象样、不好看
精光条萧 不穿裤子,光屁股
精赤骨离 赤膊
赤脚仆倒 光着脚掌
磕头仆跌 跌跌撞撞,因惊吓或危急时的行为
蔫黄瘪倒

 面黄肌瘦
精丝无力 筋疲力尽
对绷拉嘴 顶嘴
斧牙拉嘴 龇牙咧嘴
牵脚舞手 手舞足蹈
笃屄拉牵 说话吃力费劲,又结巴
鹅嘈鸭嘴 七嘴八舌
跷拳捋(音勒)臂 显示力量,准备大干一场
骨头冷棚 ①瘦得骨头凸起,②话中带刺
仄头仄颈 斜伸着头和颈
饿喝囵呑 饿得囫囵呑咽
眼脱愣愣 因愤怒或羡慕而睁大眼睛定定地看
哭作乌拉 一脸哭相
拉哭拉笑 一会哭,一会笑,哭笑无常
四丫仰脚 四脚朝天,指人
柏肢拉脚 两脚呈岔开状,指人
东厾(音笃)西掼 衣、物随便乱扔、乱放
作姿作夠 做作
捏骨捏髓 不停地捏弄皮肉戏嘻
扭结裹结 形影不离,抱成一团
瘦节伶伶 人很瘦
汗珠白蒲 满脸汗珠
乌吃灶鸡 乱吃一通
荡发荡发 不紧不慢,悠悠然走
扳眉头勿开 心里不开心,整天皱着眉头
喉神发拉极 着急起来
搲(音水)握厾(音笃)烂泥 顽皮,耍无赖
眼睛白样样 心里不服气,白眼相对
一对搭拉苏 一对活宝
精光剥扭扭 身上一丝不挂
无乾(音巩)托落湿 全身湿透了
眼睛不不眨 一眼不眨
卵(音乱)子笃摇摇 行动慢慢呑呑
合扑拉一跤 跌个猪啃地
掯搜摸壁甏 乱掯乱摸

2、个性、气质
死促掐 暗里刻薄人,陷害人
死奸毒 对人十分奸刁、恶毒
好姿客 态度和善、逆来忍受的老实人
地勃楞 地痞,当地土霸王
杀扑命 狠命、狠劲
当头呆 勿吃场,人前一时发呆,无言以对
洋带带 言行不是正儿八经的
和乐痴 言行随和,无架子,易跟人打成一片
颠新鲜 翻花样,换花式
颜色精 神色严厉、威武,力感强烈
随随和 很是随便
老孛相 不务正业的人
来头丑 不识相,不识事务
瞎喽嗖 不该讲而讲个不停
勃勿转 不开窍,想不通
嚼白蛆 闲聊个没完
嵌眼厾(音笃)珠 含沙射影
爽爽气气 直截了当
噱风拐骗 用花言巧语骗人
话奈是奈 说一不二
插虚乱讲 没有根据乱说一通
呒搨呒煞 半途而废
花儿马屁 花言巧语奉承话
三撬四裂 意见不一致
狗屄倒爪

说话办事没个准,出尔反尔
奸刁挖拉 阴险奸诈
乌气同送 傻里傻气
呒心唠叨 说话无心,随便,不加思考
斤估较价 斤斤计较
得神放屁 说话办事劲头十足,贬义
阴触阳开 说话阴阳怪气
怩弄搭弄 不干脆利索
脱头篮襻 马虎草率
横横绰绰 马马虎虎,不细致
乱话天通 胡说八道
乌勿出头年 笨透了
板板六十四 呆板,不灵活
魕(音几)触罗卜丝 做神弄鬼
犟头勃耳朵 倔强,不听话
急煞人性命 急得不得了
直心直肚肠 说话爽快,不转弯
脱头烂肚皮 不认真,不把事情办好
狗面亲家公 友情时好时坏,可以翻脸不认帐
横勿罢竖不休 横竖不肯罢休
扁塌塌滑扭扭 油腔滑调,捉摸不定

3、神情、心态
老勿起 不老练
单心浪 一心想
轻骨头 轻浮
一门滾 执意、执着
麦门罩 突如其来
热脱脱 跃跃欲试;很热
昏头鸡 昏头昏脑
投转魂 一会东,一会西,往返不定,若有所失
眼向向 可望不可及,无可奈何的样子
定寡寡 呆呆地
茄门相 不感兴趣
缠陌头 故意打岔
假花样 耍花招
偷死乖 乘人不备时干一下子
急急活 差点儿
打疙楞 突然停顿下来
叫快活 幸灾乐祸,叫笑
笃拈拈 慢慢地
急兜兜 急急忙忙
做触落 假装
发披头 跑得飞快的样子
人来疯 客人来了就疯疯癫癫
放野火 背后散布言论,造舆论
叫回头 认输
逐逐发起 情绪不稳定,有时干得很出色
痴聋蛮话 装做听而不闻,我行我素
诈痴诈聋 装聋作哑
惑疑惑得 拿不定主意,左右为难
一勃醪(音牢)糟 气话一下子通通说出来
神智糊智 没有主见,糊涂
火出火焰 十分恼火
脱虚约酌 凭空臆想,与实际相差甚远
茄五茄六 松松垮垮
头勃拢宠 昏头昏脑
藤皮塌脸 死皮赖脸
寻头凑脑 故意引起事端
穿神抖火 挑拨离间
喔求苦脑 苦苦哀求
敲牢着实 敲定
痴头骚脑 疯疯癲癲
有有心相 精力集中,很有耐心
心心挂念

 一心想念
勿零勿落 言行考虑不周密,东一鎯头西一把
脱脱仰仰 似干非干,缺少责任心的行为
挽枝挽襻 转弯抹角
绞屄烈卵(音乱) 怪里怪气
假痴三颜 真真假假,真假难辨
象心适意 乘心如意
搲(音握)心拉命 一心想要
吓痴落急 事态十分紧急或危急时神情
集章程八补 力量够不上,十分勉强地
呒章程落卵(音乱)子 慌了手脚,没有办法
脱脱五潮水 没有把握,碰碰巧
勿相勿认得 素不相识
要紧三不慢 关键时刻
身厢节骨眼 内心底里
额角头高进进 碰上运气了

4、状物、形容
一摊排 杂乱无章
大图样 大概轮廓
对直龙 一直
笔立直 笔直
直弄(音拢)光 门窗大开,室内空无一人
初光生 初步完成
凑好起 可能
一式样 一样
相鼻头 两车车头相撞
一把连 一起
做手脚 暗里改变事物原状
做人家 节俭
落脚瓤 筛选下来的劣货、次品
出角方 很方正
滴粒圆 很圆
屁泡捞 没有
尖拈头 尖尖头
高楞墩 高墩
半天落把 大半天
垒山滚石 经过千百磨练
骨节骨眼 全身关节
一天世界 杂乱无章,到处都是
碎碎醪糟 零零碎碎,没有一个完整的
囫囵点点 整个儿
热吹潽(音铺)烫 刚出锅热气腾腾
热天热色 天气很热
轮班落班 轮班替换
细细甲甲 详详细细
平潽(音铺)拍满 装得很满
仄边仄沿 只差一点点
精干必剥 很干
刮拉风脆 很脆
扭扭笃笃 还未干透,仍有湿感
焦勃烂哈 很焦
浮浮拍拍 不稳固
泛乌百老 很多很多
蟹毛无气 一点动静都没有
接葛连牵 接一接二
焊吃博赌 勉强支撑,勉强完成
乌屄千年 多笨的女人,骂人话
出响头里 突然间
现成笃笃 坐享其成
失零乒乓 零碎,杂乱
薄衣笃笃 很薄
影七八远 很远很远
滑脂扭扭 很滑
乌眉搨眼 又脏又乱,眉目不清

亨白冷打 总共
行尽行是 很多很多
石白铁硬 很硬
弯里曲六 很是弯曲
笔描线直 很直
滴滾赏圆 很圆
滴角斩方 很方
膨之膨脝(音亨) 体积很大,不便便携带
老末结煞 结果、最后一个
小节伶伶 很小,小巧玲珑
阴投活投 默默寻找的样子
够厘恰数 差一点不到这个数字
中中常常 不好也不坏,中等水平
牵牵匀匀 诸如忙与闲两极的中间状态
触眼进骨 难看极了
挨一坒(音被)二 很有秩序地一个接一个堆叠好
顶倒竖立 倒立
后半三汛 接近尾声
鲜甜咪浆 很甜
刷拉打清 很清爽
直疙落托 很直
大大落落 很大
好好定定 认认真真
毛枝带牵 很粗糙,不光滑
三长六式短 长短不一
软东刮拉西 很软
跌熟老番瓜 很熟练
四滾滴粒圆 很圆
半搨五潮水 事情做了一半就完了
起头末结煞 从头到尾
够数一眼眼 很少一点点
幺(音腰)贰角落头 偏僻的角落里
触屄心头子 生气、赌气时的口头语
角落落转一圈 四面走一圈、看一遍

5、颜色、光泽
青齐齐 青色
青蹦蹦 青色
白塌塌 白色
白了了 白色
黑赤赤 黑色
红兮兮 红色
黄绵绵 黄色
紫吼吼 紫色
赤乌滴黑 很黑
赤黑乌油 很黑
绯红赤拉 很红
腊扎金黄 很黄
花离斑烂 颜色很杂、很乱
金赤银亮 很亮
灰色堂堂 灰色
暗洞摸痴 很暗
鲜眉洁眼 颜色很鲜艳
滴光滴滑 光亮又平滑
白洁革邋遢 从原色中泛出白色
黑漆八邋遢 黑而不整洁
乌里乌,黑里黑 夜色很黑

(二) 谚语
1、农业谚语
人靠饭饱,田靠肥料。
农家第一宝,六畜挤满槽。
秀才要念书,种田要养猪。
好树结好桃,好种出好苗。
养仔三年蚀本猪,田里壮了勿得知。
季节不让人,种田赶时分。
三分种,七分管,九成熟,十成收。
只有懒人,呒得懒地。
二月清明一浪白,三月清明不见麦。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芒种、芒种,棉花黄豆乱种。
要得萝卜大,勿等

六月过。
四月雾,粮食满仓库;六月雾,青草枯。
五十养子勿得力,五月种茄呒得吃。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小满在中腰,一个麦捆两人挑。
六月里三个阵(指雷雨),白米吃来剩。
六月十二借凉风,棵棵棉花如吊桶。
夏至种芝麻,头上一栅花。
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头时棉花二时豆,三时里种赤豆。
(芋艿)六月勿壅,等于勿种。
玉米红绒十八天,元麦见秀四十天。
七月葱,八月蒜,小暑萝卜白露菜。
八月黄金满地铺,只嫌呒得手来掳。
朝西夜东风,提水来浇葱。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闰年不种十月麦。
彭祖活特八百,就怕拔棉花棋种麦。
凿石头种麦,握泥种豆。
十年密麦呒得一年好,十年早麦呒得一年孬。
冻断麦根,牵断磨坑绳。
腊月里做生泥,青草长成米。

2、气象谚语
春打六九头。
两春隔一冬,呒被暖烘烘。
春霜勿隔宿,连霜晒破屋。
雷打惊蜇前,四十蒙蒙不见天。
夏至无雨三伏热。
正要日长,夏至一扛,正要日短,冬至一赶。
雨落黄梅头,三天不落断黄梅。
春雾早消,晴天得靠;迷雾不开,雨随雾来。
雷响天边,大雨连绵,雷响天顶,雨过天晴。
小暑一声雷,黄梅依旧归,倒转黄梅十八天。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八月初三潮没祭(鬼)。
重阳无雨一冬晴,九月十三雨洋洋,黄豆箩上出青秧。
九月廿七催懒妇,十月呒风拖勿过(意即天要冷了,要准备寒衣)。
十月中,梳头吃饭当一工。
立冬下雨一冬阴,立冬西北风,来年五谷丰。
小雪雪满天,来年是丰年。
霜浓是晴天,霜多雪厚兆丰年。
冬至多风,寒冷年丰,干冬湿年。
头九冻破地,九九勿盖被。
头九二九象春天,三九廿七,梧桐树冻来笔直;四九中心腊,河里冻镣老绵鸭;五九腊中心,冻断鼻梁筋;六九五十四,泥里出芦刺(发芽);七九六十三,布袄两头担;八九七十二,猫狗躺荫地;九九八十一,老汉田中立。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三朝迷雾刮西风(指深秋或初冬时节)。
东北风,雨太公;乌头风,白头雨。
东闪风,西闪空,南闪火门开,北闪雨来来。
东虹日头西虹雨。
朝看南云涨,夜看北云推(下雨)。
朝撑勿晒,夜撑勿收;落得早,勿湿草,一落一个泡,明天干脚跑。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青扛白扛,明朝晒杀和尚。(扛指“虹”)。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
八月南风二天半,九月南风当夜雨,十月南风跑勿及。
上看初三,下看十六,干干湿湿半个月。
雨中知了叫,报告晴天到。
蝼蛄叫,晴天到,青蛙乱叫,大雨要到。
鸡迟进窝天要变


早呱风,夜呱雨,中午呱呱落勿及(“呱”指鸭叫)。
烟绕屋,有雨落。
腊月的雨,顿似草麦盖上被。
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朝看天顶穿,暮看四脚悬(晴天)。
烟滚地,要下雨。
白露身勿露,寒露脚勿露。
早爽(风)一,夜爽(风)七,黄昏头起风一息息。
黄昏知了叫,明朝热得吱吱叫。
蚂蚁筑坝大雨来,燕子穿梭日头来。
日落半天红,无雨便是风。
云擘里日头,嫚娘的拳头。
十三十四月没乌处处,十五十六两头红,十七十八快手婆娘杀一只鸭。
初一月半子午潮,初八廿三正小汛。
初三、十八潮,无风赛马跑。
三天跑沙云,台风将来临;早晨猪头云,傍晚台风鸣。
海雷兆台风。

3、生活知识谚语
磨刀不误砍柴工。
桑条自小育,长大育不成。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一口呑不了饼,一锹掘不成井。
吃勿穷,着勿穷,算计勿到一世穷。
船到桥,直瞄瞄,船到岸,勿要乱。
修房不修檐,一拖二、三年。
歪船勿倒,漏船不沉。
迷雾不开有雨,话事勿开有几(鬼)。
大鱼肉多,小鱼骨多,豆腐水做,“阎罗王”几(鬼)做。
家鸡打得满宅转,野鸡打得着天飞。
千算万算,勿局(如)老天一算。
屁股朝风,要请郎中(朝风睡觉要生病)。
菜肴吃点鲜头,说话听点音头。
嘴上呒毛,做事不牢。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嘴里甜似密,屁股辣似椒。
男做女工,越做越穷。
心头无事实笃笃。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
坐吃三餐海亦干,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斜。
上梁不正下梁歪。
双桥好过,独木难行。
打不断亲,骂不断邻。
远亲不如近邻,远水解不了近火。
精打细算,钱粮不断。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若要富足,需要储蓄。
白天不做亏心事,晚上不怕鬼敲门。
好男不吃分来饭,好女不穿嫁来衣。
丫头不断娘家路,客人不断杭州路。
有种象种,冬瓜直笼统,茄子弯柄棕。
呒铜钿个粮户,勿识字个先生。
杀人不怕血腥气,阎罗王碰着对面几(鬼)。
狗咬吕洞宾,勿识好人心。
打人勿来先动手,种田勿来轧大帮。
羊去吃草鹅去赶。
吃末真功,着末威风,赌末精光,嫖末真空。
大个磕磕拜,小个搿来卖。
得着风,便扯蓬,拾着鸡毛当令箭。
人多哄啊哄,猫多勿捉虫(鼠)。
丫头远远地送(嫁),媳妇低低地攀。
跺脚姑娘盘脚嫂,各人争得自家好。
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
行得正,坐得正,哪怕与和尚合板凳。
夹忙头里膀牵筋。
低凳高台子,吃饭就到嘴。
南京跑到北京,只要嘴里叔叔伯伯勿停。
一天三大笑,毛病笑得好


爷有娘有,抵不上自有。
钉煞个秤,生煞个性,偷食猫尼勿改性。
三岁定八十。
黄毛丫头十八变,临时上轿变三变。
买房子看梁,定媳妇看娘。
鞋有样,袜有样,媳妇勿好婆有样。
男子十六挑爷担,女子十六着娘衣。
家有贤妇,夫不遭枉祸。
一条腰裙系成筋,勿知丈夫哈个心。
好男不信枕边状。
一爷娘生九种子。
手心手背都是肉。
债多不愁,虱多不叮。
好马不吃回头草。
邻居好,赛金宝。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让人三分,百事太平。
看人挑担勿吃力,自己挑担步步歇。
铜钿眼里翻跟斗。
十场人命九场奸,一场人命赌铜钿。
姜是老的辣,麻雀老的乖。
不抽烟,不喝酒,活到一百勿用愁。
换汤不换药。
看人头,戴帽子。
穷灶口,富水缸。
碗底砣圆,吃人家饭难。
你有街前草,我有麦门冬。
坏扫帚对额畚箕。
勿到沙场,宵夜思量,到了沙场,冷气叹声。
出门不带三尺绳,跑特路上勿放心。
好记性勿局(如)懒笔头。
若要真,问小人。
人情不是债,六尺镬子背来卖。
瞎子当亮子吃煞(“亮子”指明眼人)。
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朋友朋友,就“防”个有。
东台不管西台事,公公不管娘娘事。
添客不杀鸡,凭空做客气。
宁做坑棚板,勿做前后“嫚”(娘)。
宁做天上鸟,勿做地上小(老婆)。
虼了红萝卜上蜡烛账。
公要馄饨婆要面,太太婆要夹夹条。
剃头洗脚,胜过吃药。
量体裁衣,看菜吃饭,看鸡做笼。
出门走路看风向,吃饭穿衣量家当。
三天勿吃盐荠汤,脚股膀里酥汪汪。
酒多伤身,气大伤人。
宁在囤尖留,不在囤底愁。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知人知面难知心,菩萨也有千百等。
粮户升合计,穷人不在乎。
各人自有各人福,烂泥菩萨住瓦屋。
一物对一物,菩萨对念佛。
三代不读书,等于一圈猪。
一个丫头吃两家茶,屁股打来象烂番瓜。
野花美,野花香,摘到手里要遭殃。
敲了木鱼不做岸,做了和尚不尝鲜。
早洗头,晚汏脚,赛过天天吃中药。
十网下水九网空,一网弄到老包工。
天要下雨掩不住,娘要嫁人留勿住。
牙痛不是病,疼来真要命。
东造葫芦西造瓢。
箩里拣花,拣来眼花。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冷末冷的风,穷末穷的债。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筷头上出孽胚,棒头上出孝子。
养猪养羊,本短利长;羊落羊,三年落一场。
鸡对头,鸭朋友。
鸭在水中游,勿愁盐和油。

(三) 歇后语
年初一吃酒板――第一朝(糟)。
打开天窗说亮话――直截了当。
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船头上跑马――走投

无路。
鸡蛋鸭蛋炒鹅蛋――混蛋。
廿一天孵不出小鸭――坏蛋。
两个哑子睏一头――好来呒啥话。
海滩头开店――外行。
蚊子叮菩萨――认错人。
寡妇嫁人――心不定。
腰裙上系转裙――情上加情(裙上加裙)。
江北驴子学马叫――南腔北调。
跷脚驴子跟马跑――差一大截。
讨饭人看戏――穷开心。
烧香望和尚――顺便。
贼喊捉贼――倒打一耙。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小庙里大菩萨――独大。
秀花枕头稻柴芯――外头好看里头空。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
额角头上搁扁担――头挑。
钥匙挂在胸口上――开心。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
弄堂里拔木头――直来直去。
白露日子的雨――到一处坏一处。
生成的性,钉杀个秤――改不了。
大懒差小懒,小懒差白眼――全是懒虫。
一埭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互助互济。
大水冲走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歪嘴吹鼓手――斜气(多)。
狗嘴里落勿出象牙――坏人说不出好话。
歪嘴吃鳗鲤――弯弯顺。
歪嘴吐口水――校(射)不正。
鲳片落在带鱼里――独阔。
带鱼掉进鲳片里――特长。
挨进门,自搬凳――人家不欢迎。
六月里穿暖鞋――日(脚)难过。
父子俩打铁――呒饶让。
打铁碰着补镬子――黑手碰黑手。
外甥提灯笼――照旧(舅)。
两个半炮仗(爆竹)――你想(五响)。(“你”与“五”均读作“呒”)。
石卵子烧豆腐――软硬不均匀。
打破沙锅――问(纹)到底。
癞子撑洋伞――无法(发)无天。
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踏板上的蚊子――不在帐夹里。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凉帽没有边――顶好。
一拳打在棉花上――没回音。
十五个人聊天――七嘴八舌。
十五块布做衣裳――七拼八揍。
七尺布拦腰剪――不三不四。
十字路口贴广告――众所周知。
舌头上生疮――说不出话来。
郎中翻车――失约(药)。
围巾包癞头――危险(围癣)。
焦麦粞烧羹饭――勿成末事(不成体统)。
木匠弹线――开一只眼,闭一只眼。
老鼠衔薄(菜)刀――寻死。
聋子的耳朵――摆摆样。
婆婆陪媳妇――呒工夫(公夫)。
瞎子买扁担――寻翘巴。
瞎子吃死蟹――只只好。
癞子头上虱子――明摆。
冬瓜藤牵在茄子田里――瞎缠。
蕃芋田里挑担――藤牵(碰到不顺心的事而作罢)。
老虎头上拍苍蝇――惹祸。
蜻蜓吃尾巴――自吃自。
石头上甩乌龟――硬碰硬。
坑棚头吹鼓手――凑(臭)热闹。
出头椽子――先烂。
眉毛上挂

尼线(针)――戳眼。
年三十夜看皇历――没日子。
茶壶里馄饭――有货拿不出。
飞机上吊蟹――悬空八只脚(太远)。
骑马看书――走着瞧。
裤子头着袜――脱空一段。
驼子死了两头翘――又气又好笑。
老太婆的嫁妆――古货。
裁缝的尺子――量人不量已。
癞蛤蟆垫台脚――硬撑。
白笔画勒白墙上――白话(画)。
冬瓜烧茄子――烂搭烂。
驼子背“招耙”――一个样。
麻袋里绣钉――自出(戳)本心。
饿头里嗝气――穷争气。
鳗鲤死在汤罐里――勿值得。
陌生人吊孝――死人肚里有数。
猫尼吃百叶――脚踏手揿(手忙脚乱的样子)。
三只手指捏田螺――稳拿。
上吐下泻――两头拔。
医生戴口罩――嘴上一套。
眼睛长在头顶上――目空一切。
灶君菩萨上天――拣好话。
烂泥萝卜――揩一段吃一段。
挖脱萝卜――地皮宽。
麻子搽粉――蚀煞老本。
拾到鸡毛当令箭――煞有介事。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响鼓不用重锤――点就明(鸣)。
杉木扁担――宁断勿弯。
暗洞里绕脚――瞎缠。
萝卜青菜――各人所爱。
瞎子磨刀――快特。
床底下放鹞子――就这么高。
和尚打架――抓不到辫子。
八十岁学吹鼓手――迟了。
搽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茶馆店搬家――重砌炉灶。
狗咬拉屎人――呒良心。
老鼠落在米囤里――吃不完。

生活用语:
老公 宁宁家
吃饭 切凡
做媒人 组棉银
哥哥 阿孤
上厕所 灯康.扎污
快乐 开心
姐姐 加加
老婆 娘子
儿子 猴子
女儿 窝头
公公婆婆 公.婆
穿衣服 杂衣裳
丈人 丈宁
丈母娘 丈唔

海门话的文化解读
以前写的一篇小文,不知大家看后是否会感动亲切?
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两个海门人在北京游长城,正谈笑间,走来一个操北京口音的游客,用很慢的语速问道:“我们中国的长城美吗?”我们这两位海门老乡刹时愣在那里,继而捧腹大笑。土得掉渣儿的海门话,在北京竟被误认为日本话,其语音之复杂可见一斑。 海门话是难懂一些,可难懂也有难懂的好处。在外地上大学时,我就深受其益。那时,吾辈风华正茂,正值恋爱的黄金时期,于是,宿舍的电话自然而然地成了热线。可尴尬的是,一个人打电话,其余人都在旁边起鸡皮疙瘩,弄得打电话的那位不能充分发挥,导致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很多室友都舍近求远,到公用电话亭寻求自由空间。轮到我打时,就不一样了。用室友的话来说,海门话就是一堆军用密码,在一阵叽哩呱啦后,说

者酣畅淋漓,听者只字未懂。我笑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尔等之把柄尽在我鼓掌之间,日后须老实本份才是!” 我有一个外地的朋友,在海门生活了五年多,算得上是个海门通了,可他还经常说,海门话中有很多让他费解的东西。他举例说,海门话中的“夫妻三个”就不能理解。男为夫,女为妻,合称“夫妻”,明明是“两个”,何来“三个”?既然人家提出了疑惑,我总要解释啊,于是我说,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是夫妻之间天然的纽带,海门历来看重家庭的美满和睦,所以就将父母和小孩合称为“夫妻三个”了。朋友看着我,似懂又非懂。 如果仔细考察一下的话,其实海门话中还有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比如在农村,常称“种地”为“种花地”。原先我对“种花地”这种说法不甚理解,在一次偶翻《海门县志》后方恍然大悟。海门素有“江滨乐土、粮棉故里”的美誉,在经济作物中以棉花居多。因此,在下地时很多人都称“种棉花地”,时间长了,可能就逐渐简化成“种花地”了。再后来,就成了“种地”的代称。“种花地”与“种地”这间仅一字之差,却诗意顿生。如果这种推断成立的话,海门人倒是有着几分浪漫的。再比如,海门人称“男孩”为“猴子”。男孩,好动而顽皮,这与猴子的习性相似,这一借喻手法的运用,将男孩的特征表现得入木三分。细细一想,不由击节赞叹。我们海门人称“中饭”为“点心”,是海门人好客,恐中饭不丰怠慢了客人,而把“中饭”轻描淡写地说成“点心”?还是因中饭为午时,刚好为一日之中心而得名?真是不得而知了。我们还把“勤俭节约”称为“做人家”,一个“做”字,将海门人持家的细致、精巧描述得具体传神。海门人称“小孩”为“小官”,而称“新郎”为“新小官”。“小官”是人生的起点,“新小官”是成人结婚后在人生旅途上的另一个起点,可见海门看重婚姻,并将其置于很高的高度。 海门话中的许多词语,还直接继承了古汉语的文言词,说来都是文绉绉的,颇有一些文化意蕴。如我们我们把“爱人”称作“娘子”,称“自己”为“吾”,称“他(她)”为“伊”,将“脸盆”称作“面锣”,将学生交的“学费”称作“学钿”,将“毛巾”称作“揩面布”,将“穿衣服”称作“着衣裳”,将“肚子胀”称作“肚膨”等等。海门话中还中很多富有海门特色的话,也是非常生动活泼。如海门人将跑得很快,说成是“跳起来跑”,将人身上的“积垢”称为“黑漆”,将“闪电”称作“忽闪”,将有“心计”称为有“花头巾”,将事情“没有进展”说成

是“蟹沫无气”,将“打嗝”叫做“打急勾”,将在沟河里“游泳”称作“洗冷水浴”,将做事“有头绪”说成是“有经纬”,将“干爹”和“干妈”称为“寄爷”等等。 有学者认为,方言可以作为了解一个地方的注脚。如果我们能关注、探究这些注脚,那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南通地区启海地区及崇明地区的沙地话声韵母一览
沙地话
1)声母: 分清浊送气,不分尖团
p边布班比拨北 ph b盘步排皮婆勃 m面慕、网米 f v
t 当低多得单督 th d 蛋大谈地度读 n难糯、奶农 l乱路
ts栽张中子准庄tsh dz重成谁迟才常 s z裁尚人船床曹
c鸡进记煎将脚 ch dj忌其前席详强 gn尼 sch西先新孝雪sh许寻袖斜
k高各古街加革 kh g茄轧共狂葵 ng牙 h哈黑海虎 rh鞋核红合河
? 0声母:衣乌一烟 w/y移胡叶盐湖雨滑余 r 用于外来语等
2)韵母:
开口 齐齿 合口 撮口 外来语
y 是 i 衣 u乌 (y)许于女鱼
e 暗参社 ie 厌见天 ue/uie丸官宽欢
eu 安单乱干 yeu圆捐劝愿 [eur]儿而
ai 爱 iai械懈谐 uai 喂怪快坏
ae三凡 uae弯关环
â矮排筛 iâ爷写 uâ娃乖歪
ou欧 iou由九旧休
au包袄少教 iau要小叫巧
o 哑巴挂赊 uo话瓜华
ei 杯 uei灰归回
en恩 in音 uen温 (yn)云君裙勋
an浜章梗 ian央强相象 uan 横光矿
ân邦党庄 iân旺江讲王 uân汪光匡荒
on 风中 ion 用兄 yon(同ion)用兄
eh拔得合 ieh叶踢热拾 ueh国忽
ah 鸭拨闸甲 uah挖滑刮括
âh压百石额 iâh约脚嚼虐 uâh划
oh 恶北福洛 uoh 屋握 yoh 粤月玉局
m 母~
n你
ng 我

这里的撮口列在启海地区已经消失,如yu都读作yi,多见于文读,这里暂时列出。
e行的参社,现在可以和eu行合并。
a和â分别表示前a和央a,而后面的an和ân并不是前央a的鼻音,只是作为记号。
入声,或者有人称促音,统一用h表示发音停止,或者可以用q表示。
3)八个声调:
东 阴平 ton
铜 阳平 don
懂 阴上 ton
动 阳上 don
冻 阴去 ton
洞 阳去 don
督 阴入 toh
读 阳入 doh

启海崇沙地话有8个单字调,但是因为分清浊,所以可以只用两个符号表示其声调。

4)书写规则
在进行书写时单独一个字时可以标其单字调。在联合词组书写时可以以重音表示:1,重音在最后,不用任何符号表示,默认重音在最后的音节上,如 武昌(v)utshan 没有 n’de 茅厕maukhân;2,重音在词首,

可以重音符号表示(没有元音的除外),如 不能 n’tshih 班上 paelan 商店 sâ?ntie 3,重音在词组中间,则如下表示,共产党 gontshaetân 海门镇 haimentsen 五保户 n’pauvu 很多动宾结构或者其他形式,可以通过使用连词符,如 打报告tan-paukau

感悟方言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故事:上帝听说人要修一座通天塔,从地面一直通向天堂,便暗地里做了手脚,让不同地方的人说不同的话。这样一来,言语不通,人们自然无法交流,人心也就涣散,通天塔的建成自然成了永无期日的事情。
上帝似乎人为的创造了方言,而事实上方言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地理和历史原因。中国的方言首先分南北,南方方言不一样。北方原本都为官话,现在晋语从官话中分离了出来 。官话可以说是第一强势方言。官话区的覆盖面大的惊人,大约占据了汉语地区四分之三的地盘。南方方言非常复杂。可分为吴、湘、赣 、客家、粤、闽(闽南、闽北)、平话,土话。
方言总是在趋炎附势,二三十年代,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都会,非常繁荣。被西方人称为是冒险家的乐园。这时候的上海话可以说非常牛逼,在当时谁会说上海闲话几乎成为了高级华人的象征。岁月如梭,现在牛逼的是台湾人和香港人,闽粤方言异军突起。因为粤语强势,唱歌也坚持用方言唱,如黄家驹的粤语歌曲,至今仍在内地十分流行,这就是文化上的强势。台湾也是闽南语的坚持捍卫者,台湾虽然在六七十年代强制推行国语,但是台湾人闽人的意识还是很强的。连战在陕西祭祖的时候,也坚持说了一段闽南语。
方言有其特殊的威慑力。话说明太祖朱元璋,赤贫出生,当过和尚,云游三年。加入红巾军打败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随后挥师北上,攻入元大都(北京),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建立大明王朝。必须指出的是当时朱元璋是定都应天府(南京),而不是北平(北京)。于是南京话就成为了明朝初期的国语。南京在三国时期本是吴语重镇,西晋统一天下,却只是昙花一现。八王之乱,又引来十六国之战。中原沦陷,五胡乱华。晋王室只能偏安江南。那些南下的中原贵族不但不说吴语,反而以说吴语为耻。南京话开始受到洛阳官话的影响,逐渐沦为官话区。明朝初期的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 下江官话)。朱元璋坐稳了皇位,便滥杀功臣。设立了特务机构,大兴文字狱。而非江淮官话区的大明子民,凡是见到操着京师口音的人,都会吓的退避三舍,以免惹火烧身。这时候的江淮官话恐怕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梦魇。
方言有其特殊的融合性。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

后,为了改变鲜卑族落后的面貌,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之一就是规定三十岁以下的鲜卑人必须说汉语。虽然这次改革遭到了顽固派的阻挠,就连皇太子也公开反对改革,孝文帝大义灭亲,甚至杀了自己的儿子,也要坚持改革。改革的结果是:胡汉差别消失,鲜卑族和汉族开始融合。满清推行剃发易服的暴政,妄图在精神上征服汉人。他们可以毁灭我们汉人的衣冠,却征服不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乃至汉人的语言。满族是马背上得天下,统一中国后,满语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国的国语。然而那些入关后的八旗子弟,居然以习汉语为荣。于是旗人的家庭一个个抛弃满语,满语逐渐衰弱。就连满族的隆兴之地东北也被汉语蚕食。在嘉庆道光年间,汉语最终取代满语,成为中国的国语。
方言也存在着危机。方言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理所当然应该使其发扬光大。保卫汉语应先保卫方言。历史上每次语言大扩张的背后,往往正是因为有着一个强大的民族。拉丁美洲几乎都成了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分布区。黑非洲的 一些国家,没有自己的语言,都说着法语。埃及,突尼斯等国家都被阿拉伯语所同化。英语更是扩张到全世界。在印度和新加坡等国家,英语是其官话语言的一种。中国的学生更是被强制学习英语。中国推行普通话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普通话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方言开始衰退。现在的儿童很多已经不会说方言了。即使会说一点,那也是夹生饭。他们被剥夺了学习本地方言的权利。如果方言消失,很多地方戏曲,如浙江的越剧,上海的沪剧,广东的粤剧等都可能会消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了。
所以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请先保护好方言,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更有生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