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陈鹤琴

陈鹤琴

陈鹤琴
陈鹤琴

陈鹤琴

作者:mm豆儿提交日期:2007-3-8 16:47:00

在我国学期教育史上,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陈鹤琴先生。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期教育学家。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教授。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探索,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发展。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在这期间,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未能实现的理想。然而,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曾到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访问和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在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心理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写出了近400万字幼儿教育著作,影响巨大。他的著作被先后汇集出版,《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和《陈鹤琴全集》6卷全面反映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并适合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难能可贵的。”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对此,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扬花、柳絮,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秋菊冬雪等。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是人文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因此,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是学前儿童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由此,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三)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部分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强种先要强身,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性格活泼,反映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

为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沐浴到充足的阳光,活跃儿童的精神,强健儿童的体魄,增加儿童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四)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任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

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兴趣不同,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五)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具体编制法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根据以上十大原则,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形成了

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这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与其早些年形成的五指教育结构相比,增加了50年代一些新的成分,具有时代特色。但是,这种新课程结构显得比较零碎,整体性较差。

课程编制原则还是比较宏观的,它的指导性比较强,但操作性比较差。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混合法: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以上是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中的一些主要内容。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有关幼稚园课程评价、课程实验等方面的主张或观点,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汲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陈鹤琴提出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毕竟具有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毕竟具有他个人教育哲学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他的课程思想必须辩证地继承,吸取他思想中对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用的内容;不能把他的思想奉为神灵,不加分析地全盘学习。时代变了,我们今天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学前教育实际也已经发展到新的水平,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同样不同了。我们必须把他的课程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准确把握它的真正价值。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of chenheqi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思政教育专业屠益琼指导老师李淑杰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Abstract:Chen Heqin is one of the famous educationalists, experting in kidology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also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ntemporary infant education in China. He constructs his own infan psychology, summarize seve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 of kids, which are based on his long-term research of observing his older son as a testee, and also by absorbing the relative educational theories of infant education. Researching on the main problems of infant education in early 20s century and establishing Gulou kindergarten,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for develop infant education, then, forms his ow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topic sentence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for develop infant education, then, forms his ow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 With the persistently development of infant education and in-depth revolution of infant education, Chen’s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instruction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fant education。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Keyword:chenheqin;kidology;infant education theory;practical significance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进行连续808天的儿童发展研究,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他的幼教思想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我们进行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再研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幼儿教育不包括家庭里的幼儿教育,是狭义上讲的学校幼儿教育。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不仅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可以为小学教育打好良好的基础,而且幼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发展幼儿教育是每个国家必须重视,各个国家的人民必须关注的。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还相当缓慢,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听话”“服从”成人的儿童就是“好孩子”,就是“聪明”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以此来对幼儿作出奖惩,以孩子能够得多少红五星,能够考多少分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 (二)在儿童学习观方面:早期的幼儿教育大多具有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室里,教室很少带孩子去户外郊游学习,致使儿童与环境的接触相当缺乏,所学的内容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较多的联系。这样儿童所得的都是呆板生硬的死知识,也没有获得鲜活的人生经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分科教学的优点是便于向幼儿传授各科系统的知识,也便于对全体儿童进行集体教学。其缺点是割裂了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忽视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甚至整个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这种课程下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严重压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束缚了幼儿主体价值的发挥。例如,在让儿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多数是由老师说了算,甚至在具体的技能操作训练上,也是完全由教师指挥,儿童只需要“依样画葫芦”,这严重阻碍了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陈鹤琴重视游戏的作用,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个性差异,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裂的课程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反对以书本教材为中心,主张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要求整个的、系统的进行教学。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综合教育课程就是针对分科教育课程而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到陈鹤琴课程思想的特点,它有利于克服传统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弊端,发挥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培养思维敏捷,活泼好问的儿童。 因此陈鹤琴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儿童心理有较完整的认识。注重幼儿好游戏,好活动,好问的心理,以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儿童,在课程设置上以儿童为中心,时时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实施“整个教学法”,将各个科目连成一片;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认识到儿童在年龄、个性和能力上的差异,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这些都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真心地为儿童的发展而实施的正确方法。如果我们能明白尊重儿童心理的重要性,以儿童为主题设置课程,认真学习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 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指出了观念变革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科学育儿的前提。 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 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做父亲对待子女应有相当的礼貌”,这同他小时候在父亲面前所受的消极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种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反对传统文化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型父子关系。但他又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性,非常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并对此评论道:“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 并希望“父母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这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充分相信儿童。例如,他反对父母因为小孩喜欢偷吃食物而乱藏食物,认为这是以防贼形式来对待小孩,小孩逐渐会丧失自尊心,并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引起人格的堕落。这也可以促使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盗窃犯者的儿童经历进行反思;同时,也唤起家长应充分相信儿童,让儿童学会自尊自爱的一种理性的教育沉思。 (二)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 他通过对其子陈一鸣的实验观察研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就幼儿的动作、好奇、模仿、游戏、言语、记忆、想象、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配以相应的摄影来展现儿童心理特点,发现了儿童期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 并明确指出“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这种充分肯定儿童期的关键性和可教性的意义在于为儿童主动探索世界提供了依据。 他发现儿童期的意义之后,提出了儿童学习能力在1岁前就已具备,学习过程是刺激——联念——动作。

论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论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09教31 聂晨晨 09093051摘要: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时刻影响着儿童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儿童,身心健康,父母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着名的儿童教育学家,(刚开始我以为他是个女的,后来听老师介绍才知道是男的)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导了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有重要影响。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最早的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的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试验,总结并形成了最早的幼儿教育思想。1940年回江西创办幼稚园,后改为国立的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陈鹤琴有一句名言就是:“我爱儿童,儿童爱我”,我们老师说了,他花了毕生的心血研究儿童,热爱儿童,最后很有信心的说出这句话是很让人佩服的。陈鹤琴先生有如下的几个观点: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学前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儿童教育。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活校育的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三、建立了幼儿园课程理论。五指活动,单元课程,游戏教学。 四、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我读了《家庭教育》,对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了一点理解。陈鹤琴先生提倡“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说明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行为总是会受到遗传的影响,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正确引导。因此他对父母的教育提出了以下建议: 1、父母要尊重孩子。陈鹤琴认为“父母对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做父母的不应迁怒于子女”,也就是说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孩子,而应相互尊重。父母的威信应建立在对子女的尊重上,教育应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地位上,因为孩子有孩子的意志,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他们才会尊重你,才会接受你的教育。 2、父母步调要一致。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做法,也就是说父母要“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只有步调一致,才能使儿童按着统一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3、3.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陈鹤琴认为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都听其自便,百依百顺,甚至对小孩打骂长辈或危害他人的行为都不加禁止。所以陈鹤琴反复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1)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摘自《学前教育课程论》 在我国学期教育史上,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陈鹤琴先生。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期教育学家。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教授。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探索,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发展。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在这期间,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未能实现的理想。然而,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曾到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访问和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在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心理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写出了近400万字幼儿教育著作,影响巨大。他的著作被先后汇集出版,《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和《陈鹤琴全集》6卷全面反映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

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班级:09教31 姓名:朱彤焱 学号:09093018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 和奠基人。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他在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他的“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 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在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即他的"活教育"理论,这是他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他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提倡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陈鹤琴选择将自然作为最主要的内容。陈鹤琴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儿童的天性本是纯真的,如果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过早的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 儿童,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将是对天性的抹杀,会让他们过早的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我 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方法,则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不能促进其天性的发挥,反而会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必定要有 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 关系。而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所以应当将大自然,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 (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1928年9月至1939年10月,陈鹤琴担任上海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竭力争取更多的中国人有受教育、办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他先后办了6所小学(附设幼稚园)和1所女子中学,在工人区办职工夜校和简易小学;先后给一百余所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现为中国教育学会和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家庭教育是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还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意义家庭教育思想启示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是他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还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本文对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进行了浅谈。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大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塑造了”[1]。 家庭教育是社会的细胞,承担着为社会造就人才的任务。陈鹤琴早在几十年前,就把家庭教育的意义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他说:“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2]他提出做父母应当教训小孩爱人,从最初的家庭教育环境开始,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和爱人教育。他认为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了。 当今的世界,不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的才的竞争。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振兴。陈鹤琴对儿童家庭教育意义的阐述,至今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家教观 1、从“为个人型”向“为国家型”转变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导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于19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的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试验,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幼儿教育思想。1940年回江西创办幼稚园,后改为国立的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试验基础,曾筹建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计划建成以盲、聋哑、伤残、低能和问题儿童对象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1928年,他和陶行知一起,在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多项“注重幼稚教育”的议案。建国初期,他又利用各种机会,多次提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建议。 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家庭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将儿童的心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等。在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中,采用积极的暗示和鼓励是陈鹤琴反复强调的一个方面,根据儿童好模仿、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在家庭教育环境方面应该多给以积极的暗示和鼓励,强调父母的以身作则作用。 幼稚园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幼稚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幼稚园发展的15条主张:(1)幼稚园要适合国情。(2)幼稚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3)凡儿童能够学得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们。(4)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5)课程应实行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6)幼稚园首先要注意一的是儿童的健康。(7)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8)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9)幼稚园要有充分适宜的设备。(10)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11)儿童的户外活动要多。(12)幼稚园应采用小团体的教法。(13)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幼儿教师应有充分的训练。(15)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察儿童的成绩。 陈鹤琴的课程理论思想内容为:儿童是主体,幼儿课程应为目标(即做怎样的人、有怎样的身体、怎样开发儿童智力、怎样培养情绪)服务;幼儿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实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陈鹤琴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形成了完整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为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在此文中,从教学目的、课程论、教学论、师生关系等不同的方面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活”进行了阐述,以为更多的人认识陈鹤琴先生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活教育做游戏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他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即“活教育”。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活”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活”的教育目的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何谓“做人”我们都知道,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即一个真正的人的存在是脱离不了社会的。陈鹤琴认为“做人”包含两个要求:其一,热爱人类;其二,热爱真理。前者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后者则体现了对人类共同生活准则的认可和维护。在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时期,正是中国的黑暗期,社会动荡混乱,民风日下,人情冷漠,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们信仰观念也处于一个混沌迷乱的阶段,何处是真理,哪里又还有真理。很明显,对于当时扭曲的社会扭曲的人来说,先学会“做人”是非常必要的。 何谓“做中国人”这是活教育的深一层目的,带有明显的民族性,陈鹤琴希望通过教育来挽救危难之中的祖国,而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时的社会大众已经变得思想麻木,在帝国主义的摧残与军阀混战的折磨下,民族意识已经淡薄,即便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开始后,广大有志青年虽然义愤填膺,但也只有一部分人才能真正认识到民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琛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创者和改革者,他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之路,形成了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本文着重介绍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产生、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其成因。 Mr. Chen Heqin is our country modern preschool education pioneer and innovator, he explores a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meet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oad, forming a unique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and ideological system. In order to inherit,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Chen Heqin's preschool educ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Chen Heqi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and though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causes.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活教育;教育实验和研究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和“中国的福禄贝尔”。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教育问题,探索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在新时期应继承、弘扬和发展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深化幼儿教育改革。 一、开创中国现代幼儿教育 (1919—1928年) 陈鹤琴先生1919年离美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任教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次年喜得长子陈一鸣,每天对其身心发展进行周密的观察、实验和文字与摄影记录,连续808天,对孩子的身体、动作、模仿、暗示感受性、游戏、好奇心、惧怕、知识、言语、美感、思想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发表了系列关于儿童心理及教育的论文,并于1925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部著作。其中《家庭教育》一书论述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和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堪称为一部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家教经典,陶行知先生发表书评《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称著者“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1923年由东南大学教育科支持,办起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教育,次年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指出中国普通幼稚园当时大概有四种弊病:一是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二是功课太简单;三是团体动作太多;四是没有具体的目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南京鼓楼幼稚园,他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他还开创了我国幼儿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抗战时期,他又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研究师范教育。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抄来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他坚决主张“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可以采用,总之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同时,他积极地推进为中国平民服务的、培养民族的新生一代的幼儿教育,大声疾呼“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还要普及工农幼稚园”,指出这是中国求进步,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发展进步合理的社会之需要。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教育观 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人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等。这样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 2.教育目标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当是育人,培养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新生一代,培养像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那种身体健康、能建设、能创造、能合作、能服务的“现代中国人”。 3.教育方法 实现活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如陈鹤琴先生所说:“非从“做”做起来不可,应当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为此他想出了以下的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做:(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清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 替代教学原则(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要游戏化;(14)教学要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要精密地观察。 4、教育内容。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同时,活教育“做”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内容。 5.教育原则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十七条原则,如“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的,让他自己想”等,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等思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介绍 一、“活教育”实验 1919年9月,陈鹤琴任教南京高师,授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期间投身教育改革,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有影响的“活教育”理论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院。1943年,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活教育”实验已形成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院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并在教育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课程与教学大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造就了一所有崭新气象的新型学校。 1945年秋,陈鹤琴被任命为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他获准将幼师专科部改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前来上海。年底,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立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并附设附小、附幼。他兼任幼专、幼师两校校长,继续他的“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作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做“中国人”,“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一个国度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并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既然“活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要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为此,他提出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地暗示胜于交际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分组学习;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儿童;精密观察。 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四、“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948年),共十七条,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十七条教学原则如下: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种活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简介 在我国学前教育史, 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首推陈鹤琴先生。陈鹤琴(1892~1982), 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专家。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 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 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著名教授。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该改为东南大学), 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 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 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的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 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和发展。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 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在这期间, 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 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 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理想。然而, 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 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 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 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 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 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 他虽然身患重病, 但仍然不忘儿童, 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 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光明日报》1981年5月28日)1982年, 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

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感悟

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感悟 我曾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半路出家迈向了幼儿教育事业,在工作七年中,从一无所知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困难与艰辛,也从中在不断学习成长, 我知道了幼教事业的先老前辈一一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所倡导“活教育” 的思想中,我感悟至深。 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活教育”,陈鹤琴认为要了解儿童的心理,才能谈到教育儿童,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他指出完全不顾儿童心理特点的“死”教育、抄袭教育,严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对儿童及儿童儿理特点的研究与了解是实施好“活教育”的前提,同时,他认为对儿童的热爱与尊重,具有“爱满天下”的情怀,是贯穿“活教育”实施过程的一条主线。他指出“幼稚时期(从出生到六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体格,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所以幼儿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儿童。他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 热爱儿童,是作为优良教师的起码条件。允许他们犯错,给他们探索的自由,把他们视为独立人格的人。对儿童的体罚只能打击儿童的自尊心。 、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 情,等于阻止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陈鹤琴先生强调提出: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儿童身心的发展。现在在我带的小班孩子中,有些孩子的入园适应期就特别长, 有些孩子的适应期就很短,有些孩子的能力强,有些孩子的能力就弱一些, 但经过幼儿园锻炼的过程中都会有所长进。我发现孩子能力的强弱对于家庭原因关系很大。现在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老人带的孩子,他们的能力就相对差一些,因为孩子的好多事情,老人都在帮着做,因为他们做的慢,一直在帮他做,不锻炼,孩子自然就做的慢,有些就不会做。在幼儿园里适应期自然就长,哭闹时间就长。而爸爸妈妈带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思想比爷爷奶奶先进一些,还有工作忙的原因,很多事情不会包办, 而这些孩子的能力就会强一些,独立性好一些,穿衣服穿鞋等就会快一些。 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都不是难事,适应期就很短,哭闹的不多。这些是陈鹤琴对“做”的基本认识。“做”是儿童的自动研究,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认识世

陈鹤琴教育思想述评

陈鹤琴教育思想述评 婧子822 陈鹤琴,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教授……陈老具有无数的头衔,但读他的书却完全没有距离感,就像一位身边的老师,把他毕生经验一一道来。“活教育理论”是陈老教育思想的核心,直至如今,依旧是教育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活教育与死教育相对,死教育是陶行知所讲的“教死书,死教书;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为了突破这种死教育,陈鹤琴在江西创办幼师时,提出了“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活教育理论。活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活教育的课程论。 (一)目的论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我觉得这句话要和他曾提出的一个问题相结合来理解“我们究竟研究过了没有?我们只晓得高唱抵制外货,可是却有很少人研究用什么来代替外货,”这个问题直至今天都拷问着我们,从清末抄袭日本,到民国成立后,不断引进德国、美国的思想,直至今天,有没有出现中国化的教育呢?我不知道。所以我觉得目的论的根本是教育的中国化,而幼儿是一个民族的萌芽,从基点开始的转变会为后面的改革奠定好的基础。 对于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陈鹤琴提出了五个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和要有世界的眼光。对于前两点,我的亲身体会更深切:身体的协调性的发展是伴随着动作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幼儿时期甚至是婴儿时期,某些动作锻炼的缺失都会导致以后身体的不协调,而现在幼儿的锻炼时间与种类都普遍偏少,身体素质的基础就会差一点。国家对于这一点近几年越来越重视,但作为九零后,正逢教育改革的一代想说的是,希望改革循序渐进,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总是很突然,突击的身体锻炼并不会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在创造能力方面,《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活教育部分这样写道:“现在我们提倡培养创造能力。并从儿童时期培养,儿童本来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为诱导启发,可以事半功倍。”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迫切需要人才,从高等教育抓起,是一个救急的方法,但现在我们更需要从“娃娃抓起”。小组合作学习、亲自实验得结论……许多教学形式的创新,不能只从初高中开始,没有早期习惯的养成,后期的转变不仅要改变原有的习惯,还要培养新的创造思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陈鹤琴讲,我们一要有劳动的身手,二要有科学的头脑,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如何让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大到国家小到每位幼儿教师都需要注意! (二)课程论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我们学到,儿童每一次生理发展、动作发展都是推动儿童探索世界的基础,不提供给他们丰富的环境,他们如何积累丰富的经验呢?所以,课程设计以大自然为课本,陈鹤琴设计的“五指活动”为内容,让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我觉得这里可以联系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生活就是一个联系多方面的一个整体,教育怎么能让它割裂呢? 回忆我的童年,幼儿园曾组织我们去拔萝卜,我们在大巴上唱歌,在田地里老师教我们认识萝卜叶子,几个人一组,拿着小铲子边挖边拔,一会儿又跑来跑去,回家的路上真的是都累倒了,但我至今天都认识萝卜叶子。和我弟弟相比,他们现在的幼儿园里有跟高级多媒体,在讲很多关于大自然的课时老师会给他们放视频,但在高清我觉得也不如亲自去一次田地里,唱歌、跑、认识植物,一次外出的活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很不希望在科技发展的同时让孩子们丧失了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三)方法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