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

出自MBA智库百科()

( 重定向自魅力型领导)

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魅力型领导理论概述

魅力型领导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是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Max Weber)提出“ charisma ”,即“魅力” 这一概念,意指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作了重新解释和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实了新的内容。

豪斯( Robert House )于1977年指出,魅力型领导者有三种个人特征,即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倾向和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随后,本尼斯( W. Bennis )在研究了90 名美国最有成就的领导者之后,发现魅力型领导者有4种共同的能力:有远大目标和理想;明确地对下级讲清这种目标和理想,并使之认同;对理想的贯彻始终和执着追求;知道自己的力量并善于利用这种力量。

魅力型领导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迫切需要魅力型领导者的改革和创新精神,以对应环境的挑战。

但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指出,魅力型领导者也可能有消极方面。如果魅力型领导者过分强调自己个人需要高于一切,要求下级绝对服从,或利用其高超的说服能力误导或操纵下级,则可能产生不良结果。

目前,多数研究者还是采用面谈、传记、观察等描述性方法对魅力型领导者进行定性研究。不少研究者正在探索研究魅力型领导者的定量方法。

什么是魅力型领导

根据德国社会学大师Max Weber的定义,魅力型领导( Charismatic Leadership )就是“基于对一个个人的超凡神圣、英雄主义或者模范性品质的热爱以及由他揭示或者颁布的规范性形态或者命令”的权威。在这种权威类型下,具有克里斯玛的领袖的魅力

超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将这种魅力(Charisma)定义为“存在于个体身上的一种品质,超出了普通人的品质标准,因而会被认为是超自然所赐,超凡的力量,或者至少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与品质”。这些品质普通人难以企及,往往被视为超凡神圣和具有模范性质,或者至少他们会将具有这种魅力品质的人视为领袖。由于这种魅力超出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它难以用理性、美学或者别的观点加以解释。

具有超凡魅力的人有化繁为简的高超能力(如:马丁·路德金用一句“我有一个梦想”就表达了无穷深意);他善于利用符号、类比、比喻以及故事进行沟通和交流。他无畏风险,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他具有强烈的反理性、反传统色彩,往往被视作异端。

和得到非凡表现从组织成员,有性格魅力的领袖被生动描述,当有[ 社会权

力基础](Social Power Basis)谱写音乐周转,发射新的企业,启发组织更新的组织英雄或不可思议的领导。魅力型领导能够激发信心、信任和信仰,当然,这不是说由此而生的组织使命就是正确的、符合道德规范的、终将成功的。

魅力型领导的起源(历史)

1920年代,韦伯区分了三种作为支配形式的领导、统治和权威的理想类型:

1. 魅力型权威(基于家族、宗教),

2. 封建/传统型权威(基于家族、世袭、封建),

3. 官僚/ 法理型权威(基于现代法律、官僚体系)。

Robert House (1977)用了4 个短语来定义魅力型领导:

1. 支配性的。

2. 强烈感染的。

3. 充满自信的。

4. 具有强烈的个人道德观感。

Conger & Kanungo(1998)描述了魅力型领导的5 个行为属性:

1. 远见卓识。

2. 环境敏感。

3. 成员需求敏感

4. 敢于冒险。

5. 反传统。

最近,又有人用戏剧性( Theatrical )来描述魅力型领导( [[]]Gardner & Alvolio ,1998) :魅力型领导就是一种富有戏剧性的印象管理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取景、编剧、搭台、演出。

魅力型领导者区别于无魅力领导者的特征

1987年,麦克基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的康格(J. A. Conger) 与卡纳果(R. N. Kanungo) 对魅力型领导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概括出魅力型领导者区别于无魅力领导者的下述特征:

1. 他们反对现状并努力改变现状;

2. 设置与现状距离很远的目标前景;

3. 对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充满自信;

4. 能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向下级说明自己的理想和远大目标,并使之认同;

5. 采取一些新奇,违背常规的行为,当他们成功时,会引起下级的惊讶和赞叹;

6. 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并采取果断措施改变现状;

7. 经常依靠专长权力和参照权力,而不仅只用合法权力;

8. 经常突破现有秩序的框架,采用异乎寻常的手段达到远大的目标;

9. 被认为是改革创新的代表人物。

魅力型领导的运用(应用)

* 困难时期或危险情境,如组织遇到突变时。比较: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

* 根据Max Weber,魅力型领导不一定是一个积极力量。甘地与希特勒同样都是非常典型的魅力型领导者。比较:Servant-Leadership (仆人式领导 )

魅力型领导的一些具体机制请参见核心组理论(Core Groups )

魅力型领导方法的步骤(流程)

Jay Conger (1989)提出了魅力型领导四阶段模型:

1. 对环境作持续评估,形成愿景。

2. 运用动听的、说服性的语言和组织成员进行愿景沟通。

3. 构建组织成员的信任和忠诚。下属出于自愿地、而非被强迫地支持领导者实现愿景。领导者进而构建组织成员对他本人及目标愿景的信任和信心,做到这一步,需要领导者的冒险精神、非传统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自我牺牲。

4. 实现愿景。运用角色见模、授权以及一些非传统技术。

魅力型领导的优势(优点)

强势领导,绝对服从。尤其适用于困难时

期或危险情境,如组织突变时。比较: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

有效。如果领导者的愿景正确,其领导

力无疑极为高效。

修辞能力。比较:心理定格

( Framing)。

精力充沛、内在清晰、远见卓识、反传

统、具有模范性。

魅力型领导的局限(缺点)

强势领导,绝对服从。日常月久,领导

着身边会聚集的都是“唯命是从者”。

代表性差。

具有魅力型品质特征的领导者毕竟还是少

数。

容易自我陶醉。忽略现实。对他人不敏

感。比较:[伦理的崩溃七个标

志](Seven Signs Of Ethical Collapse)

缺乏责任感。无内在道德束缚。领导者

的个人价值观尤为重要,这样的领导者

即能够成就组织,也能够毁灭组织。

变化莫测。有潜在危险

变革型领导

出自MBA智库百科()

变革型领导(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

什么是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是继领导特质论、领导行为论、领导权变论之后,在上个世纪80 年代由美国政治社会学家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在他的经典着作《领袖论》中提出的一种领导类型。伯恩斯认为传统的领导可以称为一种契约式领导,即在一定的体制和制度框架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总是进行着不断的交换,在交换的过程中领导者的资源奖励(包括有形资源奖励和无形资源奖励) 和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服从作为交换的条件,双方在一种“默契契约” 的约束下完成获得满足的过程。整个过程类似于一场交易,所以传统领导也被称为交易型领导。交易型领导鼓励追随者诉诸他们的自我利益,但是交换的过程以追随者对领导者的顺从为前提,并没有在追随者内心产生一股积极的热情,其工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交易型领导不能使组织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进步。

变革型领导理论的出现

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在给全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这些进步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管理界,究竟什么样的管理才是目前最好的管理,至今没有定论,同样,什么样的领导行为或领导风格才是最佳的,也没有统一的意见。世界的急速变化给管理者和领导们带来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就在这种社会环境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信息化与多元化时代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了变革型领导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使整个领导学界产生了一次大的革命,成为了近二十年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谈论变革型领导理论之前,先回顾一下领导理论的发展历史。在领导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定义:最早是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领导特质理论,认为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他人所不具有的独特技能,这些技能是先天具备和后天学习所共同形成的;20世纪50 年代,领导行为理论开始盛行,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Kenny Zaccarp Hous 等,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不是与生俱来就是领导者,领导者个人素质特征是通过领导者后天的培训、发展,使其具备了有效领导能力的一种行为模式;20世纪60年代,由于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领导权变理论兴起,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与领导的有效性关系主要受到情境的影响,领导在企业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境来选择或确定最好的领导行为,领导权变理论的形成考虑到了外部因素,对领导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贡献。变革型领导理论则成为70年代末期领导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变革型领导理论的内容

变革型领导理论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对领导力的作用过程进行了广泛的描述,包含了领导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已有广泛基础的观点,是一门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领导学理论。

总的来说,变革型领导理论把领导者和下属的角色相互联系起来,并试图在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创造出一种能提高双方动力和品德水平的过程。拥有变革型领导力的领导者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率,对下属需求的关心来优化组织内的成员互动。同时通过对组织愿景的共同创造和宣扬,在组织内营造起变革的氛围,在富有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推动组织的适应性变革。

“变革型领导”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理论是从政治社会学家伯恩斯(Burns) 的经典着作《Leadership 》开始的。在他的着作中,伯恩斯将领导者描述为能够激发追随者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领导者和追随者目标的个体,进而将变革型领导定义为领导者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和责任,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要或扩展下属的需要和愿望,使下属为团队、组织和更大的政治利益超越个人利益。Bass 等人最初将变革型领导划分为六个维度,后来又归纳为三个关键性因素,Avolio 在其基础上将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方式概括为四个方面,理想化影响力( idealized influence ) 、鼓舞性激励

( inspirational motivation ) 、智力激发(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 、个性化关怀

( 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 ) 。具备这些因素的领导者通常具有强烈的价值观和理想,他们能成功地激励员工超越个人利益,为了团队的伟大目标而相互合作、共同奋斗。

1、理想化影响力( idealized influence )

理想化影响力是指能使他人产生信任、崇拜和跟随的一些行为。它包括领导者成为下属行为的典范,得到下属的认同、尊重和信任。这些领导者一般具有公认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很强的个人魅力,深受下属的爱戴和信任。大家认同和支持他所倡导的愿景规划,并对其成就一番事业寄予厚望。

2、鼓舞性激励( inspirational motivation )

领导者向下属表达对他们的高期望值,激励他们加入团队,并成为团队中共享梦想的一分子。在实践中,领导者往往运用团队精神和情感诉求来凝聚下属的努力以实现团队目标。从而使所获得的工作绩效远高于员工为自我利益奋斗时所产生的绩效。

3、智力激发( intelectual stimulation )

是指鼓励下属创新,挑战自我,包括向下属灌输新观念,启发下属发表新见解和鼓励下属用新手段、新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智力激发领导者可以使下属在意识、信念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上产生激发作用并使之发生变化。

4、个性化关怀( 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 )

个性化关怀是指关心每一个下属,重视个人需要、能力和愿望,耐心细致的倾

听,以及根据每一个下属的不同情况和需要区别性地培养和指导每一个下属。这时变革型领导者就象教练和顾问,帮助员工在应付挑战的过程中成长。

转型领导的理论基础

与转型领导相关的理论有魅力领导理论( Theory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 、愿景理论( Theory of visionary leadership ) 、层次需求理论

( Theory of hierarchy need) 、道德认知发展论(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 、催化领导理论( Theory of facilitative leadership ) 等,以下分别说明之:

1. 魅力领导理论( Theory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

魅力(charisma) 一词源自希腊字,意味不凡的天赋(gift) ,如:过人的智慧、预知的能力等。魅力理论认为追随者看到领导者的特定行为时,会将之归因为英雄型或卓越型的领导。其研究重点在于藉由追随者的角度区分魅力型领导者与缺乏魅力的领导者,根据其研究结果魅力型领导者通常有下列几项特质:自信、坚持理想、表达力佳、行为异于常人等。这类型的领导者通常能善用其天赋与独特的人格特质,透过沟通能力及形象塑造影响其追随者,如:麦克阿瑟、泰瑞莎修女等。由上可知,魅力领导系指领导者具有特殊不凡的能力或人格吸引力,成员能够感受到领导者此一特质,而对其产生情感上的依附。转型领导强调领导者藉由个人魅力来激起成员对领导者的信任与遵从,可见魅力理论乃转型领导之重要基础。

2. 愿景理论( Theory of visionary leadership )

Nanus(1992)在其“愿景领导”( Visionary Leadership )一书中正式提出“愿景领导”一词并强调在所有领导功能中,领导者对愿景的影响最深远,同时许多有关领导研究的亦发现有效能的领导者往往是具有愿景的领导者(Bennis

&Nanus,1985;Blunberg & Greenfield, 1980 ;Deal & Kennedy, 1982) 。

Nanus(1992) 认为所Nanus(1992)认为所谓的愿景领导是指组织可靠的、真实的、具吸引力的未来,它代表所有目标努力的

方向,能使组织更成功、更美好。方向,能使组织更成功、更美好。远景包括组织长期的计画与未来发展的景象,是组织现况与未来景象间的桥梁,对于领导者而言,它提供行动的目标,并帮助领导者,超越目前的情境,达到到组织的改进与成长。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远景领导者常会提出真知灼见,并驱使成员采用新的行动,去完成新的目标,因此也常被视为革新者或理想的楷模。

3. 层次需求理论( Theory of hierarchy need )

心理学家Maslow(1970) 认为人类的行为系由其需求( need) 所引起,而需求又有高低层次之分,主要分为五种( 由低至高)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爱与隶属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 、自尊需求(esteem needs)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当今,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随着无形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升高,如何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领导的领导理论。领导理论影响着员工绩效,形成组织氛围,潜移默化构成组织文化,那么什么样的领导理论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员工积极性,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呢?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中国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研究领导理论更具实际意义,也是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际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对领导理论的研究有斯托格迪尔[Stogdill],鲍莫尔为代表的特质理论,E.Fleishman(1948)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利克特(Rensis Likert)及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的“工作中心”与“员中心”理论,里斯(Chris 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连续流理论,三隅二不二的PM模型,及中国的相关领导行为理论PM研究, 费德勒模式,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佛鲁姆(V.H.Vroum)和耶顿(P.W.Yeton)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等为代表的领导权变理论。 本研究综述上述领导理论,希望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够提升中国管理者的领导行为。 关键词:领导理论,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4) 第二章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 (4) 第一节领导特质理论 (4)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6) 第三节领导权变理论 (11) 第四节领导风格理论 (16) 第三章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17) 第四章对各领导理论的评价 (18) 参考文献 (19)

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 出自MBA智库百科() ( 重定向自魅力型领导) 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魅力型领导理论概述 魅力型领导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是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Max Weber)提出“ charisma ”,即“魅力” 这一概念,意指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作了重新解释和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实了新的内容。 豪斯( Robert House )于1977年指出,魅力型领导者有三种个人特征,即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倾向和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随后,本尼斯( W. Bennis )在研究了90 名美国最有成就的领导者之后,发现魅力型领导者有4种共同的能力:有远大目标和理想;明确地对下级讲清这种目标和理想,并使之认同;对理想的贯彻始终和执着追求;知道自己的力量并善于利用这种力量。 魅力型领导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迫切需要魅力型领导者的改革和创新精神,以对应环境的挑战。 但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指出,魅力型领导者也可能有消极方面。如果魅力型领导者过分强调自己个人需要高于一切,要求下级绝对服从,或利用其高超的说服能力误导或操纵下级,则可能产生不良结果。 目前,多数研究者还是采用面谈、传记、观察等描述性方法对魅力型领导者进行定性研究。不少研究者正在探索研究魅力型领导者的定量方法。 什么是魅力型领导 根据德国社会学大师Max Weber的定义,魅力型领导( Charismatic Leadership )就是“基于对一个个人的超凡神圣、英雄主义或者模范性品质的热爱以及由他揭示或者颁布的规范性形态或者命令”的权威。在这种权威类型下,具有克里斯玛的领袖的魅力

领导班子及领导人员民主测评评价要点

领导班子及领导人员民主测评评价要点 说明: 1、本套测评题目按职责分为五类,将答案填在测评卡上。 2、每道题目均为单选,请在您确定的评价档次后,在《民主测评卡》上对应的框内填写档次。 3、单项评价设A、B、C、D、E五个档次由高到低排列,A为好、B 较好、C为一般、D为较一般、E为差。 4、总体评价设A、B、C、D四个档次由高到低排列,班子:A为满意、B为比较满意、C为基本满意、D为不满意;个人:A为优秀、B 为称职、C为基本称职、D为不称职。 一、企业领导班子民主测评评价要点 1、思想政治建设: 理想信念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事业心、责任感强;完善和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理论实践能力强,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大局意识强,贯彻党委和上级决策部署坚决,切实履行企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原则,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不断创新思路、机制和举措,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障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经营管理水平:结合企业内外实现,科学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坚持自主创新,注重品牌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企业内部改革;企业管理科学有序,决策机制健全,内控制度和业务管理流程规范,注重效率,执行力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重视技术研究开发,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注重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突出主业,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可持续贡献率。 3、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在“三重一大”坚持集体讨

论;正职领导带头示范作用明显,领导班子富有工作激情和开拓进取精神,企业各级领导人员管理严格;班子内部分工合理、职责明确、配合默契、沟通顺畅;善于总揽全局,工作效率高,整体合力有效发挥。 4、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围绕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群众忠实度和满意度,构建文明和谐企业;恪守职业道德,重合同讲信誉,诚信务实。 5、反腐倡廉情况:坚持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弘扬正气,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和纪律教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遵守廉政规定。 6、总体评价:创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领导班子情况和完成重点工作任务情况。 二、党委书记民主测评评价要点 7、政治素质:理想信念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精神坚决;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事业心和责任感强,认真开展党组织和党委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企业党的建设。 8、抓班子带队伍: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班子凝聚力;坚持“三重一大”制度,健全完善内部议事规则和有关工作制度;注重政策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团队,注重提高班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发挥激励约束作用。

《组织行为学》—魅力型领导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0904班曹贺伟

魅力型领导 一、韦尔奇、马云、李嘉诚、王永庆有哪些魅力特征? 答:韦尔奇:自信,激情,创新,雷厉风行; 马云:真诚,敏锐的判断力,坚定的信念,包容; 李嘉诚:坚定的信念,诚信待人,对环境的敏感,知识丰富; 王永庆:诚信,敏锐的洞察力,过人的胆识,务本求实; 二、哪些因素促进了他们魅力的产生? 答:1.韦尔奇:①家庭的教育:少年时的韦尔奇在母亲“尽管去做好了”的鼓励下,学会了直面现实,认识到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必然有失败, 意识到了竞争的意义在竞争中尝到了追求胜利的喜悦,建立了 自信。 ②事业的热爱:韦尔奇毕业后,在GE整整工作了41年,能力和 职位的不断提升(1971年底,成为GE化学与冶金事业部总经 理;1979年底,成为通用的副董事长;45岁时,成为GE最年 轻的CEO)更加激发了他对事业的激情。 ③合理的借鉴:韦尔奇说过,“很多年前,丰田公司教我们学会了 资产管理;摩托罗拉和联信推动了我们学习六个西格玛;思科 和Trioloy帮助我们学会了数字化”正是他对世界知名公司的 借鉴,才给他带来了创新的灵感。 ④内部的环境:当韦尔奇执掌GE时,公司机构臃肿、等级森严、 对市场反应迟钝。正是这样的内部环境才推动了他雷厉风行的改 革。 2.马云:①创业的经历:正是由于马云在创业初期,待人真诚,与朋友 坦诚相见,在创业初期前途未明的情况下,追随他的人才没 有离他而去,使他获得了一群生死相随的朋友。 ②学习的经历:对英语专业的学习,使他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乐于接受新事物,培养了他敏锐的思维。出国首次接触因特

网,到后来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 的建立,之后的阿里巴巴,淘宝足以证明他敏锐的洞察力。 ③事业的热爱:放弃了中国外经贸部的良好的工作,优厚的待 遇。为了心中的理想,放弃了他人羡慕的工作,正是他对这 份事业的热爱才推动了他信念的坚持。 ④竞争的意识:对敌人有恨也有爱,和自己的敌人光明正大的 竞争,在竞争企业陷入困难的时候不但不会落井下石,还会 伸出手去帮助对方。因为对方总会给他灵感,这才是真正的 宽容。 3.李嘉诚:①家庭的环境:父亲因病早逝,加之贫困的家庭环境使14岁已 辍学的李嘉诚担负起了赡养慈母,照顾弟妹的重担。正是这 悲惨的家庭状况,才让他有了,一定要倍加努力让家人过上 好日子的信念。 ②经营的经验:创建塑胶厂后,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于是降低 质量来应付订单致使客户退货,银行追债,客户追款,公司 陷入困境,濒临破产。这正反的经验与教训,让他认识到了 诚信的重要性。 ③市场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变化和长江实业集 团的发展,使他敏锐的意识到了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 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不得不劝退了不少一起打江山的“难 兄难弟”,同时雇佣新人,培训职工。 ④职位的需要:在执掌长江实业70几年中,世界和中国的经济 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新形势的经济下,对CEO的要求 才更高,促使他从不间断地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及时了 解新讯息和时代潮流,对学习的追求让他获得了许多知名大 学的荣誉学位和丰富的知识。 4.王永庆:①经营的经验:少年,王永庆开米店时,出售不掺假的大米, 诚信经营,为他赢得了回头客,也助他淘到了第一笔金,让

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出自MBA智库百科() (重定向自魅力型领导) 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魅力型领导理论概述 魅力型领导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是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提出“charisma”,即“魅力”这一概念,意指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作了重新解释和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实了新的内容。 豪斯(Robert House)于1977年指出,魅力型领导者有三种个人特征,即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倾向和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随后,本尼斯(W. Bennis)在研究了90名美国最有成就的领导者之后,发现魅力型领导者有4种共同的能力:有远大目标和理想;明确地对下级讲清这种目标和理想,并使之认同;对理想的贯彻始终和执着追求;知道自己的力量并善于利用这种力量。 魅力型领导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迫切需要魅力型领导者的改革和创新精神,以对应环境的挑战。 但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指出,魅力型领导者也可能有消极方面。如果魅力型领导者过分强调自己个人需要高于一切,要求下级绝对服从,或利用其高超的说服能力误导或操纵下级,则可能产生不良结果。 目前,多数研究者还是采用面谈、传记、观察等描述性方法对魅力型领导者进行定性研究。不少研究者正在探索研究魅力型领导者的定量方法。 什么是魅力型领导 根据德国社会学大师Max Weber的定义,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就是“基于对一个个人的超凡神圣、英雄主义或者模范性品质的热

韦伯理想型官僚制理论述评

韦伯理想型官僚制理论述评 20 世纪初,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官僚制的历史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考察,运用其“理想类型”的方法论重新阐释了其对官僚制的理解,剥去了传统官僚制的“神圣光环”,剥去了公共官员“所有的感情价值”,而仅仅把他们视为一种技术工具,从而建构了“理想型官僚制”的理论模型。 一、韦伯研究官僚制的方法论、视角与定位 (一)方法论选择:理想型的研究方法 “理想类型”(Ideal-typus)又称“纯粹类型”,是韦伯为了使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达到精确性而设定的一种方法。按照韦伯的定义,“理想类型是通过单方面地突出一个或更多的观点,通过综合许多弥漫的、无联系的,或多或少存在、偶尔又不存在的具体的个别的现象而成的,这些现象根据那些被单方面地强调的观点而被整理成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构。”1 韦伯运用理想类型方法论的原因在于,韦伯认为,人类对于外物的认识是通过概念和范畴获得的,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之前就必须进行准确的概念界定。因此,社会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向自然科学一样构建自己严谨而精确的概念工具。但是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具有不同动机和意志的主体行为构成的,其概念构建非常困难,所以,韦伯才提出了“理想类型” 的方法。 在探讨韦伯的理论时,我们必须注意此方法对于韦伯思想的重要影响。韦伯“理想型官僚制”理论的突出贡献就在于他“放弃了西方若干世纪以来普遍采用的以叙述制度的价值规范为主的研究方式,转而以合理主义价值立场和类型化比较研究与发生学因果分析相结合的‘理想类型’的方法论”2,从而突破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局限,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这种新型组织形式进行了一种理想状态的学理分析。 理想类型作为方法论的概念工具,首先它是由理智构造的工具,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不同于现实;其次,理想型概念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理想类型),它是在对繁多的经验事实进行整理之后得出的,突出了具有规律性和共性的东西,是经验事物的典型形式;最后,毫无疑问,理想类型作为某种变异的形式,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概念结构既非历史现实,亦非‘真实的’ 现实,它只具有纯理想的有限概念的意义,真正的现实或行为可以与之相比较,并为解释那些有意义的成分而对之作观察。”理想类型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其特点就在于通过比较不同经验事实与理想类型之间存在的极为细小的差别,对经验事实的客观性认识更为清晰。所以,在构建理想型官僚组织中,韦伯就是应用这种“理想类型”的方法,通过剥去了公共官员“所有的感情价值”和“政治情感”,用制度和法律来构建他的组织理论的。 (二)研究视角的确认:组织社会学 法国的组织社会学家克罗泽(M. Crozier)认为,所谓组织社会学,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查研究的科学,就是对大型工业与政府机构的策略及其内部权力体制的跨学科研究。4“组织社会学的任

关于领导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领导理论的文献综述 前言部分 在西方管理学理论中,领导理论是西方行为科学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但如何让它们运作起来,需要通过管理的领导职能来完成。在字面上,“领导”有两种词性含义。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那么,什么是领导呢?所谓领导,传统管理理论这样定义:他是组织赋予一个人的职位和权力,以率领其部下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现代管理理论则认为,它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在20世纪,随着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领导理论问题得到了大量的关注与研究,一大批的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产生了许多领导理论。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从国内外领导理论的研究状况出发,对领导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同时也对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诠释。 主题部分 一、国外领导理论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领导问题的研究首先在在美国积极地开展起来,国外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领导问题,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时至今日,领导理论的发展已经历了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三个主要阶段。 (一)领导的特质理论 为了选拔和预测的需要,人们期望能确定作为一个领导者所具备的特质,以解决什么样的人当领导最为合适的问题,这是早期领导理论研究的思路。根据领

导特性的来源的不同,素质理论又分为传统素质理论和现代素质理论。传统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天生的,生而不具有领导特性的人不能当领导;现代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加以造就。 1869年,Sir.F.Galton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天生的;美国管理学家Edwin E.Ghiselli在其《管理者探索》中提出了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在1969年Gibb的研究认为天才领导者应该具有7种特质;Stogclill等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应包括16种特质。此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包括洛德(Lord) 、邸威德(Devader) 和亚利格(Alliger ) 西拉奇( Szilagyi ) 和沃伦斯(Wallace) 的六类素质论(西拉奇和沃伦斯,1983),班默尔(Banmal) 的十大条件论(孙彤,1987) ,美国管理协会调查认为的20 种能力论以及前苏联学者的素质论等。 (二)领导的行为理论 由于领导特质理论并不能说明领导的实质,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起,研究者发现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领导行为与他们的领导效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此,为了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研究者开始转向领导者的实际行为。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由莱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密歇根大学的研究、领导方格理论、PM理论等。 1、领导风格理论 为了探讨领导风格类型对群体行为和团体效率的影响,莱温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民主型领导风格下,团体工作效率最高,对工作比较满意;在专制型领导下,团体的工作效率比较高,但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很差;在放任型领导下,人际关系固然不错,但工作效率最低,数量与质量都非常差,而且对领导者并不满意。 日本学者三隅二不二认为,领导类型的效果主要是依工作的性质和状况而变化的。对于容易的工作,民主型领导的效果最好,专制型的领导次之,放任型领导最差;对于困难的工作,专制型领导效果最佳,民主型第二,放任型也是最差。 2、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亨普希尔和孔斯在对领导者行为的研究中,提出了领导行为的9个维度,分别是:主动、成员身份、代表、整合、组织、管辖、信息沟通、认可、生产。 哈尔平和温纳在亨普希尔等人提出的9项维度的基础上,将信息沟通分成向下沟通和向上沟通,从而成为10项维度。根据上述领导行为维度,他们对此进

支持型领导行为研究述评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服务性企业员工主人翁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研究” (11YJC6301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正面领导理论及其在服务性企业中的应用”(10YJC630140)、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支持型领导对高校教师良性工作压力的影响”(FJQI10-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美珍(1977-),女,汉,福建漳平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支持型领导行为研究述评 林美珍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 摘 要:公仆型、变革型、真诚型领导者都是支持型领导者。在现有的文献中,欧美学者对支持型领导行为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管理人员表现支持型领导行为,可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情感性归属感,激励员工表现组织公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文章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支持型领导行为的含义、组成成分和作用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学术界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支持型领导行为;含义;组成成分;作用;未来研究方向 管理人员的领导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进而会影响组织的经营效率和效果。许多领导学者区别两类领导行为:一类是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创建员工心理结构的领导行为、指令型领导行为),另一类是关系导向型领导行为(关心员工的领导行为、支持型领导行为)。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欧美学者对这两类领导行为概念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利时心理学者尤威默(Martin C. Euwema)等人认为,指令型和支持型领导行为概念是最健全的领导行为概念之一。指令型领导行为指领导者的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即领导者创建员工的心理结构,明确自己对员工的期望,分配员工的工作任务,制定员工必须遵守的工作程序,规定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这类领导者严密监控员工 的行为。他们往往会认为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行为是不恰当的、危险的、不服从领导的行为。支持型领导行为指领导者关心员工,满足员工的需要与爱好的行为。这类领导者友善地对待员工,支持员工个人和员工团队的工作,关心员工的安康,愿意帮助员工,在企业内部营造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支持型组织氛围。[1]在现有的文献中,欧美学者对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支持型领导风格、公仆型领导风格、变革型领导风格、魅力型领导风格、伦理型领导风格)进行了研究。他们普遍认为,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关心和支持是这些领导风格的一个组成成分。文章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支持型领导行为的含义、组成成分和作用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学术界的未来研究方向。

如何做一个魅力型领导

如何做一个魅力型领导 未来的领导方式应该怎样?过去,人们习惯把领导者分门别类: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家长式领导等等,如果把某种领导方式比喻成一个房间,学者们不遗余力持之以恒的研究基本上把这个房间的都清扫到了。 尽管这样,实践中的领导者们还在犯着错误,对未来的领导方式更是一头雾水。一个客观事实是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增加。 不确定环境本身就意味着变化。如果说环境对人有所挑选的话,那么,不确定环境就是为喜欢变化者、愿意变化者,甚至是主导变化者而准备的。经常说“应运而生”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魅力型领导就是不确定性环境的确定产物。领导学理论告诉我们,魅力型领导的产生总是与危机情景相关。 例如,刘邦押解的狱卒们开始逃跑时,大家都清楚这种突发事件严重地违反了秦国的法令,未来一片迷茫。这个时候,差点被逃跑的狱卒们杀掉的刘邦,他站出来告诉大家方向在哪里,乌合之众们也就有了秩序。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行为得到解释,那就是在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极易失去方向,而一个“明白”人的出现,他用语言和行动为大家

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他还用其坚定的信念为一支一盘散沙的队伍注入了“确定性”。 魅力型领导者本人未必知道未来是怎样,或者说他也未必就确定,但是在众人昏昏中,一个坚定的清醒者势必成为人们追随的对象,所以,魅力型领导者经常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类场景联系在一起。 追求确定的本性使得绝大多数人成为“安分者”,他们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下常常手足无措。而同样的环境却让那些天生的不安分者驾轻就熟。走出困局依然需要强有力的魅力型领导者,也就是说,魅力型领导方式仍然值得未来组织领导者重点思考。 只是瞄准未来,魅力型领导方式必须做进一步的调整。毕竟,就魅力型领导者自身而言,他的强大魅力对组织也是一把双刃剑。 那么,未来的魅力型领导特质应该是怎样的?让我们回到魅力型领导的元模型,这是由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的三个基本素质。豪斯明确指出魅力型领导的三种个人特征,即高度自信、对自己信念的坚定不移和支配他人的倾向。 毫无疑问,这三个素质仍然是评判魅力型领导的标准,但是如果将这种方式延续下去,就需要对这三个素质进行一些调整。

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

十三、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1、专制--权威式2、开明--权威式3、协商式4、群体参与式 十四、菲德勒模型(是第一个综合的领导权变模型): 1、确定领导者风格。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领导者的基本领导风格 2、确定情景。列出三个评价领导有效性的关键要素,即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领导与成员的关系. 3、领导者与情景的匹配 4、费德勒的模型的发展 十五、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部下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如果这些任务越明确,而且部下责任心越强,则领导环境越好。反之,当任务是非结构性的是,群体的角色越模糊,则领导环境就越差。 十六、情境理论:1、命令式阶段2、说明式阶段3参与式阶段4授权式阶段 十七、根据情境模型理论,随着员工的成长,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要经历四个阶段,领导者因此要不断改变自己的领导风格,领导生命也随之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所以情境模型也称为领导生命周期模型。 十八、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领导者的工作实质就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他们各自的目标与组织总目标的一致。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职能应包括:指明方向使通向工作目标的“旅行”更为顺利。减少阻碍目标实现的路障。通过提高实现绩效目标者的收益来增加个人满意的机会。 十九、路径--目标理论假设存在四种有关的领导行为: 1、指示型领导。即定位于任务导向的行为 2、支持型领导。即定位于关系导向的行为。 3、参与型领导。 4、成就导向型领导,即激励人们的行为 二十、路径--目标理论还假设存在两项:下属的权变因素、环境的权变因素。 二十一、考虑下属的权变因素决定了各种领导方式的恰当性上,路径--目标理论给出下面的建议: 1、指示型领导方式对拜权主义者尊重权威。 2、参与型领导方式对“内在控制点”类型的人更合适,因为这些个人更愿意对自己的生活施加更多的影响 3、指示型领导方式在下属能力较低时更合适,指示型方式帮助人们理解应当做什么 在考虑环境权变因素的影响上,路径--目标模型也引申出一些结论: 4、相对具有高度结构化和安排完好的任务来说,当任务或压力过大时,指导型领导导致了更高的满意度 5、当下属执行机构化任务时,支持型领导导致了员工高绩效和高满意度 6、对知觉能力强或经验丰富的下属,指导型的领导可能被视为累赘多余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论文题目: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学院名称:管理学院 论文提交时间: XXXXXXX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当今,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随着无形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升高,如何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领导的领导理论。领导理论影响着员工绩效,形成组织氛围,潜移默化构成组织文化,那么什么样的领导理论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员工积极性,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呢?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中国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研究领导理论更具实际意义,也是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际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对领导理论的研究有斯托格迪尔[Stogdill],鲍莫尔为代表的特质理论,E.Fleishman(1948)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利克特(Rensis Likert)及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的“工作中心”与“员中心”理论,里斯(Chris 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连续流理论,三隅二不二的PM模型,及中国的相关领导行为理论PM研究, 费德勒模式,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佛鲁姆(V.H.Vroum)和耶顿(P.W.Yeton)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等为代表的领导权变理论。 本研究综述上述领导理论,希望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够提升中国管理者的领导行为。 关键词:领导理论,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力研究综述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Nanus(1985)从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魅力型领导与绩效研究综述

魅力型领导对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摘要:魅力型领导概念自从提出之后,其研究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魅力型领导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后,分别从其对个体,群和组织这三个层面整理了魅力型领导对这三个层面绩效的影响研究。随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魅力型领导个体群体组织绩效 一、魅力型领导内涵 魅力(Charisma)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意是“gift of favor”(天赋的恩惠)。20世纪2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Weber)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描述权威的一种,他认为权威主要的来源有三种:传统型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法理型权威(Legal or Rational Authority)以及魅力型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其中,魅力型权威是基于追随者认为领导者拥有异乎常人的特质,权威的根源是领导者非同寻常的神圣、英雄行为或典范特质,是一种超自然的、超乎常人的、不寻常的力量或特质。魅力权力(charisma authority) 来源于下属的崇拜与追随。在下属眼里,魅力权力领导具有天才般的超越人类本身的力量,下属不仅仅是对领导尊敬和信任,而且将他当成是英雄或神话的领袖来崇拜[1]。 魅力型领导能让追随者相信并接受领导者的信仰,使下属认可并模仿其行为,让下属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使命感,魅力型领导的关键在于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必须有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信仰。共同愿景(common vision)是魅力型领导理论的核心所在。魅力型领导者正是通过构建上下属的共同愿景,运用魅力权利、自信心,影响员工对某种道德观的坚定信念,并努力强化下属进行自我管理的愿望,进而提高领导效率。 二、魅力型领导的理论研究 魅力型领导理论最早是由于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罗伯特·豪斯(House,1977) 提出的。豪斯的魅力型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是领导者通过本身的卓越才能和超凡魅力来影响下属,从而使既定目标得以实现。魅力型领导行为模型包括以下要素:(1)树立强烈的角色榜样,他们希望追随者具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他们本身就是这些信念和价值观的坚定榜样;(2)魅力型领导者是有能力的;(3)他们明确表达了带有道德色彩的理想目标;(4)他们对追随者提出很高的期望,并且表示相信追随者有能力达到这种期望,这种行为的影响结果就增强了追随者对自身能力和自我效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绩效[2]。 伯纳德·巴思(Bass,1985)则认为魅力是一种归因现象,其产生取决于领导者的个性

第十一章领导

第十一章领导 一、填充题 1.领导的作用包括、和。 2.领导是指、、和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3.领导的核心在。 4.领导者权力运用方式,可以将领导风格分为两类:和。 5.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的方式,可以把领导风格分为和。 6. 按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可以把领导者分为两类:和。 7.战略的基本特征是行动的、和。 8.战略性领导行为系之拥有、、并,以创造所必需的战略变革能力。 9.布莱克和穆顿在提出管理方格式,列举了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和。 10.按照权变理论,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的、、的函数。 11.权变理论中的领导者特征主要指的是领导者的、和。 12.费德勒模型认为在环境较好和较差的情况下,采用LPC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环境 中等的环境下,采用LPC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13.在权变理论中,低LPC型领导比较重视的完成,高LPC型领导比较重视。 14.李克特及其同事(1974)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两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和。 15.密执安大学领导行为方式研究的结论是,与高的群体生产率和高满意率相关,而 则与低的群体生产率和低满意度相关。 16.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弗莱西(E.A.Fleishman)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则把发现 的十种类型的领导方式分为两个维度,即和。 17.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论时,把管理人员按他们的和进行评估。 18.菲德勒将权变理论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和。 19.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两类情景变量作为领导行为—结果关系的中间变量,即 和。 20.根据赫塞和布兰查德对成熟度的定义,可以把成熟度分为和。 21.领导的权力通常就是指,在组织中就是指。 22.领导权力的五种来源有、、、、。 23.管理方格论中,领导者只重视任务效果而不重视下属的发展和士气的类型是。 24.LPC评价是询问领导者对的评价。 25.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保罗·赫塞补充了一个因素,表示领导行为在确定是任务绩效还是维持行为更重要之前应当考虑的因素,即。 26.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高任务—高关系与的成熟度相匹配。 27.对低成熟下属而言,应选择的领导方式。 二、选择题 1.将领导者分为事务型领导者与战略型领导者是以为标准来分的。 A.领导者权力的运用方式 B.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的方式 C.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2.俄亥俄州立大学队领导方式的研究发现,的领导者一般更能使下属达到高绩效和高 满意度。 A.高关怀—高定规 B.高关怀—低定规 C.低关怀—高定规 D.低关怀—低定规

魅力型领导定义

魅力型领导定义 在二十世纪初期,Max Weber率先提出了魅力这一词语,在此之后,Berlew 将魅力的概念运用到组织研究中。有了相关的研究结论作为基础,House总结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此理论一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魅力型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可持续性的发展。 House在其研究中对魅力型领导的理论概念进行了升级,认为对魅力的描述要找到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为领导和员工之间关系、领导对员工产生的影响。不同于其他领导类型,魅力型领导带给员工的不仅仅是实现目标的责任感,更为重要的领导个人的内在力量,给予员工的人生信仰,且员工发自内心的接受领导并愿意跟随。不仅如此,面对魅力型领导的想法和决策员工都会给予大力支持,并会在和领导相处过程中去有意的模仿领导的正确行为。一些专家将魅力型领导的魅力散发现象归结为归因现象,并标明领导在日常工作中所做出的行为特征,散发出来的个性品质都会对魅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也关乎员工的个性特征。Conger等学者在研究中则指出,魅力型领导的产生是追随者对领导行为知觉的归因,这观点和Bass所提出的观点相似。综合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所谓的魅力是一类特征,以组织环境作为基础,具有观察领导者行为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如果领导和追随者两者可以互相认知、作用,且追随者对领导的认同度很高,领导的魅力便随之产生了。House在其对魅力型领导理论的演技中并没有将魅力型领导对工作的投入及工作效能的影响进行明确清晰的阐述,hamir等人则在此基础之上再一次对魅力型领导的有关概念理论进行了修正,且加以拓展。魅力型领导理论得到完善过后,研究工作由之前的逐步分析上下级转变为组织整体性。学者表示,领导对追随者之所以能够产生影响主要在于内在化、社会化及个人认同等多个方面。 截止到目前,和魅力型领导有关的理论体系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完善,并且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对魅力型领导理论展开了许多实证性的探索工作,不仅如此,领导学领域也把魅力型领导作为研究的热点。综合中国及国外专家学者对魅力型领导的界定,可以将魅力型领导的概念释义为:在相应的情境因素基础之上,领导关心员工的需求,在面对风险时领导敢于站出来承担,表现出超越常规的行为,且对员工的态度及行为等产生

经理人员角色理论述评

在孔茨所说的“管理理论丛林”中,明茨伯格是经理角色学派的创始人。经理角色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它是以对经理所担任的角色分析为中心来考察经理的职务和工作的。明茨伯格认为,对于管理者而言,从经理的角色出发,才能够找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经理的具体实践中去。 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作,就是明茨伯格的《经理工作的性质》(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管理者真正做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这些古老的问题早就有着许多现 成的答案,但明茨伯格并不轻易相信这些现成答案,而是深入研究现实。还是博士生的时候,明茨伯格就带着秒表去记录五位管理者真正在做什么,而不是听他们说自己做了什么,或者是由学者去想象他们在做什么。他花了一周时间,对五位CEO的活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这五个人分别来自 大型咨询公司、教学医院、学校、高科技公司和日用消费品制造商。明茨伯格发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很少花时间做长远的考虑,他们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务和人物牵引,而无暇顾及长远的目标或计划。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们用于考虑一个问题的平均时间仅仅九分钟。管理者若想固定做一件事,那这样的努力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会不断被其他人打断,总会需要他去处理其他事务。所以,明茨伯格认为,那种从管理职能出发,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说法,未免太学究气了。你随便找一个经理,问他所做的工作中哪些是协调而哪些不是协调,

协调能占多大比例,恐怕谁也答不上来。所以,明茨伯格主张不应从管理的各种职能来分析管理,而应把管理者看成各种角色的结合体。. 根据明茨伯格的观察和研究,在经理的工作中,有着明显的六大特点,即工作的紧张和繁重,工作的简短、多样和琐碎,关注现实而不假思考,喜欢口头交谈方式,处于组织和外界联系网络的“瓶颈”,权力和责任混合一体。经理在工作中具有十种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这十种角色可分为人际关系方面、信息方面和决策方面三类。按照角色的不同,明茨伯格又把经理的类型分为八种:联系人、政治经理、企业家、内当家、实时经理、协调经理、专家经理、新经理。概括起来,可以用一组数字来描述经理角色学派,即六大特点,十种角色,八个类型。这是管理学史上第一次从实证角度来全面分析经理的活动。 六大特点 (1)工作的紧张和繁重。经理的工作正如我们中国人调侃的那样:“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们几乎没有一点空闲,不得不面对频繁的干扰,而且在脑子里还会同时考虑差别极大的不同事务,连吃饭的时候也会突然想到某件事情而出神。对车间主任的调查表明,他们每天要应对237至1073件事。明茨伯格自己对CEO次,8会晤平均每天次,5电话平均每天件,

西方领导理论发展综述

专题三:西方领导理论发展综述 19世纪末,伴随着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西方国家开始了对领导理论的研究。西方研究人员将领导活动作为独立的对象作了系统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领导理论。西方的领导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从找寻有效领导者品质的特质阶段,到探求有效领导行为方式和风格的行为阶段,再到从“情景”视角寻求有效领导的权变阶段,西方领导理论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 一、领导特质理论阶段。 “领导是天生的”,这种信念在19 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占主导地位。这种理论认为:某些人生下来就注定要成为领导者。根据这种理论,恺撒、贞德、拿破仑都是与生俱来的领导者,他们生下来就具有一系列促使他们成为伟大领袖的个人素质。 在早期众多的理论和假说中,比较著名的是亨利的特质理论和吉赛利的特质理论: 1.亨利1949 年提出成功领导者应具有十二点特质:成就欲强烈;敢于承担责任;尊重上级;组织能力强;决断力强;思想敏捷;自信心强;极力避免失败,不断驱使自己前进;讲求实际,注重现在;亲近上级,疏远下级;独立生活;忠诚组织。 2.美国学者吉赛利在20 世纪60年代指出领导者特质与领导效率有关,认为凡自信心强而魄力大的领导者,成功机率较大。 二、领导行为学派阶段。 由于领导品质研究方法没有产生预期的结论,领导学研究人员在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下,从20 世纪40 年代起逐渐将领导的研究重点从领导者的品质特征转移到对其行为的研究上来,即研究领导者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领导者是谁,他与职员之间处于什么样的

关系。 行为理论强调一个有效领导的行为,而不是判断谁应是一位有效的领导者。由于行为能被观察、能被测量,比品质更具有客观性、更精确,行为研究比特质研究更为有利。这段时期的领导行为理论研究集中研究了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领导者具备什么样的领导行为,二是研究什么样的领导风格才能提高领导绩效。 1.弗莱西曼的研究。 该研究确立了领导行为研究的两个最基本考察维度:关怀维度和定规维度。其中关怀维度即领导者对与员工的信任和尊重的程度。定规维度即为达到一定目标,领导者对不同角色进行分配和定位的倾向程度。 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高关怀—高定规、高关怀—低定规、低关怀—高定规、低关怀—低定规。该研究表明:不同的领导方式对工作效率和职工情绪有直接的影响。 2.管理方格图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管理学者罗伯特?布莱克和简?默顿设计的管理风格图,考察了“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维度,每个维度由低到高被分别赋予从1到9九个值,由此出发提出了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A.(1,1)型:对生产和人都不关心,即“缺乏型领导”; B.(9,9)型:对生产和人都极关心,即“团队型领导”; C.(1,9)型:对人最大关心即“乡村俱乐部型领导”; D.(9,1)型:对生产最大关心,即“任务型领导”; E.(5,5)型:对生产和人的关心都居中,即“中庸之道型领导”。 团队型领导模式被认为是最理想、最有效。该模式将“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方面结合起来,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相结合,从而形成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布莱克和默顿认为,领导者应该客观分析各种情况,把自己的领导方式改造为团队型管理,以求得极高的效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