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

课题第七课时大变革的时代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审核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学习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预

1、我国铁农具出现的时间是,进一步推广是在。

2、牛耕出现是在,推广是在

3、都江堰修建于国蜀郡首在岷江中游修建了,是

文明世界的工程。

4、公元前年在支持下开始变法。

1、回顾历史:人类在原始社会使用什么工具?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

会时期使用什么工具?进入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工具?它比

上面的工具有什么优点?它的使用说明了什么问题?

2、牛耕的逐渐推广

材料一: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材料二:《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

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著名的都江堰

后人为什么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

(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

号称“天府之国”.)

4、春秋以来,社会阶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奴隶主 ---- 把新垦土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封建地主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 ---农民

5、“立竿为信”的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做个

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

6、穿越时空隧道的火箭,回到公元前四世纪的秦国宫廷,如果你是商鞅,

你将如何舌战守旧群臣?

模拟辩论:

守旧的奴隶主贵族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组

以商鞅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派

农民组

7、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奖励耕战:奖励生产 ----经济发展----- 国富

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确立封建制度,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8、让我们来评价商鞅变法

就在商鞅推行新法数年后,新国君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付出了血的代价.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吗?

改革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改革还应该重视选拔有才干的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改革还需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

导学过程课

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奖励耕战:奖励生产 ----经济发展----- 国富

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确立封建制度,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学后反思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含答案解析)

学案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发展的表现 (1)铁器和牛耕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 (2)兴修水利工程,战国三大著名水利工程有魏国的西门豹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遗惠至今。 2.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量增加。 (2)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3)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4)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革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概念阐释]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重点精讲] 想一想哪些因素促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变革的时代?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

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深化探究 材料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图二战国时期贵族 的铁制农具用的牛形酒容器 图三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思考 (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答案(1)①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推广。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 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 1.赋税改革 (1)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备课人: 李继军使用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示标自学】: 1、展示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自主学习:(学生看课本,同时完成以下内容,教师巡视检查,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⑴、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时期,广泛使用。⑵、我国至迟在已使用牛耕,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㈡、著名的都江堰: 时间:时期;建造者:秦国蜀郡太守;地点:江; 特点:闻名世界的__________工程 ㈢、商鞅变法:时间:;人物:商鞅、; 目的:确立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⑴、政治上建立,加强中央集权;⑵、经济上承认私有,允许买卖,并奖励;⑶、军事上根据_______授予爵位和田宅. 作用:秦国经济得到发展,____________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㈣、封建社会的形成: 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阶级和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合作精讲】:(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讲解,简单的一笔带过,较难的细致讲解) 1、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哪些发明?分别是在何时出现和推广使用的?他们的使用有何意义? 2、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是哪一项?谁在什么地方主持兴建的?发挥了什么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形势图》《战国铜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

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一是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兼并战争; 二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充分融于课堂。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 1.铁农具和牛耕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2.春秋时期的霸主都哪些?第一个称霸的谁? 环节二、导入新课: 出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小组解决以下问题: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大国?分别在什么位置?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_教案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_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课标 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二)知识线索: 一、造纸术的发明 1、在纸张出现以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甲骨、青铜器、丝帛、竹简) 2、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 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3、什么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西汉) 4、东汉时,谁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宦官蔡伦) 5、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 民族:汉族 生活时代:东汉末年(今河南人) 职业:医学家 成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 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 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 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 民族:汉族 生活时代:东汉末年 职业:医学家 成就: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 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 作者:司马迁 民族:汉族 生活时代:西汉汉武帝时期 家乡: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职业:史学家 成就: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 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 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 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导学案(共5课附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统一南北和度量衡制度;加强,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5.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A.儒家经书 B.学识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四、课后反思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习题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造纸术的发明 _______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________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知识点2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______________》,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________”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________”,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________”,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知识点3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________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________到________时约3000年的史事。 知识点4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________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________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________。创始人是__________,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__________传入中国。东汉________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造纸术的发明 1.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 A.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 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D.昂贵,不能广泛采用 2.“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A.春秋B.战国 C.秦D.东汉 知识点2张仲景和华佗 3.右图是河南省南阳市区的一著名景点——医圣祠,导游向你介绍时,肯定会介绍到下列哪一部作品() A.《本草纲目》 B.《史记》 C.《伤寒杂病论》

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 课题第七课时大变革的时代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审核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学习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预 习 自 测 1、我国铁农具出现的时间是,进一步推广是在。 2、牛耕出现是在,推广是在 3、都江堰修建于国蜀郡首在岷江中游修建了,是 文明世界的工程。 4、公元前年在支持下开始变法。 课 堂 交 流 与 探 究 1、回顾历史:人类在原始社会使用什么工具?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 会时期使用什么工具?进入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工具?它比 上面的工具有什么优点?它的使用说明了什么问题? 2、牛耕的逐渐推广 材料一: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材料二:《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 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著名的都江堰 后人为什么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 (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 号称“天府之国”.) 4、春秋以来,社会阶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奴隶主 ---- 把新垦土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封建地主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 ---农民 5、“立竿为信”的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做个 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 6、穿越时空隧道的火箭,回到公元前四世纪的秦国宫廷,如果你是商鞅, 你将如何舌战守旧群臣? 模拟辩论: 守旧的奴隶主贵族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组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 围及史学价 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 宗教 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三、 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 兴起:______时期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佛教东来 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 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合作探究

高中政治《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速效导学案 Z0901 一、导入新课:二战以后,世界在总体上是稳定、缓和的,但并安宁。相对于传统安全(指军事安全或国防安全,其工作的重点是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外交斗争)而言,非传统安全威胁广泛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传统安全威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如劫机)、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海盗活动、非法移民(偷渡)、经济金融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网络安全(黑客)、卫生安全、文化安全以及宗教极端力量的纷争和民族分裂活动等等。但是,直接涉及到整个人类生存的问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这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预习·考点梳理:(找出本课主要知识点并完成下列填空或判断) 1、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或者说发展问题。 2.和平问题是指维护、防止新的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 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3.发展问题是指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知识经济,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 4.和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建立以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 5.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和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共同发展的权利。 6、中国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的赞赏和支持。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发展。 三、知识链接: 1、和平问题与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问题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不同的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__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1)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学习评价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 3、认识: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需要。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6-P37,完成以下问题 1、铁农具:时期出现,使用范围扩大。 2、牛耕:使用牛耕,时期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说出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时期、人物、地位。 阅读课本P38-39,完成以下问题 1、商鞅变法背景(原因)、目的、时间、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2、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主要矛盾与 (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①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主要因素。 ②课本P39动脑筋。 (三)拓展延伸:商鞅变法作为两千多年前效果显著的一场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四)巩固训练: 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产力迅速发展 4、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 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 5、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 A.开科考试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 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A.革命斗争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③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④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五)当堂反思 ①本节收获: ②不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 15 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仔细阅读教材,做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 注重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可以用百家讲坛、颁奖典礼等形式从科技领域、时期、人物、成就方面列表展示。 方法指导四: 歌谣记忆历史: 西汉发明造纸术, 东汉蔡伦又改进。 质优价廉宜推广, 文明传播世界行, 东汉末年张仲景, 出书《伤寒杂病论》。 外科祖师是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立根基。 司马迁著《史记》, 记录黄帝到武帝。

编撰使用纪传体, 文笔简洁是范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纸”广泛应 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 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 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张仲景与华佗 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知识模块三历史巨著《史记》 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著作。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原因:(1) 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3) 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江苏省涟水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时代》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大变革时代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前预习】 1、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那时社会阶级关系有怎样的变化?到 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 2、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课前小练】 1.战国时期,经过改革和变法,_________ 制度逐步建立起来,_________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2.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_是秦国蜀郡 太守___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3._______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 具,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重难解析】 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各国变法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是现象,但是只看到了现象还不能抓住本质。只有通过每一个具体措施或现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 【当堂评价】 1、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下列属于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④建立县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3、战国时期是( ) A.奴隶社会的开始时期 B.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 C.统一的封建国家时期 D.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据图,回答问题: (1)上页图是在什么时期、由谁负责修筑的什么工程?这一工程建在什么河流之上? (2)说说这项工程的作用。 (3)这项工程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于人民,完全归功于历代人们的维护。说说你的好主意,看看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 2、学史有感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1)假如你是商鞅,你会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说服秦孝公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 (2)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那些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造反”,结果秦惠文王用最残酷的刑罚把商鞅车裂示众。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作业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阅读教材,找出最早出现的纸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时间,谁改进了造纸术,其成就及影响是什么? 2.思考,回答。 (1)简述东汉以前我国书写材料的演变。 (2)“蔡侯纸”出现于哪一个朝代?它使用的原料有哪些? (3)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将废旧纸张或纸制品回收,经过加工,重新制造出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纸),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张仲景和华佗 1.阅读教材,华佗和张仲景,一个是“神医”,一个是“医圣”,其中一位会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作体操,另一位被称为“坐堂先生”。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吗?他们到底对祖国的医学作出了什么贡献,才赢得人们如此尊崇呢? 2.观察下面的两幅画像,回答问题。

(1)这两个人都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2)请写出他们各自的成就。 (3)请对上述人物的成就进行简要的评价。 三、历史巨著《史记》 1. 阅读教材,司马迁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撰写的《史记》是什么体例的史书?这本书的史学成就有哪些?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向)异也。……仆窃不逊(不谦逊)……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期的人?写了一本什么书? (2)这本书被鲁迅称誉为什么? (3)这本书的体裁、内容和文字特色是什么? (4)为了完成这部书,他付出了很多努力。请你讲讲他的故事,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

们学习? 四、道教和佛教 1.阅读教材,找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兴起的时间及原因?佛教、道教的教义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闲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世界无常、实际平等、大千世界、清规戒律、抛砖引玉、昙花一现、一针见血、心心相印等等都来自佛教经典。 材料二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1)佛教和道教传入我国之后,很快就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植。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你能看出这是为什么吗? (2)请举两个实例谈谈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1.【2014·年福建莆田】纸的出现时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发明或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A.屈原 B.张衡 C.蔡伦 D.郦道元 2.【2013·山东青岛】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写成《九章算术》 C.华佗——制成“麻沸散”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3.【2013·广东湛江】近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H7N9禽流感的感染。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古代“医圣”的医学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

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学案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从民国成立至国民革命失败(1912~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深入发展时期。 政治上:新制度的创建,新道路的开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世界被扫荡,新的制度创建起来。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 经济上:三者并存,多元发展。中华民国时期,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土地政策。 思想上: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变为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融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步中国化,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第16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 2.经过 (1)初期: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2)后期:从6月初开始,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成果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 (2)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意义 (1)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国民革命 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背景 ①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②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标志: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影响: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020届二轮复习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学案

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可知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危机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故选B项;“趋于一致”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材料讲述的是爱国意识的提高,并没有提及改造的道路,排除A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对立,文革时期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排除C项;各界都“接受了”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019.4·浙江高考·11)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湖北新军起义B.护国运动 C.“二次革命”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结合所学,1924年国共合作,1926年正式出师北伐,讨伐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D项;1911年湖北新军起义,即辛亥革命,排除A项;1915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排除B项;1913年,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力主武装讨袁,发动二次革命,排除C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知识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4、桂陵之战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即成语“围魏救赵”的典故。 5、马陵之战是继桂陵之战后,齐国再次攻击魏国的战役,是历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 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7、问题思考P——34 当时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因此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他们最渴望的是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8、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9、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政治上:①确立县制;②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④严明法治,禁止私斗。 (2)经济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3)军事上:奖励军功。 10、材料研读——P35 商鞅依法治理秦国,公平公正,处罚时不怕强权,奖励

时不赏亲近者。材料中反映了商鞅是以公正平等的态度推行改革的。 1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12、材料研读——37: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解决了水灾和旱灾的影响; (2)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3)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3、课后活动:——P37--1 春秋: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唇亡齿寒 战国:纸上谈兵、朝秦暮楚、百发百中、完璧归赵 14、课后活动:——P37--2 (1)变法改革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必然会找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2)只要变法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改革终究会进行下去,变法的成果不会个别人而废止,并最终会取得成功。

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冀教版)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涉及主要内容是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分布地图,展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的使用。通过教师讲述各国的变法,学生思考变法的原因和历史作用。学生归纳整理变法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变法的本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从而进一步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得到后世的尊敬。 2.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挂图。 (二)素材准备 图片,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前一节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情况: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这一时期在经济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这节课我们学习 (板书)第9课大变革的时代 (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言,教师解释“大变革的时代”,大变革是指社会性质的巨变,即从奴隶社会演变到封建社会,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板书)一、铁农具和牛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6页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让学生归纳整理铁制农具和以前的工具相比有什么优越性? 快在农业生产上得到普及,有利于大量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直到今天还可在农村看到大量的铁农具。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并出租,他们就逐渐地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就逐渐变成了农民。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再加上当时各国争霸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 1.右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永济渠 2.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交战区域广 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持续时间较长 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5.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秦、齐、楚D.燕、齐、楚、秦6.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①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①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①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 7.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 C.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D.最终必然会失败 8.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9.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图片所示,表中应填入(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