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孔乙己解读略

孔乙己解读略

孔乙己解读略
孔乙己解读略

众口百解孔乙己

寿光市化龙一中刘乐鹏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成的第二篇现代白话文小说,是所有小说中鲁迅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历年来,均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这篇作品内涵丰富,发人深思,凡是读过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穷困潦倒的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形象。那么,我们如何去读解这部作品,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其精髓,领会其要义呢?

按照语文读解学的方法,解读一部作品,应该从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方面来分别探讨,而在课堂教学中,读者论观点无疑是作用最大的一种。读者理论又称为“鉴赏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哲学解释学和接受美学勃兴之后确立的”,它“以实践本体论为哲学基点,强调读者参与的价值和作用,以读者的实践作为检验文本的标准”。

①这些观点,与马克思所说的“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②不谋而合,他们都强调读者参与阅读的作用,把读者视为对作品文本进行再创造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自从问世以来,人们就对它所表现的主题争论不已,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按照读者理论的观点,阅读者的社会处境、生活观念、人生阅历等不同,他们所读出来的主题就会不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一理论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重视作品文本的多义性,充分发挥学生对作品文本理解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激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针对《孔乙己》一文主题的多义性特点,我在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探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而不是简单的向他们传输教参上的死答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下面就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回答,“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

有的说,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掌柜和食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特别是“短衣帮”,他们和孔乙己一样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都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但他们面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不是流下同情的泪水,而是和“长衫客”一样,拿不幸者的痛苦当笑料,在劳苦无聊的生活中,寻求那么一星一点的快乐,这不禁会使我们感叹当时民众的愚昧麻木和世态的炎凉。

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即使生活毫无保障,他也始终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读书人的臭架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长衫虽然“又脏又破,

似乎10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却也始终不离其身,“他身材高大”,却“又不会营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孤芳自赏、穷困迂腐、好吃懒做的书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造就的一个追求功名、鄙视劳动的废物。

有的说,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由于两人一个中了举,一个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于是就造成了他们迥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可以作威作福,随便打人,另一个却只能“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最终还被打折了腿。在对两人的命运进行一番对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正是造成这种不公的根本原因和罪魁祸首。

也有同学说,小说写到了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品行比别人好、从不拖欠等情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能够反映出孔乙己纯正、善良的一面,而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却处处遭到人们的打击和嘲笑,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这就更使其遭遇涂上了悲剧的色彩,更能引起人们对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

还有的同学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篇小说表明了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也不无道理。

但是也有的老师认为,如果任凭学生发挥,那教参上的答案不就可有可无了吗?那不就无所谓对错了吗?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请记住布鲁克斯的这句话吧:“任何一个神经正常的人都不会忘记读者。读者是任何诗歌或者小说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③

从上面对《孔乙己》一文的解读、分析来看,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是一座浩瀚的海洋,对作品文本的读解,既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答案,又需要放开手脚,自由解读,读出新意。

参考资料:

①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③布鲁克斯《新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发表于山东省《实验通讯》2003年第一辑)

孔乙己课文分析

孔乙己课文分析 《孔乙己》学习要点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称赞《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

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知识汇总 1、生字 竹笋(sǔn)荐头(jiàn)阔绰(chu?)羼水(chàn)绽出(zhàn) 踱步(du?)缠夹(jiā)哄笑(hōng)门槛(kǎn)间或(jiàn) 咸亨(hēng)擦拭(shì)颓唐(tuí)附和(fù)涨红(zhàng) 不屑(xia)分辩(biàn)蘸(zhàn) 2、辨音 哄(hōng)哄笑叨(dāo)叨念的(dí)的确折(zh?)折叠 (h?ng)起哄(dáo)叨咕(de)是的(sh ?)折本 (hǒng)哄骗(tāo)叨扰(dì)一语中的(zh ē)折跟头 间(jiàn)间接倘(tǎng)倘若 (jiān)中间(cháng)倘佯(同徜徉)

《孔乙己》人物描写

《孔乙己》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情、姿态等特征的描写。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例如?孔乙己?中绝妙的肖像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孔己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上的人〞,这一句话简洁地概括了孔乙己喝酒的方式及其服饰,说明孔乙己既不属于咸亨酒店里喝酒的〝长衫〞主顾,又不同于〝短衣帮〞,他介于两者之间,有其特殊的地位。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他饱受生活的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他年老又潦倒落魄的标记。长衫〝脏〞,说明他懒,长衫〝破〞,写出他的穷困。透过这一肖像,我们可以了解孔乙己的处境及其生活状况。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的肖像描写,更直接预示了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薄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封建制度不但毒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他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被封建社会吃掉是毫无疑问的。 2、?孔乙己?的语言描写及其作用: 理解语言描写及其作用。〝言为心声〞,语言通常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表露。分析语言可以理解人物性格。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语言并不多,但极个性化,生动表现孔乙己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人们取笑孔乙己,他除了搪塞支吾、一副假斯文的样子,他最怕揭他的短,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至死不肯承认现实,明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却用〝跌断,跌,跌……〞的话语来遮掩事实。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茴香豆情节中的语言描写依然表现他自视有学问,有地位,同时也表现孔乙己善良的性格。 3、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动作: ⑴〝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一个〝踱〞字活现了有钱有闲阶级的人们那种懒散、阔绰、傲慢而悠然自得的神态。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目的:自主、合作、探究孔乙己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思想性格及其教育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形式:展示课 合作探究: 1、在人们心目中,孔乙己是可笑的,他的可笑体现在那些方面 可笑之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巨大反差,尴尬可笑) 可笑之二:“窃书不能算偷……”(迂腐、狡辩) 可笑之三:便排出九文大钱。(装阔、炫耀;书呆子的一丝不苟) 可笑之四:…… 2、你认为孔乙己还有哪些品性 可恶的人—— 典型处: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可爱的人—— 可爱之一: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的茴字,怎样写的”(真心诚意) 可爱之二: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善良、爱心) 可悲、可怜的人—— 可悲之一:众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取一个绰号唤作“孔乙己”(卑

贱的人) 可悲之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多余的人) 可悲之三:…… 3、为什么孔乙己的可笑带着泪水,可恶不使人恨,甚至是可爱中透着凉意(因为他的可笑、可恶、可爱中包藏着深深的可悲。) A.可笑中的可悲: 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穷死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破烂长衫,多么可悲。) b、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 (典型的孔乙己式语言,透着迂腐,发着酸气。鼓励学生积极品味语言,提出新解。) B.可恶中的可悲:不会营生→好喝懒做(这是一个深入点,性格可恶,还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可恶。) C.可爱中的可悲:热心考“茴”字和分给孩子茴香豆。 (这是一个难点,引领学生感受一个落魄读书人的孤独与凄凉。) 总结:孔乙己是可笑、可恶、可爱、可悲的,这组成他悲剧的性格,交织成他悲剧的人生。 4、可恶与可爱,可笑与可悲,组成了孔乙己悲剧性格;悲剧性格演绎悲剧人生,他的人生悲剧还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理解孔乙己的悲剧来自封建科举制度,他是这一制度的牺牲品,是制度的悲剧。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孔乙己》全文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孔乙己》全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孔乙己》 全文阅读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

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

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

《孔乙己》重点语句分析

《孔乙己》重点语句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是他又是“短衣帮”中惟一“穿长衫”的人,显得很特别。这种矛盾现象充分地说明孔乙己的分外身份和性格特征。他贫困潦倒,地位卑下,是从长衫客中被挤出来的人,但是他不肯脱掉那件长衫,和“短衣帮”为伍,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开放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使无情的现实已经粉碎了他进入仕途的迷梦,但是有了这件长衫,似乎在精神上还可以得到安慰,这样他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肯甘居下层从事劳动,说明他是一个畸形的“多余的人”。这种人是罪恶的开放科举制度的产物。因此,孔乙己出现时的这一句话,既照应了前文,又表明了他的独到身份,并预示了他的悲剧命运,对展示孔乙己的一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店内外填塞了快活的空气” 第4段、第6段结尾句都是“店内外填塞了快活的空气”,有力的渲染了哄笑的气氛,清撤的表现出人们麻木的嘴脸,剧烈的透露出悲凉的意味。同时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文势跌宕有致。3、“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 孔乙己长期受开放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养成轻视劳动者,好喝懒做的坏习惯。他的偷是出于不得已的,是偶然的。 从小说看,主要还是偷书籍一类的东西,但却成了他的悲剧命运、被别人嘲笑的主要原因。对此他却另有“高论”,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他认为“窃书”比别的偷窃行为“高尚”,还高唱“君子固穷”的调子,这虽带有几分咬文嚼字的“强辩”性质,但也的确反映了他的基本看法,可见他受开放教育和科举制度毒害之深。孔乙己的确不是“油滑之徒”,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还是坚守“君子固穷”的信条,仍然讲求“信义”。他对所欠的酒钱,“从来不拖欠”,“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这又表现了他那性格的质朴和忠诚的一面。

孔乙己人物分析

《孔乙己》文章分析 这篇小说历年来常读常新,经久不衰,其艺术价值自然不可小觑。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流毒甚深,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精巧含蓄的布局 (一)第一人称的叙述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二)精心选择的背景 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人物活动的中心,活动在这里的人除了孔乙己外,还我“我”、掌柜的、短衣帮和长衫客等人,他们围绕在孔乙己周围,肆意对孔乙己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592653.html,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作者:王蒙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11期 【摘要】鲁迅通过塑造封建科举制度受害者孔乙己的形象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思想。鲁迅将故事的主要场所定位在了鲁镇的咸亨酒店,文章分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即: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身受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身心俱毁至死仍不觉悟。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孔乙己;毒害;悲惨;执迷不悟 一、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 在《孔乙己》中,鲁迅把旧社会众生浓缩在了一间叫咸亨的酒店里。这个酒店的酒客,有两个不同的等级: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和以上层地主阶级、有钱人和读书人为主的“长衫客”。“短衣帮”们因为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在酒店里只能站着吃喝,“长衫客”们却可以走进酒店的专属包间坐着,慢慢享受酒肉佳肴。孔乙己初次出现在酒店里,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惟一的人。既是穿长衫的,就应慢慢走进屋里,愉快地坐着吃喝。但是孔乙己却不能,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酒,不伦不类。他读过书,但是没有考上秀才,不能依靠认识的字、读过的书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但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就在于它不但使人与劳动脱离,而且还教育人轻视劳动阶层,灌输唯有读书是最高尚的思想。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可是孔乙己还是死要面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站着喝酒这个细节显示他不是地主阶级,不是有钱人,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融入短衣帮的人群里。可是孔乙己又不愿承认自己的穷困潦倒,相反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清高,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他既不属于贫穷人士也不属于上层地主阶级,与这两个社会主流阶层都存在着距离。生活贫穷的孔乙己和当时社会的下层人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时刻穿着在他看来是身份象征的“长衫”,这表明孔乙己内心虚荣,用长衫来维持自己引以为荣的最后一点自尊。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内心轻视广大劳苦众生,同时又渴望融入在他看来高大上的上层地主阶级和读书人、有钱人的世界,这种意识使他处在一种尴尬的社会地位当中,不但不被这两个阶层认可,反而成为他们讥讽的笑柄。孔乙己穷苦、懒散,身上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反复被人欺负、殴打,脸上经常挂着新痕旧伤,偏偏他又自恃清高,满口“之乎者也”,“孔乙己”称号由此而来。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肖像、穿衣、话语及称号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所在。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二、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 创作者:玫霸*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目的:自主、合作、探究孔乙己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思想性格及其教育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形式:展示课 合作探究: 1、在人们心目中,孔乙己是可笑的,他的可笑体现在那些方面?可笑之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巨大反差,尴尬可笑) 可笑之二:“窃书不能算偷……”(迂腐、狡辩) 可笑之三:便排出九文大钱。(装阔、炫耀;书呆子的一丝不苟)可笑之四:…… 2、你认为孔乙己还有哪些品性? 可恶的人—— 典型处: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可爱的人—— 可爱之一: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的茴字,怎样写的?”(真心诚意)

可爱之二: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善良、爱心) 可悲、可怜的人—— 可悲之一:众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取一个绰号唤作“孔乙己”(卑贱的人) 可悲之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多余的人) 可悲之三:…… 3、为什么孔乙己的可笑带着泪水,可恶不使人恨,甚至是可爱中透着凉意?(因为他的可笑、可恶、可爱中包藏着深深的可悲。)A.可笑中的可悲: 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穷死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破烂长衫,多么可悲。) b、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 (典型的孔乙己式语言,透着迂腐,发着酸气。鼓励学生积极品味语言,提出新解。) B.可恶中的可悲:不会营生→好喝懒做(这是一个深入点,性格可恶,还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可恶。) C.可爱中的可悲:热心考“茴”字和分给孩子茴香豆。 (这是一个难点,引领学生感受一个落魄读书人的孤独与凄凉。)总结:孔乙己是可笑、可恶、可爱、可悲的,这组成他悲剧的性格,交织成他悲剧的人生。

孔乙己优秀教案

《孔乙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图片)这是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孔乙己(板书孔乙己)。是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孔乙己,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解题: 二、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 明确: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屡考不中,直至最后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后来他为了度日替人抄书,但由于他懒散成性,经常把人家的书纸笔砚丢掉,导致连叫他抄书的人一个也没有了。于是他经常偷人家的书,也经常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的,他经常来咸亨酒店,他教酒店的小伙计识字,分孩子们茴香豆,他经常受到众人的取消,直到有一天,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直到死去。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 4、那么我们依次照这几种描写手段梳理一下全文,我们首先来看外貌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有关语句。 明确:(1)、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愁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所致),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颓唐萎靡)。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愁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鲁迅《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赏析

鲁迅《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赏析 四川省简阳市坛罐乡初级中学李勤昌邮编:641421邮箱sclqch@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592653.html, 《孔乙己》是初中教材中的一篇老课文了,但它就像一瓶老窖酒,是越存味越香。特别是该文的对话描写艺术是值得我们好好玩味的。 一、用渲染法强化写作用意,展现人物性格,是《孔乙己》对话描写的成功点之一。 (1) 同一内容,变换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反复说,是《孔乙己》对话的渲染技巧之一。“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是抓住“伤疤”说“偷”,是暗示,很含 蓄;“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这是运用猜测的语气说“偷”,还不很肯定;“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这是从时间证人证物证事的角度说 “偷”,让人无法狡辩。这几句话抓住“偷”反复说,是渲染,都是从不同角度说孔乙己最忌讳的一个方面,有关读书人品性的“偷”。这样反复渲染,反复说孔乙 己品性不好,使一个死要面子的孔乙己由毫无戒备到尴尬而难受而痛苦,把孔乙己短暂的心理变化历程很好地展示了出来。把孔乙己受尽捉弄的情形写得逼真具体, 也使他的迂腐可笑、愚昧不醒悟的性格表现得透彻深刻,激起了读者对他的怜和恨。同时,这三句话,由暗到明、由委婉到尖锐,把酒客们故意挑逗、故意捉弄、专 找别人痛苦取乐的狡诈、无聊、麻木冷漠的特点表现到了令人发恨的地步。这是渲染手法在对话中的妙用达到的结果。接下来的两次对话又抓住“秀才”反复说,仍 然采用了渲染手法。“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这是从“识字”方面讽刺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呢?”这是功名方面讽刺孔乙己。两个问,一问 是引诱,孔乙己没看出,表现了他的愚昧迂腐。二问触及要害,这是孔乙己最忌讳也是内心最大的伤痛。与前三次对话呼应,进一步起了渲染作用,把孔乙己麻木的 程度写道了极点,刚刚受捉弄,可几口酒下肚就忘了,又被捉弄,这真是一个极自尊又最不自尊的角色,使人恨使人怜啊。第一次抓住“偷”,第二次抓住“秀才” 这一功名说事,这两样都是孔乙己最怕的,也是给孔乙己伤害最大的,说话人偏偏抓住这两点来刺伤孔乙己;而且,第一次讽刺刚刚给孔乙己痛苦,孔乙己刚好点, 讽刺马上又来了,形成了一种无时无刻不以讽刺孔乙己为快的氛围,也表明他们除了讽刺孔乙己便没事可干,除了孔乙己便没人可讽刺了,他们的麻木、冷漠没有同 情心、专欺弱者的心态刻画得更深刻,读者对他们的“气”和“恨”也更甚。可见,鲁迅抓住“偷”和“秀才”作为对话内容,又使说话目的由暗到明,都是为了刻 画孔乙己和酒客的需要。试想,如果只抓住一个方面进行对话描写,孔乙己和酒客的精神特点的揭示得都不可能这么深刻,读者的爱憎感情也不会被调动得那么强 烈。恰当地变换内容角度反复强调一个意思,是《孔乙己》对话描写成功的一种有效方法。 (2) 添加修饰语渲染,展现人物性格,是《孔乙己》对话渲染的又一技术。上面“孔乙己,你脸上又天上新伤疤了”一句,作者先用“新”修饰,说明不是第一次挨打, 孔乙己也不是第一次偷东西,接着又加一个“又”字,再次强调“新”表达的意思,起了很好的渲染作用,让读者深深的感到孔乙己遭受毒打的频繁,为了生存偷东 西的频繁;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又揭示了说话人故意强调夸耀孔乙己劣迹以达到刺激捉弄孔乙己目的的险恶用心。“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 了”一句,先用“偷”点名孔乙己劣迹,然后又用“又”强调,告诉大家孔乙己偷东西不止一次,接着又用“一定”加重语气,让人确信无疑,坐实孔乙己的罪名, 让人相信,这样对孔乙己的刺激效果更好,把说话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用心揭露无遗,也把孔乙己的可悲揭露深刻了。“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一 句,用“前天”修饰,点明时间,用“亲眼”点明人证,“何家的书”点明犯罪地点和物证,“吊着打”点明受惩罚的方式,真是让孔乙己无法抵赖无法辩解,在

关于《孔乙己》的赏析

关于《孔乙己》的赏析 西乡五中王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名作,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呐喊》。当时的中国正兴起一场新文化启蒙运动,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旧文学,提倡新思想、新文学和贴近现实生活的白话新文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鲁迅先生创作了《孔乙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封建末世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典型形象,对残害人性的科举制度和病态社会的冷漠无情,作者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批判,孔乙己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并长久地引发人们对这一悲剧人物的思考。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又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主。小说一开篇先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格局、酒菜价格和酒客特点,这其实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接着故事的发展是主人公出场了,他独特的肖像、言行、个性及卑微的社会地位,都得到栩栩如生的刻划;第三层次(第十段至第十一段)是故事的高潮,突出描写了孔乙己屈辱不幸的人生遭遇,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一种受尽折磨、濒临死亡的面目,最后一次出现于酒店,又在人们的哄笑声中惨然消失;第四层次(第十二段至第十三段)是故事的结局,以猜测的语气结束全文,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中,让读者体味一个末世文人可怜可叹的悲剧命运,体味那种势利的、冷漠的病态社会和病态的人。 在教学此文,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和那些看客的病态心理。而对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认识,从文章他一出场的描绘“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外形的白描勾勒,简明地揭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加之他“青白脸色,皱纹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肖像描写,更活脱出一个穷困不得志,饱受世人欺凌的老书生形象。又如,孔乙己遭人戏弄、嘲笑而争辩说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等,这些具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语言,充分表现他科场失意、潦倒终生而又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则又表现了他为人和气、本性善良的一面,在悲剧中又富有喜剧色彩。总之,小说从外形到语言、从神态到动作,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丰富而复杂的典型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至于咸亨酒店的那群“短衣帮”,同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没钱、没地位,品尝着生活的无尽苦处,按说是令人同情的对象,然而当我们看到他们拿孔乙己的短处来逗乐,热衷于揭孔乙己的疮疤,似乎在目睹了这个比自己还悲惨的人儿的尴尬才可以获取心灵平衡,我们在这笑声背后体味到的则是无尽的悲哀,为他们那已被生活磨掉的善良、同情而叹息,这种看客心理让我们时时警醒——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人性的善良,这一点不仅仅是分析课文得出的总结性文字,更能成为指导我们人生行为的准则。 小说的语言运用精准、传神,诸如写人物“排”出九文大钱,看似简单的用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虚荣、迂腐、好面子的孔乙己,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深刻,我让学生体会“排”子与“摸”字动作的不同,含义的不同,以达到对人物更深刻、到位的认识。 我认为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运用十分重要,我时常说,教学此文讲着讲着我时常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寒意,那是受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看客们的扭曲麻

初中语文孔乙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第二单元第五课《孔乙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勾划出文章中较有感受的词句进行批注,交流展示。 2、提出疑难,讨论交流。 (1)议一议,分析原因。 我们刚才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走近孔乙己,下面,试着以“众人”的眼光走进文本、走向孔乙己,去近距离观察他,并向大家介绍他们心中孔乙己的形象。 短衣帮: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掌柜: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何家、丁举人: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小伙计: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邻家孩子: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 (2)品析语言,了解人物: (一)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提示,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分析一下“站着喝酒”与“穿长衫”,思考一下“唯一”一词)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提示,思考一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二)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欣赏了哪些精彩的语句?你为什么欣赏它们?

孔乙己》赏析

89年前鲁迅写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至今读来仍然是那么震撼人的心灵。它再次入选初中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下面就是我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部分(1-3):环境描写。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他活动的舞台。作品就是通过这个环境来刻画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他的命运的。 第一段:描写酒店格局和顾客。 1、为什么要写酒店格局?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通过这个小舞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世态人情。为我的最后职务作铺垫。 2、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顾客?通过顾客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顾客分两大类——短衣帮和穿长衫的。这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两极——贫富差别。 3、这些描写与刻画孔乙己有什么关系?孔乙己也是酒店的老顾客。而他与以上顾客都不一样,是个很特殊的顾客,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段:写我的身份与职务的变化。由伺候短衣帮到专管温酒。与前面相照应。 1、为什么要写这些?这同样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现状。往酒里羼水是酒店欺骗穷顾客的一种手段。 2、写这些与刻画孔乙己有何关系?作品是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刻画孔乙己的。正我的特殊性才可能对孔乙己了解得很清楚。如何他伺候穿长衫的就不可能了。孔乙己是穷人,所以与孔乙己打交道,才会注意到孔乙己。 第三段:写我心理活动这一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孔乙己与其他顾客不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也是设置的一个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对孔乙己的描写。 第二部分(4-8):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出场,到酒店喝酒。 第四段:写孔乙己的外貌和酒客对他的取笑。是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一个笑字。 1、外貌描写:穿著——特殊,身材——懒,脸色——穷、不健康、挨打,语言——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名字——没有人关心,动作——排出九文大钱——得意——引出顾客的议论和嘲笑。 顾客取笑:从说伤疤到议偷窃。一方面表现顾客的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另一方面表现孔乙己的迂腐、可怜与可笑。 第五段:插叙——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根源——好喝懒做

孔乙己人物赏析

孔乙己人物赏析 (一)可悲可怜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既可悲,又让人可怜。孔乙己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这是他自身经济地位与自身精神定位的矛盾。经济地位的低下,让他无法真正成为咸亨酒店的“长衫主顾”,那有形的“曲尺柜台”所筑起的无形高墙是孔乙己永远无法逾越的,但实现这种跨越又是他所梦绕魂牵的,他无法脱下的那又脏又破的长衫,实际就是他内心渴求的物化。精神追求的错位无疑是孔乙己人生最大的悲剧,他追求了他不该追求或者说他追求了他永远追求不到的东西。他身材高大,却四体不勤;他识文断字,却难以谋生;他从不拖欠,即便是拖欠也必定还清;他不理会我冷漠的面孔,认真地教“我”识字;他真诚地与小孩们分享着那一小碟茴香豆,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透射出孔乙己内心的纯真与良善。及至他最后的一次喝酒所付出的“四个现钱”,更是孔乙己追求人格操守的最好实证。然而,他却又以好吃懒做,小偷小摸,自命清高,迂腐穷酸来践踏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人格的分裂看似让人难以理喻,实则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悲剧的最合理设计。正是孔乙己的这种纯真与良善激起了我们内心对他的悲悯,而这种纯真与良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又是多么的无力与苍白。在掌柜的无情嘲讽中,它在“短衣帮”的快活的笑声中,在“我”这个少不更事的伙计的冷眼中被撕裂,又在丁举人的毒打下灰飞烟灭。在封建教育思想的浸染下,这纯真与良善又是如此的荒诞与可笑:追求清高而沦为小偷,追求诚信而信口狡辩,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却又被想追求的所扼杀。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漠视,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撕裂,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扼杀,正是鲁迅先生对“悲剧”的最好诠释——把美的东西毁给别人看。 (二)冷漠无情的掌柜 小说中的掌柜不仅是咸亨酒店的老板,也是作者要极力塑造的一个人物。他对长衫客是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则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则是凶狠无情;而对孔乙己,则是讥笑嘲骂,不屑一顾,只有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时候,才会想起他,这些都充分说明,掌柜是一个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的人,正是他这种人,成为加害孔乙己的一个元凶。 (三)善良的小伙计 小说中那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看似无关大局,却蕴意极丰。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他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风貌;通过“小伙计”的见闻,看到孔乙己的遭遇,来深刻揭批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戕害;他有同情心,同情孔乙己的遭遇,但又无能为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作者设计“小伙计”这一角色,来深刻拷问中国社会的未来,在小伙计貌似平常的言行中冷峻的显露:如果中国社会不产生剧烈的变革,国人的思想不产生深刻的荡涤,未来的中国人还将继续麻木,继续冷漠,继续沉重! (四)可恶可恨的丁举人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3~2014第一学期 文学概论考察小论文 姓名: 班级:分数: 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前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之一。在我的眼中鲁迅是一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名勇者,一名斗士。在本篇论文中我将就鲁迅先生的创作个性,日常个性与他的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展开叙述一下我自己的观点。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其特有的魅力,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著名的作家或学者对先生的文章进行评论,我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在此陈述自己的看法,肯定有不成熟的地方,还请老师指正。

鲁迅的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字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大哥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很多人认为鲁迅【周树人】是老大,其实是老二)[1]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2]毛泽东主席评价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3]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正文 一、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特有的“看客”现象;众所周知,鲁迅有过一段“弃医从文”的经历,在日本仙台留学的他因为“幻灯片”事件而感到即使医好中国人的身体,但是他们的精神是麻木的,就像那幻灯片里放映的一样,几个中国人因为做了俄国人的间谍将要被处

舞蹈欣赏 孔乙己评价

1楼《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夜继《狂人日记》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全文不足三千字,但情节安排的巧妙、思想的深刻、语言的精练,历来为人们称道不已,而它以笑写泪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折服。古人说,以乐写哀,哀更显哀。同样,以喜写悲,也更添悲色。《孔乙己》所表现的悲剧性内容,正是在喜剧的氛围中展开并得到强化,“笑”贯穿了《孔乙己》一文的始末,作者把它与孔乙己悲惨的一生紧紧胶合在一起,让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2楼古典舞《孔乙己》用短短六分钟再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形象。作品依据原著内容以“想象式”的艺术处理,通过喝酒、偷书、断腿三部分刻画出一个饱读诗书却科场失意、穷困潦倒却好吃懒做、想要清白却不免偷窃、怕人嘲笑却自欺欺人、向往上流社会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书生孔乙己,周遭环境的麻木不仁使其遍尝冷漠,只有在酒精的麻醉中寻求平衡,矛盾而复杂的人物性格及悲惨遭遇,寄托着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鲜明态度,更表达了作者希望国人恪守做人原则、自强自立的强烈愿望。 舞蹈共分三段,第一段,演员从欢快的音乐声中出场,一身破烂的长衫、青白脸色、额上青筋条条绽出、脏乱的头发和指甲、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这些都是孔乙己的典型外貌特征,接着,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演员用幽默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了孔乙己在小酒馆里与人猜拳、教小孩子们写“茴”字五种写法的情景,当我们为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感到忍俊不禁时,孔乙己在笑声中粉墨登场和在笑声中强自表演的人物形象也塑造成功了。第二段着重刻画孔乙己去员外家偷书被人发现后追打的画面,舞台上,一束强光打下来,暗示孔乙己偷书被人发现,音乐也从起初的安静变为尖锐刺耳的嘈杂声,象征周围人群对孔乙己的呵斥,此时演员一会儿指天一会儿指地,环顾四周后极具爆发力的动作仿佛孔乙己在极力争辩“窃书不能算偷”,但他的思想与现实处境是矛盾的,四周人声鼎沸起来,他仍旧被人追着打,追打的这段既展现了演员的功底也符合情节的体现,夸张又富有神韵,最终,孔乙己被打断了腿抱头蜷成一团倒在地上,眼神悲凉。第三段,管弦乐合奏《迎春》的音乐响起,充满沧桑感的三弦营造了宁静安详的氛围,亦透着几分凄凉,天空下起鹅毛大雪,被打断腿的孔乙己卧坐于地,风雪交加,贫病交加,他双手撑地俯身拖着断腿前行,大提琴的交响合奏催人泪下,令人止不住的同情。音乐《迎春》体现的是寒冬将终静候春天到来的心情,预示在岁月的磨砺中历经悲欢离合仍然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跌倒后爬起来不言放弃的人生境界,用在这里反衬孔乙己的不幸遭遇,直指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本意,情节构思巧妙音乐选用别具一格,但编舞的出色显然不止于此,在舞蹈的末尾,半躺于地的孔乙己就快要死去时,传来一阵童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作为整个舞蹈的神来之笔,如文章《孔乙己》那样,空下一大段留白,欲言又止,嘎然结束。正是这样的一段留白,留给观众很多思考空间,孔乙己死了,他真的死了吗?他的死真的只是封建教育的毒害吗???

_孔乙己_的悲剧性格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wénxué 文学 《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江西中医学院 罗岚 隋华杰 摘要:《孔乙己》这篇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小说中运用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突出了人物性格,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关键词:孔乙己 悲剧性格 艺术表现手法 一、孔乙己悲剧的性格分析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既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也是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所致:他“站着喝酒”已说明他自己认为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而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渗入到孔乙己的心灵深处。但孔乙己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而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能够给人们一点“笑”的满足。所以“笑”的本身含有孔乙己深刻的寂寞和悲哀,反映了他在鲁镇微不足道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侮蔑,也暗示了他悲剧性的一生:科场失意、穷困潦倒、受尽欺辱、悲惨死去。而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越是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与平衡。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孔乙己越是沉迷于那“高人一等”的幻想就越可能丧失对社会与生活的抗争能力,越容易被抛入社会的最底层,但那“高人一等”的“精神胜利法”又恰恰是孔乙己们惟一的心灵避难所。这十六个字是对孔乙己这个矛盾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高度形象的概括。他向往科举,虽然连半个秀才也没捞上,又一贫如洗,可是向上爬的思想依然没有丧失。他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就自命清高,摆出一副读书人的臭架子,不会营生,也不屑与劳动者为伍。这就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格:迂腐麻木,屈辱懦弱,好喝懒做。 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这些新旧的疤痕又包涵着多少社会的残酷,及他自己好吃懒做的性格。当孔乙己出现时,更被一群孩子包围住,这表示在他迂腐的思想之内,还有一颗善良和恳切的心。他在咸亨酒店,品行比别人都好,老实,从不拖欠。他的叹息,除了因为了解到自己的卑下,成为众人轻视、嘲笑、欺凌、侮辱的对象,也悲叹年青一代居然也参加进入以他人的耻辱和痛苦为快乐的群众队伍中来。他感到成人社会的冷酷与无情,才转向小孩求取安慰,有孔乙己的自持与辛酸,有他的卑微与良善,有他的性格与神情,有他每况愈下的沉沦。孔乙己没有官职和经济地位,只是作为一个一文不名的读书人而置身于人们面前,这样,他头脑中确实储存知识的权威性也就受到了质疑。孔乙己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不具备任何权威,这一无情的现实铸成了不得不站着喝酒的孔乙己的“寂寞”在孔乙己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千百年来无数堕落文人的共性:死啃书本,迷于科举,动辄满口孔孟经典,实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命不凡而清高不已,只能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 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传神的描写。小说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活现了孔乙己的形 象,下面具体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其传神之处。 1.外貌描写。小说写孔乙己的外貌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他刚出场时的外貌。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第二次描写孔乙己的外貌,是在他最后一次出场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都揭示得十分深刻。 2.语言神态描写。主要有六句话值得细细品味,第一句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第二句是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第三句是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第四句是“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第五句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第六句是“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3.动作描写。主要有“便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两句,前者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后者则说明他已经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二)细节的雕琢。小说有多个细节让人非常深刻,如对他的脸色的多次刻画,他的那件长衫,还欠十九个钱等。在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对孔乙己脸色的刻画,看小说是如何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小说中有四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脸色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 (三)精准的词句。鲁迅先生的小说用词非常精准、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而且许多词语达到传神的地步。以“偷”“摸”“爬”“窃”四个动词的运用来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偷”、“摸”、“爬”、“窃”四字既精当微妙地写出了人物特定条件下的神情心态,又浑然有机地勾连一体,巧妙地提示了孔乙己命运每况愈下直至悄然离去的因果关系。这篇小说遣词炼字的精湛艺术确实令人拍案叫绝。 yǔwěn jiàn sh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