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春末闲谈》教案

9、《春末闲谈》教案

9、《春末闲谈》教案
9、《春末闲谈》教案

9、《春末闲谈》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

教学目标

1.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2.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3.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教学重点:形象化的说理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

[意图]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的职责是动态地“导”,而不是被动地“教”。本文是鲁迅“闲话风”散文的典范之作,正如季羡林指出的那样,“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优秀的散文家,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漫谈散文》)与鲁迅那些实有所指激烈抨击的杂文相比,《春末闲谈》寓意深广,态度也更为洒脱从容。引导学生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发挥教师激发、点拨、引领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辩能力,自发地分析、归纳,去透视鲁迅“闲谈”之中“正说”的深刻含义,进而体悟鲁迅“闲话风”散文语言和结构的独特魅力。

课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写作背景:《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

“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既有“闲谈”,必有“正说”。一九二五年春末,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正是探究“正说”的目的。那么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请同学朗读课文。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14篇)、《彷徨》(1926年11篇),散文集《朝花夕拾》,《两地书》,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集》、《花边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而已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8篇)

三.把握基础,总体感知

(一)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果蠃(luǒ)螟蛉(mínglíng) 螫针(shì) 绝祀(sì) 嘉猷(yóu)窠里(kē)

孵化(fū)棘手(jí) 麻痹(bì) 中枢(zhōngshū)中(zhòng)风

(二)总体感知

1、“细腰蜂的毒针”、“刑天”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

毒针:统治者愚民的手段

刑天:誓死反抗不怕牺牲的民众

2、总结各自然段的段意,分析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

第一部分(4—6)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第一部分(7—8)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四、作业

“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既有“闲谈”,必有“正说”。一九二五年春末,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正是探究“正说”的目的。在探究“正说”内涵的过程中,会获得一种再创作的审美享受。可设计三个切入点让学生思考:

1、鲁迅在一九二五年春末,“闲谈”范畴涉及哪些话题?(引导深入探究本文的素材内容和结构特点)

2、昆德拉说:“对存在进行深思”。鲁迅时在北京,正值北洋军阀实行恐怖政策统治时期,鲁迅为何在此时此地作此“闲谈”?能否缄口不读?文中每一处“闲谈”,与当时现实社会有何联系?(引导联系时代背景材料和鲁迅其他作品展开议论)

3、用自己的话概况鲁迅“闲谈”的实质,为“正说”命名。(引导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鲁迅讽刺幽默艺术的魅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学案《基础知识》)

二、朗读课文

三、探讨文本(根据《学案》)

问题1、思考:鲁迅在一九二五年春末,“闲谈”范畴涉及哪些话题?(引导深入探究本文的素材内容和结构特点)

[提示]《春末闲谈》写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北京春末,正是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白色恐怖政策,所谓“特殊知识阶级”,鼓吹“特别国情”之时,鲁迅此时“闲谈”,从何处“开口”?(学案:第一课时1)

[讨论](第一段)文章开篇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蛙的“闲趣”,在“闲谈”中有何作用?[点拨]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问题2、(第二段)明明是细腰蜂吃小青虫,亦有考据学家们立过异说,为什么“我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呢?试分析有哪些原因?(学案:第二课时1)

参考:(1)古代的文献和前人的传说(封建迷信思想,传统保守观念)作怪;(2)不愿意相信,为了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其作用是为下文批判统治者麻痹人民的卑鄙手段,进而揭示真相作铺垫。

问题3、(第三段)试体会“夷人究竟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一句的言下之意。(学案:第二课时2)

本句以统治者的口吻说话,讽刺和挖苦那些统治者们的愚民花招不过如此,表达了作者的鄙夷之情。

问题4、(第四段)3.俄国E君“忽然发愁”,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发愁的模样”?请分析“装”的含义。(学案:第二课时3)

之所以“装”,是因为早就知道。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揭示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们愚弄百姓的技俩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早有就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问题5(.第四节)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这是什么人希望的世界?(学案:第一课时2)

[点拨]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总结:“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鲁迅笔力犀利,入木三分,属于让读者“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铁笔。用郁达夫的话说:“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正是“闲谈”要害!

[板书] 黄金世界的理想(第四节)、精神文明(第八节)

问题6(.第五、六节)为了达成这样的世界,有哪些圣贤们都想出了怎样的方法来?有怎样的结果?

遗老们-----------圣经贤传

学者--------------进研究室主义

文学家茶摊-----莫谈国事无法禁锢人们的思想

教育家-----------四勿

留学生-----------特别发现

夷人--------------禁止集会,防说话

问题7(第6节)中,“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还而缺其一”,“二大良法”是什么,“缺其一”之“一”又是什么?

防集会,防说话;禁止人们的思想。

问题8(.第七节)体会统治者们“三恨”的言下之意。

参考:

A.暴虐的统治最终会被推翻

B.手段终究无耻且有限

C.人民的思想不可禁止

这一节作者用反语讥讽了统治者企图长久控制人民,但没有学到细腰蜂的麻痹术。

问题9(.第八节)作者举刑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学案:第二课时4)

a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会采用极端卑劣的手段,甚至杀戮;

b即使是杀戮也无法禁止人民的反抗

c“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即杀戮也禁锢不了人民的思想

问题10(.第八节)作者引用陶潜“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有何意义?

表明人刑天无头仍有反抗的猛志,歌颂被统治者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也说明统治阶级麻痹术注定要失败。

问题11、鲁迅为何此时此刻此地作此“闲谈”?能否缄口不谈?为何不去大声疾呼?(学案:第一课时3)

[讨论]上述问题可分组讨论,畅所欲言。

[点拨]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课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问题12、用自己的话,概况鲁迅利用“闲谈”的形式,要真切表达的“正说”的含义。(学案:第一课时4)

[讨论和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去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况,陈述理由。

[示例]1“细腰蜂的神奇毒针”——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

2“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看看《祝福》祥林嫂的下场就明白了!

(《祝福》这篇小说叙述了乡间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故事说,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逼迫和卫老二的怂恿下,将她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祥林嫂不愿再婚,逃至鲁四老爷家帮工,数月后被卫老二发现,抢至山中与贺老六成亲。他们婚后生子阿毛,本来一家人过得不错,可是,后来贺死于伤寒,孩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鲁家帮佣。由于祥林嫂两次守寡,被认为是不祥人,深为主人嫌恶,祝福时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在极度的精神恐惧中,祥林嫂畏惧死后受罪,便将积蓄两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做替身,以赎‘罪孽’。到冬至祭祀时,主人仍大声呵斥,不许祥林嫂沾手。从此,她失魂落魄,犹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终于被鲁家撵出去,沦为乞丐。在一个除夕之夜,祥林嫂在爆竹声中倒毙在雪地里。)

3“礼失而求诸野”——思想是禁止不了的!

4“造物主可恨”——倒行逆施者,枉费心机。

5“刑天不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6“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封建礼教及其卫道者及其形形色色的精神麻痹术,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板书] 精神文明——精神麻痹术——历史唾弃(正说)

问题1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学案:第二课时6)

提示:对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目的所采用恶劣手段的揭露与辛辣嘲讽,对人民思想和行动上进行反抗的极大期待与赞颂。

四、总结:

一篇短文,以虫喻人,以“史”显“时”,援古证今,包容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揭示了如此深刻的革命哲理,读来却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使人爱不释手,何故?我以为这是作者善于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进行类比的结果。当作者把细腰蜂释毒为幼虫猎弭的生物竞生现象和中外反动派用各种精神毒品麻痹、奴役人民联系在一起时,小题便显出了“大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作者抓住一个“毒”字大做文章,一切从“毒”字派生,一切又归结为一个“毒”字。这样行文写作,不信题旨集中,条理井然,而且饶有风趣,洒脱自然。另外,就是以“闲谈”为文题材。既是闲谈,生物搏斗、阶级斗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的事,都可漫无边际地扯在一起。而当这些材料都和本文揭露问题和歌颂的对象联系在一起时,“闲谈”的内容便变成了庄严的主题了。这就是喻庄于谐的艺术手法的魅力。

问题14、读下面三段话,找出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反语、仿词等),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学案:第二课时5)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学案上的课后练习

《春末闲谈》教案

第1、2课时教案 12月29日第18周星期一

(1)鲁迅在文中先后提到了那些话题? 提示:细腰蜂捉青虫;E君的发愁;圣君的黄金世界;外国的防民之法;造物主的遗憾;无头的刑天。 (2)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一、(①②③)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 二、(④⑤⑥)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三、(⑦⑧)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2.文章开篇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在“闲谈”中有何作用? (1)朗读第一段,分析其描写特色。 (2)为什么要写细腰蜂捉青虫的不同说法? 提示: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新奇贴切,引起下文。 3.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 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提示:课文中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语。 4.找找发生在文章写作时代的事件,说说是哪些因素促使鲁迅写作该文的? 原文:(1)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2)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3)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4)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 军阀政府残酷镇压民众集会游行,反动文人甘当他们的走狗,常发表一些愚化民众的论说。 5.体会第7小节中统治者们“三恨” 在此基础上学生归纳段落,并阐述段落大意。 教师投影明确 教师提问 学生整体感知 讨论回答 教师投影明确 教师投影出示问题 学生细读课文,按要求思考回答, 集体评议 教师补充明确要点 教师投影出示问题 学生细读课文,按要求思考回答, 集体评议 教师补充明确要点 教师投影出示问题 学生细读课文,按要求思考回答,

8与9的分与合教案

8与9的分与合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8、9的分与合教案 主备人:邓梅兰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章第52页。 教学目标 1. 掌握8、9的分解与组成,领悟规律,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 领会分与合的思想,并体会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探索得出8、9的分与合,并领悟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并领悟8、9的分与合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说一说7的分与合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班谁的小星星最多得到小星星最多的小朋友说明他表现得很优秀,大家要向他学习。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小星星,你们来帮老师分一分好不好 三、探索新知 1.谈话:小朋友数一数,老师这儿有几个小星星(课件展示) 我先移动一个,请你说说它分成了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如果我再移动一个,想一想,8又分成了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就这样,每次移动一个小星星,移一次,说两句话,你会吗 请把你的8个小星星横着摆成一排,自己练习一遍,然后再移给同桌看,说给同桌听。学生操作、表述,教师巡视、指导。 2.下面我请两位小朋友上黑板来板书他们的学习成果,其余的小朋友观察他们的答案和你的一样吗 3. 9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妈妈买了9枝花,请小明插在2个花瓶里,可以有几种插法(2)探究学习。 你可以一边摆花的学具图片,一边把分法记录下来,也可以在纸上直接写出你是怎么分的。一边做,一边说。 (3)汇报结果。 1)全面展示:老师板书。 2)探究规律:还有别的分法吗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看一个就能记住另外一个,因此9的分与合就只需要记住4个,这样简便了很多。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老师板书9的组成,简写。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9的组成,老师任选一个板书,问:这个式子可以怎样读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9可以分成1和8,1和8组成9,9可以分成8和1,8和1组成9。 谁愿意带着大家读读其它的式子 你能用这种方法记忆8的分与合吗 四、活动游戏,巩固应用 对口令 ⑴师生对:8的对口令。

少年王勃 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少年王勃教案 本文是关于少年王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用充足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查字典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对策:初读课文时用充足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生字的字形,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尝试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如司马光、怀素、孙中山等等,在少年时期表现出聪明才智和优良品质的,今天我们的课文就介绍,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叫什么名字?又做了什么令人佩服的事呢?打开课文听录音。 2、理解课文的大体情节。 参加宴会——写成名文——传诵千古 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可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 (3)在弄懂每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尝试自己解决预习中有疑惑的地方,如还不明白,打上问号。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4、检查自读效果时,教师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 6、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文章宴会庆贺胸有成竹 才气秋景灿烂文思如泉 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7、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8、分组朗读全文。 9、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抓住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出示生字读一读、再抽读) 2、引导学生把本课的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紧右松才好看;另一类是上下结构的字,抓典型,按比例书写。 2、重点指导书写“督、宴、读”。继续指导学生写字规范入体。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五、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节。 2、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骛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内容。 2、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四、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有关《伤仲永》的三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伤仲永》的故事梗概,然后提问。 师:方仲永小时候可算是一个神童,但长大后却成了一个极普通的人,这是为什么? 生:“其父不使学”。 师:“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殊不知小树离开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久就枯死了。这棵小树就是方仲永,他因为停止了学习,远离了能够使它成为天才的环境,而由一位神童变成了一个庸人。在“天才”的问题上,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板书《未有天才之前》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9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就很难读懂课文。 另外,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鲁迅(1881.0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

8与9的分与合教案

8、9的分与合教案 主备人:邓梅兰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章第52页。 教学目标 1. 掌握8、9的分解与组成,领悟规律,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 领会分与合的思想,并体会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探索得出8、9的分与合,并领悟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并领悟8、9的分与合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说一说7的分与合?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班谁的小星星最多?得到小星星最多的小朋友说明他表现得很优秀,大家要向他学习。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小星星,你们来帮老师分一分好不好? 三、探索新知 1.谈话:小朋友数一数,老师这儿有几个小星星?(课件展示) 我先移动一个,请你说说它分成了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如果我再移动一个,想一想,8又分成了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就这样,每次移动一个小星星,移一次,说两句话,你会吗?

请把你的8个小星星横着摆成一排,自己练习一遍,然后再移给同桌看,说给同桌听。学生操作、表述,教师巡视、指导。 2.下面我请两位小朋友上黑板来板书他们的学习成果,其余的小朋友观察他们的答案和你的一样吗? 3. 9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妈妈买了9枝花,请小明插在2个花瓶里,可以有几种插法? (2)探究学习。 你可以一边摆花的学具图片,一边把分法记录下来,也可以在纸上直接写出你是怎么分的。一边做,一边说。 (3)汇报结果。 1)全面展示:老师板书。 2)探究规律:还有别的分法吗?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看一个就能记住另外一个,因此9的分与合就只需要记住4个,这样简便了很多。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老师板书9的组成,简写。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9的组成,老师任选一个板书,问:这个式子可以怎样读?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9可以分成1和8,1和8组成9,9可以分成8和1,8和1组成9。 谁愿意带着大家读读其它的式子? 你能用这种方法记忆8的分与合吗? 四、活动游戏,巩固应用 对口令 ⑴师生对:8的对口令。 师:我出2。生:我出6。

《春末闲谈》教案

《春末闲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二、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三、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教学重点 形象化的说理 教学难点 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 “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既有“闲谈”,必有“正说”。一九二五年春末,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正是探究“正说”的目的。那么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请同学朗读课文。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 14篇)、《彷徨》(1926年 11篇),散文集《朝花夕拾》,《两地书》,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集》、《花边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而已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 8篇)三、把握基础,总体感知 (一)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果蠃(luǒ)螟蛉(mínglíng)螫针(shì)绝祀(sì)嘉猷(y?u)窠里(kē)孵化(fū)棘手(jí)麻痹(bì)中枢(zhōngshū)中(zh?ng)风 (二)总体感知 1.“细腰蜂的毒针”、“刑天”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 毒针:统治者愚民的手段 刑天:誓死反抗不怕牺牲的民众 2.总结各自然段的段意,分析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 第一部分(4—6)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春末闲谈》教案教学设计(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比赛)(可打印修改)

春末闲谈 执教者:赵凤芳(新疆) 创设情境: 以鲁迅的幽默风趣的故事入手 整体感知: 一、谈什么? 1、速读文章,完成表格 人物手段对象结果 细腰蜂毒针青虫成为食料 学生交流、展示 生1:统治者精神麻痹术民众麻痹精神 生2:生1的观点最后的结果不对,应是反抗 生3:民众的结果应是两种:一是成为牺牲品一是成为反抗者 师总结:统治者麻痹术民众不能奏效 2、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谈给谁? 生1:谈给统治者警戒他们人民是不能被麻痹的,一切的卑劣手段都是徒劳的 生2:谈给当时的民众号召民众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不要退缩,应勇于反抗 生3:既写给统治者,也写给民众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感受 生4:写给民众因为鲁迅对当时的统治者已经失望透顶 师:鲁迅不仅谈给统治者,谈给为统治阶级利益保驾护航的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也谈给所有的民众,既揭露这些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本质,又告诫民众思想的重要 师进一步引领: 鲁迅这篇文章谈给这么多的人,那么这些人都乐意听吗?为什么? 生1:统治阶级不乐意,因此鲁迅常常被通缉 生2:御用文人不乐意听理由:第五段 生3:民众也不乐意听理由:第二段 进一步引领: 如果这些人都不想听,那么,鲁迅还能谈给谁听?还要谈给谁听呢? 生1: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 生2:写给后来人听希望后来人能以历史为鉴 师:如果这些都不是鲁迅的听众,说明鲁迅对当时的社会已经绝望在写此文后的一周,鲁迅写了《燃灯漫笔》,写了这样两类人:一种是甘愿做奴隶的人,一种是欲做奴隶而不得的人,但其实还应该存在第三种人因而,鲁迅的这篇文章有可能就是写给我们的这些后来人 三、用什么方式谈? 闲谈(选择第五段、第七段,小组互相读给对方听,注意放开声音、体会情感,读出鲁迅的闲谈味道) 生1:感情朗读 其余学生评价 师作范读第七段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9的分与合》教案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8、9的分与合》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分与合思想,初步掌握8、9的分与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2、掌握8、9的分与合,能从8、9的一些组成推出另一些组成,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的8、9的组成,掌握8、9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如何有序地掌握8、9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给学生复习2-7的分与合,有次序的让学生回答,对口令。 二、教学例题 1、谈话:小朋友数一数,老师这儿有几个花片?(实物投影出示) 我先移动一个,请你说说8分成了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指名回答。 如果我再移动一个,想一想,8又分成了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就这样,每次移动一个花片,移一次,说两句话,你会吗? 请把你的8个花片横着摆成一排,自己练习一遍,然后再移给同桌看,说给同桌听。 学生操作、表述,教师巡视、指导。 2、把书翻到第35页,回想前4次是怎样移动的,在书上按顺序填出分的结果。 集体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的四个分合式。 你填对了吗?同桌互相检查,如果有错,马上改正。 3、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呢? 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他的分法写出来。 齐读8的组成。 4、谁能说说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些分合式呢? 请用你刚才说的这些好方法,边读边记,集体齐读8的分合式。 三、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贝壳,一公九个,先翻了一个,还有几个没翻啊,和学生一起有次序的一个一个的翻。 2、然后把9的分成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看看有什么好的方法把它记住。 3、练习9的分与合。 四、教学“想想做做” 1、第1题分别指名回答哪两个点子合起来是8和9。 2、第2题师生玩出数字的游戏,对口令。 3、第3题同学们口令对得那么好,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中国结,看谁得的中国结多,怎么拿呢?谁能把中国结上的数字 照样子填写完整,那个中国结就归你拿。 讲明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苏教版三年级《少年王勃》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

苏教版三年级《少年王勃》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 9 少年王勃 [目标预设] 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联系前文,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表现出的意境。联系语言文字和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认识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王勃。 预习问题汇总: 1、都督是什么官职?(徐嘉诺等) 2、为什么客人不敢答应写庆贺文章。(陆敏睿、任君妮) 3、王勃还写过什么诗?(吴兴晗) 4、为什么王勃胸有成竹,但还要说试试呢?(陈阳、陈天昱) 5、王勃的《滕王阁序》共多长?(李佩河) 6、那位都督为什么知道王勃很有才气?(石旭) [重点、难点] 1. 能够联系前文,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表现出的意境。 2.进一步感受“文包诗”的文体特点。 一、问题导入。1.这是我班同学预习中提出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请问题的主人分别来读读他的问题。2.指名读问题。(略)3.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二、解题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少年王勃》。齐 读课题。2.师:我们可能听说过电影《少年周恩来》,看过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和我们的课文一课,为什么题目中强调“少年”呢?3.学生交流:

交代的人物的年龄,说明王勃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4.总结: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王勃。三、听说王勃。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课文。2.指名分组读读这组词句:出示:(1)南昌滕王阁宴会都督(2)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3.指名分组读词的同时,相机提问,帮助理解。※读完第(1)组词语:出示滕王阁的图片,简介都督是当地的军事长官,南晶在江西省,简称是赣。联系第一自然段,运用这组词简单地说说故事的起因。师:对于王勃,都督最早了解多少?(学生交流。)他只是听说很有才气。(板书:听说有才气)※读完第(2)组词语:读完这组词语有什么发现?还知道哪些表示才思敏捷的词?※读完第(3)组词句,教师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共多长?(李佩河)《滕王阁序》全文约有七百字,这是文中最有名的诗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四、评说王勃 1.师:都 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2-4 自然段,走近王勃,说说你眼中的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才气,奇才) 2.默读课文2-4 自然段,边读边画,你从哪些字词里觉得王勃是个“奇才”?3.精读交流。※ [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①为什么大家不敢答应?(都督邀请的可都是一些名士呀。)为什么客人不敢答应写庆贺文章。(陆敏睿、任君妮)别人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 王勃在干什么?② 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师]:把他们的表现联系起来看看,你发现了什

9、《春末闲谈》教案

9、《春末闲谈》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 教学目标 1.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2.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3.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教学重点:形象化的说理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 [意图]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的职责是动态地“导”,而不是被动地“教”。本文是鲁迅“闲话风”散文的典范之作,正如季羡林指出的那样,“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优秀的散文家,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漫谈散文》)与鲁迅那些实有所指激烈抨击的杂文相比,《春末闲谈》寓意深广,态度也更为洒脱从容。引导学生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发挥教师激发、点拨、引领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辩能力,自发地分析、归纳,去透视鲁迅“闲谈”之中“正说”的深刻含义,进而体悟鲁迅“闲话风”散文语言和结构的独特魅力。 课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写作背景:《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 “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既有“闲谈”,必有“正说”。一九二五年春末,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正是探究“正说”的目的。那么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请同学朗读课文。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14篇)、《彷徨》(1926年11篇),散文集《朝花夕拾》,《两地书》,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集》、《花边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而已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8篇) 三.把握基础,总体感知 (一)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果蠃(luǒ)螟蛉(mínglíng) 螫针(shì) 绝祀(sì) 嘉猷(yóu)窠里(kē) 孵化(fū)棘手(jí) 麻痹(bì) 中枢(zhōngshū)中(zhòng)风

少年王勃反思与教案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口市二十九小学林丽雪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勃》 出示课题,齐读 2、引读第1、2小节 二、精读第三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自由读第3小节,指名回答 “凝望”这个词表示怎样地看?说明了什么? 2、(指导观察图)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按顺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指名说 3、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默读第3小节,画出文中的句子。 4、交流 (1)指名回答,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2)老师把后面一句话改了一下,出示: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自由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指导朗读 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读)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2)指导朗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王勃是怎样写这句话的? 3、交流 (1)师:王勃边看边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再加上他很有才气,此时,他已经知道怎么写这篇文章了,所以他才能——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3)理解“胸有成竹”,(板书:胸有成竹)并造句。 王勃是怎样胸有成竹地说这句话的?指名读“让我来试试吧!”齐读(4)于是王勃——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像什么? 笔走如飞:动作表演

春末闲谈教案1

春末闲谈 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脉络。 二明确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态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初步了解本文的论理方式和鲁迅杂感讽刺艺术的一般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本文脉络的梳理。 二本文文旨的归纳理解。 三讽刺手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式 探讨、总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有一首诗,名字为《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解释为: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样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作者就是鲁迅。 二关于鲁迅和写作背景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主要文学作品 3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杂文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今天我们学习《春末闲谈》,选自杂文集《坟》。 写作背景 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

8和9的合与分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8和9的合与分》 岔河中心小学:李丽丽 教学目标: 1. 掌握8、9的分解与组成,领悟规律,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 领会分与合的思想,并体会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的8、9的组成,掌握8、9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如何有序地掌握8、9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数学王国,任务一:介绍数字8和9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8和9,谁能来介绍一下这两个数字? 学生1:我手里面的数字是8,它的形状像一个葫芦。它可以表示8个人,还可以表示8棵树等。它的前面是7,后面是9.谁手里数字比我小,请举起来。对呀:0、1、2、3、4、5、6、7这些数字都比我小。请放下。谁的数字比我大?9和10比我大。 学生2:我手里面的数字:9,它的形状像一个勺子。它可以表示9本书,还可以表示9张桌子等。它的前面是8,后面是10.谁手里数字比我小,请举起来。对呀:0、1、2、3、4、5、6、7这些数字都比我小。请放下。谁的数字比我大?10比我大。 教师补充:其实比8和9大的数字,除了10以外,还有好多数呢!我们以后的数学课上继续学习。 下面让我们一起,拍8下肩膀,鼓9下掌,开始我们今天的数学乐园之旅。 二、探究新知

学习新技能,我会变魔术 活动一:老师变魔术 我们先来变一个魔术。 教师拿彩笔,学生拿走若干,教师猜出数量。 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的奥秘?那我们先来学习8的合与分,然后再给大家揭示魔术的奥秘,然后一起变魔术。 1、学习8的合与分。 请同学们拿出8根彩笔,自己动手分一分,然后写在学习单上。 同桌交流。 全班汇报展示。 揭示魔术的奥秘,同桌变一变魔术。 活动二:自己变魔术: 我们除了用8根彩笔变魔术以外,还可以用9根彩笔变魔术。请同学们拿出9根彩笔,自己动手分一分,然后写在学习单上。 同桌交流。 全班汇报展示。 揭示魔术的奥秘,同桌变一变魔术。 大家回家以后,可以和父母一起变变魔术! 2、观察找规律:解密魔术奥秘 同学们,谁来说一说,刚才变魔术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体验变和不变的思想。 三、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畅游数学王国,继续完成任务: 1、完成做一做1、2题。和练习十三弟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做游戏,找朋友。 例:我是3,谁和我组成8?我是5,5和3组成8. 例、我是5,谁和我组成9?我是4,4和5组成9. 四、当堂小测验。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案

9、少年王勃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领悟佳句。另一张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借助学过的历史人物导入新课。 1、师:有这样一句谚语: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古到今,有多少有名人士从小就崭露头角。我们知道的有七岁就能作诗的唐代诗人骆宾王,机智过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板书:少年王勃)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王勃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藤王阁序》这篇文章赞不绝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少年王勃》就与《滕王阁序》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有关。 二、初读感知

最新《春末闲谈》赏析

《春末闲谈》赏析 春末闲谈 鲁迅 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而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赢,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一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蜘蛛呢?他们没有提。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而且,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u,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②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去声)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赢并驱争先。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在研究室中研究之结果,说医学不发达是有益于人种改良的,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E君的发愁,或者也不为无因罢,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罢,因为这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她于青虫,只须不动,所以仅在运动神经球上一螫,即告成功。而我们的工作,

幼儿园大班数学9的分解和组成教案汇集

幼儿园大班数学9的分解和组成教案汇集幼儿教师和幼儿要在数学操作游戏中能遵守游戏的规则,体验数学小游戏带来的快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9的分解和组成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大班数学9的分解和组成教案范文一 活动目标: 1.知道8以内数组成分解的三个规律,学习9的组成分解。 2.在数学操作游戏中能遵守游戏的规则。 3.体验数学小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扑克牌(1—9)40套,数字卡片1——9,8以内数的分合式,操作游戏材料人手一份,多种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复习8以内数的组成。 师:今天我们来玩几个小游戏,宝宝们,开火车的游戏还记得吗? 师:好,请听清我的问话,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二、游戏“找秘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8以内数的组成分解的三个规律。 出示8以内数的组成分合式,谈话激趣。

师:看,这是8以内数的分合式,我们来玩找秘密的游戏,请宝宝们看一看,比一比,找出它们中的三个小秘密。 出示男孩和女孩的图片 师:这是男孩,代表我们男宝宝,这是女孩,代表为你们女宝宝,进行比赛,找对的获得一个五角星,看谁的星星多? 师:谁找到了秘密告诉大家? 找到后简单验证,进行小结:宝宝们真能干,发现了8以内数组成分解的三个小秘密,也是我们学习数组成分解的好方法,有了好方法我们就能又快又好的学习9的组成分解。 三、游戏“摆扑克牌”,借用扑克牌,运用经验又快又好的摆出9的分合式。 出示扑克牌: 师:这是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摆扑克牌”的游戏,先找出有数字9的牌放在桌子的上面,然后用手中的牌摆出9的分合式。想一想你准备用那种好方法摆出9的分合式呢?想好的请玩游戏。 师:你是用什么好方法完成9的组成分解游戏的? 出示9的三组组成分解图,验证归纳。 师:请宝宝们一起读9的分解式。 四、游戏“摘果子”复习9的组成分解。

9.少年王勃教案

9.少年王勃 陈贵菊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骛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板贴用的词句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人物故事,齐读课题) 1、出示词语齐读,谁能读出意思来? 2、出示诗句齐读,谁能读出停顿来?(板书停顿符号/) 二、复习课文,精读指导 一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上"先……再……最后……"说(参加宴会—写成《腾王阁序》—成为名文) 二分清主次,指导读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被邀请参加腾王阁宴会?(指名读第一节) 他被邀请来参加宴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很有才气) 自读第一句话,谁能把"探望"换成另外一个词,又不改变原意,怎么读?(指名读) 2、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写出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谁能读出句子的意思来?(读懂词语:千古传诵) 3、在这个故事当中,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怎样写成《腾王序阁》的) ①找一找,哪个自然段重点讲写成了《腾王阁序》?(第4自然段) 提示: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人物,像他那样去想一想,然后再读,才能读得好.(指名读第4自然段) ②读了课文,特别是读了第4自然段,你认为王勃是个怎样的少年? (板书:有才华) 你是通过读了哪几个词语看出来的?(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

泉笔走如飞) 引导读懂这些词意 小结:王勃虽然年少,可他才华横溢啊! ③师问:参加宴会的就王勃一个人吗?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④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都督要求当场写庆贺的文章,时间又短,怕写不好,有难度) 相比之下,王勃是"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他怎么就能做到"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请朗读第3自然段 ⑤王勃凝望江面,他看到了什么?谁用读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远处的……飘荡……) 谁能读出那迷人的秋景呢?(指名读出意思来) 师边述(画面内容)边板贴词语: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 联想:假如你也看到了如此美丽的秋景,你会怎样呢?(指名说) ⑥小结引出诗句: 如此美丽的秋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当即用了两句短短的话语就把这情景描绘下来了,你知道他用的什么句子吗? 出示并齐读诗句(板贴:落霞与孤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⑦谁能看着黑板,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相机板书) ⑧读到如此美丽的佳句,不光是我们认为王勃是多么的有才气,就连那位都督也终于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了,他竟忍不住拍案叫绝.谁来学学他拍案叫绝的样子读读他说的话?(指名读) 引导体会词意:拍案叫绝(好) 读好"奇才!真是奇才!"两感叹号的意思. 师:同学们,你佩服王勃吗?你想怎样来称赞少年王勃呢?(指名说) 三、总结全文:今天,我们读了一个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时当场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又认识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 四、师生合作:朗读三,四自然段,准备背诵(教师引读课文3,4自然段). 五、练习:背诵3,4自然段. 六、交流,拓展:

8、9的分与合教案

8、9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扬州路小学:汤苏丽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有序地 掌握8、9的分与合。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在经历发现、探讨简单规律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积极学习 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掌握8、9的分与合。 三、教学难点: 有序地思考8、9的分与合。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8个小圆片、9根小棒。 学生准备:教科书、8个小圆片、9根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教师提问。 上节课大家一起探索了什么知识呢?(6、7的分与合)

(2)学生演示。 请两名同学上黑板分别写出6、7的分与合。 66666 1524334251 777777 162534435261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复习旧知时,引出 了新的教学内容。】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探究了6、7的分与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8、9的分与合。(板 书课题:8、9的分与合) (二)新知探索 1、探索8的分与合。 (1)教师出示课本第39页第一幅图,并从学具盒中拿出8个小圆片,在桌子上一字摆开。提问:将8个小圆片按一定的顺序分一分,你 怎么分? (2)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要求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分一分,以此来培养 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并 且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请同学将他的操作结果演示给全班同学观看。

9少年王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9 少年王勃 一、读题导入 1.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和“四”字有着奇妙的联系,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滕王阁)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居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只可惜27岁意外去世。诗圣”杜甫赞赏王勃的诗文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2.总结: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王勃。齐读课题。 二、初识王勃。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讨论会认生字,选择描红; 2)读准大屏幕出示的词语; 3)自己读文,再小组读文,评价改正,读到满意为止。 刚刚在小组学习中从其他成员身上有所收获的请举手?祝贺你们在今天的第一次合作中大有收获。 2.汇报学习成果 1)汇报你们小组生字学习情况; 2)找小组读词语; 3)汇报读文,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 三、评说王勃 1、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王勃,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那个词最能说明王勃是怎样的人?(板书:奇才)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王勃,看看“很有才气”是否“名不虚传”。边读边画,你从哪些字词里觉得王勃“是奇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精读交流。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①为什么大家不敢答应?(都督邀请的可都是一些名士呀。) 别人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 ②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③师:是啊,通过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王勃的勇气,有句话说得好,“艺高人胆大”因为有才气,才有勇气啊!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①教师讲解: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