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三九天灸穴位(符最后定稿)——一九

2014三九天灸穴位(符最后定稿)——一九

2014三九天灸穴位(符最后定稿)——一九

广东省中医院三九天灸——一九(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多痰、慢性咽喉炎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颈 椎 病 百劳(双):大椎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肩中俞(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建里:前正中线,脐上3寸。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阴交:前正中线,脐下1寸。

腰椎病、腰肌劳损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膀胱俞(双):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

孔。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虚寒性胃脘痛、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虚性便秘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天枢(双):平脐,脐中旁开2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脊中: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肩 周 炎(此为单侧病变用穴方,如双侧病变应酌

情减少,1张票每次以达6穴为度)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肩三针(肩髎:上臂外展时肩髃后方的凹陷中。

肩前: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肩贞: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慢性盆腔炎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膀胱俞(双):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

孔。

腰俞: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处。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膝 骨 关 节 病(此为单侧病变用穴方,如双

侧病变应酌情减少,1张票每次以达6穴为度)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内、外膝眼: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虚寒性痛经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膀胱俞(双):在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

平第2骶后孔。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遗尿、夜尿症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气海:前正中线下,脐下1.5寸。

天灸疗法详解

天灸疗法 一、应用举例 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 1.理论特点 1)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2)经络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5)冬病夏治: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夏天气候暖和病情缓解,通过伏夏的调养,可以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而祛邪,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发作症状。 2.操作 (1)药物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不宜超过2小时),将药末和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 (2)操作: 1)充分暴露患者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2)施术部位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分泌过多应擦干。 3)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4)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三、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胃肠疾患(慢性胃肠炎、胃脘痛等)以及慢性颈肩背痛。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可参考使用。 三、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

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天灸,即在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天灸的配方 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延胡索各半份,烘干磨粉,可加冰片少许。 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cm,厚约0.5cm大小饼状,正中可放少许麝香,备用。 取穴:大椎、风门(双)、肺俞(双)、定喘(双)、膏肓俞(双)。 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cm×2cm大小的姜片备用,取精细艾绒制作成底阔1cm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数壮,每次敷贴药饼前先于大椎、风门行隔姜灸,每穴灸3壮,灸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将做好的药饼置于穴位上,用4cm×4cm的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于每年夏季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 在贴药期间如皮肤感觉特别疼痛者可提前取下。按时取下者,如局部水泡较大,应用消毒针筒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龙胆紫即可。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品。 7月14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独家承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医冬病夏治学术交流大会”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代表参加,1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操作、方法、经验等各方面发表了主题发言,浅谈“冬病夏治”,引发了与会代表对中医冬病夏治疗法的学术讨论与理性思考。 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冬病夏治应“顺时达变” 冬病夏治是具有中医特色、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疗法,但它既不能包罗百病,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必须正确把握,科学运用。其应用原则是:整体认知、把握先机、顺时达变、辨证求本。 现在是“夏天敷贴热、冬天膏方热、南方凉茶热、北方药酒热”,归根结底,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东西地势迥异,南北气候不同,民众的生活习性差别很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也不尽相同。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原则,在不变的主导思想下寻求百变的防治疾病的途径,是中医学活的灵魂。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属阳虚类型者,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冬病夏治”的治疗,它并不是万能的;另一方面,也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继承创新,开拓适宜病种,如现在社会上关注的热点:戒烟。 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冬病夏治”体现了丰富的中医思维智慧 中医认为,人如果能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变化规律,使生命的节奏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进行调整,就能延年益寿。 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正如张介宾所言:“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中医气机升降出入学说与《易经》的卦象相互为用,《易经》震、离、兑、坎等四卦象则具体演示了春夏秋冬四气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变化。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 天灸疗法作用机理 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三伏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 ●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 ●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

天灸穴位(详细版

哮喘、慢支 一、初U伏加强四、中伏加强 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 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五、末伏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突:胸骨上窝中央。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三、中伏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六、末伏加强[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指。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 一、初伏加强四、中伏加强|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身柱:第三胸椎棘突卜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五、末伏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焦腧(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身柱:第三胸椎棘突卜凹陷处。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中伏 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六、末伏加强| 膈腧(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腧(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突:胸骨上窝中央。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身柱:第三胸椎棘突卜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九天灸时间

2014?三九寒冬到?又是天灸时 天灸是我国中医瑰宝之一,坚持贴敷对头痛、颈肩腰腿痛、慢性鼻炎、免疫力低下等疾病疗效确切,天灸治疗处方由著名中医专家提供,在临床治疗多年疗效显著。连续3年,有序的连续贴敷疗效更好。 何为“三九天灸”: “三九天灸”是中医冬治“三九”中的一种独特治疗,与夏治“三伏”中的“三伏灸”同属中医治疗学中的“天灸”,它是依据人体经络循行规律和穴位功效,运用年历中24个节气规律和时间治疗学原理,针对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在冬季“三九天”将中药贴敷在特定穴位上而达到治疗祛除疾病的目的。此方法对一些虚寒性疾病也有明显治疗作用,部分病症还可达到根治效果。“三九天灸”治疗时间性强,适应病症范围广,疗效好,儿童、成人及老年人均可以接受。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经常感冒(尤其是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如虚寒性胃痛、慢性结肠炎;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过敏、痛经及妇科问题等。 三九天灸时间 头九加强:2013年12月15日--2013年12月22日 第一贴:2013年12月23日--2013年12月31日 第二贴:2014年01月01日--2014年01月09日 第三贴:2014年01月10日--2014年01月18日 第四贴:2014年01月19日--2014年01月27日 御瑶企业灸疗贴调理方法: 每次可跟身体状况增加穴位进行调理,相同的穴位3-5天敷药一次,一般成人10-12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连续三个月。 贴敷后的反应: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贴敷时间及注意事项: 1、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 2、敷贴期间慎食生冷、油腻、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 3、御瑶企业灸疗贴敷疗法针对陈年旧患及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调理时间。 不适宜贴敷的情况: 1、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 2、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3、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 4、妊娠期妇女。

中医天灸疗法

中医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是借助药物刺激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起泡,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的功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多种疾病。天灸疗法的历史十分悠久,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在历代许多的中医典籍中都载有较多的成功案例。 1.天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天灸疗法所采用的药物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同时,天灸疗法通过药物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起到调理脏腑阴阳、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从而消除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天灸疗法可以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上的神经末梢,使其进入活动状态,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并且,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也能够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另外,天灸疗法所使用的药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起到缓解病痛的效果。 2.天灸疗法的适用人群 天灸疗法根据贴药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现在运用的较多的为三伏天灸,属“冬病夏治”范畴。那么,三伏天灸疗法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首先是各种虚寒型的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气管炎、慢性鼻炎、虚寒性胃痛、寒湿性关节痛、冻疮等。治疗时,一定要注意辩证,强调“虚寒”二字,湿热、实热型的病证千万不能用,否则病情加重。 其次是那些体内“阳气不足”的患者,通过三伏天灸治疗,增强体内阳气,改善“冬季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另外,专家指出,三伏天灸疗法用来治疗慢性关节炎的效果十分确切,治疗范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腰椎疾病、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当然,治疗时也要注意辩证,如果患者关节红肿疼痛、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 3.天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天灸疗法的药物贴敷时间因人因病而异,一般为2~8个小时,儿童贴敷不要超过2个小时。天灸疗法治疗期间,要尽量少接触生冷、刺激性的食物,贴敷后当天不要洗冷水澡等。孕妇、婴儿、药物过敏者、皮肤病患者、疾病活动期患者以及某些器质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天灸疗法。

天灸穴位

哮喘、慢支 一、初伏加强 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 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三、中伏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 一、初伏加强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三焦腧(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中伏 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膈腧(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四、中伏加强 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五、末伏 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六、末伏加强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四、中伏加强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五、末伏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六、末伏加强 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膈腧(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12个常见疾病的天灸处方

12个常见疾病的天灸处方 天灸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穴位,持续刺激穴位,行气活血,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对于各类适应症的慢性病患者,天灸有比较明显的疗效。而对于普通人群,贴一贴药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以下介绍一些临床上常用的处方: 1、亚健康处方 穴位处方:肩上肢区、肾病区、足三里穴、涌泉穴 临床应用: <1>易疲劳、易感冒、心烦意乱、头昏脑胀、内分泌紊乱贴敷肩上肢区。 <2>易疲劳、腰膝酸软、生殖机能低下贴敷肾病区、足三里穴。 <3>易疲劳、失眠健忘、下肢浮肿贴敷涌泉穴、足三里穴

2、颈椎病处方 穴位处方:肩上肢区、头面区、手三里穴、肩井穴 临床应用: <1>头疼头晕、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失眠健忘贴敷头面区。 <2>颈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贴敷肩上肢区和痛点。 <3>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酸软无力交替贴敷肩井穴、手三里穴、肩上肢区。 <4>恶心呕吐、心慌、心烦意乱、内分泌失调贴敷肩上肢区。 <5>上肢无力、肌肉萎缩贴敷肩上肢区、肩井穴、手三里穴。 3、腰椎病处方 穴位处方:肾病区、肠下肢区、足三里穴、涌泉穴、环跳穴、阳陵泉穴 临床应用: <1>腰肌劳损、局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贴敷肾病区和痛点。 <2>坐骨神经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贴敷肠下肢区、环跳穴、阳陵泉穴。 <3>腰椎管狭窄,下肢酸软无力、肌肉萎缩贴敷肾病区、涌泉穴、足三里。 4、肩周炎处方

穴位处方:肩上肢区、肩井穴、手三里穴、曲池穴 临床应用: <1>疼痛期,局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贴敷痛点、肩井穴。 <2>僵硬期,上肢疼痛无力、肌肉粘连萎缩贴敷肩上肢区、肩井穴、手三里穴、曲池穴。 5、风湿病处方 穴位处方:肩上肢区、肩井穴、肾病区、涌泉穴 临床应用: <1>风湿性关节炎,上肢大关节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者贴敷痛点、肩上肢区。下肢大关节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者,贴敷痛点、肾病区、涌泉穴。 <2>类风湿性关节炎,上肢小关节对称性疼痛的,贴敷肩上肢区、肩井穴。下肢小关节对称性疼痛贴敷肾病区、涌泉穴。 <3>强直性脊椎炎,贴敷肩上肢区、肾病区、涌泉穴。 6、前列腺炎处方 穴位处方:生殖区、中极穴、肾病区、涌泉穴。 临床应用: <1>尿频、尿急、小腹坠胀,贴敷中极穴、肾病区。

天灸治疗别偷懒连贴3年才见效

天灸治疗别偷懒连贴3年才见效 专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李滋平教授.hzh 每年一次的三九天灸12月22日已经开始,还未结束。专家称,天灸穴位敷贴治疗的过程相对于打针 吃药、手术治疗时间更长,需要连续坚持3年(一个疗程)才能看到疗效,有效率可达80%。原则上,一个三九天灸疗程为3次,为了加强和巩固疗效,有的医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增加1-2次。如果可以连续几年都 贴天灸,效果会更好。但若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也不会有副作用,但疗效会打折扣。 三九天灸是三伏天灸的有效补充 天灸疗法(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在特定穴位专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黄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选择三九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体容易遇寒腠 理不固密,卫外机能不健全容易患呼吸道疾病时,进行天灸治病及保健。 有人问,夏天已经贴过三伏天灸了,是不是就不用贴三九天灸?错! “三九天灸是三伏天灸的补充,可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李滋平教授这 样解释:三伏天重在补阳,给身体点“燃料”,以供冬天御寒;而三九天灸重在养阴,给身体补点“水分”,这样来年夏天身体不容易燥热。冬夏共治,疗效相得益彰。番禺玛莉亚医院中医科医生也表示, “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显着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连贴3年,有效率可达80% 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在初伏、中伏、末伏三天里进行穴位贴敷,也有的人敷过一次或两次药后,觉得症状没有多大改善,不禁怀疑“天灸疗效显着”的说法。对此,李滋平指出,天灸的原理是通过刺激 性的药物贴敷、持续刺激穴位,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周围组织营养,最主要的是起到预防保健、增 强身体免疫力的作用。由于天灸贴中还加入一些温经散寒的药物,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消 瘀止痛功效,所以其对颈肩腰腿痛、慢性盆腔炎、痛经等疾病有一定治疗功效。 “三九天灸跟三伏天灸一样,既能治病又能防病,不能机械地比较是‘防大于治’,还是‘治大于防’。况且,中医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防病也可以看作是治病的一部分。” 李滋平说。 然而,天灸贴敷不同于一般药物治疗,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广东省中医院近三年的调查统计发现, 贴天灸的效果一般要连续贴3年才看得出来,有效率可达80%。“如果觉得身体状态改善很多,还可以继续贴一个疗程。” 购药回家自己贴敷不靠谱 每年一到贴天灸的日子,医院往往会挤满贴敷的人龙,等候医生贴药,有市民提出干脆买药回家自己 贴敷。对此,李教授表示反对。由于天灸是药物作用于特定穴位上的一种疗法,穴位的准确与否对疗效好 坏起关键作用。所以,一般不提倡买药回家自己贴敷。需要注意的是,贴药后有很小的几率可能出现局部 皮肤水泡、过敏、破损,由于该疗法是“发泡”疗法,故这些反应是正常现象。但对皮肤容易过敏者,我 们不提倡使用“发泡”疗法,因为水泡可能会引起皮肤破损、瘙痒,影响日常生活。因此,贴药时间过长 引起水泡时,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时前来医院处理或搽烫伤软膏,并注意饮食控制,不宜食 用“发物”,如鸡、鸭、烧鹅、牛肉、虾、蟹、海产品、花生、韭菜、芋头等;若个别出现皮肤过敏者, 可搽抗过敏药膏并及时前来医院处理。 4类人适合做三九天灸三九天灸适合于体质偏虚、阳虚以及风寒湿型痹症(疼痛)的人群。主要适应症有: 1.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感冒后咳嗽、多痰、虚人感冒等。 2.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虚寒性胃脘痛、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虚性便秘等。 3.疼痛性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肌劳损、膝骨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等。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盆腔炎、虚寒性痛经、遗尿、夜尿症等。 贴天灸前你必须知道的事1.因天灸药膏中含有较强的刺激性药物,故孕妇不宜进行三九天灸;由于天 灸药物药性偏温,易动血,建议月经期妇女不宜贴药。 2.湿热体质、体温超过38摄氏度患者不可进行三九天灸。

关于“三九”天灸,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关于“三九”天灸,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我中心将于12月开启今年“三九”天灸贴药服务,时间表如下: ◆引九:2019年12月13日-周五农历十一月十八 ◇一九:2019年12月22日-周日农历十一月廿七 ◆二九:2019年12月31日-周二农历十二月初六 ◇三九:2020年01月09日-周四农历十二月十五 ◆加强:2020年01月18日-周六农历十二月廿四 地点:阳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院(连江大道108号) 天灸 天灸是指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皮肤或腧穴中,所以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指根据“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原理,在三伏天、三九天进行天灸的疗法。现代统称天灸为“药物发泡灸”。 三九灸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 2.消化道疾病:慢性腹泻、胃炎、消化不良等; 3.疼痛性疾病:慢性腰腿痛、筋骨肌肉痛、肩周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等; 4.免疫力低下疾病:体虚易感冒等。小儿和老年人因抵抗力低下者,效果尤佳。 天灸的历史

天灸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就有以“蓟”(芥子泥)敷“中巅”(百会)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也载:“斑蝥,主恶疮……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去。”说明当时已用刺激性的药物外敷治病。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关于药物发泡灸的验方很多,该书载“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以发泡截疟:又载“治疔、痈、肿毒,以斑蝥一枚,无足、翅,捻破,复以针画疮上作米字,以之封上,候发赤起即揭去”:当时虽无“天灸”之称,但外敷药物发泡治病已被较广泛的运用。 宋代王执中明确提出“天灸疗法”,他在《针灸资生经》中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明清时期天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草纲目》卷十七毛茛条中记载:“山人截疟,采叶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之为天灸。”清朝张璐《张氏医通》中治冷哮灸方:“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堪称治疗哮喘的经典天灸方,被后世广为应用。 晚清外治专家吴师机专著《理瀹骈文》的问世是天灸疗法成熟的标志:该书载有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发泡剂型。发泡验方更是不胜枚举,吴氏认为“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提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 中医机理 ①药物发泡对局部的刺激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活血通络、消肿散结的作用。如《理瀹骈文》指出,天灸需“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简介: 天灸疗法是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有治疗作用药物的一种疗法。“三九天”天灸是“三伏天”天灸的延续和补充。 早在《内经》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记载。 三伏天灸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通过穴位贴药防治冬天寒冷时容易复发的支气管哮喘等顽固性疾病; 三九天灸则是在一年最寒冷的时候,通过穴位贴药来加强三伏天的作用,提前预防冬天容易复发的疾病。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够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 天灸疗法适应症: 1.肺系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虚感冒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慢性消化不良等。 3.部分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膝骨性关节炎、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4.亚健康人群:心慌、疲倦、失眠、消化功能下降、经常出虚汗、怕冷等。 天灸疗法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孕妇、血证、发热者;恶性肿瘤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者。 3.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天灸治疗每次贴敷时间

儿童:30分钟内 成人:30-90分钟为宜。 若自觉皮肤灼热难以忍受,可以提前揭除药贴,以防灼伤皮肤形成水泡。揭除药贴后,宜以柔软的纸巾擦拭干净,忌用冷水清洗贴敷部位。 贴药地点和时间: 地点:广宁县人民医院门诊三楼中医康复科 时间:8:00-12:00,14:30-17:30 天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衣着:天灸当天宜穿宽松,易于暴露贴药部位的深色衣物,不宜穿紧身衣服,连衣裙。不宜穿颜色太淡的衣物,以防药物粘在衣物上,影响美观。 2、饮食: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豆类等),戒食鱼虾等易致过敏的食物。 3、其他:天灸当天忌洗凉水澡及游泳。

天灸疗法去疾病

天灸疗法去疾病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疗法作用机理 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 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天灸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简介 天灸(自灸、冷灸),方法是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放入直径约 4 厘米的酒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然后用消毒镊子将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处理)。此法多用于治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 主要种类 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蒜泥灸 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 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斑蝥灸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

三九天灸

一年两度的天灸日子又要临近了,很多人开始打听天灸,所以这一期就讲讲天灸。 天灸疗法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借助一些中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调整气血,以达到防治一些疾病的方法。这个说法其实没有说出天灸的精髓。天灸不用火,而是借助天力,在特定的天时,用一些特定的温阳利气的中药贴在特定的穴位,以补充人体阳气,以祛除体内的寒邪,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天灸分两种:夏天的天灸叫三伏天灸,冬天叫三九天灸。中医历来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夏补三伏,顾名思义是在夏天炎热的三伏天里做,而三九天灸是在冬至开始后的二十七天,这一段时间是比较冷的天气,跟三伏天相对应。为什么要在这两个时间段做天灸,而不是其他时间呢? 中医讲“天人相应”,天地之间的阳气一年中一升一降,循环一次,看看日历上的二十四节气就知道,阳气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两个天灸,一个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段,一个是阳气潜伏刚抬头最弱的时段,这两个时段做天灸,说白了,给力!在夏日三伏天里做,借天时驱邪外出;在冬日三九做,可以在身体的阳气像小孩没能站立独自走路时,扶一把,让阳气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以更好地抵抗外邪。其他时段帮忙有限。 有相当一部分人听到天灸,好像赶时髦就要去做了,可是,天灸不是万能的,它有适宜人群,并不是所有人都合适。那些常见的慢性病,比如慢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腹泻、慢性风湿病,免疫力差,因为身体虚弱,寒邪长期盘踞折磨的病人,比较适合天灸。这一类人因为身体阳气较弱,容易感冒,在寒冷的天气刺激下,容易上述这些病,而且是耐热不耐寒。相反的,那些容易上火、燥热、皮肤过敏偏实体质的人就不太合适了。 这里只是略讲。天灸对慢性病的效果还是有些,但毕竟是一种保健方式,所以现在的医院有些要求最好能连续做三年。疗效的好坏当然跟配方和选穴应该关系蛮大,平时的饮食起居保养也是很重要。以上仅供参考。 三九天灸时间: 引九:2017年12月13日周三 一九:2017年12月22日周五 二九:2017年12月31日周日 三九:2018年01月09日周二 加强:2018年01月18日周四 治疗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痛症: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 儿科疾病:调节免疫、增强体质、体虚易感冒、厌食、腹泻、遗尿、消化不良、汗证等。

天灸介绍

天灸介绍 *导读:天灸为灸法名,又称穴位贴药疗法,发泡疗法、药灸疗法。是不用艾,不用火,将某种药物贴在穴位,以其到灸治效果的方法。此法即为药物敷贴疗法。天灸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 天灸为灸法名,又称穴位贴药疗法,发泡疗法、药灸疗法。是不用艾,不用火,将某种药物贴在穴位,以其到灸治效果的方法。此法即为药物敷贴疗法。天灸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 此法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额,名为天灸。”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露水条:“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瘥,谓之天灸”,卷十七载:“毛良条记载,山人截疟,采叶敷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天灸,自灸。”,文中又介绍用磁石来调面,贴于囟门上可治疗脱肛,吴茱萸贴于足心能治疗咽喉、口舌生疮。这种点或涂墨的天灸法,在其他书中也有记载。它是古代民间习俗,意在消灾祛病,也有用一般药物外敷患处或穴位,并不引起发炮而治病的方法,如外伤红肿用栀子研碎,酒调外敷,或用栀子、红花、连翘等分研碎,

酒调外敷,均有消肿止痛之效。引起皮肤发泡的天灸,古代记载颇多,《针灸资生经》第三记载:“乡居人用旱莲草推碎,置于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戏之以故帛,未久即其炮,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天灸治疗哮喘最早见于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可防止哮喘病复发”,书中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为药,姜汁调和,白芥子为君药,共奏温肺行气、祛痰平喘之功。清代名医吴师机大力推崇发展这种治疗方法,选用不同药物,选穴贴药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均有良好效果,当时每日就诊人数,从数十人至三四百人之多。我院自1984年以此方为主开展天灸疗法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虚寒胃痛、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80%左右。 临床最常结合时间医学选在三伏天天灸,疗效更好。 何谓三伏: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按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故伏日必是庚日。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庚属金,肺亦属金,故庚与肺相配。 为何在三伏天天灸:古语云“热在三伏”。距今一千多年前晋代程晓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三伏天的炎热。诗云:“平日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闭暑卧,出入不相过……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频奈就此何,摇善胛中痛,汗流正滂沱”。由此可见三伏天气候炎热。三伏天之所以热,是因为太阳光把更多的热量带给

天灸秘方

天灸秘方 天灸秘方。天灸之后是有疤痕的,不太敢用。 蓖麻仁10 红娘子3 斑蝥3 樟脑少许共研为丸绿豆大小备用。 适应症;各种痛症。软组织疼痛贴压痛点,鼻窦炎贴印堂立效。 每穴只贴8-12小时便取下,用无菌针刺破灸泡防出毒液。病例某男40岁患有肱骨外上髁炎5年,曾经做封闭针灸针刀治疗10余次疗效不佳,我用天灸3次即愈,随访2年无复发. 原发痛经:在L5棘突下找到压痛点,按压一分钟,针后拔罐,自己试试就知道疗效如何了. 舒鸿飞老师外用方 云南白药治疖案 1:李某,男,5O岁,2004年5月17日初诊。右额生疖肿数天,约一角硬币大小,色红,按之疼痛,服消炎药少效。舒师诊其舌红苔黄,脉之浮数,认为是热毒所致。嘱其用云南白药适量,以食醋调成糊状,置消毒纱布上,外敷患处,用胶布固定之。每日睡前洗净患处再敷,次晨取下。如是3日而愈。按:疖多为热毒蕴于肌肤,导致气血凝滞而为患。云南白药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和消炎散肿之功,用之则气

行血畅,炎消肿散,故有较满意的疗效. 2 明矾葱白治疗疮初起案 2:舒某,男,9岁,病发于1995年7月。其母代诉:患儿初起时右手食指顶端仅为一绿豆大小颗粒,继之红肿疼痛,且麻木作痒,伴恶寒发热。舒师据《验方新编》所载:以明矾一两碾细,葱白七个捣烂,混匀后外敷患处,并禁辛辣厚味。不意次日热退,红肿疼痛明显减轻,至第3日红肿完全消退。按:疔疮为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为病。本例所患即蛇头疔,所幸尚属初起,故用外治法,以缩短疗程,减少痛苦。《本草纲目》谓明矾能“止血定痛,蚀恶肉,生好肉”,可“治痛疽疔肿恶疮”。葱白辛温,能疏畅肌表,有利于邪毒外透。二药合用,既能解毒消肿,又能疏表驱毒,因而能取佳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地榆,贯众.白头翁.各30-50克.水煎1-3次愈特效. 门金穴疗痛经 水沟疗急性腰扭伤 绝骨穴疗落枕 合谷疗牙痛 大椎灸疗鼻塞、过敏鼻炎、鼻流清涕等 涌泉疗癔瘫 玉枕疗口腔溃疡

天灸常用穴位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

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三九天: 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这就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归一九,犁牛遍地走。”。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河面结冰,江河封流;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63天,燕子就从南方飞回了北方;

天灸治过敏性鼻炎 敷贴穴位有讲究

天灸治过敏性鼻炎敷贴穴位有讲究…… 临近伏天,从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是我国夏季最热的阶段。“热在三伏”,而从中伏到末伏气温最高。中医理论认为,此时机体汗腺分泌旺盛,代谢增强,此时过敏性鼻炎、咽喉炎、哮喘、支气管炎等用天灸方法“治未病”,贴药容易吸收,也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 近三年,武警医院耳鼻咽喉中心主任中医师龙目恒教授亲自为每位患者看诊后,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天灸贴药。其中跟踪观察进行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47例。跟踪结果表明,选2008年伏天三个交伏的日子(即7月19日初伏、7月29日中伏、8月8日末伏、8月18日末伏加强)。 贴敷穴位:过敏性鼻炎患者初伏贴于百劳(双)、肺俞(双)、膏肓俞(双),用胶布固定,贴成人贴敷3—4小时,儿童贴敷40分—1时30分,取下药饼。 中伏贴于大椎、风门(双)、脾俞(双),肾俞(双),贴敷时间同前取下。 末伏贴大杼(双)、肺俞(双)、肾俞(双),贴敷时间同前取下。末伏加强贴敷,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贴敷时间同前取下。 治疗结果,经贴敷后,痊愈(贴敷后自觉症状消失,遇诱发因素

不复发)16例,显效(贴敷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13例,有效(贴敷后自觉症状减轻)11例,无效(贴敷后症状无改善)7例,总有效率81%。 对于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明显改善的效果,龙目恒教授表示,过敏性鼻炎属营卫不和,肺气虚寒,症见是春夏季节,春暖花开、花絮(粉)、不洁空气、有害气体(苯、酚之类)以及床上用品为棉絮、螨虫残体及虾、蟹等海鲜都是过敏源,分泌物可呈清涕或脓性、间歇性、发作性鼻塞,暂时性或持久性嗅觉减退和消失。可伴有头昏、头痛、慢性咳嗽、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等。其治则补肺健脾、散寒通窍、固表温肾之法。 在夏天最炎热的三伏天贴药,可以补益人体元气,加强机体的免疫力,到冬天可以减轻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减轻症状,贴敷一疗程通常为三至五年,持续敷贴效果更明显。 天灸对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疾病有很好疗效,此外对经常出汗,稍微活动就喘气容易疲劳的亚健康人群,天灸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