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TSS和VSS测定

TSS和VSS测定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

好氧颗粒污泥是活性污泥微生物通过自固定最终形成的结构紧凑、外形规则的生物聚集体,是具有相对密实的微观结构、优良的沉淀性能、较高浓度的生物体截留和多样的微生物种群。因此,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废水生物处理形式,在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那么该颗粒污泥是如何培养的呢? 1、配制人工合成模拟废水 以乙酸钠为碳源,KH4C1为氮源,KI2P04为磷源,并加入适当微里元素作为补充:初始COD、HM3-F浓度分别为213mg/1左右和12mg/1左右。 2、接种污泥 采用普通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MLSS为3.0g/L,比重为1. 005, SVI为78ml/g。 3、采用 进水<-曝气-沉淀排水<-闲置的运行方式,每天四个周期,每周期6h, 进水10min,曝气300min,沉淀25min;排水5min,闲置20min.运行一周后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4、逐步提高进水负荷 COD、MI3-E农度分别提高至400mg/1左右和30mg/l左右。 5、采用 进水-曝气-静置+搅拌-=次曝气沉淀排水-闲置的运行方式,运行周期调整为每天三个,每周期8小时:进水5min,曝气150min,静置+搅拌120min, 二次曝气120min,沉淀10min, 排水5min, 其余时间闲置,部分污泥趋向于颗粒化状态,形成具有脱氮功能的颗粒化污泥的雏形,随后的培养中根据情况不断减少沉淀时间,造成选择压,排出沉降性能差的絮状污泥,最终沉淀时间降至5min:初始颗粒内的各种微生物在颗粒内寻找适合自身生长增殖的生态位,并通过竞争与次级增长而衍生出新的代谢互补关系,由此进一步充实了颗粒污泥,形成了结构紧密、外形规则的成熟颗粒污泥。 以上就是有关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办法的一些具体介绍,希望对大家进一步的了解有所帮助。

厌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注意事项

厌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注意事项 首先要有接种污泥,如果是已经颗粒污泥,只需培养驯化一下就可以了;如果采用活性污泥的话就比较麻烦。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 在当废水中N、P等营养元素不足时,不易于形成颗粒,对于已经形成的颗粒污泥会发生细胞自溶,导致颗粒破碎,因此要适当加以补充。N源不足时,可添加氮肥、含氮量高的粪便、氨基酸渣及剩余活性污泥等;P源不足时,可适当投加磷肥。铁、镍、钴和锰等微量元素是产甲烷辅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适量补充可以增加所有种群单位质量微生物中活细胞的浓度以及它们的酶活性。 2、选择压 通常将水力负荷率和产气负荷率两者作用的总和称为系统的选择压。选择压对污泥床产生沿水流方向的搅拌作用和水力筛选作用,是UASB等一系列无载体厌氧反应器形成颗粒污泥的必要条件。 高选择压条件下,水力筛选作用能将微小的颗粒污泥与絮体污泥分开,污泥床底聚集比较大的颗粒污泥,而比重较小的絮体污泥则进入悬浮层区,或被淘汰出反应器。定向搅拌作用产生的剪切力使颗粒产生不规则的旋转运动,有利于丝状微生物的相互缠绕,为颗粒的形成创造一个外部条件。 低选择压条件下,主要是分散微生物的生长,这将产生膨胀型污泥。当这些微生物不附着在固体支撑颗粒上生长时,形成沉降性能很差的松散丝状缠绕结构。液体上升流速在2.5~3.0m/d之间内,最有利于UASB 反应器内污泥的颗粒化。 3、有机负荷率和污泥负荷率 可降解的有机物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碳源和能源,是微生物增长的物质基础。在微生物关键性的形成阶段,应尽量避免进水的有机负荷率剧烈变化。 实验研究表明,由絮状污泥作为种泥的初次启动时,有机负荷率在0.2~0.4 kgCOD/(kgVSS•d)和污泥负荷率在0.1~0.25kgCOD/(kgVSS•d)时,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 4、碱度 碱度对污泥颗粒化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颗粒化进程的影响;二是对颗粒污泥活性的影响。后者主要表现在通过调节pH值(即通过碱度的缓冲作用使pH值变化较小)使得产甲烷菌呈不同的生长活性,前者主要表现在对污泥颗粒分布及颗粒化速度的影响。在一定的碱度范围内,进水碱度高的反应器污泥颗粒化速度快,但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活性低;进水碱度低的反应器其污泥颗粒化速度慢,但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活性高。因此,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进水碱度可以适当偏高(但不能使反应器体系的pH>8.2,这主要是因为此时产甲烷菌会受到严重抑制)以加速污泥的颗粒化,使反应器快速启动;而在颗粒化过程基本结束时,进水碱度应适当偏低以提高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活性。 5、接种污泥 颗粒污泥形成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接种污泥的数量和性质[1]。 根据Lettinga的经验,中温型UASB反应器的污泥接种量需稠密型污泥12~15kgVSS/m3或稀薄型污泥6 kgVSS/m。高温型UASB反应器最佳接种量在6~15kgVSS/m3。过低的接种污泥量会造成初始的污泥负荷过高,污泥量的迅速增长会使反应器内各种群数量不平衡,降低运行的稳定性,一旦控制不当便会造成反应器的酸化。较多的接种菌液可大大缩短启动所需的时间,但过多的接种污泥量没有必要。 一般说来,用处理同样性质废水的厌氧反应器污泥作种泥是最有利的,但在没有同类型污泥时。不同的厌氧污泥同样对反应器的启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没有处理同样性质废水的厌氧反应器污泥作种泥时,厌氧消化污泥或粪便可优先考虑。 6、温度 温度对于UASB的启动与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UASB反应器在常温(25℃),中温(33℃~41℃)和高温(55℃)下均能顺利启动,并形成颗粒污泥。但绝大多数UASB启动过程的研究都是在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

附件2 论文中英文摘要 作者姓名:倪丙杰 论文题目: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作用机制及数学模拟 作者简介:倪丙杰,男,1981年11月出生,2006年9月师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汉青教授,于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 好氧颗粒污泥是活性污泥微生物通过自固定最终形成的结构紧凑、外形规则的生物聚集体。它具有相对密实的微观结构、优良的沉淀性能、较高浓度的生物体截留和多样的微生物种群。因此,好氧颗粒污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废水生物处理形式,在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它的作用机制涉及到微生物的生长与竞争、氧的传质、底物的扩散及微生物产物的形成等各个方面。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作用机制和数学模拟,探索了颗粒污泥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的胞内储存过程机理,深入阐明了颗粒污泥中胞外聚合物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形成规律,并首次成功地以低有机物浓度城市污水为基质在中试规模反应器中培养出性能优良的好氧颗粒污泥。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 分别采用豆制品加工废水和混合酸废水在SBR反应器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基于实验结果和形成机理的分析,实现了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的定量描述。粒污泥在形成过程中粒径逐渐增大,沉降速度提高到40 m h-1,污泥体积指数SVI减小至20 mL g-1,COD去除效率高于98%;模型能够很好地定量描述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基质在颗粒内部的扩散;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可分为适应期、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 2. 通过好氧颗粒污泥的间歇实验,探索了颗粒中自养微生物和异养微生物的生长与竞争;根据实验结果修正了ASM3模型,用以描述好氧颗粒SBR反应器中自养菌和异养菌的同时生长,并分析两类微生物对于溶解氧的竞争和在颗粒中的空间分布;发现氨氮和COD 在颗粒SBR反应器运行周期的前1.5小时内分别被自养菌和异养菌消耗完毕,且异养菌消耗更多的溶解氧;自养菌主要位于颗粒的外层,而异养菌则分布于颗粒的外层或者中心。

(4页)培养颗粒污泥

一.(书)污水处理颗粒污泥技术原理与应用 一.颗粒污泥性质 1.沉降性能和渗透性 颗粒污泥跟传统的絮状污泥相比,最大的一个优点是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一般颗粒污泥SVI值<50ml/g(UASB为15.6). 2.机械强度(1)抗压强度:颗粒污泥的机械强度取决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和颗粒的组成成分,这和微生物的类型,EPS,有机纤维,从污水中吸附的有机颗粒和无机成分有关。从胶体化学的角度来看,其相互间的作用被总结为不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比如vlvo类型的相互作用,通过二价和三价阳离子和EPS间的架桥作用和疏水作用。 (2)抗剪切强度: 3.形态特性:外表是类似球形和椭圆球形的形状,从颜色上看,好氧颗粒污泥和产氢厌氧颗粒污泥一般是黄色的,产甲烷的厌氧颗粒污泥,一般为黑色,这是由于铁和硫化物在表面沉积的结果。 4.空隙特性:(空隙是生物反应物质传递的通道):颗粒污泥,除了疏松多孔外,颗粒污泥还具有层状结构,其外层比较密实,内部核心比较致密,从而使得底物的渗透进入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都存在一定的阻力。例如DO浓度从颗粒污泥的表面到颗粒污泥的内部一定深度后可以降低到0,造成颗粒污泥的内部的某些微生物可能因为得不到生长底物和氧气而死亡。 5.粒径特性:常规活性污泥絮体粒径一般介于20-200um,颗粒污泥大,一般是絮状污泥的5-20倍,甚至更大。粒径增大,mlvss/mlss也增大,系统中活性生物的量的比例也在增加,这对提高反应器的污物去除率是有好处的。 6.流变特性:颗粒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变形的程度,它是描述牛顿流体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7.吸附特性:颗粒污泥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从而使得颗粒污泥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由于颗粒污泥表面EPS的存在,微生物表面存在金属阳离子和疏水性基团的相互作用,因此也会提供其他带点粒子或者分子的结合位点或称为吸附位点。光谱分析表明:在颗粒污泥的表面存在很多类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好氧颗粒污泥[1, 2, 3](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是微生物在特定的环境下自发凝聚、增殖而形成的颗粒状生物聚合体,它具有许多普通活性污泥难以比拟的优点,如致密的结构、良好的沉降性能、多重生物功效(有机物降解、脱氮、除磷等)、高耐毒性、相对较低的剩余污泥产量等. 得益于这些优点,AGS已成为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4]. 迄今为止,AGS的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来自于间歇式运行反应器[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如SBR、 SBAR等. 然而,研究结果[15]表明,长期运行的AGS反应器会出现不稳定甚至解体现象,这说明间歇式反应器并非是好氧颗粒化的最佳选择. 序半连续式反应器(sequencing fed batch reactor,SFB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反应器,主要特征是连续进水,反应完后一次性排水. 目前,在SFBR中利用活性污泥对废水进行处理的研究已见报道[16, 17, 18, 19, 20, 21],也有针对连续进水[22]或分段进水[23, 24, 25]对SBR中的AGS稳定性影响的报道,而有关SFBR中成功实现好氧颗粒化的研究鲜有报道. 相比于SBR,SFBR运行灵活、控制简便,较容易建造、实施,若能实现好氧颗粒化及稳定运行无疑会增加AGS反应器的形式. 因此,本研究尝试在SFBR中进行AGS 的培养,并对AGS的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AGS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1.1.1 试验装置 反应器总高度2.3 m,内径8.4 cm,有效容积11.64 L(有效高度2.1 m),排水口距底座高度54 cm(换水率74.3%). 模拟污水由蠕动泵从反应器底部引入(进水口距底部高4 cm),压缩空气由空压机提供,经硅胶管后由曝气砂头从反应器底部压入. 试验装置见图 1所示. 图 1 试验装置示意 1.1.2 周期组成 反应器在09:00~21:00运行周期为6 h,其余为12 h一周期,厌氧/好氧(A/O)交替运行,厌氧期不搅拌,除沉淀、排水外,反应器均为连续进水,当水位达到有效高度(2.1 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