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我们解放了自己的身体,却没有解放心灵。其实,不管是否有处女情结,都是个人意志的自由选择。在这个倡导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包容和接纳不伤害他人的“选择文化”,而这就是心灵的自由。

性自由的发展史

关于处女情结的争议,只有在真正了解性观念的历史发展之后,才能更客观地去看待。

作家沈万九说:“记得在三国争霸时期,曹操每攻占一座城池,就会专门把当地的寡妇找来,来一场战后余生的鱼水之欢,而他从来不会找处女。他的儿子曹丕,更是娶了别人的老婆为妻,生下的儿子曹睿,正是魏国的第二任皇帝。”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处女情结盛行的话,这堂堂一个太子,能娶这么一个二婚熟女吗?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就没什么处女观念。按《周礼?地宫?媒氏》记载,仲春二月是男女狂欢的节日,未婚男女只要对上了眼,就会因爱而性。对此,在《诗经》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男欢女爱的描写,对男女之间的纵情狂欢,可谓是毫不避讳。”

“其实,开放的性观念,一直持续到了隋唐,直到宋代才

开始发生本质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程朱理学的发展,各种诸如‘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男女授受不亲’的奇葩口号都是理学提出来的。贞操观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尤其在元朝。”

“等到了明代,‘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变得更为盛行,也正式确定了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并一路畸形地发展到了清代,对女子贞操观的重视和禁锢可谓是达到了极端状态。”

而从古至今,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性自由是得到了一定保障的,被压抑的主要是女性的性自由。南京大学教授胡翼青在著作《中国体验》中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男性实行的是一种‘有限的性自由’:只要不破坏婚姻家庭的性关系就被允许;凡是有可能破坏婚姻家庭的性关系,就必定被谴责与禁止。”

比如在家庭以外,男人不能与任何女性通奸,也不能拥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情人”或者“第三者”,但可以与妻妾、婢女,以及妓女发生性关系。反观女性,她们的性自由却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不管是发妻还是小老婆,都必须在性问题上,绝对忠诚于丈夫。

所以,所谓的处女情结,其实跟古代缠小脚和欧洲束细腰一样,都属于历史阶段的产物。

处女与否,都可以被包容

从历史的角度看,从非处女观念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再到现代社会的性观念开放、追求男女平等,在父系男权社会中,女人用了五千年,才迎来各种选择的自由。

如果今天,我们再次陷入一个极端―非处才值得追捧,是唯一正确的价值观,这无疑是社会的一种退步。

在今天,性的公开谈论被视为社会常态化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衡量自由和宽容的指标。

还记得《奇葩说》在讨论开放式婚姻时,辩手邦妮说:“让开放的人去找开放的人,保守的人去找保守的人。尘归尘,土归土,吃素的人去吃素,吃荤的人去吃荤,让所有思想淫荡身体解放的人搞到一起去,大灰狼去找大灰狼,小白兔去找小白兔。”

多元的社会,就应该具备更多的包容性。对于处女观念的讨论也是一样的,在这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包容处女情结或非处女情结?

时至今日,当有人还一定要从处女或非处女的角度出发,去鼓吹处女贞洁非处女淫荡,或非处女前卫处女迂腐时,那说明我们振臂高喊的性自由是假自由,甚至是对心灵的禁锢。

在这个呼吁包容的时代,我们能接纳LGBT、老少恋,怎么一个处女情结就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一个有处女/ 处男情结的男人/女人,自己本身也“守身如玉”,想要选择一个处

女/处男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是Ta的自由;一个有处女/处男情结的男人/女人,自己没有“守身如玉”,想要选择一个处女/处男作为自己的?K身伴侣,也是Ta的自由―只要另一半能够接受,何尝不可?

作家斑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奇奇怪怪的择偶标准,有人想要胸大的女朋友,有人想要活好的男朋友,有人好SM 这一口,还有人想要个带膜的。按照李银河‘自愿、成年、私密’的三原则,轮不着别人说三道四。”

在越来越文明的社会中,平等、自由、开放才是社会的关键词。只要你不犯法,你出于自尊、自爱做出的选择和行为,别人都无权干涉。

放下对性自由的偏见,才能获得内心平静

当下是个新旧观念冲突交替的年代,新时代的女性在各方面都不弱于男人,有主见,也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已经不再需要依附于男人,因此有了更多自由的选择。

而是否要做处女,是性自由的选择。性自由绝不是性泛滥,它是“两个成年人出于自愿而不危害别人的一种自由行为”。如果你当小三、做情人,就和性自由没关系。性自由的前提是自尊、自重、自爱。

而当我们在谈论性自由时,我们在谈什么?我们谈的不是身体的自由,而是心灵的自由。

在《欢乐颂2》中,邱莹莹因为自己不是处女,而被应

勤嫌弃并提出分手时,她便看低自己,认为自己“很脏”―身体的自由对她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她的心灵受到了禁锢。

对于心灵自由的女人来说,不管自己的性观念是怎样的,选择因爱而性也好,选择婚前守贞也好,她都不会在乎别人的态度,更不会随意否认自己的选择:

遇到嫌弃自己不是处女的男人,她会尊重对方的选择,微笑着转身,不纠结、不留恋,只留给对方一个远去的背影;面对别人议论自己不是处女,她不会慌忙解释或是改变自己的观念,只默默坚守与等待懂自己的人。

千万不要被那一层在成人之后已经失去意义的薄膜困住,也千万不要受到别人的蛊惑,任意、随便、盲目、鲁莽,不珍爱自己的身体。

因为,需要得到自由的,不是你的身体,而是你的心灵。只有放下对性自由的偏见,你才能收获内心的平静。

当然,要放下偏见,要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女人首先要做的,还是要先强大自己的经济能力和精神世界。

经典教育理念

经典教育理念

经典教育理念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31、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认识自己,解救心灵,升华灵魂

认识自己,解救心灵,升华灵魂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二十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十四岁时学会领养,被通神学会认为是东方的弥勒佛下生,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再来的世师。1925年悟道以后,为了保持教诲的独立无染、排除救世主的形象,毅然脱离了"通神学会",解散了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并宣布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此后的一生,别人一直要给他上师的尊位,他都一直拒绝。而他成道后的长达半世纪的宣讲工作,却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权威,而且演讲永远像单对单的讲话一样。他一直对世人讲话,一直到1986年过世,享年90岁。他的60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47国语言,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和理念的基金会和学校。

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位印度通灵者,更深入的学习他的思想和生活态度,哲学诗画今天特意整理了一篇,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心灵的奥秘,从科技(人工智能)与灵魂的对抗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1.自由是独立,不依附,不恐惧。你总是依赖着别人给你快乐。这不止是外在肉体的依靠,而是内在的、心理上的依赖,从其中,你获得所谓的快乐。一旦你这样依赖着别人,你就变成了奴隶。 2.有依赖,就不可能有爱。灵魂只能独行,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却没有能力控制别人的道路。如果偏要把别人拉到你的生活轨迹上,或者你又要强行的进入别人的世界,最终的结果无非只有两种:要么在自己的世界里等死,要么在别人的世界里被撕扯到四分五裂。 3.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4.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由于我们自己所受的教养,是为了有所收获才采取行动,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一种不含有获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动。正确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东北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变为进攻的原因分析

东北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变为进攻的原因分析 一、正确的形势分析与组织领导为部队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946年6月1日,中共东北局发出《关于四平保卫战后东北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示》分析了严重的形势,指出,敌占四平、长春一线并向两侧伸展后,由于各地群众尚未普遍深入发动起来、根据地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加之土匪、民团乘机蜂起,群众中特别是战区和近战区群众存在严重的观望态度,部分党员干部中的和平观念未彻底克服。因而,“形势是异常严重的”。《指示》还对作战方针、兵力部署、军工生产提出了明确意见,对各地区的党政军工作适应新形势起了指导性作用。 6月6日,国共双方达成东北停战15天协议。后因国民党军队新的进攻未能准备好及受到中原战场的牵制,实际停战延续了4个月。这是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中技高一筹的表现。6月16日,中共中央给东北局发出指示,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五人组成东北局常委。这一指示体现了一切工作以确保战斗胜利为中心的原则。 7月3日至11日,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中央局扩大会议。会议文件于7月7日正式公布,题为《东北的形势和任务》,也称《七七决议》。决议指出:必须克服和战问题的混乱思想,准备以长期的苦斗争取和平。一切游离不定及侥幸取得和平的想法,都应扫除干净。

要坚持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正确方针。以后的形势发展充分证明,《七七决议》对统一东北地区全党全军的思想,指导对敌斗争,起到了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作用。这次东北中央局扩大会议是东北全党工作的一次重要转折,它给以后东北战争局势的转折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部队提供了有力的后方保障 1.清剿土匪。早在中共各路军队刚进入东北时,就认识到东北匪患的严重性。中共东北局及各省委都发出关于部队剿匪的指示。但因与国民党军队战事紧迫,使绝大多数部队投入正面战场,剿匪工作没有达到效果。到了四平保卫战之后,国共双方出现短期的和平局面,使部队能够投入到剿匪工作中。1946年6月4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关于剿匪和发动群众工作》的指示。要求对地方武装进行彻底整顿,对反革命分子和杀害我之干部的叛变分子要采取坚决镇压政策。6月11日,黑龙江军区发布《关于剿匪命令》,提出:各县要联合进行剿匪,剿匪除奸与发动群众配合起来。12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又发出了《剿匪工作指示》,要求主力部队参加剿匪工作,并于16日划分了各主力部队和各军区的剿匪区域和后方根据地工作区域。中共东北局决定将主力部队以师或旅为单位划分工作区,又确定了各军区后方根据地区域。自此,标志着中共中央东北局全面开展了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2.建设农村根据地。中共东北局广泛发动干部下乡的热潮,克服干部中的错误思想,强调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并确定以能否深入农民群众为考察共产党员品格的尺度,一切深入农村者给予奖励,不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因此,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我们编写这本《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目的就是帮助广大家长、教师“唤醒”孩子的心灵,对付那只“负能量”的狼,“喂食”那只“正能量”的狼。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我们算是“重视”教育的,只不过在重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区别于欧美等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视“人文教育”的,这既是儒家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家得以发展的原因。毫无疑问,现代中国也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结果如何呢?文凭普遍升高,文化水准不见高;知识量不断增加,但能力未见长;证书一大堆,素养却未变。这样的教育显然既不是国家想要的,也不是教育者想要的,更不是家长想要的。 如果说做什么都应该讲究“依道”而为的话,那么,教育的“依道”更难,因为教育的宏观规律相对好找,而微观规律或者说具体个人的成长规律太难找。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科学性离我们还较远,教育的艺术性更需要加强。这一方面源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还未能揭示出人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规律及其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即便这些知识可以随手拈来,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太大,又不可能拿过来就用。历史上,孔子、苏格拉底等尚可以“因材施教”,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做不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习惯于面对所有人的“同一教育”,试图让每个人“一边高”地发展;教师和家长似乎很容易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宁肯牺牲某个孩子某一方面的拔尖表现,也不愿接受“偏科”或某一方面低于他人。“硬灌”、“强压”就是“硬道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反而成了多余的。 我一直认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应当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而非简单经验积累之上的教育,应当是适应人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当是使人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人感到生命很有意义、很丰富、很有品位的教育。孩子得到了这样的教育之后,便会做到:是龙,可上九天揽月,是鱼,便乐于小川遨游;能研究,便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摘取科学桂冠;会工作,便学会一种技术或从事一种活动,安安分分、平平静静。生活顺利了,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自食其力,然后善待弱者;生活不顺,仍可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仇富仇官,顺其自然,怡然自得。

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1)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专家报告会”及学工系统、本系组织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后,自己感觉收获很大,深刻认识到学校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对学校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我就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是充分认识到学校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在专家的报告会中指出,随着生源的下降,未来的高校招生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现在已经出现个别民办高校没有生源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只有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竞争力,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 专家们结合教育部评估专家组2012年11月份在我校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指出,我校克服了办学时间短、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学校要想持续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内涵建设,尽快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种问题,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现在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也要根据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是深刻理解了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在听完专家的报告后,我认识到,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而学校的办学定位就是顶层设计的一个关键内容。办学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能否科学发展的问题,办学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 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地方区域经济情况,确定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这是很恰当的。在认真查阅资料后,我进一步了解到,学校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本、专科并举;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理工

高中历史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1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 (2017-2018学年山东青岛模拟)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词反映的是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 (1)解放战争的过程 (2)意义 ①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

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B.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沿黄河各县预备船只,准备载送我军渡河作战。”沿河的千余名船工、水手宣誓:“为了全国老百姓的总翻身,要用一切力量,把大反攻的部队,迅速摆渡到对岸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预备战略反攻 B.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实施战略转移 D.挥师南下,抗日反攻

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该战役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标志着战略决战的结束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中的北平、天津可知这是平津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平津战役标志着战略

《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2篇.doc

《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2篇 让心灵自由飞翔 《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1 与《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这本书结缘,是因为我的曼陀罗导师冉然老师的推荐,她曾经是一所私立学校的德育校长,后辞职专攻心理学。为期三天的曼陀罗之旅和同学们一起认识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对冉然老师有所崇拜,心里像长了草一样想读这本书。所以当红燕让报假期阅读书目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然后立刻从当当上购买。 说到这本书,我们不得不先说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那穆提,我没有时间去看他的传记,就从网上做了简单了解: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年)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14岁留学英国,中年以后定居在美国。据说,他童年时对于学校的功课没有多大兴趣,时常喜爱梦想,在看似迷糊的背后,有着惊人的剖析力。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都认定他智能不足,时常体罚他。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过。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破了很多洞的瓦罐,任何东西进来,很快就会流出去”。也许,儿童时代的经历,让他对于教育有了后来的认识。 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

印度教徒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47国文字,在欧美、印度及澳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此,他备受欧美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尊崇。萧伯纳称他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说:“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亨利·米勒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赫胥黎则说:“他的演说是我所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纪伯伦甚至这样形容:“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而他曾这样一语中的地述说自己的思想:“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诲,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罢了。”原来,他始终强调要自己去觉醒,换言之,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与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 对此,我不禁会想: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所以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的翻阅起来,此书实际是一本书信集,原本是克里希那穆提寄给一些学校的信件,共72封。从目录看,均以我们常见的“善”、“责任”、“习惯”、“勤奋”、“纪律”等常见的语言为话题,看似简单,可是扉页上那些优美得文绉绉,深邃得类似指教的语言瞬间就把我击垮了。里面所阐述的很多观点有些拗口难懂,如果不能平心静气,细细地品、慢慢地悟,恐怕无法深入其中。就这样我的兴趣日益减退,直到今天我还没有读完。 但是无论纠结、退缩还是坚持,始终有收获的惊喜。那些由心底涌上来的话语令我仿佛遇到了知音,它们一点一点地把我带入了另外一个浩渺的思想空间。

东北解放战争的过程

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 作者:金冲及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更新时间:2008-1-9 在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国共双方进入这个原本比较陌生的地区后,都面对许多复杂的未知数和变数,因而多次变更原有的决策和工作部署。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先入东北,但处境仍十分艰难。国民党军队在进攻初期拥有显然优势。经过九个多月的反复较量和检验,共产党实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把工作重心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上,终于站稳了脚跟,为下一阶段扭转整个东北局势奠定了基础。 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是指1945年9月东北局成立至1946年6月国共双方暂时停战。在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中,这个阶段的情况特别复杂:矛盾涉及国际国内方方面面;事态发展充满变数和未知数,而且急剧地变化着,常会发生出人意料的事情,双方都在摸索着前进,多次变更原定的决策和部署;国民党军队在进攻初期拥有显然优势,咄咄逼人地向前推进,共产党军队虽已先入东北,但环境陌生,立足未稳,又受到种种限制,处境十分艰难。经过九个月的较量,力量对比逐步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终于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形成双方相互对峙、此长彼消的格局,为下一阶段扭转整个东北战局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个阶段情况极端复杂,许多问题无论当时或以后,包括一些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人中间,都常存在争议。这些争论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看到其他方面,或者没有足够估计当时东北环境的异常复杂和迅速变动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图粗略地考察和探讨这个阶段东北局势是怎样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一、抗战胜利前夜国共双方对东北问题的设想 中国有句老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情的成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事先能不能有正确的预见和准备。 日本那样快宣布投降,对国共两党来说多少都有点意外,但总的趋势在1945年上半年已能感觉到了。那时相继召开的国共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东北在战后全局中的地位以及相应对策,两党的态度有相当大的不同。 中国共产党将东北问题看作战后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把极大的注意力投向这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教程文件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只记得在中学时期出现过这种现象:不论是课上课下,饭前饭后,就连上厕所都要手捧金庸、琼瑶的小说如痴如醉,因为当时的我总有一种“仗剑走天涯”以及“少女情窦初开”的美好憧憬。而此时,我手捧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获至宝,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在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又回到了如痴如醉的岁月,它就像一片沃土,让我这棵幼小的嫩芽无尽的吸吮着养分,让我饥渴的身心得到渴望以久的滋润。是什么吸引了我?我又从中吸收了怎样的养料?且听我慢慢讲来。 一、致“青年教师”的我 今年我已经40岁了,说“青年教师”确实有些牵强。不过,我确实“年轻”,这里的“年轻”指我的“教龄”,仅仅两年多而已。当他的书中所提到的他第一次走校园的心情时,使我一下感同身受。我一直向往当一名教师,但却因差阳错的干了其它职业。我一直告诫自己,对自己向往并喜爱的事情就一定不要放弃。所以,在2014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踏进了校园。当听到像百灵鸟叫声一样动听,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天真无邪的笑脸时,正如李镇西老师所形容的那样:第一次听到有人对我说“老师好”的那份激动,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是呀,梦想照进了现实,又怎能不激动?第一次忐忑但又故作从容地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情景现在想想仍历历在目。但孩子们那清澈的眼神,天真无邪的笑脸,无不成为我的动力,从没有底气,

到镇定自若,说起来轻松,但辛苦只有自己明白。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那就延用李镇西老师书中提到的话:因为由衷的热爱这份事业,所以,要为自己提一个高远的目标,并终身奋力攀登。 二、致年轻的班主任~~我 当了一年的班主任,才深刻体会到它的不易。尤其是刚刚进入学校的一年级新生,你不仅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还要管理他们的吃喝拉撒等等。刚开始真有些“焦头烂额”,慢慢适应了,才感觉“一言堂”、“我是女皇”的快感。但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谈班主任的苦乐观”时,我才知晓自己的年轻与幼稚。他把班主任的工作叫做“甜蜜的苦差事”,从一点看来,他是多么热爱这份工作呀。他书中提到的一些观念与做事风格虽然只限于初高中的学生,但他的一些做法,鉴于小学,尤其是低年级也是可以实行的。像他所提到的人权问题,所谓人权,即是人人都享有的权力。那么对于6、7岁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在上课时总怕他们没有记住,所以就反复地讲,结果无可厚非的就是说话啰嗦,甚至拖堂。在我看来,拖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与内容,可往往事与愿违,既耽误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学生呢,还不领情,坐在座位上,可心早就飞出去了,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于是乎,免不了一顿大发雷霆,用“一统天下”的威严震慑住他们。现在看来,真真是徒劳的无用功。原因就在于,我并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没有尊重他们的人权。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有哪个学生不想赶快下课,飞奔出教室,去享受这课间十分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学者一直都在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进行研究。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中国和世界命运的思想武器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则是从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等人开始的。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建国前的初步研究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系统研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入研究。在这三个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富强之路上,中国人民的人身自由不断得到解放,中国人民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中国人民的思想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个人民不断得到解放,物质不断得到丰富,思想得到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我们还要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这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地方。本文一方面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人类解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看到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这才会我国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马克思人类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一、关于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解读 (一)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产生的前提 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追求是追求人类解放。在马克思多维度、多层次的学说体系中,人类解放理论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是在西方大传统的滋养下创立起来的其直接思想资源为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并构成其深度理论背景。如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实证哲学与实业制度、傅立叶德“情欲引力定律”①和劳动思想、欧文的分工批判与“劳动公社”实践)的未来社会构想就为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提供了最原始的构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世界历史观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人类解放学的形成。关于马克思的家庭和人生经历更是让马克思从自己亲身实践角度理解了人类解放的内涵。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史是集思想,实践,总结与一体的伟大思想。 (二)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的发展 在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世界里,“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领域,马克思对人①

教师读书心得——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

教师读书心得——读《教育就是解放心 灵》有感 一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挺有深意的,此书是世界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作者生于印度,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和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本书收录了作者写于印度学校、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以及位于加利福尼亚欧亥的橡树林学校的关于教育的72封信,字里行间表述了导师对于学校教育的深刻理解,他希望通过这些信来传达,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告诉那些对学校负有责任的人,这些学校不仅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要关心对人的全面培养,必须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地绽放。打开这本书,从读第一封信开始我就感到我与大师的差距,必须读上两三遍才会有所感悟: ;;;首先,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关系”:关系就是生活,没有关系,人就无法生存。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但作者提到的这种关系并不是我们所随意想到的,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在这个格局中显然不存在关系。它导致了学生的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于是学生从年轻时起就学到了这种优越感。他感到被轻视了,于是终其一生,他要么成为侵略者,要么不断地屈服和顺从。”看这段话,虽然很不懂到底作者想让我们建立怎样的关系但我有一点可以明白:就是教师和学生应建立一个正确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听从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和谐愉快的关系。也就是作者接下来要说的——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作者所指的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意味着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人类也正是那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危害、痛苦和困惑;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动机,因而也没有方向;只有在这种悠闲地状态中,心才能学习,不只学习科学、历史、数学,还有你自己。”这种悠闲看起来有点难懂,但细细评味作者也许就是让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随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习也是需要发自内心的需要,它不能被强迫的,而是满足内心世界的需要,所以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其实也强迫不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心态,爱上学习才是真道理。这些理解似乎不是作者真正的表述,但也是我的一点思考吧。 ;; 读这篇文章,一开始的一段我颇有感受:“知识不会通向智慧。我们积累了关于很多事情的大量知识,但是要按照学到的知识去明智地行动,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学院和大学传授有关行为、宇宙、科学和各种技术的知识,但是这些教育中心很少帮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优秀的人。”作者提到的“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就是单纯的知识,数学知识、科学知识、宇宙知识、等等,很多事物的知识;而智慧又需要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像知识只要接受就可以,它就是觉醒,就是思考,也许知识是有限的,但智慧是无限的,只有会思考,会觉悟的人才是智慧的,才会弃旧迎新,创造新的世界。新世界需要智慧的人,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的人,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培养一带有思想会思考的孩子,

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我们解放了自己的身体,却没有解放心灵。其实,不管是否有处女情结,都是个人意志的自由选择。在这个倡导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包容和接纳不伤害他人的“选择文化”,而这就是心灵的自由。 性自由的发展史 关于处女情结的争议,只有在真正了解性观念的历史发展之后,才能更客观地去看待。 作家沈万九说:“记得在三国争霸时期,曹操每攻占一座城池,就会专门把当地的寡妇找来,来一场战后余生的鱼水之欢,而他从来不会找处女。他的儿子曹丕,更是娶了别人的老婆为妻,生下的儿子曹睿,正是魏国的第二任皇帝。”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处女情结盛行的话,这堂堂一个太子,能娶这么一个二婚熟女吗?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就没什么处女观念。按《周礼?地宫?媒氏》记载,仲春二月是男女狂欢的节日,未婚男女只要对上了眼,就会因爱而性。对此,在《诗经》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男欢女爱的描写,对男女之间的纵情狂欢,可谓是毫不避讳。” “其实,开放的性观念,一直持续到了隋唐,直到宋代才

开始发生本质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程朱理学的发展,各种诸如‘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男女授受不亲’的奇葩口号都是理学提出来的。贞操观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尤其在元朝。” “等到了明代,‘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变得更为盛行,也正式确定了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并一路畸形地发展到了清代,对女子贞操观的重视和禁锢可谓是达到了极端状态。” 而从古至今,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性自由是得到了一定保障的,被压抑的主要是女性的性自由。南京大学教授胡翼青在著作《中国体验》中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男性实行的是一种‘有限的性自由’:只要不破坏婚姻家庭的性关系就被允许;凡是有可能破坏婚姻家庭的性关系,就必定被谴责与禁止。” 比如在家庭以外,男人不能与任何女性通奸,也不能拥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情人”或者“第三者”,但可以与妻妾、婢女,以及妓女发生性关系。反观女性,她们的性自由却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不管是发妻还是小老婆,都必须在性问题上,绝对忠诚于丈夫。 所以,所谓的处女情结,其实跟古代缠小脚和欧洲束细腰一样,都属于历史阶段的产物。 处女与否,都可以被包容

第一节 东北的解放

第一节东北的解放 课前准备:学生:1.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及东北解放区图片。 2.搜集能说明黑龙江是先于全国解放的信息。 教师:课件开国大典,东北人民欢庆解放,东北抗日队伍。 歌曲:《国际歌》《松花江上》。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生同唱歌曲《松花江上》,《国际歌》 导入课题:东北的解放。 二.走进东北,探讨东北。 1.教师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时的几幅照片。 2.教师提问: 同学们熟悉这几张照片吗?分别给照片命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 ?为什么东北的解放会早于其他地方? 3.小组活动: 分组展示搜集的信息。?学生整理调查资料。 4.教师多媒体展示课件(回答黑龙江解放时间)。 5.填写调查表: 调查地区解放时间 北京 1949.1.31 天津 1949.1.15 (1945.1.15) 上海 长春 沈阳 三.拓展学习: 解放后黑龙江行政体制情况: 1945——1946: 1946.10: 1947.2——1947.9: 1949: 1953: 四.小结:学生总结。 五.作业: 1.为什么东北的解放早于全国? 2.黑龙江解放的时间? 第二节前辈们的贡献课前准备:学生:1.向家长了解抗战历史 2.查阅东北军工部支援前线的情况。

教师:下载电影《桥》,制作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解放后的黑龙江成为了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的大后方,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学习,了解一些前辈们为人民解放战争做出的重要贡献。 二.观看,欣赏,了解前辈们的贡献: 1.观看电影《桥》,从感观上受到启发。 2.资料不挖暖统计资料: 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黑龙江地区参军人数达41万,动员战勤民工32万余人,大车3.3万辆,承担前线部队生产武器弹药:14家兵工厂。 3.多媒体展示:东北解放区组织大规模群众运动,筹集粮食,支援前线。 4.黑龙江支援前线情况: 人力方面:招兵5次,参加人数23000人。 1947——1948夏秋冬攻势中,派马车1279辆,28000人。 四平战役中,救治伤员2700名,参与救护73名医生,248名护士。 三下江角和夏秋冬攻势,10批计19个医疗队320名医护人员。 辽沈战役中,87名医务人员,分成6组,手术2400例。 物资方面:1947——1948年,生产单军服6万套。 棉军服47万套。棉大衣46万件。棉皮鞋40万双。夹皮鞋7万双。棉皮帽26万顶。 口号:一切为了前线。 三.讲故事,感悟先辈贡献。 1.分组讲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故事。 2.统计黑龙江征粮供军需数据。 1946年:73.8万吨。 1948年9月1日——10月20日,四昼夜运输1600吨弹药。 3.学生小组汇报拥军优属情况。 四.小结。五.作业。 第三节辉煌的时代 课前准备:学生: 1、搜集有关我省重工业的资料。 2、我省有哪几所大学? 教师:准备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像。 一、复习巩固复习上节课内容(分组设问及回答)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语言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诚与谦逊。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这样说到:“从教20余年,我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这已经成了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这种“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学问的功底,学识的功底,使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李镇西老师无疑也给我指出了一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条“捷径”。阅读此书,我在激动、赞叹、折服的同时,受到了激励、鼓舞,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李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在不断追求“更好”。“但是,能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感受着这份“最好”,我开始每天审视自己,看今天的课上的比昨天进步了没有,今天处理学生的问题比昨天冷静了没有,今天为学生做得每一件事尽力了没有。同时我也引用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来教育我的学生,并告诉他们凡是做一件事就必须尽心尽力,凡是做一件事就必须尽善尽美,凡是做一件事今天就要比昨天尽如人意。“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向李镇西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一点宽容吧,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在教育实践中好的做法,以及教

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修改

教育的终极目标——培育一个完整的人——读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后感 无锡市后宅中学邵江(214145) 许多次我与同行一起面对现在的教育试图阐释清:教育为了什么?也曾在教育困惑的近三十年中不断追问自己:教育的方向与价值究竟在哪里,文化的传承,学生学业的发展,知识的积累,社会道德的弘扬。似乎每一个都是教育的目标,又似乎每一个又不是教育最真切的方向。 一个春日的午后,在品着红茶的闲暇时,不经意间拿起了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试图释解自己对教育多年的疑惑与追问,也想从与大师的对话中感知教育的方向,以慰藉自己心之所系。窗外,你唏嘘于飘落的香樟树叶,而抬头的一瞬间你发现了枝头密密的新芽,生机勃勃,一个希望的未来。恍然里有一股清新的青青草的味道,又似是淡淡的芬芳沁进了心灵,感受到一阵阵冲动的快乐,欣然而迫不及待地沉浸在这美妙中。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是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世界先知,是印度佛徒“中观”和“禅”的心灵导师,是印度教彻悟的觉者。一生走访全球70多个国家演讲,以自我觉知,了解自我,改变自己达成改变世界的观点帮助人类获得理性与爱的和谐,获得生命、自由的快乐,获得智慧、创造的力量。他认为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爱的起点,恐惧的终点,创造的源泉,既含藏着整个宇宙,又包含人性所有的挣扎。东西方一切伟大智慧的精髓——认

识你自己。 教育为了培育完整的人。面对社会,我们所处的文化,教育仅为了学生能获取一份满意的工作,以其为他的人生得到物质的保障。社会的持续不变的压力演化为职业第一,更明了的说,金钱第一,其它一切退为其次。功利化的追求,功利性的价值导向,既无法给予社会人性的和谐,也无法给个人幸福的保证,却常常使得我们的生活失衡、社会失公,还常让我们的人性卑琐、狭隘。难道教育只在服务获取知识、技术——优越的职业与待遇——物质享受与自我满足的狭窄的轨道上运行?这种教育只会让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狭隘、局限和不完整。所有一切导致了一种机械的生活方式,一种心智的模式化,于是逐渐地,国家……成为对自由的一种威胁。”教育应该激发这种自由,克氏的自由实质是一种“心灵的觉醒”,它是理智、情感与身体三者处于完全和谐的境界时的一种“心灵的绽放”。植物的生长需要自由,思想活动的探究需要自由,个人自我觉省,需要自由的空间,情感的沉浸,需要自由的感知,身体健康的培养需要自由安全的环境。这种自由是内在与外部的和谐,是爱与智慧的融合,是完整的融入发展的需要,是至善至美的和谐需要。克氏把这种自由等同“善”,“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不会在“说服”的土壤中生长,也无法被强迫,“善,通过行为体现,……,善是在行动中表达,……”。在学生的成长中,我们需要给予学生的认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主地认识自我存在的问题及自我校正。我们的教育不是通过“奖惩”达到预期,也不是只关注部分的优先而忽略整体的和谐发展。学校教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对各纵队、师的评价(刘统评价在后)

第一纵队:1946年8月以原山东解放区1、2师和滨海支队等部编成,司令员万毅、副政委周赤萍。1947年2月李天佑调任一纵司令员,万毅任政委,梁必业为副政委。万毅调五纵后,由梁必业接任政委。一纵部队从参加秀水河子歼灭战起,在东北解放战争重大战役中都担任主力。是东北各纵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下辖1、2、3师。 1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一方面军三军团4师的老基础,抗战时编入八路军115师,参加平型关之战。后转战山东,发展为山东军区解放1师。进入东北时全师为7000人,长枪4000支,直属总部指挥。后发展为12000余人,两次四平作战,l师均为主力。师长原为梁兴初、政委梁必业。他们调任后师长为江拥辉、政委吴岱。l师"历史长,战斗锻炼多,有内战时期红军作风与传统,英勇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丰富,猛打猛冲的精神很好,不怕牺牲,经得起伤亡,有连续战斗反复冲锋的精神,有顽强性,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均备,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2师:抗战后期山东军区2师的基础。1945年11月进入东北时全师7500人,长枪4000支。师长罗华生,政委刘兴元。当时山海关形势紧张,2师末经休整即投入锦州、北镇战斗,部队很疲劳,生活甚苦。1946年改称东北民主联军2师,归总部直接指挥,陆续得到补充,发展到12000人。罗华生调松江军区后,由贺东生任师长。2师"富有朗气,执行命令坚决,战斗性顽强,但次于1师。有突击力,对于攻坚突破较有经验,善于野战进攻,为东北之头等主力师。" 3师:1942年原东北军新编lll师的两个团,在中共地下党员、师长万毅带领下于山东起义,被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1945年9月最先进入东北,全支队3500人,长枪干余支,后扩建为东北民主联军七纵19旅。四平保卫战中伤亡很大,经过补充后,1946年与20旅一起划归一纵,编为3师。师长彭景文,政委刘贤权。该师作战基础好,能担任防御战斗任务。 第二纵队:是原华中新四军3师的8、10旅及独立旅等部队为基础编成。1945年9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刘震、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率全师四个旅、三个直属特务团共32000人从苏北进军东北。后黄克诚带领师直属部队开辟西满工作,其所辖4个旅归总部直接指挥。1946年初以8、10和独立旅组成西满纵队,1946年8月改编为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下辖4、5、6三个师。二纵历史较老,战斗力有基础,攻击力强,各部队均善于野战。是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4师:红军时期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部队的老基础,抗战时编为344旅,属115师建制。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扩编为新四军3师8旅,进入东北时全旅7200人,装备比山东部队稍好些。二纵成立后改编为4师,师长陈金玉,政委李雪三。该师历史基础较老,战斗积极性好,执行任务坚决,战斗作风还勇猛。 5师:红军时期陕北红二十六军的老基础,抗战后编入344旅。南下后扩建为新四军3师10旅。进入东北时全旅8900人,二纵成立后改编为5师。师长钟伟,政委王凤梧。二人后均调出,由吴国章任师长,贺大增任政委。5师"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迫,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击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6师:原为新四军3师独立旅,进入东北时全旅6278人,后改编为二纵6师。扩展到12000

雨露润心田——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雨露润心田 ——读《李镇西教育随笔》有感 草有了雨露的滋润,更加葱茏;禾苗有了阳光的温暖,更加生机;作为新教师的我,有了李镇西老师教育随笔的滋润,更加茁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一书记载了李镇西老师从教32年的经验与收获。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老师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青春期教育、后进生转化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素质使我感动、钦佩。同时,也使我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学到了来自教育一线专家名师的教育理念及宝贵的经验,从他成功的教育案例中,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有童心、乐于学习、勇于思考、广泛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有目标的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应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因为童心是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教师的童心要以恒固的爱心为基础,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怀有童心,只有童心能够唤起爱心,也只有爱心才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用爱心贯穿我们教育工作的始终。虽然我们不可避免地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了距离,但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与学生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感受,带着充满爱的童心行走在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灵。这样才

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才会以平等、宽松的教育心态去面对学习,在学习中才会有勇气和自信,在自信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为一名老师,还应拥有一颗责任心。责任心是促使一名教师干好工作的动力,成为影响教师工作质量、效率和成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李镇西老师说:“责任心就是能使他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前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只用拥有一颗责任心才能把学生培养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将来才能带着责任心走向社会,为我们创造美好的世界。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是一项良心活儿,许多工作很难进行准确量化评价,这就使得许多环节和工作只能凭教师自身的责任心去实施。引导学生正确地定位自己,从自己实际出发,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改造中国的抱负,拥有科学精神、创造能力,成为追求真理的真人。 拥有一颗童心、爱心、责任心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基本的素养,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素质。在阅读《李镇西教育随笔选》的过程中,其中“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解放班主任”、“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几篇随笔是李镇西老师从班级管理者的角度阐述多年来自己在教学一线总结的工作经验,给刚入职的新教师指明了工作的思路、方向。让正在为如何开展教学、进行班级管理的我受益颇深。 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李镇西老师在教育随笔中多次强调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坚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