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唐代无疑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朝代,它的“开放性”特征为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女子提供了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历史舞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唐代女子享受了比前代女子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大的受教育权。下面我将从伦理教育、家庭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唐代女教的了解。

我国古代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女“生而不平等”比比皆是。即使在唐代,女子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任然是服从男权社会,使其更地顺从丈夫、侍奉公婆、治家教子,所以“三从四德”依然是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三从四德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唐朝女教书《女论语》、《女孝经》等妇德教育文献,都围绕封建伦理道德,具体阐述了妇女礼教规范。核心是让女子知晓为妇之道,以便日后很好地“事夫”。此外,唐代还很注重对女子“孝”的教育,唐玄宗颁布重出了《孝经》,鼓励和倡导全社会进行孝的教育。

虽说操守贞节是古代对妇女的最基本要求,但唐时少数民族的各种风气强烈地冲击了汉族原有的封建礼教桎梏,唐代妇女也受此影响,不少女子冲破世俗观念,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自主选择婚姻、已婚妇女离婚改嫁或夫死再嫁的例子在唐代也不胜枚举。而且唐朝社会诸多“妒妇”和“惧内”的事例,不仅反映出唐朝女子泼辣果敢的个性,也反映出她们不依赖丈夫,自信独立的特点。这与唐代女子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她们有了文化知识,本身素质提高,对地位的要求当然也有所上升。

在唐代,普通人家的女子也是无法获得受教育机会的,所以女教的普遍模式依然是家庭教育,只能在家庭接受父母兄长特别是母亲的言传身教。由于母亲的教育与子女的成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女子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正因为唐代女子普遍受到教育,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也促使她们教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

对女子而言,社会对她设定的角色是一个能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事的贤妻良母形象。因而,家政技能是母亲对其进行家教的主要内容。女子在出嫁前要接受纺织、助祭、采桑养蚕等家务工作的训练,以便将来在夫家能操持家务。需要指出的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影响下,唐代女教允许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水平。

在古代艺术世界的殿堂里,唐代妇女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女子艺术教育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歌、歌舞和书法领域中。

在诗风鼎盛的唐代,女子学诗已成普遍现象。而公认为成就最大的是居然是社会地位低微的娼妓、女冠。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娼妓女冠们大多生活经历颇为丰富多彩,饱尝世间冷暖,因而她们有更多的人生感慨和复杂情绪;再着她们的身份地位特殊,较少受到世俗礼法约束,有更广泛的社交生活,取材相对容易,因而她们的思想精神更加自由流动;同时受到来往文人骚客的熏陶,文化修养随之提高。比较出名且保存诗作最多的是薛涛、鱼玄机,李冶,她们与刘采春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在唐代,女子的歌舞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坊和梨园,教导宫人女子音乐和舞蹈的技艺,教授的乐舞内容也比较多元化,既有中原传统乐曲,也有从西域传入的胡人舞蹈和音乐,这是在其他朝代是很难看到的。这开启了女子艺术教育的风气,使唐代女子的艺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出现了有着高超技艺的女子和出色的艺术作品。例如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女舞蹈家公孙大娘、唐歌舞集大成之作《霓裳羽衣曲》等。

唐代女性也大有研习书法者,涌现出一些有很高艺术造诣的女书法家,她们的艺术成就受到了后人的称赞。。如武则天就接受过良好的书法教育,并在女子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卫夫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也曾经拜她为师。

唐代人多以妇人健硕丰腴为美,因而体育活动在女子教育中占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社会文明高度发达,而且统治者本身带有胡族血统,崇尚强悍健硕的力量美,这些都给唐代女子造成影响,她们纷纷走出闺阁,参与一些往常只有男性才参加的体育娱乐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不仅包括宫廷贵族妇女,也有普通妇女甚至娼妓女伶,参与的娱乐运动项目也多种多样,包括蹴鞠、骑马、射箭、下棋等等。

由于唐代女子的体魄相对较健硕,胸怀比较宽广,因此也涌现出一些女将,她们像大丈夫一样勇上战场,保家卫国,成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例如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之时,平阳公主则来到家乡散财募兵,攻城略地,响应父亲,为唐朝基业的奠定立下了功劳。还有刺史邹保英的妻子奚氏曾率领家丁及城中壮丁妇女抵抗契丹,击退了他们的进犯。唐代社会重视对女子体育运动方面的教育,为我国女子体育的发展史做出了贡献。

唐朝是一个比较开明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空前繁荣,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女子受到礼教约束较少,社会地位也相对比较高,因而能受到比较好的教育。通过教育,唐朝培养出一代才华横溢、独具风采的女性。她们中有诗人才女,有书画妙手,有乐舞名家,有绝技艺人,有能工巧匠,有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更出了一位威势赫赫、千古一人的女皇帝,当然还有千千万万默默地创造社会财富,尽着母亲、妻子职责的普通劳动者……

2020届二轮: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专题卷)

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东德州一模,28)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该言论旨在() A.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 B.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 C.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 D.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 2.(2019山东济南二模,28)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 3.(2019广东惠州模拟,28)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 A.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4.(2019云南昆明三模,28)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5.(2019四川德阳三模,28)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拒”;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颇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 A.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 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1第四章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以全新的形象面世 和中国社会历史上诸多社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极为密切关系的是,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都因其独特的审美意味而受到审美主体的研究兴趣。作为大唐社会大气包容、宏阔开放精神气度物质呈现主体的隋唐服饰,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味,遗世独立,以其奢华富丽的美学意象,惠泽后世。对于继周之拙朴森严、秦之斑驳凝重,汉之疏旷飘逸服饰美学风格而起,以奢华富丽、正大堂皇之美学意象,灼灼于今的大唐服饰,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角度予研究其历史意味和人文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唐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审美心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的美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所谓启后,即是指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极富盛世色彩的美学风格影响宋明社会,并且流行于当今之世,以至于使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如果拿隋唐时期的服饰与秦汉及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隋唐服

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点。 等级初具,尊卑有序。隋唐服饰的这一等级性特点,无论是在其男女冠服(也称礼服),还是常服(也称便服)令式上都表现得特别显著。我们应该认识到,服饰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唐王朝也是如此。 根据服饰美学史家的研究,隋唐以前,各朝的冠服制度对等级的规定都很详细,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主要是将常服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即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区别社会阶层角色。隋朝初建,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皇太子、百官的服制,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常态化。虽然由于隋王朝的覆灭,这些服饰制度未能得以完全实现,但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强力推动,至少于唐玄宗朝前后,统治者终于完成了常服的制度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初统治者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也是一种服饰文化自觉。初唐时期,百废待兴,世情浇浮,官吏民众、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常服处于一种无制度的混乱状态,而这种混乱状态影响了“贵贱有节”的高卑之序,混淆了身份归属和角色定位,为了整饬风尚,改变“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的“讹杂”世象,贞观四年,唐太宗专门颁布《定服色诏》就官民人等的常服做了令式规定:“其冠冕制度,已备令文。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

小学家庭教育的论文

小学家庭教育的论文 小学家庭教育的论文 导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由WTT为您整理出的小学家庭教育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唐朝服装历史浅析

浅析唐代仕女服饰的特点 ——09时装设计(4)班段秋华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妇、贵妇及声色技艺行业的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1。开放的唐代女装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禁约束了女子的行动,而且桎梏着她们的思想,要求妇女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稍有裸露便被视为放荡。唐代时期国风开放,女子的地位相对提高,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开放风格。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袒胸装”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裸露,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这表明盛唐时期的妇女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追求时尚不仅是当今女子的专利,在唐代已得到体现。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唐代流行的女装款式为襦、袍、衫、裙、半壁等种类。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服饰雍容大度、典雅、华贵、飘逸、百美竞呈。 唐代女裙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有单色和间色之分。但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红色的裙子——“石榴裙”。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诗句咏叹石榴裙,白居易的诗中就描绘过:“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还有一种流行的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色彩上常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对比强烈。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饰 盛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唐朝的诸多新颖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巨大的一种。胡服传入到唐代为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流行于唐代妇女中,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和袖口都加有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 二、唐代仕女服饰发展与女权主义的觉醒 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她们的言行较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 三、唐代仕女服饰对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唐代仕女服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日本、韩国、越南,

浅论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1

论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和内涵 系别:历史学系专业:学科教学(历史)姓名:乐明月学号:51092902087 摘要: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是我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先驱,毕生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作为蔡元培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女子教育思想至今有着深远的影响。蔡元培提出该思想不仅受时代的影响而且与自身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该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女子不学,无以自立”,“形成完全人格”,以及开女禁,提倡男女同校三方面。关键词: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 中国绵延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封建礼教根深蒂固,所谓“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是把女子排除在受教育之外,不但使女子的身心受到了禁锢,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晚清时期,一些富有眼光和男女平等的先进知识分子受东学西渐的影响,开始提倡打破对女子的禁锢,发展女子教育,实行男女同校,蔡元培就是这些倡导者中的代表人物,他十分关注中国女子教育问题,并为女子教育构建出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呼吁社会重视女子教育,“求国富强,人人宜受教育”,[1]416既欲令人人受教育,自当以女子为最重要之事”。[1]418蔡元培是中国最杰出的教育家,在推进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一、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 (一)受时代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得传统教育有了男女的严重差异,女子教育只是男子教育的附属和一种近似冠冕堂皇的幌子,在如此大环境下,女子所谓的“闺阁“式的教育,其内容不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类似《女儿经》《女四书》等封建读物,在教育层面依然使女子安于封建礼教的束缚。然而晚清随着封建社会收受了来自自身以及外部的种种挑战后,封建思想也逐渐开始松动,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开始萌发并发展开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对女学或多或少,或浅显或深入的提出了一些看法。鸦片战争震碎了天朝美梦,甲午战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兵败的深层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教育救国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在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也开始觉醒,认识到主体意识以及女子教育对女子解放的关键性;另外西方教学在中国兴办女子学校,启发了先进的中国人。这就是蔡元培所处的时代,他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妇女解放和女子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上赋予女子教育深刻的内涵,并把他一系列的主张贯彻到实践中,在北大开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正本清源,自女学堂始”[2],无论蔡元培所提倡的女子教育思想还是创办的女子学校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自身的因素 其一,源于蔡元培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在青年读书时代,蔡元培便已经从早期启蒙思想家俞正燮、宋恕等人那里接受了初步的男女平等思想,其中俞正燮的思想对他影响最大。他认为,“自《易经》时代以至于清儒朴学时代,都守着男尊女卑的成见,即偶有一二文人,稍稍为女子鸣不平,总也含有玩弄等意味。”[3]678而俞正燮在《癸巳类稿》及《癸巳存稿》中所作的《女子称谓贵重》、《女》、《贞女说》等文中,严厉批评男尊女卑的陈规陋习,如《贞女说》一文指出,“男儿以忠义自责则可耳,妇女贞烈,岂是男子荣耀也?”如是等等,他的观念“从各方面证明了男女平等的理想”,“我至今仍觉得有表章的必要”[3]678,是他深受影响的几本书之一。同时,他对宋恕关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主张也大加赞扬,认为这些主张是站在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妇女的立场上说话的。后来他在撰写《中国伦

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 公望小传称:“尝为浙西宪司史,……宪长徐容斋高礼重之。”此虽有具体人物,但时间、地点均不明确。嘉靖《浙江通志》则明确记载:“元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瑛辟为书吏,未几弃去。”此后,万历《杭州府志》及其他记述皆引此说。又有记载云:徐瑛世祖二十九年出任浙西廉访使,是时,黄公望24岁,被“辟为书吏”,当年岁末随署迁到杭州。 公望入狱,《录鬼簿》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叙述固然简略,但事件顺序清楚。黄公望入狱一次,且与浙西宪司徐瑛无关。对于入狱之缘由,相关各书记载均有含糊不清之象。目前发现,唯有元代王逢(1319—1388)明确指出与张间案有关。《梧镶集》卷四《题黄大痴山水》诗前引云:“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王逢是黄公望晚岁“忘年交”,对公望一生中最关紧要的事件自然清楚。张间于延祐二年(1315)九月被治罪。然依史考,可知公望在京师入狱,时间稍晚于张间。翰林杨载《仲弘诗集》中,有三首是给黄公望的诗,都与其下狱之事有关。例如,《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云:“解组归来学种园,栖迟聊 复守衡门。徒怜郿坞开金穴,欲效寒溪注石尊。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昊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据首尾两联之意, 此诗应为杨载辞官归杭后接到黄公望在京都狱中赠诗而作。黄公望出狱后,虽未对宦途彻底灰心,但因蒙受过牢狱之灾,加之年近知命元朝才开科取士,故而加入全真教并潜心绘画,不久即声名大震。此后,他常“潜合隐士之行”,并逐步走向隐逸之路,构一堂于别径,“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 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4]73。 总之,黄公望自幼即负才名,早年画艺虽不高明,但中年画艺精进,颇受时人赞赏,亦为官僚地主所赏识,为豪富座上宾。通过刻苦钻研, 大量临摹古代画迹并参以己意,逐步形成了“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5]12。早年的他混迹于宦途,豪富们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就成了他临习的范本,也使得他能够从古代名迹中吸收丰厚的艺术营养,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品位。综上可知,历史生活背景、拜师学艺、为吏及下狱和豪富们的经济资助和艺术支持等成就了黄公望。这些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升和艺术风格迅即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宾虹.中华美术丛书[C].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博采外来的王朝,它既善于归纳和发展前代传统文化的成果,又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因此,开放性和世界性,成了它最大的特点。反映在服饰上,就是雍容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征。 一、唐代服饰的特点 1.中原服饰与胡服的结合。“胡服”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作为外来民族服饰的意义使用的,其所指不限于一个民族。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概括来讲,唐代服饰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腰间系有革带,头戴毛毡或皮帽,脚穿着靴。领式为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下着竖条小口裤。脚上为尖头的绣花软履。从西安出土的陶俑中可以看出很多这种装扮的妇女形象。所谓胡帽, 通常以兽皮制成,周沿上折,甚为轻便。最受欢迎的胡帽叫“浑脱”,以羊毛制成。 胡服传入中原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在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在初唐至盛唐的一段时间内。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印度、波斯等国使节、商人来华者甚多,异族文化亦随之输入,特别是西域文化大量传入唐代(最主要是西域文化的传入),对于胡服的流行产生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唐代对外来文化采用兼容并包、大胆吸收的态度,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爱好。唐太宗之子李承乾在东宫“使户奴数百人专习伎乐,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桎跳剑,鼓甬之声日常于外。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似胡者著以羊裘辫发”[1]2648 。上行下效,这种风气至开元、天宝之时,风靡日 甚,贵族妇女莫不以胡化为时尚。开宗后,“宫人从驾,皆衣胡帽乘马,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有衣男子衣如靴,如奚,契丹之服,武德间, 妇人穿履及线靴。开元中,初有线履,奴婢服阑衫,而士女衣胡服”[2]528。 唐代女子受到胡服的影响最为深远,处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女子争相效仿胡女的装扮,以穿胡服为美。她们头戴胡帽,身穿翻领或圆领的对襟窄袖长袍,领口边有绣花的宽边,里面穿着有条纹的小口裤。这些妇女当中,以杨贵妃为代表。 除此之外,唐代妇女由于骑马之风非常流行,所以女子的骑马服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他们在马上往往穿着一种叫做“幂詈”(一种斗篷)的服装,大约是为了遮蔽风沙,其样式很像一种连帽的斗篷,这服装在北齐即已经传入中原,武则天之后逐渐被淘汰。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受到回纥服的影响,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袖口和领边用金线绣花,贵族妇女还佩戴缀有宝石的金饰冠。翻领窄袖长袍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也流行于宫廷之中,皇帝出宫,随驾的女子也穿回纥服。在胡服流行的同时,女子穿着男装也是非常流行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中性的打扮可能只有在发达的21世纪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早在唐代的时候,这种风气就非常流行。 女子穿着男装先从宫中开始,后来民间女子也争相仿效,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2.开放的唐代女装。唐初,女子服饰以窄袖儒衫加长衫为主要特点,至中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许多外来的元素,风格更多元 唐代由于政治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尚,并直接影响到 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在服饰上形成了雍容华贵、 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点。唐代服饰特点成因 论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罗进 摘要关键词文博考古 WENBOKAOGU 73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精)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杨彩蓉 (052批专升本历史学学员) 论文摘要:唐代服饰文化内蕴丰厚,兼容并包,彰显大国风范,对当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的今天,在文化领域,全球化和民族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当代服饰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浓郁民族风格和开放的当今服饰文化。继承和发展唐代服饰文化,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服饰、文化、融合、传承、创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从服饰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唐装风靡中华大地。我观察着那些纤细束腰、立领盘扣的女装,觉得这些款式很难和飘逸自由的大唐服相联。本文拟从唐代服饰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入手,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对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民族文化本色,又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服饰特色,兼收西域、吐蕃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展开了一次由南北向东西的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唐代的服装有官服、民服、男衣和女衣之分。官服是政治地位的标志,等级森严。(见电视剧《大唐帝国》中人物服饰)色彩与图案也有严格区分。平常男装多以圆领袍衫配乌皮靴为主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 唐代女装富有时代性,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其中贵族女性除律令格

论家庭教育

沟通,家庭教育的一把钥匙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尤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年轻的父母们更加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但现实告诉我们,子女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系统工程。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却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是谁也无法自己选择的,但是作为人父母的长辈,却有责任尽量为子女创造一个适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宽松环境,力所能及的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长辈应不失时机地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既要关心他们成长,更要关心他们成人。要教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踏踏实实的做人,要不断地将传统美德和现实美德的良种撒向他们的心田,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子女,而沟通正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式。时代日新月异地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思想上发生不断的改变。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同孩子们一道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家庭教育实质上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活动过程,其沟通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如何难管教、不听话,甚至与家长的想法背道而驰。当有问题发生时,孩子们也常常采取回避、甚至撒谎的态度,他们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意让家长走近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父母与他们在思想上是有代沟的,是无法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因而完全不屑于家长对他们的管教,甚至对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对立的僵局。由此可见,沟通不畅不仅仅是造成了亲子间缺乏了解和感情的隔膜,同时它严重地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使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两个人关系本来并非特别密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开放性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签:唐代;服饰风格;服饰图案;文化 一、前言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二、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唐代无疑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朝代,它的“开放性”特征为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女子提供了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历史舞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唐代女子享受了比前代女子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大的受教育权。下面我将从伦理教育、家庭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唐代女教的了解。 我国古代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女“生而不平等”比比皆是。即使在唐代,女子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任然是服从男权社会,使其更地顺从丈夫、侍奉公婆、治家教子,所以“三从四德”依然是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三从四德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唐朝女教书《女论语》、《女孝经》等妇德教育文献,都围绕封建伦理道德,具体阐述了妇女礼教规范。核心是让女子知晓为妇之道,以便日后很好地“事夫”。此外,唐代还很注重对女子“孝”的教育,唐玄宗颁布重出了《孝经》,鼓励和倡导全社会进行孝的教育。 虽说操守贞节是古代对妇女的最基本要求,但唐时少数民族的各种风气强烈地冲击了汉族原有的封建礼教桎梏,唐代妇女也受此影响,不少女子冲破世俗观念,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自主选择婚姻、已婚妇女离婚改嫁或夫死再嫁的例子在唐代也不胜枚举。而且唐朝社会诸多“妒妇”和“惧内”的事例,不仅反映出唐朝女子泼辣果敢的个性,也反映出她们不依赖丈夫,自信独立的特点。这与唐代女子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她们有了文化知识,本身素质提高,对地位的要求当然也有所上升。 在唐代,普通人家的女子也是无法获得受教育机会的,所以女教的普遍模式依然是家庭教育,只能在家庭接受父母兄长特别是母亲的言传身教。由于母亲的教育与子女的成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女子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正因为唐代女子普遍受到教育,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也促使她们教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 对女子而言,社会对她设定的角色是一个能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事的贤妻良母形象。因而,家政技能是母亲对其进行家教的主要内容。女子在出嫁前要接受纺织、助祭、采桑养蚕等家务工作的训练,以便将来在夫家能操持家务。需要指出的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影响下,唐代女教允许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水平。 在古代艺术世界的殿堂里,唐代妇女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女子艺术教育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歌、歌舞和书法领域中。 在诗风鼎盛的唐代,女子学诗已成普遍现象。而公认为成就最大的是居然是社会地位低微的娼妓、女冠。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娼妓女冠们大多生活经历颇为丰富多彩,饱尝世间冷暖,因而她们有更多的人生感慨和复杂情绪;再着她们的身份地位特殊,较少受到世俗礼法约束,有更广泛的社交生活,取材相对容易,因而她们的思想精神更加自由流动;同时受到来往文人骚客的熏陶,文化修养随之提高。比较出名且保存诗作最多的是薛涛、鱼玄机,李冶,她们与刘采春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在唐代,女子的歌舞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坊和梨园,教导宫人女子音乐和舞蹈的技艺,教授的乐舞内容也比较多元化,既有中原传统乐曲,也有从西域传入的胡人舞蹈和音乐,这是在其他朝代是很难看到的。这开启了女子艺术教育的风气,使唐代女子的艺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晚清社会转型的教育需求与教会教育的演变

第36卷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5月Vol.36 No.3Journa l of Cen tra l Ch i na Nor ma l Un i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ences) M ay1997晚清社会转型的教育需求与教会教育的演变 余子侠 摘 要 晚清社会转型要求教育由传统的“治人之教”转向为“治事之教”,逐步实现教育的国际化、专业化、世俗化和相对的普及化。由于中国教育转型显得过于沉重滞缓,致使教会教育乘 间获得立足发展的条件,并在某种程度上承负了转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部分职责和需求。教会教 育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受教育与社会之间供需法则的支配而发生自己的改变。 关键词 晚清;社会转型;教育需求;教会教育 晚清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进入一种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易。根据社会的演进程序和质变的逐步深化,其时社会转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840-1860年间的萌动时期,1860-1900年间的初步转型时期,1900年以后的逐步成型时期①。为了应答社会提出的种种新的时代需求,中国的教育事业亦相应地进入自己的历史转型期。由于中国教育转型显得过于沉重滞缓,作为一种异质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表现形式的教会教育,乘间获得了在中土立足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并在某种程度上承负了转型社会对现实教育提出的部分职责和需求。所谓“教会学校”,作为一种独立而完整的教育体系,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历史机会中,完成了自身由产生到成型的发展步骤。 一 晚清中国的社会转型,征诸近代中国变化发展之实际,就其主因而论,乃发自于外来因素的催化。西来势力的日益侵逼,西方文明的不断浸染,中国社会逐渐产生了离异传统的趋向和成份。在社会变异和转型过程中,最为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变动,应数国际政治地位的改变、经济领域新质的产生和工商社会特征的出现。所有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或领域,程度不同地向教育提出种种新的时代需求。 首先,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在数千年的农耕经济时代中,中国一向处于“天朝上邦”的国际地位,“我为上国,率土皆臣”的心理定势,直到鸦片战争后还时有表露。在传统时代尤其明清以往,中国社会包括文教事业的种种制度,一向自有传统、自成体系,并且通过有限的国际交往的辐射,成为东方世界各国景慕仿习的模式。然而,鸦片战争以降,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走上了“解体的过程”,一步步地转入世界资本主义运行轨道。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不仅丧失了传统世界体系的“中心”地位,成为其中极为平常的一员,而且已沦为一个主权并非完整的国家,成为极为贫弱受辱的一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进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化,并且为了适应国际变局、重构中外关系,于政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调适。诸如为了主持“夷务”,于中央、地方两级分别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南、北洋大臣;为了实现“中外一体”,“遣使一节”也成了“必应举行之事”。如此等等,使中国社会对外交往开始向更宽广的领域、更纵深的层 收稿日期:1996-03-21

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docx

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自古以来我国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如“曾子杀猪”、“孟母三迁”等故事。而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贡献尤为重要,他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以自己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经历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有独到见解的教育主张。他为教育子孙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也是中华传统教育文化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及早施教,推崇胎教 颜之推及其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家长应该抓紧时机,及早地对婴幼儿进行教育,并且越早越好,甚至到胎教。颜之推说:“当及婴稚,时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为何在“当及婴稚”要实施教育呢?他认为一是由于这是人的可塑性大。二是幼童时期,精神专注,教育效果好。他又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就是说幼年时期心灵纯洁,未染恶习,比较容易接受影响,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等到长大成人,思虑懒散的时候才去教育,那就丧失了教育的关键时期。颜之推的这种观点与我们当前所强调的早期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二、严慈结合 颜之推认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应该懂得如何教子与爱子。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教育和爱护巧妙地结合起来,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不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往往只爱无教,或只教无爱,最终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不良后果。对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他主张“有教有爱,反对溺爱,提倡体罚”。在他的主张里,“有教有爱”与“反对溺爱”在当代社会仍然实用,但是他“提倡体罚”对现在的父母已经没有多大的影响,因为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而现在的父母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人,他们不再相信“黄金棍下出好人”的传言。因此,颜之推在这一点上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三、均爱无偏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李佳 (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信息工程二班学号:541412250210) 摘要:近代是中国女子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时期,是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启蒙阶段。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但这一时期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斗争和较量,使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相对来说较有特色,对当代女子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近代;女子教育;发展 妇女问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处于被遗忘的状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时至19世纪末叶的中华帝国尚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校园。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晚清时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并且被提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新思潮大量涌入,“天赋人权”“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思想理论也输入中国。这个时期,随着先进思想的涌入中国人开始觉醒,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带来了中国女性的觉醒。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由此起步,新型的反封建,反迷信,追求科学、真理、独立、平等、自由的女子教育逐步打开局面。 一、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作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萌芽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是相关的。例如: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当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无论是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在经费的支持等方面都是如此。 二、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给予保障和支持 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子小学堂及女子师范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中国歷史上第一次从

[服饰文化,中国,女性]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一、隋唐时代历史背景 不同时代的审美眼光不同:秦服紧窄,妇人深衣曲裾行不露足;汉服主张宽大对襟,融合阴阳五行道家的和谐思想;南北朝女服上俭下丰,潇洒俊逸;元清两朝均为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服风格融合之杰作,但女装发展甚少,思想较为封闭,女性地位得不到重视。而作为开放程度深、范围广的隋唐时代,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汉服风格,也兼收了中国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风格特色。 公元618917年间,唐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文化方面兼收并蓄,接纳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宗教,进行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同时,隋唐时期的服装文化也因此到达全盛时代,服饰交流由原来的南北方向,部分短时期交流变为东西方向,全面深刻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第三次重大变革。衣料种类丰富,纹饰饱满华丽,款式新颖多样,也成为唐朝时期的服饰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二、纹饰 唐代在发展的过程中,纹饰的风格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唐代开始逐渐将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加入绣花纹样中,并融合以龙凤等传统纹样,以重复连续的手法形成了唐代最为流行的缠枝纹。此时的服装纹样饱满丰盈,结构自由,改变了以往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更加偏向于关注身边的自然生活,也意味着作为生产绣品主力的女性思维得到了解放和充分的发散。 三、款式 初唐到中唐是整个唐朝社会的上升期,经济文化发达,域外少数民族风气也融入女子日常生活装束中,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越来越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气氛中,唐代的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裙 裙装上为束胸,下长至地数米有余,最能体现女子的窈窕身姿。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清明时节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正是这种装束的形象描绘。领口低,袒露胸部,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独特之处。袒露装与裙腰束得极高相关。袒胸装的流行,表现了唐朝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抗争,表现出她们对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意识开始萌芽,发展壮大。 (二)襦 襦是一种宽领口,半袖且袒露胸部的短上衣。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代表了该类服饰特点。盛唐时思想开放,穿着袒领短襦,可看见女子胸前乳沟。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这种着装方式在侍女中极为常见。《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袒胸服饰也有描绘。

2020届二轮: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专题卷)

课时跟踪检测(五)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西太原二模)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受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这反映出() A.英商旨在维护英帝国尊严 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 C.英国寻求平等的对华关系 D.侵华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 解析:选D在华英商的“上书”“请愿”等行为属于商人的个人行为,与维护英帝国的尊严没有多大关系,故A项错误;在1830年,中英贸易并没有被阻断,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商人对华的态度问题,没有提及英国对华的态度问题,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前,在华英商通过“上书”“请愿”等方式,在国内为鸦片战争制造了舆论支持,故D项正确。 2.(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第二次联考)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反映出清政府() A.对外奉行投降政策B.继续推行闭关政策 C.有效抵抗外来侵略D.竭力维护天朝体面 解析:选D“投降政策”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有效抵抗”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材料“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可知清政府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维护大国体面,故D项正确。 3.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现象()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C.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试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试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荆门市东宝区浏河小学胡大雄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最初环节,同样也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成为主要教育后,家庭教育又起着补充和延伸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人生的影响极为深刻,也相当长远。可以这么说,家庭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的建立与人生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论述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素质、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并探讨家庭教育其中的教育原则,为家长对孩子更好的实施教育提供建议。 家庭是人一生第一教育基地。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从古到今众多活生生的事例都阐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说明人类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几乎是不可实现的。然而,家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影响甚至是严重扭曲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必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体系。 一、父母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現在,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学生家庭居多,而孩子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所以说:家长的素质就象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 家长文化素质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取决于父母的文化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对120名杰出人才进行长达4年的研究,这些杰出人物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关心孩子的成长,肯于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和财力去教育子女,并且普遍注意个人言行在孩子面前的表率作用,这些家长经验的特点,正是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具体体现;家长文化素质低下,对孩子成长也有严重影响。不少的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随着文盲,据一项对5350名青少年犯罪分子的调查表明:目前只有小学文化的占83%,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5%。 我接触到这样一位父亲,在家中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主张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发展。孩子父亲说:“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但我们可以尽可能的为孩子创设好的环境。”每逢周六父亲总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读、去书店买书。他认为全家人学比孩子一个人学更能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与那些整天就只知道沉迷于麻将桌、舞厅的家长相比,绝对是走在了别人的前面。 家长的品德素质是决定孩子品德面貌的基础。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摇篮中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孩子在幼年时期行为习惯不固定,在心理上对父母存在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