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堂实录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堂实录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堂实录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解释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的原因;

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4.读懂并能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以及采取的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以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要加强比较和总结。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比较法。

【教具准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

(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说一说:哪一种属于人口迁移?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含义。

(1)民工潮涌向城市。

(2)美国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

(3)小吴去北京旅游一个月。

(4)三峡库区区民搬迁到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可以请家庭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影响。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并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

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1.周朝前,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

往南方。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尤其是“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引起了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5.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活动

从上述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重点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第一次:战争第二次:经济因素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第四次: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古代:战争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

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其他因素。

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要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不仅包括人口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出或迁入数量的变化。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意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4.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其一: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

《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2篇

《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2篇Classroom teaching record and analysis of aut umn rain

《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2、篇章2:《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章1:《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者:东方红小学陈立萍 评析:小教部主任——赵忠友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12分钟)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觉得秋天的哪些景物最美?(伺生答案,相 机导入) 导入:同学们说的这些景物真是美不胜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秋雨的世界,共同领略大自然带给我

们的美丽与神奇。 板书并读课题:“ 11、秋天的雨” [评:创设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愿望。] 自学初读:( 10分钟)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主学习建议自学。(同时出示建议) 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标出自然段,正确读文。 [评:引领自主学习,训练自主学习方法。] 学生自学后,汇报。 检查生字词:下面老师就检查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怎么样,有没有信 心?(有) 好,请出生词朋友。 钥匙(shì)注意读音趁着(注意平翘舌) 柿子(轻声)菠萝喇叭(可以作动作) 衔来(做动作)衣裳(轻声) 师边出示边进行正音,引导同学提建议,帮助学生读正确。 [评:强化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细腻自然,顺畅。] 检查生字 a师:生词同学们会读了,那么离开生词朋友,单个的字还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2)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古诗之美。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对杜甫这位诗人,同学们应该不会陌生,谁能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也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它的诗有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有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此,后人称杜甫本人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 我们上学期学习过他的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 1、请学生指出哪些字的读音和字形应该要注意。 当dāng潜qián 径jìng 重zhòng 2、字词解释 (1)乃:就(2)发生:萌发生长(3)潜:悄悄地

(4)野径:田野间的小路(5)俱:都(6)晓:早晨 (7)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8)花重: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3、请学生讲讲这首诗的大意。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当春天万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应时而生。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三、整体感知诗歌思想感情 1、请学生谈谈初读后的感受和体会。 2、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追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3、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

观书有感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

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 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 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 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 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需不需要休息一下?两节课连着上有点累,情绪上也会有点紧张,这样我们先不上课,先来做个游戏放松一下,怎么样?上节课呢,我在下面听课见识到了咱们班同学的精彩表现,听课认真,反应迅速,接下来这个游戏是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这是一个关于手势的游戏,我说口令,看看谁的反应快。这个游戏只能用手指做出正确的姿势,不准出声,听明白了吗?好,开始! 1、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自己很棒。(你们很棒) 2、用两个手指表示一定能胜利。(都胜利了,还能做不到吗?) 3、用三个手指表示没有问题。(OK,没问题。) 4、用一只手来表示一起努力,加油。(看来同学们的反应确实很快,当然 这么小儿科的游戏怎么会难倒同学们呢?) 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加油,把最棒的一面展现出来,能做到吗?现在可以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二、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课前积累: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秋天的大门。2、春风,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春天的大门。3、帮助,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友谊的大门。4、书籍,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师:孩子们,小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常听大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天还没走远,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送来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 师:你瞧,小雨点一滴一滴的落下来了。 师:谁会读? 生:雨 师:雨字读的多响亮啊,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课题写的是《秋

天的雨》,一起来响亮的读一读吧!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过课文,生字一定都会认了,下面我们就来响亮的读一读这些生字。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们开火车读课文 师:“钥匙”啊,很常见又很神奇,拿着它轻轻一转,一扇扇大门就被打开了。课文里说秋天的雨也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师:它为我们打开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请几位同学来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大家刚才都听得非常专心,小脸上还洋溢着快乐的微笑,说说看吧,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汇报) 师: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好了,孩子们,刚才你们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秋雨的印象,在我们的课文中,每个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一句话,表达了他对秋雨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这几个句子找到,请认认真真地画下来,现在开始吧!(师巡视,点评:动作真快!你也完成啦?小眼睛很会找!) 师:找到了吗? 师:齐读每段第一句。 师:这五句分别概括了五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几句话连起来越看越象一首小诗,我们先来一起读读第一段吧! 师:秋天的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美景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一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图书室的学习资源,读背古诗《春夜喜雨》,发展想象,感悟古诗之美。 2、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雨的美好,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3、启迪灵性,相机发展语言,进一步拓展阅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雨的美好。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杜甫的古诗以及有关春雨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篇《春夜喜雨》。 二、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学生展示资料) 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学生谈春雨。) 今天我们来看看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春雨是什么样的吧。 三、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指名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了哪些有关古诗

的知识?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后面的词语注释,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了解下列一些字词的意思: 乃:就。 发生:在诗中的意思是雨降落、降临。 潜:暗暗地,悄悄地。 径:小路。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也指花儿开得繁盛。“重”读zhòng。 4、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 讨论:题目是“春夜喜雨”,应该用欢喜轻松的语气读,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儿呢?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意境。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观书有感其二拼音版

《观书有感》其二宋代:朱熹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

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 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

《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巩固八个生字,会写四个字,积累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难点:理解被艺术化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秋天的雨,学习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第五自然段。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生字掌握得如何。(幻灯片出示八个生字) 2、课文1-4自然段每一段的开头作者都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秋天的雨给他留下的印象,来我们读一读。(幻灯片出示1-4自然段的第一句)二、品读课文 (一)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 师: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觉得五彩缤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颜色很多。 师:到底有哪些颜色呢?马上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划出来,看谁的动作快。(学生划词) 师:谁想把你划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生:我划的词语有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谁呢?找出句子读一读。(学生自读) 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找一名学生)我们大家拿起书边看、边听、

边想象此时的银杏树会是什么样的。 生:银杏树的叶子都变黄了。 师:看过银杏树吗?我们来看看此时的银杏树到底是什么样好吗!(播放课件) 师:看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你看黄黄的银杏叶像什么? 生:像小扇子。 师:满树的银杏叶在秋雨的滋润下,全都变黄了,从树上逐渐飘落下来,作者怎么想的?我们再来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想象:一片银杏叶从树上落下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指生接着读,老师指导朗读,重点点拨扇哪扇哪)两片银杏叶从树上落下来,黄黄的叶子像两把小扇子。(指生接着读)三片银杏叶从树上落下来,黄黄的叶子像三把小扇子。(指生接着读)许多片银杏叶从树上落下来,黄黄的叶子像许多把小扇子。(指生接着读)满树的银杏叶都从树上落下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全体生接着读) 师:多美呀!我们再来读一读,争取把它背下来好吗?(生自由读、背,指生背) 师: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谁呢? 生:枫树。 师:想象枫叶飘落的样子,自己读,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指生读,师指导朗读,重点点拨飘哇飘哇)师:大家都想读吗?都读一读吧。(生自由读) 师:这一句和上一句多像啊,咱们把它们放在一起读一读好吗,能背的背一背。(自由读背,指生背) 师:谁想接着说,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一生读) 师:我说“秋天的雨把碧绿色给了田野”行不行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到了六年级,我相信你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课件出示) P《春夜喜雨》 师:相信这首诗同学们一定耳熟能详。谁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 师:你不但读得准确,而且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在你们的理解中,1000多年前杜甫笔下的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呢?(好雨、喜雨、润玉无声的雨)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但积淀深厚,而且善于提炼和概括!900 多年前,宋代大才子苏轼同样用他的才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奇妙的雨景图,想不想领略一下?(生兴致盎然,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 师:今天咱们就来一同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课件出示标题)(B 板书课题)(齐读) P作者生字、生词、易错音(字) 师:诗题很长,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时间是六月二十七日。 师:是的,正处盛夏,有句谚语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是一个善变的天。 生2:我知道了作诗的地点是望湖楼。 师:美丽的西湖边的赏景楼,这是一个绝美的地方。 生3:我从“醉书”知道这是诗人饮酒之后作的诗。 师:在这六月善变的天,在这西湖绝美的地,诗人苏轼酒醉七分,诗兴正浓,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醉诗”。(课件出示) P全诗 师:自由读诗,看能否读准字音。(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流利) 师:这首古诗就一个生字“遮”,注意是翘舌音,读起来容易,写起来有点难,半包围结

构,“走之”底,先写里面,注意起笔点的位置和关键笔划竖撇的写法,再写“之”写好捺。(教师范写,学生模仿写)。 师:突破了难点字,我们回过头,看能否把此诗读得字正腔圆。(生读)(齐读) 师: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基本上一二声是平声,要读得舒缓,三四声是仄声,要读得短促,这样读诗,节奏感和意味就读出来了。不信,咱也试试。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练读二、三、四句) P黑——云——翻——墨 // 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名读,相机指导,教师打手势齐读) 师:碰到古诗你就这样读,读起诗来就有韵味了。 师:古诗的另一种美是“诗中有画”,苏轼的诗中更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动态画面,自己一边读诗,一边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看能不能看到一幅幅画面呢?(生尝试读懂诗意,读出画面) 师:可以小声说说,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看到一个景物都是了不起的收获。(生同桌讨论,说说诗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 师:谁来分享下,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一句一句来。 生1:我看到了黑色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把山遮住。 师:这幅画面的主要景物是云。(B板书:云)老师认为把“还没有”换成“还来不及把山遮住”,更妥帖。 生2:我看到了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着进入船里。 师:这句描写的是雨,(B板书:雨) 大家联系一下生活实际,跳入船里的有哪些雨点呢?(空中落下的和湖面上溅起的)。

冀教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2019年)17.古诗四首(课堂实录)

17.古诗四首(课堂实录) 《题西林壁》 一、激情导入 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观书有感(一) 朱熹 半亩方塘1一鉴2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3哪得4清如许5? 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5如许:这样。

一块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的一面镜子,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如果要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缘故。 【静谧之美】 《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在朱熹的笔下,平静得像展开的一面明亮的镜子,这样的起笔不但恬静、幽雅,而且给人一种真实的形象,仿佛看见了那面镜子光洁无比,一陽一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让人立即展开想象。这面“镜子”平静得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有多么静谧可一爱一了。 【赏析】 《观书有感》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才气捱止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中怎样从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方面入手,把学到

的东西注入我们的写作中,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同时,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得到益处。 【启示】 朱熹的这首诗寓意深刻,仔细品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一性一,这首诗以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一习一,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才能感知到畅快、清澈、活泼。诗人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学问,就得不断地去学一习一,去用新的知识填充就知识,也就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随时给自己充电。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详案)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间熟读课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秋天的雨》,先来 热热,读一读词语吧! 生读词语。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3、现在让我们随着秋天的雨去寻访秋天的脚步。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秋雨的美。 1、师:秋天的雨都有哪些美丽的颜色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秋天的雨都把那些颜色给了谁? 生答,课件出示。 理解“五彩缤纷”,进行词语训练。 师:孩子们这么多好看的颜色在一起,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们吗? 生:五彩缤纷。 师:对,你们还能说一说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好多漂亮的颜色的? 生: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出示课件。 2、逐句学习,朗读体会秋雨的美 师:这么多美丽的景物,课文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 (1)出示银杏树图片及句子 师:看,这是什么? 生:银杏树 出示句子,指明学生读句子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扇哪扇哪”读得轻轻的慢慢的,感觉小扇子在我旁边扇着呢。 师:说得真好! 师: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 教师评价。 教师:满树的黄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就像一把把小扇子,多形象的比喻,这满树的小扇子一扇,夏天的炎热就不见了。请大家带着舒服的感觉读一读。 齐读。 (2)出示枫树图片及句子 学生练读描写枫树的句子。 教师:在绵绵的秋雨中,红红的枫叶从树上飘落,它在空中——飘哇飘哇,像什么一样,告诉我们凉爽的秋天已经来了? 生:邮票 师:谁能带着凉爽的感觉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也让我感觉到了秋天的凉爽。 (3)对比理解比喻句的作用 出示两组句子 师:请大家读读这两组句子,看看哪组句子读起来更优美? 生:第二组 师:为什么?谁来说?

《春夜喜雨》教学实录1

《春夜喜雨》教学实录1 师: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这个“杜”是谁呢? 生:(齐答)杜甫。 师: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以前曾学过他的什么诗? 生:学过他的《绝句》。 师:你能背背这首诗吗? 生:(大声而流利地背诵《绝句》) 师:背得真流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夜喜雨》。 (出示全诗) 师:请同学们看这首诗,它属于哪一类? 生:它属于律诗。 师:几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 师:要学其诗,先知其人。让我们走近杜甫,初步了解其人其诗。 (出示杜甫的简介) 师:谁来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杜甫的简介)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韵味,并根据注释,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朗读,并根据注释自学) (出示全诗)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生:(高声朗读) 师:声音响亮,读出了节奏,有自己的韵味,非常好!但是有一个字音没有读准,谁听出来了? 生:“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读错了,应该读“zhònɡ”。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然后选择正确的读音。 生:(认真看注释) 师:知道应该读什么音了吗? 生:(齐答)应该读“zhònɡ”。 师:非常正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 师:达到了老师提出的读书要求,真棒!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生:(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看诗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喜。 师:诗人因何而喜? 生:因这场春雨而喜。 (板书:雨) 师:那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 生:春雨能滋润大地。 生:春雨能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春雨过后,我们能看到美丽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其实,雨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之景,本来无所谓喜与不喜,可进入诗中就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依托。因此,同是写雨,作者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25.古人谈读书 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

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4.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教学重点】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图片:古人谈读书 2.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要作品:《春日》《观书有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岂”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5.理解词语。

人教版小学语文《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一、直接导入:我们今天共同来学习一篇课文——《秋天的雨》。(出示图片)看老师板书课题,小雨点蹦蹦跳跳地、唱着歌就来了。齐读课题。)课文中有些比较难读的字词,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它们读准。(小朋友的声音真洪亮。) 二、字词学习。出示字词,认读,(重点字着重突出)板书凉爽的爽。 三、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看看你读懂了什么。)现在我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看书、倾听,看看从课文中,你有什么发现?)哪些小朋友愿意起来展示你美妙的声音?(找生分段读课文。)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美读,读出感觉)通过读、听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四、交流发现。(整体认识。) (四、课文读完了,《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神奇) 1、秋天的雨,就像个神奇的小精灵,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把神奇的钥匙带给你什么感觉?——清凉、温柔。你感受到了秋天的雨的特点。(板书,钥匙) 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扇大门,去发现、去感受一下秋天吧。(探寻秋天的奥秘吧)(欣赏秋天的美吧。)走进秋天,你看到了什么? 2、你看到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随机出示相关片段)你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吗?我们去看看它是怎么打扮它的朋友的吧。 (1)你看到了谁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枫树……,秋天为什么能够给大自然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因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吗? (2)你喜欢哪句话,起来读读吧。(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都是有会说话的小精灵,它会告诉你许多信息,你要好好体会哦。)(随机出示超链接)这句话,让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去掉一把把中的一个“把”字好不好?去掉“扇哪扇哪”好不好?】【从一把把,你体会到什么?(叶子多),从扇哪扇哪,你又体会到什么?(叶子在轻轻飘动)(叶子慢慢变黄的过程)(你看到了金黄的颜色,你看到了银杏树叶子的形状(叶子的形状——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银杏叶的形状形象地为我们展现在眼前),你还看到了银杏叶变黄的过程……)边读边根据字词句想象画面,是我们感受文字的好方法。 这句话又让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随机出示图片)边读边做动作,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表现出来吧。(你挤我碰,频频点头,它们都有了生命,都活了。) 菊花仙子得到了许多漂亮的颜色,数也数不完,就用了一个省略号代替了。 (3)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你能不能也用这样优美的句子说一说?(图片)(小朋友们知道得真多,语言也这么丰富,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就用

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语: 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 (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 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 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观书有感·其二

观书有感·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

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 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