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XXX

摘要: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简要历史过程,在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国外可持续发展观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刘内涵;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概括总结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及其特点;概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客及其趋向。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理论框架;学科方向;研究内容

目录

1.引言 (3)

2.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内涵 (4)

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4)

国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观 (5)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6)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7)

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8)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9)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1)

4.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和内容 (12)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 (12)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殛其趋向 (14)

1.引言

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迎来英国产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劳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那种“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工业化以来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使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纷纷采取环保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但最初的环境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界限而演变成全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酸雨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对环境问题的关往、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学时代”的开端;1972年,以美国Meadows 为首的研究小组出版《增长的极限》,指出了地球的有限性,得出了“零增长”的悲观结论;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文件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的觉醒l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出版《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必须从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SustainableSociety)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负责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并于1987年在第42届联大通过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人类在探寻台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今天,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念,但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理论和实践上尚需开展长期深人研究和探索。

2.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则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理解不尽一致、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据不完全统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数十种之多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的深人理解,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给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该定义体现以下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②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⑧共同性原则,意指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某个

国家不可能独立实现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这一定义的文字表述具有浓厚的感情{学色彩和伦理色彩,可对其作出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推论.内涵丰富,可持续发展的其它许多定义基本上都是由此演义而来。

国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①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可持续发展问题专题研讨会,INTECOI,IUBS,1991),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②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2)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现。①在生存于不超越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环境;②人口规模处于稳定、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集约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得到保护和改善、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新的工业和新的工作、经济从增长到持续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这类观点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①可持续发展旨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Barbier,1985);②自然贤本不变前提下的经济发展,或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人(Pearee等,1989);③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

济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①可持续发展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Spath,1989);

②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⑨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各个参数的约束下,人均财富不能实现负增长(Solow,199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理解有别于发达国家,代表着发展中社会的普遍要求和利益,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要求。

(1)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也应是既符合本国利益、又不损害他国利益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公平和国际公平,这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DP)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89)所强调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奉保障。

(2)江泽民同志(1995)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必须切实保护资源与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赞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其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以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安全。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1)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系统共同构成复杂的人地巨系统,马世俊等称其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中的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扬弃人地二元论,树立“天人合一”的人地巨系统观,从整体上把握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筒言之就是实现人地巨系统的最优化发展。

(2)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利用与生产废弃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强化环境的价值观念、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抑制环境污染的发生,积极开辟新的资源途径,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3)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要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4)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而言:主张公平分配地球资源,即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即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5)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人类一方面要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把人口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从而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6)从地球的同一性角度而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要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合作关系。

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科学定义的不断明确,赋予“发展”以全新的内容。一门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综合性的新学科——可持续发展学正在孕育之中。可持续发展(学)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必然有其建立的理论基础。但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决定了其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思想和理论正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无论如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应始终紧密围绕两条主线:①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化②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济一社会复杂巨系统的运行机制。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1)地球系统科学(垒球变化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宏观生物学、遥感技术以及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科学体系,其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总结地球系统的演变规律与机理,破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展变化之迷,因此可称其为“全球变化科学”。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水、土、大气污染,适应、减缓全球环境变化,制定有关环境闫题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正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正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人类社会一致行动制定《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涉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据。因此,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科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已日益得到公认。

(2)环境资源稀缺论(环境承载力论)。环境一方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及物质能量,另一方面容纳井消化其废弃

物。随人类活动范围及强度日益加大,环境资源日见稀缺。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力限度(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抗干扰能力)时,就产生种种环境问题。环境资源稀缺论的主要特点:一是绝对性(在一定的环境状态下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衡量和把握其大小)和相对性(环境承载力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不同而异,而且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其大小)的结合二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地区不同或时间不同环境承载力不同)。环境资源稀缺论要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深人研究环境的承载力状况,从而合理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达到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发展。

(3)环境价值论(环境成本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自然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并且是稀缺的,因而是有价值的。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价值的客观存在,但在理论和实际经济生活中却从来不重视甚至不考虑其价值的存在。环境价值论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将环境价值合理量化,以将环境价值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在经济核算中考虑环境的成本价值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中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建立并实施环境价值损失的合理补偿机制,从而定量地观控环境价值损失及环境价值存量,为可持续发展决策服务。

(4)协同发展论。可持续发展实质是人地巨系统的协同演进,也就是经济支持系统、社会发展系统、自然基础系统三大系统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教益、社会效益

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效益的统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已经变成未来的最优选择,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必然要落实到一个特定的空间,即区域,它们均表现为由自然基础系统、经济支持系统和社会发展系统紧密耦合的综合体。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研究必须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着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方面。

(1)陆地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大气、海洋、陆地三大部分及其界面的互相联系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衡量,陆地最重要、最复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研究却相对落后,其研究最具重要性。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首先应从具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着手。区域是陆地系统的空间单元,而且具有全球性,因此,陆地系统科学赦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现代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协调观”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的整体性研究思想之一,协词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的中心内容。现代人地协调论是人地相关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其基本观点是:①现代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改善、资源合理永续利用、环境质量提高以及由此涉及的生活、社会指标都纳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综台性发展战略目标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其达到充分和永续科用;③遵循经

济、社会和生态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强调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观,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区域PRED系统论。区域PRED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①区域是由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经济发展(FRED)构成的一个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杂巨系统——区域PRED系统;②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维持PRED系统耗散结构的外在条件;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之问的协同作用是区域FRED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在动因。

(4)区域发展控制论。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的发展模式由自发的发展向自觉的发展的重大转变。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定的区域发展过程,其中人的意志起关键作用,这种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现实的和未来的)来设计和约束区域发展就是区域发展控制。其基本观点是:①区域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可控制的非线性过程;②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实质是对通常发生于个别子系统或局部环节的人流、物流、能流和往往发生于整个系统的信息流的高技术调控;③信息反馈是实现区域发展控制的基本方法。

4.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和内容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

(1)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生态学方向。生态环境资源因素是除人口因素之外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方向以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平衡、自

然保护、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等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2)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经济学方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国际社会对“增长”与“发展”之关系的多年论争,传统的经济增长(指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概念已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取代,后者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的内容,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结构的进化、经济体制和组织的优化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扬弃了片面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模式,强调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可持续经济发展。该方向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资源供需平衡等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学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体现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性作用。

(3)可持续发展研宛的社会学方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消除贫困、公平分配物质财富、资源合理配置、科技进步、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社会,也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人口与环境相互依存的社会。该方向以社会可持续

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消除贫困、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科技进步等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学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内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经济效益与社会公正取得台理的平衡”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和伦理规则。

(4)可持续发展研宽的系统学方向。该方向以系统论为基础,吸取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模拟技术、管理科学和决策论等学科的知识,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宏观着眼、从系统的微观人手,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依据因果联系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通过对系统边界、系统环境、系统要素、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发展机制和系统约束等的计算机模拟与优化,研究与预测系统的发展以综合协同的观点,探索人地复杂巨系统的运行机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将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三者的和谐动态均衡作为中心,有序的演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台与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建立人与白然、人与人关系统一解释的基础和评判规则。该方向的研究尤以牛文元等的研究工作为代表。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殛其趋向

(1)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构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涉及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领域,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如何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均需开

展深人的持续探索和研究。其科学理论应包括以下方面:①一般可持续发展论;②部门可持续发展论;③逸域可持续发展论;④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的基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依据,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其基本出发点都是追求区域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准则,其核心是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价模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太体可分为描述性指标和评估性指标两类,描述性指标是表示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评估性指标是评估可持续发展各系统相互联系与协调度的指标。由于每一系统都是由复杂的多元参敷组成,因此,度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必定是复合的,要求其在时间上能反映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在空间上能反映其整体布局和结构,在敷量上能反映其规模,在层次上能反映其功能和水平。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管理科学和决策论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等的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具有宏观决策能力、着眼于系统整体结构、且能把握其动态发展的系统分析方法,在研究高度复杂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方面具有优势,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国际上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驱动力一状态一响应指标”(DSR)体系,是结合《21世纪议程》中的各章节内容,分社会、经济、环境、制度四个系统,以“驱动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来构建指

标,突出了环境受到的压力与环境退化之问的因果联系,因此与可持续的环境目标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但对社会、经济指标,这种分类方法有一定缺陷(压力指标与状态指标之间投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有些指标属于“驱动力指标”还是“状态指标”界定不尽合理),虽然指标数目众多,粗细分解不均,但巳成为当前各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构建的框架和基础;②联合国统计局(UNSTAT)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FISD),在指标的分类上类似于UNCSD的DSR 指标体系,指标数目也较多且较棍乱;③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了一套高度合并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社会、经济、环境三太系统设计指标;④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国家财富”或“国家人均资本”为依据度量各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并认为国家财富包括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该指标体系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动态的评价框架,但一些概念难以量化(如社会资本),指标计算的技术要求高且难以操作;⑤可持续国民福利衡量指标,如UNDP(1990)的人文发展指标(HDI)、Daly等(1989)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SEW)、及新型国民经济体系核算指标——绿色GNP,后者是将现行统计下的GNP扣除“自然”和“人文”两大基本部分的“虚数”,即扣除了现实中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以衡量国家或区域的实质性进步,从而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进程,有于可持续发展的监测、调控和预警。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提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种层

次的区域、部门、城市和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也十分活跃。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新近提出了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新概念及计算模式,部分已开始实际应用究,如Wackernagel等(1996)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模式、Prescott—Allen(1995)的。可持续性晴雨表以及Cobb 等(1995)的“真实进步指标”(GPI)等。总的看来,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方法研究可以说五花八门,分歧主要在于:①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尽一致;②对指标的选取范围和多少意见不一;③对价值核算的适用范围认识不同;④对指标体系的量化方法、权重确定方法见解不同。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各种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均很繁杂,给数据收集、处理和解释带来诸多不便,不利于实际操作应用,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究并值得重视。

(3)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及技术体系。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人口控制、粮食保障、资源合理与永续利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消费、生活质量提高。均需要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悲观论”者的结论之所以是错误的,正是因为它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均对发展构成强力约束,打破此约束的潜力和动力来自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总水平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最能动因素,宴施国家关键技术战略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技术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的突破和带动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作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然更强烈地

依赖于新的科技大发展,期盼出现关键技术或技术群,以它们的带动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肯定的说,科学技术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甩。可持续发展的几种技术体系:①环境无害化技术(是指以预防为原则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以及服务与管理系统;②环境生物技术: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等的生物工程技术;③综合利用技术;④节能技术与新能源技术;⑤洁净煤技术(CCT);⑥生态工业技术;⑦可持续农业技术(生态农技)。

(4)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前瞻性研究领域,旨在综合开展一个区域(或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人文(社会经济)基础、地缘环境特点的研究,全方位地分析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选择和战略对策,构造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技术”五位一体互为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和发展战略,是当前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5)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研究。可持续发展虽已成为一种最优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但要使这种发展观成为一种发展现实,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条块分割、信息闭塞、随意决策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建立能够综合调控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以及生态和环境结构与功能、信息反馈灵敏、决策水平高的管理体制与机翻,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制和协弼管理机制,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因此,

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研究,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6)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研究。区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必须在全球合作、竞争和相互依赖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当前,环境问题全球化、南北差距扩大,对垒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将促进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国际合作,为国际社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一致行动为各国开展环境外交和保护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 近年来,私营企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内容提要:私营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的热点之一。论文以着名的民营企业苏宁集团的成功,阐述只要正确运用政策、抓住机遇、科学管理,私营企业一定会有光明前景,同时也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论文旨在阐明在新时代里,人们要敢于直面挑战,突破旧观念,私营企业也会大有作为。 关键词:私营企业持续发展 引论 闻名全国的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始创于1990年,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奋力拼搏,苏宁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规模80多亿、上缴税收过3亿元、员工万余名、连锁企业遍及全国24个省市地区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集团。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之一、全国民营企业10强、全国连锁企业10强、中国商业企业名牌企业、江苏省着名服务商标等殊荣。 更可喜的是自1995年起,是苏宁率先在中国家电流通领域尝试连锁经营的模式。在江苏省内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合肥、杭州、西安、深圳等地以直营和特许形式建立了数百家连锁店。自2000年苏宁确立了以综合电器升级,连锁扩张提速为战略的二次创业阶段。2003年在南京山西路开设18000平方米的专业自

营旗舰店堪称亚洲电器单体店之首,这意味着苏宁电器从空调专营到综合家电经营,再到信息家电拓展的第三次腾飞。在经营品类上,苏宁在做大做强传统家电的同时,大力培育信息家电;在连锁网络建设上,苏宁坚持以时间换空间、数量决定质量,快速建设苏宁在全国的连锁网络。如此种种,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同时,也见证了苏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苏宁集团从当初的“小个体”铸就成今日的辉煌,它成功地昭示了我国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的开放,法律的完善是苏宁形成的根本 苏宁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产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二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替代单一公有制经济,二者密不可分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我国政治、社会、人文等已产生长远的影响。更据资料显示,浙江、贵州、重庆等省、市的工商联合会会长由私营企业主担任。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大上,至少有7位私营企业主党员的代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们进一步的强调要毫不动摇的发展私有制经济,而且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共同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据此,我们不难看出私营企业在我国正稳步地、持续发展,同时,关注私营企业的未来发展理应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重点,我国私

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地球系统科学》(考查) 题 目: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系 (部) 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 学科门类 理学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陈永奇 学 号 200907074084 成 绩 2010年12 月 25日

目录 目录 (1)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3) 2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3) 3 地球系统科学 (3) 4 全球化研究 (3) 5 可持续发展 (4) 6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几大体系 (5) 7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 (5) 8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推动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实施 (5) 9 全球变化研究为国际环境外交提供科学依据 (6) 10 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7)

【摘要】针对当今全球性环境危机问题,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只有积极地进行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才能很好地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球系统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 GIS)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严重挑战。当前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暧、臭氧层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加速灭绝等问题困扰着人们。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地球各圈层组成的统一系统即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早在10年前,科学家已普遍认识到,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各个圈层或子系统即地球系统来研究,才能回答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种观念性的转变,标示着从传统地球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变。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赖以生存。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生存空间,而且还是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不可再生和可再生物质源泉。因而地球既承受着人类社会物资需要的索取,也承受着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做的一切改造,特别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使人类社会全环化与可持续发展则是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生存与自然的基本矛盾,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严重挑战。 2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与全球增暖、臭氧屏蔽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等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涉及地球各部分、各层圈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可居住性问题。有科学家预言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科学家们面临的严重挑战。[1] 3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1] 4 全球化研究 全球变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纪 70年代。当时国际社会科学团体使用“全球变化”主要是表达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愈来愈不稳定,特别是国际安全和生活质量逐渐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考试论文 姓名:常青 学号:320910020301 班级:会计0903班 2010年6月

目录 1 引言 (3) 2 企业可持续发展论述 (3) 3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5) 3.1 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5) 3.2 注重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6) 3.3 企业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6) 3.4 通过绿色营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7) 4 结论 (8) 参考文献: (10)

浅析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非常繁杂,但是众多理论都是从企业内部某一方面的特性来论述的。比如文化说,要素说,核心竞争力说和制度说等等。 关键词: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创新 1 引言 研究背景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可持续性发展提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第一批“政策型、暴发型”企业发展的日趋平静,而且很多企业都成了“流星”,现存的公司利润很难在有大的发展,企业发展面临新的“瓶颈”期。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持续性发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流星”企业都是产品成功型企业,也就是凭借企业家的胆略和敏锐,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机遇、某个产品、某个项目、某种稀缺资源使企业迅速做大,但这种成功并不等于企业的成功,更谈不上企业的持续成功。而一些目前“如日中天”的企业是否在激荡的环境中仍然保持自己的发展速度,是不是也会迎来自己的“滑铁卢”?企业如何使自己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摆在了所有企业的面前。 2 企业可持续发展论述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煤炭设计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许昌钧州煤炭咨询设计研究院杨宏图 随着国家对煤矿产业政策的调整,乡镇煤矿逐步被大集团兼并重组,因此同乡镇煤矿服务的有关机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思想涵盖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一、加强管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主题 以加强目标成本预控;实现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全面加强管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贯彻落实紧缩支出的财务政策,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将成本管理的关口前移,建立起严格的目标成本预控管理体系。 认真落实“成本领先”意识,“管理精细”的理念,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本精细化管理,积极营造“事事有落实,处处有标准,人人有指标”的良好氛围,各部认真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目标”的管理体系,压

缩办公费、招待费支出,节约耗材,科学利用纸张,杜绝费用支出事前无计划、事中无控制、事后无约束的现象,确保成本的有效预控。 按照“一线同志爱仪器”,把设备仪器当做自己的脸经常去洗,当做自己的眼睛来保护,减少最大耗损,严格设备仪器查修维修制度,谁使用、谁负责,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维修,确保设备仪器正常使用,并减少维修费用的开支,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强化管理,节支降耗,加强耗材购销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性支出,降低非生产性支出,杜绝不合理支出,全面降低企业成本。 二、多种经营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后盾 我单位成立至今经历了由公司升级到院的进步,同时由原来的测绘丁级、设计丙级逐步提升到丙级和乙级,增加了评估、评价、矿山司法鉴定、生产能力核定、通风能力核定、煤矿的初步设计以及非煤矿山的测量和设计,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过去的辉煌已经过去,如何保持今后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进行二次创业,加快多种经营的发展。 1、要提高对多种经营重要性的认识,把多种经营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把多元化经营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要位置,在发展主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多种经营,以原有的技术资源为基础带动多种经营,以多种经营促进原有的工作(设计测绘)实施煤炭的多种元素与多种经营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XXX 摘要: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简要历史过程,在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国外可持续发展观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刘内涵;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概括总结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及其特点;概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客及其趋向。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理论框架;学科方向;研究内容

目录 1.引言 (3) 2.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内涵 (4) 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4) 国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观 (5)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6)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7) 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8)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9)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1) 4.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和内容 (12)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 (12)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殛其趋向 (14)

1.引言 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迎来英国产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劳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那种“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工业化以来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使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纷纷采取环保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但最初的环境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界限而演变成全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酸雨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对环境问题的关往、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学时代”的开端;1972年,以美国Meadows 为首的研究小组出版《增长的极限》,指出了地球的有限性,得出了“零增长”的悲观结论;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文件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的觉醒l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出版《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必须从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SustainableSociety)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负责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并于1987年在第42届联大通过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oc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其追求的目标。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企业的危机来自于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变化成为了日常行为,而且变化毫无规律、难以预测,正如管理大师所言:21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市场的全球化,以及资本经营的出现打破了行业限制,使得竞争对手的范围扩大了,国际化竞争的市场移到了家门口,竞争的程度更加剧烈,价格降低,支出增加,效益下降。同时,顾客成为市场的主宰,科学、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变为可能。 面对着环境的种种变化,如果还停留在原来成功的经验基础上,不能有效地解决伴随企业成长出现的问题,因循守旧,观念滞后,人才短缺,体制僵化,基础管理涣散,势必使企业从成功走向衰败。要切记,企业今天的辉煌不等于明天也成功。 以上所述的问题是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必然会遇到的

正常现象,这就给企业带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讨课题。 一、发展战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创立期也就是原始积累阶段,企业规模迅速膨胀,完成了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的一些初步积累。但在企业的成长期特别是成熟期,管理相对滞后,面临着多种机遇及发展方向的选择,此时企业的发展速度反而下降或停滞。这时候需要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才有可能进入企业的持续发展期。 持续发展期会进行持续的创新,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也要不断地修正前进的航向,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重新明确企业宗旨与核心价值观等的重大发展任务。 制定发展战略是中国企业为适应市场成熟的必然选择。因为竞争对手持续进步,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有新的竞争者进入,这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不进则退。同时潜在的竞争对手,潜在的替代品也会不断出现,而且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市场也进一步规范,以前可能靠一两张条子、一两个政策机会就能赚钱,但以后这种赚钱的机会就少了。同时,顾客的消费行为也越来越理性化。彼得德鲁克说: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比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理论和唯物史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特征现状启示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逐渐激化,于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一个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维护其与自然的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态恶化的困境,寻求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透过理论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它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协凋,以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种思想。它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鼓励.对不利的应予摒弃。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征及现状 与传统的发展观念相比,可持续发展观具有整体性、有机协调性和以人为本性。整体性是指可持续发展观在空间维度上体现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着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在文化维度上,体现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优化。追求的是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纵向关系上注重把持续的和长远的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所以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效益,而是整体的、长远的效益。有机协调性是指它把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各种要素有机组成的密不可分的巨系统,各部分是相互规定、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强调各部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保持整体稳定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注意发展的极限,遵循适度的原则。该理论实际上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一是自然的可持续性;二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三是社会的可持

一个企业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生命力是不是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看这个企业能否应对危机;可以这样说危机应对能力

一个企业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生命力,是不是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看这个企业能否应对危机;可以这样说,危机应对能力是企业最重要、最根本的能力。汇源被暴出铅含量超标,其在危机应对方面有很多的闪光点,可以看出其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但也有所不足! 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应该马上予以重视。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充分利用第一个“24小时”,控制危机的局势,阻止不利情势的蔓延,从而最大可能降低危机对企业所造成的伤害。 3月7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汇源真橙汁饮料铅超标的信息。 3月9日汇源发布信息“上海汇源采取得力措施为消费者提供放心饮品”:其销售的汇源产品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而且主动将原料送往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上海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汇源产品原料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在曝光后的第一时间内,汇源食品积极地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沟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表“复检报告在送到监督管理局时出现失误,没有递到应该递去的处室,他们处室内部之间没有沟通好,所以最后出来的报告也没有作出修改,汇源真橙汁可以放心食用”。

可以说汇源在曝光后没有沉默不语,而是快速地作出反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发布了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并且获得了部分媒体的支持!尽管我们对监管信用产生了怀疑,总得来说汇源还是最快地发布了对企业有利的信息。 05年的雀巢碘超标事件,浙江质检局给雀巢15天的解释时间,而雀巢公司并没有采取相应行动,没有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扩大了不利情势的蔓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04年底的创维黄宏生事件,当天晚上创维就成立了以副总为首的危机管理小组,确立了新闻发言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一有最新动态会向公众及时传达,阻止不利情势的进一步蔓延,积极地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获得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 面对突发事件,企业危机小组中代表企业高层的核心人物该如何作为是亲自出场以镇情势,还是在幕后步控局面,是高调现身,立刻摆明观点,还是留有余地 3月10日,新文化报报出“汇源桃果肉饮料在长春检验出菌落总数超标千倍”,引起了各方关注,长春市部分超市已将汇源桃果肉饮料下架,并在空位上标注为“问题食品”。此事更引起了汇源集团的高度重视。当天,汇源集团副总裁赵金林从北京飞抵长春,向媒体和公众说明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4586008.html,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作者:徐一达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6期 [提要]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受到社会关注。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并对解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最后结合阳光玉露集团具体案例,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关键词:企业责任;问题;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阳光玉露集团为例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3日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或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尽到了企业应承担的责任或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投资人的利益和企业本身的利益外,还应适当考虑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利益群体及社会的利益,除了要考虑其行为对企业是否有利外,还应考虑对他人是否有不利的影响,如是否会造成公害、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等。企业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避免,其行为本身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还有就是企业在确定利益的同时,反过来还要对企业的员工或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力所能及,造福于社会。企业组织是存在于社会组织当中,两者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也正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公民要对国家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的重要部分,更要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从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来看,迄今为止,对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研究成果不多,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著作中,全面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相比于我国,由于国内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科或专业的设置还是空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学科规划更显然是迫在眉睫。从现有文献看,国内理论界基本上秉承了国外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学派的观点,几乎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该不该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有争论,但对于企业究竟该具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怎么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多少社会责任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 三、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的重中之重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在进入了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但是在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们有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本文首先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再针对性地对我们可持续发展提出几个发展思路。特别是要看到它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环境

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对我国环境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洁净能源比重提高 我国能源的人均消费量仅为发达国家的5~10%,按我国GDP增长速度,能源需求将在20 年内增长一倍。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煤炭比重过高,这也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自1993 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我国油气的需求逐年增加,对我国洁净能源比重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据国际能源署最新估计,到2010 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 万~1 亿吨,净进口率达到41%。 1.2 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 庞大的人口基数使资源紧张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战争威胁,我国资源发展实行的是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内向型战略。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后,注重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不但使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显然,这既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 经济发展为环境治理提供越来越强的物质基础 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后,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我国有能力在环境保护上进行更多的投入。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增加。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 世纪80 年代的0. 5%增加到2000 年的1. 5%。沿海发达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我国现在实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都与我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密切关系。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阅读,分析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优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主要存在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大;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化问题突出等问题。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城乡政策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增长,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科学规划城市,合理布局产业。 关键词:关中地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资源 1引言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用永恒主题[1-2]。李振泉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其中" 人" 是指社会性的人," 地" 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3]而王黎明则将人地关系概括为,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也有学者把人地关系定义为,人地资源及其相互关系[5],人地关系是人类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6]。而更多的学者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称为人地关系。[7-8]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随着人们对于关中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关中地区的资源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 2.1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十五”与“十一五”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稳定、持续的增长势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到达4314.63亿元,占全省的62.98%。人均GDP为18778.53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323.96亿元。与2000年相比,总GDP/人均GDP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加了2倍多,而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4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增加了6.5倍。 2.2关中水资源概况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有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灞河、黑河等,关中地区大多属于黄河流域。区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135条,其中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在陕西段河床长502km,流于面积3.32km2,横贯整个关中平原市关中地区的主要地表水源。

你如何看待中国在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方面地作用和主张。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 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顺之则昌盛,逆之则衰亡。 1、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捍卫者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贸组织规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制度保障,符合各国 的共同利益。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方愿同世贸组织成员共同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 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世贸成员落实协定谈判 成果,支持最不发达国家融入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大幅 提升。 在贸易方面,中国积极参与与做大全球经济贸易“蛋糕”,与贸易伙伴各得其利。 在关税方面。 2018 年,中国陆续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开放举措,包括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营 商环境,大幅降低商品进口关税。 ·大幅降低 1449 种日用消费品、 1585 种工业品等商品进口关税。 ·将汽车 ·实现进口抗癌药全部零关税。 ·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到7.5%。 在规则方面,中国支持完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面对根本不顾别国的利益,关起门来搞贸享 的根本逻辑。对此重大问题,中国交出的答案是协商、共同推进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升级换 代,谋性、开放性的新型全球治理机制体系。 2、中国经济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强引擎 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驱动力,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意义重大。没有中国的世界经济将黯 淡无光。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我们主张本 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理念,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 化朝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增加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言权和代表性。我们积极推动构建更好的国际发展合作格局,落实联 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国际社会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 努力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 3、中国方案引领全球化发展新方向 (一)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支持贸易自由化。 世界各国“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规则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 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战略要求”,让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中国不仅要成为现行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者,维护者, 还要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全球制度建设中作出贡献。 (二)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开放经济 坚持创新引领,把握发展机遇 坚持包容普惠,造福各国人民 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

阐述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阐述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往往意味着环保、责任和企业应尽的义务,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短期利润的减少,可持续发展似乎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事实证明,世界上一些高度崇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却获得了骄人的业绩和稳定的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而不损害其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即发展不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和区域之间、代际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我国也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中国于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实施21世纪议程的国家,这也是中国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标志。党

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可持续发展呼声的日益增高和人们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的环境行为正面临着日趋严峻而现实的压力,可持续发展使企业的环境责任凸显出来。 首先,有关环境的法律和法规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施加了越来越多的约束力。如1996年以来实施的与国际接轨的ISO14000系列标准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其次,面对能源的过度开采、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已经被摈弃,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企业也应当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长远的企业战略来规划实施。再次,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拉动企业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绿色产品”的消费,企业为了赢得市场,追求经济效益,就必须摈弃以往高污染的产品生产而代之以绿色工艺和清洁生产,在给消费者和市场带来生态正效应的同时,保持乃至增加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竞争力。 二、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获取利润是企业的经济责任,能否持续的获取利润和稳

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物流管理 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早。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 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 ”研究,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旨在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发展问题,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至此,绿色供应链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在发达国家兴起。 关于绿色供应链的内涵:Jeremy于2000年提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从原材料的采购、生产、消费、回收直到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Zsidisin在2001年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环境友好而进行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等而在供应链内采取的管理策略、行动所形成的合作关系。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研究:Joseph Sarkis在2003年指出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中将环境因素融入其中,一获取竞争优势,并在考虑诸多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产品生命周期、供应链绩效指标、环境友好实实践、绿色化的备选方案等决策要素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框架。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运作模型研究Geoffrey在2002年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通过对不同类型绿色供应链通过对不同类型绿色供应链结构模型的分析,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分为三类:遵循战略、过程战略及市场战略。Guide,V.Daniel R.Jr等人在2000年研究了基于再制造的供应链管理问题,强调通过对资源的再利用来实现制造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同时降低整个工业所产生的废弃物。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Kristie Mclntyre在1998年提出如果没有在供应链绩效中考虑环境要素,各企业的经营风险会越来越大,通过研究了绿色采购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过绿色供应链在提高企业环境绩效的同时也能提高公司的商业绩效。2008年,Yu-Shu Peng基于制造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利用好当前世界格局来发展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表现,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探讨与之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第六,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尽管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手里掌握着资金、技术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