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高三语文备考计划

2019届高三语文备考计划

高三语文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1.紧密结合高考形势, 吃透2018《考试说明》精神, 明确《考试说明》中每

一个考点的要求、范围、难度, 明确出题点并找出规律, 搞好知识点全面复习。

以《考试说明》为行动指南, 以2018年全国卷为实践样品, 揣摩2019年命题趋势, 探讨各种题型及其应对策略, 以策略指导教学实践。

2.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中心, 抓基础、抓重点、抓落实:要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探究意识上下工夫, 使学生始终保持适当的兴奋度;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中心、

以学生的领悟为基础、以学生的运用为落脚点, 使学生全面介入教学活动而不是被老

师牵着走。

3.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切实加强高三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要帮助学生形成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清晰审题能力、感悟归纳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方法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清晰规范的语言表述能力。教师要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步骤都有所悟, 有所得。

二、教学目标:

1.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

知识和能力体系, 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 对重点知识分考点进行复习, 建立知识系统, 力争做到小块不丢分, 大块得高分。

3.梳理知识网络, 总结解题方法, 提高审题能力, 规范答题要求, 强化踩分意识, 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

4.强化阅读和写作训练,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具体安排

“凡事欲则立, 不欲则废”, 编制教学进度, 不致于“盲人走黑路”。教学进度突出讲授与复习的有机结合, 重点与难点的合理分配。坚持“三条腿”(专题、作文、阅读)走路。基本能力要求(比如字体、卷面、规范化等)贯串其中;以练为主, 讲练结合。

高三语文复习分为三轮:

第一轮(2018.8—2019.3)重在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第二轮(2019.3—2019.5)重在专题复习, 查漏补缺;

第三轮(2019.5)重在强化训练, 提高实战能力。

一轮复习

8月1日— 9月25日①梳理必修1—5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点。②归纳复习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以及100个古今异义词语。③记忆古代文化常识。④文言文阅读训练。

9月26日—11月5日分专题进行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

11月16日—1月31日①论述类文本阅读②小说散文阅读③传记新闻阅读

2月1日—3月10日①语言文字运用②古诗词背诵篇目③针对一月统考查漏补缺

二轮复习

3月10日—5月1日①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 针对自己的学生在语基、表达等考

点的弱势环节复习。②注意在生活中为阅读与作文积累材料。③本月内30%的时间用在做题上, 注意总结命题规律与特点。

3月10日— 4月15日①偏重阅读古诗文与现代文。②练习作文的写作。③多做模拟题。

④关注有关考纲的信息。

4月16日—5月1日①重点是作文。②整个二轮复习已近尾声, 要检测一下学生

二轮复习的总体效果。

三轮复习

5月2日—5月31日①研读考纲, 它是高考命题的依据。②大量做模拟题,

要注意准备纠错本, 记录自己的弱势环节, 做好查漏补缺。③多看优秀范文。营造作文亮点。④回归真题, 多做各校模拟题。

6月1日—6月6日调节, 可适当看书, 保持良好心态。

四、复习备课方法和措施

(一)强化积累, 夯实基础

语文贵在积累。诵读和练习是语文积累的不二法门。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

基本方法, 语文高考必须重视诵读这个环节。各班除早自习外, 每天宜再安排20分钟诵读时间, 制订好诵读计划。诵读的内容, 可参见下列这些。

①诵读高中语文考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达到会背诵, 会翻译, 会解词。

②词(包括成语)。对高考内容进行全面撒网。循序渐进, 达到熟练程度。

③时文美文。自选和由教师推荐一些报刊上的最新时文, 通过诵读, 汲取思想精华, 领悟写作技巧, 积累语言材料。

④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特别留意与自己喜欢的文体相同的文章, 积累语言素材, 掌握考场作文的一般写作规律。

(二)考点训练, 实现突破

考点训练是语文备考的核心, 考点的训练必须以《考试说明》为依据, 掌握方法, 逐步推进, 巩固知识, 扩大视野, 提升能力。

1. 语言基础

(1)词语:掌握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了解常用虚词及复句的相关知识, 扩大熟

语的积累量, 重点掌握常见错误类型。

(2)病句:熟练掌握《考试说明》中的六种类型, 培养分析能力, 总结辨析方法。

——突出实际运用能力。

2. 语言表达

复习常见类型, 关注新题型, 多做创新题;贴近生活, 注重实用。——

依照规范操作。

3. 名句名篇

名句名篇重点在课内, 暂以《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64篇古诗文为准, 读、背、默不间断。

4. 现代文阅读

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观点主旨是关键, 培养阅读兴趣, 总结不同类

型文章的阅读方法和规律, 点拨答题技巧。

——审清要求, 依文作答。

5. 古诗鉴赏

广泛阅读, 加强积累, 进行鉴赏技巧的总结分析和点拨, 授之以渔, 以不变应万变。

6. 文言文阅读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注重翻译的“信、达、雅”。强化语境意识, 能分析概

括文中观点、态度, 领悟人物形象, 体会

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

(1)实词——重视积累(重点是“大纲”上规定的120个实词), 巧妙推断具体语境中的词义。

(2)虚词——突出重点(18个虚词), 辨明用法。

(3)句式翻译——直译为主, 避开误区。

(4)分析综合——重视人、事、理。

对文言句式的复习, 要注意五个联系:

①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对词类活用的分析联系起来;

②把对实词意义的理解与辨析特殊句式联系起来;

③把理解文句与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联系起来;

④把课外材料与课本联系起来;

⑤把文言中的辨词析句与现代汉语最基本的句法分析联系起来。

7. 写作训练——打造文体强势, 突出文章亮点。

突出两种文体(记叙文, 议论文), 强化三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在标题、开头、段首、结尾等处画龙点睛, 设计亮点。

第一学期按片段和类型分别训练规范文, 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及写作技

巧, 并训练书写能力, 每二至三周一次, 注重指导与评讲;第二学期与考试结合, 按题型训练速度, 精讲精练, 注重积累时事焦点方面素材。

(三)强化合作意识, 做到精诚团结, 艰难与共。

做到六个统一:统一资料, 统一教学安排, 统一教学内容, 统一教学方法, 统一教学时间, 统一教学检测。注重备考研究,加强集体备课。

要研究《高中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尤其要研究《考试说明》中所列的

考项, 要明确目标, 逐项对照, 务求落实;对《考试说明》中新修订的内容, 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而明确复习目标, 调整总复习的训练思路。要研究学生学

习规律、心理、知识结构, 研究教法学法。把准考点, 理清知识点, 找准教与考, 教与学的结合点。

面对新教材、新高考, 教师一定要有集体备课意识, 这可以说是解决目前新

课程教学难的重要突破口。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讨论没一个考点的重点、授课思路、方法及典型试题, 精心完善每一个考点复习的学案和教案。集体备课流程是:主备人→研

讨→研究课→研讨→集体教案(主备人须准备学案、精讲教案、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回顾

反思、知识结构;讲解构思和教学程序)。各位教师要博采众家之长, 对自己的个人备课进行二次加工, 集体教案→个性发挥→上课, 下课后教师还要根据教学情况

第三次对个人备课进行反思、修改, 从而实现备课的最优化、个性化。

(四)讲究复习方法, 注重学法指导, 精讲精练, 增效减负, 提高学生的主观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 培养学生定下心来读文章的习惯。

对文章要总体把握, 有总体印象, 答题时注意上挂下联, 到文章中寻找对应点。在阅读中, 一些同学不会从文字出发欣赏“细节”, 从而逐步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没有养成“依言”入情悟道的习惯, 精读文章, 学会欣赏“内涵”, 更谈不到情感得到调动与熏陶, 思维得到“内化”与拓展了。

复习知识重要, 复习方法更重要;师生要经常归纳各个知识点的规律性的东西, 力求能举一反三。尤其是主观题的训练, 不能只停留在教师宣布“参考答案”上, 要让学生自己练, 自己讲答题的思路, 自己互相评价答题的优劣, 不仅“知

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掌握答题的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复习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 建立内在联系;锤练思想方法, 提升解题能力;加强知识综合, 提高应用能力。为此, 教师要多开展一些有效复习

的策略研究, 特别要多研究学生, 实现课堂教学“三讲, 三不讲”, “三讲”——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的点拨)。“三不讲”——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做题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过偏的问题(超越本阶段教学深度

的问题)不讲;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 讲了也不懂的问题)不讲。注重教学的反馈与矫正, 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2. 提倡运用“探究式复习模式”,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近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 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

本要求和思路。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 它是检测的标尺, 是分析失误的前提, 是归纳总结的基础。

感悟探究:教师设计问题启发学生: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思路。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谈出各自的看法, 师生共同总结, 归纳思路与方法。然后教

师对此类试题的将来考察方向作前瞻性预测。“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 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

巩固训练:配合备课组精选的试题进行逐项训练, 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

题的能力。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 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

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 训练的类型要全面, 难度要适中, 能力要求要到位,要多动手。

变式:变式1:纠正错误——分析归类——巩固练习

变式2:练习——析误——总结——迁移

变式3:归类梳理——析练合一

变式4:心理探源——排除干扰——迁移巩固

(五)上好每节复习课, 成功在于课堂

【总要求】

1.紧抓五“点”:知识点、能力点、重点、难点、缺漏点。

2.坚持三“主”: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训练主线。强化训练, 培养考试的能力;精讲精练, 举一反三;

3.授予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练前指导, 及时反馈, 有效评价;

4.加强检测, 分考点进行专题测试与综合考试并举, 做好考前指导, 考后讲评, 落实复习目标;

5.让学生每节课均有所得, 主要训练均在课堂完成。

【不同类型课型要求】

1.知识复习课。

各种命题角度典型实例导入→归纳知识要点、弄清高考命题角度→典型例题训练→评讲

点拨解题思路、归纳做题方法→迁移训练(包括高考试题未出现的命题角度)。

2.阅读鉴赏复习课。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阅读并完成文后试题)→上课第一环节指导整体把握文章(全文和各个局部写了什么, 文章思路和结构, 文章重点和特点)→上课第二环节进

入答题, 进行答题程序与方法指导(要求学生通读题目, 把握每个命题指向;审

清每个试题的题意, 明确解答要求;锁定每个题目的研读区间, 探究答案;分析

解答要点, 规范表述)→课末小结环节, 归纳文章阅读程序和解答试题基本步骤

→布置课外训练作业。

3.综合试卷评讲课。

评讲试题要走出“对答案”和“就题论题”的教学模式。评讲时, 一要注意突出重点。错误面大的题目、分值大而得分率不高的题目、新题型的题目、思维难度较高的题目

应该成为评讲的重点。二要注意将错误原因的分析和运用基础知识解答结合起来, 使训练起到强化和运用知识的作用。

4.作文指导课

作文指导与训练, 既要分散又要相对集中, 既要系统化又要系列化。即作文

指导与训练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即系列化), 穿插于各项专题复习之间, 每次训练要保证相对集中的时间对某一板块进行整体指导(即系统化)。

A. 审题意识。高考作文的审题不可能成为一大障碍, 但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到底的, 需要好好琢磨, 细细思辨。只有领会命题意图, 才能把握写作思路。

B. 文体意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平时训练要有文体意识, 记叙文就是要有描写意识;议论文观点鲜明, 要有思辨意识、哲理意味;散文要有人有事, 揭示哲理。

C. 结构意识。段落不要分得太零碎, 以免给人一种很散的感觉, 不要故作高深写“题记”, 不要分成“一”、“二”、“三”、“四”, 很自然的分成4——6个自然段即可, 要文气贯通, 一气呵成。

D. “亮点”(创新)意识。一个巧妙机智的构思, 一个精彩的段落, 一段内涵丰厚的句子, 一个有个性的词汇, 甚至一个有如诗眼的字, 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标点符号, 都可以作为亮点, 提升文章的层次。有的考生喜欢故作深沉, 故意把文章写得很“含蓄”, 缺乏开点题的意识, 以致使得观点不亮。要凸显自

己的亮点, 不怕张扬, 不怕“招摇”, 把文章的语言美、立意美、结构美发

挥到极致。

E. 语言意识。尽量“装潢”作文的语言。要进行写好一段排比或一段比喻的训练, 进行写好一段逻辑性强的文字的训练, 进行写好头一段精辟有哲理的话的训练, 进行写出一段生动形象的话的训练。总之, 要在语言上“征服”阅卷教师。

首先, 学科组要制定详细的作文教学计划。其次, 学科组要认真研究课本, 从课本中挖掘作文素材, 研究课本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写教学反思。第三, 教师要整合信息广泛收集资料, 编写校本教材。

具体做法:①长与短结合(即整篇、分段与组句训练相结合);

②文与纲结合(成篇训练与拟提纲相结合);

③读与写结合(读课文、读时文、读高考优秀作文, 促写作);

④练与评结合(练规范, 练技巧。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

(六)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精选习题(套题)、加强训练(限时限量), 讲求实效

进入高三以后,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语文有这样的感觉:语文知识不少, 管用的不多;学习的课文不少, 考试考到的不多;做的练习不少, 心中有底的不多。问题就出在练习的针对性、典型性、有效性上面, 因此,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 以高考试题、试卷为蓝本, 本着“题型要对路, 材料要典型”的原则, 全面地研究高考试题、试卷, 包括它的总体设计、各题的考查目的、设问的角度、干扰项设计的特点、解题思路等等, 并在此基础上精选习题, 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应当在学生做题的基础上, 注重有效指导, 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

练习和反思、总结时间。防止学生被淹没在题海训练中, 要重点培养学生解答出题目

后对同类知识的比较、辨析和对方法、规律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练就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学科组要组织教师对资料进行筛选, 重新组题, 自己编题, 形成校本特色。学科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分工合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给学生训练的题目, 老师必须先做一遍, 不选错题、无答案题, 对偏题、过难题做适当处理。

习题的选用应以以下三点为标准:一是知识的高含量。试题要最大限度地增加覆盖面, 尽可能囊括最多的知识点。二是思维的开放度。适度开放, 给考生以思维的空间, 而不是就题论题, 死记答案。三是文化内涵的厚重性。各地试卷在选材上都趋向于文

化含量高、文学色彩浓的文章, 命题时注意挖掘其内蕴。

(七)认真落实教学策略, 进行质量分析, 对缺差情况采取补救措施在教学中切实落实“培优强中抓基础”“低起点, 小坡度, 小步走, 勤反馈, 及时补, 滚动递进”的教学策略, 既关注教材, 更关注学生;注重因班制宜, 因材施教, 力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均有所提升, 尤其对临界生的语文学习要多关心帮助。

教师每次模拟考试之后要认真采集数据, 最好建立“学生语文成绩档案库”, 对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情况进行质量分析, 把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测验成绩都加以细

化和分解, 明确学生在哪一部分失分较多, 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 是需要大面积的补救还是需要个别辅导;全面清楚地了解每个小题的答题情况和每个学生的薄

弱环节, 从而对一个阶段的复习作出小结, 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老师要做清醒的老师, 学生要做明白的学生。

(八)讲评课、研做高考题方面

每周安排一节公开课, 全组听课, 听完后, 本组教师要进行很好的评课, 每位教师至少提一条优点、两条缺点。每位教师两周做1套高考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