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高中物理的思维迁移教育探索

关于高中物理的思维迁移教育探索

关于高中物理的思维迁移教育探索
关于高中物理的思维迁移教育探索

关于高中物理的思维迁移教育探索

【摘要】学生的思维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学习状况。对高中生的物理思维迁移教育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保护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构建学习积极性、恨透物理学史的教育等。文章就高中物理迁移能力的理论综述入手,浅要探究了影响高中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因素,并就高中物理的思维迁移教育教学策略做出论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迁移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5-02

物理思维迁移教学往往指的是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

将物理知识作为有效载体,积极进行物理思维情景的创设。同时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学生思维的引导,以确保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掌握和解决物理问题。所以,高中物理的思维迁移教育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物理思维迁移能力的理论综述

1.思维

通常来讲,思维指的是人脑中对于客观现实的一种概括反映和间接反映。对于某些具有特色思维的学生而言,思维就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物理技能和物理态度的认知活动,

即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和物理问题解决的重要心理活动。而思维的迁移则值得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这种思维的影响可以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亦或者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2.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便是一种物理知识(物理思维)对高中学习的另一种物理知识(物理思维)的影响。其中迁移就包括了逆向迁移、顺向迁移、负向迁移、纵向迁移等。具体来说,物理思维迁移的就是不同物理思维或者物理知识之间的影响、迁移。或者说一般思维与物理思维之间进行的迁移,即互相影响。

二、影响高中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因素

1.主观因素

影响高中生物理思维迁移能力的主管因素主要指的是学生自身的一些不良心理因素。具体来说有学习目的模糊、胆怯心理和逆反心理等。其中,学习目的模糊指的是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物理学习仅仅是为了老师布置任务,获取好分数。而非是为了获取物理能力和掌握知识。例如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某一物理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不管理论知识源自何方、为何会有某种共识产生,只是单纯进行死记硬背。

胆怯心理则是出于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被动

情况,认为物理学习难度大,而害怕甚至放弃物理学习。例如,一些学生在“电磁”相关的章节学习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偏多、公式繁杂、混淆点和重难点多,学生面临这样的问题就会觉得“物理难学”,甚至一度把这种观念强化。

逆反心理则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长期采用单一教学方法,进而产生了一种思维上的障碍,影响学习兴趣。大部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相当强,表现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便是一旦某一学习内容或者理论太过于繁复,学习兴趣也就下降。进而产生排斥感、挫败感等,最终放弃学习。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往往是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某些思维障碍,而这些思维障碍则集中表现在部分学生自我中心思维较差、抽象能力不足、思维定势缺乏创新等。就学生自我中心思维较差来说,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明晰的一些知识点一旦和科学理论相互冲突,学生就不会自觉的运用一些自身经验或者自我推理进行问题解决。

思维能力较差是大部分理科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很难抓住问题本质,极易被物理问题的表象迷惑。与此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很难寻找到解决方案和替代方案,只是单纯习惯某一特定的物理解决思维和模式。

思维定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思维“心向”,指的是一些

高中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期习惯了一种特有的学习模式或者定势思维,使得面临新的物理问题的时候很难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也很难进行逆向思维。

三、高中物理思维浅析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思维迁移意识

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物理学习的有效性。一旦高中生对于物理学习或者物理理论、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等产生兴趣,其整个学习过程便很容易深入进去。一旦遇到物理问题也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进行解决。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思维迁移教育过程中,物理教师需要善于技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迁移意识。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1)应当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点作为出发点,尽量在原有的物理知识和课本内容基础上寻找一些能够获取学生兴趣的内容。以便于引导学生思维前进。

(2)尽量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物理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又是学生“模棱两可”的,这样才能有效技法学生的求职意思和学习兴趣。

(3)选择一些与现代生活相近的时代的物理学知识,并逐渐以这些知识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兴趣。

2.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物理思维迁移能力

高中生物理知识的认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理

学习的质量,也是知识之间衔接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对于高中物理知识的认知结构,确保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广域的物理知识网络结构,满足物理知识的转换条件。最为重要的是,只有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凭借着认知结构中物理知识的关联实现物理思维的迁移能

力提升。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构建一个新旧

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确保新的知识能够与旧知识进行融合,并找到自身的适当位置。例如,教师可以将自由落体运动、万有引力、曲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等有关联的知识串起来讲述,并将不同的公式进行透彻分析,让学生一一辨明。

四、结束语

思维是问题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迁移的能力是高中物理思维迁移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

归宿点。所以,广大物理教师在高中物理的思维迁移教育过程中应当强化物理学习过程和规律,形成良好的思维迁移趋势。为物理思维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易混淆点等理论和公式也只有在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掌握、理解和深化的基础上才能高效学习,最终提高物理学习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永胜.高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中学

物理,2010,17:12-13.

[2]刘润华.高中物理教学的思维要求及培养策略[J].中学物理,2015,01:35-36.

[3]许建国.关于初中物理渗透物理思维教学的思考[J].数理化学习,2014,07:40.

[4]郁存杰.高中物理学习中常见思维方法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5,02:81.

[5]杜卫庆.高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2:43.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学习物理重要,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更重要。学好物理的“法宝”包括预习、听课、整理、应用(作业)、复习总结等。大量事实表明: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做好练习是巩固、深化、活化物理概念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善于复习、归纳和总结,能使所学知识触类旁通;适当阅读科普读物和参加科技活动,是学好物理的有益补充;树立远大的目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保证。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课前认真预习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

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的! 四、及时做作业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北京二中通州分校:高中物理组 2012年4月 中学物理解题中涉及到科学思维方法大体上两类, 一类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 数学推理方法:函数、函数图象、极限 替代方法:、 近似替代(平均值)、极限替代 比值定义法 图象法: 实验验证法 实验分析法 平行四边形法等效替代法 假设法 反推法 理想实验法--“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 控制变量法 变量转换法(a-1/m) 整体法 隔离法 正交分解法 三力平衡三角形法 相似形法 (力的矢量图与几何图形)等 一类是解题方法 ------ 就解题方法而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也很多,这里将高中物理解题中经常要用到的 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作一些介绍。 1、物理模型法 物理模型法是只考虑对实际物理现象来说是主要的、本质的因素,忽略次要的、非本质 的因素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利用物理模型,实现高效解题的策略。 例1: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决定举行遥控赛车比 赛。比赛路径如图所示,赛车从起点A 出发,沿水 平直线轨道运动L 后,由B 点进入半径为R 的光滑 竖直圆轨道,离开竖直圆轨道后继续在光滑平直轨 道上运动到C 点,并能越过壕沟。已知赛车质量 m =0.1kg ,通电后以额定功率P =1.5w 工作,进入竖 直轨道前受到阻力恒为0.3N ,随后在运动中受到的 阻力均可不计。图中L =10.00m ,R =0.32m ,h =1.25m ,S =1.50m 。问:要使赛车完成比赛,电 动机至少工作多长时间?(取g=10m/s 2 ) 解析:设赛车越过壕沟需要的最小速度为1v ,由平抛运动的规律 1S v t = 2 12h gt = 解得 1v =3/2g S m s h = 设赛车恰好越过圆轨道,对应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2v ,最低点的速度为3v ,由牛顿 运动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2v mg m R = 223211(2)22mv mv mg R =+ 解得 354/v gR m s == 通过分析比较,赛车要完成比赛,在进入圆轨道前的速度最小应该是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全集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全 集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运动的描述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4:力的合成与分解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5:牛顿第一、三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6:牛顿运动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7:摩擦力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8: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9: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0:弹力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1:万有引力与航天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2: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3:曲线运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4:静电场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5: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6:电势能电势电势差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7: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8:宇宙航行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19:机械能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0:功功率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1:势能动能及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2:电场电场强度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3:静电场中的导体电容器电容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4:气体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5:磁场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6:交变电流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7: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8: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应用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2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0:磁场磁感应强度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1:电磁感应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2:电磁感应与现代生活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3:恒定电流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4: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5:欧姆定律电阻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6:安培力洛伦兹力等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7:分子动理论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8:力与机械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39: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思维导图图解40:热力学定律

高中物理用到的物理方法

高中物理思想方法归纳 1、比值法 高中物理中有很多的物理量用比值法进行定义的,例如:速度、加速度、电阻、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电势等。这些物理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物理量本身与定义的两物理量无正反比关系。 2、构建物理模型法物理学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模型课.无论是所研究的实际物体,还是物理过程或是物理情境,大都是理想化模型. 如:实体模型有:质点、点电荷、点光源、轻绳轻杆、弹簧振子、单摆…… 物理过程有:匀速运动、匀变速、简谐运动、共振、弹性碰撞、圆周运动……* 物理情境有:人船模型、子弹打木块、平抛、临界问题…… 求解物理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迅速把所研究的问题归宿到学过的物理模型上来,即所谓的建模。尤其是对新情境问题,这一点就显得更突出。再如,电流的微观解释中,建立的柱体模型,柱体的截面积是s,长是l,单位体积中n个电荷,每个电荷电量为e,则根据电流的定义,就可以得到电流I =nsle/t=nsev。利用这个模型就很容易处理风力发电问题。 3、控制变量法自然界中时刻都在发生着各种现象,而且每种现象都是错综复杂的。决定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太多,为了弄清现象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再来比较、研究剩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如:探究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关系的实验中分别控制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和控制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再如,玻意耳定律的研究,是控制气体质量和温度不变,研究体积与压强的关系。其他两个气体实验定律也都是用这种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种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便于对其它实验的探究与分析。 4、等效替代(转换)法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成较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为等效替代。物理学中等效法的应用较多。如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分电阻;交流电的有效值等。除了这些等效概念之外,还有等效电路、等效电源、等

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之七:逆向思维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逆向思维法 江苏省特级教师 戴儒京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几道物理题的解法分析,阐述逆向思维解题方法的几种应用:一、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二、在因果关系上逆向思维;三、在迁移规律上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简单说来就是“倒过来想一想”。这种方法用于解物理题,特别是某些难题,很有好处。下面通过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几道题的解法分析,谈谈逆向思维解题法的应用的几种情况。 一、 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 解题程序,一般是从已知到未知,一步步求解,通常称为正向思维。但有些题目反过来思考,从未知到已知逐步推理,反而方便些。 例1.如图1所示, 图1 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分别由双线圈ab 和cd (匝数都为n 1)、ef 和gh (匝数都为n 2)组成。用I 1和U 1表示输入电流和电压,用I 2和U 2表示输出电流和电压。在下列四种接法中,符合关系1 2212121,n n I I n n U U ==的有: (A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入端。 (B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入端。 (C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出端。 (D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出端。 析与解:一般的选择题,是从题干所给的已知条件去求解,解出结果与选项比较,哪个正确选哪个。但本题我们不能根据两个公式去求解法,而只能逐一选项讨论哪种解法能得出题干给出的公式。 对(A ),初级ab 和cd 两线圈串联,总匝数为2 n 1,次级ef 和gh 两线圈亦串联,总

高一物理常用思维方式.doc

高一物理常用思维方式 物理考察同学的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些重要的物理思维方式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总结 一、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是解答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某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十分繁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用逆向思维,即把运动过程的"末态"当成"初态",反向研究问题,可使物理情景更简单,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称法 对称性就是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利用对称性解题时有时可能一眼就看出答案,大大简化解题步骤。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用对称法解题的关键是敏锐地看出并抓住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对称性,这些对称性往往就是通往答案的捷径。 三、图象法 图象能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能鲜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工具,图象问题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运用物理图象处理物理问题是识图能力和作图能力的综合体现。它通常以定性作图为基础(有时也需要定量作出图线),当某些物理问题分析难度太大时,用图象法处理常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功效。

假设法是先假定某些条件,再进行推理,若结果与题设现象一致,则假设成立,反之,则假设不成立。求解物理试题常用的假设有假设物理情景,假设物理过程,假设物理量等,利用假设法处理某些物理问题,往往能突破思维障碍,找出新的解题途径。在分析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时,常利用该法。 五、整体、隔离法 物理习题中,所涉及的往往不只是一个单独的物体、一个孤立的过程或一个单一的题给条件。这时,可以把所涉及到的多个物体、多个过程、多个未知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解题方法称为整体法;而把整体的某一部分(如其中的一个物体或者是一个过程)单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则称为隔离法。 六、图解法 图解法是依据题意作出图形来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直观,用于定性分析某些物理问题时,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解决物体受三个力(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的平衡问题时,常应用此法。 七、转换法 有些物理问题,由于运动过程复杂或难以进行受力分析,造成解答困难。此种情况应根据运动的相对性或牛顿第三定律转换参考系或研究对象,即所谓的转换法。应用此法,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解答过程一目了然。

高中物理思想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思想方法总结 引导语:物理是一门很多学生都掌握不好的学科,其实学好物理是非常需要方法的,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高中物理思想方法总结,欢迎阅读! 1.微元法与极限法 它本是高等数学中的知识领域问题,但在高中物理中只是思想方法领域的问题。在高中也根本不可能把具体知识体系教给学生,但作为思想方法,它的地位反而更高。虽然对问题的分析都是定性的,却反应了思维的质量和深度。在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瞬时速度,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万有引力由“质点”向“大的物体”过渡、变力做功,等等,要大力向学生渲染这种思想方法。 2.隔离法 除前面提到的对物体系统进行隔离的例子,还有对问题的过程或问题性质进行隔离的思想方法问题。例如我们把电源隔离成无阻理想电源和电阻串联的两部分;把碰撞问题分隔成纯粹碰撞阶段和纯粹运动阶段──很多教师说“碰撞瞬间完成,还没来得及运动,忽略其位移”,其实这话不严密:不是没位移,而是把位移成分(哪怕很微小的位移)在运动阶段中体现了。再如,在讨论卫星运行中的变轨问题时,往往分隔成变速、变轨,再变速、稳定在另一轨道等等几个理想段,实际中这些过程并不是界限分明分阶段进行的,而是交融在一起、伴随在一起的。

隔离法的运用,不是忽略了什么,也不是允许了什么误差,而是思维的一种方法与技巧。运用这种方法,研究的结果是精确的。 3.忽略次要因素思想 很多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有两个误区:一是看问题不全面,类似的如电路中的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二者的积,电压增大为原来二倍时,有的学生就说功率就变为原来二倍;二是不知道多个因素影响中,需要忽略无穷小的和次要的因素。例如随温度的增加导体的电阻究竟增加还是减小?再如在研究光学的成像时不用考虑色散、在研究干涉问题时不考虑衍射影响、在研究声速时不考虑温度影响等。 对此,应该让学生归纳出理性化的思绪:第一,精确度方面。例如,研究铁球的自由落体运动,不做精确测量时,不考虑空气阻力。但要进行精确研究,即便下落的是铁球,也要考虑空气阻力。第二,在关注点方面。例如还是铁球下落,看你关注的是什么。如果你关注的是空气阻力影响,就不能忽略空气阻力。再如一个物体既有平动又有转动,当关注平动时就忽略转动,当关注转动时就忽略平动。第三,为了思维推演的简化,认可一定的误差存在。例如在研究理想气体时,忽略分子体积。 4.单位制中的思想方法 单位制的统一,也存在思想方法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大讲特讲以前的单位制多么的混乱、讲讲各个国家及各个地区用的单位的不同有多麻烦、说说我们国家以前的教材“力”和“质量”单位都用“千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困惑,讲一下美国1999年发射的火星

用思维导图学习高中物理复习电磁学

用思维导图学习高中物理电磁学 物理是高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物理方面的知识,对我们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电磁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其中包含电学和磁学,主要学习电磁波、电磁场以及带电物体动力学的相关内容。在学习电磁学的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弥补直线性笔记的缺陷,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逻辑顺序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学习思路,强化物理知识,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也称心智导图、脑力激荡图、树状图、概念地图和灵感触发图,主要用来表达发散性思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将图片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用相关的层级图将教学重点表现出来。在主题关键词、图像、颜色之间建立记忆链接,发挥人的左右脑机能,借助阅读、记忆和思维的规律帮助人们在科学发展与逻辑想象中建立平衡关系,激发人们的潜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思维导图是在众多感觉、记忆、思考、数字、食物、颜色和节奏中找寻一个关节点,形成思考中心,在点与点的连接中构建放射性的立体结构。每个连接点都是人们的记忆,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数据库[1]。 二、高中物理电磁学的学习现状

(一)物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低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教材内容较单一,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感到非常的枯燥和无聊。我们在高中的物理学习中更重视考试结果,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使我们感到压力太大,对学习物理会产生畏惧心理。在面对着抽象的电磁学内容时,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到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只是死记硬背公式,解题思路不能举一反三,将考试的重点标记出来,不考试的内容就忽略过去,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例如,在学习“恒定电流”这一章节时,需要掌握电阻、欧姆、焦耳等三大定律,我们会先将各个定律的内容学习一遍,然后将定义和相关公式背过。这样做我们虽然知道各个定律的重要性,但是根本没有对其理解。我们的学习兴趣低,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在电磁学教学活动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率低[2]。 (二)自主学习能力差 长期依赖“被动式”学习方式,抑制了我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学习电磁学内容时思维处于一种固化的状态,对教材资料中的内容缺乏理解,没有主动探索精神。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逃避过去,等到学期末统一复习时才发

高中物理常见题目解题方法思维

高中物理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 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主要有两种情况。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思维模板:主要有两种情况。 (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vx=v0,vy=gt; (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 题型5:圆周运动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运动的描述 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 参考系 : 用来参考的物体 时刻和时间间隔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的物理量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 矢量,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 v= △x/ △t 速度单位: m/s 平均速度 : 物体在时间间隔△ 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瞬时速度 : 物体在时刻的速度 速率 : 瞬时速度的大小 矢量,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公式 a= △v/ △t 加速度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 同 ; 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匀变速直线运动 V=v 0+at 速度与时间图像:一条倾斜的直线 X=v 0 +at 2 位移与时间 图像:抛物线 V2 -v02=2ax 速度与位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以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 a 取 g 力,矢量,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G=mg 重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方向: 竖直向下 重力 重心 : 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 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相互作用 四种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 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状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作用力和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弹力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 F 跟弹簧伸长的长度x 成正比 F=kxk 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胡克定律 单位:牛顿每米 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只要受推力物体与地面间没有产生相对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推移增大而增大,并且推力保持摩擦力大小相等0 < F≤F max 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 F= μF N μ是比例常数,叫做动摩擦因素

高中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0-10-25T15:37:47.17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3期供稿作者:王彦涛[导读] 学生在高中阶段感到最难学的科目就是物理,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害怕物理而被迫放弃报考理科。王彦涛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河南新郑 45115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在高中阶段感到最难学的科目就是物理,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害怕物理而被迫放弃报考理科。那么物理真的那么难学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学生学不好物理的真正原因我觉得是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随着思维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物理教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要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在平常的物理教学中,有的东西学生比较熟悉,也很容易理解。比如说重力场,学生天天感受重力的作用,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些问题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电场和磁场这些东西,因为平时接触的不多,所以对于电势、电势差这些概念的学习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困难。这时候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张开抽象思维能力的翅膀,让学生想象一个带电小球在电场中的运动和就和一个人在重力场中的运动一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电势就象重力场中的高度,电势差就象重力场中高度差。而电流就像重力场中的小河一样,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只不过在电场中是从高电势处流向低电势处的。这样一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到好像很熟悉一样,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要重视比喻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东西学生很难理解,但是教师如果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听听。会比较容易记忆也比较好理解。比如在学习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时候,两种永动机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第一种是违背了能量守恒的原则,第二类虽然不违背能量守恒原则,但是违背了能量转化的方向性原则同样造不出来。对于这两种情况可以给学生举个例子:一头牛不让他吃草,只让他干活是不可能的。这就像第一类永动机。一斗牛已经做成了牛肉,想把它再还原成一头牛,这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像第二类永动机。这样一个比喻,马上很清楚的解决了这两个概念。 三、要重视归类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东西很相似。符合共同的规律,如果能够教会学生归类总结的能力。会达到一通皆通,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表达和库仑定律的公式表达很相似,因为这两种相互作用力在特点上很相似,所以可以延伸出来一些共同的结论。比如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周期和半径的关系,与电荷围绕中心电荷做圆周运动的特点完全相同,这些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即使在碰到相同的环境,只要他们的特点和万有引力、库仑定律的特点相似,那么圆周运动的规律也会很相似的。还有我们讲述速度图像的时候都会告诉学生速度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代表这一段时间里物体通过的位移。 那么I—t图像、F—t图像、F—s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又代表什么呢?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归类总结,不难发现:两个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乘积是什么那么这个面积就代表什么。学会了这种归类思维,那么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不会束手无策了,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掉。 四、要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书本上的东西是死的,但是教师要把他变成活的交给学生。学生学习到了书本上的东西之后也不能只能死记硬背,要学会灵活运用,更要学会创造性的应用。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大障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比如在学习光学时,利用光路可逆来决定发光体的位置。匀加速直线运动倒过来看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等等。 2、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物理是一种实验性比较强的科学,很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结论。所以物理学习对实验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要明白课本上的实验只是教会我们一些实验的方法和思想。我们在学习完这些实验之后,更重要的应该思考怎么创造性的应用这些方法和思想去发现新的规律。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查格法,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描绘等势线的模拟法,测电阻中的替代法等等都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实验当中去的。 3、创造性的应用常见的公式定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些公式定律,学生常用,记得也很牢固。但是有很多用法学生没有见过,也没有尝试过,很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滑动摩擦力的公式f=uN 这是个很常见的公式,估计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但是很少学生注意到由这个公式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摩擦因数是一定的,那么f和N这两个力的合力的方向是一定的,取决于摩擦因数的数值。这个结论其实学生只要稍微一推导就会出来的,但是学生很多都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了,很少去考虑过。再比如理解数学上的求导的意义之后,完全可以把它用到物理学习中。对位移求导就是速度,对速度求导就是加速度等等。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很重要的课题,这个课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去研究探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每个教师放在首位考虑的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时刻贯穿于素质教育中。然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时刻总结、分析,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思维,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浅议高中物理常用的思维方法

浅议高中物理常用的思维方法 发表时间:2013-05-15T14:33:17.37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黄照生 [导读] 分析:作三辆车的图,从第一个路标到第二个路标,三辆车的位移相同,即三辆车的图与轴所围的面积相同。 黄照生 摘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把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高中物理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整体法和隔离法、假设法、转换法、数学解析法、图象法等。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并作一归纳总结,以期给同仁一些启示。 关键词:思维方法;整体法;隔离法;假设法;转换法;数学解析法;图象法 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对教师而言,就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伟大的哲学家培根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教师教会学生一道题,学生也只理解了这道题;而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他们能用来解一堆的题目。 高中物理思维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整体法和隔离法、假设法、转换法、数学解析法、图象法等。本文通过实例来说明各种思维方法的应用。 一、整体法和隔离法 在物理问题中,有时涉及的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物体或一个孤立的物理过程,而是由几个相互作用的单独物体构成的系统,或由几个相对独立的物理过程组成的一个大过程。我们把所涉及的多个物体、多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叫整体法。把所研究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只对单独的一个物体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叫隔离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相对统一、相辅相成的,不是相互对立的。解题中往往两种方法交叉运用。 例:A、B两个物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B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F=5N, A、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问:A、B间的摩擦力和B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分别是多大? 分析:求B与地面的摩擦力时,把A和B看作一个整体即一个系统,不必研究A、B之间的相互作用。AB系统水平方向受到一个水平方向作用力F做匀速直线运动,系统受力平衡,系统必然还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Ff=F=5N。这里采用了整体法。求A、B 之间的摩擦力,则单独把A隔离出来,只对A进行研究,A水平方向不受其它力作匀速直线运动,A受力平衡,所以A不受摩擦力的作用,FA=0。这里用了隔离法。我们看到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对立的。具体应用中,看问题研究的需要选择使用或配合使用。 二、假设法 研究物理问题时,依据经历的物理过程或所处的物理状态,得到物理条件,根据物理规律,求得某些物理量或做出判断。但是有的问题中无法直接判定是否存在着某个条件。影响了对问题的判断,导致结果错误。这时,提出某种假设,分析物体是否与所处的状态相符合,如果相符合,假设成立;如果不相符合,则假设不成立。 例:如图,小球与光滑斜面接触,细线处于竖直位置。问:小球受到多少个力的作用? 分析:小球受到重力和细线的拉力作用。斜面是否发生微小形变,肉眼无法直接做出判断。这时,假设小球不受弹力的作用,既小球只受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与细线处于竖直位置相符合。假设成立,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只受2个力的作用。 假设法常用在判断物体是否存在发生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和物体是否存在相对滑动的趋势而产生的静摩擦力。 三、转换法 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如果对不能直接处理或解决某一问题时感到困难,可以将问题等价地变换为我们熟悉的另一个问题去解决,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在高中物理中,常用的转换法有:转换研究对象、转换物理过程、转换参考系、转换物理图象等。 1.转换研究对象 例:如图,一物体的质量5Kg ,静置于水平地面,求地面受到的压力? 分析:若直接以地面为研究对象,将无法求解。若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一个重力和一个支持力的作用而平衡。根据力平衡条件,支持力与重力等值反向;再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受到的压力与支持力等值反向。压力F=49N,方向竖直向下。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2.转换参考系 例:如图,相同的木棒A、B,长都是h,竖直放置,相距高度差为H,但不在同一直线上。A由静止释放,同时B竖直上抛,且初速度为v;B上升过程与A相遇后又相离。不计空气阻力。求:两棒从相遇到相离经过了多长时间?

(完整版)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汇总

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汇总 一、理想模型法 实际中的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在用物理的规律对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研究时,常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质点、点电荷、轻杆、轻绳、轻弹簧、理想变压器、(3-3)液片、理想气体、(3-4)弹簧振子,单摆等;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 采用模型方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和纯化的作用。但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点、知识。每种模型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的范围。 二、控制变量法 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试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电阻定律);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焦耳定律);研究安培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三、理想实验法(又称想象创新法,思想实验法) 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是科学家们为了解决科学理论中的某些难题,以原有的理论知识(如原理、定理、定律等)作为思想实验的"材料",提出解决这些难题的设想作为理想实验的目标,并在想象中给出这些实验"材料"产生"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按照严格的逻辑思维操作方法去"处理"这些思想实验的"材料",从而得出一系列反映客观物质规律的新原理,新定律,使科学难题得到解决,推动科学的发展。又称推理法。 伽利略斜面实验、推导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等。

高中物理学习的思维方法推荐

高中物理学习的思维方法推荐 很多物理题目是把生活中的情景与物理知识相结合来出题,我们解题时根据“先特殊,再发散”的原则,先虚设一个物理情景,就能比较容易地得出答案。 例如:某人在匀速向东行驶的船上跳远。他是向东跳得远些还是向西?(不计空气阻力) 解题时可以虚设此人在地上跳远。船在匀速行驶,地球也在匀速运动,所以我们可以把地球看作是一艘匀速行驶的船。在地上跳远各个方向都一样,所以在匀速行驶的船上跳远,向东和向西跳得是一样远。 发散思维法 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多种规律的表述。这是掌握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串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小,阻值小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大。 对称方法 对称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对具体的物理问题而言,运用对称的方法往往可以化繁为简。比如,竖直上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具有“时间反演操作”规律不变性。时间反演就是让时间流向倒转,如同将物体的运动用录像机录下后倒过来放映,则竖直上抛就会变成自

由落体。还有,静电场和引力场的合场也可当作等效引力场处理,这对于我们处理问题可带来很大的方便。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学习的思维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化解过程层次: 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探明中间状态: 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理顺制约关系: 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区分变化条件: 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分清因果地位: 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

高中物理思想方法【全】【现在免费了】

物理思想方法 §1.图形/图象图解法 ?图形/图象图解法就是将物理现象或过程用图形/图象表征出后,再据图形表征的特点或 图象斜率、截距、面积所表述的物理意义来求解的方法。尤其是图象法对于一些定性问题的求解独到好处。 §2 极限思维方法 ?极限思维方法是将问题推向极端状态的过程中,着眼一些物理量在连续变化过程中的变 化趋势及一般规律在极限值下的表现或者说极限值下一般规律的表现,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的一种思维办法。 §3 平均思想方法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量是某个物理量对另一物理量的积累,若某个物理量是变化的,则 在求解积累量时,可把变化的这个物理量在整个积累过程看作是恒定的一个值---------平均值,从而通过求积的方法来求积累量。这种方法叫平均思想方法。 ?物理学中典型的平均值有: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功率、平均力、平均电流等。 对于线性变化情况,平均值=(初值+终值)/2。由于平均值只与初值和终值有关,不涉及中间过程,所以在求解问题时有很大的妙用. §4 等效转换(化)法 ?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成较简单问题的思 维方法。其基本特征为等效替代。 ?物理学中等效法的应用较多。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分电阻;交流电 的有效值等。除这些等效等效概念之外,还有等效电路、等效电源、等效模型、等效过程等。 §5 猜想与假设法 ?猜想与假设法,是在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不明了或物理状态不清楚的情况下,根据猜想, 假设出一种过程或一种状态,再据题设所给条件通过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或是人为地改变原题所给条件,产生出与原题相悖的结论,从而使原题得以更清晰方便地求解的一种方法。 §6 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在确定研究对象或研究过程时,把多个物体看作为一个整体或多个过程看作整 个过程的方法;隔离法是把单个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或只研究一个孤立过程的方法. ?整体法与隔离法,二者认识问题的触角截然不同.整体法,是大的方面或者是从整的方 面来认识问题,宏观上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隔离法则是从小的方面来认识问题,然后再通过各个问题的关系来联系,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在解题方面,整体法不需事无巨细地去分析研究,显的简捷巧妙,但在初涉者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隔离法逐个过程、逐个物体来研究,虽在求解上繁点,但对初涉者来说,在理解上较容易。熟知隔离法者应提升到整体法上。最佳状态是能对二者应用自如。 §7 临界问题分析法 ?临界问题,是指一种物理过程转变为另一种物理过程,或一种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

高中物理力学思维盲点整理

高中物理力学思维盲点整理 1.力的三个作用效果:(1)瞬时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产生加速 度)或使物体发生形变;(2)积累效果:A、空间上:使物体的能量发生改变(产生功),B、时间上:使物体的动量发生改变(产生冲量)。 2.在地球上,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在太空中,重 力就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的特点:(1)弹力是被动力,它会随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变化;(2)弹力 方向与重心位置无关;(3)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4)由于轻弹簧的质量不计,其两端的弹力总是一定相等。 4.解决双弹簧问题的步骤:(1)确定两弹簧的伸缩状态,如不能直接确定,则 要分压缩和拉伸两种情况讨论;(2)画出原长点和伸缩点;(3)分析受力,列出方程。(某端点的升降可变同时动为先后动)5、注意:弹簧端点的位移与形变量并不总是相等。 5.轻绳、弹簧、轻杆模型的特点有:1、质量都可不计,受到的合外力总为零。 2、当接触物光滑时,同一条刚性绳上的拉力处处相等,绳两端沿绳方向的 速度相等。3、当外界发生突然变化时,绳上的力可瞬间就突变,而有支撑点的弹簧的弹力在瞬间保持不变。4、绳球与杆球在竖直圆周运动的最高点的最小速度分别为√gR和0。5、绳端弹力的方向必然为沿绳收缩的方向,弹簧端弹力的方向有两种可能,杆端弹力的方向由其运动情况决定。6、两端连有物体的弹簧在弹簧最长和最短时,两物同速;弹簧恢复原长时,弹力为零,此时两物的速度差最大。7、注意辨别“死绳”和“活绳”。 6.滑动摩擦力的特点:滑动摩擦力会随着物体(如汽车、滑块等)与接触物(如 地面、传送带、木板等)的速度相同而发生突变。故要计算刹车时间t 、 刹、滑动时间等量来确定运动状态。 加速位移x 加 7.平衡推论:指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其所受合力为零,其中任一力与其余 力的合力互为平衡力,两者等大反向。 8.垂直平衡推论:若物体做直线运动,则合力与速度共线,垂直于速度方向上 的合力为零F =0。(极其重要的隐含条件!) y合

高中物理常考题型总结和解题方法讲解

高中物理考试常见的类型无非包括以下16种,本文介绍了这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还介绍了高考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供各类试题的答题模版,飞速提升你的解题能力,力求做到让你一看就会,一想就通,一做就对! 题型1 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 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