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德战争前夕双方战争实力

苏德战争前夕双方战争实力

苏德战争前夕双方战争实力
苏德战争前夕双方战争实力

苏德战争前夕双方战争实力

本来嘛。我是不打算发这么长的帖子的,发的累,看的也累,但是现在讨论苏德战争成败的帖子越来越不象话,所以咱就献献丑,顺便庆贺锋锐担任斑竹。

那就从苏联和德国开战来说起,这里面吵得凶的一个观点是苏联秘密计划要进攻德国、一个观点是当时德国根本就是犯了疯病其实根本打不过非要打。扣帽子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具体的罗列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

首先咱就先侃侃当时两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因为战争并不仅仅是军队的厮杀,在长期消耗的时候工业的力量更具决定性。

开战时,德国已经储备了足够全国食用两年多的粮食和糖,27万吨的猪油、腌肥肉和黄油,以及大量的饲料用燕麦和玉米。德国军方还囤积了很多皮革、布匹和丝绸,1939年还从美国进口了2000万美元的航空汽油。

战时,俄罗斯为德国提供奴隶劳工和各种原料,乌克兰提供小麦和玉米,丹麦和荷兰提供奶酪、肉类和黄油,挪威提供电力,瑞典提供炼造高级合金钢的优质铁矿砂、滚珠轴承,土耳其提供铬,西班牙、葡萄牙提供钨,瑞士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匈牙利提供铝矾土,罗马尼亚提供石油和小麦,比利时提供钢铁和机器,法国则提供从粮食、酒类到钢铁、铝、武器、引擎、汽车……

[资料:比利时主要是一个工业国,其工业化程度甚至高于荷兰。二战前比利时和卢森堡每年共出产700 万吨钢,每年出口500万至600万吨煤,但每年需由法德两国进口约1000万吨焦炭以及大量瑞典铁砂。比利时的纺织工业亦甚发达,每年以大量的棉纱、棉制品、毛线、麻纱和白苎麻出口国外。

荷兰经济的特点在于它的商品农业和深加工农业:进口外国的饲料与肥料,出产大宗的蔬菜、花、牛奶产品与肉类。丹麦为欧洲大陆所需要的猪肉、牛肉、干酪与鸡蛋之最大供给者,而荷兰对欧洲的出口规模仅次于丹麦。不过荷兰这些出口品大部要依靠从海外进口的玉米、油饼和燕麦等饲料方能维持。荷兰原来的工业规模颇不小,不过许多原料也须从外国进口。荷兰的主要工业部门为石油(英荷壳牌)、人造丝(布雷达公司)、无线电器材(飞利浦公司),人造油脂和肥皂(英荷联合油脂公司,Unilever)以及和纺织,航运业亦甚重要。战前的荷兰对外贸易总是入超,但有航运业及在外国特有的利益以资补偿。荷兰的进口品最大部分来自德国(1938年为21.3%),而出口产品最大部分是销往英国(1938年为22.5%)]

二战前夜,德国的工业维持了一支总数400万人,装备相当精良、物资储备雄厚的强大军队,但直到二战爆发前,德国都只是利用其强大的工业,并没有为了长期战争对工业进行全面改组,战前六年整个德国工业产值仅有6%~7%直接用于军事,这是因为德国所奉行的闪电战策略核心在于通过大胆而周密筹划的军事冒险突击来迅速获胜,只要拥有短时期的优势足够催垮敌人即可。

而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一点:希特勒总还是通过选举上台的,纳粹党并不能取代政府机构、内部的大资本家和普鲁士时期就有的国防军,强横如希特勒也不得不血洗冲锋队来取悦于国防军,而人民希望的是希特勒消灭失业、改善生活、重振德国世界地位,而不是一场大规模消耗战,希特勒必须让资本家有利润、人民过得稍微好点,才能维护自己神一样被崇拜的地

位,而这些,必须靠速决战来完成。因为既要让资本家有钱赚,又要大面积消灭失业还要让人民有饱饭吃,短时间内提高生产力是来不及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战争和掠夺。

二战爆发后,德国并没有改组工业,还公布了“生意照常”原则。在如此需要人力之际,德国1000多万产业工人仅有550万人在军事工业里服务(1939),工厂里仍然维持着一班工作制而不是三班工作制,战争时民用工业和居民消费居然仍然维持着高水平(1939年居民消费指数130.1,1941年为133.2),德国一开始就没打算打持久战,所以它的工业根本就没有做好准备。

现在我们来侃侃苏联。它从俄国手里接过来的摊子烂得要命,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予具体描述了,当时即使是受到特殊供应的红军每星期只有一公斤长霉且掺有各种替代品的黑面包,而斯大林进行的苏联建设给予了这个国家伟大的复兴,之所以用“伟大”这个词,因为苏联的成就实在是任何仇苏分子都掩盖不了的。与希特勒小心地躲避凡尔赛公约不同,苏联的军备是明目张胆的,因为它对四周资本主义国家的心思十分清楚,知道战争只是迟早的事,所以一开始就把可以直接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重工业放在了发展的首位,不同于德国的是,苏联相信:与强大的资本主义的战争必将是长期的全面的战争,所以他们将全部力量用于战争的准备。

为了工业化,必须有钱,当时苏联一无所有,只有地里的农产品和矿石可以换钱,而当时从沙皇时代出身的小生产者农民并不愿意交出粮食,于是集体农庄被用制度和法律建立起来,在付出了代价后,粮食被出口来换取资金和设备,甚至于艺术品和沙皇的珍宝也被拿来卖钱,1936年,出售艺术品和珍宝达到了一亿美元。在1932年,英美两国出口机器的一半都被苏联买去,大量在经济危机里失业的技术人才被招募过来,1932年苏联招募外国专家1810人,技术人员10655人。战前13年苏联国防拨款1701亿卢布,同期工业总投资才只有1850亿卢布,可见,苏联是确实在以举国之力准备迎接战争。

这些不可能没有代价,那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好,特别是农民,他们的产品相当一部分被国家拿来贴进工业化的消费上,自己却什么都得不到。但苏联共产党对国家拥有绝对的领导,这是连希特勒都羡慕的,而事实也并非象某些人说斯大林靠“恐怖政策”维持这个时代,因为人民经历了一战的惨败,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如果只是靠恐怖手腕,不可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要说恐怖,纳粹和日本的劳动营恐怖得多,可并不见生产力如何高。

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但是,美国英国的工业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苏联的则是凭着专家的计划和人民的热情而直接搭建的,在当时的苏联报纸上有许多报道:1个工人超额完成任务300%、一个工人看管20台机床,这种背弃内在规律的结果只会导致大量废品的诞生。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战前苏联工业水平依然落后于德国。

现在,让我们重新来看一下双方的战争潜力:

苏德战争前夕,德国已经占领控制了247万6千平方公里土地和2亿5百万人口,而德国盟国另外有8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7800万人口,苏联在德国入侵波兰后又新并入了一些地区,达到1亿9千3百万人,同时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苏联当时拥有3150万20岁~39岁的男性人口,而同状态德意志人只有1550万人。而在1941年5月前,德国已经有了175万外国工人和127万战俘来作为劳动力。

在资源上,德国煤和钢优势显著,德国直接统治区生产了4亿吨煤、3180万吨钢,而苏联只有1亿5千万吨煤、1790万吨钢。充足的煤使德国拥有700亿度电力(苏联480亿度),开动了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58.4万台),德国的机器制造工人超过苏联一倍。同时整个西欧也在为德国生产,那里有4876个兵工厂,仅法国每年就提供1300辆载重汽车和100万发炮弹。

但是,德国缺乏稀有金属,尤其缺乏工业的血液——石油。

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190万吨,从煤中合成燃料410万吨,还抢了法国、比利时等一批国家的储备880万吨石油,按希特勒手下工业专家计算,能维持7个月的战争,打一场速决战是足够了。

现在我们有条件来看看双方的军队:在1930年,德国维持10万国防军的花费就超过了同期法国75万军队的军费[见同期政府财政预算文件>,德国众多国防军士兵都有12年以上的服役经历,而军官更有长达25年的,“每一名士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希特勒的话虽然有点过分,但既然敢说,那多少是要有把握的。1929年,每1000名德国军人里有100名军官、30名中士和至少400名下士,居然比士兵都多。1935年以前,德国拥有各种军事组织和准军事组织的预备兵员700万。到了二战前夜,德国拥有了一支总数400万人,装备相当精良、物资储备雄厚的强大军队,其中德国陆军拥有380万人、20万3250挺机枪、1万1767门81毫米迫击炮、1万4459门制式37毫米反坦克炮和1047门50毫米反坦克炮等等一共有4万3407门火炮,以及5639辆各式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三号坦克1440辆、四号坦克517辆。其军队在横扫西欧的过程中受到了实战的锻炼,立下了累累战功,并由于巨大的不断的胜利而拥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可以说是士气高涨。

苏联一方,群众性的国防组织,比如苏联支援国防和航空化学建设协会到1941年1月1日拥有1300万会员。苏联有约10万人在航空俱乐部成为初级飞行员。而苏军总兵力只拥有194万3千人,不到德军的一半,当然这里面并不包括那些刚刚被废除的地方师。

但是1937年5月开始的大清洗可怕地毁灭了几乎整个红军,从1937年5月到1938年10月。军队和前线镇压了近四万人,苏联5位元帅中的3位,16位集团军司令中的15位,所有的军长,几乎所有的师长和旅长,一半的团长,所有的集团军、军、师、旅的政治委员和三分之一的团政治委员,外带无数中下级指挥官被逮捕和枪毙,仅空军就清洗了5616名飞行员。排长被提拔为团长,营长变成师长甚至军长。各种仅受过几个月训练的“速成排长”充斥军队,即使如此,开战时许多部队齐装满员但还是干部缺编严重,指挥员里受过高等军事教育的只有7.1%,有12.4%居然没有受过军事教育。

苏军在西班牙内战后取消了机械化军的编制,但苏芬战争和苏日战争的经验使他们重新有了体会,德国闪击西欧使他们觉醒,苏军的扩充改编计划迅速展开,1939年苏军只有98个师200万人,1941年6月他们有303个师500万人,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完全实施,苏军将拥有29899辆坦克(1941年实际数量23197辆,但其中过时的T-26、BT坦克

占17000辆),其中全新的T-34、KV坦克15834辆(1941年T-34计划11760辆,实有967辆,KV坦克计划3528辆,实有508辆),德国将近6000辆的坦克将完全不是对手。苏联的航空兵由旅扩编为师团,并组建了5个空降军,苏联战争准备的规模是绝对空前的,但在战争爆发前,却远远没有完成,或许我们可以体谅希特勒开战的苦心,用斯大林的话说:“如果战争在1942年夏季或1943年爆发,红军将彻底压倒敌人。”

有不少观点认为苏联本来的意愿是进攻,但准备进攻并不代表苏联打算先发动战争,刚才的分析已经很明确,时间拖得越久对苏联越有利。而如果真要进攻,当德军进攻西欧时,东部只有16个预备师,人少得连海关任务都维持不了,那时候苏联不进攻,偏等到对方240个师重兵压境,才匆忙制定了个除了计划一无所有的设想?持这种苏联抢先入侵的观点的人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马岛之争

核心提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结果是什么呢?古人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一个国家才有希望。希望我们国家始终能够保持“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的政风。 上世纪的一场战争涟漪一直延续到现在仍未停止。最近由于英国在马岛附近发现大量石油,英国不理会阿根廷抗议准备强行钻探,又引起两国激烈争吵,南美洲国家一致站在阿根廷一边。 阿根廷宣布封锁马岛周围海域,英国派出一条豪华游轮大摇大摆的去马岛旅游,让阿根廷的封锁落空,否则就开战。看来阿根廷因不具备和英国较量实力,估计对英国的强盗行径也丝毫没有办法,尽管公理站在阿根廷一边。 英阿马岛争端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1、领土争端没有妥协和调和的余地,只有战争。除非一方做出重大让步(如中国与俄罗斯黑瞎子岛谈判中,放弃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才分得黑瞎子岛的一半),和平谈判是绝对没有可能达成协议的; 2、国际争端谁的拳头硬谁是老大,什么国际法庭,什么公理正义都是狗屁,一文不值; 3、中国与印度就藏南领土和平谈判是不会占任何便宜的; 4、中国与日本就钓鱼岛、东海划界及东海石油和平谈判是不会占任何便宜的; 5、中国与越南就南海岛屿和平谈判是不会占任何便宜的; 6、当中国因南海问题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时,不要指望西方国家会站在中国一边; 7、一旦中国在陆地和海洋与周边发生战争时(包括台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定会对中国大陆进行制裁和封锁,包括石油、矿产、重要设备等所有战略物资都不会被允许进入中国。 8、当战争真正降临到我们头上时,对别人绝对不能抱有任何幻想,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独自战胜敌人; 现在看来,如果阿根廷空军飞鱼导弹供应充足,战局会不会是另外一种局面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英国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据若干年后媒体披露,那支英国特混舰队居然携带有核武器,如果英国战败,他们会来一个玉石俱焚,把原子弹和氢弹扔到马岛上,让马岛在地球上消失,甚至会攻击阿根廷本土。可以想象,英国人的逻辑是:如果我得不到,那么你也别想得到!当然英国至今也没有承认这件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3316702.html, 最好军事战略资讯站 ).

关于苏德战争爆发的简析

关于苏德战争爆发的简析 通过本学期《二战简史》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二战的知识。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更多的关于二战的历史,可以对认识当前世界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就以我对二战中苏德战争的了解分析一下德国在开战之初为什么会以非常之快 的速度侵入苏联达600多公里。当然苏联最后还是的打赢了“卫国战争”,但其在战争之初的反应还是很让人担心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160个整编师同时向苏联边境发起了猛烈进攻,然而苏联方面仅仅在三个小时之前才发布了战备命令。德国为了准备这场突袭从5月25日就开始从西线战场撤下500多万人运往苏联西部边境,然而苏联对这些动作似乎有点视而不见抑或根本没放在心上,这是为什么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根据我的一下看法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分析两国之间的战争必然要分析一下交战国双方的各方面情况。 我们知道苏联在一战期间就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二战时期已经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国家结构和国内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军事和经济实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斯大林对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二战很不感兴趣,并且他自己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相互竞争的工具,作为社会主义的苏联不应该参与进去。早在德国闪击波兰的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就与希特勒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当然斯大林也并没有糊涂到对德国的扩张不存一点戒心。斯大林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也在苏联西部边境囤积重兵以备万一。而且在德国突袭苏联之前,苏联情报部门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捕捉到了德国想要入侵苏联的意图,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斯大林对这些情报似乎并没有在意。仔细分析一下,由于斯大林对苏联的绝对领导,而且斯大林个人脾气相当暴躁。导致其下属虽然得到了一些情报,但是都没有比较确凿的证据,递交报告的时候生怕被斯大林责难,所以言辞并不是那么确定,有时还会自己推翻自己找到的证据。当时最影响斯大林判断的就是1940年11月12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德国所带来的信息,斯大林据此判断德国在解决完英国之前不会入侵苏联,然而希特勒却在这次访问之后下定决心要入侵苏联。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斯大林个人的判断失误和其性格上的问题确实影响了本次战争的发展。 然而影响苏联战争布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特勒高超的战争欺诈术,在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入侵苏联之后就使用各种欺骗手段来蒙住苏联,干扰斯大林的判断。希特勒的情报部门甚至故意泄露消息说重兵东移就是对进攻英国的最大佯动。受到这种欺诈术的影响,在德国入侵的前一天苏联还通过火车向德国运送大量的战备物资,继续谨慎地履行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协议。 当然以上的分析仅仅建立在苏联对德国的入侵几乎毫无防备的基础上的。当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的开始阶段,苏联军队战斗力也着实令人担忧。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仔细分析一下苏联在30年代爆发的大清洗运动,不难得出部分原因。由于斯大林的一些政治目的,残害了一大批高级军官,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加上苏联当时的国防工业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一些差距,所以在面对士气极盛的德国军队的时候显然有点力不从心。 分析战争的目的就是避免历史重演,也避免在以后的战争中犯下类似的错误,我们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周边及国际环境相当复杂。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和平发展,但并不是完全远离战争。我们不能犯下苏联时期过于乐观迁就敌人的错误。要时刻保持军队的高战斗力,不能因为和平的现实而放松警惕。对待日本这个曾经的侵略者,要保持200%的警惕特别是在现在其在极力的冲击着战后的和平体制。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问答

<一>问:什么样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需要申请许可? <二>答:国家对列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以下简称许可目录)的武器装备科研 生产活动实行许可管理。 <三>对于申请单位来说,在提出申请前应当首先认真查阅许可目录,确认自身从事 的军品科研生产活动是否列入许可目录,列入许可目录的才需要申请许可,未列入的无需申请许可。 <四>问:到哪里可以查阅许可目录? <五>答:许可目录为秘密级,申请单位在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后,可到 上海市国防科工办查阅。 <六>问:许可项目有分类吗?是如何分类的? <七>答:根据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的重要程度,许可项目分为第一类许可和第二类许 可。 <八>第一类许可为对国家战略安全、社会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项目, 主要是重要的武器装备总体、关键分系统和核心配套产品;第二类许可为武器装备重要分系统和反映武器装备技战指标的重要配套产品。军民通用型专业产品不列入许可目录管理范围。 <九> <十>问:申请许可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十一>答:对列入许可目录的专业(产品),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申请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十二> 1.具有法人资格; <十三> 2.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十四> 3.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科研生产条件和检验检测、试验手段; <十五> 4.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技术和工艺; <十六> 5.经评定合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十七> 6.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条件; <十八>7.有与申请从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相适应的保密资格。 <十九>问:许可申请单位应该准备哪些材料? <二十>答:申请单位应当提交《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单位可在国防科工局网站下载申请书格式文本。 <二十一>符合条件的许可申请单位应如何向哪些部门提出申请? <二十二>答:申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单位,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提出申请: <二十三> 1.申请第一类许可的,或者同时申请第一类、第二类许可的,向国防科工局提出申请,并提交申请材料一式三份(含电子版光盘)。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1.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苏德战争是二战的主战场,因为这个战场牵制住了轴心国中最厉害 的国家---法西斯德国的陆军的主力部队,苏德战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 个欧洲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败,因此希特勒在这个战场上 的战略失误直接导致纳粹德国的灭亡和轴心国的战败。 1.1. 希特勒在入侵苏联时间安排上的战略失误 1941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导致希特勒推迟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六周的时间,从而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个不祥之兆,暗示着德国在苏联战场上被打败。 希特勒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下达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后命令。《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做好准备……通过一次快速进剿制服苏联”。进攻的时间确定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但是希特勒并没有能够遵守他所规定的进攻时间。因为,在此期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三月间,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加入了三国(德—意—日)条约同盟。有了此种背景,希特勒决定去援助在希腊的墨索里尼。然而,就在条约签立后不久,贝尔格莱德的亲英派和英国签订了互相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约。因此,希特勒决定先打南斯拉夫,然后再去教训希腊。 四月六日,对南战争开始了。四月十七日,南斯拉夫军队缴械投降;四月二十一日,希腊军队步了南军的后尘。占领了希腊半岛和克里特岛之后,希特勒赢得了优越的战略地位,既可以从这里直取苏伊士运河,又可以从这里去进攻苏联。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因此而失掉了六周的时间,这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剿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由于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使希特勒失掉了六周的时间去侵略苏联的话,这样德军就有四个多月的时间来消灭苏联了,这对于擅长使用闪电战突袭的德军来说,有四个月的时间,确切的说应该有20周的时间来收拾苏联已经足够了。 1.2. 希特勒在列宁格勒会战中的战略失误 希特勒想把列宁格勒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他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重炮向城内轰击,如果苏联人宣布投降,应该予以拒绝。在列宁格勒城前,德军的挺进也因受到顽强的抵抗而陷于停滞状态。希特勒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的。但是,苏联人成功地通过拉多加湖给城市提供了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

考点: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 时间:1941年6月。 概况:德军进攻苏联,不到几个月,德军便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 影响:德国进攻苏联,二战规模扩大。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军民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二战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例题1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常“不宣而战”。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对下列哪一国家“不宣而战”?() A.法国 B.英国 C.苏联 D.美国 答案:C 解析:题干中“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进攻苏联。故选C。 例题2莫斯科是个英雄城市,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C.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 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答案:B 解析: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答案B。 1.苏德战争爆发后,领导苏联进行莫斯科保卫战并取得胜利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罗斯福 D.丘吉尔 2.2015年召开了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这次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于() A.德国突袭波兰 B.德国东侵苏联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莫斯科保卫战 3.以下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的是() A.幕尼黑会议 B.德国进攻波兰 C.英法对德宣战 D.德国东侵苏联 4.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据此回答:对苏德战争的初期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军占领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 B.德军占领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 C.苏联军民坚决抗击,节节胜利 D.德军攻陷了苏联首都莫斯科

马岛战争的启示

马岛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马岛之战,以阿根廷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英阿双方动用了很多高、新技术武器,出现了不少新的作战方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应当就是导弹大海战。双方使用的空对舰、舰对空、地对空、空对空导弹等10多种型号,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历时74天,阿军阵亡1000多人,伤1300多人,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多人,损失舰船11艘、飞机117架,共耗资10亿美元,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更为沉痛的是阿根廷再度失去了马岛,在等待了150年之后,他们还将等待下去。英军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多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耗资12亿美元以上。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 这些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永久的回忆。或者说通过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是在现代条件下,领导者的战略决策和战争指导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双方的战争情况表明,阿方对形势的估计和战略决策有失误之处。阿军认为英国远隔重洋,鞭长莫及,出兵不仅劳师费时,而且也会影响北约的防守,所以不会为争取马岛而进行战争。在国际上,阿认为美国不可能支持英军,最多只能保持中立;北约其他国家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在国内也过高地估计了作战部队的能力。而结果却恰恰恰相反,在战争的准备阶段,阿军有决心占领岛屿却没有组织演练坚守抗击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准备。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特别是在英军宣布出兵后,不得不仓促向岛上增兵运送物资,从而处于

被动局面。在武器上,主要是依靠进口,当受到一些国家的经济制裁后,中断了武器来源,便难以进行持久作战。更没有想到英军会向阿本土进攻,这些失误,是造成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是高度的战备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于英军平时在北约担负着重要的值班、值勤任务,再加上日常训练有素,仅三天时间就组成舰队,向大西洋开进,边行军、边编队,并征用了大量的民间商船,有的还进行了改装,足可以说明其训练有素、战备落实等情况,是值得各国军队学习的。而相比之下,阿军的战备水平就显一般,有的发射的鱼雷偏航,有的不爆炸,有的缺少物资,弹药严重不足,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这样的情况,注定要为这场战争付出惨痛的教训,为失败留下了伏笔。 三是军队的训练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马岛战争表明,越是在现代条件下,武器装备越复杂,就越需要人员的素质提高。而人员的素质从哪里来,就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来,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别的不说,就拿英军的快反能力和落实战备的状态,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练为战”、而不是“练为看”。回想起当年我们国家第一次打“金门岛”时,也征用了地方的各类船只,在运送第一批人员后,在返回的途中,船只不是走散了就是被本方的炮火摧毁,这难道不能说明人员素质的重要吗?任何时候,人员的素质决定战斗力的生成。这次英军在路程远、行军困难、紧急动员仓促的情况下,还在边行军,边组织人员在船上训练,在夜暗条件下使用武器,并在海滩和山地换乘、登陆、负重行军等情景进

英 阿 马 岛 战 争 研 究

英阿马岛战争研究 马骏 一九九九年四月 一、马岛概况与战争起因 阿根廷: 一是马岛发现石油,经济价值增大 二是增强国民对政府的信任度,缓和国内矛盾英国: 一是维护帝国尊严 二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二、双方企图与作战编组 阿根廷: 战略判断: 英国远离马岛,鞭长莫及,实施远洋作战可能性不大; 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己友好,会保持中立; 夺占马岛有反殖性质,会得到其他国家的同情 企图: 以大陆为依托,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乘英不备,夺占马岛,造成既成事实,迫使英国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决心: 组建特混舰队,夺占马岛及其附属岛屿,然后转入防御。 特点:

一是判断失误,盲目乐观,过于自信; 二是心存侥幸,缺乏应战准备 英国: 战略判断: 阿不宣而夺占待谈判解决的马岛,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出兵马岛,会得到朝野支持; 西方盟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企图: 以强大军事优势迫使阿军从马岛撤兵,恢复马岛原有状态。 决心:

组建南大西洋特混舰队,迅速完成战略展开; 实施海空封锁,夺取制空制海权,切断马岛与大陆的联系; 登陆马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实施有效控制。 特点: 一是判断准确,决策迅速,目的明确,目标有限; 二是集中兵力,三军联合,统一指挥,速战速决。 三、作战简要经过 四、战争特点与经验教训 1、战争特点: 目的有限,时间短;

作战条件现代化; 作战双方力量不等。 阿军强点: 一是距离作战地域近; 二是人员与飞机占有优势; 三是战争具有民族性,军民士气高。阿军弱点: 一是作战经验不足; 二是装备总体上不及阿军; 三是武器装备依赖西方。 英军强点: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问答简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欧洲的解放&战胜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简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影响最广泛和最深远的战争$它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彻底失败和美中苏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在苏德战场上进行的&苏联军民抗击和歼灭德国法西斯的战争$苏联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在二战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挑起的!在这三个法西斯国家中!又以德国法西斯为最强大&凶恶和狡猾$#*&%年#,月#/日!希特勒批准了关于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企图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个星期到,个月内结束$在战争初期!苏联红军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年#,月'日!苏军在莫斯科转入了反攻!收复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的全部以及斯摩棱斯克州&奥廖尔州局部!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保卫战是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以来的第一次战略胜利$它不仅给苏联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坚定了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扭转了苏军的战略态势!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德战场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苏联红军是歼灭德国法西斯的主力军和决定性的力量$德军在莫斯科会战惨遭

失败之后!被迫放弃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他们企图占据重要的 经济&军事和交通要道斯大林格勒$从# *&,年到#*&+年为期,%%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粉碎了德军集团!标志着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即苏军从战略防御开始转入了战略进攻$随后的库尔斯克会战彻底粉碎了德军的一切企图!苏军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所消灭的敌军士兵和武器的数量要比英美等其他国家所消灭的敌军总数还要多$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任何战场都没有像苏联战场那样紧张和残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是在苏联大地上发生的!是苏联红军帮助解放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和领土!并一直打到了德国柏林$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本身是对法西斯的最大打击!苏联信守承诺!在胜利后+个月内对日宣战!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缩短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实际上!苏联卫国战争不仅消灭了德国法西斯!而且还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遥相呼应!彼此之间进行战略支援与配合!共同打败了野蛮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了哪几次会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先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三次首脑会晤!史称)三巨头会晤*"0519J $' U #534$ #!协商对德日作战问题以及战后问题$三次会晤确立了苏联在世界大国中的新地位$

浅谈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的军事部署

浅谈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的军事部署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的组成部分。苏德战争前期,德军凭借先进的作战理念在苏联肆意妄为,横冲直撞。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德军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至完全被动挨打的战略防御阶段,虚弱的德军只能依靠地形优势来拖延苏军气势如虹的进攻。文章将从战略进攻、战略相持、战略防守三部分来窥探苏德战争期间德军的辉煌与没落。 标签:苏德战争;纳粹德国;军事部署 苏德战争爆发前,整个西欧都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纳粹德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踏平波兰,闪击低地国家,还消灭了自诩为“欧洲陆军头号强国”的法兰西,把英军赶回了本土。虽然苏德开战前,两国关系持续升温(《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证),但“希特勒梦想缔造一个从大西洋海岸到乌拉尔山的自给自足的千年帝国,这个帝国必须夺取东方的生存空间,因为东方有着对千年帝国至关重要的农业和经济基础”。这也就表明苏德战争不可避免。 一、战略进攻阶段的德军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在北达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了全面进攻,惨烈的苏德战争爆发了。纳粹德国共计出动了“190个师、共约550万人,3800多辆坦克,4.3万门大炮和4980架飞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尽管6月21日夜,苏联最高统帅部预感到前线可能会出事,但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依然措手不及。 北方集团军由勒布元帅指挥,沿波罗的海向苏联北部的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推进,意图攻占苏联北方军事重镇。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波罗的海三国百姓对苏联统治有强烈不满。在入侵时,德军就利用民众反苏情绪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暴动行为,促使苏联红军进一步败退。此外,苏联在1939年冬季战争中激怒了芬兰,迫使其加入轴心国集团。因此,有了芬兰的支持,德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以闪电般的速度抵达列宁格勒城下。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由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计划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的合围,攻占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随后,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拿下“莫斯科门户”。由于莫斯科是苏联的心脏、整个苏联的政治中心、最大的交通枢纽,在战争初期,中央集团军群是三路德军中最强的。 南方战线由龙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发动进攻,意图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其中,第聂伯河沿岸的盆地地区是苏联小麦的主要产区。战前,苏联采取了“斯大林模式”以保证城市和红军的粮食补给,但是此举严重损害了乌克兰等地农民的利益,导致数百万农民死于饥荒。

英阿马岛战争对中国的启示

英阿马岛战争对中国的启示 高技术局部战争分析课上,老师着重讲了英阿马岛战争,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结合老师上课的分析,以及自己对中国军事力量的了解,我想谈谈英阿马岛战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英阿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开展的战役,是二战之后最激烈的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一,是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各国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现代战争之一。中国现在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但是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以及许多需要发展的方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中国缺乏海陆空集体作战的现代战争的经验,尤其是在海上和空中。1962年的中印之战和1979年的中越之战,但这两次纯粹是陆战,没有涉及空战和海战。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时期,也是基本为陆战。中国陆军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是中国海军实力现在并不是很强大,没有形成航母作战群,杀手锏也不够多。第二,马岛战争与假想中的台海冲突有很强的战略相似性。和台湾一样,马岛是一组岛屿,离大陆海岸线不远,而且冲突发生后,都可能面临一个军事强国的介入。所以说英阿马岛战争为假想中的台海战争提供了一个模板。 中国急需发展先进的军事战争武器,尽快与国际接轨。例如巡航导弹可破强敌。在研究马岛的空战时,有一个战例对我印象特别深。阿根廷的超级军旗式攻击机利用飞鱼反舰巡航导弹,击沉了英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商船,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谢菲尔德号被击沉,是海战史上首次使用反舰巡航导弹对舰艇发动突袭的战例,改变了海战的手段。所以说先进的军事武器能够对未来的战争起到关键性作用。阿根廷空军本来可以彻底摧毁英国的航空母舰,但是他们的飞鱼式反舰巡航导弹数量不足,这也反映了阿根廷准备不充分,对中国来说,打每场战役都要有充分准备,要高度重视,并且秘密武器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阿根廷反舰巡航导弹的成功运用,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海军认真研究阿根廷的作战经验,随后在近战武器系统方面的研制支出大幅度增长,开发新型巡航导弹、电子干扰系统。中国也应该加紧研究先进军事战争武器的脚步。 中国要尽快形成航母作战群,军事家要学会充分利用航母。在英阿马岛战争

浅谈二战的重大战役及其历史影响

浅谈二战的重大战役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从1939年9月开始,一直到1945年9月结束。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在这场目前人类最大的战争之中,我们记住了战争狂人希特勒、墨里索尼、裕仁天皇,我们记住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总书记斯大林,我们记住了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沙漠之狐”隆美尔,我们记住了写日记的犹太女孩安妮,我们记住了纽约时代广场上的胜利之吻,我们可能记住了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或者瞬间,但是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二战中那些永载史册的重大战役,以及他们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呢?这是人类文明因为她们而改变了轨迹……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其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日本在珊瑚海海战之后的仅仅一个月就已经把中途岛拟定为下一个攻击目标。这不只能报美国空军空袭东京(DoolittleRaid)的一箭之仇,还能敞开夏威夷群岛的大门。防止美军从夏威夷方面出动并攻击日本。日本海军想借此机会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残余的军舰引到中途岛一举歼灭。为达到该目的,日本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舰队规模甚至超越后来史上最大海战莱特湾海战时的联合舰队。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最大的战略进攻,然而由于珊瑚海海战的牵制,使联

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争议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争议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一、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现状及其主权争议的由来 1、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现状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兰克群岛”)是位于大西洋上南美洲阿根廷边上的一个群岛。两个主要岛屿东福克兰和西福克兰以及200个左右的小岛构成总计12,200平方公里(4,700平方英里)的陆地面积。首府为其唯一城镇史坦利。位于东福克兰岛上。亚历山大?唐纳德?拉蒙德。1999年1月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马岛第31任新总督。这个群岛虽然小,但是在国际上却非常有名。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和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阿根廷已经围绕该岛的主权问题发生争议超过一个世纪。目前两国都宣称对该群岛享有主权。虽然目前英国实际控制了该岛,但是阿根廷一直没有放弃对该岛的主权申明。 2、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争议的由来 让我们回顾一下英阿马岛主权之争的由来: 英阿两国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已久。根据阿根廷的说法,1520年麦哲伦探险队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发现了马岛;而英国的说法是1592年被英国“渴望号”船长戴维斯看到的。1594年,英国人理查德?霍金斯爵士 ( Sir Richard Hawkins) 还曾沿着岛屿北海岸航行。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来到该岛时,发现了东西两个大岛之间的海峡,将其取名为“福克兰海峡”。此后,英国称该岛为“福克兰群岛”。但是关于南大西洋早期航海的记载中没有准确记录能证明谁首先发现马岛以及发现者来自欧洲哪一个国家,“对于谁先看到福克兰群岛这一问题的准确答案,没有人能说得上来”。这样一来,关于岛屿的发现不仅不是解决争端的依据,反而成为英阿争论的一项内容,况且争论一直都是毫无实效的。在历史

二战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死伤100多万人,彻底让德军迷失自我!

苏德战争的初期,苏联情况是,整体预敌不足,边境地区的通信枢纽与线路均遭严重破坏,部队上下级之间、友军之间无法联络,加之苏军>官僚主义的积垢,各级指挥机关都陷入混乱之中,作战部队各自为战。 至7月9日为止,德军已经占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大部,以及俄罗斯西部各州,北路兵抵列宁格勒城下,中路进至斯摩棱斯克,并威胁基辅。短短18天中,苏军被歼灭28个师、重创70个师,俘虏30万人,损失坦克1500辆、飞机2000架、火炮3000门(数据源于资料),德国对苏闪击战初见成效。 希特勒为巴巴罗萨计划制订的战略目标就是:在对英国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定位很明显是速决战,德国的三路出兵方案貌似也是为此目标服务,但是仔细分析发现,此方案实在有违此次战役的宗旨,德国的进军方案已在无形间成了一次赌博,而赌注压在了苏联不堪一击上。 勃劳希奇草拟的方案是把首要战略目标放在莫斯科,这是基于军人专业素养做出的选择,包括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在内的将军也不约而同选择了莫斯科,莫斯科为什么是重要的我会在下文详细分析。然而经过希特勒的亲自干预,巴巴罗萨计划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 怎样评价希特勒的北路与南路方案呢?希特勒进攻列宁格勒的理由是: 1、列宁格勒是苏联的革命圣地,攻陷列宁格勒可以有效瓦解苏军的斗志。 这点固然重要,但是相对于捣毁苏共大本营、俘虏苏共首脑而言,哪项对苏军更具心理效果?列宁格勒所代表的形而上意义更多是针对于希特勒本人,他自己把列宁格勒看做欧洲开始溃烂的疮口,必欲剜之而后快,实际上苏共赋予这座城市的意义远不及彼得大帝,能够象征这座城市的是彼得大帝而不是列宁,这在苏联解体后已被证明,希特勒的以上理由有些过于浪漫情怀了。 2、列宁格勒地区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基地,占领该区可以相当程度摧毁苏联的战争潜力。 这也是重要的,但是列宁格勒周边并不具备维持其工业运转的所有资源,并且苏联主要的拖拉机工业不在列宁格勒,40年德国已经占领了丹麦和挪威,这等于封锁了列宁格勒港口,而对于摩尔曼斯克,42年之前德国海军尚能有效破坏英美对苏的支援,列宁格勒工业区的原料输入与成品输出,主要依靠本国的铁路网,在没有控制苏联铁路交通线的前提下,即便德军逼近列宁格勒,苏联也有时间将大部分工业设备向后方转移,那时该城的意义就只剩下一个牵制德军的堡垒,而史实也的确是这样。从交通上来讲,列宁格勒已经是一座废港,虽然能够控制摩尔曼斯克通往内地的铁路,但这对于德军不是最迫切的。 而希特勒南路进军的理由,及对德军南路方案的评价是:

二战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惨痛代价的反思和警醒

二战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惨痛代价的反思和警醒 二战中,纳粹德国凭借其闪电战、俯冲轰炸、坦克集群等新战术的运用,凭借其党卫军对于信仰的狂热和执着,称雄于欧洲大陆。战后,同盟国为了掩饰自己曾惨败于德军的尴尬和低能,无限夸大德军装备的数量和质量;苏联为了提振民族自信,夸大德军损失、缩减苏方损失。于是,曾经的历史真实,被战胜国共同掩盖甚至歪曲,种种人造神话因此应运而生。 随着岁月流逝,当年的档案逐渐解密,越来越多的历史真相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个人认为,欲了解被尘封多年的历史真相,需要对固有知识进行推陈出新,需要阅读专业水平较高、有一定声誉的作者所著的建立在客观分析解密档案基础之上的新作。这是真正了解苏联卫国战争史实的前提。 二、强调事项 本文侧重于苏德战争中苏德军队在兵力、装备、伤亡方面的对比分析。 三、苏德战争前苏德前线军队的兵力和装备 1、苏德战争前(1941年6月22日前)苏德前线军队的装备 坦克: 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战区的坦克15687辆(全国总数为25000多辆),其中1500辆为T-34坦克和克伏重型坦克。 德军东线部署3650多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包括230辆无法发射炮弹的指挥车)。350辆坦克由北非的隆美尔指挥,二个后备师300辆坦克于1941年冬投入东线,即使算上芬兰86辆坦克、罗马尼亚60辆坦克、匈牙利160辆坦克,苏军仍居绝对优势。 作战飞机: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战区作战飞机11000多架(全国总数为19000多架),其中3719架新式战机在性能方面同德军当时最先进的M-109相当;而1941年6月22日前,德军东线部署的M-109最多不超过500架。德军能够用于进攻苏联的战机总计为1830多架。此外,德军还拥有300多架芬兰战机、400多架罗马尼亚战机。 大炮迫击炮:苏军59787门,德军43000多门。 2、苏德战争前(1941年6月22日前)苏德前线军队的兵员数量 苏联部署在西部边境陆军、空军兵员271.9万人,海军21.6万人,内务部队15.4万人,预备役军人和延期服役者120万人。截止6月22日,投入西部边境第二梯队77个师中的16个抵达前线,使陆军人数新增20.2万人,总兵力达到430万人(未计海军)。 德军部署在边境地区的陆军250万人。 3、总结 苏军坦克数量大约是德军4倍。 苏军飞机数量大约是德军4倍。 苏军兵员数量大约是德军1.6倍。 可以说,在苏德战争开战前,苏军无疑居绝对优势地位。这是斯大林认为希特勒应该惧怕苏联的根本原因,也是斯大林准备先行进攻德军的物质保证。 四、苏军热衷于军队数量、忽视军队素质,为开战后的惨败打下伏笔 由于忽视军队素质培养,1941年前3个月内,苏军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为4-15.5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中弱日强 2014-07-24 16:45:36 [来源:中国网] [作者:迟云飞] [责编:蒋俊] 字体:【大中小】 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甲午战后的1898年,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就数量而言,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 装备方面,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但并不是象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一方面,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的最大弱点是武器的种类、规格过于混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他方面,中国军队确实较日军相差甚远。甲午战争时,日本军事制度、组织都已近代化,但是中国军队却沿用原湘军的营制,兵种单一,这种编制适合于双方都没有多少新武器的湘军对太平军的作战,但用在对外战争上,指挥不灵、配合不好的弱点就充分暴露出来,与日军的师团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军队没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没有司令部,没有参谋官,战斗部署只凭最高指挥官一拍脑袋。诸军平时各驻一地,互不隶属,缺乏训练,也从未配合进行军事演习。日本人事后总结:“清军指挥错乱,其龃龉冲突百出,而内部相摩擦,结局减弱对敌之战斗力几何,未可知也。” 中日军人教育水平相差悬殊。日本陆军高级军官有一半或进过本国军事学校、或到西欧学过军事、或到欧洲考察过军事。而中国陆军高级将领没有一个进过新军事学校,他们大多是行伍出身的旧式武夫。中国武备学堂虽也培养出一些学生,却没有给他们指挥军队之权。日本教育普及率很高,因此日本士兵的教育程度也比中国士兵高得多。近代的战争不仅需要新的武器,更需要近代的战略战术,需要懂得近代战争的规律,而近代战争的知识要有知识的人并且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清军战术上策略上屡屡失误,决非偶然,是因为中国军官不懂近代战争,其受教育的水平太低。 我们再看海军。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另外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海军的编制、军官教育程度比陆军较为近代化,与日本差别不大,但与日本相比,尚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弱点。 其一,是海军首脑部门的缺陷。虽然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但该衙门的五大臣奕闇、奕劻、李鸿章、善庆、曾纪泽都另有要职,无一人为海军衙门专官,海军衙门几乎等于空设。不仅如此,海军大臣中无一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担任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也没有受过海军专门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实在难以制定正确的战略,也难以与陆军协同作战。 其二,海军不统一。北洋海军实力虽已逊于日本,但若加上南洋和广东的几艘能胜任海上作战的舰只,实力便可与日本海军接近。但海军未形成统一指挥,互不统属,结果力量分散。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试图调南洋舰来加强力量,但没有成功。威海海军投降时,还发生了降将牛昶昞要求返还原属广东的广丙舰的笑话。 其三,正是由于首脑部门的缺陷,使中国海军缺乏明确、周密的计划与战略,缺乏争夺制海权意识。事实上采用的是守势战略消极防御战略。日本则在开战前就按海军胜利、僵持和失败三种情况制定陆海军作战战略,明确争夺制海权。因此中国海军处处被动。 人、武器、组织制度是军队战斗力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只偏重武器的更新、偏重军事技术,而忽视了制度和人的改变,这成为清军的基本弱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