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授课教案

授课教案

授课教案
授课教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授课教案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学时设计]

内容讲授9学时,案例分析讨论1学时,共10学时。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与课外作业。

[教学目标]

本章的基础理论概念是涉及整个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是学习本课程首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因而本章既是本课程学习的一个入门,也是本课程学习的一个基础,因此,本章内容的讲授应放慢节奏,结合其他法律部门及现实事例,使学生理解、领会这些基本概念,并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基本内容:行政法的含义及特点、行政法渊源体系及其效力与适用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及基本精神、行政法上行政的基本含义与特点、行政法适用的公共行政领域及其范围、行政法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的特殊性、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从而深刻认识并掌握行政法的核心是对行政权的规范及其精神。进而,为顺利学习本课程奠定一个厚实的基础。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

一、行政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的法,学习行政法首先应搞清楚的就是关于“行政”的概念。

(一)一般含义的行政与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

就行政的原始意义来说,行政是讲一种组织与管理活动,即一定组织机构基于特定目的对一定范围内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

就行政的主体与性质来看,行政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也称“公行政”);另一类是指社会组织内部行政或“私行政”。前者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法律规范授权组织对公共行政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活动;后者是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对其内部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活动。

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仅限于公共行政而非一般含义的行政,即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目的而设立一定组织机构或者授权某些组织采取法定手段与方式对公共行政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

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与一般含义的行政在主体、性质、目的、手段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

(二)公共行政范围之界定

行政法上的公共行政是指有了国家职能分工以后,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事务职能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活动。

对行政的界定应从主体和权力性质两个方面来考察。行政是行政机关的活动,但并非行政机关的活动都是行政,行政法研究形式意义上的行政,但还必须考虑行政机关活动所具有的国家权力性质。

二、行政法

(一)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指调整与规定行政主体享有并行使行政权力和实施行政活动过程所产生的关系,以及对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进行监督与救济过程所产生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一定义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行政法是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第二,这一系列法律规范是围绕着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包括四个方面:行政法是设定与配置行政权力的法、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权力行使与运用的法、行政法是监督行政权力的法、行政法是对行政权力产生的后果进行补救的法。

(二)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行政法的核心是对行政权的规范,因此,行政法的基本内容就包括了有关行政权力的设定、配置;行政权力的行使;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救济三大部分的行政法律规范。

三、行政法的特点

1.行政法无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范的法律表现形式的数量特别多。

3.行政法富于变动性而缺乏相对稳定性。

4.程序法与实体法交织在一起,没有明确界限,而程序法占有很重要的地

位。

5.反映行政法规范的法律条文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伸缩性。

第二节行政法的渊源

一、行政法渊源的含义

行政法渊源是指行政法律规范的产生与存在形式。其应包括实质渊源与形式渊源,就法律的适用而言,通常讲行政法渊源是指形式渊源,即行政法律规范的载体。

我国行政法的渊源是指各种成文法,国外行政法渊源通常还包括判例、行政惯例和行政法理。

二、行政法的渊源

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

三、行政法渊源的效力关系

各种法律形式的位阶与制定主体的法律地位相适应,其明确的依据是法律规范的规定,包括《行政诉讼法》、《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法规、规章备案规定》。

第三节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中的法律关系

行政法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这些行政关系既包括行政权行使过程中的行政关系,也包括对行政权监督与救济过程中的行政关系,当其被行政法律规范调整后,即上升为行政法律关系,那么,行政法中的法律关系就包括了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而这两类关系各自又是复杂多样的。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关系被行政法规范调整与规范的结果。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规范在对行政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一种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也称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当事人双方有一方必须为行政主体,另一方当事人则

通常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行政法律关系客体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或目标。包括物、精神财富和行为三大类。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能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这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核心。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形成具体权利义务关系,或者变更原有权利义务内容,或者消灭原有的权利义务关系。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1.行政主体是必不可少的一方当事人,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总是行政机关。

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平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4.行政法律关系具有预先规定性与不可选择性。

5.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

6.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纠纷,一般通过法定行政程序或准司法性行政程序予以解决,通常只在法律有规定情况下,才由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第四节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规范之中,指导行政法的制定和实施活动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对行政法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反映着行政法的基本价值观念。行政法基本原则应当具有普遍性、特殊性、法律性几个特点。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作用: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的准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实施,防止行政执法的错误或偏差;可以弥补行政法规范的不足,直接作为理念上的行政法规范而适用;有助于人们对行政法的学习、研究和阐释。

二、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政府的行为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的规定相违

背。这里的合法指的是广义的“法”,其基本内容包括:政府行政权的取得必须依据法律;政府行政权的行使必须合乎法律;违法行政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政府的行为应当符合法律的意图或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这里的“理”指的是法的精神和本意。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的行政行为应符合法律的立法目的;政府的行政行为应有正当的动机;政府的行政行为应考虑相关因素;政府的行政行为应符合客观规律;政府的行政行为应符合公正法则。

合理性原则是在合法性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产生的原则,是对行政权行使的更高要求,二者在来源、适用范围、表现方式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四、行政公开原则

行政公开就是指凡涉及相对人的行政行为内容均应依法定方式使其知晓,凡涉及相对人的权利均应在作出的行政决定中明确告知。其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应当公开;行政执法行为公开;行政资讯、情报公开。

第五节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

一、行政法的地位

行政法是仅次于宪法的重要法律部门之一。一方面,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实施法;另一方面,从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来看,行政法的影响及地位越来越显得突出。

二、行政法的作用

行政法既维护和保障行政权,又监督和控制行政权,同时还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学时设计]

2学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教学目标]

通过宏观地介绍中外行政法的历史发展和未来的趋势,介绍外国行政法的一

些基本知识,使学生对行政法的发展轨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掌握两大法系行政法的异同、每个代表国家行政法的特征、掌握各法系内部国家的行政法之间的异同,掌握新中国行政法的发展过程。明白现代意义的行政法是国家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行政法治是当代政府的重大问题。认识领会法治与民主的关系,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感受行政法与市场经济、人权建设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应注意外国行政法上判例法,无论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有关行政法的判例占有重要地位,判例就是法,有的判例甚至是成文法的灵魂。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外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现在人们使用行政法这一概念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大陆法系的行政法产生较早,体系完善、理论发达。其特点主要是各国都有两个法院系统,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两种法律规则,即公法和私法。但是由于大陆法系各国的历史不同,在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上也存在差异。

(一)法国行政法

法国行政法产生最早,且内容丰富,理论发达。法国行政法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产生的,法国行政法的产生与行政法院的形成密不可分,行政法院先于行政法而产生,法国行政法的观念、原则和制度都是通过行政法院的判例确立的,因此考察法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应从法国行政法院的产生入手,同时注意其判例。

法国行政法除了具有大陆法系行政法的两个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要原则由判例产生,成文法仅起补充作用;

2.设立权限争议法庭,裁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

3.体系完整,既包括内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既包括实体行政法,又包括程序行政法;

4.从行政法的功能上看,有保障行政权和控制行政权的双重作用。

(二)德国行政法

德国在警察国家时代已经出现了行政法,其主要内容是关于社会秩序的警察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行政法的主要功能才转变为监督控制行政权,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判例将国家的警察职能限制在维护公共安全和秩序方面。当代的德国行政法的基础和对象是享有广泛社会职能的国家行政,这种行政表现为国家向公民提供福利的关系,行政法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控制行政权,不再将国家与公民置于对立地位,国家使用公法合同、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的方式,吸收公民参与行政活动,国家与公民处于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体现了当代行政法发展的基本方向。

当代德国行政法同样具有大陆法系行政法的一般特点,此外,它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成文法多于判例法。成文法在德国行政法中占重要地位,1960年的《行政法院法》和1976年的《行政程序法》构成其完整的行政法基础。

2.程序实体合一化。德国行政程序法并非单纯包括行政程序内容,它同时包括了广泛的实体内容,如行政处分的构成要件、公法契约和国家责任等。

3.行政法院司法化。德国和法国一样,都在普通法院系统之外设立了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但是,德国的行政法院是专门法院之一,是司法系统的组成部分。

二、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其特点主要是各国都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普通法院在审理各种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时,适用同一体系的法律规则。

(一)英国行政法

在英国没有明确的法律部门的划分,所以早期的英国没有明确的行政法概念。作为现代意义的行政法是17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产物。

英国行政法具有典型的英美行政法的特征:

1.一切争议(包括行政争议)均由普通法院系统解决,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

2.普通法院在审理各种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时,适用同一体系的法律规

则,而不存在公法和私法两个法律体系。

3.英国行政法是典型的控权法。

4.系缺乏完整性,范围较窄,主要包括委任立法、行政裁判、行政程序、司法审查等制度,不重视行政组织法和实体行政法。

(二)美国行政法

美国行政法受英国行政法的影响产生较晚,美国行政法的产生是同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相联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际贸易委员会被认为是美国行政法的开始。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行政法迅速发展,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国行政法上划时代的法律,该法以美国宪法中的正当法律程序为基础,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美国行政法的特征:

1.联邦制下的法律体系。美国行政法由联邦法和州法构成,联邦法包括联邦宪法、法律、条约、总统命令和行政法规;州法律包括州宪法、法律和行政方法规;下面还有地方政府的法令。

2.从法律渊源上看,即有判例法,又有制定法,二者的关系复杂,但从总体上来看,制定法的效力高于判例法。

3.美国联邦法院不仅可以审查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合法,还可以审查国会的立法是否合宪。这一点不同于英国,英国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法院无权审查议会的立法。

4.重视行政公开。

三、日本行政法

现代日本行政法尽管在形式上采取了英美法系,但从其实质上看,它仍保持着受德国行政法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传统的基本特征:

1.废除行政法院。在法院设置上实行单轨制,一切法律上的纠纷都由司法法院管辖。

2.实行行政案件诉讼制度。日本在诉讼程序上采用双轨制,即在普通民事诉讼程序之外,对行政案件适用特别的行政案件诉讼程序。

3.美国法的不继承。战后日本并没有移植美国的实体法,而是以其制度为基础,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寻求一种最佳途径。

4.行政实体法的发展。日本行政法深受德国的影响,形成了以实体法为中心的体系,在实践中,实体法以压倒的优势涉及日本社会的各领域。

5.行政程序法的发展。战后日本的行政程序法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93年11月1日,日本才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其适用范围仅限于对申请的处分、不利处分、行政指导和登记,尚有大量的领域被留作今后立法的课题。

6.行政判例的发达。日本不是判例法国家,但是法院的判例对行政法及其理论的形成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我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一、新中国建立以前行政法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的行政法在中国产生于民国初期。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诉讼条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诉讼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诉讼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编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质,行政审判权不属于普通法院,而属于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行政诉讼法》,1945年4月16日又颁布了《行政法院组织法》,这两个法律规定,行政法院与普通法院分立,专门处理行政诉讼案件。它规定行政诉讼有三个步骤,当事人必须先向行政机关提出诉愿和再诉愿,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

二、新中国行政法的产生与发展

新中国行政法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行政法的初创阶段(1949-1956年)。这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初创阶段,没有制定系统的行政法体系,甚至对行政法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二)行政法的倒退与破坏阶段(1957-1977年)。这一时期由于反右运动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坏殆尽。

(三)行政法的恢复阶段(1978-1988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82宪法开始,行政法进入了恢复阶段。许多领域的行政法律规范相继制定,初步结束了无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审理行政案件,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行政诉讼制度诞生的。

(四)行政法的发展阶段(1989年-)。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具有重大意义,确立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机制,给公民的合法权利以切实的保

障,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其后《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一系列的行政法律法规得以制定。近年来,行政机关和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机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正朝着“法治国”的目标艰难而稳步地前进着。

三、当代行政法的发展趋势

1.两大法系的行政法日趋融合。两大法系互采之长,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围向广义演进,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实体法,既包括内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过去上诉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审理,现在,上诉法院专设了行政庭,审理行政案件。大陆法系行政法已经突破公法的范围,在一些行政领域适用私法,在法德等国,行政私法已成为流行词,公私法的界限日渐模糊。

2.行政法的民主化。表现在行政法的制定、行政执法、司法监督几个方面。

3.行政法的法典化。

4.行政法的国际化。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法律的国际化,行政法的制定主体和内容都出现国际化的趋势。

5.行政法观念的变革。行政法的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警察行政法、干预行政法、服务行政法,在新的世纪里,提供服务和福利仍是行政机关的主要宗旨,但警察行政和干预行政依然存在,只是地位下降而已,而服务的比重大大增加。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学时设计]

4学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教学目标]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称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这双方当事人由行政关系所决定,一方必定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即行政主体,另一方则是被行政权所管理的对象,即行政相对人。因此,本章内容的教学应从

以行政法律规范调整行政关系出发,围绕着行政权力来领会理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基本内涵,包括行政主体的类型及地位、资格及确认、依法应具有的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以及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还包括行政相对人的含义、范围、法律地位;此外,由于行政主体是抽象主体,它不可能使得行政职权职责发生作用,这时有关公务员的行政职务行为就也是一个需要放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理解领会的。本章教学应使学生重点掌握行政主体的含义、地位、资格及认定、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行政相对人的含义、范围、公务员行政职务行为等基本理论概念;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行政主体、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行政职务关系、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等基本理论概念,了解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领会行政主体理论的内涵,学会行政主体资格的确认、学会对应于行政相对人的行政主体的确定。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行政主体

一、行政主体概述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力,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对此从这样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行政主体资格的获得必须有法律依据。获得行政主体资格有两种法律途径。其二,行政主体是承担着行政管理职能的主体,而行政主体的行政管理职能又体现为其所享有的行政职权与职责。其三,行政主体是具备行政法上人格主体的组织,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承担因该活动而产生的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都可以成为行政主体,但行政机关并不等同于行政主体。

(三)行政主体资格的构成要件

行政主体资格的构成要件是指一定的组织取得行政主体资格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依法成立的组织。2.应当具备一定的组织机构、

职位和人员编制。3.拥有法定的独立职权与职责。4.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和承担法律责任。

(四)行政主体的法律意义

1.行政主体可以区别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权力主体与非行政权力主体的身份性质。

2.行政主体可以确定公务员及受托组织实施的行政活动行为的效力与责任归属。

3.行政主体是判定行政诉讼被告、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前提和基础。

二、行政机关

(一)行政机关的概念

行政机关,是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国家机关。其特点是:其一,行政机关是为完成一定行政职能而专门设立的国家机关。其二,行政机关在成立之时即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其三,行政机关具有一定的行政机构及公务员编制。

(二)行政机关的分类

1.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2.外部行政机关和内部行政机关。

3.综合行政机关与专门行政机关。

4.行政决策机关与行政执行机关。

(三)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

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

三、其他行政主体

(一)含义及特点

其他行政主体,是指除行政机关以外依照法律、法规具体授权规定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其特点有:第一,其他行政主体是指除行政机关外获得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第二,其他行政主体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行政主体

资格的。第三,其他行政主体获得法律、法规授权行使的是特定行政职能而非一般行政职能。第四,其他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与其组织机构的设立可能是同步的,也可能是分开的。

(二)其他行政主体的范围

1.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是行政机关根据行政工作的需要,在行政机关内设立若干工作机构,以协助或按照内部分工委托办理该机关的各项行政事务。行政机构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关键在于其是否通过行政授权而取得了独立的行政职权和职责。我国目前取得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主要有:

(1)行政机关的某些内部机构。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既包括各级人民政府所属的内部机构及临时设置机构,也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内部机构。

(2)政府职能部门的某些派出机构。

(3)行政机关中依行政授权专门设立的行政机构。

2.公务组织。公务组织是国家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某项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3.社会组织。经过法律、法规特别授权规定,某些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也可获得某项或某方面授权而成为行政主体。

四、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一)行政授权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某项或某方面行政职权授予除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被授权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和行使行政职权,并由自己对外承担行政活动的法律责任。其特征有:

第一,被授权的行政职权来源于法律、法规。

第二,以行政职权为授权客体。

第三,被授权组织是指除行政机关外的组织,包括行政机构、公务组织以及社会组织。

第四,以创设新的行政主体或使原有的行政主体拥有新的行政职权为授权的结果。

(二)行政委托

行政委托,是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将其行政职权或行政事项委托给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受委托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管理行为和行使职权,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行政委托特征有:

第一,行政委托的职权来源是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为。

第二,行政委托不发生职权、职责、法律后果及行政主体资格的转移。

第三,受委托组织必须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

第四,行政委托对象就应当是符合法定条件的有关主体。如《行政处罚法》第19条明确规定了受委托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组织应当具备一定条件。

(三)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1.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的一般性原则:

首先,授权与委托法定原则。即授权与委托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次,授权与委托公开的原则。

第三,不得再授权与再委托原则。

2.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的区别。

第一,结果不同。授权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新的行政主体。而委托只不过是改变了行为的主体对法律责任的主体却没任何改变。

第二,作出行政授权与委托的主体不同。前者是由于立法行为而产生的,其行为主体是立法者;而后者是因具体行政行为而产生,其行为的主体是有权的行政机关。

第三,作用的对象不同。行政授权只发生于原来没有取得行政主体资格的一定组织机构身上,而行政委托可以发生于没有取得行政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已取得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身上,还可以发生在个人身上。

五、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

(一)行政职权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法律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权能。其内容主要有:制规权、行政许可权、行政确认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奖励权、行政检查权、行政强制权等。

(二)行政职责

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依法必须承担的义务。

(三)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

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共同构成了行政法上行政主体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行政权是权也是责,是权力与职责的结合体,有行政职权必然同时有行政职责,法律不允许有权无责,也不允许有责无权,这是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的不可分割性。同时二者还具有密切的对应性,即有多少行政职权,就应该有多少行政职责,反之亦然。

六、行政组织法

(一)行政组织法概念

行政组织法是指规定行政组织的性质与地位、设置与权限、相互关系及基本工作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核心是对行政组织的设置及其权限的规定。

(二)行政组织法的内容

一部完备的行政组织法应具有以下基本内容:行政组织的性质与地位;行政组织的设置及权限;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基本工作制度。

第二节公务员

一、公务员的含义

(一)公务员的概念

公务员是指国家依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在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行政职务的工作人员。

首先,并不是只有公务员才能参与行政职务的实施。注意公务员与行政公务人员的概念区别。行政公务人员分为国家公务员与其他行政公务人员。

其次,公务员是指在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人员。

再次,公务员是指国家依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的工作人员。

最后,公务员是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务的人员,即国家公务员不包括行政机构中的工勤人员。

(二)公务员的分类

1.领导职务公务员与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2.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公务员与非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公务员。

二、行政职务关系

(一)行政职务关系的含义与特征

行政职务关系,指行政公务员基于一定的行政职务而在任聘期间与行政主体(代表国家)之间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其特征是:

第一,行政职务关系本质是一种国家委托关系。

第二,行政职务关系内容是行政职务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行政职务关系具有劳动关系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法律关系。因此,在行政职务关系中就包含着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等。

第四,行政职务关系属于内部行政法律关系。

(二)行政职务关系的内容

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身份保障权、获得职权权、获得利益权、参加培训权、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权、辞职权以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主要是人身自由权、平等权、休息权等。

国家公务员有下列义务:守法的义务、执行公务的义务、为人民服务的义务、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尽职尽责的义务、保持高尚义务以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三)行政职务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1.行政职务关系的产生。

我国行政职务关系产生的方式有四种:考试录用、选任、调任、聘任。

2.行政职务关系变更。

行政职务关系变更并不改变公务员身份,而只变更行政职务,从而导致公务员身份上的权利义务的变化,如转换任职、升职或降职等发生的变更。

3.行政职务关系的消灭。

行政职务关系的消灭是指公务员身份的丧失。

三、行政公务行为

(一)行政公务行为的含义

行政公务行为,是指行政公务人员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和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

(二)行政公务行为的确认

确认行政公务行为时应当以公务员是否获得公务员资格为前提,以其所承担的行政职权和职责为核心,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来确认:目的要素、地点要素、时

间要素、名义或标志要素。

四、公务员法

公务员法就是对行政职务关系进行调整的法。我国没有公务员法典,我国的公务员法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配套实施的法规、规章构成的,现在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公务员法律体系。

第三节行政相对人

一、行政相对人的含义

(一)行政相对人的含义与特征:

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其特征有:第一,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不具有行政职权职责和不具有行政职务身份的一方当事人。第二,行政相对人是与行政主体之间有特定行政法律关系的人,即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时对其权益有法律上利害影响的人。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第三,在形式上,行政相对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行政主体都是组织,没有个人可以成为行政主体的。

(二)行政相对人的确认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身份的确认就是某一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是否是行政相对人的问题。行政相对人的确认包括两方面:一是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身份的确认,以便解决是外部法律关系还是内部法律关系;二是对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相对一方的确认,以解决谁是某个具体行政法律关系的相对方当事人。

行政相对人的确认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行政主体的行政决定针对的主体。

2.行政裁决行为所针对的法律争议双方当事人。

3.行政处罚中被受罚人侵犯的受害人。

4.不作为行政中的权益人。

5.行政行为内容的直接利害权益人。

二、行政相对人的范围

(一)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1.公民。公民是最主要、最常见也是最广泛的行政相对人。很多情况下,公民成为行政相对人,还要受制于自身的行为能力,包括年龄、精神状况、生理状况几个方面。

2.法人。法人包括企业法人、事业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3.其他组织。

(二)外国人、外国组织

外国人和外国组织作为行政相对人时,原则上与我国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享有同等的行政法上的权利与义务。

三、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是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上的权利与义务的综合体现,其具体法律地位,因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必须服从行政主体的管理;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人;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可以成为监督行政活动的主体。那么,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有差别的。

第四章行政行为概述

[学时设计]

内容讲授5学时,案例分析讨论1学时,共6学时。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

[教学目标]

本章理论,对于行政法学理论而言,是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学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研究都围绕着行政行为的研究而展开,它把行政主体、行政职权、监督救济等各部分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对行政法律制度而言,行政行为是各种行政法律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如行政处罚法对行政行为行使的规定。因而本章理论在我国的行政法学理论和行政法律制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章的的教学,应使学生重点掌握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行政行为的效力与合法有效要件、行政行为的无效与撤销,掌握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领会“行政行为的效力是行政行为的

生命”,对行政行为的研究从主体、权限、内容、程序、形式等,都是围绕其效力问题展开的。此外,还应了解行政事实行为的特殊性。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含义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的行为。对行政行为的界定,应考虑:1.从行政主体角度界定。行政主体的范围比行政机关大。2.从行政权角度界定。3.从法律角度界定。从法律上说,其一,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包含着一定权利义务内容。其二,行政行为应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其三,行政行为能够引起一系列法律上的救济。其四,行政行为是能够独立存在的正式决定。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一)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为

(二)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与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

(三)行政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的行为

这里行政行为具有行政法上的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而非刑法、民法上的法律性质。行政行为产生法律效果可以是实体法效果,也可以是程序法效果。

三、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与成立要件

(一)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

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是指一个行为要被判定为行政行为所应具备的条件要素,它解决的是行政行为性质问题。它主要包括:1.行为主体要素。2.行政权要素。3.行政行为依据要素。4.行为对象要素。5.行政法律效果的存在。

(二)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就其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已经形成或存在所应具备的条件。它包括:(1) 主体要件。行为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2) 主观要件。行为主体有影响某种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确认的意图。(3) 客观要件。行为主体有通过一定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行为。

(4) 效果要件。行为主体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行政行为的成立是其生效的前提,但成立的行政行为并不必然的合法有效;而合法有效的行政行为却必然是已成立的行政行为,必然包含所有的构成要素;未成立的行政行为,则意味着其根本不存在,自然也就不用谈其效力。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分类

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这是以行政行为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所作的分类。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以不特定的人或事项为行为对象,制定或发布能反复适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人或事项采取具体措施,且对特定人的权益产生影响的行为。

二者区别标准有:其一,对象是否特定。其二,抽象行政行为针对将来要发生的事项,具体行政行为针对已发生的事项。其三,抽象行政行为是一种规范,具有假设推定及普遍适用性,而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处理决定,具有现实、确定及具体、特定适用性。其四,对抽象行政行为可反复适用,而对具体行政行为只适用一次,不具有反复适用的效力。

这一划分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理论意义。这是行政法学理论上的一种划分,也是法律制度所采用和确认的一种划分方法,首先,对确定和判断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内容及效力的法律规定也有所区别;其三,划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也是行政法学理论上对行政行为体系构成进行考察与研究的基本思路之一。

二、外部行政行为与内部行政行为

这是依照行政行为作用对象的范围为标准所作的划分。外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做出的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内部行政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作的只对行政组织内部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

两者的区别:第一,主体不同。第二,行政行为所针对的事项性质和法律依据不同。第三,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法律效果不同。

划分的意义:其一,二者适用对象、采用方式、手段不同,因而采取的救济途径也不同。其二,内部行政行为的主体资格,法律没有严格要求。所以,某些具有内部行政行为主体资格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外部行政行为主体资格。

最新市场营销学教师资格证试讲授课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课程名称:《市场营销学》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试讲人:

《市场营销学》课程授课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市场营销学( Marketing)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是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开阔的市场营销视野以及辩证的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学生既能够对高级营销问题有宏观的思考和把握,又能够把握企业产品整体营销与市场现实的矛盾并探索其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营销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效。 二、授课教案 章节名称第八章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第一节市场细分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市场细分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市场细分的依据及其标准 教学提要 重点 市场细分的标准 1、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 2、生产者市场细分的标准 难点市场细分的原理与理论依据 使用 教材 《市场营销学》 吴健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市场营销》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 俞利军译 华夏出版社

教学时数45分钟标准课时×2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市场细分 一、市场细分的概念 市场细分的概念:市场细分是根据消费者对产品不同的欲望与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由相似需求的消费者组成的消费群体,即小市场群。市场细分的基础和依据是消费求的异质性理论。 二、市场细分战略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大量营销阶段 (二)、产品差异化营销阶段 (三)、目标营销阶段 三、市场细分的作用 (一)、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 (二)、有利于转我目标市场的特点 (三)、有利于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市场细分的原理与理论依据 (一)、市场细分的原理 (二)、市场细分的理论依据 五、市场细分的标准 (一)、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 1. 地理环境因素 2. 人口因素 3. 心理因素 4. 行为因素 (二)、生产者市场细分的依据 1. 人口变量 2. 经营变量 3. 采购方法 4. 形势因素 5. 个性特征 六、市场细分的原则 (一)、可衡量性 (二)、可实现性 (三)、可盈利性 (四)、可区分性 七、课堂研讨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求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批准人:课程代码:所属学院:制定人:制定时间: 二、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学时:先修课: 授课对象:后续课: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5.第一节课设计梗概 四、考核方案设计 五、教材、资料 二、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体现:工学结合、职业行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公共基础课要体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 3.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要渗透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 4.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 5.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6.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项目选择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7.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8.课程考核设计要突出突出能力目标,考核要全面和综合评价,

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考核项目涵盖学生能力、知识、态度。各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在能力考核中体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知识考核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 三、说明 1.批准人一般为教研室主任,制定人一般为课程负责人。 2.课程类型。表述为**专业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公共课。 3.授课对象应表述为**专业*年级学生。公共课可表述某大类专业的*年级学生,也可为全院*年级学生。 注:此标准仅适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供参考。

少数民族普通话培训全册教案修订稿

少数民族普通话培训全 册教案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第一课《认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听懂常用的与别人对话的关于时间的词语。并了解我们平时说到的时间,常有两种说话习惯:一种是非常准确的时间,如“三点半我来叫你”;一种是大概的时间,如“三点多”,能根据具体场景正确使用表示。 教学重点、难点: 能听董常用的时间短语,如:“今年、星期五、星期天、早一点、有时间等词语。能根据具体的场景听懂、理解,并准确地使用这些时间短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大家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生日或者妻子(父母、儿女)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2.讲一个关于时间的笑话:一个农村妇女带孩子去学校报名,老师说需要填一个表,一边问她一边填。老师问孩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这个妇女好像十分用心地想了想,说:“你要说这个事,我太清楚了,孩子是我生的呀!我生他的时候是个下雨天,当时,外面雨很大,我听到雨点打在瓜叶上,啪啪地响,后来我就把她生了......”老师无语。(用拉祜语讲解一遍) 3.板书课题《认时间》拉祜语,汉语齐读。 二、新课教学

教学接孩子的对话(找两个村民扮演两位孩子家长) 老普:小李,明天是星期五,不要忘了去学校接孩子。 小李:哦,不会忘的。你去不去接孙子? 老普:去,明天我们一起去吧。 小李:好,几点走呢? 老普;早一点吧,下午三点多行不行? 小李:太早了吧,我们都骑摩托,二十多分钟就到学校了,五点去也不晚。 老普:要早一点,孩子放学后,还要收拾东西呢 小李:对对,那我们就三点半去吧 老普:好,三点半我来叫你。 三、巩固练习 1.复习句子,两人相互检查 2.练习对话 (1)两人一组,进行对话表演 (2)在村命中选出还对语句不熟练的人加强纠正练习。 四、再读词语,加深句子 今天、明天、后天、昨天、每天、星期五、星期天、三天、三点多、五点多、二十多分钟、三点半、现在、早一点、太早了、有时间、哪一年 1.抽读(师纠正读音) 2.齐读 3.看手机或手表说说现在的时间是几点几分

(完整word版)普通话教案.doc

普通话教案 教师教案 2017—— 2018 第二学期

授课题目授课日期授课类型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实训要求训练程序 课堂教学及作业情况第一章绪论第1周课2018 年 3 月 12 日星期一有无课件有 新授课课时数 2 课程介绍;了解并初步掌握普通话的含义;了解我国七大方言区;弄清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以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要求、等级划分。 普通话的含义;七大方言区的位置及辨读;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及标准。 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标准要求,先对普通话含义、发展及学习意义进行普及;然后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学习和训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朗读、命题说话等,理论知识讲解与训练相结合。 通过发音、朗读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基本发音标准及要求,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达到规范、熟练说话的要求。 教师先讲解、示范普通话发音部位及方法,然后由学生学习、练习,以个人形式进行课堂上的展示训练,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包括字母、字词、短文等内容,特别是生僻字的学习与掌握。 1.课上认真听讲,张口进行普通话要素的学习与训练,主动参与; 2.每个人每节课都有公开发言的机会,形成监督、学习、训练的氛围; 3.注重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积累与掌握 含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测试方式:口试( 100 分) 测试内容:有文字凭借:( 1)读单音节字词 100 个( 10 分) (2)读多音节词语 50 个(20 分) (3)读短文 400 个音节(30 分) 无文字凭借: (4 )命题说话三分钟(40 分) 作业:无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都必不可少, 教学小结通过系统介绍普通话各要素的学习要点,使学生掌握基本说话要求,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语言基础。 教学反思以后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题目第二章声母及其训练第2周课

五年级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信息技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 姬云艳 清镇市新店镇化龙小学

第一单元迎新联欢会——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策划活动1 策划迎新联欢会并认识MindMapper Jr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划迎新联欢会策划单,为班级策划迎新联欢会,让全班同学一起度过一个丰富多彩又有意义的联欢会。 过程与方法: 经历学习单的绘制策划,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迎新联欢会的策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以及认真思考的精神。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 用思维导图完成迎新联欢会的策划,初步认识MindMapper Jr软件。 教学难点:

用思维导图完成迎新联欢会的策划。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马上就要过新年了,全校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气氛中,学校大队部要求每个班级策划一个迎新联欢会。可是,举办迎新联欢会,到底要做些什么呢? 2、提示:可以用思维导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二、新授 1、明确单元任务: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划迎新联欢会策划单,为班级策划迎新联欢会,让全班同学一起度过一个丰富多彩又有意义的联欢会。 2、让学生欣赏P4的思维导图,思考:看看思维导图有什么作用和组成部分。 师讲解:思维导图一般由节点和连接线组成。“节点”是思

考是“关键词”,“连接线”是将节点按照相互间的联系连接起来的线条。每个节点下,又可以包括若干节点。 3、利用思维导图,初步策划迎新联欢会。 步骤一:与同学们一起开展头脑风暴,想一想策划迎新联欢会需要准备什么。 步骤二:用思维导图梳理迎新联欢会策划内容。 三、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市场营销学教师资格证试讲授课教案

市场营销学教师资格证试讲授课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课程名称:《市场营销学》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试讲人:

《市场营销学》课程授课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市场营销学( Marketing)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是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经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开阔的市场营销视野以及辩证的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学生既能够对高级营销问题有宏观的思考和把握,又能够把握企业产品整体营销与市场现实的矛盾并探索其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营销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效。 二、授课教案 章节名称第八章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第一节市场细分 教学目的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市场细分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市场细分的依据及其标准 教学提要 重点 市场细分的标准 1、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 2、生产者市场细分的标准 难点市场细分的原理与理论依据 使用 教材 《市场营销学》 吴健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市场营销》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 俞利军译 华夏出版社

教学时数45分钟标准课时×2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市场细分 一、市场细分的概念 市场细分的概念:市场细分是根据消费者对产品不同的欲望与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由相似需求的消费者组成的消费群体,即小市场群。市场细分的基础和依据是消费求的异质性理论。 二、市场细分战略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大量营销阶段 (二)、产品差异化营销阶段 (三)、目标营销阶段 三、市场细分的作用 (一)、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 (二)、有利于转我目标市场的特点 (三)、有利于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市场细分的原理与理论依据 (一)、市场细分的原理 (二)、市场细分的理论依据 五、市场细分的标准 (一)、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 1. 地理环境因素 2. 人口因素 3. 心理因素 4. 行为因素 (二)、生产者市场细分的依据 1. 人口变量 2. 经营变量 3. 采购方法 4. 形势因素 5. 个性特征 六、市场细分的原则 (一)、可衡量性 (二)、可实现性 (三)、可盈利性 (四)、可区分性 七、课堂研讨

最新安全培训授课教案和资料

安全培训授课教案和资料 大家好,首先我向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开课之前,我初步的了解一下,在坐的各位学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企业的重要领导或者是主要责任人。能够认识各位,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今天希望大家既然听我的课,就要了解安全理念学习一些相关方法,我认为方法非常重要,你读过的书再多,你不会应用,你就是一个十足的记忆器。我是希望你们要充分发挥你们的能动性,学习到怎么样理清思路,寻找正确的工作方法,把你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做的更好,为企业,为社会留下你们的财富,不要留下遗憾和过失。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安全生产既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证,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大量使用,安全生产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一系列事故给社会、企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大家做为企业的主要领导人,我想经常都会因为一些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而感到头痛,诸如: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那么多,事故却总是在发生?我所在的

企业,应该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呢? 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到底应该放在哪些方面?如何管 理才能让生产设备不出现问题,才能使一线员工不违 反安全规定?等等、等等…… 请大家先不用着急,在您正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焦虑万分、倍感头痛的时候,请让我们用今天的课程, 共同来逐一解决。 在正式的上课之前,我想提出一点小小要求,希 望我们能够共同遵守这些小小的规则: . 享受培训、快乐学习; . 开放心态、积极参与; . 用心感悟、跟上思路; . 遵守时间、手机无声; 各位学员,现在开始我们进入新一轮的培训授课环节。由我来为大家做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剖析,请大家专心听讲: 这次培训环节的课程,我归纳成五个方面,分别为: 一、有必要学透概念; 二、须紧跟政策要求; 三、应坚持落实责任; 四、要抓好现场管理;

大学教案模板

大学教案模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技能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说应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内容,教学要求是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或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 容;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 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即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 这一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因课程和不同的教师教法各异。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等环节。这一部分的编写要做到教学步骤、内容纲要和教法设计相结合,不仅便于教师自己课堂教学,也便于别人(甚至外行)亦能通过阅读教案而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和本堂课讲授的内容要点。 建议包括三方面内容: 1、引言 导入新课,注意本次授课与上次课的内容衔接 2、阐述、分析、推导等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文字、表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3、总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作业布置:(含思考题、讨论题) 教学后记:(因为教学后记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课前还不能打印,只能课后用笔手写)

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

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 【教学目标】 准确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概念,了解普通话的形成和重要性,以及各方言的特点。 【教学内容】 ⒈普通话的概念 ⒉普通话的形成 ⒊各方言的特点 【知识点】 普通话的概念,各方言区的划分。 【重点】 普通话的概念 一、普通话 ⒈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⒉普通话语音的特点 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韵相拼形成四百多个音节。声调有四个,阴、阳、上、去加上儿化韵的变化也不过一二千个。音节中双音节词占多数,没有特别难发的音节,和古代汉语及某些方言比较简单得多,是较容易掌握的。 普通话音节中元音占主导地位,元音乐音成分多发音响亮、悦耳。辅音中清音占优势,四个声调中高音成分多,变化明显,使语言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色彩,节奏感强,而且普通话的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有约定俗成的轻重格式,节奏明朗,富有韵律,儿化也给语音带来柔美、细腻的感觉。再加上双声、叠韵、叠音的一些词更显出普通话语音的音乐性。

二、普通话的形成 汉代以前人们就使用着一种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书面语——文言文。 唐宋时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宋元以来的白话文学使白话取得了书面语言的地位。随着白话小说、戏曲、话本等文学作品的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 金朝以后,元、明、清、民国都曾建都北京,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促进了北京话的完善和发展。从元朝开始,北京话已作为“官话”在官方或非官方的交往中使用。到了明、清,由于政治力量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白话小说、戏曲受北京话的词汇和语法的影响很大,“官话”随着白话文传播到各地。至此,北京话在整个社会交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掀起了“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白话文文学作品。在口语上“国语”代替了“官话”。那时的国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民族加强了团结和交往,经济和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确立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成了迫切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50年代中后期正式确定了汉民族的共同语为普通话,并颁布了方针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向全国推广普通话。

新课程教案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 专题1:教学目标的设计 开篇小语: 所谓目标是指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也就是说目标是与行为相关联的,任何行为都不可缺少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中的行为是教学,而这一行为发生的特定场所是课堂。所以,在理解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两方面的要素:课堂中的群体——老师和学生;所发生的行为一一教与学。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融合时,才算真正达到了理想的境地,实现了制定的目标。 培训内容与方式: ·实践探索: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分析 案例展示:文本案例、视频案例 案例评析:形成初步认识,确定研讨内容 ·统一认识: 1、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2、教学目标的合理表述 3、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请注意的几个问题 4、教学目标的确定 5、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 一、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案例]《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课改前: (1)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剂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态度和科学方法。 1、传统教学目标的分类与新课程目标的分类不相符,未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分类。 2、行为主体不明确,表现在行为动词的选择不恰当。如:使……,培养……把行为主体变成了教师,而不是学生。 3、知识目标中,描述行为水平的动词选择不当。使得要求太高,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符。 4、目标不够具体,太笼统,含糊不清,难以具体操作,缺乏层次,不具备可测量性。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1、标准性原则:只能以国家制定的《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本原则。 2、整体性原则: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通盘进行考虑。即由中学教学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章节、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前后关联的整体系统。 3、适应性原则: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针对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具体性原则: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具体,易操作,可实施。

普通话培训教案

普通话培训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普通话训练与测试 第一讲概说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的性质 (一)什么是PSC: 依据全国统一的标准,对相关人员使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进行检测和评定。 (二)性质: 是一种目标参照性的、达标性的考试,是对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达标程度的检测,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水平的测试和评价。(不是择优选拔性的竞争性的考试,不是测试应试人的书面语水平,也不是测试应试人文化水平和普通话知识,更不口才的评估。) (三)目的和意义: 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所达到的等级,促进普通话的普及,并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普通话水平,使推普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PSC的等级标准 (一)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二)PSC的等级标准——三级六等 一级甲等 97-100分 乙等 92-97分

三级二级甲等 87-92分 乙等 80-87分 三级甲等 70-80分 乙等 60-70分 一级甲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测试总失分率在3%以内。 一级乙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偶然有字音、字调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8%以内。 二级甲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等),有时出现失误。词汇、语法极少有误。测试总失分率在13%以内。 二级乙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个别调值不准,声韵调发音有不到位现象。难点音失误较多。方言语调不明显。有使用方言词、方言语法的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20%以内。 三级甲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词汇、语法有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30%以内。 三级乙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失误较多,方音特征突出。方言语调明显。词汇、语法失误较多。外地人听其谈话有听不懂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40%以内。 三、测试内容及测试时应注意的问题

少数民族普通话培训全册教案

第一课《认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听懂常用的与别人对话的关于时间的词语。并了解我们平时说到的时间,常有两种说话习惯:一种是非常准确的时间,如“三点半我来叫你”;一种是大概的时间,如“三点多”,能根据具体场景正确使用表示。 教学重点、难点: 能听董常用的时间短语,如:“今年、星期五、星期天、早一点、有时间等词语。能根据具体的场景听懂、理解,并准确地使用这些时间短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大家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生日或者妻子(父母、儿女)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2.讲一个关于时间的笑话:一个农村妇女带孩子去学校报名,老

师说需要填一个表,一边问她一边填。老师问孩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这个妇女好像十分用心地想了想,说:“你要说这个事,我太清楚了,孩子是我生的呀!我生他的时候是个下雨天,当时,外面雨很大,我听到雨点打在瓜叶上,啪啪地响,后来我就把她生了......”老师无语。(用拉祜语讲解一遍) 3.板书课题《认时间》拉祜语,汉语齐读。 二、新课教学 教学接孩子的对话(找两个村民扮演两位孩子家长) 老普:小李,明天是星期五,不要忘了去学校接孩子。 小李:哦,不会忘的。你去不去接孙子? 老普:去,明天我们一起去吧。 小李:好,几点走呢? 老普;早一点吧,下午三点多行不行? 小李:太早了吧,我们都骑摩托,二十多分钟就到学校了,五点去也不晚。 老普:要早一点,孩子放学后,还要收拾东西呢

小李:对对,那我们就三点半去吧 老普:好,三点半我来叫你。 三、巩固练习 1.复习句子,两人相互检查 2.练习对话 (1)两人一组,进行对话表演 (2)在村命中选出还对语句不熟练的人加强纠正练习。 四、再读词语,加深句子 今天、明天、后天、昨天、每天、星期五、星期天、三天、三点多、五点多、二十多分钟、三点半、现在、早一点、太早了、有时间、哪一年 1.抽读(师纠正读音) 2.齐读 3.看手机或手表说说现在的时间是几点几分 五、唱一唱他们的民歌,聊一聊他们的生活,加深感情,让村民们感受普通话的重要性。

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章个课时

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章个 课时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城关二小教师普通话培训材料 第一章 普通话的概念 【教学目标】 准确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概念,了解普通话的形成和重要性,以及各方言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普通话的概念 2、普通话的形成 3、各方言的特点 【知识点】 普通话的概念,各方言区的划分。 【重点】 普通话的概念 第一课 一、普通话 1、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2、普通话语音的特点 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韵相拼形成四百多个音节。声调有四个,阴、阳、上、去加上儿化韵的变化也不过一二千个。音节中双音节词占多数,没有特别难发的音节,和古代汉语及某些方言比较简单得多,是较容易掌握的。

普通话音节中元音占主导地位,元音乐音成分多发音响亮、悦耳。辅音中清音占优势,四个声调中高音成分多,变化明显,使语言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色彩,节奏感强,而且普通话的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有约定俗成的轻重格式,节奏明朗,富有韵律,儿化也给语音带来柔美、细腻的感觉。再加上双声、叠韵、叠音的一些词更显出普通话语音的音乐性。 第二课 普通话的形成 汉代以前人们就使用着一种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书面语——文言文。 唐宋时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宋元以来的白话文学使白话取得了书面语言的地位。随着白话小说、戏曲、话本等文学作品的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 金朝以后,元、明、清、民国都曾建都北京,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促进了北京话的完善和发展。从元朝开始,北京话已作为“官话”在官方或非官方的交往中使用。到了明、清,由于政治力量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白话小说、戏曲受北京话的词汇和语法的影响很大,“官话”随着白话文传播到各地。至此,北京话在整个社会交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掀起了“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白话文文学作品。在口语上“国语”代替了“官话”。那时的国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民族加强了团结和交往,经济和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确立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成了迫切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一师一优课”教师授课教学设计模版

浠水县巴河镇西河中心学校 “课内比教学”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章节:Unit3 课题:第一课时 授课班级:八一班 授课时间:2015年9月30日 授课教师:唐丽 西河中心学校教务处 2015年9月制

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Section A第一课时 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personal traits and how to compare people. Learn the rules of changing adjectives into comparative degree. Help to use comparative degree to compare two people. 2、过程与方法 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情感态度价值观 To have students understand people have quite different traits, but they should overcome the bad habits and keep good healthy habit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 brave, honest, kind people. 学情分析 第一类: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 第二类:基础差,但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方法不当. 第三类:基础差,能及格,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尽量跟住老师. 第四类:跟不上英语学科的正常的进度. 教学重点 比较级的变化和用法 教学难点 比较级的变化和用法 both的用法 教学过程 Step1 Present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compare two objects by height /weight and so on List som e adjectives and their comparatives:good-better funny-more funnier outgoing-more outgoing:and make a sentenc e like ,Sh e speaks English better than me. Let the students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above.

幂函数新授课教案

§2.3幂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掌握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能够类比研究一般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过程与方法,研究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及蕴含其中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 重点从五个具体幂函数图象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难点画五个具体幂函数的图象并由图象概括其性质,体会图象的变化规律。 =的图象的规律。 教学关键:揭示出幂函数y x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 教学方式:引导教学法、探索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指导: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材料二:幂函数的图象变化规律归纳 ∞)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经过点

板书设计: 幂函数 1、幂函数的定义例2 例4 2、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说明: (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本中虽然只有3页,但内容丰富。课本通过几个特殊幂函数的图象类比归纳,得到图象都通过点(1,1)。 (2)本节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教材不仅仅学习有关幂函数图象与性质的问题,还包含着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到有关幂函数的一些知识的问题。 (3)有意识地将新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将这部分内容适当展开,重新组合,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4)利用几何画板方便地研究出幂函数的图象,充分展示由幂指数的变化引起幂函数图象的变化的内部规律。这样学生就容易从所举函数的个性中归纳出共性来,从而在整体上对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有较深刻的了解。

普通话口语训练教案设计

<<普通话口语训练>>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教学目的: 1.认识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和意义 2.了解方言在交流中的局限性 3.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4.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型和评分方法 教学重点: 1.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2.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型和评分方法 课后练习: 1.从教材的练习材料中任选一篇文章用普通话朗读 2. 以小组或寝室为单位,每位同学用普通话谈自己入校后的感受,发言要简短、精要(不超过三分钟) 一、普通话的定义: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二、口语: 口语,也叫口头语言,是指运用语音表情达意、通过口耳进行交际的语言形式.普通话口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口语. 三、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和意义 1.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 3.将来工作中的需要 四、学习方法 1.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2.以听促说,听说结合 3.有易到难,循序渐进 4.课内课外,坚持不懈

第二部分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训练 第一节普通话声母 教学内容: 声母的分类、发音、辨正及训练。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普通话21个声母的发音要领,读准每个声母。 训练要点: 1.读准各声母,克服方言的影响; 2.声母辨正:z、c、s—zh、ch、sh,n—l,r—l,j、q、x—z、c、s等; 3. 河南方言声母发音辨正。 教学时数: 6课时 一、声母的分类:21个声母,分7类 1.双唇音:b p m 2.唇齿音:f 3.舌尖前音:z c s 4.舌尖中音:d t n l 5.舌尖后音:zh ch sh r 6.舌面音:j q x 7.舌根音:g k h 二、声母的发音 1.双唇音: b 作发音示范 例:bèibāo bǎo bèi biàn biébēi bǐbāo bàn bānbù

-局域网组建教师授课教案

教师授课教案(首页) 共页 科目局域 网组 成 第一章第1 节 课题:局域网组成 授 课 日 期 第 一 周 课时 2 班 级 16计算机网络 授课方式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计算机网 络。 作 业 题 数 拟用 时间 90分钟 教学目标熟悉计算机网络概念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实 训 设 备 及 材 料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难 点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 式 教 学 主 要 内 容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用、分类、分类方式。 教学反思从何种角度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内容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网 络的基础知识和深入了解 备注:适用于所有课程 审阅签名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上课起立,清点人数,维持秩序。 教学回顾:无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计算机是如何链接互联网的?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介绍本门课程的特点及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展开课程学习,具体内容如下: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从应用角度、资源共享、技术角度三个方面,计算机网络就是地理上分散的自主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在统一的通信协议的控制下,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在线处理或者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A、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 B、按照拓扑结构分类: C、按照传输介质分类:有线网络(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网络(空气、电磁波) D、其他分类方法:按照用途(公用网络和专用网络)、按照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络、报文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按照网络使用的目的(共享资源网络、数据处理网络、数据传输网络)1. 局域网按媒体访问控制方式可分为以太网、令牌总线网、令牌环网、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和 (1)以太网采用了总线竞争法的基本原理,结构简单,是局域网中使用最多的一 (2)令牌总线网采用了令牌传递法的基本原理,在物理上是一种总线结构,网上(3)令牌环网也采用了令牌传递法的基本原理,它是由一段段的点到点链路连接 (4)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5) 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计算机的网络的定义和基本分类 作业:P22 第2题

一体化课程教案模板.doc

南通工贸技师学院 一体化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电子技能训练授课教师 课题(项目) 名称 任务三简易计算器电路的装配与调试审批 学习任务分析工作原理、实施电路仿真授课课时 授课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授课班级 项目(任务)描述 本课题的任务就是装接一个十进制数全加器及译码显示电路,通过数码开关输入4位二一十进制数,经过集成电路的全加运算、译码及数码显示,实现译码和显示功能. 教学目标1、掌握全加器、计数器、数码显示器等的工作原理。 2、掌握组合数字集成电路的特性和分析方法。 3、进一步掌握运用软件仿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组合数字集成电路的特性和分析方法。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运用软件仿真的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讲授法,实物操作演示等 教学资源准备场地一体化实验实训室 工具电子装配工具,电子测量仪器耗材电子板,电子元件,焊锡等其他 课前学习 任务 预习本任务的内容

一体化课程教案(内页) 1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二、将所需元器件加入到对象选择器窗口。 单击对象选择器按钮,如图3-3-7所示。弹出“Pick Devices”页面,在“Keywords” 中输入“7SEG-MPX1-CC”,系统在对象库中进行搜索查找,并将搜索结果显示在“Results” 中,如图3-3-8所示。在“Results”栏中的列表项中双击“7SEG-MPX1-CC”,则可将 “7SEG-MPX1-CC”添加至对象选择器窗口。 图3-3-7 元器件选择对话框 根据操作步骤,自己动 作完成学习任务。小组 教师巡回指导 之间进行互查提问,相 互评价。 (教学评价) 2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接着在“Keywords”栏中重新输入“4008”,如图3-3-9所示。双击“4008”,则可将 “4008”添加至对象选择器窗口。 根据操作步骤,自己动 作完成学习任务。小组 教师巡回指导 之间进行互查提问,相 互评价。 (教学评价) 3

普通话培训教案

普通话训练与测试 第一讲概说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的性质 (一)什么是PSC: 依据全国统一的标准,对相关人员使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进行检测和评定。 (二)性质: 是一种目标参照性的、达标性的考试,是对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达标程度的检测,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水平的测试和评价。(不是择优选拔性的竞争性的考试,不是测试应试人的书面语水平,也不是测试应试人文化水平和普通话知识,更不口才的评估。) (三)目的和意义: 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所达到的等级,促进普通话的普及,并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普通话水平,使推普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PSC的等级标准 (一)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二)PSC的等级标准——三级六等 一级甲等97-100分 乙等92-97分 三级二级甲等87-92分 乙等80-87分 三级甲等70-80分 乙等60-70分 一级甲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测试总失分率在3%以内。 一级乙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偶然有字音、字调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8%以内。 二级甲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等),有时出现失误。词汇、语法极少有误。测试总失分率在13%以内。 二级乙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个别调值不准,声韵调发音有不到位现象。难点音失误较多。方言语调不明显。有使用方言词、方言语法的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20%以内。 三级甲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

教案设计模板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模板(一)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5~8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