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兽医动物药理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

兽医动物药理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

兽医动物药理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
兽医动物药理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

药理学实验及作业第一部分:绪论及总论

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

2、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生能损害作用的物质。

3、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以及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

4、药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

5、药物的来源: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合成药物包括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抗菌药物等,生物技术制药即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药物。

6、剂型:这些药物的原料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7、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8、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称为药效学。

9、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0、兴奋: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效应。

11、抑制: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效应。

12、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

13、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又称全身作用。

14、直接作用:药物对直接接触到的器官、组织、细胞的作用。

15、间接作用:由于机体的整体性,会对药物的直接作用产生反射性或生理性调节,即为药物的间接作用。

1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只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对其他组织和器官没有作用。

17、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8、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9、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作用。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

20、副作用: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1、毒性作用:是有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22、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药物和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后作为抗原而引起的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的免疫反应,并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害。

23、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

24、药物的量效关系: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

25、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称半数致死量。

26、ED50:对50%个体有效的药物剂量称半数有效量。

27、治疗指数: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28、安全范围ED95~LD5之间的距离或95%有效量~5%致死量

29、受体: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30、受体的功能:与配体结合、传递信息。

31、受体的特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灵敏性、多样性。

32、受体的调节:增敏调节和脱敏调节

33、占领学说:药物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药效与被占领受体的数量成正比,当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就会产生最大药理效应;药物浓度与效应关系服从定量作用定律;药

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必须具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34、激动剂: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35、拮抗剂:对受体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36、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37、分布: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

38、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更有利于排泄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39、药物的排泄途径:肾排泄、胆汁排泄、乳腺排泄

40、影响内服给药的因素:排空率、PH值、胃肠道内容物的充盈度、药物的相互作用、首过效应

41、首过效应:指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42、血脑屏障:是指由毛细血管壁等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43、药酶的诱导与抑制:某些药物能兴奋肝微粒体酶系,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称为酶的诱导。某些药物可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酶的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

44、肝肠循环:经胆汁排泄到小肠的药物可经肠黏膜细胞吸收,由肝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在小肠、肝、胆汁间的循环称做肝肠循环。

45、药时曲线: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测定其药物浓度,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称为药时曲线。

46、一级速率过程:指药物在体内的转运或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按恒定的比例转运或消除。

47、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应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

48、生物利用度:指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F = A/D x 100% 。

49、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方面因素(剂量、剂型、给药方案、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的相互作用、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体外的相互作用)动物方面因素(种属差异、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个体差异)、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50、给药方案:包括剂量、途径、时间间隔和疗程。

51、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

52、拮抗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

53、配伍禁忌: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54、个体差异:在同种动物群体中,有少数个体对药物特别敏感,称高敏性;另有少数个体则特别不敏感,称耐受性。

55、合理用药原则:正确诊断、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熟悉药物在靶动物的药动学、制定周密的用药计划、合理联合用药、正确处理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避免动物性产品中的药物残留

第二部分:第二章~第十一章

56、传出神经的药物分类:

拟胆碱药(氨甲酰(甲)胆碱、新斯的明(阿托品中毒解救)、毛果芸香碱)促进胃肠蠕动治疗肌无力

抗胆碱药:阿托品(麻醉前给药、解痉、扩瞳)琥珀胆碱(肌松剂)

拟肾上腺素药:去甲肾上腺素(抗休克)、异丙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平喘)、肾上腺素(心脏骤停、严重过敏)

抗肾上腺素药:普萘洛尔(抗心率失常)

57、毛果芸香碱的临床应用及应用注意:主要用于胃肠迟缓、前胃迟缓、不全阻塞性肠便秘、瘤胃不全麻痹等,起排便、致泻或反刍等作用。治疗青光眼。与缩瞳药交替滴眼,用于虹膜炎,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禁用于老、弱、妊娠动物及完全阻塞的便秘

58、阿托品的临床应用:麻醉前给药;解救胃肠和膀胱痉挛;止吐;扩瞳;治疗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治疗多尿症和马腹胀所致的呼吸科困难。

59、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抢救心脏骤停;治疗各种过敏反应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局麻药合用,可延长局麻药吸收和作用的时间;滴鼻止血;抢救休克患者,维持血压,但不能用于外科或创伤的失血性休克。

60、麻黄碱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作平喘药。也用作局部血管收缩药和扩瞳药,如治疗充血性鼻炎,消除鼻腔粘膜的充血、肿胀。

61、常用的局麻方式: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外周神经阻断、静脉阻断、硬膜外麻醉、脊髓或蛛网膜下腔麻醉、封闭疗法

62、主要局麻药及特点:

普鲁卡因:黏膜穿透性差,不适用于表面麻醉、与肾上腺素合用作用时间延长、对组织无刺激性、解痉、镇痛

利多卡因:A.穿透力强,作用快,扩散广,扩血管作用不明显,能产生迅速、强烈、广泛的局麻作用,全能麻醉药B.安全范围较大、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丁卡因:穿透力强,局麻作比普鲁卡因强10倍、麻醉持续时间长达3h、安全范围小,毒性很大

63、保护药:是一类对皮肤和黏膜部位的神经感受器有机械保护性作用,能缓和有害因素的刺激,减轻炎症和疼痛的药物。

64、收敛药:能沉淀破损或炎性组织表层的蛋白质,形成一层保护性薄膜,缓和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减轻疼痛和渗出,消退局部炎症。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65、全麻药:能使意识和全身感觉暂时可逆消失的药物

66、氯丙嗪的应用:主要用于麻醉前给药;犬、猫的镇静或麻醉前给药,使神经质或攻击性动物安静下来;犬的止吐剂。体温下降,抗惊厥、抗应激。

67、镇痛药:是能使感觉特别是痛觉消失的药物。

68、中枢神经药物的分类及代表性药物:

镇静药和安定药(氯丙嗪、地西泮、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硫酸镁注射液)、

抗惊厥药(地西泮(中枢性肌松)、苯巴比妥(抗癫痫)、水合氯醛、硫酸镁注射液)、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赛拉嗪)

麻醉药(氟烷、氧化亚氮、戊巴比妥、氯胺酮)、

中枢兴奋药:大脑兴奋药咖啡因、延髓呼吸兴奋药尼可刹米(可拉明)、脊髓兴奋药士的宁(毒性大,安全范围小,中毒用水合氯醛或巴比妥类解救)

第四章血液循环系统

69、强心苷的药理作用:加强正性心肌力,降低心肌消耗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和房室传导,利尿作用。洋地黄、地高辛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

70、维生素K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必需因子,它参与

这些因子的无活性前体物形成活性产物的羧化作用。缺乏维生素K可导致这些因子的合成障碍,引起出血倾向或出血。因此,这些因子称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一是维生素K 缺乏症包括家禽;怀孕、哺乳母畜(生理需要量大);肠炎、胆汁分泌障碍(吸收障碍);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杀死益生菌)、二是出血性疾患包括球虫病、抗凝血性杀鼠药中毒等。

71、抗凝血药的分类:主要影响凝血酶和凝血因子形成的药物(肝素)、体外抗凝药(枸橼酸钠)、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

促凝血药:维生素K、酚磺乙胺、安特诺新

72、贫血类型: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性贫血

73、铁剂的应用:铁制剂有右旋糖酐铁、硫酸亚铁,主要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和预防。临床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有两种:哺乳仔猪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第五章消化系统

74、常用的健胃药及分类:苦味健胃药(马钱子、龙胆)、芳香性健胃药(陈皮、桂皮、豆蔻、姜、大蒜)、盐类健胃药(人工盐)。。适应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积食气胀

75、常用的助消化药及分类:稀盐酸、稀醋酸、乳酸、胃蛋白酶、胰酶、乳酶生、干酵母

76、抗胃酸药:氧化镁、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止吐药:氯苯甲嗪、舒必利。催吐药:阿朴吗啡、硫酸铜。制酵药:鱼石脂。消沫药:二甲硅油

77、常用的泻药与止泻药及其分类:

泻药容积性泻药(硫酸钠、硫酸镁)、润滑性泻药(液状石蜡、动植物油)、刺激性泻药(大黄、蓖麻油)神经性泻药:拟胆碱药

止泻药鞣酸、鞣酸蛋白、碱式碳酸铋、药用炭、阿托品

第六章呼吸系统

78、呼吸系统药物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祛痰药:氯化铵(有利尿、酸化尿液作用)、碘化钾(刺激性强不用于急性支气管炎)乙酰半胱氨酸、溴己新(使痰液稀释)

镇咳药(抑制延脑咳嗽中枢):可待因(用于剧烈干咳、有成瘾性)、喷托维林又名咳必清(配合祛痰药可用于有痰剧咳)

平喘药:氨茶碱、色甘酸钠(对过敏性哮喘疗效最佳)

第七章生殖系统

79、甲基睾丸素作用:

①促进雄性生殖器官及副生殖器官发育,维持第二性征,保证精子正常发育、成熟,维持精囊腺和前列腺的内分泌功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性欲和性兴奋;

②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肌肉和骨骼发育,增加体重;

③刺激红细胞生成;抑制母畜发情。

80、雌二醇作用①促进母畜生殖器官的形成及第二性征发育,促进输卵管、子宫发育,增强子宫收缩(治疗胎衣不下、子宫炎,排出死胎或配合缩宫素催产)

②促进母畜发情;③促使乳房发育和泌乳;④增强食欲,促进蛋白质合成;

⑤对公畜,抑制第二性征发育,降低性欲

81、孕酮(黄体酮)作用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抑制子宫肌收缩“安胎”;②抑制发情和排卵;③刺激乳腺腺泡的发育,为泌乳做准备。

治疗:(非感染性)流产、卵巢囊肿。用于母畜同期发情

82、FSH(卵泡刺激素)主要作用:①对母畜,刺激卵泡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多发性排卵;

②与黄体生成素合用,促进卵泡成熟和排卵,使卵泡内膜细胞分泌雌激素;③对公畜,促进生精上皮细胞发育和精子形成。

治疗:持久黄体、卵泡停止发育;促进母畜发情;超数排卵

83、LH(黄体生成素)主要作用:①促进卵泡成熟,引起排卵,形成黄体,产生雌激素;②对公畜,促进睾酮分泌与精子形成,提高公畜兴奋性

治疗:卵巢囊肿、幼畜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等;促进排卵

84、缩宫素主要作用:选择性兴奋子宫,加强子宫平滑肌收缩;加强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排乳。

治疗:产后出血、胎盘滞留和子宫复原不全。与雌二醇合用可引产。

附麦角新碱:对子宫体和子宫颈都有收缩作用,不宜用于催产或引产。主要用于动物产后出血,子宫复原,胎衣不下。

第八~十一章解热镇痛抗炎营养药

85、皮质激素药理作用: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毒素作用、抗休克作用、影响代谢

临床应用:治疗母畜的代谢病(能升高血糖,用于酮血病、妊娠毒血症)、治疗感染性疾病、治疗关节疾患(大剂量损害软骨)、治疗皮肤病(荨麻症、蹄叶炎)、治疗眼、耳科疾病、引产、治疗休克、预防手术后遗症

代表性药物: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泼尼松龙、曲安西龙、醋酸氟轻松

86、抗组胺药的分类及主要作用:

H1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选择性的对抗组胺兴奋H1受体所致的血管扩张及平滑肌痉挛等作用,用于皮肤、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接触性皮炎

H2受体阻断药(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主要用于胃炎、胃、皱胃及十二指溃疡,应激、药物或疾病引起的糜烂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

87、苯海拉明作用:①能对抗或减弱组胺扩张血管、收缩胃肠及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还有镇静、抗胆碱、止吐和轻度局麻作用。显效快,持续时间短。

②适用于皮肤粘膜的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症、湿症、瘙痒;小动物运输晕动、止吐;饲料过敏引起的胃肠痉挛性腹泻等。感冒

88、解热药的作用机理:减少前列腺素生物合成,使调定点下移,通过扩张血管、外周血流加速、出汗等增加散热,恢复机体的正常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89、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苯胺类(扑热息痛)、吡唑酮类(氨基比林、安乃近)、吲哚类(吲哚美辛、苄达明)、丙酸类(布洛芬)、芬那酸类(甲芬那酸)

90、葡萄糖、右旋糖酐、呋塞米、钙、维生素A、E、C的主要作用:

91、葡萄糖:供给能量;增强肝脏解毒能力;强心利尿;补充体液,扩充血容量

92、右旋糖酐:中分子右旋糖酐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用于大失血;低分子右旋糖酐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防止血管内弥漫性凝血,抗血栓,改善循环,且有渗透性利尿作用。

93、呋塞米:强有力的利尿剂

94、钙:促进骨骼和牙齿的钙化,维持骨骼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收缩功能;参与神经递质的释放;与镁离子的作用相互拮抗;抗过敏和消炎(致密毛细血管);促进凝血。

95、维生素A:治疗夜盲症,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维持皮肤黏膜和上皮组织的完整性;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促进骨的生长;具有免疫作用;促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调节体内

脂肪、糖和蛋白质的代谢。

96、维生素E:抗氧化;维护内分泌功能;提高抗病力;维持骨骼肌和心肌的正常功能,防止肝坏死和肌肉退化;与亚硒酸钠协同,防治硒缺乏症和白肌病。

97、维生素C(抗坏血酸):参加氧化还原反应;解毒;参与体内活性物质和组织代谢,致密毛细血管;增强机体抗病力;抗应激

第三部分第十二章抗微生物

98、化学治疗药:(简称化疗药):选择性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机体(宿主)的毒性很小或无的化学药物。

99、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化疗三角)

100、抗菌谱: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分广谱、窄谱。

101、抗菌活性: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102、MIC最小抑菌浓度

103、MBC最小杀菌浓度。测定方法:纸片琼脂扩散法(平皿法);试管两倍稀释法104、耐药性:病原菌多次接触化疗药后,使菌株发生变异,使它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的现象。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105、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①产生酶使药物失活,水解酶破坏β-内酰胺环)、钝化酶—乙酰转移酶,②改变膜通透性,耐药菌产生新蛋白,阻塞外膜通道,药物不能进入

③作用靶位结构改变④改变代谢途径⑤主动外排作用

106、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他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107、抗生素的作用机理: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杆菌肽抑制粘肽的合成。

②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多肽类、多烯类。

③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

④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利福平。

108、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分为:①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前者有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后者有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拉啶、头孢噻呋等

②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大观霉素等

③四环素类,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多西霉素

④酰胺醇类(氯霉素类),氟苯尼考、甲砜霉素等

⑤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

⑥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⑦多肽类,杆菌肽、黏菌素等

109、青霉素:理化性质:钾盐、钠盐遇酸、碱、氧化剂迅速失效、水溶液易失效。

药理作用(antimicrobial activity):窄谱繁殖期杀菌剂,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放线菌、螺旋体。

临床应用:一般采用注射给药。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猪链球菌病),革兰氏阳性杆菌感染(猪丹毒),犬钩端螺旋体病,鸡球虫病并发的梭菌感染(内服大剂量)破伤风(应与抗破伤风血清合用)

不良反应:局部刺激、过敏反应。可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治疗过敏反应。

110、氨苄西林特点: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耐酸(不如阿莫西林)、不耐酶,内服或肌肉注射均易吸收。在水溶液中很不稳定,应临用时现配,在酸性溶液中分解迅速。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效力不如青霉素,对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作用

111、阿莫西林特点:对胃酸稳定,不耐酶,应用和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比氨苄西林效果好,对肠球菌属和沙门菌的作用较氨苄西林强2倍

112、头孢的分类及特点:头孢分1、2、3、4代,特点:杀菌力强、抗菌谱广、毒性小、过敏反应少、对酸和β-内酰胺酶比青霉素类稳定。从1代到4代对革兰氏阳性菌杀菌活性逐渐减弱,对阴性菌效果逐渐加强,第1代不耐酶,2、3、4代耐酶性增强,第四代对酶高度稳定。第1、2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3、4代对其有效。第4代无肾毒性。

113、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临床应用:β-内酰胺酶的“自杀”抑制剂(不可逆结合),不单独用于抗菌,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药物组成复方制剂。

11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共同特征:有机碱,制剂为硫酸盐,性质稳定;

内服吸收少可作为肠道感染用药,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适用于泌尿道及全身性感染;抗菌谱较广,主要对革兰氏阴性菌、耐药金葡菌有强抗菌活性对厌氧菌无效;

不良反应,损害听神经,肾脏毒性,对神经肌肉有阻断作用。

115、阿米卡星的特点:活性、抗菌谱与庆大霉素相似,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耐药的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效,对金葡菌有较好的作用。

116、四环素类的抗菌谱: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原虫等均有抗菌作用。

117、二重感染:指在抗生素应用中,第二种菌种的重复感染。若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敏感细菌抑制,菌丛平衡破坏,不敏感的菌株霉菌,抗药菌株则可乘机侵入体内生长繁殖,当病人的抵抗力,尤其是免疫力下降时则引起二重感染。

118、酰胺醇(氯霉素类)药物抗菌谱:广谱抑菌,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作用,是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沙门氏菌感染的首选药。

大环内酯类抗菌谱:抗菌谱较窄,通常为抑菌药,高浓度时杀菌。对G+菌和部分G-菌有抗菌作用;对支原体、某些螺旋体、衣原体及立克次体有良好效果。对产生 ‐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耐药金葡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林可胺类抗菌谱:对各类厌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G+需氧菌作用强,对部分需氧G-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有抑制作用

多肽类抗菌谱:窄谱,只对抗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强。

119、多粘菌素类特点:①内服不吸收,用于肠道感染。②只对抗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

性强③毒性较大

120、杆菌肽特点:①内服不吸收,用于G+引起的胃肠道感染,②无残留,可作饲料添加剂,②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无效。③对肾脏毒性大,不宜用于全身感染

121、乙酰甲喹抗菌谱:广谱抗菌,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于革兰氏阳性菌、对猪痢疾密螺旋体的作用尤为突出。

122、甲硝唑抗菌谱:对大多数专性厌氧菌具有较强的作用,包括拟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等。抗滴虫

123、常用磺胺类药物的分类及简称:

肠道易吸收药:磺胺嘧啶SD、磺胺甲恶唑(新明磺SMZ)、磺胺对甲氧嘧啶(消炎磺SMD)、磺胺间甲氧嘧啶(制菌磺SMM)、磺胺地索辛SDM、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喹恶啉SQ

肠道难吸收药:磺胺脒SG、酞磺噻唑PST、琥磺噻唑SST

外用药:磺胺嘧啶银(烧伤宁SD-Ag)、

124、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全身感染:肌注、静注或内服。一般与TMP(甲氧苄啶)合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常用药物有SD、SM2、SMZ、SMD、SMM等。

肠道感染:选用肠道内服难吸收的磺胺类,一般与DVD(二甲氧苄啶)合用,常用药物有SG、PST、SST等

泌尿道感染:选用作用强、排泄快、乙酰化率低、尿中药物浓度高的药物,如SMM、SMD、SM2等,与TMP合用。

局部软组织和创伤感染:SN、SD-Ag

原虫感染:SQ、磺胺氯吡嗪、SM2、SMM、SDM等,用于球虫病、鸡卡氏白细胞虫病、猪弓形体病等。

其他:脑部细菌性感染-SD;乳腺炎-SM2

125、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止措施

不良反应:急性中毒:注射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痉挛性麻痹、呕吐、昏迷、腹泻等

慢性中毒:剂量较大或连续用药1周以上,主要症状为:

?(1)结晶尿、血尿、蛋白尿;

?(2)消化道障碍和多发性肠炎;

?(3)造血机能破坏,贫血、凝血延长、毛细血管渗血;

?(4)幼畜、幼禽免疫系统抑制;

?(5)家禽增重减慢、产蛋下降、畸形蛋增多。

防止措施:足够的剂量和疗程,首次量加倍。

?充分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排出。

?选用疗效高、作用强、溶解度大、乙酰化率低的磺胺药。

?与碳酸氢钠同服以碱化尿液,促进排出。

?蛋鸡产蛋期禁用磺胺药。

126、磺胺及抗菌增效剂的作用机理

磺胺药的结构和PABA相似,因而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的生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抗菌增效剂能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与磺胺合用,可从两个不同环节同时双重阻断菌体叶酸合成,作用增

强数倍至数十倍,且减少用药剂量并降低抗药性,使抑菌变为杀菌

127、氟喹诺酮药物的抗菌谱及常用药物

氟喹诺酮类为广谱杀菌性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绿脓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某些厌氧菌均敏感。

常用药物:

?恩诺沙星:动物专用,代谢物为环丙沙星。

?诺氟沙星(氟哌酸):吸收不完全。

?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抗菌活性最强。

?氧氟沙星、左氟沙星

?达氟沙星(单诺沙星):动物专用,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

?其他动物专用:沙拉沙星、二氟沙星、麻保沙星等。

128、常用的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常用的抗真菌药:主要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酮康唑、克霉唑等

常用抗病毒药:金刚烷胺(窄谱,试用于禽流感)、吗啉胍(病毒灵,广谱,试用于传支、传喉、鸡痘)、利巴韦林(病毒唑,禽流感、传支、传喉、猪传染性胃肠炎等)、干扰素、黄芪多糖注射液(用于鸡传染性法氏囊)。

129、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①严格掌握适应症。

②根据药动学特征,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③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④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

⑤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

⑥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130、如何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①严格掌握适应症,不滥用抗菌药物

②剂量足,疗程够

③避免局部用药和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④病因不明时不轻易使用抗菌药物

⑤耐药菌株感染应用敏感药物或联合用药

⑥尽量减少长期用药

131、联合应用抗菌药的目的

扩大抗菌谱、减少用量、增强疗效、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132、兽医临床联合应用抗菌药的主要例子

①磺胺药与抗菌增效剂TMP或DVD使用,抗菌作用增强,抗菌范围也有扩大;

②青霉素与链霉素使用,使抗菌作用增强,同时扩大抗菌谱;

③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使用,能有效地治疗由产生β-内酰胺酶的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④林可霉素与大观霉素使用;⑤泰妙菌素与金霉素使用

第四部分: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133、消毒防腐药:是具有杀死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繁殖的一类药物,无明显的抗菌谱和选择性。

134、影响消毒防腐药作用的因素:病原微生物的类型;消毒药溶液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温度;湿度;PH;有机物;水质硬度;联合应用。

135、常用的环境消毒及皮肤黏膜防腐药:

环境消毒药:酚类:苯酚、甲酚;醛类:甲醛溶液、戊二醛;碱类:氢氧化钠,氧化钙;酸类:硫酸和盐酸;卤素类:含氯石灰、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过氧化物类:过氧乙酸、高锰酸钾。

皮肤黏膜消毒防腐药:醇类:乙醇(75%乙醇消毒皮肤及器械浸泡)、异丙醇;表面活性剂:苯扎溴铵;卤素类:碘仿,碘;有机酸类:醋酸、山梨酸、丙酸;过氧化物类: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染料类:甲紫

136、抗寄生虫药物的分类及重要药物:

抗蠕虫药:驱线虫药,驱缔虫药,抗吸血虫药;

抗原虫药:抗球虫药、抗锥虫药、抗梨形虫药、抗滴虫药;

杀虫药:有机磷类、拟菊酯类、大环内酯类、其他

137、重要药物:驱线虫药:阿维菌素类: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多拉菌素;

苯并咪唑类: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奥芬达唑;

咪唑并噻唑类:左咪唑(增免疫);四氢嘧啶类:噻嘧啶、甲噻嘧啶;有机磷化合物:敌百虫、敌敌畏、蝇毒磷、萘肽磷;其他:乙胺嗪、硫胂胺钠

138、抗球虫药:莫能菌素、盐霉素、拉沙菌素、马杜霉素、山杜霉素;

化学合成抗球虫药:二硝托胺、尼卡巴嗪、妥曲珠利、磺胺喹噁啉;

其他:氨炳林、常山酮、乙氧酰胺苯甲酯

139、阿维菌素类药物的特点:阿维菌素对无脊椎动物有很强的选择性;阿维菌素不与其他类抗寄生虫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阿维菌素类药物对吸虫和绦虫无效、毒性低。最优良、应用最广泛、销量最大的广谱、高效、安全、用量小的抗内外寄生虫药。

140、苯并咪唑类药物的驱虫谱:主要对线虫具有较强的驱杀作用,有的不仅对成虫,而且对幼虫也有效,有些还具有杀虫卵的作用。

141、左咪唑的作用:驱消化道线虫和肺线虫;左咪唑对毛首线虫、古柏线虫有良好的驱虫作用,对苯并咪唑类耐药的捻转血毛线虫和蛇形毛圆线虫,应用左咪唑仍有高效;左咪唑可以使延胡索酸还原酶失去活性,使麻痹的虫体排出体外;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142、阿维菌素、芬苯达唑、吡喹酮的抗虫谱:

143、阿维菌素:广谱,对线虫、昆虫、螨均有高效驱杀作用

144、芬苯达唑:不仅对胃肠道线虫成虫及幼虫有高度驱虫活性,而且对网尾线虫、片形吸虫和绦虫亦有良好效果,还有极强的杀虫卵作用。

145、吡喹酮:主要用于动物吸血虫病,也用于绦虫病和囊尾蚴病。

146、合理应用抗球虫药应注意的方面:

重视药物预防作用;合理选用不同作用峰期的药物;

采用轮换用药、穿梭用药或联合用药;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法;

合理的剂量和充足的疗程;注意配伍禁忌;为保障动物性食品消费者健康,严格遵守我国兽药残留和休药期规定

147、轮换用药:季节性的或定期的合理变换用药,一般每隔3个月或半年或在一个饲养期结束后,改换一种抗球虫药。

148、穿梭用药:在同一个饲养期内,换用两种或三种不同性质的抗球虫药,即开始时使用一种药物,至生长期时使用另一种药物,目的是避免耐药虫株的产生

149、聚醚类抗球虫药物的作用机理:妨碍离子的正常转运。通过干扰球虫细胞内钠离子、钾离子的正常渗透,使大量的钠离子进入细胞内。随后为平衡渗透压,大量的水分进入球虫细胞,引起肿胀。为了排出细胞内多余的钠离子,球虫细胞耗尽了能量,最后因能量耗尽,且过度肿胀而死亡。

150、杀虫药常见的应用方式:

局部用药,多用于个体局部杀虫,一般应用粉剂、溶液、混悬液和软膏等剂型局部涂擦、浇淋和撒布等;

全身用药,一般采用喷雾、喷洒、药浴,适用于温暖季节。

151、有机磷酯类药物中毒的临床特征及解救办法:

152、症状:呼吸抑制,肌肉痉挛,全身不自主颤动,口吐白沫,面容扭曲,神智昏迷,瞳孔放大、泛白

153、解救办法:轻度中毒时,可单独应用碘解磷定或阿托品以控制中毒症状;中度或重度中毒时,则必须合并应用阿托品。

154、

实验动物学重点题库

复习题 1、简述动物实验中3R原则内容及其意义。 Replacement 替代1.尽量使动物一体多用2、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3、尽量使用高质量动物4、使用恰当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 Reduction 减少1、用有生命的物体代替动物进行研究2、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Refinement 优化1、改善实验设施条件,提高动物实验质量2、改善控制技术,减少对机体的干扰 3R研究的意义 1、作为提升突破技术壁垒能力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标尺”,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3、体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2、简述免疫缺陷动物的概念以及生物学特性(主要是裸鼠和联合免疫缺陷鼠)。 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一、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1、裸小鼠(nude mice):1)被毛生长异常,呈裸体外表。2)无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不能使T-cell正常分化,导致细胞免疫力低下。幼龄鼠有残存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3)B细胞功能正常,NK细胞活力增强。4)繁育能力差,乳腺发育缺损,以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繁育。5)T细胞缺陷可通过移植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或正常胸腺上皮得到校正。2、裸大鼠(nude rat):基因符号为rnu,一般特征似裸小鼠。1)发育迟缓,体重为正常大鼠的70%。2)裸大鼠较裸小鼠对多种传染病更敏感。3)比裸小鼠更强壮、寿命更长。4)体型较大,对大范围的外科手术方法较有利。二、联合免疫缺陷动物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mice):突变基因scid位于16号染色体。1)该突变基因造成编码Ig重链和TCR的基因重排异常,抑制B-cell和T-cell前体的正常分化。2)C.B-17Icr为携带来自C57BL/ka小鼠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1b等位基因的 BALB/cAnIcr的同源近交系。3)纯合子血清中无免疫球蛋白,淋巴结、胸腺变小,缺乏体液、细胞免疫功能。饲养于SPF环境中。4)通过移植人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可使SCID 小鼠具有人类部分免疫系统,称为SCID-hu小鼠。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吐血整理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就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得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与治疗疾病得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得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及作用机制得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得初始作用,就是动因。 药理效应:就是药物作用得结果,就是机体反应得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就是指药物作用得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得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得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得不良反应:与用药目得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得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得与治疗无关得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就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得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得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得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得不正常得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得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得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得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得效应量)得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就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得增减呈连续性量得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得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得比小得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得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得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得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得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得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得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得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与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得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与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与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与力双有内在活性得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得亲与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得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用数学原理与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得动态规律。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选疫情防控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 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半衰期恒定;一次给药5个半衰期消除完毕;多次给药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变态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这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过程。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情况。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 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最大效应(E 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药物的最大效应与效价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质反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其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从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特定位点: 半数有效量(ED50):即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因为有效剂量与其致死剂量之间有重叠。为此,有人用1%致死量(LD1)与99%有效量(ED99)的比值或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50)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所产生效应的不同,习惯上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拮抗药(阻断药)3类。 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依其内在活性大小又可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具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a=1);后者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a<1),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根据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否具有可逆性而将其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能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可使亲和力与活性均降低,即不仅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产生不可逆结合的药物也能产生类似效应。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 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药理学复习、总结很好。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 -绪言 【目的要求】 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 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药物学阶段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药理学的发展 德国化学家 F.W. Serturner(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P. Ehrlich(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Buchhneim(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Langley(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pharmacology)、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心血管药理学(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Neuropharmacology)、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等。 (三)药理学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作用 新药包括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品新药研究过程分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售后调研(四)学习药理学的参考书 1.杨世杰主编.药理学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杨藻宸主编。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200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Katzung BG.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7th edi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USA: A Simon and Schuster Company, 1998. 4.Hardman JG, Limbird LE. Goodman ﹠Gilman’s .The Pharmaco 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Tenth edition, USA: McGraw-Hill Company,New York, 2001. 附 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1. 处方药 (1)疾病必须由医生或试验室确诊,使用药物需医师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⑵可产生依赖性的药物:吗啡类、中枢性药物等。 ⑶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肿瘤药。 ⑷刚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2. 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s, over the counter drugs, OTC ) 二、药品名称 1. 中文采用中国药品通用名称(药典名称) 2.英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INM) 3. 商品名(trade mark name) 例:中文名:普萘洛尔 英文名:Propranolol 商品名:心得安,恩得来,萘心安,inderal , angilol, cardinol.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及治疗效果。 2.掌握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3.熟悉药物作用机制。了解构效关系。 4.掌握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相关概念。了解受体类型及第二信使。 【教学内容】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和效应 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兽医药理学课程教案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

兽医药理学课程教案 总学时数:90学时 (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验课30学时) 2006-2007年第二学期 授课班级:动医本科051-055班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刘芳萍

兽医药理学教案 课程:兽医药理学/Veterinary Pharmacology 理论教学时数:60学时 适用专业:兽医、药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2006-2007度第二学期 授课对象:兽医2005级本科 一、基本教材 兽医药理学21世纪课程教材陈杖榴主编动物医学专业用二、主要参考书 兽医临床药理学冯淇辉等主编 兽医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英文版(第五版) 药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杨宝峰主编兽药手册朱模忠主编 药物代谢动力学冯淇辉等主编 三、主要参考杂志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杂志 中国兽医学报 畜牧与兽医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养禽与禽病防治 中国奶牛 中国兽药杂志 中国兽医科技 中兽医医药杂志 绪论教学方案 Ⅰ、教学目的与任务 1、掌握药物、毒物、药品、制剂、剂型的概念。 2、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与任务。 Ⅱ、讲授的内容纲要 兽医药理学绪论1学时 一、药物的概念 (一)药物、药品、毒物的定义 (二)药物与毒物的区别 (三)药物的分类 二、兽医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兽医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二)兽医药理学的性质 (三)兽医药理学的任务 三、兽医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四、总结 Ⅲ、重点与难点 1、药物的概念,药物与毒物的区别。 2、兽医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Ⅳ、采用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Ⅴ、本章复习题 1、药物、毒物、药品的定义。 2、药物与药品、药物与毒物的区别。 3、兽医药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与任务。 第一章总论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教学方案 Ⅰ、教学目的与任务 1、掌握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药物作用的方式及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主要的不良反应。 2、掌握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量效关系、剂量的概念、量效曲线。 3、掌握药物作用机制。 Ⅱ、讲授的内容纲要 第一节: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2学时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四)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二、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一)药物的构效关系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三、药物作用机理 (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四、总结 Ⅲ、重点与难点 1、药物作用和效应的概念与区别,药物作用的方式及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2、药物的治疗作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3、药物的构效关系与量效关系。 四、受体的特点及功能、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Ⅳ、采用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Ⅴ、本节复习题 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 2、药物作用的方式有那些。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兽医动物药理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

药理学实验及作业第一部分:绪论及总论 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 2、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生能损害作用的物质。 3、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以及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 4、药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 5、药物的来源: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合成药物包括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抗菌药物等,生物技术制药即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药物。 6、剂型:这些药物的原料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7、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8、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称为药效学。 9、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0、兴奋: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效应。 11、抑制: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效应。 12、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 13、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又称全身作用。 14、直接作用:药物对直接接触到的器官、组织、细胞的作用。 15、间接作用:由于机体的整体性,会对药物的直接作用产生反射性或生理性调节,即为药物的间接作用。 1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只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对其他组织和器官没有作用。 17、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8、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9、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作用。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 20、副作用: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1、毒性作用:是有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22、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药物和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后作为抗原而引起的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的免疫反应,并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害。 23、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 24、药物的量效关系: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 25、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称半数致死量。 26、ED50:对50%个体有效的药物剂量称半数有效量。 27、治疗指数: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28、安全范围ED95~LD5之间的距离或95%有效量~5%致死量 29、受体: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30、受体的功能:与配体结合、传递信息。 31、受体的特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灵敏性、多样性。 32、受体的调节:增敏调节和脱敏调节 33、占领学说:药物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药效与被占领受体的数量成正比,当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就会产生最大药理效应;药物浓度与效应关系服从定量作用定律;药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1大小鼠年龄、体重、寿命的比较数据? 成年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寿命比较 小鼠大鼠 成年日龄(天)65-90 85-110 成年体重(克)20-28 200-280 平均寿命(年)1-2 2-3 2动物实验的对照类型? (一)空白对照: 不给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观察动物自发变化的规律。家兔白细胞数每天上下午有周期性的生物钟变化。 (二)实验对照: 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下对照,如给药实验中的溶媒(Nacl),手术,注射以及观察时的抚摩等都可以对动物发生影响。有人报告,针刺犬的人中穴对休克、心脏血液动力学有改变,但采用空白对照(不针刺)不够,应该设有针刺其它部位或穴部的实验对照。 (三)有效(标准)对照: 常用于药物研究。对一新药疗效可用一已知有效药或能引起标准反应药物做对照,可考核实验方法可靠性,又可通过比较,了解新药疗效和特点(普鲁卡因---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弱,用纳塞卡因---穿透力强,作用快、持久)。(四)配对对照: 同一个体不同眼睛比较对照期和实验期差异(左眼试验,右眼对照);同一种动物后代分成左右两部分进行对照和实验以比较差异,此法可大大减少抽样误差。实验中可用同卵双胎或同窝动物。 (五)组间对照: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或几组比较其差异。这种对照个体差异和抽样误差比较大,可用交叉对照方法以减少误差。观察某药物疗效可用两组犬先分别做一次实验和对照,再相互交换,以原实验组做对照组,原对照组做实验组重复第一次实验,观察疗效或影响,切记检查指标和条件要等同。 (六)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 此种对照要慎重,similar background ---条件、背景、指标和技术方法相同才进行对比,否则得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结论。 3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制备过程? 转基因动物: 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将确定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染色体,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导入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使其获得人类需要新功能。 技术程序:

2020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精选教育类试题和其他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 1

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2

兽医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兽医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药物的被动转运:也叫下山运动。是药物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要特点包括不具有饱和性、顺浓度差、不需要载体、不耗能。 3、耐受性:指动物长期接触某种药物后,由于自身酶、受体等物质的变化,导致药物的疗效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之为耐受性。 4、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脑部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由于血脑屏障的结构比较致密,故其通透性较差,一般大分子、脂溶度低、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不能通过。 5、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对药物敏感的细菌受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 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等大量繁殖,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6、全身麻醉药:指一类能可逆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小时、骨骼肌松弛等,但仍保持延脑生命中枢的功能。 7、受体:指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8、药物作用的二重性: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表现出各种不良反应。 9、表面麻醉:指将药物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纤维麻醉的方法。用于眼、鼻、咽喉、气管、食道、生殖器粘膜浅手术的麻醉。 10、受体激动剂:既与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又具有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能提高受体活性的一类药物称作受体激动剂。 11、后遗效应:在停药以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后遗效应并非都是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有的后遗效应对机体也有益,如抗生素后效应。 1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13、耐药性:细菌长期接触抗菌药后,通过改变自身结构、产生灭活酶等方式,使自身对药物的敏感度降低或完全不敏感,药物药效降低或完全无效的现象称之为耐药性。 14、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适当剂量下,药物只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主要的或最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和器官影响很小或几乎无作用。药物的选择性是药物分类及选择用药的基础和依据。 15、兽医药理学: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16、兽药:指临床用于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还包括能影响器官生理功能和/或细胞代谢的物质。 二、单项选择题 1、可用于表面麻醉的药物是()。 B A.普鲁卡因 B.丁卡因 C.氯胺酮 D.琥珀胆碱 2、关于药物的量效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A A 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B 药物的效应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 C 药物剂量过低时可能不产生任何药理效应 D 极量对应着药物的最大效应 3、糖皮质激素诱发与加重细菌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是()。C

实验动物学考试题总结[1]

1.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特指的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动物三大特点: 人为遗传限定、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得到控制、应用于科学实验 5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包括哪些内容它有什么意义 实验动物学的核心内容: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它包括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标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设施环境控制标准、饲料营养控制标准。 意义: 在符合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及其环境条件下,所做的动物实验无论在时间的先后上,还是在世界的不同实验室里,其实验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8、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9.针对动物保护主义,科技界的对策是: 1.为动物福利立法,号召“善待动物”。 2.坚持原则、坚持科学、坚持动物实验。 3.进行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提倡动物实验的“3R”原则。Replacement 替代Reduction 减少Refinement 优化10.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有哪些要求 1.动物居住空间应符合标准,注意日常饲养管理,不使动物陷入饥饿、缺水和患病。 2.尽可能的采用替代法最少地使用和牺牲动物。 3.在必须使用犬、猫和猴时,在实验前应进行训练,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 4.实验结束和动物不可能恢复时,应采取安乐死。 5.要爱护动物和对由于试验死亡的动物应持有怜悯和感激之情。 动物实验的“3R原则”: 1替代(Replacement)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2. 减少(Reduction)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3 优化(Refinement)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遗传控制 1. 请说出实验动物种、品种、品系的概念。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由自然选择形成。 品种(stock):是种以下的非自然分类单位,由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出来的,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能稳定遗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