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自动化35

蔡启阳

2130504105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百花齐放、灿烂非凡,但论其核心一直是儒道互补,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习惯上都可以看到这两家对后世炎黄子孙的深切影响。本文从文人、政堂中的儒道互补以及儒道互补形成的部分原因进行阐述,以求尽量明白地展现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切影响。

关键字:儒道互补、平衡、融合

正文:

中国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达到巅峰,之后两千年知识分子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这一轴心时代的回溯。而诸子百家,在千百年间不断演化、竞合、湮灭,战国末年儒墨成为当时天下显学,秦时儒家势微,但从接下来的汉朝开始施行罢庻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成为千百近年来官方治世之学。日至今日,儒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经过积年累月的不断累积,已经是水银泻地、无所不至了,天下以和为贵,读书人讲究心怀天下,中华自称礼仪之邦,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广泛影响中国文化的例证。

但是,中华文化只有儒家一根主心骨吗?兵家讲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为人讲究外圆内方,中医有太阳、太阴等穴位,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产物。其实纵观两千年中华历史,治国之术是儒法并用,但治国大道却是无出儒道二字。为人处世,也并非只是刚毅果敢,同时还有韬光养晦。因此说,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支柱,便是儒道互补。

为官还是归隐

因为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方郑同学说,再加上古代从战国开始就形成的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一条金科玉律。但天下读书种子何止千千万万而智人者少,官场竞争一直是无可避免的问题。

存在官位之争,就会有胜有负,胜利的人官运亨通,大可趁机施展抱负为民造福从而流芳百世。输的人呢?虽说机会一直有大不了卷土重来,可是毕竟受挫心中会有苦闷抑郁之情,再加上如果奸佞当道则可能一生怀才不遇,而且功业未成家人自己的生计如何解决?况且宦海沉浮寻常事,即使一时春风得意也无法保证一生在位,若是被奸佞陷害就更加悲愤。一系列问题都会使仕途坎坷的读书人心忧。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是怎么解决的呢?让我们看看几位名流千古的士子是如何对待这无常世事、百态人生。

首先看陶渊明。陶渊明生于东晋,当时门阀世家当权的现象极其严重,陶渊明出身并不显赫而且为官清正,自然不能如鱼得水的混迹官场,只有早年时受到地方官赏识,不为五斗米这药后便一直赋闲在家,靠门生供养朋友接济度日。面对不在出仕导致的经济拮据,靖节先生选择自给自足以尽量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时常吟诗作赋、纵情山水,淡泊宁静,更是从清净的生活中发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悟。虽说内心落寞不可能全然没有,但从未像怨妇一般怨天尤人。相比于古往今来热衷功名甚至不择手段的人,陶渊明实在是一个随遇而安内心明净的典范,是一个真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再看苏东坡,少年成名意气风发,但由于文人相轻以及政见不同等原因被一一次贬谪,以致被贬黄州后从未在一地待到两年以上。这样的遭遇是任何有志向有抱负的文人都无法心平气和接受的,更何况是希望“西北旺、射天狼”、“谈笑间,强撸灰飞按灭”的苏东坡。但是

和陶渊明类似,苏东坡也没有在一次次失意中被打败,相反他随遇而安自强自立,一方面欣赏世间美好事物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务实施政力求造福一方。

这两个人在有能力时都奉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准则,努力施展所学;当命运的连连打击,都选择调整自己的心情顺势而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正是这种儒道互补、刚柔并济的方法使他们获得了醇厚绵长的力量,不仅仅使自己在纷繁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解放了自己的心灵,同时也用自己的诗歌和事迹为后来人点亮一盏明灯,使他们也能在出世入世之间自如转化。事实证明,千百年来的读书人也大多在失意时纵情山水,捧一卷《黄庭》《南华经》修身养性。

休养生息与文治武功

天下虽有天子,但真正的生生不息的是百姓,真正能掌握一国走向的事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中,有人支持儒家,有人支持道家,当某一派的势力暂时强于另一派,就会使当时的庙堂先出一种风气。

汉初时天下初定,施行黄老之学,遂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开始奉行儒术,任用名将,开疆扩土,风云四起,成就一番文治武功。这其中看似是国君施政风格不同导致,但实际上是儒道此消彼长、谁为主导、谁更与国运相适应的变化。秦末纷争以及楚汉争霸使得民生凋弊、国力衰微,因此不宜再大动干戈,施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君王不多为、将兵不妄为、官吏有所不为,故而国力逐渐恢复。因为有数十年黄老治国的基础,汉武帝上位时,民富国强,百官和君王都希望能能建立不是功勋,儒家出世之心更为占优势,因此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整顿吏治,任用霍去病、卫青北征匈奴,削弱天下诸侯,远征西域等一系列措施,的确成就了中华文明产生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气象。但之后由于国力消耗太严重,未经补充,而政府依旧施行着儒家致知,使得百姓不得安心生产,甚至民不聊生,故而再难以产生盛世。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大道自然,不兴兵戈不动土木不扰民生,最适合乱世之后休养生息以恢复国家元气;儒家务求出世,希望建立功业经纬天下,若是在国力雄厚天下太平时到有利于文臣武将施展拳脚,施行新政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天下本不太平,再强行施政便智慧雪上加霜。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变化,秦灭而汉室兴、两晋弱而隋唐盛,总是大乱后施行黄老之学修养民生,再之后儒生大展身手使得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成就省事,但之后应顺其自然进入修养,但为政者不能遵守不多为、不妄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为一己私利或名誉劳民伤财,遂使得百姓艰苦为生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可见,儒道变换互补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必然选择,如果庙堂之上的儒道变换再能够考虑到民生民情、顺应时势,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大道同源

儒家讲究入世,道家倡出世;儒家讲刚正不阿,道家讲上善若水;儒家讲经世致用,道家讲无为而治。儒道思想方法看似南辕北辙,却为何千百年来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天下都能从儒道互补中汲取力量?

首先,儒道成型于春秋时期,都是先贤在对当时天下大势与世道人心进行反复思考剖析之后总结出的大智慧,都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兼济天下,因此视角观点虽有不同但是目的相同。此外儒道两家都吸收了上古智慧,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易经》,八卦中有阴有阳,正奇互变,包容万象。儒家极尽发挥了乾卦至刚至阳,主张积极有为;而道家始祖老子则从坤卦入手,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此外,被广泛认为是道家代表的庄子思想中却又有许

多儒家的代表象征,如提出“内圣外王”、主张得道者为天下众品立规定矩,是天下人各正性命;此外,《庄子》天下篇也曾以道术演化为方术来暗喻大道分崩离析、天下百家各得其一而不览全貌,皆是曲学。因此可以推断儒道虽看似不同,却是从统一源头中产生的不同分支,若追其根本则必有相互联系的地方。

另外我们从辩证法知道万物皆有不同方面,结合不同环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解决问题,随机应变抓住核心问题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效果。正是如此,儒墨两家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我们从儒家道家所倡导的不同角度认识解决问题,也就会有更为全面的收获。

如今,儒道两家已经彼此交融,不着痕迹却又如水银泄地搬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衣食住行。中国对“和“的重视、饮食中以清淡为健康、大丈夫则能屈能伸、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等思想都是儒道思想在天下人的生活中不断融合、不断修正的结果。

儒家与道家是两个思想流派,和后世禁锢思想的儒教、专注于旁门左道的道教并不看混淆一体。儒家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但依旧不可估量的价值,如果可以和中国当代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一定会发挥其无与伦比的作用。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的阅读答案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的阅读答案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

中国哲学论文

老子之“道” 内容摘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由道家首先提出。道,原指道路、坦途,后逐渐发展为真理,规律,基本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虽然没有在中国正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却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无为,无欲,无我;居下,清虚,自然。道家学说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为宗旨,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合一为目标,表述严谨,逻辑性极强。 关键词:道,矛盾转化,无为,为人处事,管理 正文:一、何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道”,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轴心。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是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他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相、无声、无名的“道”,它是一种规律,是物质的本初,是揭示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做出了最高概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道德经·德经第42章》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二章》并进而指出:“道者万物之奥?”他认为万事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并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祸福,刚柔,兴衰,智愚,生死,进退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的。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敞则新”[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6]、“祸兮福之倚,福兮祸所伏”[7]。他认为祸福、正邪、善恶都会由于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而可能向其相反方向转化,“负阴抱阳”的万物都是如此。因此他指出“反者,道之动”[8],把事物的相互转化,当作一条重要规律。既然有规律存在,那么我们在处事时就必须遵循规律,“无为”乃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9],实质在于顺应规律?而遵循规律并不等于抱着现成规律停步不前,因为规律本身也不是一种常态,要明白“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效法自然,就是认识、遵循客观规律,使规律为我所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1]。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1~5名著导读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1~5名著导读梳理 名著导读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重要的板块之一。必修1~5出现的多篇名著:比如《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唐吉珂德》等。今天小简老师帮同学们整理了必修1~5中出现的名著,对于同学们积累作文素材,提升阅读能力有很重要的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一、《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一) 作者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自幼受尽继父的虐待,因反抗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母亲死后,就被送去当童工。后在姨婆的抚养下成为名作家。作品围绕大卫的生活遭遇生动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一幅幅社会画面,揭露了司法界的黑暗,会议对人民的欺压,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寄宿学校对儿童的虐待;刻画了形形色色得人物,特别是下层劳动者的形象。 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教育小说,它通过主人公经个人奋斗成为名作家的经历,赞美了忠诚正直、勤奋坚毅的品质,贬斥了贪婪伪善的恶习,鼓励人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二、《家》(必修二) 艺术成就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

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同时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人物鉴赏 1.觉新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最后一个便是儒道互补。通俗的说,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这两大思想流派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分别代表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但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人和思想家的思想精髓。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曾说:“我们大家都生就一半儒家主义,一半道家主义。”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如此种种,皆可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所在。 从内涵上说,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

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于是,在仕途名利与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使得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出现激烈的矛盾,造成人格冲突,使士人们形成了一种相互平衡调剂的双重人格——儒道互补之双重人格。 在儒道互补的思想影响下,中国文人心中多了一个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就是儒道两种人生智慧有机地统一在中国古人身上,他们便从儒家智慧中汲取积极入世奋斗进取的人生动力,从道家智慧中寻找到飘然出世自我解脱的精神寄托。天下太平之时,文人积极出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希望穷尽一身精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时希望在付出之后就退隐山林远离官场之中难免的斗争漩涡。然则,天下动荡,兵家乱世,文人之说被兵戈践踏,文人亦或是士大夫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世间的乱象,这时文人更多的是选择道家的思维方式----出世,隐于天地之间,而心在万民之中,其实是一种超然于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 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对立统一,阴阳调和,刚柔并济,相互融合,方为人生大智慧。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自动化35 蔡启阳 2130504105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百花齐放、灿烂非凡,但论其核心一直是儒道互补,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习惯上都可以看到这两家对后世炎黄子孙的深切影响。本文从文人、政堂中的儒道互补以及儒道互补形成的部分原因进行阐述,以求尽量明白地展现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切影响。 关键字:儒道互补、平衡、融合 正文: 中国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达到巅峰,之后两千年知识分子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这一轴心时代的回溯。而诸子百家,在千百年间不断演化、竞合、湮灭,战国末年儒墨成为当时天下显学,秦时儒家势微,但从接下来的汉朝开始施行罢庻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成为千百近年来官方治世之学。日至今日,儒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经过积年累月的不断累积,已经是水银泻地、无所不至了,天下以和为贵,读书人讲究心怀天下,中华自称礼仪之邦,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广泛影响中国文化的例证。 但是,中华文化只有儒家一根主心骨吗?兵家讲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为人讲究外圆内方,中医有太阳、太阴等穴位,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产物。其实纵观两千年中华历史,治国之术是儒法并用,但治国大道却是无出儒道二字。为人处世,也并非只是刚毅果敢,同时还有韬光养晦。因此说,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支柱,便是儒道互补。 为官还是归隐 因为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方郑同学说,再加上古代从战国开始就形成的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一条金科玉律。但天下读书种子何止千千万万而智人者少,官场竞争一直是无可避免的问题。 存在官位之争,就会有胜有负,胜利的人官运亨通,大可趁机施展抱负为民造福从而流芳百世。输的人呢?虽说机会一直有大不了卷土重来,可是毕竟受挫心中会有苦闷抑郁之情,再加上如果奸佞当道则可能一生怀才不遇,而且功业未成家人自己的生计如何解决?况且宦海沉浮寻常事,即使一时春风得意也无法保证一生在位,若是被奸佞陷害就更加悲愤。一系列问题都会使仕途坎坷的读书人心忧。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是怎么解决的呢?让我们看看几位名流千古的士子是如何对待这无常世事、百态人生。 首先看陶渊明。陶渊明生于东晋,当时门阀世家当权的现象极其严重,陶渊明出身并不显赫而且为官清正,自然不能如鱼得水的混迹官场,只有早年时受到地方官赏识,不为五斗米这药后便一直赋闲在家,靠门生供养朋友接济度日。面对不在出仕导致的经济拮据,靖节先生选择自给自足以尽量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时常吟诗作赋、纵情山水,淡泊宁静,更是从清净的生活中发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悟。虽说内心落寞不可能全然没有,但从未像怨妇一般怨天尤人。相比于古往今来热衷功名甚至不择手段的人,陶渊明实在是一个随遇而安内心明净的典范,是一个真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再看苏东坡,少年成名意气风发,但由于文人相轻以及政见不同等原因被一一次贬谪,以致被贬黄州后从未在一地待到两年以上。这样的遭遇是任何有志向有抱负的文人都无法心平气和接受的,更何况是希望“西北旺、射天狼”、“谈笑间,强撸灰飞按灭”的苏东坡。但是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篇一:张岱年论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 张岱年论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曾经有明确的论述,他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1)在这里,恩格斯在确定“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哲学的最高问题的同时,对于哲学的最高问题作了几种表面上不同的表述;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世界是否神所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此外,恩格斯在下文中又谈到“物质和精神关系”的问题。这些都是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恩格斯关于哲学最高问题的论断,是从西方哲学发展中总结出来的,“思维对存在”是黑格尔的用语。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的一套概念范畴。有自己的一套的名词术语,显然不同于西方。中国哲学是否也有哲学的最高问题与西方哲学的相类似,而且在某一时期获得了比较完全的意义呢? 我认为,中国哲学也有与西方哲学的最高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虽然是用不同的名词概念来表达的,而具有相似的深切内涵,因而具有同等的理论意义。 试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中国哲学史中与西方哲学所谓思维与存在的问题相类似的问题有四:(1)名实问题;(2)道器问题;(3)有无问题;(4)理气问题。与西方哲学所谓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相类似的问题亦有四:(1)天意与自然的问题;(2)形神问题;(3)心物问题;(4)能所问题。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讨论重点,所以表现了这些复杂的情况。前一类问题最后归结为“理气”问题,后一类问题最后归结为“心物”问题。以下试以历史顺序略述这些问题讨论的梗概。 1.名实问题 在先秦哲学中与西方所谓“思维与存在”问题在字面上最为相近的是名实问题。名即概念,是思维的内容。实即具体存在,是思维的对象。但在中国哲学中,名实问题没有上升为哲学的最高问题。孔子讲“正名”,强调“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而未谈名与实在关系。庄子说过“名者实之宾也”,(2)未有详论。公孙龙著《名实论》,肯定“夫名,实谓也”。《墨子·小取》云:“以名举实”,亦明确断定了名与实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胠箧》 (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胠箧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本文选自《庄子·外篇·胠箧》,此篇旨在发挥老子“绝圣弃知”之旨。表现作者对丑恶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极端憎恶之情。

一、注音 胠箧..________ 缄縢.. ________ 扃.________ 罔罟.. ________ 耒耨..________ 阖. ________ 苌弘肔.________ 掊. 击________ 斗斛.________ 符玺. ________ 轩冕.________ 斧钺. ________ 擿.玉________ 擢. 乱________ 瞽. 旷________ ________ 工倕.________ 攘. 弃________ 爚. 乱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乎?????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 有不为大盗积者乎.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 戮 于是乎.书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然?????何以知其然.邪 然. 则乡之所谓知者 然. 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其声呜呜然. 杂然.相许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儒道互补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道家之比较谈儒道互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概括的特点: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儒道互补。天人合一强调人的行为,最高的是天道;内圣外王强调人生理想,人生道路的选择与设计,内圣即如何做人,外王泛指建功立业,内圣是基础,外王是扩展;儒道互补是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结构来概括的。 儒为主导,道为民间。几千年来,儒道两家思想决定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儒家的建树在于伦理道德,道家在于哲学思维。儒家主张刚强有为,道家主张柔弱不争;儒家主张热情豪情,道家主张沉静低调;儒家具有忧患意识,道家具有反思精神。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形成了相反相成的文化机制,这种文化机制就是儒道互补。儒道作为中国两大主干,儒道互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一、儒道文化差异 儒道有差异,才能形成互补。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老子偏重自然,进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老子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概念。 孔子偏重社会,着重于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建立伦理学。孔子以“仁”为儒家最高范畴,以“仁”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破解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对社会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价值观念不同。孔子是人文主义取向,追求道德完善,强调积极进取,儒家倡导积极人生,主张用世,也有超然心态和矛盾心态;

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取向,超越世俗;道家倡导超然通达,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更多是以批评者形象出现。 儒家的超然和道家的入世情怀慢慢被人遗忘了,孔孟和老庄的本来面目被窜改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儒道的误解: 儒家积极有为,道家消极无为? 实际上,老子、孔子都有治国安邦的理想,只不过在治国的理念上不同。孔子主张发挥政府和领导人的意志和作用,老子主张淡化政府和领导人的作用,以无事的态度作大事。这并非消极,“不争”是顺其自然,仍是积极有为,只不过方式呢不同而已。孔子是直线思维,老子是逆向思维。 道家是逃避现实。很多人把道家等同于隐士,把隐士等同与逃避现实的人。此说不妥。实际上,他只是喜欢低调,不张扬。老子主张退出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隐士之隐是为求志,并没有放下天下。庄子即隐士,隐士待时,存身之道。 道家不关注现实,没有忧患意识。儒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道家也有忧患意识。二者关注的方面不同。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对人文明进步的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忧患意识。对人类有着终极关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看到文明发展的负面,不得不令人惊叹。 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演进

中国哲学论文1

收稿日期:2008-04-23 作者简介:刘笑非(1977—),女,山东曲阜人,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① 参看陈来《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中国学术》(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学林出版社,2003年。 ② 参见吴锺逸《阳明传习录传来考》,《哲学研究》(第5辑),[韩]高丽大学校哲学会,1978年,阳明学最初传入朝鲜是在1521年。  2009年第6期总第213期 齐鲁学刊QILU  JOURN AL N o .6G ene ral N o .213 退溪性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联系 刘笑非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48) 摘 要:李退溪是韩国儒学中继承朱子学传统的大师。虽然李退溪在捍卫朱子学的正统地位的同时竭力批判阳明心学,但是根据本文的考察,不论在学术渊源上还是在学术思想上,都可以看出李退溪与阳明心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术渊源上,李退溪所推崇的《心经附注》与曾经影响阳明所著《朱子晚年定论》的《道一编》都是出自程敏政;在学术思想上,无论在心性论方面还是在工夫论方面,退溪哲学对朱子哲学的某些拓展都可以看作是李退溪对阳明心学的某些问题的回应。 关键词:李退溪;王阳明;朱熹;《心经附注》;心性;工夫 中图分类号:B 312;B 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09)06-0015-06 李退溪是韩国李朝著名儒学代表人物。中国的程朱学于高丽末叶的朝鲜初期传到朝鲜半岛,被称为“新儒学”、“性理学”、“宋学”、“程朱学”等。在程朱学传入后,朝鲜半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并吸收了程朱理学,并加以研习和拓展,他们著书立说,聚徒讲学,逐渐形成了具有朝鲜特色的程朱理学研究传统。在此过程中,李退溪“集大成于群儒,上以继绝绪,下以开来学,使孔孟程朱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1](第四册,P 16), 被誉为“海东朱子”。退溪一生服膺 朱子之学,曾倾注半生心血编纂《朱子书节要》一书,为朝鲜半岛后世学者研习朱子哲学奠定了基础。 当退溪在朝鲜半岛极力推广朱子哲学的时候,在中国,作为与程朱理学抗衡的阳明心学也经由阳明的弟子们的大范围讲学活动而成为当时的显学① 。而且,当时集阳明思想之精髓的《传习录》也传入了朝鲜半岛②。在对待阳明心学的态度上,李退溪竭力维护朱子的正统地位,在其著作中对阳明本人及心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曾为此写过《传 习录论辩》、《白沙诗教传习录抄传因书其后》两篇论文,专门针对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进行批判。他的批评主要针对阳明心学里禅学的成分,他说:“陈白沙、王阳明之学皆出于象山而以本心为宗,盖皆禅学也。”[1](第二册,P 335)这与退溪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异端学说的一贯做法有关,他尤其排斥佛教是因为他认为“东方异端之害,佛氏为甚,而高丽氏以至于亡国”[1](第一册,P 188)。但是,综观退溪的性理学,不论是从学术渊源上看,还是从学术思想上看,它与阳明心学的联系都是不可忽视的。 一、学术渊源———《心经附注》与《道一编》纵观退溪的一生,有一本书是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对其学术造成极大影响,并奠定了其性理学基础的《心经附注》。退溪在其晚年所作的《心经后论》中说:“滉少时游学汉中,始见此书,于逆旅而求得之,虽中以病废而有晚悟难成之叹,然而其初感发兴起于此事者,此书之力也。故平生尊信此书亦不在 四子《近思录》之下矣。”[2](第三册,P 236)可以看出,退 15

2017年度《西方文化名著导读》期末考试满分答案解析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期末考试 HSY编辑转载请说明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在法国革命时期,孔多赛所属的派别是()。(1.0分)1.0 分A、 山岳派 B、 平原派 C、 雅各宾派 D、 吉伦特派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勾股定理在西方也被称作()。(1.0分)1.0 分 A、 毕达哥拉斯定理 B、 费马大定理 C、

阿基米德定理 D、 芝诺悖论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曾受核武器攻击的国家是()。(1.0分)1.0 分 A、 苏联 B、 德国 C、 日本 D、 伊拉克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在西方现代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对文明的价值,正面的提出了怀疑的是()。(1.0分)1.0 分 A、 《科学的结构》 B、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论科学与艺术》 D、 《生命是什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5()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1.0分)1.0 分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卢梭 D、 洛克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的时间是()。(1.0分)1.0 分A、 1931年 B、 1939年

1941年 D、 1945年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 美国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于()。(1.0分)1.0 分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中途岛海战 C、 法国战败 D、 珍珠港事件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8()提出了拉普拉斯星云学说。(1.0分)1.0 分A、 拉普拉斯

儒道互补作文(已整理)讲课讲稿

儒道互补作文(已整理)

精品文档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十五》)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翼) 请全面理解上述材料,任选角度和侧面立意,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审题】先找三则材料的共性联系,不能只看一则材料。第一则强调人不能人云亦云,不盲目相信他人,而要调查,观察,了解,实践。第二则强调要有甄别选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第三则批判人云亦云,强调见识、眼界要高远。这三则材料的共性是:批判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行为,人要有独立的思考判断。 偏题观点: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2、“坚守自我”,举陶渊明、李白的例子,强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各种外界的艰难困苦下,坚守人格道德的重要性。3、举例唐太宗虚心纳谏,毛泽东“谦虚使人落后,骄傲使人进步”,而三则材料不是强调不虚心,而是强调如何听取别人意见。 适合论据: 1、张悟本在2010年上半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中医养生大师”的名头 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下半年被人揭穿封杀,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云亦云的矮子,缺乏自己的判断,让越来越多的人受骗,我们如不分辨,容易上当。 2、传销组织屡禁不止,是因为很多骗子抓住了人们“占便宜、快速致富” 的思想弱点。我们一定要擦亮慧眼,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3、商家促销,医院的“医托”,我们一定要正确判断,明确目标,按常理 常识判断 4、反思“文革”深层原因,之所以在中华民族产生达10年之久的动荡,是 因为人们缺少思考和判断。 5、老一代北大人身上的“北大精神”,“北大四剑客”季羡林、林庚、吴 祖缃、李长之在“五四”时期形成的独立,自由,敢于质疑的精神,没有卷入全民无意识的风波。 6、报班热,基金热,盲目送孩子出国 7、冯巩和牛群昔时说的一个相声《减肥》,叫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饭后就上床,必定活不长,上床就睡眠,顶多活十年。第二次又来了,叫饭后百步走必定活不久,饭后就上床必定活得长,上床就睡眠能活一千年。 8、正面例子:真正优秀的都是有思想,敢于质疑的人。如韩寒、易中天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摘要儒家和道家一直是两种矛盾的思想,一主张“入世”,另一个主张“出世”。但是中国古代却有很多文人政客能 够把这两种矛盾的思想统一并加以利用。儒道互补的思想 对当时的不少文人政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出世入世独尊儒术互补 1.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 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 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 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 学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 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 型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 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因而,了解儒道 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 提的。。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 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2.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古代帝王还是文人雅士 都有收到儒道互补影响的人如汉武帝刘彻、文豪苏轼都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 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 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 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于是,在仕途名利与 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使得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出现激烈

中国哲学史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倾听了每周二晚在逸夫十阶杨洪兴老师对中国哲学的精彩讲说,我对中国哲学还是有些许了解了。但本人毕竟才疏学浅,故结合网上书中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写下此论文,不妥之处,还请老师指正。 百度百科上释义,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它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 而我认为,中国哲学的产生有其独特的中国背景,它以中国古老且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积淀。它重视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有其历史演变性。它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决定了从一开始就根本上区分于欧洲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与伦理显得尤为密切。 对中国哲学史的概述可以如此表达:中华民族的世界观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从封建

制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哲学。前 两段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称为中国近代哲学。 总的来说,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文明发现最早的 国家之一,文明也很发达,有将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据考古发掘,在陕西蓝田县发现的“蓝田猿人”化石,是生活在距今约六十万年以前的人类。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又发现了“元谋猿人”的两枚门齿,据鉴定,其生活年代可能比“蓝田猿人” 和“北京猿人”更早。“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均处于原始群时期,约在二三十万年前开始由原始群向氏族制度转化。中华民族经 过了长期的原始社会生活,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进入了奴隶制 社会。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原 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展了他 们的思维认识能力。我国古代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例如,女娲 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类思维 发展的原始状况。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 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我国 古代流传的这些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积 极意义,但它是在想象中并通过想象来表达的,终究是不切实 际的。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 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 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据我国 考古发掘发现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已有随葬物品,这说明原始社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整理大全

七年级: 一、《繁星》《春水》(《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 2、体裁:诗歌(“小诗”) 3、成因: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 4、内容: (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冰心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而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她认为,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2)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5、诗歌特点:(1)艺术上,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2)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3)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4)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有韵味。(5)这类小诗常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6、“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一哲理性名句出自冰心的作品《繁星》。冰心还“为诗人歌德九十年纪念”作了一首诗是《向往》。 二、《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1、作者:伊索,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故事。 2、文学价值:《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两千多年来以独特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3、内容提要:内容十分丰富,影射社会现实;批评为富不仁;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恶人不能心慈手软;要尊重自然规律,讽刺好逸恶劳等。 4、艺术特色:篇幅短小,寓意深刻;采用拟人化手法,形象鲜明。 5、精彩情节:《龟兔赛跑》《狼来了》《农夫和蛇》《赫剌克勒斯和财神》《蚊子和狮子》《鼹鼠》等。《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乌龟和老鹰》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6、流传谚语:“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三、《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作者:高尔基(苏联),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体裁:长篇小说。 3、内容:小说讲述阿廖沙(作者原名的昵称)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表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4、人物形象: (1)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 (2)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拥有宽大的胸怀。 (3)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5、文学价值:小说的基调是严肃,低沉的。但又有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 略论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摘要: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之初,钟泰以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 统的梳理。该书运用史传的体例,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对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流派做 了详实的介绍,客观地还原了中国哲学史上诸多人物的哲学思想。他追溯中国哲学思想的 源头,概括性地对上古哲学思想特点进行了总结。钟泰“以中释中”的研究方式对中国哲 学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当今诠释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具有启发 意义。 关键词:钟泰;中国哲学史;以中释中 钟泰1888―1979,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字斋,号钟山,别号待庵。江苏南京人。 师从太谷学派中期宗师黄葆年,曾攻读于江南格致书院,继而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 大学。归国后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译教。辛亥革命曾入皖督柏文蔚幕。尔后历任安徽高等 学堂教师,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改法政大学日文教席,并开老庄讲座,又任《共和杂志》 社社长。1924年转任杭州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系主任。1939年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 院教授。1943年任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入蜀,与熊十力并任书 院主讲兼协纂。1948年任光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入华东师范大学。后转入上海文史馆。1962年应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礼聘讲学。1966年返回上海文史馆。1979年病逝于家。 钟泰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著有《中国哲学史》、《荀 注订补》、《国学概论》、《庄子发微》、《春秋正言断词三传参》、《顾诗笺校订》、《管子侈靡篇》等。其中,192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是钟泰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哲学这门学科创立之时,该书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一 不同于胡适、冯友兰等“以西释中”的研究模式,钟泰采用了中国化的哲学研究方法。钟泰在书中完全运用中国本土的话语方式,在传统的领域内对哲学进行梳理,较为系统地 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钟泰并不是简单重复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而是具有了明 显的方法论意识。 钟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四编,分别为上古哲学史、中古哲学史、近古哲 学史、近世哲学史,共分为上下两卷,八十二章,单列人物117位。上古哲学史由周代至 先秦,中古哲学史涵括汉唐时期,近古哲学史包含宋明哲学,近世哲学史则涵盖了清代哲学。钟泰以客观的笔触,尽可能真实地介绍各家思想,以庞大完整的体系奠定了“以中释中”的中国哲学史诠释框架。 二 纵观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专项训练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专项训练 一、《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2、《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3、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伊索寓言》小的故事?大的哲理 1、《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作者是(伊索)。 2、根据要求,写出《伊索寓言》中的相关故事。 (1)影射当时社会现实 ①揭露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例如:《狼和小羊》、《猫和鸡》 ②表现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例如:《赫剌克勒斯和财神》。 (2)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①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的,例如:《农夫和蛇》。 ②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例如:《狐狸和山羊》。 ③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例如:《乌龟和老鹰》。 ④嘲笑吹牛皮说大话的,例如:《蚯蚓和狐狸》、《鼹鼠》。 ⑤讽刺好逸恶劳的,例如:《蚂蚁和蝉》。 ⑥批评贪得无厌的,例如:《骆驼和宙斯》。 三、《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四、《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1、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2、《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是(鲁滨孙),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3、《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部分就是主人公在荒岛生活的生动记述。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成为一个忠实的奴仆。 五、《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1、《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