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

王泽伟

摘要:向日葵菌核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其病原菌的地理分布与寄主范围极广,多数国家皆以发生和球星。据最新统计,能危害的寄主植物已达70多科400余种,有的地区向日葵栽培面积锐减甚至停产,这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向日葵;菌核病;寄主植物;农业生产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WANG ze-wei

Key words: sunflower;sclerotinia; host plan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1向日葵及其菌核病的简史

1.1向日葵的种植

向日葵原产于美洲,明代中后期传入我国[1],近几年,随着全国油葵以及食葵需求量的增加,在中国广大的北部地区,约有30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条向日葵种植带。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北纬35~50度,包括黑龙江省大部,内蒙古、辽宁、吉林、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北部、山西、陕西北部、河北、山东、河南北部等地区。这些地方主要属季风气候,雨热同季,阳光充足,全年降水80%集中在作物生长旺期,具有向日葵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2]。由于现在该地区大部分土地已经或正在改造为良田,所以向日葵的种植区域从沿河低洼下湿盐碱地上逐渐向丘陵旱坡地发展。其中,内蒙古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黑龙江省(有报道面积最大为黑龙江省[4])、吉林、辽宁、新疆[3]。单产以内蒙最

高,其次是黑龙江、甘肃、云南、吉林。随着向日葵优良品种和杂交种的广泛应用、栽培水平的提高和田间投入的增加以及国际市场上食油需求量的增加,预计今后我国向日葵的生产和消费都将有扩大的趋势。

1.2向日葵的菌核病的研究史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又叫向日葵核盘菌,是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该类病原最早是Shaw等1915年在印度报道的菌核病,但对该病原的研究则可追溯到1837年Libert对核盘菌的最初命名。菌核病能够侵染包括多种农业作物在内的400多种寄主植物,每年在世界范围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亿美元,而在1999年的统计中,仅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所造成的损失已达10亿美元。在目前,该病害发生较重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阿根廷和中国。我国朱凤美1932年也发表了菌核病的首篇报道,其作为危害向日葵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自1978年在我国的辽宁省发现该病以来,发病面积逐年扩大,且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该病在我国东北三省、山西及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新疆等向日葵产区均有发生,由于该病可侵染向日葵的根、茎、叶、花盘等各个部位,造成植株整体或局部腐烂死亡,因而严重影响了向日葵的生产,甚至可导致部分地区向日葵绝收。

2.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

2.1向日葵菌核病的病症

向日葵菌核病,又名白腐病,是向日葵主要病害之一。除为害向日葵外,也为害大豆、烟草、西葫芦、大麻、胡萝卜和芹菜等作物。

向日葵菌核病在整个生育期间都发生,主要为害茎秆和花盘。受害植株逐渐地凋谢直干枯,花盘腐烂。在苗期感病,即使形成了花盘和花朵,植株也会死亡。在生长后期感病会减产一半,千粒重和含油量都显着降低,而皮壳率增高。

茎部发病时,如气候潮湿,病部表面有白色绒毛状的薄膜,即病菌的气生菌丝体。在气候干燥的时候,则病部褪色,形成灰白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同心轮纹。在茎内产生不定形的黑色菌核。

茎的组织被腐蚀以后,往往发生破损、折断现象,引起植株死亡。该病如发生在靠近地表茎基部时,即使茎部没有遭受破损,也会因水分供应受阻而凋

萎。

花盘受害时,花盘组织从底面到表面满布白色绒毛状菌丝层,内有黑色菌核,组织腐烂。菌核往往连接成网状。

种子的了叶和胚受到破坏,多半腐烂,在其内常形成菌核。

另外,据资料介绍,还有一种学名叫SclerotiniaSelerotio~rum (Lib.)de Bary的菌核病,茎部被害病株外观颇似黄萎病,叶片和叶脉间变黄,但仔细观察,呈褐色水浸状,逐渐软化;若花盘受害,则花托局部或全部变褐软化腐败,故称“烂头病”。

2.2向日葵菌核病的病原

向日葵菌核病属子囊菌纲。菌丝体为白色绒毛状。菌核形状不一,初期为灰色,后变为黑色,内部组织呈白色。

2.3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向日葵菌核病菌主要以菌核随残株病体落于地表或混入种子中越冬,翌年春季在土壤水分充足时,由菌核生出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侵染寄主。子囊盘放出孢子的时间很长。病株表面表成的菌丝,在干燥的环境条件下,能变成粉末状态,借风传播。植株各部分的染病,主要是病菌多次侵染的结果,而不是菌丝在寄主内有散发性。高湿度易引起该病大发生。

3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3.1向日葵菌核病的农业防治

(1)轮作倒茬:提倡进行区域性轮作,一般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不与豆科、茄科等作物轮作,浇水时避免打过水,以免菌核随水漂移。轮作年限要根据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而定。菌核病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3~5年,有的甚至达5~7年,因此至少要进行3~5年的轮作,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土壤中的越冬菌源。若要连作提倡食葵和油葵倒茬。

(2)深翻深浇:试验证明菌核在土层10cm下就很难萌发或不萌发,并且在这种厌氧环境里还可以加速菌核的腐烂进程。所以深翻至少要达到20cm以上,在浇秋水前要将根茬刨出,以减少初侵染源。

(3)调节播期:葵花对菌核萌发侵染最敏感的阶段在开花期,适当提前或延迟播种可以错开这一阶段,从而达到避病的目的。

(4)种植抗病品种:如RH118、RH3708、DK119、等早熟品种。今年早熟杂交种面积占花葵播种面积的40~50左右,对菌核病、锈病的防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5)无病留种:种子带菌是菌核病菌萌发侵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对常规花葵品种要建设无病留种基地,实行统一供种,切断种子传染源。

(6)合理施肥,培育壮苗:在追施氮肥时,配施磷钾肥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可以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7)拔除病株,清除病残体:发病初期,将病株带土挖出深埋,尽可能地减少病、健植株之间接触传染的机会。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根落叶,破坏菌核的越冬场所。

(8)进行覆膜种植,变等距为大小垄种植:早熟杂交花葵如DK119、

RH3708等大行2.4尺(80cm),小行1.2尺(40cm),株距1.2尺

(40cm),亩留苗掌握在2770株左右;晚熟常规种如星火等,覆膜种植大行3尺(100cm),小行2尺(67cm),株距1.2尺(40cm),亩留苗掌握在2000株左右。

3.2向日葵菌核病的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用2.5%适时乐种衣剂包衣处理,药与种子的比例为1∶50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小时。种子处理面积达25%以上。

(2)土壤处理:用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公斤拌适量砂土,结合播种均匀撒入播种机开沟内。

(3)田间灌防:在发病初期用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菌核净每喷雾器水兑30克逐株灌根防治,每穴2~3两药液,每隔7~10天灌防一次,至少两次。[参考文献]

[1] 华致甫.向日葵根腐型菌核病发病条件的研究[J].中国油料,1991(2)

[2] 李荣禧.向日葵菌核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5(增)

[3] F.S.Sedun.核盘菌子囊孢子对向日葵叶部的侵染[J].国外农学—向日葵,1989(3)

[4]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菌核病[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5]刘秋.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的产生及其生物活性的测定[J].沈阳农业大学学

报,2001,12(6)

[6]刘秋.向日葵菌核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辽宁农业科技,2004,(4)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的热情帮助。我首先要感谢日孜旺古丽老师,是她将我领入了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大门,并对我的学业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对未来有了目标和方向。在这近半年的时间里,她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教育,使我能够不断地学习提高,她所教授的知识也成为了本论文的主要素材。同时,日孜旺古丽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我十分敬佩,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还要再次感谢日孜旺古丽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推荐)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员工(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规定。 一、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 1、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劳动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各种有害因素的总称。本企业主要职业危害来自露天作业环境中的紫外线照射和寒冷天气对人体的伤害,人孔内的有毒、有害气体等。 二、职业病危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结合公司经营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公司的职业危害为四类: 1、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防治措施 (1)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加强生产场所通风设备及散热。 (2)加强个人防护,避免高温工作环境,尽量远离高热源,避开或减少热辐射; (3)制订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减少高温时段作业,增加工间休息次数,尽量避开高温时段进行室外高温作业,为员工提供阴凉的

休息地方

(4)应有足够清洁的饮用水,供给防暑降温清凉饮料、降温品和补充营养: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同时要注意不要等到口渴时再饮水。 (5)准备毛巾、风油精、藿香正气水以及仁丹等防暑降温用品,要制订合理的膳食制度,膳食中要补充蛋白质和热量。 (6)作业人员如有高温禁忌症要及时报告,班组长对有高温禁忌症的员工不要安排其从事高温作业 (7)留意气象预报发出的酷热天气警告 2、有毒物品的危害:生产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用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防治措施 (1)控制与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改革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和遥控化操作。 (2)降低生产性毒物的浓度,避免有毒物质与人体接触;对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有毒物质,通过安装合理的通风、排毒设备,使毒物得到有效控制。

棉铃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棉铃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钻蛀性害虫,又名棉铃实夜蛾,可为害樱桃番茄、黄秋葵、结球莴苣、皱叶甘蓝、抱子甘蓝、甜瓜、扁豆、荷兰豆、甜豌豆、甜玉米、菜用大豆等多种蔬菜。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植株的花蕾、花器、幼果、种荚,也钻蛀茎秆、果穗、菜球等。早期食害嫩茎、嫩芽和嫩叶。花蕾和花器受害后,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果实(图1)和种荚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虽然只被蛀食部分果肉,但因蛀孔在蒂部,便于雨水、病菌流入引起腐烂,所以果实大量被蛀会导致果实腐烂脱落,造成减产(图2)。 二、形态识别 成虫(图3)为灰褐色中型蛾,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雄蛾青灰色,棉铃虫的前后翅,可作为夜蛾科成虫的模式,其前翅外横线外有深灰色宽带,肾纹,环纹暗褐色。后翅灰白,后翅前缘有1个月牙形褐色斑。 卵(图4)为半球形,约0.5毫米,乳白色,顶部微隆起。表面布满纵横纹。

幼虫(图5)共有6龄,有时5龄,老熟6龄虫长30~42毫米,头黄褐色、有不明显的斑纹,幼虫体色多变,由淡红至红褐乃至黑紫色,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气门上方有一褐色纵带,是由尖锐微刺排列而成(烟青虫的微刺钝圆,不排成线)。幼虫腹部第1、2、5节各有2个毛突特别明显。 蛹长17~20毫米,纺锤形,赤褐至黑褐色,腹末有一对臀刺,刺的基部分开。气门较大,围孔片呈筒状突起较高,腹部第5~7节的点刻半圆形,较粗而稀(烟青虫气孔小,刺的基部合拢,围孔片不高,第5~7节点刻细密,有半圆,也有圆形的)。 三、发生规律 成虫白天隐伏,觅食、交尾、产卵多在黄昏和夜间进行,具强趋光性和趋化性,卵散产,喜产于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上,产卵部位选择嫩尖、嫩叶等幼嫩部分。初孵幼虫取食卵壳,第2天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老熟幼虫在入土化蛹前数小时停止取食,滚落地面,多在落地处寻找疏松干燥的土壤钻入。 棉铃虫虫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全年发生5~6代,长江以北地区4代,华南和长江以南地区5~6代,云南地区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从4月初开始陆续羽化,5~10月是主要为害期,尤以6~9月为害番茄、辣椒等果实最为严重。一般从3龄开始蛀果,4~5龄转果为害频繁,棉铃

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 Sunflower Sclerotinia Rot 向日葵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一种世界性普遍发生的病害。我国的东北,内蒙和西北等地危害十分严重。如黑龙江省在1987年一般地块发病率在30%~60%,严重地块在90%以上;同年吉林省发病严重的地块发病率达55%以上,1989年在内蒙的翁牛特旗的发病率最高达%,个别地块甚至绝产。至此,向日葵的播种面积锐减2/3,有的地区因此病而停种向日葵。向日葵感染菌核病菌后,产量降低46%以上,皮壳率增加,籽仁蛋白质及含油率下降,油质有苦味,发病后籽实失去了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症状 整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病,病菌可侵染各个部分,形成根腐、茎腐、叶腐、花腐等各种类型的症状。我国危害较重的是花腐和根腐。 根腐型从苗期一直到收获期都可发生。一般多在开花后发病,是由菌核产生的菌丝侵染植株的根部及根茎,逐渐蔓延到茎基部、茎上。病斑褐色,半椭圆形,产生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在病斑边缘产生白色菌丝,后形成菌核。病斑多纵向向上扩展,造成植株萎蔫,茎杆表皮露出纤维,茎内部产生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遇风易倒伏。干燥后茎基部收缩,细缢,植株死亡。种子带菌也可产生根腐型症状。 花腐型症状是由子囊孢子侵染所致,在开花后多在花盘背面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逐渐扩大到部分或全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菌丝可从花盘的背面侵入,扩展到花盘的正面,菌丝密生于籽粒之间,形成“井”形黑色菌核网覆盖花盘,后期组织腐烂,花盘落地或籽粒落地,花托仅存丝状维管束。花盘内蔓延的菌丝直接危害籽实。被害的籽实皮壳变白,易破碎,侵入到种子内部的菌丝使种仁变褐,在其中形成菌核。 此外,在茎杆的中部形成茎腐,绕茎呈现大的溃疡斑,最后造成植株的倒伏或死亡。 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菌核黑色,形状、大小因部位而异。子囊盘肉褐色,碟状,直径达2~6mm。一个菌核最多可形成75个子囊盘,一般4~5个。子囊棍棒状,无色,侧丝丝状,无色。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菌核形成后,只要条件适宜1个月左右即可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宜温度是10℃左右,pH4~6为宜。子囊盘形成需要一定的光照。据报道,蓝、橙光和乌光只能形成子囊盘原体,只有在自然光或红、黄、绿光下,同时还需要有230lx以上的光强和8h以上的光照才可形成。子囊孢子在20℃,有水滴和相对湿度100%时发芽最好。 病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除危害向日葵外,还可危害大豆、黄瓜、甘蓝、茄子、番茄、胡萝卜、油菜等64科360多种植物。 发病规律 此病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及种子间越冬,种子内的菌丝及菌核也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之一。种子带菌率在3%~13%之间,菌核常混杂于种子间,果皮、种皮、子叶和胚均可带菌。播种后重者幼苗死亡,轻者病菌可侵染幼苗根部或根茎部,而形成根腐型症状。土壤中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一、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措施。 二、适用范围 公司人员从事涉及到易燃,易爆、触电、中毒、高坠、机械伤害、灼烫,淹溺,透水、物体打击、粉尘伤害、噪声、振动、窒息等作业时均应执行本办法。 三、危害的成因及危害的类型 危害的成因分为物理危害和化学危害 物理危害的成因: 1.粉尘伤害 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多种粉尘,主要包括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以及其他粉尘等。产生这些粉尘的作业主要有: a)矽尘: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铺路机、压路机、打桩机、钻孔机、凿岩机、碎石设备作业;挖方工程、土方工程、地下工程、竖井和隧道掘进作业;爆破作业;喷砂除锈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b)水泥尘:水泥运输、储存和使用。 c)电焊尘:电焊作业。 d)石棉尘:保温工程、防腐工程、绝缘工程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e)其他粉尘:木材加工产生木尘;钢筋、铝合金切割产生金

属尘;炸药运输、贮存和使用产生三硝基甲苯粉尘;装饰作业使用腻子粉产生混合粉尘;使用石棉代用品产生人造玻璃纤维、岩棉、渣棉粉尘。 2. 噪声 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噪声,主要是机械性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产生噪声的作业主要有: a)机械性噪声:凿岩机、钻孔机、打桩机、挖土机、推土机、刮 土机、自卸车、挖泥船、升降机、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传输机等作业;混凝土破碎机、碎石机、压路机、铺路机,移动沥青铺设机和整面机等作业;混凝土振动棒、电动圆锯、刨板机、金属切割机、电钻、磨光机、射钉枪类工具等作业;构架、模板的装卸、安装、拆除、清理、修复以及建筑物拆除作业等。 b) 空气动力性噪声:通风机、鼓风机、空气压缩机、铆枪、发电机 等作业;爆破作业;管道吹扫作业等。 3. 振动 部分建筑施工活动存在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危害。产生局部振动的作业主要有:混凝土振动棒、凿岩机、风钻、射钉枪类、电钻、电锯、砂轮磨光机等手动工具作业。产生全身振动的作业主要有: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移动沥青铺设机和整面机、铺路机、压路机、打桩机等施工机械以及运输车辆作业。 4.窒息 许多施工活动存在密闭空间作业,导致窒息主要包括:

浅探棉铃虫综合防治

浅探棉铃虫综合防治 浅探棉铃虫综合防治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关键词:棉铃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 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 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 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 吴帅 (徐州市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006) 摘要: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棉株上部。幼虫5~6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草蛉、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除用化学方法防治外,还可进行树枝诱杀、建立玉米诱集带诱杀等。 关键词:1.趋光性,2.捕食性天敌,3.化学防治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tton boll worm Wu Shuai (Xuzhou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AgroBio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6). Abstract: the place such as adult hidden in the back during the day, evening started activity, feeding on nectar, have phototaxis, eggs produced i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94543866.html,rval age of 5 ~ 6.Early instar larvae feed on leaves, followed by acute bud, flower, bell, more decayed into grey, bell, from the base, feeding, and can transfer to harm.Vulnerable young bud bracts open, fall off, be decayed blue bell vulnerable to pollution and decay.Instar larvae produce silk prolapse, most of the grave soil chamber pupation, pupa.Are known as follows, the ichneumon wasp, send flies and other parasitic natural enemies and lacewing flies, New Orleans, assassin bugs and other predatory natural enemy.In addition to using chemical method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branches can be luring, establishing corn trap with traps, etc. Keywords: 1. The phototropism, 2. Predatory natural enemies, (3) chemical control 1.棉铃虫的简介 1.1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鳞翅目,夜蛾科,[1] 属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2.形态特征 2.1成虫,灰褐色中型蛾,体长15~20mm,翅展31~40mm,复眼球形,绿色(近缘种烟青虫复眼黑色)。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雄蛾青灰色,棉铃虫的前后翅,可作为夜蛾科成虫的模式,其前翅,外横线外有深灰色宽带,带上有7个小白点,肾纹,环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后翅前缘有1个月牙形褐色斑. 2.2卵:半球形,高0.52mm,0.46mm,顶部微隆起;表面布满纵横纹,纵纹从顶部看有12条,中部2纵纹这间夹有1~2条短纹且多2~3岔,所以从中部看有26~29条纵纹。2.3幼虫:共有6龄,有时5龄(取食豌豆苗,向日葵花盘的),老熟6龄虫长约40~50mm,头黄褐色有不明显的斑纹,幼虫体色多变,分4个类型:1)体色淡红,背线,亚背线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黑色。2)体色黄白,背线,亚背线淡绿,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3)体色淡绿,背线,亚背线不明显,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4)体色深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特征、规律及防治措施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特征、规律及防治措施 向日葵菌核病发病快、危害重,如主要的盘腐型菌核病,其病菌是在现蕾期至花期就已侵染,而在近采收期开始爆发显症,一旦爆发,防控就来不及了,常造成绝收,因此菌核病的防治要早防、前期重防,显证后重治。 一、发病特征:向日葵菌核病不但侵染花盘和果仁,也侵染茎干、叶片、茎基部以及根系,按期不同症状表现常分为四类:根腐型、茎腐型、叶腐型、盘腐型。 根腐型:苗期至收获期都可发生,苗期染病时幼芽、胚根腐烂,造成幼苗不能出土或虽能出土,但随病害加重而萎蔫;成株期染病根或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有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和鼠粪状菌核,重病株萎蔫枯死,组织腐朽易断,内部有黑色菌核。 茎腐型:主要发生在茎的中上部,初生椭圆形褐色斑,病斑中央浅褐色具同心轮纹,导致上部叶片萎蔫,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 叶腐型:病斑呈褐色椭圆形,稍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迅速蔓延至全叶,天气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穿孔。 盘腐型:花盘初时背面产生淡黄色病斑,后扩展为淡黄色或黄白色凹陷大斑,组织变软腐烂;盘面籽粒较松散,易脱落,严重时籽粒和花盘直接掉落在地面,未脱落的籽粒多为空壳,没有产量。 二、发病规律:菌核的萌发、侵染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相对湿度在70%-80%,温度10-25度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弹射在空中,

随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从而引起茎腐和盘腐;另一种方式则是菌核病菌制直接萌发菌丝,侵染根部或茎基部造成根腐和茎基腐。三、防治措施: 1,花前2次药(喷雾一次、冲施一次) 用青枯立克15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一遍,同时配合冲施,冲施方案为:一亩地用青枯立克4瓶+地力旺4瓶随滴灌冲施。 作用:大蒜油有速效杀菌作用,减少地里的菌原基数,青枯立克有杀菌同时为作物补充营养,复壮作物的作用,生物菌是拮抗土壤里的菌核病菌,防止其弹射出孢子。 2、现蕾期喷雾一次:用地力旺500倍+青枯立克15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一次。 作用:现蕾期是菌核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此时用生物菌喷雾,可起到优先占领生态位点阻止菌核病菌侵染的作用,同时青枯立克、沃丰素可为作物提供多糖、氨基酸、多肽、中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起到营养复壮作物,增强作物抗病抗逆能力的作用,且沃丰素中含有的芸苔素内酯、锌硼等物质,可平衡作物生长,保花、壮花。

职业病防治的危害与预防措施

职业病防治的危害与预防措施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其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毒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化学因素包括金属、类金属如铅、汞、锰、铬、砷等;刺激性、窒息性气体如光气、氯气、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等;有机溶剂及高分子化合物;各种农药;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高温、微波、高频、电离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依法预防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以后,职业病防治工作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只要坚决贯彻和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加强预防职业病的宣传教育,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让工人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才能正确使用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才能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只有人们都能逐步认识到职业病的危害,关注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来管理,职业病危害才会远离我们的身边。 【职业病的防治原则】 (1)消除或控制职业有害因素,即从根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如改进生产过程,寻找容许接触量或接触水平,使生产过程达到安全标准,对人群中的易感者定出就业禁忌症等。 (2)早期发现病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3)对已得病者,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包括及时脱离接触进行治疗,防治恶化和并发症,促进康复。 【职业病的分级预防】 职业病是一类人为的疾病,应按四级预防措施,来保护接触人群的健康。 原始级预防原始级预防的目标是用立法手段、经济政策、改变生活习惯,避免已知增加发病危险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因素,以预防某一种疾病。如已知吸烟导致多种慢性病和加剧职业病(尘肺),则用改变国家经济政策,禁止青少年吸烟,创建无烟学校、工厂等预防策略。对职业性病的预防,应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为主进行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杜绝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应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对化学和物理因素,国家制订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应作为共同遵守的接触限值或“防线”和预防措施的准则,这在职业病预防方面,常起到有效的作用。对人群中处于高危的个体,可依据职业禁忌证进行检查,凡有该职业禁忌证者,不得参加该工作。 第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是早期检测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第一级预防措施虽然是理想的方法,但实现时所需费用较大,有时效果不理想,仍然可致病,所以第二级预防成为必需的措施。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病损而予及时预防。 第三级预防是在得病以后,合理康复处理。其原则有:①对已受损害的接触者应调离原有工作岗位,并予以合理的治疗;②根据接触者受到损害的原因,推动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的改革;③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 同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菌核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菌核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摘要 菌核病是一种由核盘菌等盘菌属的真菌引起的疾病,寄主范围广泛,主要是单子叶植物,也有少部分的双子叶植物。本文简单综述了菌核病的危害,核盘菌的侵染循环和整个侵染过程以及不同的防治菌核病方法。最后展望了通过研究寄主互作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来防治菌核病。 关键词:菌核病;侵染循环;防治 1. 菌核病的危害 核盘菌(Scleritinia sclerotioum (Lib.) de bary)是一类寄主非常广泛的植物病原真菌,能够侵染包括野生植物和农作物在内的75科278属408种或亚种植物(Boland and Hall 1994), 核盘菌的寄主包括双子叶植物中的油料作物(如油菜、向日葵、大豆和花生等、叶类和蔬菜作物(如小白菜、烟草、萬苣、番琉、前子、豌豆和扁豆等、观赏植物(如一品红等)以及水果类植物(如梨、蓝蕃和草蕃等),同时还包括单子叶植物中的洋葱和郁金香等(Boland and Hall 1994, Bolton et al. 2006, Trinh et al 2012)。核盘菌可引起软腐病、湿腐病、猝倒病和白杆等60多种病害(Purdy 1979)。 油菜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均有分布,在我国以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发病最为严重,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时可达80% 以上,病害导致减产10%~70%,严重时甚至绝收,同时病害的发生还会影响到作物的各项品质。随着气候环境和油菜耕作制度(如高密度、高水肥种植,优质品种选育)的改变及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程逐年上升的趋势(王传全1997,傅廷栋1995),例如2009年油菜菌核病在青海省大通县大发生,受害面积达15000公顷,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7200余万元(祁红娥2010)。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暖、降雨量大和病原基数大等因素,南方油菜区出现苗期菌核病现象,加重了损失,湖北武穴市在2004年就出现了菌核病为害油菜幼苗的现象(郑在武2005)。 在我国,关于核盘菌危害其它作物的报道也有很多,例如在辽宁省,向日奏菌核病自1978年发生以来,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发病率逐年上升,造成很多地区的向日葵绝收。此外,在我国东北的大豆主产区,大豆菌核病危害严重,2007年对吉林省9个地区的大豆菌核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査发现,发病率为15%~27%,严重者高达60% (宋淑云等2009)。对保护地蔬菜的调查发现,核盘菌可以危害科种蔬菜,成为保护地蔬菜的主要杀手之一,老菜区的发病情况尤为严重,发病率达到以上(刘春艳等2007)。 2. 核盘菌的侵染循环和侵染过程 核盘菌其初次侵染主要以土壤中残留的菌核为主。越冬的菌核在来年春天萌发形成菌丝体后直接侵染敏感的寄主组织,如植物的根茎,引起根茎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越冬的菌核还可以萌发形成子囊盘,并释放出子囊孢子,然后子囊孢子经空气或风力传播,入侵寄主地上部分如茎和花盘,从而引起茎腐和盘腐的发生。菌核存活期非常长,可达8年之久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 和煦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棉田里,看上去静悄悄的。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下面,一只只狡猾的虫子,在繁茂的花蕾和花铃中,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去,寻找着稚嫩的棉铃作为它们的美食。这就是棉农们最憎恨的害虫——棉铃虫。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它危害棉花、玉米、麦类、辣椒、番茄等多种作物,但以危害棉花为主。棉铃虫从形态发育上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棉铃虫以蛹的形式在棉田里过冬,大致分布在地表2.5厘米至 6 厘米的土壤中。 第二年三月份以后,日平均气温上升到6摄氏度以上时,蛹羽化成成虫,也就是我们说的“棉蛾子”。 当温度上升到23摄氏度以上时,狡猾的棉蛾子在晚上出来觅偶交配,一头雌蛾可产500到1000粒卵,而且,它们会把卵产在幼嫩的叶子上和花蕾上,以便幼虫一经孵化便有食物可以享用。

对棉花产生危害的,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棉铃虫幼虫。幼虫有多种体色,有绿色、黄色、淡红色等等,体表有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的小刺。 棉铃虫幼虫有取食棉花顶尖、花蕾、花铃的习性,棉花的顶尖往往是棉花的生长点,生长点被棉铃虫幼虫吃掉,就变成了无头棉,不会再长出新芽,棉农称为“公棉花”或“无头棉”。 随着棉铃虫幼虫的长大,又开始啃噬花蕾和花铃,一只幼虫,可以钻蛀10到20个花蕾或花铃,受害的花蕾不能正常开放成花铃,严重时枯黄脱落;受害的花铃,为黑褐色水浸状斑,严重时布满黑点,僵化脱落。 由于棉铃虫幼虫的危害,棉花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给棉农们带来了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害曾经造成长江流域棉区20%~30%减产,黄河流域曾经造成过绝收的损害。 棉铃虫对于棉花的危害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棉铃虫不像其他的害虫一样,一年只发生一代,在适合的温度下,棉铃虫可以发生三代到七代。

职业病预防措施示范文本

职业病预防措施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职业病预防措施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目的 1、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作业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规范职业健康监护,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特制订本 制度。 2、本制度规定了对生产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 预防治理的要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健康监 护及职业病诊断治疗的管理要点、方法和内容。 二、要求 1、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公司总经理对公司劳动卫 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各生产单位行政主 要领导对本单位的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负直接领导 责任;各级领导在任职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产生作业

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治理,使其达到国家劳动卫生标准。 2、技术部和各生产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引进工程项目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规定;在推广新技术、采用新工艺、购置新设备和使用新材料(简称“四新”)时,保证劳动卫生条件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三、职责 1、安监部是职业病预防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和计划;负责委托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按规定做出报告;参与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引进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2、人力资源部是负责组织安排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员到职业病防治医院进行就业定期体检,负责建立全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黄瓜菌核病性状及其防治

黄瓜菌核病 黄瓜菌核病病蔓和病瓜

黄瓜菌核病病瓜上的菌核 【病害名称】:黄瓜菌核病 【症状特征】: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距地面5-30厘米发病最多,瓜被害脐部形成水浸状病斑,软腐,表面长满棉絮状菌丝体,最后产生黑色菌核。茎部被害,开始产生退色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呈淡褐色,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茎表皮和髓腔内形成坚硬菌核,植株枯萎。幼苗发病时在近地面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很快病斑绕茎一周,幼苗猝倒。

【发病规律】:真菌引起的病害,以菌核留在土里或夹在种子里越冬或越夏,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条件适宜时菌核产生子囊、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孢子侵染衰老的叶片或花瓣、柱头或幼瓜,田间带病的雄花落到健叶或茎上,又引起发病,如此重复侵染。但在连茬、茄茬或十字花科蔬菜茬地病重。 【防治措施】: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 1.农业防治。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5cm,将菌核埋人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 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50%异菌脲或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配成药土耙入土中,667平方米用药1kg对细土20kg拌匀;种子用 50%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 4.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或31℃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 5.茎部涂抹防治。当菌核病感染茎部时可以用小刀将白色菌丝和腐烂组织刮掉,露出新组织,然后用多菌灵原药或异菌脲原药直接涂抹上去,当天控制病情发展,第二天便可治愈,只要病斑还未绕茎1周,用此法就可治好。菌核病感染茎部时前期不易发现,可在叶部发病后,利用中午高温光线强时,到棚中查找表现出萎蔫状的植株,便是感染了菌核病。 6.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0%腐霉利烟剂,每100立方米1次25~40g,熏1夜,隔8~10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方法交替防治3~4次;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次1kg;或喷洒25%咪鲜胺乳油1000~ 1500倍液或35%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700倍液、50%腐霉利·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悬浮剂 800倍液,于盛花期喷雾,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60L,隔8~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病情严重时,除正常喷雾外,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50倍液,涂抹在瓜蔓病部,不仅控制扩展,还有治疗作用。使用腐霉利的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黄瓜菌核病性状及其防治

黄瓜菌核病 黄瓜菌核病病蔓和病瓜 黄瓜菌核病病瓜上的菌核 【病害名称】:黄瓜菌核病 【症状特征】: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距地面5-30厘米发病最多,瓜被害脐部形成水浸状病斑,软腐,表面长满棉絮状菌丝体,最后产生黑色菌核。茎部被害,开始产生退色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呈淡褐色,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茎表皮和髓腔内形成坚硬菌核,植株枯萎。幼苗发病时在近地面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很快病斑绕茎一周,幼苗猝倒。 【发病规律】:真菌引起的病害,以菌核留在土里或夹在种子里越冬或越夏,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条件适宜时菌核产生子囊、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孢子侵染衰老的叶片或花瓣、柱头或幼瓜,田间带病的雄花落到健叶或茎上,又引起发病,如此重复侵染。但在连茬、茄茬或十字花科蔬菜茬地病重。 【防治措施】: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 1.农业防治。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5cm,将菌核埋人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

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 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50%异菌脲或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配成药土耙入土中,667平方米用药1kg对细土20kg拌匀;种子用 50%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 4.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或31℃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 5.茎部涂抹防治。当菌核病感染茎部时可以用小刀将白色菌丝和腐烂组织刮掉,露出新组织,然后用多菌灵原药或异菌脲原药直接涂抹上去,当天控制病情发展,第二天便可治愈,只要病斑还未绕茎1周,用此法就可治好。菌核病感染茎部时前期不易发现,可在叶部发病后,利用中午高温光线强时,到棚中查找表现出萎蔫状的植株,便是感染了菌核病。 6.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0%腐霉利烟剂,每100立方米1次25~40g,熏1夜,隔8~10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方法交替防治3~4次;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次1kg;或喷洒25%咪鲜胺乳油1000~ 1500倍液或35%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700倍液、50%腐霉利·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悬浮剂 800倍液,于盛花期喷雾,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60L,隔8~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病情严重时,除正常喷雾外,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50倍液,涂抹在瓜蔓病部,不仅控制扩展,还有治疗作用。使用腐霉利的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棉铃虫一直是困扰我团棉花产量形成的一大障碍因子,如何合理有效的防治棉田棉铃虫的发生,是实现棉花高产形成的前提条件,本文拟从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入手,结合防治技术来展开探讨,旨在为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提供一个较系统的依据。 关键字:棉铃虫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 棉铃虫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上旬开始羽化出土,并在西葫芦、番茄、小麦、觅豆、辣椒及部分杂草上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就是当年第一代棉铃虫,各代发生有重叠现象。 一、形态特征 1、卵半球形似馒头,卵表有纵横隆起的纹数条。 2、蛹腹部末端有两枚并列的刺,腹部5一7节,前缘密布环状刻点; 3、幼虫体色变化较多,大致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黄绿色等5个类型,体表光滑,背线明显,胸足三对,腹足四对,臀足一对,共八对足。 4、成虫体色多变,一般雌虫赤褐色,雄虫灰绿色,前翅中央有一个褐色肾状纹和环形纹,其环形纹中有一个褐点。雄虫明显。各个生育期实物图如下: 二、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栖息于棉叶背面,棉田间作的玉米,高梁心叶内或其他作物的隐蔽处,黄昏开始活动,飞翔力很强,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卵散产在高大繁茂的植株顶部第2一4片叶上,卵初产时乳白色,有光泽,后呈现淡黄色,快孵化时顶部有紫黑圈;初孵幼虫灰黑色,有食卵壳习性,然后取食嫩叶,稍大后为害蕾铃,一、二龄幼虫食量小,三、四、五龄食量大增,六龄就进入预蛹期,食量明显减少。幼虫取食幼铃和青铃时,头胸部和腹部前端伸入铃内,腹末端留在蛀孔外面,幼虫食量大。幼蕾被害后变黄,苞叶张开,随后脱落,幼虫蛀食棉铃,从茎部或中部食棉绒和种子,常吃成空壳。老熟幼虫化蛹时,从尾部开始褪皮,初化蛹呈黄白色或浅绿色,经过5小时后呈浅褐色,再历时5小时后变成深褐色,体壁由软变硬。老熟幼虫入土深度与土壤疏松程度及土壤结构有关,土壤疏松则入土较深,土壤坚硬则入土较浅,一般在3一5cm之间,最深10cm,蛹在田埂朝阳处分布较多。如果寄主作物田间土质比较疏松,则田间蛹的密度较大。

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利津XXCNG 加气站 单位:利津XX 天然气服务有限公司 日期:2018年1月1日 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加强职业病防治,为劳动者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和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管辖范围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部门协作,综合治理。 第四条各子(分)公司、指挥部、项目部(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五条用人单位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按照国家职业病防治有关规定,在生产成本中列支。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公司、子(分)公司、项目部分别建立职业病防治工作机构,依法负责本级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七条有关职能部门在职业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各职能部门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社保部门是职业病防治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级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对职业危害作业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组织对职业病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同时还负责职业病患者医疗、工伤保险待遇的落实。 经营计划部门负责有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预算的编制。 工程管理部门负责施工生产与职业病防护同时规划,同时部署,指导和监督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转,并将有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及时通知卫生部门。 安全质量部门负责施工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卫生宣传、培训和安全监督,并参与对职业病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措施 1.秋耕冬灌、中耕灭蛹改变现有的耕作制度,棉田秋后及时拔除棉柴,进行秋耕冬灌,破坏棉铃虫的越冬环境,减少越冬基数。麦收后棉田及时进行中耕灭蛹。 2.大面积连片种植玉米诱集带利用棉铃虫喜欢在玉米上栖息、产卵的特点,种植春玉米,即在棉田中按8行:1行种植玉米,3米-5米种一穴,每穴2株-3株,每亩100穴。使玉米抽雄与棉花现蕾相一致。玉米株诱集棉铃虫成虫及卵,便于及时捕蛾灭卵。 3.杨树枝把诱杀成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枝叶的趋性,插把诱蛾人工捕杀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综防措施之一,可降低孵化率达20%左右。 二、物理措施 利用棉铃虫的趋光性,在棉田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或其它灯具诱捕成虫。特别是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效果显著,可降低落卵量30%-40%。对2代棉铃虫的诱杀效果最好,一盏高压汞灯日平均诱蛾量3068头,最高量达9000头,比一台黑光灯日平均诱蛾量高24倍,控制效果达50%-60%。据我们试验,距高压汞灯越近,落卵量越低,诱杀效果越好。因此,大片棉田内灯距以200米-250米为好。 三、生物防治 生物制剂防冶棉铃虫对人类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会使棉铃虫

产生抗药性,但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可根据气候、虫情与其它措施配合运用。在2代棉铃虫中等发生年或春套棉田的棉铃虫卵盛期,用Bt一781乳剂200倍液与有机磷农药混合使用,3天喷一次。也可用棉铃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四、化学防治 棉铃虫的化学防治仍是当前棉铃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行之有效的主要措施。针对当前化防工作中存在的用药单一、盲目、乱用、滥用现象,应推行“四统一”,即:统一测报、统一标准、统一配方、统一防冶,提高防治效果。并在具体防治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掌握防治指标在系统调查、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对不同田块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施药防治。同时不能见虫就治,以免浪费药剂,增加成本、降低防效。具体防治指标为:对于麦田1代棉铃虫,当每平方米麦田有虫0.5头时进行防治,以降低2代基数;对于2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防治;对于3代棉铃虫,当百株累汁卵量40粒或初孵幼虫5头时防治;对于4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5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施药除治。 2.抓住施药关键期除治棉铃虫施药关键期是从卵盛期到卵孵化盛期。根据棉铃虫蛾卵调查结果,结合气候特点,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卵盛期到卵孵化盛期日期。 3.注意交替混合用药长期使用单一品种农药,可使棉铃虫的抗药性增强,影响防治效果。因此,在防治棉铃虫过程中要注意合理

职业病种类制定职业病危害及预防措施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也很突出,建筑行业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复杂,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当多的建筑施工人员在环境恶劣的施工场所工作,接触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建筑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也不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高气压与低气压作业、化学毒物等。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爆破作业产生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油漆、涂料作业产生的苯、甲苯、二甲苯以及铅、汞等重金属毒物;防腐作业产生沥青烟;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路面敷设沥青作业产生沥青烟等;地下储罐等地下工作场所产生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和缺氧状态下产生的二氧化碳;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受施工现场和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技术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难度较大。 二、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应从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方面: (一)在施工前辨识。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项目经理部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