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二讲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

一、城市的概念

1、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1)经济学

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

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

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

律。

(3)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2、城市的法律定义

●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 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

法国、古巴: 2,000人;

美国: 2,500人;

比利时: 5,000人;

日本: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3、字源学释义

英文: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吴良镛:“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城市必须提供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 。

5、结论

(1)城市的实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形式之一;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2)城市的特征

非农性、集聚性、领域性、人工特征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

(3)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城市的起源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城市的形成

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结论

城市是阶级分化的产物

城市是商业交换职能的需求

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二次:原始—奴隶)的产物。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使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形成了城市。

复习思考题:

1、城市规划是为了建设城市,解决城市矛盾而产生的学科。所以在深入了解城市发展的同时,有三个问题成为思考的关键:1)我们希望的城市是什么?2)城市能够达到的范围是什么?3)城市发展与人类活动之间互动的关系是什么?

2、城市是怎么形成的?学习城市形成的理论对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有何指导意义?

3、城市的定义(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根据自己对城市的理解来总结城市的定义。)

第二节城市的演进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

(一)中国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方九里”,为每边九里。“旁三门”,指每边设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前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

周代的城市布局记载,对后来我国都城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元大都及明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

唐长安城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坊里制的居住分布形态,体现了儒家礼制思想(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

北宋都城开封(东京)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平面布局、城市面貌等方面颇具特色。平面布局为三套城墙,平面形状为不十分方正规则的矩形。中心为皇城,也称大内(紫禁城);

第二重为里城;最外一重为外城。里城及外城均有宽阔的城壕。

开封的商业分布与唐长安有显著的不同,它不是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从而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北宋开封城的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形干道系统等的布局对以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此外,还受到道家回归自然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和各边城门数的奇偶关系。

(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2)城市布局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的壮丽景象。

(3)北京城内的街道,以纵横主干道为骨架,连接次要干道、支路,进而连接各院落式住宅构成的居民区。

(4)北京的居民区在皇城四周。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要思想

(1)早期的耕作制度:井田制

(2)传统的营建技法:北方封闭的院墙体系和方正平直的格局

(3)特有的文化观念:阴阳五行、易学、天圆地方说等

(4)封建政治制度:封建礼制

(5)社会经济形态

复习思考题:

1、思考:宋代与唐代城市建设的比较(建城的过程与背景;城市的总体布局比较;道路系统比较;居住坊里与街巷的比较;商肆的比较)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主要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二)欧洲

1、古希腊与古罗马

古希腊:

希波丹姆模式:米列都城方格形道路与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的原则。(人口规模、土地功能区划、居民性质划分)

古罗马:奴隶的大量使用的能力;——人工环境;大规模城市组织的能力;——基础设施与大量公共建筑;军队的移动的需要;——高技术的道路系统;殖民地分配需要。——方格网状网络公路。

古罗马城市则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体现了专制和个人崇拜。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1)起源:

防御作用的城堡;古罗马时期留下的营寨;由于地处要道而形成的城市

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是斯卡莫奇模式

(2)特点:

●城市形态大多呈不规则的自然生长态势;

●大多数道路呈自然生长状,曲折、狭窄;

●大教堂、主教府邸等宗教设施、市政厅等政治性建筑和商业建筑等构成城市中心和公共

领域;

●由于城墙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建筑密集,街道狭窄。

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城市以教堂为城市中心,有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体现了神权。

案例:伯尔尼古城

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4、总结

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的两大脉络

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

理性主义思想与自然主义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

奴隶制社会时期,古希腊城市以广场和城市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体现平等与民主精神;

古罗马城市则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体现了专制和个人崇拜。

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城市以教堂为城市中心,有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体现了神权。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资本主义)的城市以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为特点,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复习思考题:

1、古代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发展特征的异同

从城市发展阶段看,欧洲:西方城市进化的阶段较为明显;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性、生产力发展缓慢、朝代更替时周而复始的破坏,基本墨守周礼规制。

从建城的目的看, 欧洲:捍卫与维持市民生活与活动的权利成为建城目的之一。中国: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

.从城市职能看,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居民”,中国:城市对外防守、对内统治的功能居首位。经济因素体现较少.

从城市规模看,欧洲:个体规模小,中国:个体规模较大.

从城市形态看,欧洲:不同时期形成不同形态;中国:不同性质形成不同形态.

从城市规划看,欧洲:未形成连续的体系化规划理论体系; 中国:礼制思想、阴阳五行、易学、风水.

主要参考及阅读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2、L.Mumford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3、L.Benevolo 世界城市史

4、沈玉麟主编《国外城市建设史》

5、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

6、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二、近现代城市的发展

(一)工业革命与城市发展

近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

1、近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

表现在两方面:

1、“农村的推力”

2、“城市的吸引力”

1978~2000年,我国设市城市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21219个,城镇化水平从17.9%增加到36.1 %。

结论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建立在工业化(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2、近代城市布局的变化

圈层式的扩展

城市仓储用地

商业与公共用地

交通系统

环境问题

三、战后城市的发展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总结

早期城市: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

近现代城市:工业城市大城市

当代城市: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第三节、城镇化与城市问题

一、城市化的衡量标准

城市化的含义: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1、城市化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它行业的比重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2、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PU = U/P

式中 PU —城市化水平

U —城镇人口

P —总人口

三、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较慢,

较长时间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2)中期阶段,

城市化速度较快,较短时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

右;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

四、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问题

1、传统城市问题

城市生活环境极端恶化

城市物质准备与制度准备极其不充分

1832、1848、1866全国性霍乱

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

2、现代城市问题

居住环境问题

交通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灾害问题

城市舒适性问题

社会问题

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对于中国。。。。

古典问题与现代问题同时出现。。。。

复习与思考

1、名词解释: 过度城市化、低度城市化、泛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

2、解释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和城市化的历史过程是什么?

3、城市化进程的S形曲线的主要内容?

4、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

5、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特点

6、预习与思考:面对传统城市问题,人类会进行怎样的思考与行动呢?

分组讨论:

-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评述

描写城市发展的范文

描写城市发展的范文 从北京红墙黄瓦的皇家文化,到江苏杨柳扶堤的园林文化,再到上海中西融合的现代文化……城市在 ___车轮中与文化不断融合,形成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城市特点。文化,滋养着城市文明,侵染着城市风采,滋润着城市底色。文化让城市闪耀着光辉、绽放着光彩,应让城市在文化枝头熠熠生辉。 保护文化建筑,让城市闪耀文化光辉。一个城市的历史建筑,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史,也是城市的符号。如果一个城市的记忆被破坏,城市将会失去活力、动力。比如:石门库弄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湮没在角落,让上海这座城市蒙上灰尘;而老城南传承者历史文脉,原汁原味的保留着其民俗文化,让南京这座城市彰显人文绿都魅力。历史建筑保护到位,才能让城市充满生机,历史建筑破坏严重,城市将丧失活力,在中国各大城市建设中,不仅仅是上海、南京,其他古城名都亦是如此。所以,在城市的发展道路上,要让城市闪耀文化之光,就必须保护好古建筑、古文化。 包容街头文化,让城市闪耀文化光辉。古有街头耍大刀的表演形式,今有歌声嘹亮的艺术展示,这些都是街头文化的具体表现。街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体现,而今因为街头表演的不文明行为出现了“禁止”之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

新生事物的融入,一个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形式的变化多端,一个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色彩的多样性。如果不能以开阔的胸襟包容街头文化,将会让城市失去活力与灵性,让城市失去光彩与靓丽,让城市文化名片丧失色彩。因此,每个城市都应以包容之姿、并蓄之态接受街头文化,为城市的人文底色增添一份灵动。 构建文创空间,让城市闪耀文化光辉。文创空间是新时代、新发展、新建设中城市的特有属性,也是城市闪耀文化光辉重要一笔。开封以“互联网+文化”模式推进城市建设,互联网空间模式让文化为这一古都添砖加瓦;重庆以“城市化与文化产业”融合推进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园空间模式让文化为这一现代化都市增添浓墨一笔;河南以“莫空间”模式推进城市步伐,艺术园区让文化为这一发展都市增添活力……无论是开封,还是重庆、河南,这些城市都市借助文创空间,以次发展模式让城市更具活力、更有魅力、更有底蕴。因而,让城市绽放文化光彩,应立足于文创空间的构造,古今融合、相得益彰。 文化如灯,指引城市发展的方向;文化如路,延伸城市前行的旅途;文化如桥,连接城市间思想的碰撞……文化是一个城市魅力之所在。在新征程、新起点、新时期,城市建设中只有保护历史建筑、包容街头文化、构建文创空间,以此为契机才能书写人文城市的“新篇章”。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产品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 世界各地的城市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区位地点各异,因而具有不同的起因。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城”是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 在西方,城市作为一个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于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社区中,原始城市是圣祠、泉水、村落、集市、堡垒等基本因素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几乎都是由密闭的城墙严格封围着。王权制度的出现使分散的村落经济向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四周以城墙圈围的城堡便在村庄中出现。城墙的最初用途或许是军事上下班的防御,或许是宗教上的标明范围。但不管怎样,出现这样的城堡是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剩余为前提的。 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起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二是农业劳动力剩余。也就是说,当农业生产力创造的农产品,除了第一产业从难从严业者及其实用性所需的份额以外还有剩余时,城市的兴起才有可能;仅有农产品的剩余尚不足以导致城市的产生,还必须要有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这一过程,可用下列简单的框图表示: 现代城市,无论其职能、成分抑或形态,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城市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城市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城市,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城市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5000多年漫长历程。根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常将城市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古代、近代及现代三个时期。 (一)古代城市发展 自城市产生至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很小。古代城市发展经历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左右。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经济功能极其薄弱,主要是手工业

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内涵理论趋势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最近,我们根据市政府领导的安排,就我市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中,我们与武陵区委、鼎城区委以及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城建投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我市城市容量得到成倍扩张,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城市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百强。我市十年城市发展的成就在中部内陆城市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是相当少见的。要持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近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城区一块的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40多亿元,先后新建了20多条主次干道,新增道路520多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基

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内外三环”的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人口万,比1995年分别增长%、%。新建了城市防洪圈,新建和改造了排水设施,日处理排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新建了污水处理中心,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新建了自来水厂,供水普及率达100%。加强了园林绿化建设,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机场、火车站、水运码头、常长高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我市已成为目前省内除省会长沙外同时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海关、商检等设施和机构的城市。巨大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市财政背上了一定的债务包袱。现在,市财政每年不到 3亿元的城建资金,既要搞建设,又要还老帐,矛盾很大。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市建设负债已经对现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发展速度的把握,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应该建立在现实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应该控制在政府和民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一味的求大求快。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适度举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债务偿还机制。从我市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同时,适度压缩城建规模,每年拿出一部分城建资金用于还债。只有这样,才能保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前言 一、相关信息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实务》。 2.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 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 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 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 本门讲课中,考P13 代表教材13页, 二、答题注意事项 (一)考前准备。首先是精神准备,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次是物质准备,应该准备两只以上的2B铅笔和准许带入考场的计算器、橡皮等。铅笔要事先削好,铅笔头呈扁片状,以便于涂抹答题卡,计算器用于客观题中的计算题。 (二)答题原则。单项选择中,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指的是最正确最全面的选项,例如,若A、B两项都是正确的,但是B项的内容覆盖了A项的内容,则B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最正确答案。 (三)掌握速度。每科的考试时间是2.5个小时,应根据题量,事先有大体的答卷速度安排。如果遇到一时答不上来的题,可以暂时跳过,先答其他题目,等卷子基本上答完再回过头来重新考虑。切勿在个别题目上耽误过多的时间,影响整个考试。 (四)减免差错。一是每题都要注意审题,弄清题意;二是注意填涂答题卡时不要错行,最好每隔五道题就核对一次题号;三是要注意在考卷发下来时首先填写姓名、考号等项,并且在交卷时再核对一次;四是在答题完毕后浏览全卷,检查是否有漏题未答。 (五)答题技巧。考试中合理运用排除法,首先去掉与题目无关或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在剩下的选项中分析作答。考题选项中有时存在两个矛盾选项,尤其在多选中,矛盾选项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另外合理的猜测也是答题的技巧,因为答总比不答强,所以每个考题都应该作答,一定不要漏答或不答。还要会用单选的唯一性。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与另一个属性不一样,那这一个就很可能是答案。 三、复习注意事项 1.复习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 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 第三步,查漏补缺。 2. 复习技巧。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与城市发展复习资料一

城市与城市发展复习资料一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人类历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工业化(城市的引力) 导致人口从农村向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二) 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 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中心城市。 2. 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与城市化思维导图模板分享

城市与城市化思维导图模板分享城市化也称城镇化,他是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一个国家是由很多个城市组成的,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发展不同也就导致了城市间的等级不一样,等级高的城市当然是一级城市,相反,则是二级、三级城市,那么,城市之间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呢?城市与城市化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小编将从迅捷思维导图官网里对城市与城市化思维导图的模板进行分享,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对照进行操作。 城市与城市化思维导图模板 点击链接可以在线编辑使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2953506.html,/#R810c190d3eba3c6234c1862f9c 567ed0 密码:c4ym

模板简介: 这个模板主要围绕城市与城市化以及城市等级进行阐述的,讲述了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城市地域结果、概念和不同地区间的差异,详细步骤如下所示: 操作方法介绍: 1.复制上面的链接在浏览器中打开,将进入到迅捷在线编辑器面板里面,这时完成的思维导图就展现在面板里 2.在面板的左上方可以添加新的节点,点击左上角的插入同级主题或者下级主题:

3.若重新编辑节点里的内容时,可以双击文本框进行修改: 4.在页面上面我们可以添加链接、图片以及备注,这些都可以在思维导图中进行添加:

5.页面上面我们还可以设置它的优先级以及在操作中完成的进度: 6.在“外观”这一选项栏里我们可以可以对思维导图的结构外观进行修改,同时可以对思维导图的整体颜色进行修改,里面有很多种颜色,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生成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的深化改革与转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的推进,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越来越紧密。但是我国的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形式粗犷,且多以改变城市的外观为主要目标,不太注重内涵建设,缺少长远发展布局,间接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良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实现城市良性发展的前提,因此面向可持续发展,认识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发展的必要的一环。它既强调城市发展中经济的重要性,又体现了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 城市经济发展关系 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是指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科教文化、生态环境、人口等因素的综合发展,其发展伴随经济增长而加快,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如何做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相结合,实现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关系,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认识和研究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城市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1、城市发展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

关于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339 关于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根据市政府领导的安排,就我市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中,我们与武陵区委、鼎城区委以及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城建投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我市城市容量得到成倍扩张,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城市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百强。我市十年城市发展的成就在中部内陆城市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是相当少见的。要持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近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城区一块的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40多亿元,先后新建了20多条主次干道,新增道路520多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3.6平方米,基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内外三环”的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55.9平方公里,人口61.9万,比1995年分别增长85.9%、54.3%。新建了城市防洪圈,新建和改造了排水设施,日处理排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新建了污水处理中心,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新建了自来水厂,供水普及率达100%。加强了园林绿化建设,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3.6%、38.4%。**机场、火车站、水运码头、常长高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我市已成为目前省内除省会长沙外同时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海关、商检等设施和机构的城市。巨大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市财政背上了一定的债务包袱。现在,市财政每年不到3亿元的

1.引言,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 一、关于专业和课程 城乡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们的审美观点、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目标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其中,城乡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二、几个入门的基本概念 1、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市: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经国家批准设镇建的行政地域。 5、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市区:市域中去除所辖县市的区域。 7、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8、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9、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0、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1、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2、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三、与理工科城市规划的区别 理工:基于建筑学,侧重实体的物质规划 地理学:基于地理学,侧重宏观的非物质规划 当前:两者趋于融合 四、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第一章城市、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及其内涵 一、居民点的形成 (以劳动分工为主线分析居民点的形成) 1、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游牧生活(历经几十万年)、居无定所穴居巢居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八千年): 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从游牧生活中分离出来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罗马帝国盛时的为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魏邺称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Pomoeii)城。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法郎吉”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 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我国1989年通过《城市规划法》1991年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设施开发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属***市管辖,地处***、***、***三州、市交界处,与***市的***县、***州的***县等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地形山高坡陡,其中山区面积占%,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18个乡(镇),164个村委会,4个社区,22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支撑主要靠农业,XX年县本级财政收入***万元,支出***万元,基本上靠国家补贴。 ***县是***的北大门,通往***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从县城通过,过去,由于历史、体制、经济以及所处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在城市建设方面一直较为滞后,人口密集,房子陈旧老化,街道狭窄却又脏又乱,道路凸凹不平,交通拥挤,县城呈现典型的“脏、乱、差”现象。 为加快***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县城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中心作用,***县县委、县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通东南亚、南亚通道,建立东南亚、南亚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的机遇,大兴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城市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益健全,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近万人,城市化水平年均约提高个百分点。交通拥挤、

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同时,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困人口从XX年的***人下降到***人。 二、主要做法 ***县城市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除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在抓好规划的前提下,打破常规、破除“等、靠、要”思想,大胆创新,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强化建管、通过新区建设促进旧城改造,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一年一个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发展目标,科学规划 ***县是我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县之一,在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产业支撑单一,底气不足。全县除***外,多数乡镇集镇处于群山环抱,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以种植业为主,产业支撑以简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特色产业少,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弱,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其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发展不平衡,县城街道又脏又乱。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1998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仅为%,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时,在县城规划方面也难于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控规、详规等均不到位。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 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本质 城市的三种特质 (1)密集性(2)经济性(3)社会性 3、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2)设立城市的相应规定 中国: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组织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都市圈 第二节规划的概念与特征 规划本质所在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二、规划的特征 规划最基本的特征: 未来导向性?a?a 以未来作为目标趋向; 为未来的行动指明方向。 由此而界定了规划的属性: * 目标:规划所针对的未来状态。 目标只有转化为行动的组成部分才对规划实践具有意义 ?选择性:规划的选择意味着一旦选定一套行动方案,就要放弃其他所有的可能选择的随机性但又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缓解和抵销 确定规划与不确定的未来 ?前因后果性 规划不是一个由原因到结果的循序过程。 规划以目标作为组织未来和行动的原因;在此过程中,规划者充当着特殊的角色 ?实证性和规范性 以经验、观察为基础与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规划的本质在于规范性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二、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土地使用的配置及城市的组合和设计; ?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及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安排;

小说与城市模板

绪论:古代小说与城市话题 第一节:城市的出现和古代文学中的城市 一、从时间上说,早在公元前3000至2000年中国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 二、城市 从语义学角度解释“城市”一词,应是先有城后有市。三、先秦两汉时期已经完整出现“城市”这个词。 第二:古代文学中的城市 一、古代文学源头的《诗经》,文人就将城市作为他们吟咏和描述的对象。 如《诗经·大雅·绵》 二、战国时期:主要强调城市的抵御功能。 三、汉魏六朝时期 专门出现一种赋体来讴歌城市的壮美和国家的强盛。如:城池的坚固,房屋的雄伟,街衢的通畅,集市的繁华。 感悟:追本溯源。 第二节: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的关系 总体关系:古代城市影响小说和古代小说反映城市 具体关系:作者是从城市的发展,以时间为序来论述城市与小说的关系。 认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尽管不可能与城市的发展完全同

步,其大致的轨迹较为接近从城市的角度而言,则可以梳理出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与小说的联系。 一、汉魏六朝时期 1、城市对小说的影响并不明显。 2、还是出现一些描写城市的文言笔记小说。如《西京杂记》、《洛阳伽蓝记》等 二、唐代 1、作者主要是以长安城为例来说明。 2、长安城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所派生的科举文化,宫廷宫廷音乐文化等,直接影响唐传奇的发展和繁荣。 如科举前的行卷,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唐传奇产生的重要原因。而长安的音乐文化极大影响着小说的主题和格调。如《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氏传》等。 三、宋代 宋代城市对小说的影响亦是前所未有的,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说话”艺术的流行,最终催生了中国古代第一批比较成熟的通俗小说。对其论述,情参考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 四、明清 (一)明代全国大城市一百个,小城镇两千个,农村集镇四千个。到了清代,尤其是晚清时期,上海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

申论写作模板: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

申论写作模板: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 想要写好申论作文,优秀的申论范文是申论写作的参考,能直观的了解与学习申论作文的写法。为此,中公申论频道特为考生分享申论写作范文素材:申论写作标题示例、申论写作开头示例、申论写作结尾示例,提供申论写作模板,希望给予参加考试的同学做借鉴和参考。 》》点击查看更多申论作文模板 [精彩标题 ] 1.延续文脉,才能留住“城市之魂” 2.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3.以城市人文助推城市发展 4.城市发展应留住“文脉基因”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城市是自然的,它是隐藏在自然规律下的人口聚集形式。城市更是人文的,任何一个饱含人文情怀的城市都有着独特的气质和美感。现代人常常会问:怎样的城市才算美?我们既不要“好脏好乱好热闹”的迷乱感,也不要“好山好水好无聊”的空虚感。城市的气质和美感与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密不可分。城市建设开发,更是要尊重原生文化,富有本土韵味。 示例二 建筑,承载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历史。一个雀替,镌刻着曾经的美学与教化;一街一坊,成为满足社交的温暖存在;而一座城市,是放大了的建筑,它以文化为基,以历史为柱,以精神为顶。客观说,新建筑与老建筑、新建区与老城区,在城市难免有矛盾与冲突。如何让情感记忆穿越历史,成为城市的魂?如何让今天的城市风貌,给岁月以文明?唯有守住城市的风貌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笔断意连,才能让城市文化与精神延续下去。 示例三 有人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句话或许只说对了一半。城市并非是没有生命的容器,而是洋溢着生命力的有机体。城市的生命,正来自于文化的传承。我们一说到“水巷小桥多”,往往能想到苏州的园林;一提及“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往往会想到石头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和如何影响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及如何影响 建筑城规学院建筑111 赵倚天 2011051107 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今中国在选择城市发展的战略模式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技术、现代分工体系、不同阶层利益的均衡以及环境、资源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方案,在大的方面主要涉及城市发展的阶段定位,即回答这个城市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空间方位;其次是城市发展方向和道路的确定;此外还有城市产业模式、城市系统协调发展等。根据这些要求,在具体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现代城市发展环境出现了同质化发展趋势,对城市发展国际性与开放性提出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同质化大环境,在扩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以城市为核心的地区之间的竞争层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制定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时,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同质化环境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一是在城市发展的空间定位上,必须从全球化的高度来确定城市发展可利用资源的空间边界。要从信息化改变的现代世界的空间中,从虚拟空间、关联空间、辐射空间、核心空间等多维空间中确定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位置。 二是在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上,应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本地经济优势的结合中,确定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在同质性中找出差异优势,是确定新战略目标不可缺少的新思路。 三是在城市竞争对策制定上,应当考虑全球化背景下已提升的竞争平台和已发生的竞争内容来确定新竞争对策,确定如何打造新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方案。 二、控制城市规模 在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城市规模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与用地规模在1990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和城市化进程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城市化进程

————————————————————————————————作者:————————————————————————————————日期: 2

第三节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化 (一)概念: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两层含义。 (二)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发展 2.城市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的发展。中心——边缘互动 3.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缩小城乡差别。城乡趋同 (三)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村人口绝对量也在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的缓慢增长。城市人口比重1%~2%。城市规模小,城市数目少。原因:生产力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1900年(两次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1900年13.3%。原因:工业化。①工业化扩大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工矿城市大量出现;②工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城市产业提供后备劳动者,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工业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3.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因:①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走向工业化道路。 (五)当今世界城市化的对比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逆城市化导致城市结构合理(城市人口反流乡村,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畸形,城市结构不合理(表现: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我国解决措施:限制大城市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乡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型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对比: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与速度起步早,现代发展速度 慢, ——真正的城市化开始 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 命,而工业革命的起源地 是英国,英国是世界城市 化最早的国家,随后在其 它发达国家陆续开始。起步晚,发展快 ——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历史学院刘恒2008300950034 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创造出的物质财富与日增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飞跃和发展,在享受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创造出高楼大厦的同时,也在渐渐失去我们曾经抬头技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低头即能亲吻的大地与河流。我们在发展的时候经常只会考虑到眼前的一时舒适,往往忽略掉只顾发展经济而不顾保护我们头顶的那片蓝天的后果。人类需要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发展中不断进步,但是,发展史一个永远的话题,我们不能因为只考虑到眼前的发展的发展而忽略给后世可能会带来的利弊。所以,我们在发展城市的同时,需要指定一个长远的规划与目标,更需要吧城市发展与保护城市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 提出问题很容易,关键是如何真正落实,真正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一、城市发展不能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从分考虑到城市资源的承受能力。如果在发展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和潜在性威胁,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还有很多类似的只顾发展经济最后遭受自然惩罚的例子。人类在发展的时候,对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如果忽视自然规律,超出了自然的承载力,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所以一个城市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土地、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人口、经济能力等社会条件,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发展城市建设。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不因城建而遭受破坏。 第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我国目前大中城市在逐步扩建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都缺乏超前的城建规划和环保意识,即使一些城市将矮小旧房改造成崭新楼宇,城市规模也年年向周边扩展,但时间一久,回过头来再看时,却遗憾地感到缺少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犯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大错误。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前车之鉴。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改善的重要性显然已经不亚于甚至超过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一个没有绿色的城市,是不文明的城市因它只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的发展经济,不考虑长远的环境效益,所以说,这是野蛮愚昧的城市在呼唤生态文明的今天,人类再也不会忽略大自然的生命之色绿色当今世界,绿色城市已成为21世纪文明的高度象征,而城市环境的绿色,则有力地提供着这一城市未来昌盛的条件.。城市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包括改善气候,净化大气,保持水土,防止径流污染,减隔噪音,缓解灾害等。还能提供优美的户外游憩场所,营造清新宜人的休息,健身,社交环境,同时还可以发挥植物美的一面,展现园林艺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城市的环境绿化景观,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绿色文明的程度;同时还标志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是否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是目前城市建设的一个共同目标。在城市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同时,人类正在逐渐把目光转向城市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上来。在城市建设中注意保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生存环境,而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态,又能反过来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