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纹身与符号都市青年纹身现象透视 pdf版

纹身与符号都市青年纹身现象透视 pdf版

纹身与符号都市青年纹身现象透视 pdf版
纹身与符号都市青年纹身现象透视 pdf版

都市青年纹身现象透视

中国青年研究→06/2006

69

青年现象

Qing Nian Xian Xiang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现代性的增强,社会

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纹身不再是黑社会的专利,而

以艺术本质逐渐浮现。当今纹身族多以追求潮流、前

卫自我的都市年轻人居多,他(她)们在身上纹上情

侣的名字、头像以表达爱意、寄托情思,或者纹上喜

欢的图案突显个性、偶像崇拜等等。

一位纹身馆的老板告诉我们:如今纹身与“时

髦”、“酷”、“炫”、“艺术”联系在一起。顾客大多20~30岁,行业千奇百怪。有教师、有学生,有在中国的外

教、运动员、医生、律师、市场经理……他们大多喜

欢摇滚的图案,比如、蝴蝶、青藤、素圈(在大臂上

纹一圈简单图案)、酒标、烟、汽车等。城市的开放性

和现代性,使纹身如染发、美甲和整容一样,成为自

我解放的方式。都市的纹身馆也没有错过商机,他们

增设酒吧、歌吧、电玩和台球,使纹身的过程显得更

加浪漫。纹身馆经营方式的改变,反映了当今纹身所

吸引的消费群,是现代社会的新新人类,他们很多是

白领阶层,有令人羡慕的职业,过着现代的生活,思

想也比较开放。

我们沿着人类城市化的足迹去追寻纹身的演变历

史。在城市的产生和变迁过程中,纹身被赋予了不同

的社会意义。即古代的图腾崇拜、近代的反叛低俗、现

代的时尚审美。

1.图腾崇拜

纹身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是一种原

始的装饰和宗教的吉祥物。纹身的盛行,被视为财富

和社会地位的象征,那时纹身是神圣的。当时人类生

活在群居的部落中,生产力十分低下,没有城市的发

展,只有靠图腾维系群体的统治。过去人们羡慕动物

身上特有的能量,如黑豹的迅捷、老虎的威猛,并以

刀在皮肤上刻下动物形貌,藉此企图获取异种能量,

以求获得庇佑。

2.反叛低俗

近代,随着城市的发展,纹身的含义发生变迁,开

始与反叛恶习一词相结合。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成

为不同的人群聚集地。早期传统的城市不像现代的都

市那样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和制度化,人群的积聚程度

也相当松散,市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三教九流

什么人都有。这就为纹身的主体转向黑道和下层社会

群体提供了便利。同时,受日本武士道和帮会等种种

原因的影响,纹身成了黑社会成员加入团伙的一个标

记,以及团伙之间互相认同的一种“符号”。于是,纹

身成了一种不良现象、黑社会的象征和市井流氓的代

名词。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都市青年纹身群体进行剖析。在对纹身现状和历史演变描述的基础上,揭示出城市性、纹身时尚和符号互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个案访谈的形式,透视出不同都市人的纹身动机,使人们对纹身时尚有一个更为客观和理性的理解。

纹身;城市性;符号互动

摘要:

关键词:

都市纹身现状

都市纹身的演变

——都市青年纹身现象透视

□沈一兵

纹身与符号

社会综合版

中国青年研究→06/2006

70

在人们的传统的思维定势中“纹身”显然是反叛

的标记,是社会中边缘群体采取的异端低俗行为。直

到现在,这种反叛的标记仍然残留在现在都市中,虽

有所蔓延,但已不再是潮流。

3.时尚审美

随着现代都市的出现,城市性逐步增强。城市性

即城市的特性,表现为人群异质性、价值观念多元化、

时尚成为都市人生活的方式和自我展现的手段等等。

在高度竞争和开放的城市系统中,新人、新物、新思

想不断涌现。城市演变到今天,纹身已经不再是黑社

会的专有名词了,成了都市时尚的标记和符号,它是

现代都市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产物。

但从当前的社会情境来看,纹身是反叛的标记这

一观念已受到强烈的冲击。人们逐渐将纹身作为自我

肯定的一种符号象征,体现了个人的审美情趣。由此

可见,在现代的都市中,纹身作为纯粹的图腾崇拜已

很难见到,作为反叛的标记一直延续至今,在一些人

心中还不能完全抹掉粗野狠毒的黑社会阴影。而作为

审美的时尚却在兴起,正改变着人们对纹身的传统印

象,主导着纹身的发展潮流。

纹身符号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和人的身体合二为一

的,图案、身体、肌肤和疼痛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被

深深地刻在人的心灵深处,对人的心理折射也最为强烈。同时,纹身又是在城市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城市中才孕育了纹身这种文化。与货币、语言等符号不同,纹身符号不具有普遍通用性,是一种现代的非主流文化,而城市则是这一文化进化的容器

[1]

。从图腾、反

叛到时尚审美,城市对纹身从禁忌到宽容,不断进化着这种符号。城市、纹身、符号便自然融合在了一起。纹身作为一种标识,本身没有意义。但当它和不

同城市群体中的个体结合,并在群体互动中传播的时候,就被赋予了不同的符号象征和社会意义,同时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效应。

下面我将具体谈谈,都市中不同的群体使用纹身

是否具有不同的符号象征,这种符号在城市中是通过什么机制互动和传播的,对城市产生了什么样的效应。

1.纹身符号的不同象征意义

纹身者赋予纹身这种符号特定的含义,并希望他

人也以同样的意义看待自己,将自我与主我区分开来。主我通过纹身显示与别人的不同。同时,又希望以别人的看法来塑造自我,即客我。在城市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质。因此,不同群体中的人做出纹身这一行为的时候,必然有着不同的心理动机和解释。从下面的个案中,我们可以窥视出纹身符号与城市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1)自我保护型

个案:C先生,31岁,盐城人。职业:澡堂的擦

背师傅。身份:城市边缘人。纹身图案:青龙。纹身部位:手臂。纹身方式:针刺纹身。访谈地点:南京市某休闲中心。C先生到南京打工已有四年多了,目前在一家休闲中心工作。

问:你的纹身很逼真,在哪儿纹的?

答:一个熟人介绍的,在夫子庙,没花什么钱。

问:纹身疼吗?

答:有些。

问:那你为什么还纹呢?

答:不算很疼,不瞒你说,是老婆让我纹的。

问:为什么呢?

答:她说可以防身。

问:怎么说呢?

答:她说我们是外乡人,在城市里,人生地不熟

的,再加上我为人老实巴交的,难免不被别人欺负。其实纹身还真管用呢,可自从我纹身之后,还真没什么人敢欺负我,连拖欠的工资也都补回来了。

通过几次接触,C先生给我印象的确是老实忠厚

又本分,肯定不是社会上非善类的纹身者。C先生的纹身动机是属于自我保护型的,他以打工的形式生活在城市,其身份是城市边缘人。在一些人心目中,仍然认为纹身是恶习的标签,或者至少也是不正常的,而C先生利用人们的这种传统心态,巧妙地运用了纹身符号。在城市化的过程中,C先生的举动是城市边际人寻求自我庇护的一种方式,他借以纹身这种符号,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

(2)生财避难型

个案:D先生,28岁,南京人,职业:商人。身

份:城市人。纹身方式:针刺纹身。纹身图案:佛珠。纹身部位:手腕。访谈地点:南京某纹身馆。

问:你纹的图案别致且与众不同,有什么特别的

意义吗?

答:我是经商的,我希望纹一链佛珠,保佑我获

得更多的商机。

问:你是信佛的?

都市纹身的符号象征

中国青年研究→06/2006

71

青年现象

Qing Nian Xian Xiang

答:是的,我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我想佛珠能带

给我好运,还能保佑我平安。

虽然与D没有太多的接触,但从他的话语中可以

感觉到,纹身符号所具有的图腾崇拜的一丝印迹。纯粹图腾意义上的神圣性已经被打破了,取代以世俗的功利性。从D先生企求获得更多商机的动机中可以看出,宗教在现代城市中寻求自身发展的经济合理性。这种经济合理性,正是城市在破除宗教的过程中,宗教屈服与功利主义的一种表现。而纹身则是这种表现的符号象征。

(3)好奇点缀型

个案:S小姐,26岁,无锡人。职业:公务员。身份:城市人。纹身方式:装贴饰纹身。纹身图案:蝴蝶。纹身部位:肩部。S小姐是笔者的大学同学,和她访谈是在电话中进行的。

问:老同学,上次同学婚宴上,看到你也纹身了,

是吗?

答:哦,那不是真的,是贴的,装饰玩的。

问:啊,原来是这样啊!公务员怎么还可以纹身

呢?

答:工作期间,我们是不允许纹身的。但我们可

以在休闲的时候用装贴饰纹身,既好看又时尚。

问:那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式的呢?

答:是一个同事发起的,我们开始都很好奇,后

来就在机关里流行开了。平时上班的时候不允许,但

下班和休息之余,我们女孩子常常装贴一下自己,一

来可以缓解上班时的枯燥和沉闷,二来也可以装点美

化心情。

科层性是城市的重要特质,正如韦伯所说,科层

在促进城市整合的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形成约束人

的樊笼。S小姐的工作环境是典型的现代科层制,难免会感到制约和乏味。她正是用纹身这种符号来暂时摆

脱科层的压抑,放松心情,装点自我的生活。

(4)个性解放型

个案:T先生,25岁,广州人,职业:南京某大学

艺术系研究生。身份:都市人。纹身方式:针刺纹身。纹身内容:素圈。纹身部位:大臂。访谈地点:学生

宿舍。

问:你纹身多久了?

答:上大三的时候,两三年了吧。

问:为什么选择这种造型的素圈呢?

答:图案是我自己先画好的,然后让纹身师做的,

我喜欢这种印度色彩的图案。

问:你怎么看待纹身的?

答:我觉得纹身是一种艺术,但不是人人都懂得

欣赏的。正因为纹身是肌肤和彩绘的结合,才是这种

艺术具有了一种灵性而与众不同,成为审美的享受。

其实我们艺术系的人纹身大都是为了张扬个性、肯定

自我。

T先生是学美术专业的,他把纹身看成与彩绘一

样,是一种人体艺术,是都市人自我个性的解放。的确,纹身作为艺术的表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永远都是都市人生活的永恒主题。(5)不良宣泄型

这种类型的纹身者,常见于非善类人群中,如劳

教,吸毒和罪犯等等。是纹身作为反叛意义的典型代表。虽然这种符号意义已经不再是都市的潮流,但仍

还残留在都市的阴暗角落。他们利用纹身逞强好斗、

拉帮结派、发泄不满、自我放纵,甚至危害社会。根

据南京市戒毒所1999年的调查:被调查的对象共260

例(男158例,女102例),其中纹身者93例,占35.8%。具体情况为:男37例,女56例。纹身原因:为情:14例,感到无聊41例,迎合群体38例。93例纹身者有以下共同点:不良社会记录多,他们中被少管、劳教、

拘留、处罚和判刑的占49.5%(46/93);以男性居多,其中一男性有5次不良行为记录;文化水平低,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77.4%(72/93);个体业者、无业者多,占54.8%(51/95);未婚者多,占61.3%(57/93)。

(6)时尚性感型

这种类型常见于偶像型明星和一些都市白领中,

像英国球星大卫·贝克汉姆、奥斯卡影后查理兹-塞隆、内地的影视歌手张柏芝、周杰伦等,都在身上留

下了纹身的印记。他们引导时尚,标新立异,向人们

展示身体的性感和魅力。

从以个案可以看出:城市的生活阅历让每个人的

纹身动机有:年轻人往往因为偶像崇拜或盲目跟随潮流;而上班族则有松弛压力的用意;从事流行或创意

工作的人士,以纹身作为时尚认同或藉以标举自我。

纹身以其的不同符号意义,折射出城市的多样性、现

代性和矛盾性。同时,城市的变化多彩,兼容并蓄,将不同意义表征的纹身符号尽收其中。

2.纹身符号在城市的互动与传播

纹身符号在城市中由时尚而互动,因流行而传播。

尤其是当城市的名人们以身作则成为它的推崇者来引

导潮流时,纹身便在不同的群体中传播起来。

时尚引导互动,时尚是城市人价值观念的表现方

社会综合版

中国青年研究→06/2006

72

此,纹身也只有在价值多元化城市中才会流行,也只

有城市才能为纹身造就一个合理化的机制。

3.纹身符号的城市效应

符号互动主义代表人物布卢默认为“人类的交往

是理解与定义的过程

[7]

”,定义就是对客体的方式;理

解就是确定客体的意义,理解与定义的共同性,是社

会以及城市存在的先决条件。

由于行动者对纹身所下的定义和他们的行为是在

不断演变的(图腾崇拜—反叛低俗—时尚审美),从而形成不同的纹身文化。因而城市也在这种演变中不断

进化着。这一观点实然可以用来评价纹身符号的城市

总体效应。

总的来说,纹身对城市的整体效应在于纹身所具

有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两个方面:

纹身符号的正功能在于:崇尚自由、张显自我、突

破传统、表达个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激进的创新精神,城市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是城市性的重要表现。

纹身的负功能在于:纹身因时尚而盲从,因激进

而走偏。艺术和先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的,不是每个

人都可以盲目效仿的。盲从的追求时尚不是一种理性

地表达自我,张扬个性的方式。盲目效仿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从而导致人的异化。

纹身符号的两种效应使纹身也在张扬与迷失间徘

徊,艺术与异化之间浮动。所以,我们应该肯定它积

极意义,克服它的消极意义,让纹身在理性的尺度内

张扬城市的魅力。

根据上面的和个案和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将都市

青年纹身汇总成一个表格:

式,是城市现代性的主要表达。所谓时尚即是一时崇

尚的样式

[2]

。都市中的人热恋时尚,也崇拜时尚。纹身

是城市人引起注意张显自我的符号表征,是时尚的自

我认同。

纹身符号在互动途径上起源于认同和模仿。纹身

者纹身,首先是要将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显示自我的不同,这是自我认同。同时,纹身者又希望别人能理解、尊重、赞赏,还试图通过这种符号来影响他人,这又是社会认同。米德认为,“人的行为,只有从人作为成员之一的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来看,才能被理解

[3]

。”

在认同的基础上模仿。模仿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

学习和效仿的一种表现,是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的一

种方式。主体也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

对待自己的态度,才能成为他自身的客体

[4]

。纹身在模

仿中产生情景定义,使纹身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

体之间产生互动。

流行促成传播。时尚生成流行,流行是时尚的泛

化。纹身符号在传播途径上产生于流行,因人们追星和盲从的心理而不断得以强化。当人们纷纷效仿明星们美丽纹身的时候,纹身便得以流行和传播了。城市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器官

[5]

,其结果使纹身从个体扩散到个体,

从群体扩散到群体,从一个区域扩散到更广泛的区域。纹身在传播机制上主要有三种:明星的示范性、

传媒的诱导性和城市的合理性机制—纹身馆。首先,

明星成为倡导纹身的时尚主体,主导着时尚的潮流,

并引起许多追星族的效仿。接着,传媒通过影视、广

告、杂志传播时尚,不断强化受众追求时尚的心理,助

长纹身时尚的流行。丹尼尔·贝尔认为,大众传媒开

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的影响和联系,促进了

对轰动的追求

[6]

。最后城市为纹身提供了的合理化机制

——纹身馆,产生出专业化的纹身师,使纹身成为一

种新兴的行业,为其提供经济伦理的合理性依据。因

都市纹身趋势

统计资料

(犯罪、劳

教、吸毒等)

纹身资料纹身者职业职纹身者年龄纹身方式纹身图案心理动机归纳社会影响个案1打工族31岁针刺纹身青龙自我保护型无不良影响

个案2商人28岁针刺纹身佛珠生财避难型无不良影响

个案3公务员26岁装贴饰纹身蝴蝶好奇点缀型无不良影响

个案4研究生25岁针刺纹身素圈个性解放型都市审美观的突破

多为无业者

和未成年人

大多为14~35

之间不等

针刺纹身

以恐怖、

恶心、残暴

的图案为主

不良宣泄型造成恶劣影响

时尚传

媒资料

球星、影星、

歌星、白领等

20~30之间的

偶像派明星和

白领为主

针刺纹身和

装贴饰纹身

另类、时尚、

精致的彩色

图案为主

时尚性感型

引导都市

时尚潮流

中国青年研究→06/2006

73

青年现象

Qing Nian Xian Xiang

由于纹身者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加之相关材料的

缺乏,很难对都市纹身现象做出一个全面系统的概括。因此只能根据个案和一些相关材料,对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做出尝试性的推测。

从纹身群体的职业看:纹身在都市以明星和白领

为主流向不同职业流行和渗透。除明星、白领外,艺术家、农民工、教师、律师、医生、学生等都有纹身的喜好。

从年龄看:纹身群体仍以20~30岁左右的青年为

主体。同时,有向未成年人扩展的趋势。据新华网2 001年报道:哈尔滨未成年学生纹身现象严重,哈尔滨市中学生中出现多人纹身现象,教育界人士对此表示担忧。据了解,在一些纹身馆里,常有学生去纹身,同学之间还相互攀比。对于未成年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心态尚未成熟,纹身很可能只是一时冲动,谈不上艺术和审美,这是盲目追星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从纹身方式看:主要有针刺式和装贴式两种。目

前,装贴式纹身更为流行。它以其印刷精美、款式多样、色彩鲜艳、粘贴性好而且无针刺之痛感,以及容易清洗、消除等优点,颇受一些好奇青年男女的喜爱。

从纹身动机看:不同城市群体的纹身动机千差万

别,这正是城市异质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体现。

从纹身的社会影响看:不外乎两种,正面的艺术

审美和反面的叛逆宣泄。正面的影响体现着都市的现代精神,负面的影响则反映了都市残留的堕落与悲哀。如今的纹身已成为都市时尚的潮流。从近几年

看,纹身的流行没有丝毫降低的迹象,尤其是在青年和刚成年的人群中。我们对其禁止或持否定态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最近与纹身有关的卫生问题大量出现,尤其是那些无执照的业余纹身工作者常常忽视安全清洁的措施,甚至许多未成年人也加入纹身的行列,因而,努力使纹身变得更安全、更规范,将是当务之急。

1.对纹身者的规范

国外许多地方都对纹身者有一定的限制,未成年

人是禁止纹身的。香港在十几年前就制定了《青年人纹身条例》,条例规定: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进行纹身属于违法行为。另外建议纹身者不要到私人或朋友开的秘密纹身场所去,对纹身场所的合法性和卫生状况要有充分的了解。18~20岁的青年人纹身最好要征

得父母的同意。

2.对纹身机构的规范

对纹身工作室,我们关注的主要是那些没有营业执

照的纹身师。他们可能不注意纹身针及其他工具的消

毒工作,针头重复使用,容易成为传染肝炎等疾病的

温床。作为专业纹身师应当在纹身之前多和顾客沟

通,并确切了解顾客意图,作为一名专业的纹身艺术

家,还必须注意保持纹身工作场所及纹身清洁及无

菌。

3.提倡装贴式纹身

专家指出,有些纹身材料中可能含有毒素,对皮

肤有伤害,建议不要频繁纹身。要想完全避免纹身可

能带来的皮肤伤害,装贴饰纹身则是一种很值得提倡

的方法。它款式多样、色彩丰富、防水性佳而颇受一

些都市青年的青睐。而且纹身贴纸有表现纹身彩绘之

美,而没有纹身针刺之苦,还可如时装饰物那样随意

更换。因此,都市纹身者不妨用贴图代替针刺的纹身,

既健康又美观大方。■

沈一兵: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方奕

参考文献:

[1]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1.

[2]孙本文.社会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3][美]J.

A.

舍伦伯格.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M].孟小平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9.

[4][美]威廉·S·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周晓虹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44.

[5]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峻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74.

[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73.

[7]赫·布卢默.符号互动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哈尔滨纹身哈尔滨纹身后的保护,哈尔滨纹身哪家好,哈尔滨纹身多少钱,哈尔滨纹眉纹唇,哈尔滨纹身吧,哈尔滨纹身店,哈尔滨半永久,哈尔滨纹身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5510017.html,

景观都市主义与景观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与景观设计 Landscape Urbanism Versus Landscape Design by钟惠城Dec 10, 2010译者按:“景观都市主义”大行其道之时,很高兴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景观都市主义不是新鲜的产物,它更多地作用在大尺度上,也许更多地是一个宣传手段;我们也不能因为它的野心而遮蔽了自己的视线,景观都市主义应把设计的空间让出来,它可以很好地包含设计,并被设计表达。 声明:此翻译为正式授权文章,已征得作者同意在风景园林新青年(Youth La ndscape Architecture)上发表,严禁转载。 Notice: This article is a reprinted version in Chinese with the official per mission of the author Thorbj?rn Andersson. Do not copy without permissi on. Article Source: Thorbj?rn Andersson. Landscape Urbanism Versus Landscape Design. TOPOS, VOL. 71., 2010. 于1748年雕刻的Nolli 地图(Nolli Map),展现了一个易达、清晰、开放而复杂的罗马公共空间网络,这套网络塑造了罗马城的形态。在这张网里,建筑被诠释为封闭、独立并且不可渗透的。与黑色的建筑实体形成对比,公共空间被渲染成光亮而透明的。城市生活是由公共空间界定的;同时,也是由它的对立面——私生活界定的。

规划还是设计? 十多年来,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一直被风景园林界讨论着。像许多兴起的思想一样,这个概念是由风景园林学术界与从业界共同思考而产生的果实。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由现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Charles Waldheim提出,他与他的同事Alex Krieger和Mohsen Mo stafavi,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ames Corner一同致力于该概念的成形。 与欧洲比较起来,在美国,一场关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深刻辩论一直进行着,辩论中时不时还会划一条“谁同意谁反对”的界线。主要来说,争论基本聚焦于三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_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

设计与理论 DESIGN & THEORY 2011.3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8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 —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 陈洁萍 葛明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收稿日期:2010-09-26 摘要/试图建立一种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模型—景观模型;发展操作性景观都市技术策略,拓展地图术(Mapping)的功能;并以南京为例针对城市空墟及变迁的基础设施区域提出技术应用的框架。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模型 地图术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a kind of theoretical model for landscape urbanism, to develop the practical technical t a c t i c s f o r l a n d s c a p e c i t y, t o e x p a n d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m a p p i n g ”, a n d t o p r o p o s e a technical frame for application by case study o n u r b a n v o i d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b a s i c facilities in Nanjing. 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scape-model, mapping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体现了当代城市与建筑学科发展中的景观学转向,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方法论转向。 目前其研究手段十分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特定框架的针对性研究。如英国AA School 开设的景观都市主义研究计划,致力于建立一套媒介、系统、原型、计划、文脉的框架研究体系[1];斯坦·艾伦(Stan Allen) 开展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研究;埃森曼(Peter Eisenman) 根据后结构主义哲学开展了场地的“踪迹”(trace)研究(图1)。 2) 特定主题的针对性研究。如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普通城市(Genric City)研究;屈米(Beonard Tschumi)的事件城市(Event City)研究;以及K ·福斯特(Kurt Foster)的变形(Metamorph)研究等。 3) 特定区域的针对性研究。如荷兰低地国家的数据景观、高密度景观、3D 城市(3D City)研究;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山地都市景观研究等(图2)。 4)特定技术的针对性研究。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开展的3DGIS 景观技术研究,F O A 事务所开展的一系列结合场地处理与建筑表皮的技术研究;哥伦比亚大学无纸工作室等开展的一系列从环境出发的数字生成研究(图3)。 本文的关注点是探讨景观都市主义的操作性都市景观策略,思想基础为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重新界定—突出对“景观”的重新认识,突出对特定城市 问题的界定。因此,操作性策略研究首先需要研究景观进入城市与建筑领域的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008057)过程与技巧。 研究分为以下3个层面: 1)理论模型研究。具体而言是建立“景观模型”(Scape-model); 2)技术策略研究。“地图术”(Mapp-ing)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3)应对后工业时代以及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质(matrix)碎片化、流动化等现象,初步提出在局部地域的应用策略。 1 理论模型 景观模型(Scape-model)是景观都市主义操作策略的理论模型之一。 Scape-model 中的Scape 概念源于库哈斯。它一方面是对无边界、无图底城市的特殊表达,试图消除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二元关系,将城市理解为特殊的场域结构,以不断调整的表面覆盖广阔区域;另一方面,它表现出各种新的对立并置加剧而形成的差异[2]。它拓展了都市环境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开放的地形学,流动的基础设施,连续性的表皮结构,多样化的信息社会场景。 景观模型Scape-model 试图成为反映scape 的秩序模型,这种秩序模型能摆脱景观的再现负担,突出景观的基本特性,如水平性、过程性、暂时性、功能不确定、操作性和开放性。景观原本在图像思维中柔弱不确定,易受影响,难以控制的缺点在此反而成为了优势,可以抽象成一种连续、渗透、强于联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边界的流动,为当代后工业城市建立一种秩序。可以说,景观模型强调景观的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过程、实效、可调节性。

都市景观主义-俞孔坚

景观都市主义:是新酒还是陈醋? 收藏| 分类: | 查看: 1437 | 评论(10) 长期以来,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而城市被当做放大的建筑来设计。从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作为艺术品和图案,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关于城市的模式和设计理论都是以建筑和建筑学为基础的。管道、路网和各种铺装构成没有生命的灰色基础设施连接一个个同样没有生命的建筑,规范着人们的活动,定义着所谓城市和城市性(urbanism)。这种城市和城市设计理论可以被称为建筑城市学或建筑城市主义(Architecture Urbanism)。这种主流意识主导了设计学院的课程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其后果是我们看到的城市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吝啬、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与冲突,城市形态的随意与混乱等等。城市由单个物体主导,典型的例证是各种标志性建筑堆砌而成的上海浦东和北京及迪拜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建筑都市主义正使城市走向荒诞不经。 在过去10年内,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开始被议论、被宣扬、并广受学生们的欢迎。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景观的这次再发现,主要是由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学者发起的。 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的创造者Charles Waldheim,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让景观都市主义在全球掀起波澜的是建筑学教授Mohsen Mostafavi及其当时领衔的英国AA 建筑学院,在全球推波助澜的学者和实践者或多或少都与AA 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是建筑学和建筑师从他们的角度发现了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建筑师米丘和库哈斯的巴黎莱维莱特公园设计(前者的方案获得了实现,后者只是方案,但两者异曲同工),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最早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不但建筑师主导了一个公园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园在组织城市和人们的行为体验中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87 传统的城市设计中,景观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建筑的围合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在过去的20年内,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开始出现,并广泛被欧美的设计领域所接受。其中既有景观设计师的自我发现,也有哲学与技术领域研究的引导和建筑师的大力推动。 1 景观设计的两大阵营 “二战”以后的景观设计学大体沿着2条道路发展,一条是延续对景观艺术的执著追求,这一阵营沉迷于对花园涵义的诠释、关注人性空间的营造,并且注重创新性的设计过程、实施的新兴技术,从丹·克雷(Dan Kiley)、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彼德·沃克(Peter Walker)[1]以及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2](图1)等人的作品中可见端倪。在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土地伦理学等理论的催化下,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3](图2)和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4]等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景观设计学的另一阵营——生态规划体系架构基本形成。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了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The Emergence of Landscape Urbanism 摘 要:过去20年内,在后现代哲学和技术领域研究的推动下,源自建筑却在景观与城市设计学科开花结果的设计理论——景观都市主义逐渐深入人心,并为欧美的大多数设计师所推崇。从传统景观设计学的困境出发,讨论了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实践。城市都市主义是基于生态功能和人类活动的复杂系统,它意味着城市设计的一种新范式,为现代城市化提供了从图像转向组织和策略的、具有文化、生态和经济可行性的新途径。关 键 词:风景园林;景观都市主义;涌现文章编号:1000-6664(2012)11-0087-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3-29; 修回日期:2012-08-15 Abstract: Driven by the 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new technologies, landscape urbanism, originated from architecture but becoming mature in landscape and urban design disciplines,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the designers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the past 20 year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design and its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urbanism. It is the complex system about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a new urban design paradigm for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which is transforming from the image to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methods with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easibiliti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urbanism; emergence 刘东云 / LIU Dong-yun 两大阵营试图以尺度来划分自己的领地:前者针对单一场地尺度的设计,以及消除开发带来的不良后果;后者主要针对区域尺度,全面运用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方面的知识来规划人居环境。这样的后果,必然使得艺术与设计成为一派,而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另一派。尽管整合两大阵营的呼吁层出不穷,但却因为在处理城市化研究和生态设计方面的问题几乎没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而未能实现。 2 景观设计的觉醒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5]认为,3个方面的因素阻碍着景观设计学的再生和发展:一是景观设计实践中的惯性,表现为对大尺度的社会和文化演化的漠不关心;二是景观历史的建构维系相关利益集团的表现手法;三是景观设计师对“自然”的形而上学的崇拜。然而,仍有一些重要的研究力图把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应用于复杂的城市过程研究,如C.A.Smyser1982年出版的《自然的设计(Nature's Design )》[6]、迈克尔·霍夫(Michael Hough)1984年出版的《城市形态与自然过程(City Form and Nature Process )》[7](图3)以及安妮·斯波(Anne Spirn)的《花岗岩花园(Granite Garden )》[8]。 风景园林论坛

景观都市主义

规划还是设计? 十多年来,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一直被风景园林界讨论着。像许多兴起的思想一样,这个概念是由风景园林学术界与从业界共同思考而产生的果实。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由现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Charles Waldheim提出,他与他的同事Alex Krieger和Mohsen Mo stafavi,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ames Corner一同致力于该概念的成形。 与欧洲比较起来,在美国,一场关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深刻辩论一直进行着,辩论中时不时还会划一条“谁同意谁反对”的界线。主要来说,争论基本聚焦于三个方面:其一,景观都市主义几乎没有新的观点,它更像是一个70年代麦克哈格理论的强化版本;其二,景观都市主义很难界定,招牌大于内容;其三,景观都市主义威胁着要取代景观设计领域,尤其是像哈佛GSD这样的传统设计学校。 在欧洲,围绕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思考与混乱状况并没有在美国那么明显。在这里,风景园林师一直都从事着规划相关的实践,比更自由、更市场化的美国还深入。长期以来,许多欧洲风景园林师从事着与区域分析、规划事务、城市政治和战略相关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场地设计。像鹿特丹的West 8这样有着深刻影响力的职业者,长期以来致力于重新引导城市设计而非只专注于某块场地的设计。同时,业主已经开始趋于选择城市设计的方法,当今的许多国际竞赛也常常与重新组织城市环境有关。比较近的一个例子便是由West 8赢得的一个设计竞赛——多伦多滨水带,该项目的目标是修复旧工业废弃地,提供意义深远的城市内容和新的空间关系。 公共景观领域,这一职业还不到200年。18世纪末,欧洲的第一个公共公园E nglischer Garten才在慕尼黑开放。这一领域的教育也同样地没有太长的传统。在瑞典,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风景教育的学术化,此时,许多国家还没有风景园林的教育课程。其他开设了风景园林课程的国家在时间上也相对较晚,其中还包括像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瑞士,一个在当代风景园林实践上具有很高水平的国家,只有一所授予风景园林学位的大学,而且还不是硕士学位。仅在十年以前,法国的风景园林师才被称作“paysagistes”,去掉了“建筑师”一词的后缀。在非洲,这里完全没有学术化的风景教育;再扫视中国,这里有一些课程,但(至少)用欧洲的标准很难评估;在拉丁美洲,学术课程仍不稳定。

景观生态都市主义:起源和轨迹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0 (2011) 333–337 Contents lists available at ScienceDirec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j o u r n a l h o m e p a g e :w w w.e l s e v i e r.c o m /l o c a t e /l a n d u r b p l a n 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Origins and trajectories Frederick Stein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2.308Goldsmith Hall,University Station,Austin,TX 78712-1160,United States a r t i c l e i n f o Article history: Available online 24 February 2011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ecology Landscape urbanism a b s t r a c t Landscape offers a complex way of seeing,understanding,and shaping environments.In its Dutch origin,landschap meant to adapt cultural and natural processes to create new territory.As the word moved into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it took on visual meaning as well.In several ways,landscape ecology helped return the word to its root meaning.Developments in urban ecology and landscape urbanism open new possibilities to restructure ecosystem understanding and city design.This essay will explore the concepts and evolution of landscape urbanism and urban ecology,as well as a possible synthesis—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Such a synthesis is important,given global trends in urbanization,population growth,climate change,energy use,and water availability. ? 2011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1.Introduction City design and planning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what has been called the “?rst urban century,”with a majority of people on the planet living in city-regions for the ?rst time in history.Since the mid-1990s,two ideas emerged with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design and plan cities in the twenty-?rst century:landscape urbanism and urba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5510017.html,ndscape urbanism evolved from design theory within both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It melds high-style design and ecology.Mor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design is perceived as messier (some detractors call ecological design practitioners ‘weedies’)and,as a result,less appealing to international design elites.Thus far,landscape urbanism is largely theoretical,with a few,highly visible actual projects. Urban ecology evolved from science-based research.Scholars apply ecological methods,largely developed in non-urban places,to metropolitan regions.To date,urban ecology exists primarily within the world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books.Policy and design implica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but not yet implemented. 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 offers a potential strategy to bring ideas from landscape urbanism and urban ecology together to create new territories that re?ect cultural and natural processes.This synthesis also suggests some possible research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5510017.html,ndscape urbanism The basic premise of landscape urbanism holds that landscape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building block for city design.In tradi-tional urbanism,some structure—a wall,roads,or buildings—led E-mail address:fsteiner@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5510017.html, development.Green spaces were relegated to left-over areas,unsuited for building,or were used for ornament.Through land-scape urbanism,cultural and natural processes help the designer to organize urban form. Landscape urbanism is largely the invention of Charles Wald-heim,who coined the term (Waldheim,2006,see also Almy,2007).As a student of archit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the 1980s,Waldheim was in?uenced by both James Corner and Ian McHarg,who were at the time engaged in a vigorous debate about the futur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Waldheim identi?ed common ground,integrating McHarg’s ecological advocacy with Corner’s urban design vision. Landscape urbanism remains a relatively new concept with few realized works.The plan for New York City’s Fresh Kills pro-vides an example of a project moving toward realization (Fig.1).A key innovation is that James Corner and his Field Operations col-leagues embraced long-term change in their design,eschewing a set end state for a more dynamic,?exible framework of possibilities grounded in an initial “seeding.”Located in Staten Island,Fresh Kills covers some 2200acres (890ha)and was formerly the largest land-?ll in the world.Much of the debris resulting from the 11September 2001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World Trade Center was deposited there.The Field Operations plan suggests how the land?ll can be converted into a park three times larger than Central Park.The 30-year plan involves the restoration of a large landscape and includes reclaiming much of the toxic wetlands that surround and penetrate the former land?ll. Another recent landscape urbanist example is the High Line Project in Manhattan (Figs.2and 3).The 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 and the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 advocated that an abandoned rail line weaving through 22blocks in New York City be converted into a 6.7-acre (2.7-ha)park.They promote the 1.45-mile (2.33-km)long corridor as a recreational amenity,a tourist attraction, 0169-2046/$–see front matter ? 2011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doi:10.1016/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5510017.html,ndurbplan.2011.01.020

俞孔坚——生态都市主义

长期以来,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而城市被当做放大的建筑来设计。从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作为艺术品和图案,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关于城市的模式和设计理论都是以建筑和建筑学为基础的。管道、路网和各种铺装构成没有生命的灰色基础设施连接一个个同样没有生命的建筑,规范着人们的活动,定义着所谓城市和城市性(urbanism)。这种城市和城市设计理论可以被称为建筑城市学或建筑城市主义(Architecture Urbanism)。这种主流意识主导了设计学院的课程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其后果是我们看到的城市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吝啬、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与冲突,城市形态的随意与混乱等等。城市由单个物体主导,典型的例证是各种标志性建筑堆砌而成的上海浦东和北京及迪拜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建筑都市主义正使城市走向荒诞不经。 在过去10年内,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开始被议论、被宣扬、并广受学生们的欢迎。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景观的这次再发现,主要是由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学者发起的。 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的创造者Charles Waldheim,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让景观都市主义在全球掀起波澜的是建筑学教授Mohsen Mostafavi及其当时领衔的英国AA 建筑学院,在全球推波助澜的学者和实践者或多或少都与AA 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是建筑学和建筑师从他们的角度发现了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建筑师米丘和库哈斯的巴黎莱维莱特公园设计(前者的方案获得了实现,后者只是方案,但两者异曲同工),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最早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不但建筑师主导了一个公园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园在组织城市和人们的行为体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景观在这里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园”本身,而是开放的、组织城市形态和功能的空间结构和触媒。 但建筑学对景观的发现果真是新的发现吗?我所听到的、流行于北美各大学的街坊议论则持怀疑态度。尤其是景观设计师或景观设计学背景出生的学者们开始都不屑一顾,因为从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开始,到Charles Eliot,再到McHarg,景观设计的先驱们早就这么认为了。从波斯顿的蓝宝石项链作为城市形态的基础结构,到大波斯顿地区的自然系统规划奠定大都市圈开放空间网络,再到“设计遵从自然”,开启城市生态规划之路,景观设计的杰出先驱们无不把景观作为定义城市形态、满足城市居民游憩与生活的基础设施,这是景观设计学有别于传统造园或花园设计的根本之处。更远地说,熟悉中国和其他古代城市规划历史的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国古代的城市从选址到布局,无不是基于自然地形和山水格局的,因此才会有杭州的山水城市,苏州的水网城市。古代南美的印加帝国也是如此,著名的马丘比丘古城遗址,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印加人以自然景观为本,将人类工程巧妙地结合在自然中去的智慧。因此,在行家们看来,景观都市主义在提法上没有创意,在内容上也不新鲜,其实践更是缺乏生态的基础。 而后人们却发现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学生们对Landscape Urbanism趋之若鹜,

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理论追溯

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理论追溯 Theoretical Retrospect for Landscape Urbanism Practice 发表于《时代建筑》2011年5月刊 摘要 文章试图追溯美国的建筑师斯坦?艾伦和景观建筑师詹姆士?康纳在景观和都市主义中的实践及 其理论叙述。通过对两位合作多年的实用主义建筑师的工作进行粗浅比对,回应为什么要研究景观并进行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问题,来为当代中国建筑界继续深入讨论景观都市主义及其实践法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建景观都市主义实践图解成像术场域数字化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 architect Stan Alle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 James Corner’s practice and theory, I try to mak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se two formerly cooperated pragmatism architects’ works. The essay tries to tell t he reason why those two were interested in landscape theory and practice so that Chinese architects and urbanists can discuss deeply in term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rather than just taking methodology for fun in practice. KEY WORD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urbanism, Practice, Diagram, Imaging, Field, Digital complex, 前言 我们如今看到的许多城市设计实践的提案,多在城市设计基础上融合了景观设计,甚至更多的会讨论农业、生态、可持续循环系统在城市设计中的设置。这其中,斯坦?艾伦和詹姆士?康纳的实践更具有系统性。斯坦?艾伦(Stan Allen)作为90年代到2000年后美国东部的一位重要建筑学学者,他的著作和实践为我们深入讨论建筑学的当代意义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而早年与他合作的景观设计师詹姆士?康纳(James Corner)也帮助艾伦从景观学层面撕开了新的建筑学讨论的口子。而当成都双年展邀请这位跨界的建筑学学者参与“田园城市”的景观学顾问时,我认为有必要从艾伦的景观实践出发,追溯一下他已经通过多年的文本和实践交替的工作,打通并铺设好的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理论联系。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下我无法从头到尾对艾伦的理论进行详尽的描述,因此,

浅谈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

浅谈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 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青浦新城中央公园“水”、“行”、“间” 目前在欧美的规划与景观设计界,landscape urbanism(中文翻译“景观都市主义”)正成为 一个热门词组;国际上一些知名大学,例如伦敦AA School已经开设了landscape urbanism的硕士研究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主任,同时也是Field Operatlon设计工作室的主持人James Comer也因其所倡导的景观都市主义和景观设计作品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 新锐设计师;而在学术出版界,2006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出版社出版,Charles Waldheim主编的LdndscapeUrbanism Reader标志着这一新兴领域有了自已的思潮专集。这些热闹的景象正在揭示:在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时,对于景观的重新定义,社会学者和设计师都在进行思考和声明。现在中国的设计界也开始关注这一来自美国创造的词汇。 在理论界,大家都有一致的疑问:“到底什么是landscape urbanism?”。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我们可以将其拆解开分析。Urbanism通常翻译为都市主义,其实问题的症结在这里:“主义”直译为逻辑严密的思路或观点。我们所熟知的马列主义、凯恩斯主义等,他们均有清晰的观点和相关论证。在某一学术领域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已的立场,带有极强的排他性。但都市主义显然不具备这一“素质”。其更多的是指和城市论题相关的各种理论和思想的趋势。在其前面再加上landscape景观,无非就是强化在城市这个区域尺度上需要景观思想的移植或介入。Charles Waldheim在1997年创造的landscape urbanism这个词组在广义上具有三个特点: 1、景观都市主义强调了在广度上,景观设计的能力,模糊了景观学在设计导向还是规划导向上的鸿沟,主张运用生态的观点。 2、探寻设计的话境(work with contextualizationg),即关注场地或城市的尺度、演变过程、空间模型和文化背景等关键条件,从而制定出规划设计的框槊和策略。 3、尊重设计的复杂性(complexity),即在一个项目或者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保持对复杂性的关注。在政治和美学的双重衡量标准上,做到灵活应对和创新。 2009年夏,青浦新城绿色水都国际竞赛谢幕。美国FA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在递交的285个国际作品中,初选全票排名第一,在终评也获得了最受欢迎奖。FA事务所视此次竞赛为景观都市主义在中国的一次优秀实践。基于landscape urbanism观点,在设计方案中,始终贯穿了三条规划主线:1、创建水乡生态。2、尊重水乡文脉。3、制定策略,体现功能的复杂与灵活。 FA事务所曾参与过朱家角一带的项目,对当地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江南水乡的印象,归纳为水与人紧密的联系,出门见水,狭长的河道,两边都是当地人生活的痕迹。人和水的尺度人、和人的尺度都尽可能紧凑地衔接在一起,和欧洲的古城确有些相似之处。他们延续着传统的产业和生活方式,小作坊、渔牧、耕种等等。年轻人多数都会离开去探索大城市,只剩下固守陈规的老人和小孩。FA事务所关心在新的时代里新城居民的需求,他们渴望这里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