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2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3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4 从功能对等和文化语境差异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5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6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

7 论性别歧视

8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9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10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11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

12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13 《麦克白》的独白

14 中英动物习语使用和翻译的差异研究

15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6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7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8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19 Contradiction of Hawthorne Reflected in the Symbols and Image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20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三个世界

21 论斯嘉丽的形象特征分析

22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23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24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25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26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27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28 英汉称赞语回应的对比研究

29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30 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

31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32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33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34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35 词汇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6 目的论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译本对比研究

37 旅游与文化

38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

39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40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41 The Causes of Maggie’s Death in 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42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43 对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功能文体分析

44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45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

46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

47 试论库珀的种族观——以《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为例

48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49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

50 浅析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51 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独特女性意识的研究——以《米德尔马契》为例

52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53 论汉英诗歌翻译中对“真”和“美”的追求

5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55 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56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57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58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59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

60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61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62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看极简主义在短篇小说中的应用

63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转向成熟的过程

64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65 A Brief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66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67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68 从电影《喜宴》看中美婚姻观差异

69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70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71 从狼人电影解析狼文学

72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

73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

74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

75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76 论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救赎的意义

77 浅谈英语中歧义

78 中西方文化差异

79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80 英汉红色词的语义对比研究

81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82 《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

83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84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85

86 浅谈汉数字习语英译中的虚化现象

87 Rabbit’s Predicament and Dreamland

88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89 挣脱世俗枷锁,定义自我人生意义——解读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人生哲学

90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91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

92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

93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94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95 语法型课堂和交流型课堂的整体研究

96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97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

98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

99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内涵

100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10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2 Social Features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03 从《店员》解读作者双重身份的矛盾心理

104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105 浅谈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应用

106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10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自卑情结分析

108 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09 An Analysis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110 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中国后

111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112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

113 伍尔芙的人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114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

115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开题报告+论)

116 试析修辞技巧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117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

118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119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120 谭恩美《喜福会》中人物对话含义及其功能分析

121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122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

123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

124 浅析《远大前程》中的两个乡村女性形象——乔大嫂和毕蒂

125 浅析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之词汇差异

126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27 Culture-base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Titles

128 评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恐怖美

129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

130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131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132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

133 中英习语之间差异的原因和用法

134 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

135 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136 浅析英语外加状语的语用功能

137 广告英语的翻译

138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

139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140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41 《紫色》中西丽的妇女主义研究

142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

143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

144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

145 论《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的运用

146 中英谚语体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147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148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

149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

150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

151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语翻译

1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3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54 分析《等待》的悲剧

155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156 中西颜色中“红”与“白”的文化差异对比

157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58 A Portrait of Martin Eden as a Nietzschean

159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

160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交往的模式及其策略

161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

162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163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

164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美国动画电影的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系列为例

165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66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167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

168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

169 论广告与文化

170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171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

172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73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

174 英语委婉语负面影响研究

175 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

176 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与威廉?福克纳《干旱的九月》中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177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178 论中美广告伦理观的差异——从“性感平面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9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看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性别歧视

180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记者招待会口译—以“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

181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

182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

183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语言的差异

184 对目前金融危机的分析

185 浅析中西方宗教习俗展现出的文化差异

186 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英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187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188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189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190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191 西方文化视域中《简爱》刍议

192 论中西方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193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

194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195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196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197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198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199 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精神荒原主题分析

200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

维多利亚时期服饰特点

维多利亚风格服饰(Victorian Fashion) 维多利亚风格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风情,以唯美,高贵,雅致为主旋律 大体来说,维多利亚时代就是一个以烦琐体现优雅高贵的时代吧…… 我从各个年代的服饰变化角度切入 1825-1850 这个时期两性服裝的潮流到达一种荒谬的定点。男性服装清一色是未经装饰的黑色烟管状服裝;女性则持续使用裙撑架,利用褶皱及蕾丝等把自己过度装饰得像个会走路的婚礼蛋糕。由于缝纫机的发明,还有打版书和系统的散播,这个时期不论男人和女人的服裝都变的更为复杂。虽然男人的衣服外在看來简单却需要更复杂的剪裁来使服装线条更为贴近身体线条。 接下来重点介绍女性服饰的演变。 无论英国或西欧,再度流行起蓬松的袖摆如下图:

1840年才是有真正的维多利亚风格 此时女性的裙子又变得宽大(当然不如18世纪那麼宽)裙子并不需要刻意填充以使其膨胀,虽然也会显得丰满,但是大体上还是与自然体型相当。之后衬裙变得很沉重而且不灵活。

先从袖子谈起, 维多利亚女性的上衣其实已经具备现代女装的特色 长长的窄袖、披肩、封闭式的外衣 18世纪洛可可时代的女装,其实是开放式的外套,并且裸露裏头的低胸束腰。这点在道德观念严密的维多利亚,是非常要不得的。 ↑洛可可时代 因此你可以看到,维多利亚女人们的上衣都是 一体成形的罩衫 最明显的改变莫过於花纹

19世纪流行的风潮,其实把装饰都留给了花边 反而在布料染色跟绣花上的功夫,其实比较简约 1850年代,19世紀女性服裝的体态轮廓,在50年代为「半球型」 这时的洛可可的气息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受到家庭的道德观影响,女人们的衣著色调变得更深,更素雅 并且全身色系相当统一。 1850年代,女性采用Hoop Skirt(或称作Crinoline)取代以往又重又热又大又不卫生的衬裙,使得她们的双脚有更多活动的自由,而她们对于這服装上一点小小的改革感到滿足。这种Hoop Skirt可能会露出女性的双脚,因此她们必须采用The Bloomer Costume內搭的长裤,而且在初期这些裙撑架是以坚固的铁制成的,这种服饰使男性受到惊吓并企图阻止这样的流行继续下去,他们毫不留情的在报纸及公开场合等利用各种方式来嘲笑这种流行趋势。Hoop Skirt的好处使得大多数女性不顾父亲及丈夫的放对,Hoop Skirt 的材料也很快地从坚固的铁制成到有弹性的钢丝,这使得裙子可以越來越轻。到了1850年代中期,时髦的裙子需要圈环或者钢箍撑起来,膨胀得很厉害。在当时的幽默或者讽刺杂志上时常可以见到嘲讽的图画。这时期裙子的膨大化是靠穿数层衬裙来实现的,一般至少重叠四到六层衬裙。女装的下半部越来越沉重。但是圈环裙的流行并没有持续多久,许多女性并不喜欢。维多利亚女王也从没穿过这样的裙子。这一样式脱离实际,非常不便,而且显得不庄重(会有暴露内衣的危险)。 在1850-1865年间,女性服饰的轮廓变得更大和趋于水平线在过去所有的线条都是向下拉的。如图: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教材-第9章 维多利亚时期(1832~1901)【圣才出品】

第9章维多利亚时期(1832~1901) 9.1 复习笔记 Ⅰ. Historical background(历史背景) (1) 1832~1848 The first reform bill—the industrial capitalists gain their power in Parliament. This bill extended the right to vote to the industrial capitalists and the lower middle class, but not the workers. 凭借第一部改革议案,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赢得了权利。这个议案使工业资产阶级和中下层阶级获得了选举权,但是工人却并没有获得选举权。 (2) In the fifties and sixties(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 England had become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and the world’s banker. It was a period of complacency, stability and optimism.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银行”。这个时期的社会稳定发展,人们对未来信心百倍。 (3) In the 1890s(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The 1890s is a period of serenity and security. By 1890, England continued to grow in strength. The British Empire had comprised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ll the territory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九十年代是一个安稳而宁静的年代,这个时期,英国的实力持续增长,英国占据了世界四分之一的领土。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2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3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4 从功能对等和文化语境差异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5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6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 7 论性别歧视 8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9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10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11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 12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13 《麦克白》的独白 14 中英动物习语使用和翻译的差异研究 15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6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7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8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19 Contradiction of Hawthorne Reflected in the Symbols and Image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20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三个世界 21 论斯嘉丽的形象特征分析 22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23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24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25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26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27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28 英汉称赞语回应的对比研究 29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30 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 31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32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33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34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35 词汇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6 目的论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译本对比研究 37 旅游与文化 38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 39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40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Victorian Age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学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Victorian Age 1. The Victorian Period: Chronologically the Victorian period roughly coincides with the reign of Queen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England from1836 to 1901. The period has been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glorious in the English history. II. Historical Background 1. economy: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60 – 1840) 2. politics: Chartist movement (1838 – 1848) 宪章运动 3. science: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1859) 4. society: the women question Queen Victoria ( 1837 – 1901) The early years of the Victorian England was a time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III. Critical Realism 1. definition----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40s and in the early 50s. It found its expression in the form of novel. The critical realists, most of whom were nove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 2. Features: Victorian literature, as a product of its age, naturally took on its quality of magnitude & diversity. It was many-sided & complex, & reflected both romantically & realistically the great changes that were going on in people’s life & thought. Great writers & great works abounded. a. introduction of characters from the working class b. strong hatred for vices in the society c. an illusion of bringing about social justice and harmony by reforms d. an interest in woman emancipation (Charlotte Bronte) 3. Representatives: Charles Dickens; William Thackeray etc. 4. Features of Victorian novels In this period,the novel became the most widely read & the most vital & challenging expression of progressive thought. While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of the 18th-century realist novel, novelists in this period carried their duty forward to the criticism of the society & the defense of the mass. Although writing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 with different techniques, they shared one thing in common, that is, they were all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common people. They were angry at the inhuman social institutions, the decaying social morality as represented by the money-worship & Utilitarianism & the widespread misery, poverty & injustice. Their truthful depiction of people’s life & bitter & strong criticism of the society had done much in awakening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to the social problems & in the actual improvement of the society. Victorian literature, in general, truthfully represents the reality & spirit of the age. The high-spirited vitality, the down-to-earth earnestness, the good-natured humor & unbounded imagination are all unprecedented. In almost every genre it paved the way for the coming century, where its spirits, values & experiments are to witness their bumper harvest.

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作品

课程名称: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教师姓名:谢群李晶 编写时间:2007――2008年度第一学期 使用教材:新编英国文学教程,彭家海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授课对象:英语专业0601、0602、0603、0604班学生

Teaching Plan for Unit 11 The Victorian Age (3) Teaching objectives 1.Students should be clear about the literature in The Victorian Age II.Teaching Strategies 1. Us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to guide students in their learning; encourage students think themselves and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actively. 2.Through group work or discussion in pairs to devel op students’ communicative ability. 3.Encourage students to find related information through Internet or other references to develop their self-study ability. III.T eaching Aims: 1.To provide the learners with a brief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up to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2.To introduce the learners to imaginative use of English and to help them towards an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3.To consolidate and extend the learners’ knowledge and fluency in English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literary texts; 4.To further develop the learners’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express emotional and moral attitudes on a higher level than about daily occurrence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educated native speakers; 5.To prepare the learners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 at a higher level and to help them to develop interest in and, hopefully, the habit of,reading extensively. IV.Time Alloca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Victorian Age…………… 1 period Text Study of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s…………………. 1 period V.Teaching Methods ●lectures on the relat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extual study ●class discussion or presentation ●reading assignment before each class ●group work ●research work for the term paper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标准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标准 此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维多利亚女性特点。 首先文章介绍了十九世纪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从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特点阐述分析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特征。然后,文章描述了英国文学界的一次女性创作高峰,即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写作的兴起。在这个部分,文章对女性写作兴起的原因,女性作家写作特色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的特点,从政治,经济,婚姻三个方面对她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大体描述。 关于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不得不说到女权主义(feminism)运动。西方的女权主义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和工业**同步,也就是19世纪下半叶。 在19世纪以前,女性社会地位身份低下,尤其是已婚女子,被认为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几乎失去了自由,存在感十分微弱。女性不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她们的活动范围基本被局限在家庭,社交场合,因而女性的创造力也受到了压制和忽视。女性在社会显然处于弱势,可是女性并没有因为弱小而收到保护,恰恰相反,在家庭或者公共场所,女性常常受到攻击和骚扰。由此看来,当时的女性面临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问题,当女性渐渐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奋斗才可能获得成功,获得社会的认可时,女权主义运动也就顺着历史的潮流产生了。维多利亚时代早期,下层劳动女性为了面包而工作,广大中产阶级女性为了权力而斗争。由于劳动女性斗争意识的增长和女权主义的呼吁,英国制定了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法律。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这一阶段的斗争主要采取了请愿的方式,广大女性纷纷组织社会团体,上街进行宣传讲演,在社会上扩大女权运动的影响,给议会施加压力,以迫使议会通过女性的要求。

女权运动在进入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之初,依然延续着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斗争方式,主要采取舆论宣传,组织请愿等方式。19世纪80年代,相续出现一批女权运动的团体。到1894年时,女性争取参政权的斗争有了一定效果,已婚妇女获得了在地方上的选举权。在女王去世的的头两年,一些激进的女权运动者认为通过和平请愿获得参政权力的方式已经过时,一些女权组织开始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抗议,运动更加激进化。但不论采取什么运动方式,直至维多利亚时代结束,女性的参政要求也没有被议会通过。分析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参政运动,不难发现,运动的参与者大多是中、下层女性,尤其是中产阶级女性,她们由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她们中的一些人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她们作为中产阶级女性的权力的缺失,于是首先起来进行抗议。在她们的宣传影响下,更多的中、下层女性参与到运动中来,女权运动逐步发展壮大。 女权主义运动使得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请求,在维多利亚时代,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便是女性作家的兴起。 女性作家的兴起做主要的体现是女性写作在小说领域的兴起与发展。十九世纪以前,小说一度被当做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创作形式,当时的文学形式以诗歌创作为主,出现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浪漫主义诗人,如约翰济慈,雪莱,拜伦等等。而此时的诗歌领域,注定了只是男人们驰骋的疆场,因为浪漫主义诗人都是有机会大量接触拉丁文、腊文和古典文学成就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能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男人们。从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多产的女小说家简奥斯丁开始,随后出现了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和乔治艾略等等,形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女性创作文学的高峰。

Chapter VIII Modernist English Literature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 (Word版)

Chapter Eight English Modernist Literature I.Historical Background 1.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two world wars (1)World War I weakened the British Empire and World War II marked the last stage of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 (2)The two world wars not only brought economic dislocation but also spiritual disillusionment to the English people, inspiring cynical post-war works. (3)Development in human rights: The Education Act in 1870 (the encourage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compulsory and universal resulting in the steadily growing rate of literacy among the masses) and the Married Women’s Property Act in 1882 (first wave of feminist movement; higher education and suffrage for women) 2.Cultural Background: (1)Spiritual crisis: Owing to the two wars, skepticism and distrust spread in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leading to prevalent despair and despondency. (2)Ideologically: many kinds of pessimism and determinism (naturalism & fatalism); a.In natural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natural selection in the world); Einstein’s theory of relativity b.In social science: Karl Marx’s scientific socialism(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s within the capitalist system—and that the workers were anything but free); Nietszche’s theory of irrationalism; Sartre’s theory of existentialism; Schopenhauer’s theory of Will; Bergson’s irrational philosophy; Sigmund Freud’s analytical psychology (the unconscious theory) (resulting in the emphasis on individual subjective experience, the rejection and revolt against rationalism, materialism and positivism, the negation of the "practical"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the Realist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ideology) (3)Culturally: questioning of and challenge to the previous optimism, the bourgeois conservative values, the axioms of the Victorian Age,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the reflections on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4)Artistically: Changes that resulted from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orces and occurred across a wide range of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pursuit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all for the rejection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forms to serve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new realm of subject matter followed by innovations in artistic form (impressionism in art, symbolism in literature as two schools of avant-garde appear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encouraged by aestheticism) II.Modernism: An Overview a.Modernist literature is a predominantly European movement beginning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elf-conscious break with traditional aesthetic forms. b.Generally speaking, modernism is the result of the spiritual crise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around the two world wars, especially after the First World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

Chapter 4 The Victorian Period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散文,小说在创作思想上的进步和创作技巧上的改革,以及对该时代主要作家的生平,观点,创作旨意,艺术品特点及其代表作的主题,结构,语言,人物刻画等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通过作品选读加深体会感受,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考核要求 (一) 维多利亚时期概述 1. 识记:(1)维多利亚时期的界定 (2)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领会:(1)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特点 (2)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应用:宪章运动,功利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独自等名词的解释 (二) 该时期的重要作家 1. 一般识记:重要作家的生平与创作生涯 2. 识记:重要作品及主要内容 3. 领会:重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社会意义等。

4. 应用:(1)狄更斯和萨克雷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及各自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 (2)小说《简.爱》,《呼啸山庄》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塑造。 (3)“我逝去的公爵夫”;中的戏剧独白。 (4)乔泊.艾略特和哈代小说中环境,氛围描述与人物内世界的展示。 A. Introduction to the Victorian Period 1. 识记 (1) Definition: the Victorian Period Chronologically the Victorian period roughly coincides with the reign of Queen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England from 1836 to 1901. The period has been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glorious in the English history. (2) Political, Economical &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Victorian England was a time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After the Reform Bill of 1832 passed the political power from the decaying aristocrats into the hands of the middle-class industrial capitalist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soon geared up. Towards the mid-century,England had reached its highest point of development as a world power. And yet beneath the great prosperity & richness, there existed widespread poverty & wretchedness among the working class. The worsening living & working conditions, the mass unemployment & the new Poor Law of 1834 with its workhouse system finally gave rise to the Chartist Movement (1836-1848)。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 维多利亚时期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四章维多利亚时期 从时间上讲,维多利亚文学时期恰好与维多利亚女王1836年至1901年执政期相吻合,这一时 段是英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段。 维多利亚执行初期,英国面临着飞速的经济发展及严重的社会问题。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后,国家政权从腐朽没落的贵族手中移向新兴的中产阶级工业资本家,不久,大工业革命高潮迭起,各种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生力量,如火车、蒸汽船、纺织机器、印刷机器等。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但在这繁荣与财富下掩盖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为了谋生连妇女和儿童都要受雇到艰险肮脏的工厂矿山去卖苦力。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终于引发了1836至1848年著名的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推出《人民宪章》,要求政府保障人权,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运动席卷了几乎所有城市。这次运动尽管在1848年衰落下去,但却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 接下来的20年,英国相对繁荣稳定。中产阶级的生活显示出有前途、受尊敬、很富有的特点。人民整体也追求一种热情、自尊、谦逊、爱国的民族精神,而维多利亚女王也正是这些品格的榜样。这时道德与常理这些被浪漫主义时代遗弃多年的主题,又回到了文学主流中来。 但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大英帝国与维多利亚价值观都逐渐走向衰落。在海外英国虽然还是最大的殖民者,有着不可敌胜的经济、军事实力,但它的领袖地位已经开始面临正在崛起的德国的挑战,与美国的竞争也伤害了英国的经贸垄断地位。国内的爱尔兰民族问题悬而未决,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打破了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政治制衡。维多利亚价值观在世纪末失去了光彩,原先谦和、体面的生活方式也被放纵与挥霍所取代。这种世纪末伤感在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与沃尔特·培特(1839-1894)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这些唯美主义文学家都极力推崇"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在意识形态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都是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诗人丁尼生在长诗《悼念》中就明确表述了自己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任何事物都要经过实用的检验方可定其价值,由于物质进一步战胜精神。《圣经》与《福音书》等宗教经典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迷信,或干脆也要接受实用主义的检验。这些观念都使得资本家进一步残酷剥削劳动人民,不再有精神道德上的顾虑。狄更斯、卡利尔、拉斯金及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都极力批驳实用拜金主义,尤其是它对文化道德的贬低及对人类情感的漠然。 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 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 这个时期,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为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

维多利亚时代文化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发展史上迅猛上升的时期。大英帝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强大,势力范围迅速扩张。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英国,这似乎是现实世界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也许是许多维多利亚文学作品的背景。从《简·爱》(Jane Eyre,1847)中女主人公意外地继承叔叔在马地拉给她流下的两万磅的遗产,到《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1861)中失意后的匹普去埃及经营茶叶,到《名利场》(Vanity Fair,1848)中的利蓓卡第一次施展身手就勾引从印度回国的财主乔瑟夫,人们不难看出,当时去殖民地捞钱是本国人民公认有效的“生财之道”。总之,这是一个充满了机会的时代,是一个能让人梦想“远大前程”的自信的年代。有的评论家,如斯坦纳(Steiner),认为维多利亚的黄金时代像伊甸园,20世纪初的某些评论家则认为它像地狱。一般来说,为研究方便。维多利亚时期被文史家们分为三个阶段:维多利亚早期(1832~1848)、维多利亚中期(1848~1870)和维多利亚晚期(1970~1891)。 维多利亚早期也常被称为“多事之秋”(A Time of Troubles)。经济上的繁荣并不能阻止阶级矛盾的产生。就在新兴资产阶级奇迹般地暴富起来时,劳动者却不得不在残酷的压迫下过着穷困的生活。这一时期反抗压迫、争取民主选举权的运动蓬勃发展,在“宪章派”诗人的作品中得到忠实反映,最有代表性的有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1819~1869)的《民主之歌》(The Songs of Democracy)。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 Thomas Carlyle,1795~1881)的《法国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1837)和《过去与现在》(Past and Present,1843),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 Gaskell,1810~1865)的《南方与北方》(North and South,1855)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金钱拜物教和市侩主义对人类道德的腐蚀,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在他早期的小说中更是不遗余力地反映了英国私有制社会的阴暗面。 维多利亚中期正好处于相对稳定的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天文、地理和生物学等学科的新成果大大扩展了人类的眼界。这一时期被称为“经济繁荣和宗教分歧的时期(Economic Prosperity and Religious Controversy)”。达尔文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提出的进化论打破了上帝造物的唯心史观,给传统信仰以猛烈的冲击,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并再次定位;英国国教的势力衰减,新教派林立,福音派吸引了大批小生产者,知识界的所谓“牛津运动”(The Oxford Movement)或“高教派”(High Church)也激烈展开,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天主教势力的抬头。尽管勤奋和富有责任感仍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价值取向,但全社会都在经历着一场信仰危机。许多文人学者对英国状况深感忧虑。狄更斯等一大批作家继续对维多利亚社会的弊端进行批判。最激烈的一位莫过于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他的《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1851~1853)预言了维多利亚工商业文明的毁灭,在《直到最后》(Unto the Last,1862)中对自由竟争的经济法则进行了无情攻击。较为客观的要数安索内·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1815~1882)的小说。教育家马修·阿诺德(Mathew Arnold,1822~1888)在他的著名论著《文化与无政府》(Culture and Anarchy,1869)中,反对对物质的迷信,提倡文化和精神价值。他对英国社会状况的反思代表了一代有识之士面对新现实的焦虑和危机感。尽管这个时期存在许多问题,但它仍然是一个繁荣时期。因为它不仅创造了惊人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是各种文学样式,尤其是长篇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

维多利亚时代的仆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7241658.html, 维多利亚时代的仆人 作者:曹磊 来源:《世界文化》2013年第02期 维多利亚女王于1837年即位,直到1901年去世,统治英国长达60多年,占据了19世纪的多半时间。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era)的英国,紧承工业革命的完成,经历三次议会改革,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臻于全盛。而早就存在的仆人世界在这一时期也日益丰富起来。 受中世纪封君封臣制的影响,17世纪之前英国主仆之间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居住在主 人家中的仆人、学徒、雇工等被视为“家人”,仆人的生存依赖于主人,主人对仆人有保护的义务,仆人丧失劳动能力之后主人有义务赡养他们;同时,主人对仆人的人身和财产也拥有极大程度的支配权。17世纪之后,封建关系逐渐削弱,主仆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开始松动了。 工业革命之后,工厂制中资本家与工人的雇佣关系深刻影响到了英国的主仆关系。到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主仆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解体,开始转变为雇佣关系。主仆关系也得以缓和,甚至出现了许多相互信任和扶持仆人的现象。英国前首相温斯顿邱吉尔家的保姆埃佛勒斯夫人尽职尽责对其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让邱吉尔感觉她如同不可取代的家人一般。在家庭因父亲的放浪而中落时,邱吉尔坚决反对解雇她。即使后来,邱吉尔也持续对辞掉保姆工作的埃佛勒斯夫人提供经济上的援助,直到她去世为止。据说,埃佛勒斯夫人的墓地管理费用也一直由邱吉尔所提供。 维多利亚时代的仆人已经不再是主人家的私有财产和世代服役的家奴,雇佣仆人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普遍的方法是通过报纸的广告栏刊登招聘信息,在当时大城市的各种报刊中充斥着大量的招聘仆人的广告。而最受主雇双方欢迎的是介绍推荐方式。有些推荐是来自目前雇佣中的仆役,此外也会通过地方上有资望的人物来推荐帮佣工作的应征者。这种介绍做法,一方面对雇主而言可以明确掌握仆人的出身背景和优势特长等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仆人而言也可以了解工作环境和具体人物以及雇主人品等。除私人职业介绍中心介绍之外,还有一种非不得已时的使用方法是通过职业介绍所或救济机构介绍,但由于种种弊端很少起到作用。 随着中产阶级的迅速壮大,其雇佣仆人的需求(雇佣仆人是其阶层标志之一)和能力也与之俱增。仆人总数量在这一时期迅猛增长并达到了极致。这一时期的仆人以室内女仆为主,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一般都有三个女仆:女厨、家庭女仆和育婴女仆。不同地位和收入的家庭雇佣仆人的数量也有很大差异。年收入在5,000英镑以上的贵族、乡绅能够雇佣11个女仆和 13个男仆。在英国ITV出品的反映维多利亚时代前后庄园主仆关系的古典剧《唐顿庄园》中,格兰瑟姆伯爵的庄园里就有12名仆人:男、女管家各一名,伯爵贴身男仆一名,伯爵夫人贴身女仆一名,第一男仆和第二男仆各一名,女仆领班一名,厨娘一名,女帮厨一名,最底层的厨房女仆3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