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年号的作用与“熙宁”年号

年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百度百科》

如何理解宋神宗的“熙宁”年号?

材料一: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tiè]。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韦骧《钱塘集》

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注:此为宋人话本中诸多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之一]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历史时,应如何看待诗歌、话本等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表格

①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改变“积贫”局面

②强兵————改变“积弱”局面

③取士、育才————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材料三: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部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五、作业

材料四: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官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有哪些相似之处?)

六、课外阅读材料:

(一)王安石诗三首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熙宁前后莆田人物及大事摘略

北宋神宗熙宁间(1068-1075年)创为浮桥,靖康元年(1126年)改建石桥,长110米宽5米,7垱8孔,桥面用72块半米见方的条石铺设,每孔9块,桥两边有石栏、桩、柱头雕有姿态各异的狮子,造型粗犷,桥北建有方形石雕佛塔,竖立林靖之书的“熙宁桥”石碑。熙宁桥比宁海桥(1334年)早200多年,是莆田最早的古石桥。

熙宁三年蔡京(1070年),中进士。调钱塘尉、舒州推官。使辽还,拜中书舍人。[蔡京简介,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以贪渎闻名。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同时代莆人方天若在《木兰水利志》有详细陈述:“时蔡公兄弟京、卞,感涅□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时福州有义士李宏,家雄于财而心乐于施。蔡公以书招之,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于是蔡京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缗,助本陂!”

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今福州城内)人李宏奉命来莆,携金7万缗,得僧人冯智日的帮助,吸取前二次的失败教训,慎重选择坝址,在钱、林遗址上下游间,溪面宽阔,水势迂缓,两岸夹峙处筑陂,由高僧冯智日涉水插竹、放样施工。李宏建陂历时8年,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告成。

熙宁九年(1076年),兴化举子徐铎兄弟双双同登进士第。而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徐铎又一举夺魁,成为有史记载的文状元。时人赞曰:“龙虎榜头孙继祖,凤凰池上弟联兄。”“同年仙游薛奕中了武状元。神宗帝题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据统计,两宋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约39000余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人,名列全国第一。而区区只有三个县的兴化军却“举进士者970余人,预诸科、特奏名者640余人”。为福建进士总数的1/7强,同时占整个莆田进士总数(自唐至清约2300余人)的70%左右。这就是说,宋代所取进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个是莆田人。难怪一代名相王安石会发出赞叹:“兴化多进士。”

北宋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年号的作用与“熙宁”年号 年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百度百科》 如何理解宋神宗的“熙宁”年号? 材料一: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tiè]。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韦骧《钱塘集》 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注:此为宋人话本中诸多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之一]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历史时,应如何看待诗歌、话本等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表格 ①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改变“积贫”局面 ②强兵————改变“积弱”局面 ③取士、育才————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材料三: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部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五、作业 材料四: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官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有哪些相似之处?) 六、课外阅读材料: (一)王安石诗三首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熙宁前后莆田人物及大事摘略

高二 选修一教案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364918101,lliuxingyu69@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7362869.html,) 【课标解读】 课标阐释: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课标领会: 1、了解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2、掌握王安石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3、通过对理财、强兵等变法措施的分析,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本课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拗相公’”“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三冗’与积贫积弱”:主要是解释“三冗”和“两积”的含义并分析形成的这种局面的原因,实际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该目内容的把握有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拗相公’”:主要内容是讲述王安石变法得以实施的条件,包括:王安石胸怀“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并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坚持变法。学习本目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改革者的精神和勇气,理解变法的曲折与艰辛。 (3)“理财”:即王安石为实现“富国”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青苗法和募役法,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这两项新法又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4)“整顿军队与科举”:本目是介绍王安石变法在军事、科举、选官方面的措施,有助于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不是局部而是一次全面的调整。 (5)“新法的局限与变质”:本目主要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其中,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构成了本课内容的基本线索。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学习和理解王安石变法对于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图片与模拟历史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1.知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能力: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王安石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学习重难点】 通过材料归纳概括王安石变法每项措施出台的目的、具体内容、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学习过程】 一、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 2、 A 阅读本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试从“三冗、两积、内忧、外患”等方面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两积:积贫积弱 内忧: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外患:辽和西夏的威胁 B 结合A 题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猬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王安石变法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材料二:就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际效果,朱熹指出:“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1)材料一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具体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后果。回答第(1)问之前,应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关键词“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猬滥”“叛而为寇”等,把握材料的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概括。第(2)问突出识记能力;第(3)问要结合采取的措施带来的消极影响去分析判断。【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军权的措施;“财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财权的措施,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负责财政;“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行政权、司法权等措施。(3)北宋过分集权,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浩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由此导致北宋的积贫积弱。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和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营造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体验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理解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学习改革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教师创设情 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 交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利用《杨家将》的故事导入,提问为何杨家将经常和边疆民族的战争连绵不断,这些战争的结果如何?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提示: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布置兵力,造成边患迭起。从而再引入“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局面的教学。 讲授新课: 一、变法的背景:(假设你生活在北宋宋仁宗时期,请分别站在农民、军人、政府官员的立场上分析你的幸福指数有多少) 1、——“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展示让人震惊的几个数字 投影1 北宋官员人数,士兵人数,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宋真宗1万17万24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宋仁宗宋英宗宋真宗91万126万宋英宗宋仁宗宋英宗所出无余剩2408万余贯欠缺1500万余贯 投影2: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项目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投影3: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投影4: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问题探究:从以上一组材料中,你感觉当时北宋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同步练 习岳麓版选修1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1.“三冗”问题 (1)北宋增设大量______________,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的弊端。 (2)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和______________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2.“两积”局面 (1)“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______________,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强,又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二、主要内容:核心富国强兵 1.理财:农业上实行青苗法、____________、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流通上实行____________、均输法。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 2.强兵:针对冗兵问题实行“________”措施以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强兵措施有____________、保马法、将兵法等。王安石的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官制: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反对“______________”,要求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三、变法结局 1.失败 (1)原因: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反对。 (2)失败:1085年,宋哲宗继位,司马光等废除了新法,史称“______________”。 2.变质:____________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 知识点一“三冗”与积贫积弱 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启发式教学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 5.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

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课外延伸 11.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 13.(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安石变法试题

王安石变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 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2. 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 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 3.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对此,宋 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产生了动摇 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4.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A.青苗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5.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方田均税法 6.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增设“明法”新科,考试内容是律令、《刑统》大 义和断案.凡在“明法”考试中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 名次列在及第进士之上。“明法”新科的设立 A.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B.选拔了变法需要的人才 C.反映北宋开始以法家思想治国 D.滋长了官场腐败 7.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8.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 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后练习第七十三篇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6课北宋王安 石变法课后练习第七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 A、维护统治 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 C、缓和阶级矛盾 D、发展经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答案】: 【解析】: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这一看法( ) A、客观中肯,切中时弊 B、背离事实,无端歪曲 C、过于拔高,服务现实 D、标新立异,创新史观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 A、增加税收 B、整顿军队 C、富国强兵 D、科举 【答案】: 【解析】:

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对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人兴十木之役。’丁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诱思导学 ●目标导学 学习本课应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1.北宋中期出现了哪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从理财、整顿军队和科举制度改革三个方面采取了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有些措施难以推行下去?结合历史背景,思考王 3.守旧势力为什么极力反对新法?由此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拨引领 1.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和中期社会危机的关系 “积贫积弱”是北宋中期社会的特点。 所谓“积贫”是指北宋财力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冗官”“冗兵”和“冗费”。“冗官”是北宋官僚机构膨胀的产物。北宋建立后,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分权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手段,其后果是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冗兵”是北宋军队不断扩充的产物。北宋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为此北宋拥有一直数量庞大的军队。造成“冗费”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养官、养兵需要的费用和对辽、西夏用兵的军费开支及其赔款。因此,虽然北宋经济同前代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巨大的开支使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所谓“积弱”是指北宋军队战斗力不强。这也是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后果。北宋接受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极力削弱武将的权力,同样是采取分权的手段。分权使得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虽防止了兵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积贫积弱”使北宋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2.王安石的理财之道 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理财又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开源,而不是消极的节流。他本着“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青苗法、募役法是当时争议比较大的措施。 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缺少粮、钱的农民借贷,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凡灾伤达五分以上的地区,允许延期归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豪强地主高利贷的盘剥。跟高利贷者的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是很轻的。青苗法堵塞了“兼并之家”放高利贷的盘剥之路,朝廷也从中获得大量利息。 北宋时期,官绅豪强大地主有免役的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民身上。新的募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服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服役。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绅豪强大地主也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考点阐讲】 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 (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 【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题解】 (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练习题二十六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6课北宋王安石 变法练习题二十六 第1题【单选题】 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王安石对某一变法措施的效能进行评价时说,可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相关的变法措施应是 A、均输法 B、保甲法 C、青苗法 D、募役法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 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 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 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保马法 D、募役法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D、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答案】:

第六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六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回顾】 北宋初期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试分析其利弊。 【知识梳理】 一、背景 材料一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日:“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 材料二 熙宋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引自《宋史·食货》 材料三 司马光日:“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 (1)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失败 2.原因 3.性质 四、评价 【走进高考】 1.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则修之,非大坏别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大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

同步练习-北宋王安石变法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皇室浪费惊人 2.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 A.抵御辽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 C.减少政府的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3.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 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国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以政府借贷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的有()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 方田均税法、青苗法 C.青苗法、市易法 D. 市易法、募役法 5.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6、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辽、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二、练习 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么杨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材料三:宋代习武图 2、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什么措施? 3、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 一、1---6 BAABAC 二、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 2、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方面:精简军队、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3、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选修一第四单元第2课教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中学 历史教研组张安民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特点。 难点:王安石变法每项措施的目的;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教具准备: ①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 (多媒体展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 3、统治危机 4、直接原因

(学生回答) 1、阶级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辽、西夏威胁——战争不断 3、统治危机: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4、直接原因: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教师总结)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如何通过变法解决上述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梳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变法对策 王安石变法主要围绕哪几个问题展开其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展示 (一)问题之一:积贫——富国之法 (二)问题之二:积弱——强兵之法 (三)问题之三:选可用之才——取士之法 阅读课文,归纳概括: 学生速读课文,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学生填完表格后,教师补充概括并强调其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对于作用和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材第53页【学思之窗】,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 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 法学案岳麓版选修 1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一、“三冗”与积贫积弱及“拗相公” 1.“三冗” (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形成“冗官”。 (2)实行“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3)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两积” (1)“三冗”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吸取中唐以后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导致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遭到官僚贵族激烈反对而夭折,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拗相公”王安石 (1)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提出“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2)宋神宗继位后,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图解示意] 宋初“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 二、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2.理财:“理财为方今先急”

(1)青苗法 ①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政府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 ①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雇人服役。 ②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3)其他: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3.整顿军队与科举 (1)整顿军队 ①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②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整顿科举 ①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批评“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②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7,思考: 1.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 提示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强的盘剥。 2.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提示保甲法的实行主要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维持治安,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节省军费开支。 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变法因执行不善而加重贫苦百姓的负担,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1)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逐步废除。 (2)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聚敛钱财,变法原有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深度点拨] 王安石变法着重协调两类矛盾,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一、“三冗”与积贫积弱及“拗相公” 1.“三冗” (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形成“冗官”。 (2)实行“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3)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两积” (1)“三冗”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吸取中唐以后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导致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遭到官僚贵族激烈反对而夭折,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拗相公”王安石 (1)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提出“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2)宋神宗继位后,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图解示意] 宋初“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 二、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2.理财:“理财为方今先急” (1)青苗法 ①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政府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

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 ①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雇人服役。 ②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3)其他: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3.整顿军队与科举 (1)整顿军队 ①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②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整顿科举 ①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批评“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②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7,思考: 1.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 提示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强的盘剥。 2.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提示保甲法的实行主要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维持治安,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节省军费开支。 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变法因执行不善而加重贫苦百姓的负担,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1)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逐步废除。 (2)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聚敛钱财,变法原有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深度点拨] 王安石变法着重协调两类矛盾,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法切中时弊,取得了重大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局面。但由于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加之新法贯

2021人教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word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一心三施”: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变法在人才方面的治理措施; (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缘故,明白得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进展、改革与积极作用; (3)探究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4)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阻碍,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明白得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2)通过多媒体资料,再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3)利用图表及图片资料比较隋唐科举制与北宋科举制的异同,以及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怀社会,洞悉民情,富有革新精神; (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擢升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巨的,要有坚决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缘故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学方法】 情境再现、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劳。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 生1:农民命运凄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要紧内容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主干知识: 一.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思考与探究】 材料1:“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王安石《河北民》 这首诗道出了河北民的苦楚,其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这些苦楚的原因有哪些?带来什么社会影响? 表现:赋税苦、边患苦、饥馑苦、徭役苦、流亡苦。 原因:(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2)连年战事与自然灾害。 影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的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有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冗官——原因:加强专专制集权,增设官僚机构 冗兵——原因:扩充军队 冗费——原因:养兵养官战争赔款 后果:积贫——冗官,冗兵,冗费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战辽西夏多败 【归纳总结】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3)“庆历新政”的失败(1043),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思考: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材料二(苏轼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王安石)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1)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2)据材料二分析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3)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轼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答案:(1)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大地主、官僚立场上。 (3)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掏“兼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 2.“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试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 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开源 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节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