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格式

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格式

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格式
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格式

汉语二价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把配价理论运用到汉语二价动词的确定及相关句型讨论上。论述了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汉语配价理论一直有所争议的配价的性质、动词配价的确定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应用语义的可验证性和句法的可操作性来确定二价动词,并对二价动词的定义进行讨论和补充;重点对二价动词的基本式:NP1+V2+NP2,特殊式:NP1+p+NP2+V2,N+V+NP/ N+V+着+NP(存现句),变换式:NP1+把+NP2+V2、NP2+被+NP1+V2、NP2+NP1+V2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讨论,通过句式来揭示出对应汉语二价动词语义特征和语法规律。为汉语动词的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帮助。

(一、充实到1000字以上)

关键词:配价理论、二价动词、句式

二、缺少目录

三、内容大致可以,但主体部分分析少、没有“结论”却有“余论”,结构安排不太合理。

四、思路调整:

第一部分: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本文的研究对象

1.3前人的研究综述

1.4本文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程序

1.5本文研究意义和价值

1.6本文结构

第二部分二价动词与一价、三价动词的区别(侧重点在于区分标准)

第三部分二价动词的相关句式

3.1基本句式(要分析形式所表达的意义,NP1、NP2分别是什么句法意义,有什么功能)

3.2特殊句式(要分析形式所表达的意义,NP1、NP2分别是什么句法意义,有什么功能,跟一般现代汉语书或语法书所说的句型句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要讨论,这是文章的重点和价值。)

第四部分结论

第五部分余论

五、正文中不要堆砌那些动词,把它们放在文后的附录中。

六、参考文献等严格按照研究生部的规定

七、检查错别字词、标点等。

第一章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1配价理论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

“配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化学中提出“价”(亦称“原子价”或“化合价”)的概念为的是说明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一般取氢原子为一价,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多少个氢原子相化合,或者能置换多少个氢原子,那么该元素就是多少价。如水分子式(H2O)中一个氧原子能跟两个氢原子化合,所以氧的化合价是二价○1。

我们一般认为最早把化学中“价”的概念明确引入语法研究中的是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cien Te snière),他的配价理论对前苏联、芬兰、捷克、中国等国家的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特思尼耶尔在语法学中引进“价”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动词的“价”就决定于动词所支配的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的数目○2。他认为,句法旨在研究句子,句子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它的构成成分并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词,更重要的是的词和词之间的句法关联。这种句法关联就是动词与由名词性词语形成的行动元之间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建立起了支配词与从属词之间的从属关系。所以句法关联是句子的根本成分,是句子的生命力。他认为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它支配着句子中别的成分,而它本身则不受其他任何成分的支配。动词所支配的“行动元”的多少就决定了动词的配价数目○3。特思尼耶尔的动词中心说也就决定了他只注意到了动词的配价问题。而现在,已经进一步讨论了形容词、名词的配价问题。特思尼耶尔的配价理论实际是讨论的句法配价问题,现在还有学者提出了语义配价、逻辑配价等配价问题。但特思尼耶尔的配价理论对语言学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是无可置疑。后来不但配价理论自身有了迅速的发展,而且各种新兴的语法理论,如乔姆斯基的管约理论、菲尔墨的格语法、切夫的动词中心说、哈利迪的系统功能语法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借鉴或运用过这一语法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只要到年即可)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3陆俭明.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德国配价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五十年代。尽管魏斯格贝尔在特思尼耶尔之前就在《内容相关语法基础》中探讨过了句型的问题,但是“配价”这一概念直到1960年前后才出现于德语语法研究中。1960年艾尔本在《德语语法要略》一文中,首次在德语中采用配价的概念。与特思尼耶尔不同的是,他把一些传统语法视为状语的成分根据其与动词的关系也划为动词的配价。从此,配价理论在德国开始发展起来。

勃林克曼(H·Brinkmann)是德国第一个明确采用特思尼耶尔配价理论的语

法学家。他认为配价是“动词要求句中的另外一些位置的能力”。并称这些位置为配角。与特思尼耶尔相同的是,他也把说明成分排除在动词配价范围之外。

格雷波(P·Grebe)主编的《杜登——当代德语语法》虽未提及配价,但却探讨了德语句子的基本形式,并用删减法分析出句法结构所必需的“状态补充成分”和句法结构非必需的“自由状态说明成分”。阿德莫尼在《德语语言构成》中提出了一个与配价等值的概念“连接能力”,并区分出必有性能力和可有性能力。

1965年,东德配价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赫尔比希(G·Helbig)发表了《配价概念作为语言结构描写和外语教学的工具》,这是他发表有关配价理论的第一篇论文。提出研究配价理论的三个先决条件:(一)结构语法应把动词作为分析句子的出发点,(二)要解决区分配角与说明成分的标准问题,并借用了Glinz 的“简缩法”来区分。(三)配价理论应明确句法结构所必需的成分跟传统语法中的宾语和状语的关系。他认为研究配价语法应分四个步骤。即:(一)在理论上建立可以形式化的配价概念,(二)对德语中的每个动词都要确定其配价的数目,(三)确定配价的实质形式,(四)明确每个动词的句法选择。这四步为动词配价词典的编纂奠定了基础。后来在1969年,赫尔比希与申克尔共同编写了《德语动词配价和分布词典》。

西德学者对配价语法(即从属关系语法)与结构成分语法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两派,以赫林格尔(Heringer)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两种语法是互补的关系。而以恩格尔(U·Engel)为代表的则持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两种语法是互相排斥的。恩格尔认为从描写对象来看,结构成分语法属于“主谓语法”,把一个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从属关系语法则属于“动词语法”,把动词看作最高级,把其他成分同动词联系起来。而主谓语法决不能同时又是动词语法,所以两者是取舍关系。

另有一些学者从语义出发来讨论配价理论问题。1963年,施密特(W·Schmidt)提出配价概念可分成句法配价和语义配价。邦茨奥(W·Bondzio)、墨哥尔(K·Heger)、舒马赫则认为价属语义范畴。

萨默费特(K·—E·Sommerfeld)讨论了德语形容词的配价问题。1974年,他与施莱波尔(H. Schreiber)一起编写了《德语形容词配价和分布词典》。后来

他们还一起研究了名词的配价问题。合编了《德语名词配价和分布词典》。把特思尼耶尔的配价理论范围延伸到了形容词和名词的领域。

德国配价理论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摆脱了传统语法的束缚,把特思尼耶尔排除在配角之外的传统语法中的部分状语合理的划入动词的配价范围。与特思尼耶尔的理论相比,德语配价理论对补充成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仅划分出必有性和可有性补充成分,并且认识到补充成分是某个词类中的次类所具有的特性,进而抓住了配价的实质。德语配价理论对动词的配价作了仔细分析和研究,确定了大部分动词的配价数并对动词的语义环境进行了描写,从而推动了句子构成形式的研究。此外还产生了动词配价词典。德语配价理论把配价这一概念运用到形容词和名词的研究中。并编写出了形容词配价词典和名词配价词典。在德语配价理论中,配价这一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句法层次,而且已经扩展到语义、逻辑以及语用方面。○1

1.2配价理论在国内的产生和发展

配价理论在我国的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1942)中开始讨论动词的从属成分的语义格——动词的价质问题。以及他后来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中涉及动词的支配能力的数量化——动词的价数问题。虽然当时没能引起汉语语法学界的重视,可是汉语动词配价的概念已呼之欲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李洁.德语配价的理论发展及成就.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36(不需要“见”)

朱德熙先生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1978) 中首次明确提出汉语动词的“向”的概念, 提出了“单向动词”、“双向动词”、“三向动词”的概念,并成功运用动词配价的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的”构成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问题。他首次明确地把配价语法思想引进汉语语法研究。这些研究引起了我国语法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为汉语配价语法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八十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汉语配价理论的学者。文炼在《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1982)中指出了引进“向”的概念来解释汉语语法现象的重要意义。

八十年代,吴为章发表了《单向动词及其句型》(1982),运用配价理论对汉语的单向动词进行了研究。其后她在《“X得”及其句型——兼谈动词的向》(1987)中又对“X得”这类合成动词的配价进行了研究。奥田宽在《论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强制性联系和非强制性联系》(1982)中研究了汉语主谓谓语句中形容词作谓语时“向”的问题。廖秋忠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支配成分的省略》(1984)中讨论了运用配价理论分析动词所支配成分的省略问题。刘丹青的《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1987)中讨论到了形容词的“向”的问题;他在《汉语相向动词初探》中对汉语相向动词的配价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相向与非相向应作为动词两类进行讨论。袁毓林的《准双向动词的研究》对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及关系通常由两个方面的人或事物参与的动词(例如“结婚、商量”),由于其中的一个人或事物出现在介词宾语的位置上,介词后的成分是否看作配价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论文的发表都标志着汉语配价理论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九十年代以后,范晓《动词的“价”分类》(1991),比较系统的对汉语动词的配价情况进行了研究,把动词分成三类,并按价类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他在《动词的配价与句子的生成》(1996)中对汉语动词配价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吴为章的《动词的“向”札记》(1993)中专门讨论了有关动词“向”的问题。袁毓林对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为汉语的配价研究开辟出了一片新的视野。他的《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成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专著。

1993年10月,第四届现代语言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许多学者对汉语的配价语法研究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许多学者倡议把各人研究汉语配价语法的论文汇总一下。1995年12月就召开了“第一届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这一次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汉语配价语法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于是,两本关于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论文集问世了。一本是沈阳、郑定欧主编的论文集《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收入了十三篇有关配价理论的专题论文。另一本是袁毓林、郭锐主编的《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收入了十八篇关于汉语配价的专题论文。其内容主要都是运用配价理论来具体研究、解释一些现代汉语语法问题。

第二章汉语配价理论的研究

2.1汉语动词配价的性质研究

关于配价语法的性质,国内外学者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配价语法属语义平面,有的学者认为属句法平面,还有的认为是属“语义——句法”平面。

认为配价属语义平面的学者是因为看到了汉语句法形式较灵活,句法的省略、移位、隐含等现象较多的特点,一种语义成分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句法表现,所以认为动词的配价由词汇意义来决定。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廖秋忠、范晓、张国宪、周国光等。廖秋忠指出:“支配成分主要是语义即认知上的概念。支配成分的从缺,指的是句中某些语义成分的从缺,而不是某些句法成分的从缺。”范晓指出:“动词的价分类,是属于一种语义分类的。句子的语义平面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动核结构(或称述谓结构),一是语态(时、体、态、语气等等)。动核结构是语义平面的基本结构,动核结构是一种语义结构,也就是一种深层结构,它是构成表层句子的基础。”张国宪和周国光都明确地指出:“配价是一种语义范畴,决定配价的是词语的词汇意义。”

认为配价是句法平面的学者则认为词汇意义并不能准确判定动词的配价成分,跟动词有语义联系并不都是配价成分,还一定要在句法结构中得以实现,才能算成动词的配价成分。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朱德熙、袁毓林。朱德熙先生在分析动词“向”时,是有意识回避语义问题的,所以引入了“潜主语”、“潜宾语”这些句法概念,但是这里的“向”也不是纯粹句法的。袁毓林认为:“‘向’的基础是动词在句法结构中与名词性成分的组合功能的潜势,因而‘向’是建立在句法基础上的语法范畴,是动词的组合功能的数量表征。但是,应当承认,动词的‘向’是有相当的语义基础的。但是,动词的这些语义要求(涉及到的个体数目)一定要在句法结构中得到实现,才能计入‘向’的指数。”

而认为配价属“语义——句法”平面的学者则看到了前面两种观点各有利弊。持配价向是一种“语义——句法”范畴的有吴为章、陈平、文炼、金立鑫等等。

吴为章认为:“逻辑——语义‘向’,是认知上的概念,接近于深层格。它是各种语言所共有的,是难以准确确定其数量的,是无序的。而不和语义相关联的纯形式的句法‘向’是不存在的。任何句法的‘向’都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它是逻辑——语义的‘向’在具体语言结构中的实现,是因语言而异的,是有确定的数量的,是有序的。语法学引入‘向’的目的既然主要是为了说明动词的支配功能以及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么它对‘向’的解释,就应当是‘句法——语义’的。”陈平认为动词和名词性成分之间可以发生种种语义和句法上的联系。文炼、袁杰指出语法学家从化学中借用“向”这个概念,并不是说明一个句子的语义表现,而是要说明动词(或形容词等)构句时所受的语义制约。也就是说,动词离开了句子,并没有失掉“向”。他认为句法安排是定位的,

而语义关系是不定位的。

笔者看来,任何语法研究,如果没有语义的可验证性和句法的可操作性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必须遵循语义和句法相结合的原则。因此,笔者认为配价的性质应属于“语义——句法”平面上的概念,在本文讨论二价动词语义价的同时,结合句法予以验证。

2.2 汉语动词配价的确定

配价是一个重要的“句法——语义”范畴,基于这一点,对“配价”的辨别和确定,必须遵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这条语法分析的总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朱德熙、文炼、吴为章、朱景松、范晓、袁毓林、沈阳和周国光等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虽不一致,但都认为确定配价应该以语义分析为基础,同时得有形式上的可操作性。

朱德熙首先提出:“根据能和多少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来确定动词的向。‘只能跟一个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的动词叫单向动词’,‘能够跟两个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的动词叫双向动词’,‘能够跟三个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的动词叫三向动词’。”但是朱先生没有明确说明动词和名词性成分之间的联系是句法上的还是语义上的。从他的例子来看,动词配价的由必有补足语、可有补足语、自由说明语决定。

文炼指出,与动词发生联系的名词性成分有两种一种是强制性的,如果没有语境的帮助,一定要在句中出现。一种是非强制性的,根据表达的需要,在句中或出现或不出现。“单向动词要求一个强制性名词成分与它同现”,“双向动词要求两个强制性名词与它同现”。后来,文炼又与袁杰又进一步讨论了动词所联系的成分不限于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与谓语动词在句中同现的成分可分为三种:必有行动元(或称必有补足语),可有行动元(或称可有补足语),自由说明语。这三种成分可以通过省略法(也称消元法)来区分,并指出确定汉语动词的“向”是由必有补足语和可有补足语共同来决定的。这与赫尔比希的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吴为章认为,决定汉语动词“向”的是一个句子中与它同时出现的必有的成分。后来,她又进一步认为“决定汉语动词的‘向’的因素,是在一个简单句中与动词同现的必有成分”。这是一条辨认和确定配价的方法原则,它包括简单句

确认规则、同现限制规则、和无标记形式规则。她所说的简单句是一个句法和语义都自主的最小主谓结构。界定了简单句以后,吴为章又对“同现限制”作了说明,认为同现限制包含语义限制和句法限制。最后,吴为章指出了动词的配价应当是无标记的名词性成分,由介词引出的有标记的名词性成分不能成为动词的“价”。

朱景松认为,确定动词的价,首先要分清动词与名词性成分在语义上和语法上这两类不同的联系;分清动词在语法上联系若干名词性成分的功能(可能的)和在具体用例中实际出现的名词性成分的数目(现实的)。动词的价应该是指形式上能跟这个动词直接组合(不必借助于介词)的名词性成分的数目,不是指语义上能联系的名词的数目。能够确定一个动词价的名词性成分,是指以这个动词为中心的述宾结构的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以及出现在这个动词之前的大主语/

小主语。他还特别强调,从组合层次上确定动词的价,即是说,动词的价是有层次的,是逐步实现的。

范晓认为,动词所联系的语义成分有支配成分(或称配角成分)和说明成分(或称外围成分)。支配成分是构成动核结构(述谓结构)所必需的语义成分,具有强制性,可称为动元,一个动词所结合的动元的总和,称为这个动词的价。他对定价提出了四条标准:(1)按主谓结构里动词所联系的强制性的句法成分的数目定价;(2)按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来定价;(3)借助动元的标记(介词)来定价;(4)利用提问形式来定价,主要是利用“谁V”“什么V”“V谁”“V什么”等形式提问来测定。这四条定价形式还可以简化为两条:一条是定价的形式标准,即静态的主谓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着的强制性句法成分的数目;另一条是辨价的操作方法,即利用提问形式构造静态的基干的主谓短语。

袁毓林认为,应当在动词出现的所有句法结构中,选取与之同现的名词最多的结构,在这个句法结构中提取“向”的指数。同时,提取动词“向”指数的句法结构必须是脱离了语境的理想形式(即离境化的句子),不考虑在具体语境中某些名词性成分的省略。

沈阳确定价的方法是:首先构造一个形式化的汉语动词的句位系统。该系统为:SP1——>[NP1 V1]、SP2——>[NP1 V2 NP2]、SP3——>[NP1 V3 NP2

NP3]。建立这个句位系统的三个原则是:(1)NP原则。凡能进入SP中NP位置的名词性成分,且不违背原则2、3,都可以充当SP中的NP。(2)V前NP原则。V前必须有NP。V前的NP不能加上介词(表被动的“被、给”等除外)。(3)V后NP 原则。排除所有能出现在V前的NP,所有能在V后充任宾语的名词性成分(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都属于V后NP。这样,根据一个动词在句位SP规定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可能支配几个NP就可以判定该动词的价。沈阳对动词“价”的判定是首先限制句型框架,然后对进入框架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与吴为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不过因为沈阳提出了具体的句型框架,因此更具有可操作性。

周国光认为决定动词、形容词配价的决定性因素是其词汇意义。他确定词语配价的方法是:(1)选取与具体的动词、形容词同现成分最多的句法结构。(2)分析具体的动词、形容词的词汇意义,确定其能联系的价成分。(3)把上述1和2的结果相比照,排除非配价成分(自由说明语),即得出具体的动词、形容词的配价。

李剑冲认为动词的配价用从语义和句法平面来确定。应遵循四个原则:(1)“词有定价”。即做到“依义辨价,一义一价”的原则。(2)“价”在数量上一定要有限制。必须要限制得住,不能使价的数量无限增加,主要指动作行为由多个人或多方面共同发出的多指性动词。(3)应选取与谓词同现成分最多的配价形式(句法结构)来提取配价指数或在补足了所有动核牵涉者的情况下确定配价,不能在最简单的句法结构中提取配价指数。(4)把语义为二价或三价,但句法上只能为一价的动词归入到一价动词里面。

到目前看来,研究汉语动词配价的确定已见成就,但是否把介词引进的名称性成分当作配价成分这一问题,还一直存在着争议。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不把介词引入的词语看作配价成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吴为章、沈阳、马庆株、朱景松等;另一种是把某些介词引入的名词性成分当作配价成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袁毓林、韩万衡、杨宁。其中有两位学者对在这一争论不休的问题提出了创造性的建议。袁毓林的配价层级思想把有、无介词分成两个层面考虑;马庆株则提出了“直接配价”和“间接配价”的思想,“直接配价”指在最小的主谓结构中不借助于介词所能联系的成分的数量,“间接配价”指借助于介词实现的配价。

这些问题的讨论是研究汉语配价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前提。只有对动词配

价成分的确定有了定性的判定,才能对汉语动词配价的微观研究进行深一步的探讨。本文就是运用沈阳的句位系统三原则首先确定出《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二价动词,再进一步讨论二价动词的基本句式、特殊句式和变换句式的。

2.3 汉语配价的价类研究

配价语法“价”的分类是根据“价”的性质和“价”的确定共同决定的。由于最开始学者们对汉语配价性质的看法没有统一,以及研究范围的选择不同,结果就导致了对“价”的分类认识有所差别。

吕叔湘在《分析》中已涉及动词的支配能力的数量化——动词的价数问题了,可以说已把动词分为“双系”和“单系”,动词的配价分类的思想也已初步提出。

朱德熙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明确提出了单向动词、双向动词和三向动词的分类。

李临定在《现代汉语动词》中认为,动词的“系”指动词联系宾语的数量情况。按语义关系把宾语分为十种,只能联系一种宾语的称为“单系动词”,能联系两种宾语的称为“双系动词”,能联系三种宾语的称为“三系动词”,依次类推。然后研究动词跟其各种系属成分的句法配置,指出动词的“系”可以有单联系形式和综合联系形式。据此可以给动词分类,并以不同的系的动词为纲来研究动词和句式之间的推演关系。

周国光(1993) 根据词语的配价能力对配价进行分类。他认为,词语的配价能力具体体现为价质和价量。根据价质可以分为体词价、谓词价和复合价。体词价又可再分为施事价、受事价、工具价、质料价、结果价等。谓词价又可分为行为价、事件价、现象价、意愿价等。复合价是体词价和谓词价的结合。价量指一定的词语能够关联多少配价成分的能力。根据价量,可分为一价、二价、三价等。词语的配价是综合性的,是价质和价量的统一。

邵敬敏(1995)认为要区别两种不同性质的“价”:“语义价”和“句法价”。

范晓(1996)把动词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三大类,并给出了每类动词构句时的动元(配价成分)的配置式。

吴为章把表现动词向的句法形式分为基本式以及与基本式相对应的省略式、扩展式和变换式。省略式指“必有成分”省略的句式,扩展式指句子中包含“可有成分”的句式,变换式指基本式通过某些句法手段而产生出来的句式。

奥田宽(1982) 把现代汉语形容词分为单向(一价)形容词和双向(二价)形容词。

刘丹青(1987) 根据形容词的向区分了单向形容词、双向形容词和相向形容词。

袁毓林受朱德熙对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的直接影响,着手对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从配价的角度看,袁毓林认为现代汉语名词可分为无价名词(或零价名词)和有价名词两大类,这是根据名词有无配价要求分类的。有价名词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谓词派生出来的,另一类不是从谓词派生出来的,它们往往包含一个降级述谓结构。其中根据其支配能力又可以分为一价名词和二价名词两小类。

谭景春(1992) 对双向形容词和多指形容词作了更为细致的研究。根据形容词的语义特点和句法分布状况,把双向形容词分为三类:(1)表示熟悉和陌生的。(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的。(3)表示某种作用或效果的。根据语义把多指形容词分为三类:(1)表示类同、不同或一致、分歧等意义的。(2)表示完全、齐备、稀密和多少等意义的。(3)表示彼此关系亲疏、远近等意义的。

张国宪(1993) 对配价的分类是:数量类、性质类、特征类、语用类。根据补足语的稳定性程序,可以分为静态价和动态价。静态价由词汇意义决定,动态价则是因语法、语用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价的数量、性质的变异。根据谓语形容词所带补足语的数量,分为单价、双价和三价;根据谓语形容词对所带补足语的强制性程度,分为必有价和可有价;根据补足语是否有标记(介词)分为有标记价和无标记价;他以形容词的词汇意义为主要参数,结合形容词对句法结构的选择,把现代汉语形容词分为单价、双价和三价三类。这三类根据补足语的性质,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五类。在单价、双价和三价这三类形容词内部,形容词对句法形式和补足语的选择限制是不同的,可以进行更细的分类。

尽管对汉语的“价”分类不同,但是笔者还是赞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汉语动词有四个价类:零价、单价、双价、三价(或零价、一价、二价、三价),例如傅雨贤和廖秋忠、沈阳等等。另外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汉语动词只有三个价类:单价、双价、三价,例如朱德熙、范晓等。鲁川从语义角度出发,推翻了动词配价只能是三价的看法,认为在汉语中存在着四价动词。如“买”,与其相联系的有买者、成交价、售货者和货物四个配价成分。刘钦荣在鲁川的理论基础上总结

出四价动词构成的基干句模。但这种看法还值得商榷。还有学者提出了“准双向”动词,这类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及关系通常由两个方面的人或事物参与,例如“结婚、商量”等等。正因为这个特性使这些动词的句法结构跟一般的双向动词的句法形式有所不同,所以笔者把“准双向”动词列入到二价动词的特殊句式中进行了讨论。

第三章汉语二价动词的研究

3.1汉语二价动词的研究现状

“二价动词”是动词配价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我国传统语法对动词中与三价动词大致相当的双宾动词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以动词为中心而构句时由深层语义结构映现为表层句法结构的状况和条件,以及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同现关系,并据此划分动词次类的角度来研究的学者却不多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语法学界对“三价动词”的研究比较重视,虽专篇或专节论述“三价动词”的文章不多,但涉及的文章却不少。由于语法学者对“价”(又称“向”、

“项”或“元”)的确定原则与方法有差异,故在不同语法学者看来“三价动词”的范围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学者倾向于“三价动词是与三个必有成分联系的动词”。

现代汉语的配价研究从发展到现在,对一价动词和三价动词的研究比较深入透彻,考察得比较全面,描写得也比较详尽。而二价动词虽然相关研究也比较多,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考察。原因之一是二价动词数量众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即使大家对配价理论的认识是统一的,也还需要众人合作,一小类一小类的去考察去分析,才能建立起二价动词的整体框架。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整个汉语动词的配价层级建构才可能得到完善。目前对二价动词的研究主要还是按照各家的分类标准一类一类的进行的。其中有针对二价动词的某一范畴的语义特点来进行研究的,并探索其相关的句型,也有对某一特定句式中的二价动词进行研究等。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戴耀晶的《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探索》,从配价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的基本句型及其移位变换规则。

任鹰在《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句型移位规则再议》中对其中动作类二价动词句型价语的移位规则提出了疑议。

范晓的《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从语义平面提出句模的概念,认为“句模是动核结构生成句子时与句型结合在一起的语义成分的配置模式,是根据句子语义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类别。”从语义角度研究了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张丹的《现代汉语情绪类二价动词研究》中,提出了情绪类二价动词的鉴别框架,比照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总结出了情绪类二价动词的基本句型及变换规则。

袁毓林的《准双向动词的研究》涉及到这样一些动词: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及关系通常由两个方面的人或事物参与,例如“结婚、商量”等等。正因为这个特性使这些动词的句法结构跟一般的双向动词的句法形式有所不同,其中的一个人或事物出现在介词宾语的位置上,介词后的成分是否看作配价成分有争议, 袁毓林和刘丹青分别将其称为“准双向动词”和“相向动词”。

蔺璜讨论了《二价不及物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通过设五个框架(A:

N1+PN2+V、B:N1+V+PN2、C:N2+N1+V、D:N1+V+N2、E:N2+由N1+Vd)来鉴定二价不及物动词及其所构成句式的描写,提出了这类动词特有的语义特点和句法功能。总结出二价不及物动词,既是二价动词的非典型成员,也是不及物动词的非典型成员。

张宜生在《交互动词配价研究》中指出二价交互动词有两个框架:N1跟N2—(O);SNs—(O),其中N 1、N 2 分别代表动词所关涉的两个方面,SNs代表N1和N2的联合形式,以O代表动词所带的宾语这类动词的配价指数相对模糊,是历来各家分歧的根由所在。

徐峰在《“交互动词配价研究”补议》对张文从同现选择角度对交互动词的语法功能与表义方式等探讨中,修正了交互动词的定义和Va2类中某些动词的分析处理不妥之处。

周红的《动宾式动词配价分析》,涉及到真二价和准二价动宾式动词的价质分析(二价动宾式动词的句法表现不同,其价质表现也不同)以及准二价变成真二价(必须用介词引入不同成分的语义角色而带上宾语,语义角色受事程度越强,越容易移至宾语位置。由此可见,语义结构对句法结构具有决定作用。

除了学术论著外,还有学者发表了学位论文探讨二价动词的问题。

吉益民的硕士论文《二价动核句语序的认知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了二价动核句语序的生成机制和理论动因。

于景超的硕士论文《含时量成分的二价动词句研究》研究了时量成分位于含有两个显性论元的二价动词后的情况,考察了时量成分和与之同现的其他句法成分在表现形式和语义表达上的一些相互限制条件,说明了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和表义上的差别,尽可能的从功能上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解释。

高俊杰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的配价研究》中探讨了在存现句中二价动词的语义特征及句法框架。

王慧的硕士论文《二价动词与宾语》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二价动词与宾语的问题。特别是运用范晓的二价动词分类讨论了二价动词不带宾语的变式句(宾语移位至主语位置的情况、把字句以及被字句)和省略NP两种格局。还讨论二价动词进入带双宾语这种句式后就变成了动态的三价的情况。得出二价动

词本身仍然是只有两个论元,但是带了双宾语之后,其实是增加了一个论元而实现的。从研究各种情况之后总结出二价动词和宾语关系的全貌,对二价动词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李敏的硕士论文《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根据直接宾语位移的方向将双宾句分成两种类型外向句和内向句。通过句式研究发现了它们都可以接受事论元,但是外向句还可以容纳结果论元,排斥材料论元。而内向句正好相反,它可以容纳材料论元但排斥结果论元。此外对能够进入到双宾句中的动词重新进行了划分,将所有双宾动词分为强外向动词、弱外向动词、离心动词、无向动词、向心动词和内向动词。

张林的硕士论文《试论汉语中二价及物动词的两类不带宾语现象》探讨了及物动词带宾语和不带宾语的两种形式。采用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范晓的二价动词分类对各类二价及物动词及动补短语进入“a‘s(x)+v+0(Y)’——>b‘S(Y)+V’对应格式”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出汉语中两种“a一>b对应格式”的基本框架及特征。

这些著作和论文的发表有对二价动词各种小类的研究,也有对二价动词配价情况的研究,还有对某一句式中的二价动词的研究,但是目前我们仍然不能掌握二价动词的全貌。我们对二价动词的数量、以及二价动词所构成的基本句式、特殊句式、变换句式等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这也是笔者研究此论文的初衷,想全面地考察二价动词,来填补二价动词整体研究的一个空缺。

3.2二价动词的定义

二价动词是只能联系两个必有成分的动词。一般都有主语和宾语的对立,其必有成分一般由施事和受事等成分充当。本文运用沈阳的方法是来确定《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二价动词。首先建立一个形式化的汉语二价动词的句位系统。该系统为SP2:NP1+V2+NP2。并对进入这个句位系统的NP限制了三个原则:(1)凡能进入SP2中NP位置的名词性成分,且不违背原则2、3,都可以充当SP2中的NP。(2)V2前NP1原则。V2前出现的NP中必须有一个NP前不能加介词(表被动的“被、给”等除外),一般是表施事的名词性成分,此NP为V2前NP1。(3)V2后NP2原则。必须有且只有一个能在V2后充任宾语的NP,一般是表受事、对

象、处所、目的等名词性成分(表施事的除外),此NP属于V2后NP2。本文通过结合SP2的句法结构和V前、后NP的原则,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确定出了1145个二价动词,见下表:

A

挨āi、挨ái、爱、爱好、爱护、爱惜、安2、安插、安排2、安慰、安置、熬

B

巴结、拔、把握、霸占、摆、摆弄、摆脱、搬、办、办理、拌、绑、包、包含、包括、包围、剥、保持、保存、保护、保留、保卫、保证、报复、报销、抱、抱怨、暴露、背bēi、背bai、奔、逼、比、比较、比赛、闭、避、避免、编、变2、变化、辩论、标、表达、表决、表示、表现、表演、表扬、拨2、剥削、驳斥、补2、布置

C

擦、猜、裁、采、采购、采集、采纳、采取、采用、踩、参观、参加、参考、藏、操心、操纵、测、测量、测验、插、查、拆、拆除、搀、缠、产生、铲、尝、唱、抄、抄写、超过、朝、吵、炒、扯、撤、撤销、陈述、称2、称赞、成2、成立2、成为、呈现、承担、承认、乘、盛、吃、冲、充满、重复、抽2、抽查、愁、筹备、出、出版、除、锄、处罚、处分、处理、穿、传2、传达、传染、喘、串2、闯、创造、吹、刺激、凑、促使、催、存、搓

D

搭2、达到、打2、打扮、打倒、打击、打破、打听、逮、代表、代理、代替、带、逮捕、戴、担任、担心、耽误、掸、当、当心、挡、捣、捣乱、倒dǎo2、到达、倒dào2、倒退、得d?2、得到、得dě、登、登记、等、等待、等候、等于、滴、抵抗、颠倒、点、垫、惦、惦记、钓、调、调查、调动、掉2、叠、叮、盯、钉dīng、顶、订、钉dìng、定、丢、懂、动、动弹、动员、冻、斗、斗争、逗、督促、读、堵、端、端正、断2、断绝、锻炼、堆、对2、对待、对抗、兑换、蹲、多、夺、夺取、躲、躲避、剁

F

发2、发表、发愁、发动、发挥、发明、发现、发行、发扬、发展、罚、翻、翻译、反对、反抗、反省、反映、犯2、方便、防、防备、防守、防止、访问、放、放弃、放松、放心、费、分、分别、分裂、分析、粉碎、丰富、缝、讽刺、否认、扶、服从、俘虏、符合、抚养、负担、负责

G

改、改变、改革、改进、改良、改善、改造、改正、盖、干扰、干涉、赶、感到、感动、感谢、干、搞、告别、搁、割、跟、跟随、耕、公布、攻击、巩固、贡献、勾结、勾引、够、估计、鼓动、鼓励、雇、刮2、挂、拐、怪、关、关心、观察、管、管理、贯彻、广播、逛、规定、跪、滚、裹、过

H

害、害怕、喊、号召、喝、核对、合、合作、恨、轰动、哄hǒng、哄h?ng、后悔、呼吸、忽视、糊、护理、花、划huá、化、化装、划huà、画、怀念、怀疑、欢迎、换2、恢复、回2、汇报、回忆、会、混2、和hu?、活动2、和hu?、获得

J

积累、集合、集中、挤、计较、计算、记、记得、记录、纪念、忌妒、继承、寄

存、寄托、加、加强、加入、夹、假装、驾驶、坚持、监督、监视、兼任、煎、捡、检查、检讨、检验、减、减少、剪、见、建立、建设、建筑、健全、鉴别、讲、讲究、降、降低、交2、交代2、交换、交际、交流、交涉、浇、嚼、搅、叫2、校对、教训、教育、接、接待、接见、接近、接洽、接收、接受、揭、揭发、揭露、节约、结合、结束、解、解放、解决、解散、解释、介绍、戒、紧、尽、进、进攻、进行、经过、经受、警告、警惕、纠正、救、举、举行、拒绝、具备、具有、锯、卷、决定、掘

K

开2、开除、开动、开辟、开展、看kān、砍、看kàn、看见、扛、抗议、考、考虑、考验、烤、靠、靠近、磕、克服、啃、恐吓、控诉、控制、抠、扣、扣留、夸、夸大、夸奖、捆、扩充、扩大

L

拉lā、拉lá、落là、来2、拦、朗读、浪费、捞、离、离开、理、理解、立、利用、连累、联合、联络、联系、练、练习、炼、量、晾、了解、裂、淋lín、淋lìn、领导、领取、留、留神、留心、流露、搂lōu、搂lǒu、落2

M

抹、骂、埋、埋没、埋葬、买、迈、卖2、卖弄、埋怨、瞒、满足、冒充、没、没有、蒙蔽、弥补、迷、迷信、描、描写、灭、灭亡、明白、明确、命令、摸、模仿、模糊、磨m?、抹mǒ、抹杀、没收、抹m?、磨m?、谋害

N

拿、挠、闹、拟定、捻、碾、撵、念、念叨、捏、捏造、拧níng、拧nǐng、

扭2、扭转、弄、虐待、挪、挪用

P

趴、爬、怕、拍、排、排除、排挤、排练、排列、派遣、盘算、判断、盼、盼望、耪、抛、抛弃、泡、陪、培养、赔2、佩带、佩服、配、配合、喷、捧、碰、碰见、批2、批发、批改、批判、批评、批准、披2、劈pī、劈pǐ、便宜、骗、剽窃、拼、品尝、聘请、评、评论、凭、泼、迫害、破、破坏、扑、铺、普及

Q

沏、期待、期望、欺负、欺骗、欺压、歧视、骑、乞求、启发、起2、气、砌、掐、迁就、迁移、牵、牵扯、牵连、谦让、签、签订、欠、强调、抢、抢劫、强迫、敲、敲诈、撬、切、切除、亲、侵略、侵占、轻视、清理、清洗、请、请求、请示、庆祝、求、区别、驱逐、取、取得、取消、去、劝、劝解、缺、缺乏、确定

R

染、让2、扰乱、绕、惹、热、热爱、忍、忍受、认、认得、认识、任凭、扔2、容纳、揉、入

S

撒sā、洒、撒sǎ、赛、散、散布、散发、扫、杀、筛、晒、删、扇、闪2、伤、商量、上2、捎、烧2、少、赊、舍得、设计、射、申请、伸、深入、审、审查、升、生2、生产、声明、省、胜、剩、实践、实现、实行、拾、拾掇、使、使唤、使用、侍候、试、试验、是、适合、适应、收、收获、收集、收拾、守、受、梳、输2、熟悉、属于、数、树立、刷、摔、率领、拴、涮、睡、顺、顺从、说、说服、说明、思考、撕、松、送2、搜查、搜集、算、算计、损害、损失、缩2、缩小、锁

T

踏、抬、抬举、贪、贪图、贪污、摊、谈、谈论、弹、坦白、叹、探、探望、躺、烫、掏、逃、逃避、淘、淘汰、讨、讨论、讨厌、套、疼2、腾、剔、踢、提、提拔、提倡、提高、提供、提醒、体会、体谅、体贴、体现、剃、替、替换、添、填、舔、挑tiāo、挑选、调、调剂、调解、调整、挑tiǎo、挑拨、挑战、贴2、听、听见、听取、听说、停2、停止、通、通过、同情、同意、统一、捅、偷、投2、投入、投降、透2、透露、突出、突击、涂、吐tǔ、吐tù、团结、推、推测、推动、推翻、推广、推荐、退2、褪tuì、吞、脱2、脱离、拖、拖延、托2、驮

W

挖、挖苦、弯、完、完成、玩儿、挽救、往、忘、忘记、望、威胁、违背、违反、围、维持、维护、慰问、闻、吻、稳定、问2、握、捂、侮辱、误会、误解

X

吸、吸收、吸引、牺牲、袭击、洗、喜欢、下2、下降、吓、吓唬、掀、嫌、限制、陷害、羡慕、献2、相信、享受、想、想念、向、象、消除、消化、消灭、小心、晓得、笑话、歇、协商、协助、写、泄露、卸、谢2、谢谢、心疼、欣赏、信、信任、形成、姓、修、修改、修理、绣、需要、叙述、宣布、宣传、选、选举、选择、削弱、学、学习、寻找、训、训练

Y

压、压迫、压制、轧、淹、腌、延长、研究、掩盖、掩护、掩饰、演、咽、养、养成、养活、要求、邀请、摇、摇晃、咬、要、噎、依靠、依赖、移动、遗留、议论、引起、引诱、隐藏、隐瞒、印、迎接、赢得、影响、应付、应用、拥抱、拥护、用、游、邮、有、预备、预防、预料、遇、遇到、遇见、原谅、怨、阅读、晕、运、运输、运用、酝酿

Z

扎zā、砸、栽、宰、在、赞成、赞美、糟蹋、凿、造、责备、增产、增加、增长、扎zhā、铡、炸zhá、炸zhà、摘、沾、展开、占领、占有、站、蘸、张望、长2、掌握、招、招呼、着2、着急、找2、召集、召开、照、照顾、照料、折腾、折磨、震动、镇压、争吵、争夺、争论、争取、征求、蒸、整顿、整理、证明、支持、支配、支使、知道、织、执行、指、指导、指点、指定、指挥、指教、指望、指责、治、治疗、制定、制造、制止、肿、种、重视、主持、主张、煮、嘱咐、住、注解、注意、祝贺、抓、转zhuǎn、转变、转移、转zhuàn、赚、装、撞、追、追求、准备、准许、捉、着眼、综合、总计、总结、走2、阻挡、阻止、组成、组织、钻、尊敬、尊重、遵守、遵照、琢磨、作、作为、坐、做

由于汉语中有不少的动词选用的义项不同,动词的价数也有不同这种现象。目前汉语界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把这种现象叫做“兼价”,范晓认为应把一个动词同时兼属几个不同的价。可后来文炼、马庆株指出“这样一来,许多动词就是兼价了,兼价一多,整个动词系统的‘价’就难以确定,实际上等于无价”。另一种办法是吴为章提出的“不单独说某一个多义动词是几‘价’,而是尽可能把它分成几个同形异义的单义动词”。朱德熙先生也主张从语法的角度对多义词

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

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 汉语(Hànyǔ)又称华语、中国话、中文等~属汉藏语系~至少15亿使用者~是中国、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语词性分类及用法~欢迎阅读参考!!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1 / 28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想——想想 试——试试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2 / 28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现代汉语词性及专题训练、答案

现代汉语词类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能带宾语的是()。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副词 2.“上来”是()A助动词B判断动词C趋向动词D及物动词 3.“不、没”都是()A程度副词B时间副词C范围副词D否定副词 4.“很、挺、十分”是()A程度副词B范围副词C语气副词D情态副词 5.“我、你、他”是()A指示代词B疑问代词C人称代词D名词 6.“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在”是()A动词B副词C介词D方位词 7.“哎哟”是()A拟声词B语气词C叹词D助词 8.代词包括()A人称代词B指示代词C疑问代词D代名词E代动词 9.虚词包括()A介词B副词C连词D助词E语气词 10.“报告”一词兼()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连词E代词 11.“和、跟、同、与”兼()A动词B连词C介词D副词E助词 12.下列语句中的“在”不属于介词的是() A我在家B他在黑板上写字C把东西放在桌子上 D他在看书E在家要孝顺父母 1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介词“跟”的有()。 A我跟他一起去的B你跟他要C谁跟谁都没关系 D你抽空跟他谈谈E你快跟着我走 二、指出下列词的词性: 非常()这里()前后()小()哪里()终于()已经()不()赋予()轰隆()得()大()忽然()简直()才()半夜()除了()很多()勇敢()思想()啊()或许()只好()二万()迅速()进来()仅仅()立刻()热爱()十几棵()喜欢()大约()次()哗啦()下去()斟酌()怎样()起来()晚上()亩()前面()或者()对于()跟()是()三百()美丽()叮当()夏天()鲁迅()我们()批评()的()吧()平坦()有()变化()十分()自己()聪明()从()专家()扩大()缓慢()应该()按照()回来()喂()马上()消失()飞机()许多()简直()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这件事已经讨论过了。(过)()(2)天渐渐冷起来了。(渐渐)() (3)他正在教室里看书。(正)()(4)自行车他骑出去了。(出去)()

华师大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2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构词的备用单位。 3兼类: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 法功能的词。 4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 5零声母:有一些音节的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这就是说,它们的声母是“零”,所以把不用辅音充当声母的字称为“零声母字”。 6离合词: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洗澡”、“理发”合起来算一个词,分开用时“我洗了个澡”,“我这个月理了两次发”,算两个词。这类词称之为离合词。 7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方面。 8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语气上紧,隔开分句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结构上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9辅音的发音部位:指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分,例如发辅音【p】时,上下唇形成对气流的阻碍,因此,双唇就是【p】的发音部位。 10成词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成词语素,能够单独成词,也能够跟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11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适应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将甲类词偶尔或临时用在乙类词 上,这就是词的活用。 12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分出来的类。共分成两个大类:单句和复句。 1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14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以义项为单位)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又叫词汇场,有时简称义场或词场。 15语法功能:词与词相结合的能力和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16语义指向:是句子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指非连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最新中文动词大全教学内容

中文动词大全 一、基本解释: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如‘走、笑、有、在、看、写、飞、落、保护、开始、起来、上去’。 二、动词的分类: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说、看、走、听、跑、唱、喝、敲、坐、吆喝、盯、踢、闻、摸、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存在、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觉的、思考 表示判断:是、为、乃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宁可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表示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三、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有受伤吗?(错)受伤没有?(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现代汉语语法题库-(带答案)

第四章语法 一、填空题 1、语法这一术语可有三种含义:语法规律、(语法科学)、语法教材。 2、分析语句的结构和功能的目的在于(区别异同、辨明意义)。 3、语法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把大类分成小类,另一是(把整体切为部分)。 4、对现代汉语的词进行语法分类,必须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 5、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 6、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根据能否作句法结构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7、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 8、现代汉语特殊的词类有两类,一是(叹词),另一是拟声词。 9、量词包括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 10、不能带宾语的和只能带施事宾语或处所宾语的动词一般叫(不及物动词)。 11、加词包括(副词)和区别词两类。 12、副词的语法特点是一般只能充当(状语)。 13、(代替)功能就是代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4、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15、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以及“所、似的”等其他助词。 16、词与词的组合包括实词与实词、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可统称为(短语),也有叫词组的。 17、在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关系项叫做句法结构成分,简称(句法成分)。 18、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它和词或短语构成介词短语,主要作(动词和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的修饰语。 19、从语义关系上看,主语可以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关涉主语。 20、在偏正短语中,起限制或描写作用的成分叫修饰语,修饰语主要指(定语和状语)两种句法成分,被修饰的成分是中心语。 21、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每一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不同的语气。 22、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复说语)和插说语两种。 23、复说语有称代式复说语和(总分式复说语)两种。 24、根据结构关系,单句首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句型。 25、非主谓句主要有名词句、(动词句)、形容词句和叹词拟声词句四种。 26、根据主谓句中谓语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主谓句分为四种,即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 27、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称连动句,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是(兼语句)。 28、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的句子一般叫(存现句)。 29、复句一般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类。 30、因果复句可以分为(说明因果的因果复句)、推论结果的因果复句、说明目的的因果复句三类。 31、假设条件句复句可以分为充分条件句、必要条件句和(无条件句)三类。 32、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关联词语 )。 33、倒装句是有一定特点的句子,首先倒装的部分可以(复位(或还原)),其次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题第一章: 绪论 1.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2.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3.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 言。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 代xx著作为语法规范。 5.方言: 方言俗称地方话,它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的 人民使用的语言。 6.基础方言: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第二章: 语音

从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一定意义的声音叫语音。 2.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颤动的快慢。 3.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颤动的幅度的大小有关。 4.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的颤动的时间的久暂。 5.音色: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6.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7.辅音: 辅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喉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8.元音: 元音是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9.音节: 音节由音素构成,是交谈时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单位。 10.声母: 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

韵母,位于音节的后段,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 12.声调: 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13.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14.发音部位: 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叫做发音部位。 15.声母的发音方法: 指的是,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 16.调值: 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17.相对音高: 相对音高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调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幅度。 18.调类: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19.儿化: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20.辅音音位:

[原创]汉语动词的分类和其语法功能

[原创]汉语动词的分类和其语法功能汉语动词的分类和其语法功能 2.1 汉语动词的分类 动词定义: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能带宾语,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动词的语义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特征的动词往往就有不同的功能。例如: ~ 小李 II 睡了。(充当谓语) ~小李 II 已经睡了。(充当谓语中心) 动词的分类例子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指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动词,具备动词的主要语跳、看、听、画、写、走、研究、买法特征,是典型的动词。 心理动词爱、恨、憎、讨厌、妒忌、 ~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动词。失望、思念、感到、觉得、以为能愿动词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想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要、要想、敢于 ~能愿动词主要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作状语,不能直接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ei)、带体词性宾语。该、当、须得 ~能愿动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但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助词,但有些能愿动词可以用在“不,不”和“,不,” 的格式中。 判断动词是 ~判断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主要作用是对事物加以判断 或说明。 ~判断动词后面带体词性宾语,构成述宾短语。

趋向动词单音节趋向动词:上、下、进、出、 ~是表示动作行为趋向的动词。过、开、起、回、来 ~趋向动词既可以单独作谓语(谓语中心),也经常用在多音节趋向动词:上来、下来、进来、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趋向出来、过来、回来、下去、进去、出 去 使令动词使、令、叫、请、让、教派、 ~使令动词是表示命令或请求的动词。催、逼、求、托、命令、吩咐、鼓励、 动员、组织号召表示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有、没、在、变、停、蹲、 发展、开始、继续、消失 2.2 汉语动词的语法功能 动词语法功能说明例子词形变化大多数动词可以重叠。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 有AA式。第二个音节读轻音。想想、说说、看看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主要有ABAB式。第二、 第四个音节都读轻声。研究研究、学习学习、 这两种重叠,带有“尝试”的意味。表示动作 的时间短,程度比较轻微。检讨检讨多数动词能够带宾多数的动词是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在1.弟弟II 在学习国语语法。语及物动词后面加上宾语,称为粘宾动词(例子 1),也可以不带宾语(例子2)。不及物动词2( 属于大家。 就不能带宾语(例子3)。 3. 这部戏我看过了。

对外汉语现代汉语之语法改错

对外汉语现代汉语之语法改错 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语法错误,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2分) (1)通过这个故事,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人首先要自尊,然后别人才会尊重你。 (1)删除“通过”或删除“使”。原句主语残缺,删除“通过”后,“这个故事”成为主语;删除“使”后,“我们”成为主语。 (2)学校提倡普通话。(2)“提倡”后补上动词“讲”。原句动宾搭配不当,“提倡”后面要跟谓词性宾语,不能跟体词性宾语。 (1)王朔到底是谁吗?(1)“吗”换成“呢”。疑问语气词“吗”不能用于特殊疑问句。 (2)她买了羊皮一件黑色的大衣。(2)“羊皮”换到“大衣”前。语序不当。多重定语出现时,跟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越密切,语序上就越靠近中心语。跟数量和颜色相比,“羊皮”指的是大衣的质料,与大衣的语义联系最紧密,所以应该直接放在“大衣”前。 (1)我在了家听着音乐看着书。(1)删除“了”。搭配不当。介词“在”后面不能加“了”等动态助词。 (2)济南的冬天有时比北京很冷。 (2)“很”改成“还”。搭配不当,比字句中作中心谓语的形容词可以受“还”等副词修饰,不能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 (1)老师送两本书我。(1)双宾句表人的间接宾语位于表物的直接宾语之前。改成:“老师送我两本书。” (2)我们高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的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2)句中“我们高年级的同学”和“我们”都可以作句子主语,一个句子在状语前后各出现一个主语,造成主语多余。改为:“我们高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的说,都能认真听讲,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或:“在上课的时候,一般的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1)我上个月旅行了一下上海,觉得那里真的很不错。 (1)将“旅行了一下上海”改为“到上海旅行了一下”。动宾搭配不当,将不及物动词“旅行”错用成了及物动词。 (2)小王昨天在西单商场买了绿色的一件羽绒服。 (2)将“红色的一件大衣”改为“一件红色的大衣”(或:将“一件”移动到“红色”的前面)。多层定语的语序不当,表示数量的定语一般要放在表示颜色的定语的前面。 (1)他打算访问北京的事情,到时再顺道去下天津。 (1)删除“的事情”。动宾搭配不当,“打算”只能带谓词性宾语,不能带“访问北京的事情”之类的体词性宾语。 (2)虽然他再聪明一百倍,我也不会把这工作交给他。 (2)将“虽然”改为“即使”。关联词错用,“虽然”用于转折复句,不能用于假设复句。 (1)他刚来工厂没多久,很多东西都不熟悉,你应该多帮忙他。(1)动宾搭配不当,将不及物动词“帮忙”错用成了及物动词。(2)你要是一分钟内把这道题能解开,那就让你去参加比赛。 (2)将“能”移动到“把”前面。语序不当,“把”字句的能愿动词需放在介词“把”的前面。 (1)我昨天在路上偶然会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友。(1)“会见”改成“遇见”。搭配不当,“会见”是有意的行为,不能受“偶然”修饰。(2)真是没办法,他竟然再做错这道数学题了。 (2)“再”改成“又”。搭配不当。“再”表还没有发生的重复事件,做错的事件已经重复发生,应该用“又”。 (1)他把这些活儿不能干完。 (1)“把”字句中的否定词“不”常位于由“把”构成的介宾短语之前,而不是位于述语之前。改为:他不能把这些活儿干完。 (2)每个问题都应该讲讲清楚。 (2)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讲讲”动词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不能再带结果补语“清楚”。若带结果补语“清楚”则不需重叠动词“讲”。改为:每个问题都应该讲讲。或:每个问题都应该讲清楚。 (1)我们明年快要毕业了。 (1)“明年”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快要”表示时间上的不确指,与“明年”在语义上矛盾,应换成“就要”。改为:我们明年就要毕业了。(2)这次会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2)语序不当,句中“广泛的”修饰动词“交换”,把状语误用作定语。改为:这次会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广泛的交换了意见。 (1)机器开工后突然故障,造成了生产上的损失。(1)“故障”改成“发生故障”。搭配不当,将名词“故障”错用成了动词。 (2)出去春游,要注意防止不发生事故。(2)删除“不”。否定词多余。 (1)海军方阵踏着强健的步伐,穿过了检阅台。 (2)通过这个故事,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人首先要自尊,然后别人才会尊重你。 (1)我们要帮忙他走出这个困难的局面。 (2)由于奥运会的成功举行,为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绪论 1、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现代汉语:广义的包括各种方言,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 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 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4、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 5、共同语:人类社会统一体所通用的语言。 6、能记:是能为人们以某种方式(如视觉、听觉)感知得到的外在形式; 7、所记:是符号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或内容; 8、语系:依据共同历史来源划分出来的类别,同一语系的语言还可以依据亲疏关系划分出若干语族和语支; 语音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就是语音。 2、音高: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 3、音强:声音的强弱,也叫音势或音量,决定于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幅度的大小。 4、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 5、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个性、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黄本) 6、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7、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断,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 8、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9、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10、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11、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 12、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转道鼻腔流出,发出鼻音。 13、边音:发音时舌尖和上腭的某一点接触,形成阻碍,舌的两边松弛、自然,气流沿舌的两边(或一边)流出,造成边音。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类12种词性。一类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一类是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

“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和 语法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 3.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4.-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 汉民族共同语。 5.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 艺作品语言,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服务,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6.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是语言的地域分支。 7.次方言:由于在同一方言内部仍存有语言分歧现象,常常把一种大方言再分列若干方言片,又称次方 言。 8.地点方言:次方言下再分成一些小的方言点称作“土语”,即地点方言。 9.共同语:人类社会统一体所通用的语言。 6 能记:是能为人们以某种方式(如视觉、听觉)感知得到的外在形式 7 所记:是符号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或内容; 的交际职能能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这个物质载体才能表达出来。一切语音都具有三方面的性质,即物理性质、生理性质和社会性质。 2. 出的声音就高;反之,声音就低。汉语的音调有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是音高的变化。 3. 的幅度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普通话语音的轻声和非轻声音节的主要区别就是音强的不同。 4. 反之,声音就短。在普通话中,轻声音节的音长要比非轻声音节短一些。 5.,指的是声音的个性、本质、特色,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本质特征, 是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的不同形式(包括发音体的不同、发音方法的不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的不同)决定的,只要其中有一项因素改变,就可以形成不同的音。 6. 出的就是音素。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两大类,普通话语音共有32个音素。 7.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 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8.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9.07/05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 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汉语里的塞擦音有j q zh ch z c 10.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

现代汉语词性

现代汉语词性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 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汉语动词分类

汉语动词分类 动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语义特征,动词可以分为: 动作动词:如:跑、看、听、说、写、走、研究、买等 存现动词:如:在、有、发生、出现、具有等 关系动词:如:是、像、姓、属于、成为、仿佛等 能愿动词:如:会、能、可以、能够、要、肯、必须、应该等 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回、上来、进去等 心理动词:如:爱、恨、想、喜欢、讨厌、希望等 使令动词:如:使、叫、让、请、要求等 注意: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和形容词仍存在区别,即心理动词一般可以带宾语,而形容词一般不可以。 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分为: 及物动词: 谓宾动词:宾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如进行、加以、开始等 体宾动词:宾语是名词。如学习、吃、保护、给、送、借等 不及物动词:咳嗽、游行、休息、毕业、来、失败、见面等 这种分类看上去种类繁多,似乎没什么用处,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如汉语中有的动词后能带“了”,有的却不能(关系动词、能愿动词);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有的能重叠,有的不能(能愿动词);有的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心理动词),有的却不能。如果没有以上分类,这些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是应该了解这些术语的。除了上述分类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下动词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动词的情状分类。从意义上说,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或状态,这些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动词最基本的特性是时间性。动词本身在时间意义上表现出的各种状态,比如持续的、瞬间的、静态的等等,就是动词的情状。根据动词前面能否接“在”、“正在”,后面能否带“着”、“了”或时间短语等语法形式,可以把动词分为一下几类。 根据动词的情状,可分为: 静态动词:前不可加“正、在”,后不可加“着、了”等。如姓、是、有等。 持续动词:前可加“正、在”,后可加“着、了”等。如登、盼、看、听等。 终结动词:意义本身包含着终结点。如成为、放松、抓紧、改正、提高等。

现代汉语

2009年10月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等级考试基础综合(模拟题一) 一、填空题(共10分) 1.“chángjiāng(长江)”这两个音节包含个音素。 2.在普通话音节中,能充当介音但不能充当韵尾的元音是。 3.根据“六书”理论,“看”字的造字法是。 4.在汉字形体演变史中,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5.最小的表达单位是。 6.“老师买了一台电视机”这句话中,可以分出个不成词语素。 7.“爪牙”的本义是“得力助手”,后来专指“帮凶”,这种词义演变称为。 8.反义词指某义项或某些义项构成相反关系或关系的一组词。 9.在现代汉语中,词类划分主要依据的是词的。 10.在“我没有和他打过羽毛球”这句话中,“过”的词性是。 二、改错题(共10分) 11.改正下列音节的拼写错误,并按照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加以说明。(每题0.5分,共1分) 1.摞lō2.婆puó 12.根据《汉语拼音方案》,改正下列拼写错误。(每题0.5分,共2分) (1)谜案 mīàn(2)新闻 xīu?n (3)乱子 luanzi (4)留学 lióuxu?13.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每题0.5分,共3分) (1)寒喧(2)渡假村(3)谈笑风声 (4)针炙(5)悬崖肋马(6)别出新裁 14.改正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的地方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2分) (1)他经过努力,终于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后果。 (2)地震来得太忽然了。 15.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语法错误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2分) (1)我昨天在路上偶然会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友。 (2)真是没办法,他竟然再做错这道数学题了。 三、分析题(共10分) (一)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的结构层次,并标明每层的结构关系。 16、《说文解字》对于探究上古汉语词义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7、大家都在默默祈祷和平的到来。 (二)分析下列多重复句。用“│”、“‖”、“Ⅲ”等分别表示第一、二、三重,在切分线下面标明关系。(在原句划分即可) 18、儒家极其重视“忠恕”之道,“忠”是反身而诚,而非对君王的盲目效忠,“恕”是推及他人,而非宽容他人的过失而已。 (模拟题二) 一、填空题(共10分) 1.在语音四要素中,由外力大小或振幅大小决定的是。 2.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bà(爸)”和“pà(怕)”这两个音节起首辅音的发音区别在于。 3.“勇敢”中,“勇”的韵母属于呼。 4.根据“六书”理论,“灯”字属于。 5.从所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现代汉字属于。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重点名词解释和部 第一章:绪论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 第二章语音 1.语音表达时声音的高低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取决于发音体声带的质地。第二,取决于对喉部肌肉的控制。第三,取决于呼出的气流的强弱。 2.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音强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动幅度。 3.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的久暂。 4.音色又称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5.语音的三大属性: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根本属性)。 6.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这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7.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音。 8.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 9.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10.声母:指音节中元音前头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 11.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声调: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13.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14.汉语拼音方案用途:给汉字注音;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各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帮助外国人学汉语;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编制索引和代号。 15.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 16.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17.音节结构有如下特点: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拼写;音节可以没有辅音;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不能没有韵腹,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 18.音变是指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人们说话、朗读时,连续发出一连串的音节,被称之为“语流”。在语流中,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往往会互相影响,从而产生一些变化,这种语音的变化现象就叫做音变。 19.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做变调。 20.轻声: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具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 21.儿化:是指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可以区别词义,区分词性,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讲课教案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想——想想 试——试试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有受伤吗?(错)受伤没有?(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很全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1. 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性符号系统,是汉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3.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较小,我们把秦以外的诸侯国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 4.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 5.表音文字:用数目不过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 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来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 6.假借: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胡)/ 一种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叫假借字。 7.转注: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字。 8.笔画: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独体字的结构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提笔称之为一笔或一画,它由点和线构成。这些点和线的具体形状叫做笔形。 9.部件: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 10.偏旁: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 11.笔顺:书写现代汉字时,笔画有先有后,书写时的这种笔画先后叫做笔顺。 部首:字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产生的。 /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12.通用汉字:在当代使用的汉字,除去专用汉字(人名、地名及科技专用字)以外的字。 13.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 1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15.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为全民范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 16.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17.乐音: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18.噪音:不是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19.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作用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20.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式,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是由上字取声,下字去韵和调想拼和而得出的。 21.音节: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言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言单位,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 22.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3.音位: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