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作为文化地传播》读书笔记

《作为文化地传播》读书笔记

《作为文化地传播》读书笔记
《作为文化地传播》读书笔记

《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笔记

这本书很简单,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传播与文化以及技术与文化。每一部分都包括四章,其实,整个的结构非常清楚,下面我将从作者简介、内容梳理、问题探讨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部分传播与文化

第一章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

作者从杜威开始认真研究传播学著作,发现从杜威切入可以很好的理解传播学,因为杜威著作的关键点在于利用传播的不同意义或者说冲突提出“在所有的事物中,传播是最为奇妙的”这一论断。

那么,从19世纪传播一词进入公共话语时起,美国文化中就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作者将传播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什么是传播的传递观呢?

传播的传递观是美国文化中最常用的,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在19世纪,信息的移动在本质上被看做是与货物(或人)的位移相同的过程,两者都可以用传播这个名词来描述,这时传播的中心意思就是为了控制,将信号或者讯息从一端传送至另一端。

而电报的出现终结了这种同一性,但并没有改变这种隐喻。(这在第八章当中还会详细谈到)。

所以,在外面思想的最深处,对传播基本理解认定为于传递这一观念:传播的传递观指的就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作者认为传播的传递观与一般的政治、经济和技术起源不同,而是来源于宗教文化。传播的传递观现代含义肇始于美洲拓荒时期。(见P5)

什么是传播的仪式观呢?

传播的仪式观在美国人的思想中比较淡薄,在美国学术界向来不是一个主旋律。但其实它是一种更为古老的观点。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作者认为传播的仪式观与宗教也有关系,源自这样一种宗教观:并不看重布道、说教和教诲的作用,为的是强调祷告者、圣歌以及典礼的重要性。

所以,如果说传递观众传播一词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围拓展讯息,那么在仪式观众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为了使读者更好的了解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差别,作者说可以通过报纸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来理解:(P9)

传播的传递观审视报纸时,发现媒介是一个发布新闻与知识,有时也提供娱乐的工

具。

传播的仪式观审视报纸时,则着眼于完全不同的范畴,好比是一次弥撒行为,新闻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戏剧化的行为。

但是,作者认为尽管传播的这两种研究模式含义不尽相同,但是却并不需要彼此否定。(P10)

所以,作者通过杜威的著作对这两种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发现,传递观一直占据着美国传播学的研究主流,但是这就使传播研究存在着裹足不前的现状,所以,作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借助杜威的著作使这一研究重获新生。(P11)那么,从何处汲取源泉,作者认为最切实可行的传统是还是从杜威的同事及后人的芝加哥学派来汲取:米德、库利、帕克、欧文·戈夫曼。

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传播通过语言和其他的符号形式,也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周遭环境,我们统称为传播的行为——进行会话、做出指示、传授知识、分享重要的观点、寻求信息、娱乐或为人提供娱乐——这些行为都是如此的平凡与世俗化,以至于很难引起我们的关注,所以,我们常常忽视传播神秘和令人敬畏的一面。(P12)

所以杜威说出传播是最奇妙之事时,他是想激发我们队传播这一日常行为产生惊奇和敬畏感。(P13)所以,作者通过对传播与现实之关系的重新排位,使传播成为一种更能引起人们思考的行为,而不是熟视无睹之事。

接着,采用《约翰福音》的做法,把词当做一切的开始,借用肯尼斯·伯克的话,事物是词的符号,想引出传播通过符号形态的建构、理解与利用创造了现实,并使现实成为一种存在。紧接着,又借恩斯特·凯撒拉的话来重复这一观点,“人类生活在一个新的现实唯独中,这是一种符号的现实,通过这种能力机制,存在得以产生。”

作者为了使读者能够看得懂,就举了一个例子(孩童上学校P14—P15):

地图是环境的一个表征,能够让人民了解不熟悉的环境,它能指导人的行为,以此同时把无差别的空间转化为具体的地点,同时,也应看到某个环境,任何已知的空间,也可以用各种方式得以展现。

空间可以用符号表现符号具有两种不同的特征:替代性和生产性。(P15)

所以,地图不仅建构了绘制地图这一行为,而且也建构了自然本身。

关于思想的本质,作者认为这是更深层的意义所在。作者认为思想主要是公共的、社会的、它首先产生于黑板、舞蹈和诗句中。

思想就是对这种地图、模型及模板的建构和运用(P17),呈现着传播的本质。

所以,符号既是现实的表征,又为现实提供表征。(P17)

所以,研究传播就是考察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但是,我们不仅描述行为,我们还创造一种独特的文化构成——在一定程

度上,这种文化决定了我们所居住的传播世界的性质。(雷蒙德·威廉姆斯的话P19)但是,我们现在的传播模式(传递观)不是厘清了现代文化之混乱,而是加剧了这种混乱(P21).因此,根据仪式模式重新打造传播研究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进一步把握传播这一奇妙的过程的本质,而是为重构一种关于传播的模式并为传播再造一种模式提供一条途径,为重塑我们的共同的文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杜威、芝加哥学派、雷蒙德·威廉姆斯

第二章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

一开始,作者就讲了大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期间,有一场关于通俗文化性质和政治立场的争论。(P23)

代表:德怀特·麦克唐纳德(以民间和精英的名义攻击通俗文化)、

赖特·米尔斯(从左派的立场抨击通俗艺术)、

爱德华·希尔斯(捍卫自由信仰的中心地位)

焦点:对象没有明确界定,但主要是歌曲、电影、故事等大众娱乐

结果:并无定论

很多疑问:通俗文化之争?通俗文化?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威廉姆·康恩豪瑟、托克维尔式

不知道这些就无法理解作者说的当年那场通俗文化之争和米尔斯和康恩豪瑟对大众社会的看法,其价值在于它们强有力地捕捉了北美社会的结构性环境。

但是这一理论与这场争论的不足在于他们所提出的文化概念相对粗糙。所以,作者就引进了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文化的阐释》(P25)

所以,作者这一章探讨问题一是传播研究所面临的两难处境,二是考察传播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矛盾之处,最后对格尔兹的论文进行简单的剖析。

威廉姆斯和霍尔想告诉我们什么?(P25-26)

三大局限+实质上和方法上的狭隘与孤立

那如何来了解他们观点的独特之处呢?作者认为假设关于文化和传播的学术研究来自不同的学术问题,而且他们建立在两种不同的传播隐喻上。

美国主流的传播的传递观(P27)和传播的仪式观

那比如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美国学者没把该问题当回事,而许多英国学者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表达形式与社会秩序之关系。英国学者汤姆·伯恩斯和美国的传播研究(P28-29)

所以,这些文化形式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它们的历史性转型、它们对意义这一主观世界的介入、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它们在创造整体文化中的作用,都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问题(P29),所以只有借助于格尔兹的《文化的阐释》。

格尔兹《文化的阐释》的核心是如果人类行为法则同样支配了科学工作者的行为,那么他的工作就毫无价值,如果不是,那么科学思想又什么样的意识构成?(P30)格尔兹直截了当地通过意识形态分析来探索这一核心问题,但随之而来又有一个问题: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政治理论有什么区别?格尔兹称这一困境为“曼海姆悖论”(因为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当中敢于直面这一难题)“那么意识形态在何处终止而科学又从何处登场?”(P31)一系列问题对于本文来说这一难题的重要性是双重的:首先,随着知识社会学领域的发展,传播研究登上舞台,于是我们开始直面难题,其次,传播研究工作者所采用的主要策略却是在回避曼海姆悖论。

传播研究使用三种策略:一是把传播看作是有一种行为科学,目的在于阐明规律;二是把传播看作是一种正规的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结构;三是把传播看作是一种文化科学,目的在于阐明意义。(其实,在这一节当中,作者就是在论证传播研究应该看作是一种文化科学,一种阐明意义的科学)。

对意识形态的两大解释来自行为科学,格尔兹称之为利益理论(因果解释)和紧张理论(功能解释),因果解释:试图把意识形态根植于社会结构,它对意识形态的解释是认为它源自不同团体,尤其是不同社会阶级的利益,它也试图根据阶级成员来预测他们所采取的意识形态立场,由此把意识形态归结为先前预设的原因。但这个观点不灵了(P31);所以就出现了另一种解释工具,功能解释:意识形态被认为并不是由结构性力量引起的,而是为了满足人格和社会的某种需求或功能。(P32)还举例了。最后评价了该解释模式。P32这就是美国的主流传播学研究。

现代语言学、系统论、控制论在建构社会现象的正规理论方面做出了努力:主要源自列维·斯特劳斯形形色色的结构主义。正规理论通过摈弃行为研究来处理曼海姆悖论,主要从语言学理论的两个主要形式:能力与表现的差别和语言与言语的差别来看到这一点。即从原理上解释某个土生土长的说话者说出某种语言的语法句子的抽象能力。所以正规理论工作者从无可争辩的经验主义的世界转向为产生这些语言现象的能力建构理论装置、机制和结构。

我们可以对统一论题做出不同的理解P33--38

这两种策略都会把经验的内容消解为某种前逻辑的东西,而不曾把经验本身看作某种有意义的符号之有序系统加以考察。P38

所以,必须看看第三种传播策略。文化研究就没有回避曼海姆悖论。它不是以支配人类行为的法则来寻求关于人类行为的解释,也不是把人类行为消解为其所基于的结构中,而是寻求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文化研究不是试图预测人类行为,而是试图诊断人的意义。P38 正如格尔兹所言,许多文化研究学者都把马克斯·韦伯作为一个起点,韦伯所说的话。P39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场关于死亡意义的谈话)P39

经过对“死亡”不同人的不同解释,得出“我们能够发现不同的死亡定义是如何指向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意图的”。作者坚决反对将规律、功能、权力、利益简约化的做法。所以,他认为学者们在传播研究中面对的挑战:理解人民在他们的词语和行为中所建构的意义、明确这些意义,这些对生命和经验的看法,并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才有可能对事物做一个正确的判断。

紧接着,作者认为科学工作者所建构的这些意义不一定与她们研究对象的主观意图或主观理解有关。

所以,文化传播学把人类行为看作是一种文本,我们的任务是建构这一文本的解读。P42.解读关于具体社会结构的文本,而不是把文本简约到结构中去P43 作者认为只有把传播研究放在历史和文化中,才具有精确性或说服力,放在历史和文化中就是放在特定民族的历史经验中。

但是,很遗憾的是,一提到文化研究,大多数传播学者又会想到几十年前曾经燃起的那场关于大众与通俗艺术的战火,雷蒙德·威廉姆斯认为这场论争是一场灾难。

作者认为对于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当代文化的学者来说,目前的任务是把文化学的这些进展移植到当代生活特有的产品上,或许异想天开,这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区中一些习俗、形式与实践,也是雷蒙德·威廉姆斯认为我们在自以为是的把研究领域称为大众传播学时,曾经错过的一些东西。

第三章对“大众”和“媒介”的再思考

作者在这一章开篇就谈到了他的问题:缺乏对大众媒介问题的理论空白,大众媒介对纯理论表述的抵制很激烈,甚至对系统性的讨论也同样抵触。

从哲学入手,笛卡尔的观点:起点的非偶然性、明确性、本体性P50,这种观点表明了一种实证知识的路径,并且在整体上为文化设立了一种科学范式。

维柯的思想:世界本无本体,真实是不断的调试和重建的、笛卡尔的科学是一种表达形式而非文化范式、不存在可用来理解事物的永恒不变的方法、概念或原理P51。

为了更好的显示两者的差别,作者借用了查理斯·泰勒“客观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差别。笛卡尔的观点带有客观主义的特征,他把人看作是主体,世界并不是被当做一种宇宙秩序,而是一个只有当人作为旁观者与世界发生联系时的中性的、偶然的实施领域。维柯则是表现主义或者说浪漫主义的,认为现实是具有表现力的,并不是因为它揭示了任何自然、人类或神迹,或任何别的任何一成不变的本质,而是因为它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以及加诸于这个世界之上的行动的产物。P52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作者认为现实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它经由一个过程使自然转变为文化,或者经由一种相似的但又逆向的过程,使文化渗透于自然之体。所以,现实就不是客观的、偶然的、中立的。我们拥有的唯一基点是人类意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

同本质。

现在我们跟随作者进入美国大众传媒研究世界。一开始作者提到了阿多诺和拉扎斯菲尔德,这两个人正是批判研究和行政研究的代表者,但作者认为人应该先理解自己国家内发生的对话,才有可能理解别处的对话,所以直接转向了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和杜威的思想交锋。

李普曼的《舆论学》是美国媒介研究奠基之作,第一部对大众媒介进行哲学分析的严肃之作,在早期的关于大众媒介的论著都忠实于功利主义传统,他们的中心议题是自由,认为人是自由的,那么他们将拥有完善的信息,如果信息是完善的,那么他们可以理智的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的目的,所以早期的新闻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自由的环境,以对抗“破坏势力”,这些势力是政治的和机构的而不是心理的。P55

但是,李普曼的研究使这个问题发生了转向,他认为一个自由的传播系统并不能确保完善的信息,因此即便在自由的条件下,也不能确保事物的真相。而且,自由的敌人不再是国家和不完善的市场,而恰恰是新闻与新闻采集的本质、受众的心理以及现代社会的规模。在这里,李普曼从道德和政治转向了认识论,重新界定了报业问题。当然这也存在问题。P55

李普曼在绪论中使用“外面的世界与脑海中的图像”的标题揭示了一个假设:如果我们能准确地再现我们脑海外的世界,那么我们就能了解这个世界。他的观点是现实是可以用“图像”呈现的,真相可以通过独立而客观的、图像化的现实,而不是用与现实相对应的“语言”来表现。作者认为但是新闻更多地提供有伤风化的照片与刻板成见的伪现实。李普曼接着认为哪里有一架好的记录机器,新闻系统就能准确地得以运转,如果没有,新闻系统就只散布刻板成见。所以面对这一困境,他认为就需要官方的、类政府的智囊机构,它能减少所有关于现实的有争议的方面,直到汇总成一张一览表。作者认为李普曼犯了笛卡尔传统之谬误。

杜威在1922年在《新共和》杂志上发表了对《舆论学》的评论:认为《舆论学》是有史以来对民主最严厉的控告。杜威对听觉隐喻的认同胜过了视觉隐喻,他认为耳朵与耳朵之间的联系远比眼睛与眼睛之间来的接近且多样化,视觉是一个旁观者,听觉是一个参与者。关键是,杜威在政治与认识论两种形式上对再现说进行了抨击,表明语言是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一种再现系统,说话比印刷纸这样的静态形象能更好地捕捉这一行为。语言是一种行为装置,它并不履行再现功能。P58

杜威提出交流而不是照相是人们从中理解知识的终极语境。杜威不要一个由专家掌管科学的社会,他想要一个社会中的科学,一种通过开展交流以澄清思想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科学家。所以,在这种视野中,我们不能把新闻当做交换刻板成见的科学的退化形式加以评判,而是将新闻当做可以听到另一种声音的公开讨论和行动

来加以评判。最后,现实并无被发现的本质,而是具有在一定限度内被建构的特性。P59 作者对杜威和李普曼的观点做了一下总结。P60和P65

作者认为杜威的思想也有很多缺陷,所以从杜威入手,我们就必须从文化的内在危机、从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危机中分析大众传播,这种危机源自于一种失落:没有认识到西方传统中联结社会的最具活力的原则——所谓的民主社会秩序。从传播学来看,这些根源可以追溯到某些主导日常生活的传播模式,根据这些模式,我们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排除了社会生活的可能性。这些模式信奉这样一种社会科学:把传播的本质很实用地归结于人们要么寻求影响要么逃避焦虑,它们分别源自社会科学的因果模式和功能主义模式。

语言成为了操纵客体的工具,它不是确立真理的装置,而是让人相信我们希望它们相信的东西,“对话和个人关系已经被宣传和攻讦所替代”,“我们不再认识到语言具有解释真理之功能的巨大可能性,因此,我们切断了通过语言建立真正关系或创建公共领域的为例,而公共领域是可能分享公共评论与自由政治行动的公共机构领地。”P62 作者之所以将这些观点一一罗列是因为如果将真理从话语和行为中分离出来,那么不仅增加了出现宣传的可能性,而且使真理这一概念陷于混乱,因此破坏了我们对自己在这世上所处境况的感知。

所以我们必须对传播这一概念重新加以阐述,在新的表述中,传播不仅作为反映,而且作为行动,维特根斯坦的妙语。P62

作者认为语言(传播)是一种行为方式,或更准确的说,是一种互动,它不仅仅是再现或描述,事实上也是对世界的塑形和建构。

传播只不过建构了一套随历史而变化的实践,以及对这些实践的反映。关于传播的本质,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我们人类是一场会话,在语言中发现人类的存在,通过语言,人类生生不息,并把语言本身看作我们这个种类存在的反映。作者称其为文化研究,其中心议题是意义,为的是将其与把传播视为探寻规律与功能的观点区别开来,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阐释方面。从这个观点看,意义不是再现,而是行为的建构,通过这一建构,人类以互动的方式赋予这个灵动而抗拒的世界以充分的一致和秩序,并以此来支撑他们的意图。。。。。。这是传播的仪式观,它强调的是创造一个谐调的世界,。。。。。。。它强调的是范式的建构与维系,而不是实验,强调的是假设,而不是命题,是框架,而是不是图景。P63

这样做的目的,P63

传播是社会实践的一个整体,它以概念、表达方式和社会关系为切入口,这些实践构建了现实,传播一下子成了一种人类行为结构,成了一种表达方式的总和,一个被建构了的与正在建构的整套社会关系。P64

维特根斯坦、李普曼《舆论学》

第四章克服文化研究的阻力

作者认为大众传播学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关研究过程中整体框架的宏观问题,所以必须对该框架做一个重新定位,采用文化研究方法。必须放弃传统框架,从传播的权利模式和焦虑模式中解放出来,作者认为,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我们应该卸下“效果传统”的担子,为了说明如何去做及为什么这样做,作者首先对支撑媒介研究的功利主义做一番回顾。

功利主义源自于这样一个假设:促发人类行动的欲望是个体的、主观的,因此要么对观察者来说是不可知的,要么纯粹是外因的。这些主观的欲望、特定的个人偏好在人类行动中是作为力图使公里最大化或欲望所带来的妈祖最大化来表达的。

第一,效果传统在行为法则、传播功能中的权力、信号的成功传递等方面并没有达成任何共识,整个研究领域退化为一种纯学院主义的东西。这种状况最明显的迹象是长期以来研究只限于方法而牺牲了实质。P69

效果传统在社会与政治上是失败的,所以就有了李普曼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困境。《人民的选择》得出的结论全然不是人民的选择,而是社会经济地位指标的选择,这种行为法则是反民主的,这些学术著作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形:我们所回答的问题偏离了我们提出的问题或更有甚者,这些问题被刻意隐瞒了。P70

作者接着说对大家容易疏忽的问题做一个说明,放弃效果传统并不一定废弃研究方法。P71若要对大众传播研究做重新定位,就必须改变我们在这一研究领域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P71那正好,文化研究就建构了一种载体,它能够改变我们的自我形象,同时使我们转向我刚刚提到的学术态度,至少,这一立场能够重新回到中心议题,审视与大众媒介有关的文化概念,并重新处置效果与功能的概念问题。

从村落到原野。

作者认为文化研究与马克斯·韦伯的著作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韦伯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工业社会的现象学,也就是对工业社会人们的主观生活或意识的描述,包括他们个性化行为的目的与意图,二是对这一社会典型的统治和权威模式的分析。韦伯将其工作称之为文化科学,作者更愿意称之为文化研究。P72

杜威和帕克以及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将韦伯的社会学移植到美国土壤中,但是他们也失去了韦伯的社会学的锋芒,作者认为我们必须恢复韦伯对权威、冲突与统治的强调。

作者认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学术界的骚动中,学者们探讨的问题是文化研究的研究重点。P73—74

围绕文化研究的问题变得既复杂又丰富,当其与霍尔联系在一起时这种复杂就变得更加明显,霍尔的理论的著作是理论的、历史的,而且在经验方面是一流的。这个“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具有显著的英国特色,这同时也是它的局限。P74意识形态成为文化

的缩影,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掩饰并维护了社会秩序。

接着,作者提到了英国和美国的文化研究有一些明显而重要的相似点。P75

作者认为霍尔的分析可能加深美国对文化研究的抵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其中实证主义对文化研究的抵制主要根植于深层的政治本能,作者认为二战之后,实证科学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反民主的特征P76,美国拒绝将意识形态问题置于中心地位或拒绝将文化研究作为研究大众媒介的一个视点,为的是避免预先对现代社会进行道德评价。而文化研究则将意识形态和理论当做同一文化内的不同表达形式,那我们的任务是考察意识形态、理论使我们陷入了一种什么性质的困境,然后寻求规避困境的途径,如何走出困境?只有让科学进一步投身于文化与意识形态才行,所有的实践和表达形式,包括科学,都是文化的形式,只有在文化这束光芒中才能理解所有这些。作者认为现象学对文化研究的抵制其特点就很难概括,因为现象学与文化研究有很多共通之处。现象学家拒绝将权力、冲突、统治与任何既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纳入他们的分析中心,P80

作者对这两种抵制的看法P81

总之,作者认为,推动文化研究不一定要把文化简约为意识形态,把社会冲突简约为阶级冲突,把共识简约为顺从,把行为简约为再生产,把沟通简约为高压政治。P83—84

第二部分技术与文化

第五章电子革命的神话

作者认为20世纪末的我们正在亲眼目睹另一个第八日的预言,因为有一种日渐流行并深入人心的未来主义风尚,将电与电力、电子学与控制论、计算机与信息这类事物和新兴的社区、分权、生态平衡、社会和谐等同起来,具有这种风尚人分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具有一定的共性:他们以神的名义为电正名,他们是技术的后裔。所有对电子革命歌功颂德的人都有一套共同的理念,这些思想均传递着一个印象:电子技术是人类的伟大施主,同时,这些思想都将电子技术奉为人民期待的社会变革的动力、重建人道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回归珍贵的自然乐园的途径,他们的共同信念是电将克服曾经妨碍实现乌托邦理想的历史力量和政治障碍。P88

一号代表人物布热津斯基认为一个电子技术化的美国将取代其他所有的社会体制,即所谓的“皮毛—本质说”P89.并且,他认为更多的权力下放和美国在干预世界事务的同时大规模地传播科学与技术知识,使得电子技术正在消除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绝缘,结果,一群超越了政党与派系的社会科学家,能够将社会冲突减少到可以计量、可以测量的范畴,对社会问题有了更切实的解决办法。

二号代表人物麦克卢汉设想应该是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是未来的后裔,他认为电子

时代,如果假以时日,将自然而然地形成和谐的人道主义模式。且他将电视为一种神力,技术为计算机创造了普天下相互理解与团结的圣灵降临节般的环境。电子革命也表达了一种信仰:电将驱除社会混乱与环境破坏,消除政治冲突与个人疏离,重获生态平衡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是,事实上,这种信仰与近十几年电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电所产生的一目了然的后果,与分权、有机和和谐背道而驰,集权化倾向,恶果等等。P90所以就产生了两难境地:要么现代电子学家拥有我们所没有的洞察能力,要么他们在修辞上所宣称的革命只不过是一厢情愿,或更糟,是现状的新的合法化。

所以,必须需要搞清楚为什么美国人会有这样一种电子乌托邦情结?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大陆被称之为乌托邦、救赎之地。这片乐土有宗教隐喻,即这里的自然具有未经污染的处女地的复原力,美国人继承了欧洲人的这一乌托邦传统,在美国,机器变得人性化,“园中机器”的主题让人民可以通过自然与制作业的和谐结合,回归伊甸园般的圣地,因此,每一项新的发明创造,都被当做迈向新世界的必由之路而大受欢迎,而新生国度在地理和历史上的选择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总之,美国将摆脱历史,我们将从机器和工业革命中得到财富、权力和生产力,从自然中获取和平、和谐和自足。

一些定期提供重要服务的技术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性,比如杰斐逊认为报纸的重要性超过了政府(P92)。后来蒸汽机的出现,也被赋予了形而上学的特性(P92)里奥·马克斯将这些对机器的溢美之词贴上了技术至上论的标签,但是,结果表明,无论是印刷机还是蒸汽机都没能阻止注定要发生的冲突P93。但是,在19世纪后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当机器乌托邦的梦想让位于工业化的现实时,新的思想派别又蠢蠢欲动了,认为力学与电学,机械化和电气化之间存在着质的不同,电的威力能迅速弥补所有被机器出卖了的梦想。

亨利·查理斯·凯瑞是从机器至上转变至电力至上的代表者。P93他认为,在美国,技术将创造财富和效率,且不会出现像英国和欧洲其他主要国家那样的金钱奴隶或环境灾难。凯瑞用电的语言代替机器语言,把电看作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新纽带。此外,他还提出了新术语:另一种形式的工业伊甸园,电子至上论试图糅合美国梦中所有矛盾的愿望。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迷信新技术。欧美的知识分子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用文学的形式加以回应。但是,电力至上论却因改革家们的鼓吹而变得合理,都恢复了对电的正面态度。在他们看来,电应用于传播和运输后便于文化的普及、人口的分散以及控制的分权化,用豪威尔斯的话就是使城市和乡村从独享走向共享。P96

其实,百年之后的电力乌托邦的理想对欧美认识让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比如芒福德

P96.英格兰国际科学、艺术和教育发展协会的沃勒斯P98和吉登斯P98—100.

但是电力至上论的真正受益者,却是掌管新技术的电灯和电力公司。P101,在20世纪30年代,巨能运动又被重新提起,政府是鼓吹者。罗斯福新政抓住了新能源时代主题,建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这两个新美国的榜样,作为号召人民重新恢复对美国的信心,相信美国能够复原的精神象征。评价一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命运,三个与其说P103.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经历证明,将技术性规划与民主社会建设混为一谈是荒唐的P104.而幻灭的芒福德却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思考中,且找到新的罪人P104 但是芒福德的思想缺乏连贯性,所以,他的研究则由英尼斯来完成,英尼斯试一次对新技术这个庞然大物进行系统性批判。

英尼斯对电可以实现分权、以民主代替政治经济集中化并带来文化复兴等观点表示质疑P104,英尼斯提出了传播与运输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构或者说偏向关系构成了社会机构的基础,空间媒介和时间媒介P105。英尼斯认为,一丘之貉和新电力技术强化了帝国的权力和对文化的消亡,口语文化,文化帝国主义,P106。

作者认为,传播媒介的影响都来自一个简单的技术事实:每一种现代媒介都提高了控制空间的呢里,他们通过缩短人与地点之间发送信号的时间来实现。同时,现代媒介还有一种共同的效果:他们扩大了接收的范围,却缩小了发布的范围。英尼斯知道,电子媒介的主要用意并不在于通过广播电视提供娱乐和信息,他认为,电子通讯的速度与距离扩大了社会组织的规模,极大的提高了文化和政治领域集权化的帝国主义的可能性。P107

最后,作者说知识分子对电子革命应负什么样的职责?P108—110

芒福德、吉登斯

第六章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献给哈罗德·英尼斯

一开始,作者就对英尼斯本人和他的著作进行了称赞和赞扬,认为,英尼斯的著作,代表了北美传播觉得最高成句。P111

作者追寻英尼斯在北美传播学理论中的地位,尤其是他与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关系。

美国的传播研究及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晚期,芝加哥学派,5个代表(杜威、帕克、米德、库利和福特)P112,他们对社会有机论的支持,认为传播与运输之间的关系,且看到了传播技术的改造能力。

芝加哥学派三大特征:方法论、迷恋边疆理论、对公众生活性之道密切关注。P112—113

当帕克和米德还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英尼斯在那里学习,英尼斯跟芝加哥学派有一定的承续关系。作者认为,英尼斯的重要之处在于他继承了芝加哥学派所关注的问题,他那永远睁大的眼睛穿越49度纬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极大地拓宽了这些问题的范畴与准确性,创立了传播的概念和基于历史的传播理论,这些概念与理论剔

除了芝加哥学派的浪漫主义传统P112,形成了更为恰当的关于传播与传播技术在美国生活中的角色观。P114

到了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中心议题是米德的符号互动主义,但是这些著作小心地回避了芝加哥社会学家们早年曾经致力于的政治、理性、权力以及社会变迁的问题。

这是因为美国的传播研究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影响:1是沃特森的心理行为主义P114,2是霍桑效应P115

紧接着,拉扎斯菲尔德与他的学生们把这些思想糅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两种关于传播的不同陈述:一种模式把传播视为一种控制方式,二是把传播作为一种疗法,前者传播激发人们追求权力,后者则是逃避焦虑。关键是这表明了一种转型,从预言家阶级转化为祭司阶层,这标志着社会科学被纳入了统治机制,也标志着独立知识分子批判功能的丧失。P115(传播技术)

但是英尼斯被公认的成就正是他与这一背景唱反调:英尼斯建立了一个历史性的理论体系,展现了传播历史的主要层面、传播理论的批判性假设及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大程度上与北美的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P115,他认为,学识不是产生于历史与文化的真空中,而是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希望、渴求与离经叛道,他认为英美的学术界建立在一种自负上P116,英尼斯遵循一种跨学科的方法,最关键的是他将传播学从社会心理学的分支中解放出来,并使之摆脱了对自然科学模式的依赖,他坚持学术多元论是文化稳定的根本所在。P117总之,英尼斯为传播研究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经验的、阐释的和批判的学术型研究模式,这绝无仅有。P118英尼斯创立了媒介帝国主义旗帜下的现代研究。他认为,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传播的发展是一个分散和再集中的连续过程。P119 美国在所有社会结构层次上都追求作者所谓的高速传播政策,目标只重讯息在空间传得更远,并减少传递的费用,这就是英尼斯通过对现代传播空间偏向的探索所发现的东西,换言之,只有在空间与权力的层面才能认识传播,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把传播视为其他的东西,如作为一种维系、发展文化的人类互动装置,但这种传播观从来不曾纳入政策的考虑范围。P121

英尼斯最伟大的著作《加拿大的皮货贸易》是关于北美作为第一个现代帝国之前哨的欧洲化过程,对皮货的研究,萌发了后来主导英尼斯学术著作的两个思想种子:传播研究和分析时间、空间的关系。P123首先了回答了是什么促使欧洲的权力、人民与文化迁移到欧洲势力范围之外的新世界?移民,新发明,印刷与航海的联姻,使欧洲国家突破了地理的束缚。P124

英尼斯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加拿大面临的两难困境P125这一认识使英尼斯转向了对时间与空间之关系以及对贸易线路与文化通道之关系的研究,他先是将现代西方史的特征概括为员工建立在印刷基础上的澶博偏向和知识垄断的历史,现代西方史始于时

间性构造终于空间性构造.P125他认为传播技术的变迁通过利益结构的变更、符号体系的改变、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影响文化。提出空间束缚型文化,从而提出了空间束缚型媒介和时间束缚型媒介。P126

英尼斯想证明传播技术变迁的矛盾本质,认为现代技术实际上使沟通变得更加困难P129.认为如果没有口语文化,人容易成为知识专家的牺牲品,这些专家替我们了解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我们,但那些知识与我们的真实经验以及生活中的基本事物之间,很难产生关联。私人阅读和阅读受众代替了阅读公众以及讨论和争论的公共性。因而,传播系统的真正演变不仅仅建立在空间的偏向上,同时也建立在私人化的基础上,英尼斯认为口语的力量不会轻易被垄断,所以,英尼斯后半生的主要学术计划是恢复口语传统,通过一套记忆、演讲和辩论的才能,通过某个领域、地方或机构,使口语传统得以兴盛。口语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是传播的复制p130

英尼斯认为,现代传播的进步其效果是扩大了接收范围,但是发布点却变得狭窄。P132

电子技术对于完善功利主义态度取向,对于管理思想和帝国政治的无限扩张,具有一定潜力,电子技术偏向于维护某种类型的文明,一个热衷于财富、权力和生产力,热衷于技术完美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强大社会。只有通过刻意减少现代技术的影响,培育艺术,伦理和政治领域,才能避免文化的消亡,只有通过坚持理性、民主与时间这样实实在在的对抗力量,技术的偏向才能得到控制。

英尼斯

第七章未来的历史

未来永远呆在幕后,从未找到历史的入口,要理解未来,只能从未来曾经的过去入手。在那段时期,关于未来的思想在美国和英国生活中以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得以呈现。P137一是乐观主义复兴的理由二是政治书写中,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或理想的实现三是未来在现代化信息加工技术发展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格兰特总统的话P138—140

罗斯福的话P140

尼克松P141

米尔斯的总结:现时遭受的对抗性越强,未来就越被用来作为虚假团结和人造士气的源泉。典型的政治利用功能P141

最具代表性的是吉登斯的言论P146,那么在美国则是芒福德P147

所以,我们仍然沿着过去的老路塑造着未来,我们看到技术模式与组织形式仍趋于权力垄断化和集中化,而且,让然掌握在既定机构手中。P149

第三次传播革命其实也埋藏着失败的种子P154—155

其实,未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威廉姆斯关于的说法P156

未来以三种方式阐述现在P157

总结未来只不过是一个用来逃避的装置P159

第八章技术与意识形态:以电报为个案

作者认为人们对电报的研究不够,存在深深的4大遗憾PP161—162

作者讲述了电报与观念或宽泛地说是电报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一是电报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关系,P163二是意识形态与电报之间在于公众的想象,P164三是电报对日常观念的影响P167 P172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读书笔记

该书在一版序中写道:纪录片的制作就如恋爱和做生意一样,是要经过尝试与失败,在实践中学会的,而并不是书力所能及的。 还是那句话:实践出真知。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第三版) 【美】Alan Rosenthal 著张文俊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作者长期从事纪录片编导、制作与教学的丰富经验和杰出成就,以创作理念为主线,配以经典和翔实的实例,全面阐述和探讨了纪录片从创意、制作到发行过程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如纪录片创意与选题、项目建议书的编写要领、调研内容与方法、片子架构、导演的职责、采访、实地拍摄、解说词的写作、编辑方法与复杂性、预算分析、制片与筹资途径、问题与挑战等等,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与技法;不仅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且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影视编导与制作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材,同时也是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从业人员及专业人士的难得的、高水准的参考手册与实用指南。 作者简介 Alan Rosenthal,生于英格兰,曾就读牛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制作过六十余部影视片,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以色列。著作包括《感受一下耶路撒冷:一位犹太影片制作者的回忆录》(Jerusalem,Take One:Memoirs of a Jewish Filmmaker)、《为什么是文献片?》(Why Ducudrama?)和《纪录片的新挑战》(New Challeges for Documentary)等。曾获皮博迪新闻奖和国际纪录片协会学术成就奖。曾在斯坦福大学、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学院任教,同时也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通讯学院的资深教授。近期进行的项目主要是在耶路撒冷、伦敦、纽约等。最新的影片是《阿道夫〃艾希曼:绝密回忆录》(Adolf Eichmann:The Secret Memoirs)。 目录 三版序 二版序 一版序 译者序 第1章引言 第一部分从创意到初稿 第2章准备 第3章开始工作 第4章建议书的写作 第5章调研 第6章片子构架 第7章开始初稿写作 第8章初稿的完成

中学生水浒传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

中学生水浒传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 1、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赏析:这段话是动作描写,叙述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场面,体现了我们的主人公胜得精彩漂亮,而且光明磊落。 2、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的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赏析: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衬托此时的气氛和心情:“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既写出了老虎活动的时间,又写出了老虎出没的环境。两句话就把一种恐怖悲凉的气氛和心情和盘托出,让人感到此时此地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一只活老虎来,“闪”突出武松动作之快。 3、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赏析:写得极为传神,写人虎相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声震山岗的吼声,一只活生生的真老虎就跃然纸上。 4、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我看过很多书,但是当我翻开《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一篇篇文章使我深受感动。让我感触到爱就在我们身边。 小说里的《侠义的行为》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就是残疾的科洛西。他平时不怎么说话,家里也非常穷。就靠他妈妈卖野菜过日子。在班里四个调皮的同学经常戏弄他,有时候用栗子壳扔他,有时候学他残疾的样子,科洛西都不会生气。但有一次科洛西,终于生气了,突然将摆放在课桌上的墨水瓶扔了过去。那同学敏捷地避开了,墨水瓶砸到了刚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得知原因后,老师斥责了四个调皮的学生。最后,经过老师的教育,那四个同学主动向科洛西道歉。 这一篇小说让我懂得了,别人有了困难,或者身体有了缺陷,我们不应该嘲笑,歧视别人,而应该多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让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见义勇为的卡隆》深有感触。文中有一个红色头发一只胳膊残废的一位小男孩儿——克洛西和一位勇敢少年——卡隆。 一天班里的四个同学在捉弄克洛西,用尺捅他,往他脸上扔栗子壳,还骂他是“残废和怪物”。受尽欺负的克洛西爆发了,他随手抓了一个墨水瓶向他们砸去,没想到他们轻易躲开了,墨水瓶却砸到了刚进门的老师身上,就在老师责问时,班里每一个人站起来,但卡隆却站起来承担克罗西的责任,他的行为让我深有感动,世界上有多少向他这样的孩子? 许多人都在危急时刻逃避责任,把自己犯的错误推给别人,哪儿会有人替别人承担错误的人呢?我被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习他的这种品质,那世界将会有多好呀!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3当时在图书馆借来看的,没想到那么精彩,没看完,期限到了,我就买了一本青少版的,不过这本书的确好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主人公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里面还有富有正义感的卡隆,爱收集邮票的卡洛佩…… 当时我从第一页开始看,其实没什么精彩的,不过最令我有感的是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比如,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不远万里只为见母亲,最后还把母亲给治好了,从此,一家人很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孝心。 同时我也感到了父母兄弟姐妹的伟大,打从那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呢。 如果你想从书中找到黄金屋,那你就要如饥似渴的读哦!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父亲对恩里科讲述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学习,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在学习。聋哑人和失明的孩子也在刻苦学习,也很盼望有一所学校给予他们知识。 全世界,从英国到印度,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就像恩里科父亲说的,我们是一名士兵,书本就是我们的武器,班级就是我们的连队,学校就是我们的战场。把学习比作战斗,与全世界战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不管是军人还是其他人,都应该接受知识的洗礼,知识能改变人生。 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书中差不多,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一个同桌,一个班级,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停止学习,那么其他同学自然会超越我们。学习很重要,学习靠自己,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其中一篇讲了安利柯的朋友不小心把老人砸伤了,老师和同学没有骂他,而是鼓励他去向老人道歉,把邮票送给老人,老人病好后不仅把邮票还给他,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精选3篇)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精选3篇)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1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而且有很大成就的长篇小说。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作者分别是施耐淹和罗贯中。 这洪太尉独自一个,行了一回,盘坡转径,揽葛攀藤,大约走了数十个山头,三二多里路,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心里却在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公子,在京师时重茵而卧,列鼎而食,何来穿草鞋,走这般山路!只他天师在那里,却叫下官受这般苦!” 又过了一会,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风过处,想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只见大虫望着洪太尉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回,就往山下跑去了,这时洪太尉叫到:“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叫我受这般惊恐!”当我看完这一回的时候,我感觉到洪太尉的性格,就在这一段被作者表达的’如此完美,洪太尉他的性格暴躁,没有耐心。 在我看来没有耐心是成不了事的,反而还会惹祸,在生活中,每

个人都需要耐心和平静。耐心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非常地会去包容别人,体谅别人!平静会让人觉的你是一个镇静的人,在最慌乱的时候不会慌忙,是一个让人感觉很有安全感的人。反而洪太尉在这个故事中给人的感觉恰恰相反。 读了水浒传第一回我知道了,做人千万不要急切,太过于急切反而无事可成!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2 《水浒传》第一回目录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这一回还没有切入正文,主要说了两个人,一个是张天师,另一个是太尉洪信。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原来是洪信惹来的,方腊又是谁惹来的呢?可能有另一个洪信。起码梁山这一百零八人是洪信引出来的。这件事对北宋是祸是福?就《水浒传》而言,是帮了北宋,因为这一百零八人招安后征辽,征方腊,保了大宋,而历史的真实是天下大乱,才有了宋江造反的故事。无论祸福,责任都在洪信,不在皇帝。要不然,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条,就不能立足了。 一百零八人的出世,同洪信有关,那也是天意所授,遇洪而开罢了。更况何,仁宗年间就无洪信太尉这个人,《水浒传》造了个洪信,引出故事才是目的。 凡是皇帝所为,都不能言错的,所以横直都没有责任,所以才保证了这部书流传到今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智慧,是《水浒传》式的智慧。就这样还是引来了《荡冠志》。

管理学读书笔记(叶国灿)

第一章管理学导论 一、管理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各级管理者有效地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整合组织力量,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即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2.管理的社会属性 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即维护特定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 (三)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1.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必须以计划、组织、激励、控制等为主要内容建立管理制度,并以金钱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麦格雷戈提出两种相对的管理理论: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实际上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运用,如下: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听别人的指导。(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该当负担起管理的责任。基于经济人的假设,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如下: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人的情感和道义可以不负责任,只重视任务而不考虑感情,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这种管理被称为任务型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刺激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二)社会人假设 人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社会需求的满足。只有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时,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需求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还包括同事之间的接纳和喜爱,即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社会需求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人”的报酬更激励工人。 管理方式: (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该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3)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水浒传读书笔记摘抄(精选)

水浒传读书笔记摘抄(精选) 本文是关于水浒传读书笔记摘抄(精选)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范例1】 好词:紫府琼浆瑶池玉液玉蕊象板鸾箫龙笙凤管 好句: 香焚宝鼎,花插金瓶。仙音院竞奏新声,教坊司频逞妙艺。水晶壶内,尽都是紫府琼浆;琥珀杯中,满泛着瑶池玉液。玳瑁盘堆仙桃异果,玻璃碗供熊掌驼蹄。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红裙舞女,尽随着象板鸾箫;翠袖歌姬,簇捧定龙笙凤管。两行珠翠立阶前,一派笙歌临座上。 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王教头谓王进。由于王进患病在身,在家调养休息,他无妻无子,只有一位老母亲。谁知,刚上任的太尉竟是浪荡子弟——高俅,高俅在一次比武中被王进的父亲用棍棒打倒在地,所以怀恨在心,高俅逼着王进带病进见。无奈,王进只得来见高俅,又被高俅痛斥一顿,早已算出高俅要将他至于死地。王进的老母亲让儿子自己逃走,王进不肯,硬要母亲一起走。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母子乘着夜色逃走了。不久,被高俅的人发现,高俅立马押下文书,行开诸州各府,捉拿逃军王进。 我觉得,在古代,小人当道,王进是个志士,但英雄无用武之地,

真令人惋惜。今天,我们中国繁荣昌盛,只要你有才华,就不用愁报国无门。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努力争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范例2】 水浒传这本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鲜明生动的人物栩栩如生 足智多谋的吴用,广纳闲士的宋江,粗鲁无理的李逵,英明果断的盖,为兄杀嫂的武松,棒打洪教头的林冲,力大如牛的鲁智深,行走如飞的戴宗等一百零八个《水浒传》里的鲁达,武艺高强,粗武钢勇,他的武器是两把斧头。而且他十分爱吃狗肉。甚至有一次,鲁达要镇关西把十斤精肉和十斤肥肉剁成肉末。十斤骨头斩成细末。 镇关西明白鲁达来学自己晦气。不愿干,鲁达便把两包肉末朝镇关西砸了过去镇关西恼羞成怒,抄起剔骨尖刀,刺向鲁达,鲁达逃到街上。镇关西追来,鲁达就顺势按住他的左脚把他踢倒。鲁达踏住他胸口骂道:“你一个操刀屠户,竟然称镇关西,欺侮金家父女!今叫你尝尝俺的拳头!”只一拳,就把镇关西打得出气没有进气了。读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我仿佛认识了108个梁山起义的绿林好汉。从中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一定要学那些正直、行善的人,不能学那些专横跋扈、欺善怕恶的人。刘备说得好:勿已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它是以一个小孩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却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就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温暖他们冰凉的心,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 今天,我们用爱心点燃了一盏盏生命的灯;明天,我们希望这些生命的光和热,能够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所以:教育,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答案吧。

水浒传第1回读后感

水浒传第1回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水浒传第1回读后感(一) 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人在山东梁山聚义的故事。 第一回主了是水浒传的开遍部分,首写了高俅的发迹,接首写由于高俅的发迹并欲公报私仇,八十万军教头王进被逼出走。王进在出走路上投诉史家村出另外三条好汉,朱武,陈达和杨春。正是史进和三人的结交使其惹上官司被迫离家去寻王进。而史进在寻找王进的路上碰上经略府的提辖官鲁达以及自己曾经师傅李忠。而后寻小说的情节就围绕着鲁达展开,首先是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故事,这也是本章节中最桧炙人口的片段,展现出鲁达仗义、嫉恶如仇、粗狂而又是细腻的性格特点。 我们不能干什么事情太着急,俗活说“冲动是魔鬼”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之前要冷静地想一想,不要像鲁达一样。 水浒传第1回读后感(二) 水浒传第1回讲的是当时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当官的没有为老百姓着想,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老百姓望仁宗天子救济万民,可是仁宗天子才刚刚得知今年瘟疫转盛。有一个大臣启奏,只有嗣汉天师可以保民间瘟疫,让洪太尉前去请。洪太尉不到一日就来到江西信州,大小官来接,洪太尉问天师在何处,真人也不知。便第二天一早

继续寻找,走了二三里路,突然跳出一只大虫,和洪太尉打了一会儿,洪太尉倒地,大虫也被拖往后山坡,一会洪太尉又收拾了一下,走了一二里路,来了一条大蛇,那蛇张口喷出毒液,喷在洪太尉脸上,太尉三魂荡荡七魄悠悠,大蛇走了。一会儿又来了个道童骑黄牛,太尉问了许多问题,道童也不回答,只大笑几声就走了,太尉也回去了。太尉给祖师说了一遍,祖师说:“那就是天师”。 看完第一回,我认为堂堂太尉让这样一个胆小怕事,昏庸无能的人来当,甚为可惜!可见大宋当时昏官当道,民不聊生。 水浒传第1回读后感(三) 《水浒传》的第一回,也就是水浒传的开头。《水浒传》讲的是宋朝年间的起义故事。 第一回讲的是: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

《任正非传》读书笔记

《任正非传》读书笔记 《任正非传》亲述任正非跌宕起伏、传奇精彩的一生。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历时十年,数十次深入华为,采访华为和任正非历程中各个关键人物,几度增删,创作成此书。全书展现了任正非从出生至今70多年的人生画卷,从入伍到退役进国企,从艰难创业到开拓海外市场,囊括其人生道路上各个关键点,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迄今为止,任正非一生真实讲述,不保留,不回避。追寻任正非创业至今一路心迹,娓娓道理,知无不言。 作者简介 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历时十年,数十次深入华为,采访华为和任正非历程中各个关键人物,几度增删,创作成此书。全书展现了任正非从出生至今70多年的人生画卷,从入伍到退役进国企,从艰难创业到开拓海外市场,囊括其人生道路上各个关键点,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 引言

凡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大人物,身上一定有他独特的闪光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特质褒义的讲叫执着,贬义的讲叫固执。在任正非的身上,我想这一点更加明显。 第一部分:坚持 坚持,是任正非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坚持这个词,褒义的讲叫执着,贬义的讲叫固执。纵观古往今来王侯将相,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坚持是必须条件。“坚持就是胜利”,三岁的孩子都知道的道理,我有一段时间也将此句奉为座右铭,贴在墙上。华为能有今天的成就,没有任正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会有今天,尽管很多员工说他是独裁者,说他是军阀,但不可否认是他把华为带到世界通信行业的霸主之林。突然又想到毛泽东,前几天去北京,还看到了他老人家的仪容,就是这个时代伟人,一样有着变态执着的精神,取得了旷古功绩,也犯了严重错误。任正非是学毛标兵,他的管理中时刻都渗透着毛主席的思想。所以他也一样的会犯错,但是这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华为的进步和发展。说到现在我似乎有一点理解,何谓坚持,在大方向上的坚持,再变态也不为过,前提是符合历史的进程,这就是就是个人眼光和时代的要求,两者有匹配,靠的是智慧和机遇!任正非阴差阳错搞了通讯,并且变态的坚持,刚好赶上了这个时代,所以他成功了,盖茨研究了windows操作系统,因为坚持,所以也成功了,如果他们做汽车的,会不会如此成功呢,不一

水浒传读书笔记加赏析

水浒传读书笔记加赏析 导语:本人收集整理了《水浒传》读书笔记,快来看看吧,应该能给您带来写作上的启发,希望您能够喜欢。 1、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赏析:这段话是动作描写,叙述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场面,体现了我们的主人公胜得精彩漂亮,而且光明磊落。 2、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的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赏析: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衬托此时的气氛和心情:“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踉踉跄跄直

奔过乱树林来”,既写出了老虎活动的时间,又写出了老虎出没的环境。两句话就把一种恐怖悲凉的气氛和心情和盘托出,让人感到此时此地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一只活老虎来,“闪”突出武松动作之快。 3、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赏析:写得极为传神,写人虎相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声震山岗的吼声,一只活生生的真老虎就跃然纸上。 4、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 赏析:几经搏斗,老虎威风渐减,最后如何被武松按住,如何挣扎,如何被武松打死,写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教师用 《爱的教育》读后感 ------韩佰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去年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 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 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 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夏先生的话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作者在第一回便以神话的形式为后文埋下伏笔,先从神聚伏魔殿到梁山好汉聚义最后 到神聚蓼儿洼,这是一大亮点。当然作者所构造的一百零八好汉,为写作提高了很多难度。(因为人物太多,剧情复杂)。但作者并没有因为这点而露出败像,反而抓住有利的剧 情对本书添上了完美的一笔。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 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 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三国演义》第十回写的是: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 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 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 "天孤星花和尚鲁 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 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 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 "天孤星花和尚鲁 智深" 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 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第四回写的这桩人命案件和由此而引出的一张“护官符”,无疑是有它深刻的意义的。它向人们揭示了金陵四大家族的富贵和权势以及他们之间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深刻地揭 示了封建国家机器的实质:不过是封建贵族地主阶级肆意压迫人民的工具。 读了《水浒传》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先说智取 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这一段好汉 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的真实动机 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说为了准备" 农民革命" 显然都不是。黄泥冈上,这一 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金珠,而后大概经过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晁家庄园,三阮则" 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 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 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做了富家翁,一世 快活。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说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纪录片导论》读书笔记

《纪录片导论》读书笔记 作者:比尔·尼克尔斯(美) 时间: 对纪录片这一影片制作形式的概述 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提出的问题:涵盖了纪录片的道德、定义、内容、形式、种类、政治等论点 第一章:为什么道德问题对于纪录片制作很重要?探究了关于纪录片伦理道德一些方面,并提出了他们与故事片所带来的道德问题的各种类型有什么不同。 第二章:纪录片与其他电影类型的区别在哪里?并考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可采取的多种互为补充的方式。侧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重复出现的影片性质和状况。 第三章:什么赋予了纪录片电影属于自己的嗓音?介绍了从修辞学引入的概念,以展示纪录片如何是在受惠于修辞传统,以及纪录片制作者如何来表达那些要求社会舆论关注和解决的议题。 第四章:纪录片表现什么?为纪录片提供内容或者主题的那些议题的某些特点,特别是那些由纪录片提出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回避了科学上的或者纯逻辑上的解释。 第五章:纪录片是如何起步的?对20世纪20 年代以来构成纪录片惯例的四种起了一定作用的不同方式进行了识别分析。 第六章: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纪录片的六种不同的模式或种类,每一个模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制作者。典型的影片、制度支持和观众期待的形式。 第七章: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与第四、第五一样,从历史角度切入,探讨社会的中心议题在纪录片中的呈现:国家名族问题、女性主义问题、政治身份问题、多元化主义问题等。 第八章:如何写出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评论?提出了一些组织论文结构的基本步骤。 内容:第四章:纪录片表现什么? 对于每一部纪录片而言,至少包含来自三方面的相互关联的故事:制作者的故事、影片本身的故事和观众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全部内容。 要分析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影片如何创作以及为什么创作?一部影片与其制作者以往作品和一直以来倾心关注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制作者如何理解和诠释自己拍摄的意图或创作动机?这些想法如何与影片制作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这种对于制作者和作品所处语境的回溯是帮助我们探讨一部影片到底表现什么的方式之一。 另一个内容就是电影文本本身的故事,以及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我们所关注的是影片本身所揭示的内容,即一部纪录片中,电影制作者、被拍摄主体以及影片向我们揭示的我们所身处的社会,这三者的关系。 最后是观众的故事。每一位接触新体验的观众都会带着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的某种观点或动机。 对于一部影片(特别是纪录片)的视线的摄像和期望,会对我们接受该影片的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想知道“纪录片究竟表现什么”时,这些假设和期望便是我们需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所表现的概念和议题”其本身是无形和隐含的,作为非虚构电影的纪录片,其价值在于它把影片的主题以视觉和听觉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影片的主题本来只是我们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出来的概念。摄像摄影不会向我们提供概念,它们提供的是实例,这就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纪录片需要依靠解说词去指导观众了解其影像含义“正确”解释的原因。纪录片向观众提供了以这种方式组织声音和影像结合的感官体验,它们想传达的不仅是感官的审美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旨意,代表着更为抽象的本质特征或概念。 纪录片是经过组织的有机镜头序列,从而使这些镜头和影片有了概念性和抽象性。

水浒传读书笔记第23回

水浒传读书笔记第23回 欢迎来到,下面是本人为大家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水浒传读书笔记第23回读后感受相关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今天,我读了《水浒传》里面的第二十三回。在这一回里面讲了武松打虎。 说到了武松在柴进家住,得了疟疾,因林冲来了,他见了林冲忽然间就好,就要回到他的家乡,在回家的路上要经过景阳冈,而景阳冈有一只大老虎。三碗不过冈的老板劝他不要过去他偏要,而且还喝了十八碗酒,以为老板骗他,就不停老板的话上山了。后来上山了才知道真的有虎,他想:这样下山岂不是没面子。老虎出来了就把老虎打死,就下山了下了山被猎人看见,猎人就去禀报县太爷,县太爷就封武松为都头。 读了这篇短文我深有感受。 我感到武松的才能很大,许多猎人都制服不了的老虎,他自己一个人却把老虎制服了,只是太厉害了,肯定有铁锤般的拳头和千百斤的力气。敬重好汉,机智勇敢,要面子,为了面子把老虎打死了,这样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了,说明他有无穷无尽的潜能,也反映了那些猎人的没用,就是要拿钱的而已。 我读了《景阳冈》这回后,觉得武松是个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的人。从武松打虎时的英猛,勇敢,足以

体现了他的英雄气概。 武松在酒店饮酒时与店家说的一些话,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然后,店家劝阻武松不要上冈,武松用坚定,自信的语气拒绝了店家的好意,反把店家的好意当做坏意。老虎袭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武松在打虎时用了“抡、劈、揪、按、踢、提、打”这几个动作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从他的用哨棒劈老虎时,不小心劈在树上断成了两截,从中体现出武松力大无比。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形象的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我最喜欢《水浒传》第23回《景阳冈》。内容是武松来到阳谷县,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猛虎的事。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我读了《景阳冈》这回后,觉得武松是个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的人。从武松打虎时的英猛,勇敢,足以体现了他的英雄气概。武松在酒店饮酒时与店家说的一些话,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然后,店家劝阻武松不要上冈,武松用坚定,自信的语气拒绝了店家的好意,反把店家的好意当做坏意。老虎袭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武松在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

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思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学年十个月的日记)以孩子的口吻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其中也有父母写给孩子的,我也称这部分为亲子共写日记。这跟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把日记锁起来、藏起来不让家长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建议家长和孩子都看这本书。 本书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安里克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 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苦、朴实、友爱的品德。书中提倡爱国、勇敢、善良、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爱的这种教育方式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每一点进步而欣慰。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倡的几种爱的教育方式,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拿很简单的事实教育身边人。比如说:在爱国教育方面,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在助人方面,书中主人公的母亲休息日常带安利克去贫民窟送衣服、食物。父母乐善好施的行为教育安利克要从小帮助有困难的人。尊敬师长方面、父亲带安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100字200字600字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100字200字600字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哈哈哈,妈妈终于给我买水浒传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水浒传》的第一回,也就是水浒传的开头。《水浒传》讲的是宋朝年间的起义故事。 第一回讲的是: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

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水浒传》的第一回,也就是水浒传的开头。《水浒传》讲的是宋朝年间的起义故事。

第一回讲的是: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 第一章你的采访问题何在 一、采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泼咖啡”事件。如果你需要的是坦诚,是人性化的反应,而不是有防御性倾向的夸大和虚假的外在敷衍——那么就尝试在对话中暴露一下自己。为了追求采访技巧的完美而做的努力,往往容易破坏采访的坦诚性。 最好的记者往往能够从被访者人性化的回答中,品出其出人意料的成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传达给听众。 大多数人会对平和、友好的提问方式抱以最大限度的真诚。不带个人判断的提问方法对于增强对方的信赖和坦诚,作用是最为明显的。 这种职业性并不是要求你赢得一场辩论或者表现出道德上的高尚,而是要求你从与采访对象的接触中学到一些东西,从而可以和以后的读者一起来分享。 二、显性问题: 缺乏自信——运用社交技巧 难以获取完整的信息——为采访做准备,认真地倾听,最重要的是,能够识别谈话中“新鲜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知道接下来要问什么问题——“你的回答真棒!请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好吗?” 做笔记——识别谈话要点并把它们记录下来;通过速记和录音记录引用、事实、数据等证据 应对沉默寡言的采访对象——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应对喋喋不休的采访对象——寻找有创造性的解决途径 三、隐性问题: 由于害怕背上无知的名声,对提问普遍感到反感——提问是痛苦的,这已经很糟糕,但不提问,问题会更加糟糕。“勤问者愚一时,不问者愚一生” 不能明确陈述采访目的——向采访对象明确采访目的,他们就不会跑题了对人对物缺乏热情和天然的好奇心——“在采访中,好奇心是第一步”“好奇心”是19名美国著名记者评价自己的工作时使用品频率最高的词” 不能倾听——如果有某些迹象表明采访者没有在倾听,那么采访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沉默寡言或者托词回避,可能就是对此的回应 缺乏准备——没有做准备,采访时必然会感到紧张。确定自己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什么样的提问能够帮你得到该信息 不作深度探究——对采访准备的越充分,就越容易在现场即兴草拟出新的问题。重要的是采访中的倾听和思考 提问含混——记者所需的是支撑抽象的具体细节,只有具体细节才能营造出戏剧化和冲击力。 不修边幅——“穿得职业些” 主题先行——“倾听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问题,外部的、内在的、与它相关的。以及关于此问题要不要和其他的什么人聊聊等等。“武断家”:经常知你于对立的一面。他们似乎以及拥有了所有的答案,因而仅仅是想要你证实他们的想法。

水浒传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300字

水浒传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300字 导语:您会写《水浒传》的摘抄加赏析读书笔记吗?小编今天刚好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学一学吧。 1、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赏析:这段话是动作描写,叙述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场面,体现了我们的主人公胜得精彩漂亮,而且光明磊落。 2、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的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 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赏析: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衬托此时的气氛和心情: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 ,既写出了老虎活动的时间,又写出了老虎出没的

环境。两句话就把一种恐怖悲凉的气氛和心情和盘托出,让人感到此时此地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一只活老虎来,闪突出武松动作之快。 3、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赏析:写得极为传神,写人虎相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声震山岗的吼声,一只活生生的真老虎就跃然纸上。 4、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 赏析:几经搏斗,老虎威风渐减,最后如何被武松按住,如何挣扎,如何被武松打死,写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 5、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劫了生辰纲,杀了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