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穆旦《春》

穆旦《春》

穆旦《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寂寞)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你们燃烧着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2年2月

一、诗人简介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与武侠大家金庸(查良镛)是查氏家族的同辈兄弟。

穆旦生于1918年农历二月廿四日,(比曹禺小8岁,比张爱玲大2岁),卒于1977年(终年59岁)。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

穆旦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这一时期,是他诗歌的创作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横贯湘黔滇三省,跋涉三千里到云南昆明,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在朱自清、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以及燕卜荪等一大批著名诗人的影响下,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人读艾略特、奥登……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眼下的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

1940年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在这期间,穆旦发表了关于艾青和卞之琳的诗评《他死在第二次》和《〈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并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

青年诗人。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

1942年2月,参加"中国远征军",以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5月到9月,亲历了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滇缅大撤退",死里逃生,过了几年颠簸不安的生活。在这期间创作的《阻滞的路》和稍后创作的《活下去》、《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等作品都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和战争中人的命运的思考。1945年昆明文聚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

1945年穆旦到沈阳,创办《新报》,任主编。在抗战胜利前后,他创作的20余首"抗战诗录"不同于卞之琳这时期创作的以现实主义写抗战的"十四行诗"《慰劳信集》,而是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放在人类、文化及历史的高度予以思考,同奥登1939年创作的"十四行诗"《在战时》较接近。1947年5月,自费出版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同时,还创作有《隐现》等"拟诗剧",继续探讨新诗的戏剧化。19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他的前三部诗集很快都在香港再版。同在这一年,闻一多编选的《现代诗钞》出版,其中选入了他的11首作品,在数量上仅次于徐志摩;这年《中国新诗》的8、9月号发表了唐湜的《穆旦论》,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介绍和很高的评价。这期间,他的作品大多发表于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正式成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员,同时也标志着"九叶诗派"两股势力的合拢,可以看作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和成熟期。

1948年,他曾在FA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工作过一个短暂的时期,同年8月,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52年由美国诗人休·克里克莫尔主编的纽约版《世界名诗库(公元前2600-公元1950年)》,选入了穆旦的两首作品,入选的中国诗人仅穆旦和何其芳两人。这年,穆旦谢绝了台湾和印度一些知名大学的盛情邀请,执意回国,由于妻子周与良是生物学博士,回国手续颇费周折,直到1952年底才得以启程,于1953年初回到天津,从5月起在南开大学担任外文系副教授。

1954年便因他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而被列为"审查对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57年2月,他在《诗刊》上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一首诗《葬歌》。同年5月7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九十九家争鸣记》,从9月开始,受到严厉批判。第二年年底,被"定"为"历史反革命",降职降薪,甚至逐出课堂,强迫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接受管制,监督劳动,从此失去了写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文革"中,又因"中国远征军"问题再次被"判"为"历史反革命",家被抄,人被关进"牛棚"劳动改造,他和他的家人都遭到批斗。在这期间,他虽然停止了诗歌创作,但他仍不肯放下手中的笔,一直坚持诗歌翻译,用他的本名"查良铮"和笔名"梁真"出版了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布莱克、朗费罗、艾略特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共16种,包括普希金诗集7种:《青铜骑士》(1954,上海平明)、《波尔塔瓦》(1954,上海平明)、《加甫里颂》(1955,上海平明)、《普希金抒情诗集》(1957,上海新文艺)、《普希金抒情诗二集》(1957,上海新文艺,"文革"中重新修订后更名为《普希金抒情诗集》,上下册,上海译文)、《欧根·奥涅金》(1957,上海新文艺)、《高加索的俘虏》(1958,上海新文艺)。其他诗集7种:《拜伦抒情诗选》(1957,上海新文艺,"文革"中重新修订,上海译文)、《布莱克诗选》(1957,人民文学)、《雪莱抒情诗选》(1958,人民文学)、《济慈诗选》(1958,人民文学)、《云雀》(雪莱,1958,人民文学)、《唐·璜》(1980,四川人民)、《英国现代诗选》(1985)、《艾略特和奥登诗选》。文艺理论译著2种:《文学原理》(季摩菲耶夫[苏],1955,上海平明)、《别林斯基论文学》(1958,上海新文艺),由一个著名诗人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衰退期,却是他翻译的高潮期。

1975年,在"文革"结束前夕,停止写作多年后,穆旦心中郁积已久的诗情得到了一次

突然的喷射,一口气创作了近30首作品,主要有《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特别是他的《神的变形》以"诗剧"的形式,通过"神、魔、权、人"这四个人物的戏剧性冲突,展示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类悲喜剧,充满苦涩的智慧,是他在生命的晚期对人生的回顾和总结,是他创作的重振期。但穆旦的最后辉煌时间太短,由于长期以来身心受到的摧残和折磨,刚过了59岁生日后,于1977年2月26日不幸病逝。好在他看到了"文革"的结束。两年后,穆旦的冤案终于得以平反。

二、作品导语: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提问:古代写春天的诗词:

春词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宫怨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忆江南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游园不值叶绍翁-南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穆旦诗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他从对"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我"的体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张力之美",并使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得以实现。

二是通过"用身体思想"的个人化方式让知性的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艺术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九叶诗派"感性与知性融合"的诗学主张。

三是通过追求"非诗意"的方式来达到对传统诗意的反动的目的,真正做到了用"现代的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这正是穆旦不同于以前的现代诗人,甚至也不同于九叶派诗人的独特之处。

三、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写春天的诗篇。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第一节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但其重心不在春天的景物本身,而在对春天的感觉。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是以动写静,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块,呈现了春草的蓬勃生命力。

随后,“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的“他”指上句中的绿草,“渴求”“拥抱”二词准确地勾画了草与花的关系。

紧接着描写花朵“反抗”土地、从地里“伸”出来,将花朵的顽强生长、挣扎的具有动感的形态,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前面三行,通过草、花、土地的描绘,把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展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的三行,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写到了春天的“暖风”。“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大概吹醒了屋子里的人(这里的“你”并没有具体所指),他推开窗子,看到了满园夺目的春色。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节末行连续用了“满园的欲望”和“美丽”这两个抽象的词语,写浓浓的春意和琳琅满目的春景,这是以抽象彰显具象,再次突出了前面描绘的此起彼伏地涌来的春色。这三行起到了过渡的作用,预示着下文将要展开的内容。

诗的第二节实际上承接第一节,表现的是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蛊惑着”。

第一句里的“蓝天”应和着上节的斑斓的春天景致,“永远的谜”体现了春天的神秘和充满诱惑。而“紧闭的肉体”突兀地显示了青春期独有的特征,肉体是被禁锢的、得不到施展,与后面的“卷曲又卷曲”相呼应。

相比之下,“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为形象,一种为沉重感所牵制的轻盈和飞翔的渴望,一种“被点燃”“却无处归依”的无奈、焦虑和迷惘——这些复杂的意绪被准确地传达出来。最后两行,借助于“光,影,声,色”的“赤裸”和“痛苦”的“等待”,强化了“紧闭的肉体”所受到的蛊惑。

四、语言品味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诗意和诗情却十分饱满。穆旦的友人、翻译家王佐良曾评价这首诗:“出现了新的思辨,新的形象,总的效果则是感性化,肉体化……从而使《春》截然不同于千百首一般伤春咏怀之作。它要强烈得多,真实得多,同时形式上又是那样完整。”(《谈穆旦的诗》)

与传统的吟咏春天的诗作多好写景抒情不同,此诗的最大特点是在春天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尤其是人的感觉。经过感觉的过滤之后呈现的景致,便显得结实有力。袁可嘉如此概括此诗的特点:“敏锐的知觉和玄学的思维,色彩和光影的交错,语言的清新,意象的奇特,特别是这一切的融合无间。”(《诗人穆旦的位置》)在引导学生读诗过程中,要提示他们格外留意此诗在语词运用方面的特点。

语词的厚度和力度。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倘若换成其他词(让学生尝试一下)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更不消说后面有“渴求”“拥抱”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现在流行一个词——草根人物,我想我们都是。草根的生命力是顽强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许穆旦正是从这一句诗歌开始了他的《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只是把火焰的颜色替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还在摇曳的绿色,而火焰也不再是摧残生命的火焰,这是青春的火焰,是显示生命力旺盛的火焰。我愿意相信,古典和现代就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它们历史的转换。)TIrRGchYzg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最容易被比喻成花朵的大概要属女人了,而天下的最美也是女人,她们是活的尤物,是上帝在人间的天使,是大地博爱的使者,没有人能拒绝女性的美,包括女性自身。穆旦写花朵,当然不一定是在写女人,但写的是美却毫无疑义,而且这美该是圣洁的,充满了对人类的诱惑,更何况我们正青春年少。)7EqZcWLZNX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寂寞)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欲望是邪恶,也是美丽。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的同时也说了这样的话,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利益都不争取,你还能指望他做什么?所以是欲望造就了这个社会的繁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青春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季节,朦胧中的事物总是多了一层因距离产生的美。而苏醒,是美丽地融入,也是痛苦的开始。)lzq7IGf02E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你们燃烧着却无处归依))

(诗人郑敏评价说:“穆旦的诗,或不如穆旦的精神世界是建立在矛盾的张力上,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上。”一句好的诗应该是或纯粹、或哲思、或充满内在的紧张。泥土是古老的沉重,它养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也养育了年轻的我们;我们渴望舒展自己喉咙里的力量,渴望自由地飞翔,但我们都容易遗忘,蓝天上那一次次美丽的飞翔是对古老土地的呼应——这是

与生俱来的飞翔。当年轻的生命在内部被点燃,我们渴望涅槃的新生。而肉体,却一再紧闭,每一次苏醒是更大的紧闭,紧紧地裹住了自己。)zvpgeqJ1hk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就在我们年轻的紧闭的肉体中,青春的全部幻象都已在内心打开,赤裸地呈现在自己眼前:这满园的欲望是如此美丽!膨胀着心灵和肉体,是痛苦,也是幸福,煎熬着期待着我们青春的美丽新世界。)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

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

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

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

"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

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诗人感受到对立观念的冲突: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他们得以表现出来:绿色/火焰、拥抱/反抗、紧闭/赤裸、土地/花朵、泥土/歌、卷曲/伸入。诗人的情绪也在变化着,从暖风吹来的烦恼和欢乐,到紧张的痛苦。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观看着;如鸟,他歌唱和期待着。这是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五、问题探究

一、这首诗的两个诗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的来说,第二节与第一节形成明显的并列与相互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二节在主题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绚烂转向了生命春天的迷惑和痛苦。这种痛苦正是一种现代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二、如何理解这首诗里的青春主题?

这首诗所表现的青春主题是复杂的: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富于朝气;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或叛逆意识;其四,在“被点燃”后“无处归依”而陷于迷惘。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能够把上述复杂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三、从整体上看,这首写于1942年的诗与以往的诗有何不同?

20世纪40年代,经过二十余年探索和积累的中国现代诗歌,已逐渐显出成熟的趋势。这首诗便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诗歌诗艺的进展,它在处理人生经验上更加繁复,在表现技巧

上更加多样化,在语言上更加纯熟,对西方诗学影响的转化也更加自如。以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为例,极具形态的动感和内在的神韵,其语言内涵的饱满和丰富,是早期新诗的单纯与稚嫩所无法比拟的。

六、穆旦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是在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下产生并发展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虽然直接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示,但主要影响却来自于国内对文言的革命和对旧体诗的颠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诗歌,主要受19世纪德国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影响,甚至比胡适离当时的世界文学潮流更远。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学习的也主要是19世纪末期的以魏尔伦、马拉美、蓝波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情况也大致如此,对徐志摩影响最大的是唯美主义,戴望舒与李金发一样,他的学习对象也是法国象征主义,闻一多的理论虽然主要来自于20世纪初的印象主义,但他对当代英美诗歌并不关心。而九叶诗人则主要受20世纪20年代以庞德、艾略特、叶芝、瓦雷里、里尔克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特别是与奥登有着直接的继承和借鉴关系。因此,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崛起并臻于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派。而在九叶诗派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正是穆旦。有人甚至把穆旦看作是"新诗的终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