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亚洲概述

【目标】:1.亚洲的位置、分区

2.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3.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知识梳理】

一、亚洲的位置、分区: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30°E——180°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10°S——80°N 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跨寒、温、热三带)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侧通过黑海、地中海与大西

洋相通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

(二)范围: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三)分区: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洲。按地理方位与自然特征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6个地区。

二、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形:

1.特征:地形复杂,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分布于四周)/地表起

伏大/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位)

亚洲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最低点为死海(﹣415米)

2.主要地形区:(落实到地图上)

(1)主要山脉:帕米尔高原的山结(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2)8大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3)7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亚);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亚);米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西西伯利亚平原(北亚)。

(二)气候:

1.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与成因:(看地图册29页气候分布图)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部: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大陆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热带季风;马来群岛---热带雨林

西部:印度半岛西北部、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北部:北冰洋沿岸---苔原气候

(三)河流、湖泊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与高原,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 注入北冰洋

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 注入太平洋

东南亚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 注入太平洋

萨尔温江、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注入印度洋

3.主要湖泊:黑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中亚;贝加尔湖----俄罗斯;死海----西亚三、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2009年亚洲人口数是40亿,占世界人口的61%,东南亚、东亚、南亚人口稠密,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6个(中国13亿、印度10亿、印尼、

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三)经济发展差异:

1.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韩国、新加坡:新兴工业国

3.西亚产油国与东南亚文莱:依靠石油资源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4.中国、印度建立了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5.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抓住机遇(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

*日本、韩国、新加坡二战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原因调整结构(接受)

发展科技

改善环境(投资)

东亚、日本

【目标】 1.日本的位置与范围

2.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知识梳理】

一、东亚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20°N---50°N;80°E---145°E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二)范围:共有5个国家。临海国----中国;内陆国----蒙古;半岛国----朝鲜、韩国;

岛国----日本

(三)沿海与内陆差异

沿海内陆

范围中国北方与南方、朝鲜、韩国、日本中国西北与青藏地区、蒙古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日本多山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

气候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经济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多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欠发达

二、日本

(一)位置:30°N---45°N;130°E---145°E。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西南隔朝鲜海峡与韩国相望

(二)范围: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是最大平原(东京附近)。

2.气候:典型的季风气候,分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界线:约40°N,比中国秦淮线34°N 纬度高)。四周环海,海洋性强,冬暖夏凉,降水丰沛。夏季太平洋沿岸降水多,冬

季日本海沿岸降水多(思考为什么?)

3.河流:河流短促(地形狭窄,丘陵多所致),水力资源丰富。

4.轮廓: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横滨是著名港口。

5.地质:火山之国,地震之邦。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

富士山为最高峰(2776米),是一座活火山。

6.资源:除森林、水力资源外,各种资源都较贫乏。

(四)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面积狭小,人口稠密(超过1亿),本州岛人口最多。

2.农业:⑴农业单产高,多用小型机械,稻米可自给(水稻种植业),其他农产品需大量进口。

⑵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位。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 3.工业

⑴特点:利用便利的海运条件,大量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

⑵分布: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有五大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

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落实到地图上)

⑶工业部门:钢铁、汽车、电子、造船、化学、纺织

⑷对外贸易: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主要对象美国,其次是西欧、亚洲国家。

煤——东南亚、美、加、澳

铁——巴西、澳

日本工业原料来源石油——西亚、东南亚

棉花——拉美

木材——俄、美、东南亚

4.城市:东京----首都,日本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最大的海陆空交通枢纽。

横滨----第二大城市和海港。

东南亚

【目标】1.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2.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3.东南亚的人文地理特征

【知识梳理】

一.位置和范围

1.经纬度位置:10°S---20°N; 90°E----110°E----140°E

0°与100°E交点附近----马六甲海峡;20°N与110°E交点----海口;

100°E穿过中南半岛中部、马六甲海峡;

110°E穿过海口、加里曼丹岛西侧、爪哇岛中部。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南临印度洋。泰国湾、孟加拉湾

3.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十字路口位置。马六甲海峡连接亚洲与大洋洲,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日本称其为“海上生命线”。

4.范围:由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共有11个国家。唯一内陆国老挝;跨两大洲的是印尼(亚洲、大洋洲);与中国相邻越南、老挝、缅甸。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纵裂分布。(成因:板块挤压,地壳抬升——内力,河流下切——外力)

河流上游----V型谷,水力资源丰富;中下游----多冲积平原,是重要农耕区(湄

公河平原是东南亚最大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山岭众多,沿岸有狭窄平原。印尼——世界最大群岛国(千岛之国),也是火山最多的国家(火山国)。原因:地处三大板块之间,注意板块位置。2.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查找地图,总结其分布、特征和成因)

分布:中南半岛与菲律宾群岛北部(10°N以北)

热带季风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11月---次年5月为旱季,6---9月为雨季)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3.河流:自东向西有红河、湄公河、湄南河(注入太平洋)和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注入印度洋)湄公河:流经六个国家,是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长度最长的河流。(中国---澜沧江)4.东南亚多火山、地震原因: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之间,

板块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人文地理特征:

1.矿产资源:石油----印尼、文莱;锡----马来西亚,其产量、出口量世界第一。

2.农业:(1)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种植园农业

(2)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水稻;热带经济作物----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

椰子、蕉麻等最大产地。

分布:泰国、缅甸、越南----稻米;泰国----世界最大橡胶生产国;

马来西亚----棕油、橡胶;印尼----椰子;菲律宾----蕉麻、椰子

3.工业:新加坡---新兴工业国。其他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利用劳动力资源发展出口加工业。4.旅游业:东南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新---马---泰”旅游热线。

5.城市: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

南亚

【目标】1.南亚的位置、范围和热带季风气候

2.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分布及工农业发展特点

【知识梳理】

一.位置和范围:

1.经纬度位置:70°E---90°E; 10°N---30°N(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

2.海陆位置:北接喜马拉雅山南坡,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有“南亚次大陆”之称(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

3.地理位置重要性:南亚附近海域是东亚、东南亚各国与非洲、西亚、欧洲各国联系的重要海上通道。

4.范围:7个国家---3个临海国、2个内陆国、2个岛国(锡金并入印度)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三大地形区

北部:喜马拉雅山---海拔高,落差大

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

地形平坦、地势低平

南部:德干高原---西高东低,低缓高原,地面平坦,宜作耕地。(因处于印度洋板块

内部,地壳稳定,久经侵蚀,故低缓、平坦,海拔600m---800m 。)

2.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动。 风向:夏季---西南风; 冬季---东北风

热带沙漠气候:冬季受副高控制,夏季西南季风难以到达。(注意巴基斯坦) 高原山地气候:北部山区

3.河流: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 印度河---源于西藏,流经塔尔沙漠,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重要灌溉水源。 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中国) 三.典型国家: 1.印度:

(1)农业: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占国土55﹪。是世界文明古国。 水稻---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沿海(需水多) 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耐旱)

棉花---德干高原中西部(耐旱,生长后期需充足光照) 黄麻---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气候潮湿) 茶叶---东北部低山坡地(潮湿、排水好坡地) (2)工业及城市: 位置:德干高原东北部

●传统工业区 条件:资源丰富(煤、铁、锰等)、交通便利 工业部门:电力、钢铁、机械

新德里---首都; 加尔各答---麻纺; 孟买---棉纺; 班加罗尔---电子工业,“硅谷” (3)人种---白种人、黑种人; 语言---英语、印第语; 宗教---印度教、佛教占8﹪。 2.孟加拉国:水旱灾害、飓风、风暴潮最严重国家。 原因:①夏季风强弱和进退早晚不稳定; ②地势北高南低,处于西南季风迎风破,多地形雨;

(气候) ③孟加拉国地势低平(海拔只有十几米),排水不畅(地势); ④喇叭形海湾,南宽北窄,潮位堆高,顶托恒河水难以入海(海湾形状)。

西亚和北非

【目标】 1.中东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 2.尼罗河与埃及、埃及的经济支柱

【知识梳理】

一. 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位置:30°E---60°E ; 20°N---40°N 。 30°E 穿过: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东侧、

埃及开罗(30°E 、30°N ); 60°E 穿过: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东侧。 2.海陆位置:

(1)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沟通印度洋、大西洋,联系亚、非、欧三洲,处于地中海、黑海、

里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

(2)重要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3.范围:19国 + 1个地区(巴勒斯坦) + 埃及

◆读图熟悉重点国家:阿富汗(喇叭形)、伊朗(草帽)、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 ◆中东地区:大体与西亚相当,不包括阿富汗,而包括非洲埃及。

◆地跨两洲国家:欧亚---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 亚非---埃及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以高原为主。三大高原: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 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沿岸平原与河口三角洲

◆ 死海:-415米,世界陆地最低点,地壳断裂下陷形成。

2.气候----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东北信风(离岸风)、副高交替控制。 地中海式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3.河流: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约旦河 4.资源:世界重要的石油宝库、缺水地区

(1)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石油带,储量、产量、出口量世界第一。

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为重要产油国。 (2)外运路线: 海运 向东---日本、美国、澳大利亚 向西 25万吨以下---苏伊士运河

>25万吨---好望角 美国、西欧 管道---地中海

(3)缺水原因:大多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少。以色列节水农业创造了沙漠农业奇迹。 三. 人文地理特征:

1. 居民:白种人,主要为阿拉伯民族,通用阿拉伯语,多信奉伊斯兰教。 2. 农业:

3.工业:出口石油。无油国---进口、加工石油、收过境费 四.重要国家---埃及:

1.位置:位于非洲东北部,跨亚(西奈半岛)非两洲。注意(30°E 、30°N )位置。 2.河流:尼罗河(六千多公里,世界第一长河,源自东非高原,注入地中海)、苏伊士运河 3.农业:灌溉农业。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尼罗河概况、阿斯旺水坝的利弊) 4.经济支柱:传统---长绒棉;现代---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5.城市:首都开罗,本区最大城市;最大港口亚历山大。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著名建筑。

撒哈拉以南非洲

【目标】 1.非洲的位置、海陆轮廓 2.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3.非洲的居民、经济特征与环境问题

【知识梳理】

一.非洲的位置与轮廓:

1.经纬度位置:0°----30°E----40°E; 30°N----0°----30°S。

2.海陆位置:位于东半球,地跨赤道南北,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部隔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部隔狭长的红海、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

3.轮廓:海岸线平直,半岛、岛屿、海湾少。主要有索马里半岛、马达加斯加岛、几内亚湾。◆一湾、二海、二洋、三海峡

◆好望角:印度洋、大西洋分界,世界重要交通要道。注意开普敦位置。

二.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1)总特征:海拔较高,起伏较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单一,号称“高原大陆”。(2)重要地形区:

①三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海拔最高);东非高原(地形破碎,东非大裂谷穿过);

南非高原(中间地势低,兰德盆地)。

②一盆地:刚果盆地(原为内陆湖泊,后因河流下切,湖水外泄形成盆地)

③一裂谷: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经红海延伸至死海附近,因地壳断裂下陷形

成,现还在继续扩大。沿裂谷有串珠状湖泊(断陷胡或构造湖)。

④一沙漠: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沙漠。

⑤两山脉:西北---阿特拉斯山脉;东南---德拉肯斯山脉。

2.气候:热带气候为主,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纬度地带性明显。热带草原面积世界最广。◆读图分析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刚果盆地---常年受赤低控制

几内亚湾沿岸---暖流(注意非洲东西两侧的洋流)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信风被暖流增温增湿后受地形抬升

(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雨林气候两侧10°--20°附近----赤低、信风交替控制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南非高原东部----副高、信风(来自海洋的向岸风)交替控制

马达加斯加岛西侧----地形(东南信风的背风坡)

(3)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副高、信风)

◆撒哈拉沙漠成为世界最大沙漠的原因:①西部受加纳利寒流影响,使沙漠直抵西海岸;②

东部受来自亚欧大陆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使沙漠直抵东海岸;③非洲大陆北宽南窄,北部受副高影响范围大。

(4)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副高、西风交替控制)

◆南部没有延伸到40 °S ----海陆分布的影响.

3.河湖:

(1)主要河流:尼罗河(6671米,世界第一长河);刚果河(世界第二大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特征(刚果河除外):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干湿两季),多峡谷、

急流、瀑布,不利航运;水能丰富利于发电。

(2)湖泊:多集中于东非高原,为构造湖,狭长水深,串珠状排列于东非裂谷带。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世界第二淡水湖)、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湖)。

◆湖泊主要类型(按成因):火山湖(白头山天池);构造湖(东非裂谷带内湖泊、贝加尔

湖、死海等);冰蚀湖(北美五大湖、欧洲的湖泊);堰塞湖。

4.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资源丰富。“富饶大陆”。

分布:摩洛哥----磷;赞比亚----铜;几内亚----铝(世界出产铝土矿最多国家);

南非----黄金(世界出产黄金最多国家);刚过(金)----金刚石、铜;

石油---地中海沿岸(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几内亚湾沿岸(尼日利亚)另:非洲是咖啡、油棕、香蕉、椰枣原产地;剑麻、可可、丁香等生产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5.洋流:加拿利寒流、本格拉寒流、索马里洋流(冬暖夏寒)、马达加斯加暖流

三.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黑人为主,黑人的故乡,“黑非洲”。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2.经济特征:出口农(热带经济作物)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经济结构单一,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劣势。

3.落后原因:①自然条件恶劣;②长期遭受殖民统治;③生产落后,过憔、过牧、过垦等导致荒漠化严重;④人口增长超过粮食增长;⑤长期战乱。

小结:自然恶劣,殖民统治,环境恶化,人口增长,政局动荡。

4.经济发展对策: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5.城市:开罗、开普敦

欧洲西部

【目标】 1.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湖等自然地理特征

2.欧洲西部的工业、农业和旅游业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位置与轮廓:

1.经纬度位置:10°W---0---30°E ; 35°N---70°N。

10°W----爱尔兰西侧、伊比利亚半岛西侧;

10°E---斯堪的纳维亚山、日德兰半岛、阿尔卑斯山;

2.海陆位置: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3.轮廓:形似大半岛,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海湾、边缘海。(4海峡、5半岛、6大岛、7海、1湾----落实到地图上)

(1)4海峡:英吉利海峡(0°,50°N附近)、丹麦海峡(冰岛西侧,欧洲与北美洲分界)、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与地中海)

(2)5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3)6岛屿:冰岛(20°W、北极圈附近,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北部苔原气候,位于大西洋中脊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多火山、地震,地热资源丰富,属火山岛)、

爱尔兰岛、大不列颠岛、科西嘉岛(法国,葡萄种植,拿破仑故乡)、撒丁岛

(意大利)、西西里岛(意大利)

◆岛屿主要类型:沉积岛(崇明岛);珊瑚岛---面积不大,地势低平,如大堡礁;

大陆岛---面积大,地势高,如台湾;火山岛---地势险峻,海拔较高,如夏威夷群岛。(4)7海:白海(俄西北角,北冰洋边缘海);边缘海----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渔场、石油);内海----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地中海、黑海

(5)1湾:比斯开湾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1)总特点:海拔较低,起伏较小∕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形以平原为主,横贯东西∕山地分布于南北两侧∕冰川地貌广布

冰川地貌----挪威西侧的峡湾海岸;芬兰(千湖之国)与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湖泊(冰蚀湖);

阿尔卑斯山的角峰、刃脊(山脊像刀刃)、冰斗、U型谷;波状起伏的波德平原。

(2)主要地形区: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低缓(处于板块内部,久经侵蚀)

中部:西欧平原、波德平原(莱茵河为界);多瑙河中下游平原

南部:阿尔卑斯山---雄伟高大(亚欧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强烈抬升)2.气候:深受大西洋影响,海洋性强,东西变化明显,西→东大陆性增强。

(1)气候分布的地区差异:

东西差异---- 西: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西→东递减

东: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温差:西→东递增

南北差异-----南:地中海气候;北:极地苔原气候

阿尔卑斯山----高山气候

(2)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原因:①纬度位置----40°--60°大陆西岸;②大气环流----常年受西风控制;③下垫面----a、海陆位置、轮廓:位于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大陆轮

廓破碎,受海洋影响大; b、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气流

深入; c、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

3.河湖:

(1)河流水文特征:河网密(降水多,地形平,运河多)∕流程短(面积小,海岸线曲折,距海近)∕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冰期(绝大部分)∕航运价值大(原因:水量

大,地形平坦,经济发达运量大)

(2)主要河流:

莱茵河: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自南向北注入北海,最“忙”(经鲁尔区,运铁矿石)

多瑙河:源于德国西南部山地,自西向东注入黑海,流经国家最多(9国)

(3)湖泊:多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冰蚀湖)

4.资源:煤(德)、铁(法)、石油(北海)、有色金属

三.人文地理特征:国家多(43个,亚洲48个),面积小,人口多而密,经济发达。

1.居民:白种人∕世界人口稠密区,人口沿煤矿和工业带呈“十”字形分布,西欧、中欧人口密度大,北欧、南欧人口密度小∕人口增长慢,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多属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达,占世界一半以上,德国最多。(1)发达的工业----加工型工业,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工业密集地带呈“十”

字形分布。

(2)发达的农业----荷兰的乳畜业;挪威的渔业;瑞典的林业

(3)发达的旅游业----自然景观:北欧---幽深、曲折的峡湾

中欧---阿尔卑斯山,登山、滑雪好场所

南欧---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海边风景区和沙滩浴场

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法国---埃菲尔铁塔;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风俗民情:西班牙斗牛;意大利古斗兽场

◆欧盟的建立使欧洲西部经济更加一体化。

四.典型国家:(见下表)

国家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冰岛位置

轮廓

0°, 50°N—

60°N

10°E, 50°N 0°,50°N以南20°W,

65°N 语言、

首都

英语,伦敦德语,柏林法语,巴黎意大利语,

罗马

雷克雅

未克

北部、西部多为山

地、丘陵,东部为

平原,海岸线曲折

南高北低。北;波德平

原;中:中德山地;南:

巴伐利亚高原、阿尔卑

斯山

东南高,西北低。北:阿尔卑斯

山。亚平宁山

从西北至东

南纵贯全境。

位于大

西洋中

脊,美洲

板块与

亚欧板

块的生

长边界,

多火山、

地震,地

热丰富,

属火山

经济以

旅游业

和渔业

为主。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暖夏凉,降水均

温带海洋和温带大陆性

气候。西→东大陆性渐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东南部为地中海

气候

大部为地中

海气候,北部

为温带大陆

性气候河

泰晤士河,注入北

莱茵河、多瑙河、威悉

河、易北河、基尔运河

塞纳河、莱茵河、

罗纳河

煤铁较丰富,北海

油田为西欧重要产

油地

煤、钾盐丰富,其他靠

进口。鲁尔煤田在德中

西部,最大

铁、铝土、铀丰富,

煤、石油严重不

足。核电比重大

新兴工业:电子、

航空、石油、化工、

汽车为主,分布在

沿海

传统工业:采煤、

钢铁、纺织为主,

分布在英格兰中

部。伯明翰(钢铁

中心)、曼彻斯特

(纺织中心)、阿伯

丁(石油中心)

占绝对优势。重工业比

重大,部门齐全。传统

工业区:鲁尔区,工业

中心有杜伊斯堡、埃森

等;

新兴工业区:南部慕尼

黑,斯图加特等。

汉堡:德第二大城市和

最大海港。德国城市

化水平高,人口分布均

匀,中小城市特别发达。

工业发达。北有巴

黎盆地,南有地中

海沿岸的福斯-马

赛工业区。

以出口加工

工业为主。

新兴工业区:

东北部和中

部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米兰(化学)

-都灵(汽车)

-热那亚(造

船)工业区;

南部塔兰托

(钢铁)

乳畜业为主。西部、

西北部---牧场;东

南部---耕作业、乳

畜业。

农作物:麦类、甜

菜、马铃薯

实现机械化、电气化,

重视生物技术。北部:

波德平原,夏温凉,冬

阴冷,土壤贫瘠,畜牧

业为主;

南部:高原山地,河谷

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

园艺业为主,山地森林

和牧场。

农业发达。欧洲重

要农产品出口国

(包括粮食),畜

牧业、耕作业都发

达。地中海沿岸盛

产葡萄,园艺业发

达。

波河平原以

盛产小麦、玉

米、葡萄、油

橄榄著名。

俄罗斯(欧洲东部和北亚)

【目标】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俄罗斯的资源、农业、工业、交通等经济特征

【知识梳理】

一.位置:

1.经纬度位置:30°E----60°E----180°,50°N以北,纬度高

2.海陆位置:位于欧洲东部、亚洲北部(跨两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临两大洋)。

周围海域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北海、白海、波罗的海、黑海、里海。

◆俄面积1707万K㎡,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国家。属欧洲国家,原因:欧洲部分集中了全国

3/4的人口;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中央。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地形多样,平原、高原为主,地势总体西低东高。

三大分界线:乌拉尔山、叶尼塞河、勒拿河

四大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山脉:大高加索山、乌拉尔山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原因:①纬度较高;②地势西北低、东南高,受北冰洋影响大;③东部、南部地势高,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各地差异:东部太平洋沿岸----温带季风气候;西南部地区----温带草原气候;

北部北冰洋沿岸----极地苔原气候

◆奥伊米亚康:东西伯利亚地区,世界寒极。(原因:纬度高,海拔高,受海洋影响小)3.河湖:

(1)主要河流:

西部:顿河(注入黑海)和伏尔加河,两河成X状,为俄主要农业区。

东部:鄂比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源于南部山地,向北注入北冰洋,有凌汛,下游沼泽广布(凌汛,水多;冻土,下渗少;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航运价值小

(冰期长;运量小;流向与运输方向不一致)。

◆伏尔加河:俄母亲河,世界最长内流河,欧洲最长河流,注入里海。航运便利,

水能丰富,俄主要内河航道。

(2)湖泊: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构造湖,地壳断裂下陷形成。

4.资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地大物博。(库尔斯克---铁;库兹巴斯---煤;秋明---石油)森林:亚寒带针叶林(世界最大)(驯鹿,随季节在亚寒带针叶林和苔原带间迁移)

水能丰富

三.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多民族国家

2.农业:谷物产量不稳定,需大量进口。

生产条件:优势---耕地面积大;劣势---纬度高,气温低,不利农作物生长。

分布:东欧平原中部和南部,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区。

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粮食作物)+马铃薯、亚麻、甜菜、向日葵(经济作物)3.工业: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人们生活水平低)

圣彼得堡工业区(港口)

莫斯科工业区 ----综合性工业区

共同条件:资源、交通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区

4.交通:以铁路为主。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亚洲部分:西伯利亚大铁路(第一亚欧大陆桥)、贝阿铁路

内河航运:伏尔加河;管道运输:油气资源

5.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重要港口;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唯一不冻港;海参威----太平洋沿岸重要港口。

北美概述

【目标】北美地形特点和气候分布特点

【知识梳理】

一.位置和轮廓:

1.经纬度位置:60°W----120°W----160°W ; 30°N----66°34′N(比中国纬度高)(30°N,90°W)新奥尔良,密西西比河河口

2.海陆位置:位于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

3.轮廓:西部海岸线较平直,北部、东部、南部海岸线较曲折,多半岛、岛屿、海湾、海。

三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拉布拉多半岛、佛罗里达半岛(北→南)

三海湾----哈德孙湾、圣劳伦斯湾、墨西哥湾(北→南)

两海峡---- 白令海峡:(180°,66°34′N)附近,北美与亚洲分界;

丹麦海峡:(20°W,66°34′N)附近,北美与欧洲分界。

两个主要岛屿---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岛屿

纽芬兰岛: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泰坦尼克号在其附近沉没。(原因:①寒流从高纬海域

带来冰山漂浮在洋面;②寒暖流交汇多大雾)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1)特点:地形南北纵列,分东中西三大地形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冰川地貌广布。(2)主要地形区: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北段,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西→东为:海岸山、内华达

山、落基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多火山、地震)中部:中央大平原纵贯南北。包括:加拿大平原、哈德孙湾沿岸平原、密西西比河沿岸平原、墨西哥湾沿岸平原。

东部:低缓的山地和高原(板块内部,久经侵蚀,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包括:阿巴拉契亚山(美)、拉布拉多高原(加,枫树林、枫糖)

2.气候:深受地形影响。

(1)分布: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

北部----寒带气候;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

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地----高山气候。

(2)地形对北美气候的影响: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在西海岸呈狭长分布。狭:山地阻挡;长:阿拉

斯加暖流。

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极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变率大。原因:a、地势东西高、中

间低; b、受西部高山阻挡,太平洋暖湿气流不能进入大陆内部; c、中部平原贯通

南北。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毫无阻挡,长驱南下(多暴风雪),形成寒冷干燥

天气;夏季:来自大西洋的暖湿空气又可经墨西哥湾自由北上,中东部普遍湿热。(3)三大气象灾害:寒潮、飓风、龙卷风

3.河湖:

(1)主要河流:西部----科罗拉多河,科罗拉多大峡谷世界第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第一)。成

因:板块碰撞,地势抬升(内力);河水下切(外力)。

中部----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纵贯中部平原,航运便利,注入墨西哥湾。

东部----圣劳伦斯河,与五大湖相通,向东北注入圣劳伦斯湾。

(2)主要湖泊:五大淡水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由冰蚀作用形成。(位置、名称、成因)

◆密歇根湖完全属于美国,其余四湖美、加两国共有。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

水湖(非洲维多利亚湖世界第二)。伊利湖与安大略湖间有尼亚加拉大瀑布,非常壮

观,且还在不断加高(岩石表层坚硬,下层松软)。

4.资源:主要有煤、石油、铁、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和森林、水力、渔业资源。

东部:阿巴拉契亚山----煤、纽芬兰渔场;

西部:山区----有色金属、水力;

北部:苏必利尔湖西部、拉布拉多高原----铁;

南部:墨西哥湾沿岸----石油。

◆美、加矿产资源丰富,加拿大出口:铁矿石、小麦、纸浆、枫糖。

◆世界主要石油分布区:三湾四海----波斯湾、几内亚湾、墨西哥湾;

北海、地中海、里海、加勒比海。

另:东南亚的印尼、文莱也较丰富。

美国

【目标】 1.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自然特征

2.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主要农业带和工业区的分布

【知识梳理】

一.位置、范围:

1.位置:30°N----50°N, 70°W----120°W。地跨寒、温、热三带,40°N和100°W 穿过本区中部。(30°N,90°W)为新奥尔良,密西西比河河口。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海运便利。

2.范围:由50个州和首都华盛顿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组成。本土48个州,两个海外州(北美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州和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州)。

二.自然地理特征:(见概述,略)

三.人文地理特征:

(一)居民:

1.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移民来自欧、亚、非、拉美。白种人为主,有色人种主要为黑人。(世界主要移民国家有:美、加拿大、澳、新西兰)

2.人口迁移:由东北部→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原因:东北部----纬度高,气候寒冷;工业饱和,环境恶化。

西部、南部----纬度低,气候温暖;发现新资源;新兴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多;

环境清洁优美。

◆今年来,人口向东北部回流:综合整治,环境条件改善。

(二)经济:

工农业高度发达

1.基本特征:对外贸易依赖性最大:出口多,进口也多

经济地位相对下降:西欧、日本的竞争,发展中国家崛起。

2.农业: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1)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科技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2)生产特点: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

(3)主要农业带: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等。(对照地图册识记)

(4)进出口农作物:出口----玉米、小麦、棉花、大豆;

进口----热带经济作物。咖啡、可可、香蕉、天然橡胶。

3.工业:东北部、西部、南部三大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工业部门、主要城市

◆东北部工业区形成条件:①开发历史早;

②煤、铁资源丰富(阿巴拉契亚山的煤,五大湖的铁);

③水路运输便利;

④农业基础好;

⑤人口、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4.资源消耗量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高消费和浪费。

5.交通:美国铁路以东西向为主。原因:中部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航运价值大。

拉丁美洲、巴西

【目标】 1.拉美的位置与范围 2.拉美的自然地理特征 3.巴西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

【知识梳理】

一.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位置:中美:10°N----30°N, 60°W----120°W.

南美:10°N----50°S, 40°W----60°W----80°W.

亚马孙河口:(0°,50°W);巴拿马运河:(10°N,80°W)

2.海陆位置:位于美洲中南部,北临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海岸线较平直,主要有两洋、两海峡(麦哲伦、德雷克)、一运河

(巴拿马)、一群岛(西印度群岛)。

3.范围: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两部分,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

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古巴、海底);南部为南美洲。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高原、山地、平原为主。

中美洲----高原、山地

南美洲----西部:狭长的安第斯山。(世界最长的山脉,9000KM)

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北→南为:奥利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

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2.气候:湿热为主。

(1)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参照地图详细分析、记忆)

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大。原因:①北、西、南三面地势较高,东部向

大西洋畅开;②巴西暖流增温增湿;③信风

中美地峡东侧、巴西东南部---信风、暖流、地形

热带草原气候: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赤地、信风交替控制

赤道穿过的南美西侧、中美地峡西侧----信风背风坡、寒流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拉普拉塔平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安第斯山对气候的影响:

①安第斯山区:高原山地气候

②西侧各气候带受地形影响:南北延伸、南北更替。从赤道向南依次为:热带草原气候、热

带沙漠气候(狭长。狭----地形限制,长----寒流影响。再加副高、信风)、地中海气

候、温带海洋气候

③40°S以南安第斯山东侧: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3.河流:

(1)亚马孙河:源于西部山地,向东注入大西洋,世界第一大河,第二长河。

(2)巴拿马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缩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航程(5---10万吨级轮船)

(3)巴拉那河:源于巴西高原,向南注入大西洋,河流沉积形成拉普拉塔平原,其上的伊泰普水电站是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第一:三峡)。4.资源:

矿产:北----石油:墨西哥、委内瑞拉、加勒比海;东----铁:巴西;

西----有色金属:墨西哥(银)、秘鲁和智利(铜)。

水能:巴西高原河流上(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水电站)

渔场:秘鲁渔场。成因:附近有上升流,冷海水上泛。(注意类推)

生物:森林(热带雨林)、草原(热带草原)、特有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三.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混血人种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

2.经济:都为发展中国家

(1)农牧业:种植业:以玉米为主。玉米----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小麦----阿根廷。

典型农业地域类型----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

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香蕉的王国。

(2)工矿业:以采矿业为主,努力发展现代工业。墨西哥、委内瑞拉----石油工业;

巴西----钢铁、汽车、飞机制造;阿根廷----肉类加工、机械制造。

四.典型国家----巴西:

1.位置:0°----23°26′S,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2.自然环境:地形::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各占50﹪,都为世界最大)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河流:亚马孙河

资源:森林、草原、矿产(铁、锰丰富,优质煤、石油少)、水力丰富

3.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人种----黑、白、黄、混血种人,是“世界人种大熔炉”。

人口数量----拉美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第五(中、印、美、印尼、巴西)。

人口分布----人口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原因: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移民开发历史悠

久)

(2)经济:

①突出的热带农业:产量占世界首位的----咖啡、甘蔗、香蕉、柑橘、剑麻

位居世界前列的----大豆、玉米、可可

◆小麦需进口

②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矿产----铁

能源----水电(伊泰普电站)

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飞机制造

分布----东南部沿海。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条件:临近铁矿,海上交通便利)

③城市:首都----巴西利亚(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移民开发北部);

最大城市----圣保罗;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

◆墨西哥:“多宝的羊角”----白银之国;石油丰富并大量出口。

首都----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高原上。

澳大利亚

【目标】 1. 【知识梳理】 一.概述:

1.位置:15°S----35°S, 120°E----150°E 。介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以塔斯马尼亚岛最

南端所在经线为界)。 ◆印度洋、大西洋分界:好望角所在经线。

2.范围: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岛屿。 3.面积与人口:地广人稀(主要有美、加、巴、澳、俄),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4.位置重要性: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

燃料和食物的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1)特点:澳大利亚地势低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

西部:宽广平坦的古老高原,200----500米,占大陆60﹪。 (2)三大地形区: 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地形平坦(150米左右),多自流井。 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海拔800----1000米。 2.气候:

(1)特点: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主,呈半环状分布(纬度、地形、洋流)。中西部炎热干燥,

东南沿海温暖湿润。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重点记忆)

3.河湖: 墨累-达令河:源于大分水岭西侧,是全国最大河流,向西南注入印度洋。

北艾尔湖:全国地势最低处,-16米。

4.资源: 矿产:铀矿储量世界第一;煤、铁、锰、铝土丰富,煤、铁大量出口。

生物:植物----桉树(根系发达,吸收地下水),最高大的树,150米。

动物----大袋鼠、鸸鹋、鸭嘴兽,都为古老物种。原因:长期孤立于南半球海

洋中,进化速度慢,

三.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白种人,英国移民后裔,用英语,移民国家(主要来自美、加、新西兰)。

人口分布----东南沿海(原因:气候温暖湿润;海运便利;英殖民者最先到达,开发早。)

2.经济:----南半球经济发达国家。(农牧业、工矿业) (1)发达的农牧业:条件----地广人稀,自然条件适宜。(类似有:美、加、巴、澳、俄) 农业----混合农业,生产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多。 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养羊业发达原因:①草场广阔;②地下水

丰富;③气候干燥,无暴风雪;④无天地。

(2)工矿业:煤、铁、锰、铝土丰富,煤、铁大量出口----“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工业部门----采矿、冶金、机械、化学、纺织。 (3)经济转型(资源型国家都存在):服务业超过工矿业和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 (4)主要城市:堪培拉----首都; 悉尼----最大工业中心、最大港口; 墨尔本----第二大城市; 珀斯(地中海气候)。

极地地区

一.南极地区:

1.位置:纬度位置: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极光现象)

海陆位置: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在图上确定位置)

半球位置:全部位于南半球,跨东西半球。

位置重要性:从未来南半球各大洲间横越南极的空中交通看,南极洲是唯一的中间基地。2.地形:海拔最高,高原为主,冰雪覆盖,中高周低。“高原大陆”、“冰雪大陆”。(冰雪层厚2000米,若融化,海平面会上升150米)

3.气候:酷寒、干燥、烈风。(纬度高、海拔高、西风漂流、高压中心、冰雪地面)

(1)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路程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酷寒原因(2)为陆地:冬季降温幅度大。

(最低温达(3)海拔高:空气稀薄。

﹣80°C (4)冰雪地面:强烈反射太阳光,吸收少。

左右)(5)西风漂流:绕南极顺时针旋转,阻隔了南极与其他大洋的热量交换,且

为寒流,降温减湿。

(6)空气干燥:水汽少,保温作用差。

干燥:(1)严寒,蒸发少,水汽少(2)寒流(西风漂流)减湿作用。

烈风:(1)高压中心,强烈下沉;(2)地形中间高四周低。

4.资源:矿产:煤、铁(维多利亚地---煤;文森峰---铁)、锰、石油等。

淡水资源:大量的固体冰川。

生物资源:磷虾、企鹅、海豹、鲸等。

5.科学考察:

(1)时间:11月----次年3月(极昼期、暖季)(天文观测除外)

(2)科考站:长城站(60°W,60°N);中山站、昆仑站(都在80°E上)。昆仑站海拔最高,为内陆冰盖最高点。

(3)科考价值:资源(资源宝库)、环境(保存着原始的自然环境,是天然实验室)

(4)准备工作:防干∕防晒(臭氧空洞,紫外线多)∕防风∕防寒∕防反射(冰雪地面,反射刺眼)∕颜色准备(白色衣服看不到)

(5)南极条约:和平目的;禁止军事活动;禁止放射性废物处理和任何核爆炸。

二.北极地区:

1.位置:北极圈以北(对照地图,确定三大洲位置)

范围:北冰洋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三大洲陆地和岛屿。

2.气候:气温:极昼期0°----6°C;极夜期﹣40°——﹣20°。

降水量:100----250mm。

3.资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铁、有色金属

生物----北极熊、北极狐、海象、海豹、雪兔

4.北极科考:时间----4月至10月(极昼期,暖季)

科考站----黄河站(2004年建)

◆中国在北极科考原因:(1)中国大陆直接受北极地区气候影响;(2)北极地区的资源

属全人类,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3)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北极地区自然资源有需求;(4)北极地区是科学研究领域的理想场所。

◆补充:(1)极地地区的方向判定;(2)飞机飞行的线路问题。

大学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XX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 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研笔记

第二章地壳 1)克拉克值(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 2)地壳中O、、占地壳重量82%以上 1)类型:大陆和大洋两种地壳类型(过渡地壳) 大陆型地壳平均厚度约33,随近海平面厚度较小,深入内陆及高原厚度增大大洋型地壳厚度小,平均为7.3 2)结构: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界限是二级不连续面——康拉德面 上层地壳为硅铝层,包括沉积岩层和下伏花岗岩层,又称花岗岩层。在大洋底部缺失,因此认为花岗岩层是不连续的圈层 下层地壳为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 3)大陆、海洋区别: 厚薄;大陆型玄武岩上有很厚的沉积盖层及下伏花岗岩层,形成“双层结构”(上下层地壳齐全);海洋型玄武岩之上只有很薄或根本没有花岗岩层,大部分为“单层结构”(上层地壳缺失)。 4)地壳运动因素之一:垂直、水平方向物质分配不均匀性 1)概念: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 位。 2)矿物是地壳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化合物/单质,固体/液体,每种矿物都有 其特有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3)岩石: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

4. 岩浆岩 1)岩浆的黏度与硅酸含量有关,少为基性岩浆,黏性小,多为酸性岩浆,黏性 大。岩浆岩中2含量最多,依据硅酸饱和程度,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四大类 2)侵入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上覆岩石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使之 停滞,结晶,形成侵入岩(岩浆的侵入作用)。根据其在地表深度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岩石。 4)玄武岩是基性火山岩,花岗岩是酸性侵入岩 5. 沉积岩 1)概念: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 经过外力作用、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区别:成层产状和外动力成因,是区别于变质岩和岩浆岩的最主要特点。 3)沉积层理:沉积岩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 示的成层特征。划分为:水平、倾斜、交错的几种类型。 4)沉积层面: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称为层面构 造。 5)根据成因不同,沉积岩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 构。 根据结构不同,分为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6)沉积岩相:见后面 6. 变质岩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⒉★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 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

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 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 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 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 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一)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大、太、巫、雪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资料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 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2020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 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 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A 我国位于哪个的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B 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C 你能说出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相比,地理位置的优势各是什么? 地处中低纬度,海陆兼备 1.我国的海域图(临4海,1洋)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西起长江口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海域 2.中国的疆域 ?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我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北53°31′N临俄罗斯;南4°15′N临马来西亚; (南北跨近50度,长5500多千米) 西73°40′E临哈萨克斯坦;东:135°05′E; (东西跨60多度,长5200多千米)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海域辽阔,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2、岛屿众多:E.g 崇明岛,台湾岛,海南岛…… 3、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四、陆界和邻国 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有14个邻国 2、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与我国陆地相邻的14个国家: 东:朝鲜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东:韩国、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县、乡三级建制: ?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我国的现行的行政区划概况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他区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应用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 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德国地理学家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因果,综合,比较,范围的原则。 法国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强调人对外界环境是主动地,不是被动的。人地相关论。 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革新(计量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3s的应用)3.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社会化 我国古代四种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儿无法在另一地存

在,不得不将原文化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个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其次,采用演绎逻辑,从一般规律处理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2.人们从事一切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来源于自然环境3.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