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六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2016六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2016六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2016六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六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周朝汉朝

东周

北朝

南朝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火的使用意义: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说明那时的人类生存环境恶劣,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最需要群体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两地居民种植作物和住房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气候,地理)不同:

2、了解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他们能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是:原始农业的出现。

4、原始农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时间地点: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2、炎黄结盟:阪泉之战,黄帝战胜炎帝,炎黄结成联盟

涿鹿之战,炎帝黄帝打败蚩尤、逐渐形成后来华夏族。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发明:①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民通商交换。

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天文、历法知识;

④医药;

2、黄帝发明: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

②炼铜,发明弓箭、指南车;

③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隶首创算盘、嫘祖缫丝

3、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黄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2)黄帝、炎帝有许多发明贡献,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更替的过程:尧——舜——禹。

通过禅让制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人:舜、禹。

3、大禹治水事件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创新、无私奉献、坚持不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

2、西周的分封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①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②直接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③分封对象:宗亲、功臣等

④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诸侯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在封地内再分封

⑤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确立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⑥西周等级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3、夏朝建立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标志着原始

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4、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教训?

原因:暴政引起人民的不满;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

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礼器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商周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泥范铸造法)

(2)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3)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时期:商朝;地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利簋(记述了武王伐纣的过程,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甲骨文:

(1)含义:商周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清代,王懿荣

(3)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造字方法: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经济发展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2、王室衰微表现:分封制瓦解;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

3、诸侯争霸

(1)原因:①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为自身利益展开斗争。(2)口号:尊王攘夷

(3)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4、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谁?他有哪些称霸的有利条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齐桓公;

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②管仲改革;③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启示:改革是国家富强的动力。

5、如何评价春秋争霸战争?

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影响: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

2、著名战役:桂林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支持者:秦孝公

(4)内容: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影响(作用):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认识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谁说的?意思是?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

商鞅;治理国家不一定只能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不一定效法古代。

创新精神。

(2)A、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措施是确立县制;

C、商鞅变法中对奴隶主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

D、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启示:改革是国家富强的动力;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四、都江堰

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水运工程。

影响:它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第8课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2、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3、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

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秦朝的统一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3、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又流行更加简易的隶书。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目的:抵御匈奴。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4、秦朝疆域四至: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的表现:

①繁重的徭役兵役;②沉重的赋税;③残酷的刑法;④焚书坑儒;⑤秦二世更加残暴;

2、陈胜吴广起义:

3、项羽、刘邦起义

4、楚汉之争:汉王刘邦VS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帝位。

刘邦战胜项羽有何启示:得民心者的天下,的人才者得天才。

5、成语或典故:斩木为兵(陈胜)、指鹿为马(赵高)、破釜沉舟(巨鹿之战项羽)、鸿门宴(刘邦、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四面楚歌(项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刘邦)楚河汉界(刘邦,项羽)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1)概况:时间:前202年人物:汉高祖刘邦都城:长安

(2)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及原因?汉高祖为此采取了什么政策?

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①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③鼓励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十五税一。

作用: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

原因: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轻徭薄赋,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

4、从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暴政亡国,仁政立国。减轻人民负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爱惜民力,发展经济。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对比秦汉巩固统治的措施?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东汉的建立

(1)背景①西汉后期朝政腐败;②王莽施政加剧社会动荡;③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西汉灭亡:9年,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

(2)东汉建立概况:时间:25年;人物:光武帝刘秀;都城:洛阳;

2、东汉的兴盛——光武中兴

原因:(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作用(影响):汉光武帝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的衰落

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黄巾起义

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发。

时间:184年 领导人:张角 宗教:太平道 特点:有组织、有准备; 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人们把今甘肃 玉门关 和 阳关 以西,即现在的 新疆地区 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 (3)张骞的优秀品质:报效祖国,不畏险阻,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 2、丝绸之路 ★

(1

欧洲

(2(3)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现实意义: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旅游价值,对于我国西部的开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3、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

官职:西域都护都护府设在乌垒城时间:公元前60年

意义: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西域都护的设置说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他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4、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物种):葡萄、石榴、核桃、芝麻、蚕豆、胡萝卜、苜蓿、香料(胡椒)、玻璃、宝石、良种马等。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思考: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鲁迅从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评价《史记》)

2、应该学习司马迁的哪些优秀品质?

答:个人勤奋,敢于直言,秉笔直书,忍辱负重,面对挫折坚韧不拔,意志坚强;

佛教的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注意:佛教和道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1、以少胜多的战役

2、三国鼎立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在称赞诸葛亮。与他相关的成语或典故你还知道有哪些?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首诗在说诸葛亮(人物)。

4、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影响: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认识: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经济:屯田;

军事:官渡之战的胜利;

(2)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当时统一中国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远道奔走,北方人水土不服,不习水战;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战略得当,战术正确。

(3)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融合。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西晋的兴亡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民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生活状况: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

结果:内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影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

①统治集团奢侈腐朽;

②诸王势力强大,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③民族压迫政策,内迁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4、十六国的统治

(1)十六国: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前秦: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统治:苻坚任用王猛为相,进行改革。

内容:①政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②经济: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③文化: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的兴亡

建立:317年,镇守长江下游的司马睿重建晋王朝,都城建康,史称东晋。

统治:政治——王与马共天下;

军事——北伐(结果:未能恢复中原)

淝水之战战胜前秦;

2、南朝的政治:王朝:宋齐梁陈

政治:前期(宋)——社会安定

后期(梁)——叛乱(侯景之乱)

3、江南地区开发★

(1)时期:东晋南朝

(1)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③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下移民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2)表现:①农业: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广和改进犁耕,精耕细作;

水稻技术:育秧移植;麦稻兼作;双季稻

②手工业:快速发展

③商业: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3)影响: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中国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淝水之战:

背景:前秦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原因: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VS东晋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前秦以少胜多

影响: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2、北魏政治: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地区。

总结: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有:曹魏、前秦(氐族人建立)、北魏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内容:(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影响(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能够顺利推行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启示:改革是国家富强的动力,要积极改革、勇于创新。

5、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5、北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统称为北朝 .

第20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科学

3、汉字的演变过程如下,请在空格处填写恰当内容:

甲骨文(商朝)----- 金文(商周)-----大篆(西周)-----小篆(秦朝)隶书(秦朝后)-----楷书(魏晋时期)。

4、=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初一历史上复习提纲 1、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2、火的使用的作用: 取暖.,照明,驱赶野兽,,吃上熟食减少疾病增强体质。

3、原始农耕文化遗存 4、远古的传说

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被称为神农,还发明了陶器。尝百草发现治病的药物。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了铜器和车船。 ③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④尧,舜,禹相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这一制度称为“禅让”。 ⑤大禹治水过程中,亲自参加,“三过家门而不如”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А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В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5、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姓姬的封国有53个。

2016年高考全国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6年全国二卷高考历史试题 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2016年历史全国卷2

2016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 162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162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62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162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162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162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162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162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162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162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162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62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162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 为1500万,为白人 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 4800万,1834~1941年亚 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 1974年为947.5万,1985年~ 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162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1.、中国 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 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 三、北京人的特征 1、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长,能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 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 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四、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距今约三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体质特征: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生产生活: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具有审美观念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黄河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 ④生活用具:彩陶; 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长江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四五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交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后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习惯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 2、炎帝发明①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制盐; ③制作乐器,学会天文和历法知识。 3、黄帝发明①建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②他的妻子嫘祖擅长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隶首发明算盘,伶伦制作音律。 4、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

2016年全国高考上海卷历史部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下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 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3.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 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 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 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13.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下面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华厨在K (北?υ 有Hl 轻司 BtilIn Qi huαzl Oimlir ι? Co.JLtd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精编版】 一、选择题(每题 4分,共12题,48分) 2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 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罡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罡孔子的弟 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星因为儔学 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 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项/『五经秤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 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偉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沒 有背离,所以Ei 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 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臥D 项的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一一五经为切入点, 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 的认识和理解。《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 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 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 在此 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 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2016-2017年八年级历史期末试卷(有答案)

2016-2017年八年级历史期末试卷(有答案) 双台子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 历史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考试时间:30分钟试卷满分:0分) 得分评卷人一.单选题(每小题0分,共2分,请将本选择题答案填至单选题答题卡处) 1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1839年,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维护了民族尊严的历史人物是:A道光帝B林则徐邓世昌D左宗棠21840年的枪炮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从此,中国近代史拉开了帷幕。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是:A收复x疆B虎门销烟鸦片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 3落后就要挨打,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将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毁于一旦的侵略者是:A英法联军B美俄连接八国联军D德法联军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美国D俄国 左宗棠收复x疆后,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清政府决定设立x疆

行省。其设立的时间是:A1871年B187年1876年D1884年 6近代史上,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到,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条约是: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7有人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侵占的屈辱进入20世纪的。能印证这一说法的、爆发于1900年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口号是: A自强B求富民主D科学 9下列选项中,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的是: 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D福州船政局 10189年,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是: A公车上书B戊戌政变百日维新D强学会的成立 11“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为维新变法流血牺牲的历史人物是: A康有为B梁启超谭嗣同D光绪帝 12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不包括: A民族主义B民主主义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A檀香B广州南京D东京 1420世纪初,新化运动蓬勃展开,其主要阵地是: A《民报》B《新青年》《万国公报》D《中外纪闻》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复习资料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生产工具的革新:原始社会初期(打制石器)——原始社会中期(磨制石器)——原始社会后期(铜器)——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发展达到鼎盛)——春秋后期(出现铁农具、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云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地点用火工具制造地位 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 知道用火粗糙的石器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 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约70-20万 年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学会使用和长期保 存火种(天然火) 打制石器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 之一 山顶洞人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人工取火 开始掌握磨光和 打孔技术、骨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木结构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 原始居民距今 时间 地区 农 业 家畜业 房屋 样式 生产 工具 手工业 河姆渡人 约 7000 年 浙江余姚河 姆渡村 (长江流域) 水 稻 饲养猪 狗水牛 干栏式骨耜 制作黑陶、玉器和乐器骨哨、使 用天然漆、雕刻技术 半坡人 约 6000 年 陕西西安东 部半坡村 (黄河流域) 粟 饲养猪 狗等 半地 穴式 石器、 角器、 骨器等 制作彩陶、乐器、纺织、制衣等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时间:9000-7000年前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变化: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翻土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 2.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大战蚩尤,为日后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涿鹿之战。 3.炎黄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人文初祖”指的是炎帝和黄帝,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4.炎帝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种植水稻,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民通商

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

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1)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所以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削弱了六部的权限。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B

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鄂托克旗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 八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 开始了。” 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 2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列强的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 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D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 著名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变成历史。” 站在京郊的一处废墟(右图)上, 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洋务运动破产 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其中以农民阶级为主体发动 的运动有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虎门销烟 ③左宗棠收复x疆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②B②④③④D ①④ 右图反映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南京是近代中国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B中华民国成立 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D蒋家王朝覆灭 7辛亥革命是矗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里“丰碑”的含义是 指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实现了完全的民族独立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8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李磊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绘制了下列 表格。你认为此表格的主题是 1861年曾国藩安庆军械所 1898年光绪帝《定国是诏》 191年陈独秀《青年杂志》 A军事工业的兴起B政治体制的变革 民主思想的传播D近代化道路探索 91919年,中国的一位外交官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偌大一 个省份见夺于他国,这难道是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报酬吗?”结合所学知识 判断,这次会议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发国内的 A新化运动B五四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 10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一节日于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义,该起义是 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 秋收起义D进军井冈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

2019-2020 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省元谋县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用火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保留猿的某打制粗糙的使用天然火原始人群年至 20 万年些特征石器 山顶洞人距今约 3 万模样与现代掌握磨光和人工取火懂得爱美按血缘结合年人基本相同钻孔技术死后埋葬起来的氏族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距今时 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穿着间 河姆渡原距今约长江流域浙江省种植水稻磨制石器干栏式房制造陶器学会始居民七千年余姚市饲养家畜耒耜耕地屋(水井)玉器乐器纺织 半坡原始距今约陕西种植粟和蔬普遍使用半地穴式彩陶(上五六千黄河流域西安菜,饲养猪磨制石器房屋有最早文 居民 年狗;渔猎字雏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第 1、 2 课看一下《精析精练》中和原来测试卷中的改错题型。 第3 课华夏之祖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 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大禹三 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 4 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约公元前2070 年约公元前1600 年阳城禹桀商约公元前 1600 年公元前 1046 年几次迁都,盘庚时汤纣 把都城迁到殷 周西周公元前1046 年公元前 771 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 年洛邑周平王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2016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I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Ⅰ卷 历史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 最后被 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3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Ⅲ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B】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B】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C】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4.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016年度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6年度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将正确答案的 选项代码选出,并填入第Ⅱ卷前的答案表里。本题共有20个小题,40分。) 1.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上,天安门广场以复兴之路为主题, 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下面是一组庆典上的游行方阵,其中喻指新中国诞生 的是 A.开天辟地方阵 B.艰苦创业方阵 C.春天的故事方阵 D.走进新时代方阵 2.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不包 括 A.彭德怀 B.黄继光 C.雷锋 D.邱少云 3.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A.完成土地改革 B.实现农业合作化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 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力量发展 A.农业 B.轻工业 C.商业 D.重工业 5.据统计,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1.17亿,占全国农户的96%。说明中国农村已经 A.完成了分田到户 B.实现了现代化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6.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等先进人物被誉为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身上所体现的 时代精神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公而忘私,艰苦创业 C.善于改革,勇于创新 D.反腐倡廉,崇尚节约 7.“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次“运动”是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 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 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 三、北京人的特征 1、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上肢与 现代人相似,下肢较长,能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 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 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北京人遗址的地位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黄河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新石器时代;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长江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 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③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四五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交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后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 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习惯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 2、炎帝发明:①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制盐;③制作乐器,学会天文历法知识。

2016-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Ⅰ卷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新课标1卷(全国乙)历史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试题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 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