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好)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好)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好)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好)

古代汉语考试包过资料(一)

1.---------------

1.汉字是【B】A。拼音文字B。表意文字C.图画文字D.想象文字

2.最早界说"六书"的是【A】A.许慎B.王引之C.段玉裁D.张玉书

3.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B】A。指事B.象形C.会意D.形声

4.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B】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

5.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C】A.苗闻病功B.领宇斧暮C.颖阁辨霖D.肌篱衷眉

6.与"颖"的形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B】A.领颇颔题B.修腾佞赖C.项颜戴藏D.颍稽指诣

7.与"罟"的声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A】A.茅简耄空B。嫔帘屏疗C.窜症肩届D.扉屈痣近

8.依据文字的通行时代命名的是【C 】A。甲骨文B。金文C.战国文字D.小篆

9.以形体特点命名的是【C 】A.甲骨文B.隶书C.小篆D.战国文字

10.因用途而命名的是【B 】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魏书

11.标志着汉字形体的演变最终完成的是【C 】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魏书2.---------------

1.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C】A。只有现在的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B.只有本字引申义才是形义统一的。C.只有早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D.通过字形探求词义。

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A 】A.许慎B。张玉书C.阮元D.王引之

3.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文学著作是【B】A.《康熙字典》B。《说文解字》C.《经籍纂诂》D.《辞海》

4.下列例句"发"字用其本义的是【C】A.秦王发图B.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C.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D.王何不发将而击之

5.下列例句"驰"字用其本义的是【A】A.毋驰而弓B.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C。文公欲驰孟文子之宅D.免于罪戾,驰于负担

3.---------------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A。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B.台谢甚高。C.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D.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

2.下列各组字中,是通假字的一组【A 】A.佚逸B.卒族C.陈尘D.受寿

3."距"和"拒"两字的关系是【C 】A。"距"是"拒"的古字B."距"是"拒"的简化字C."距"是"拒"的假借字D."距"是"拒"的异体字

4.下列句中,"见"字的用法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句是【C 】A.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B.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惟恐见得。C.今岁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C】A.舍一捨B。翦一剪C.置一真D.说一悦6.分化字的类型有【D 】A.分化本义B.分化引申义C。分化借义、分化广义D。分化本义、分化引申义、分化借义、分化广义

4.---------------

1.古代汉语中绝大多数是【C】A。复合词B。联绵词C。单音节词D。双音节词

2.下列属于双音节词的是【D 】A.且夫B.所以C.形容D.夏至

3."和睦"属于复合词中的【B】A.偏正结构B.并列结构C.支配结构D.主谓结构4。"司马"属于复合词的哪种结构?【A】A.支配B.偏正C.并列D.主谓

5.下列双声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D】A.参差B.荒忽C.憔悴D.逍遥6。下列属于双声连绵词的的是【A 】A.参差B.从容C。窈窕D.蹉跎

5.---------------

1.导致词语古代义项消失的原因不包括【C】A。社会的发展B.事物的消亡C.皇帝的更替D.人们观念的变化

2.下列各句中"劝"不作"勉励"讲的是【D】A.赦之,以劝事君者。B.子若免之,以劝左右,可也C.荀子《劝学》D.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今义比古义范围窄的是【A】A。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B.虽蔬食菜羹C.东至于海,西至于河D.子为父死亡所恨

4.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是【D】A.狱: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B.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C.臭:古义为"气味",今义为"难闻的气味"D.河:古义为"黄河",今义为"河流"

5.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缩小现象的是【D】A.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B。响:古义为"回声",今义为"声音"C。劝:古义为"勉励"、"鼓励",今义为"劝阻"D.宫:古义为"房屋,居室",今义为"宫殿"

6.在"腥臊恶臭而伤腹胃"中的"臭"字,古今词义发生的变化是【B】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移D.感情色彩的变化

7."购"古代的意义是"悬赏征求",现代的常用义是"购买",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是【B】A.程度深浅的差异B.词义特点的差异C.色彩褒贬的差异D.广度宽窄的差异6.---------------

1.下列各句中,"天"字用其引申义的是【D】A.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B.有夏多罪,天命殛之。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D.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2.下面各字的本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制,本义为裁剪B.快,本义为与"慢"相对C.汉,本义为水名,即今湖北的汉水D.息,本义指气息,鼻子呼吸3。对下面各字的本义分析正确的是【A】A.秒,本义指禾穗的芒尖B.烈,本义为猛烈、强烈C.臭,本义难闻的气味D.蜡,本义为动植物和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具有可塑性,易融化,不溶于水

4.下列各句中的"防"字,用其本义的是【A】A.以防止水。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C.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D.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属于相似类型的是【A】A.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B.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C.五谷皆熟为有年也。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6.下列各句中,"鄙"用其本义的是【C】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我皆有礼,夫犹鄙我。C.四鄙之氓人。D.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7.根据字形分析,"時"字的本义应该是【D】A.时机B.时常C.时间D.季节

8."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中的信与本义的关系是【B】A.时空关系B.因果关系C.礼俗关系D.相似关系

9."朝"的本义为"早晨","晨往,寝门闢矣,盛服将朝"中"朝"的意义与本义的关系是【A】A.礼俗关系B.动静关系C.时空关系D.相似关系

10.引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輻射式引申,另一种是【D】A.複合式引申B.抽象式引申C.假借式引申D.连锁式引申

7.---------------

1.关于同义词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D】A.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受历史条件的制约B.同义词的某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C。同义词在语音上互不相关D.同义词的所有义位均相同

2."恭,敬"这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C】A.范围广狭不同B.性状情态不同C.侧重点不同D.语法功能不同

3.下列同义词中,情感色彩上不同的是【C】A.耻,辱B。恭,敬C.杀,弒D.饥,饿

4."耻,辱"这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C】A.侧重的方面不同B.感情色彩不同C.组合功能不同D.性状情态不同

5.同义词的辨析方法不包括【D】A.语言环境分析法B.对立意义分析法C.探求本源分析法D.同义比较法

6.判定同义词,可以探求本源法,下列同义词的判定可以用此方式的是【A 】A;争夺B。贫穷C.震动D.摇晃

7."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中"货财"属于同义词应用的【A】A.连用B.对用C.同义构词D.反用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于同义构词的是【D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C.齐王闻之,君臣恐惧D.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一"和"孤"属于同义词应用的【B】A.连用B.对用C.同义构词D.反用

10.下列属于相对反义词的是【A】A.左一一右B.生一一死C.是一一非D.内一一外

1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于反义构词的是【D 】A.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B。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D.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8.---------------

1。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C 】A.实词、名词。B.动词、代词。C.实词、虚词。D.连词、形容词。

2.实词包括【B】A.动词、连词、语气词B.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C.副词、介词、语气词、名词D.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连词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属于兼类词的是【A】A.左右欲刃相如B.道之不行C.项伯杀人,臣活之D.此谁也

4.虚词包括【C】A.代词、介词、数词B.连词、名词、动词C.介词、连词、语气词D.形容词、语气词、副词

9.---------------

1.在古代汉语里,谓语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就叫【A】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词类活用D.词类借用

2.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B 】A.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B.小国寡民。C.彼苍天者,曷其有极。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下列句中,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B】A.宣子说,乃轻币。B.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C.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下列句子,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是【 D 】A.五年卒亡其国。B.故不如先斗秦赵。C.梁以此奇籍。D.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A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B.宋师不整,可败也。C.强本而节用,则天子不贪……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D.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6.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是【A】A.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B.上帝临女,无贰尔心。C.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D.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7.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方位或处所的一句是【D】A.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B.沛公欲王关中。C.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D.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王。

8.在"豕人立而啼"中,"人立"的语法功能是【C 】A.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B.谓语C.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D.名词使动用法

9.下列句子中,名词用作状语的是【A 】A.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齐桓公妻之,有马**乘。D.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1O.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的一句是【B 】A.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B.尔三人当父事丞相。C.射之,豕人立而啼。D.齐桓公妻之,有马**乘。

11.下列句中,不是名词活用的句子是【D】A.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B.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C。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D.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10.---------------

1.关于基数与序数,说法错误的是【B 】A.整数百、千、万前通常不加"一"B.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用"零"补位C."甲、首、冠、太上、大上"等表示第一,第二以下用"次""次之""次者"或者"其次"表示D."伯(孟)仲叔季"主要用于兄弟姐妹之间的长幼排行2。在"一之为甚,其可再乎"一句中,"再"的词性是【B 】A.副詞B.數詞C.代詞D.形容詞

3.在古代汉语里,数词表示以下几方面【B】A。基数、序数、约数、代数。B.基数、序数、分数、倍数、约数、虚数。C.约数、分数、代数。D.基数、序数、分数、倍数、代数。

4."关山三五夜,客子忆秦川。"此句中的"三五"的意思是【C】A.三十五B.三和五C.三个五,即十五,月中时节。D.三五天

5.表示极多的虚数常用基数词【D 】A.三、六B.七、八C.十、一D.千、万

6.数量**有两种,即【C】A.名词**、动量**。B.形容词**、名量**。C.名量**、动量**。D.数词**、动量**。

11.---------------

1.在古代汉语里,副词主要有以下几类【A】A.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B.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疑问副词。C.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特殊副词。D.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转折副词。

2.表示动作行为已经结束的副词是【D】A.方B.将C.俄D.业

3."舜目盖重瞳子"此句中副词"盖"的意思是【C】A.盖子B.盖上C.或许D.表语气,无意

4.表示动作行为短暂的是【A】A.姑B.素C.常D.数

5.下列句中,"非"否定动词性谓语的是【C】A.子非鱼。B.非士之怒也。C.我逃死,非逃富也。D.本无谋,又非亲戚,何谓相坐?

6。表示自谦的词有【B】A.幸B.窃C.惠D.敬

12.---------------

1.古代汉语代词主要有五类【A】A.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B.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联系代词。C.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情境代词。D.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量化代词。

2。"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此句中的疑问代词"何"的意思是【A 】A.为什么B.怎么样C.怎能D.哪里

3.无定代词主要有两个【C 】A.何、安B.之、焉C.或、莫D.所、者

4.下列关于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复数的说法,错误的是【B】A.复、单数基本是同一形式,只能根据上下文语义来判断。B."侪、属、曹、辈"用在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后边可以表示复数。C."二三子""诸君"表示第二人称复数。D."二三子""诸君"带有敬意。

5.下列句中,"莫"作代词用的是【A 】A。我心傷悲,莫知我艱。B.人知其一,莫知其他。C.秦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D.默然遥相許,欲往心莫遂。

13.---------------

1.下列句子中,"坐"字用为介词,表示原因的是【D】A.到则披草而坐。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C.副有罪,当相坐。D.停车坐爱枫林晚。

2.下列句中,"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D】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B。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C.卻克伤于矢。D.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3。下列各句中,介词"以"的意思是"凭着、依靠"的是【A】A.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B.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C.赏以春夏,刑以秋冬。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4.下列句中,"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的一句是【D】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

5."君为我呼人"句中的"为"字,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C 】A.动词,作谓词。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14.---------------

1.下列句中,"而"作连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主语不该出现谓语的情况的一

句是【B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B.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C.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2.下列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A】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C。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儡,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D.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3.下列句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A】A.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15.---------------

1.在"滕君,则诚贤君____"和"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____"句中,空格处使用的句末语气词依次是【A】A。也,焉B.矣,焉C.矣,也D.耳,矣

2.在"晋国,天下莫强____"和"孟尝君问:'冯公有亲____?"'句中,空格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C】A.也,乎B.焉,哉C.焉,乎D。矣,与

3.在下列句中,"与"作为句尾语气词表示顿宕舒缓语气的一句是【A 】A.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B.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C.日月逝矣,岁不我与。D。谁与,哭者?

4.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句中语气词"夫"的含义是【B】A.这B.那C.表语气,无意。D.它

16.---------------

1.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C】A.是社稷之臣也。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D.千金,重币也。

2.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古代汉语判断句在谓语后面一般用来肯定判断的语气词是【B】A.则B.也C.矣D.耶

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指示代词"者"表示【C 】A.系词B.判断C.提顿和加强语气D.等同关系

4.下列句子,"是"作谓语表示判断的一句是【B 】A.是社稷之臣也。B。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C.无父无君是禽兽也。D.是炎帝之少女。

5."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中,第二个"是"作【A】A.系词B.主语C.定语D.连词

6.下列判断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的一句是【A】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夫战,勇气也。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D.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17.---------------

1.下列句子中哪一句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D】A.方术不用,为人所疑。B.志乎古,必遗乎今。C.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D.谏行言听。

2.下列句中的"于",用于表示被动的一句是【B 】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C.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D.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3.下列句子中,被动句是【A】A。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D.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下列句中,"为"表示被动的一句是【B】A.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B.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D.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

人;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18.---------------

1.下列句中哪句属于主谓倒装?【D】A.何以战。B.沛公安在?C.夫晋何厌之有?D.何哉,尔所谓达者。

2.下列句子,不是宾语前置句的是【A】A.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B.既庶矣,又何加焉?C.无乃尔是过与?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3.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是【D】A.姜氏何厌之有B.其是之谓乎C.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D.敢问何谓也

4.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是【C】A。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B.是以远至迩安C.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D.君何患焉

5.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A】A.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B.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D。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6.下列句中,"是"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A。戎狄是膺,荆舒是惩。B.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C.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7."忠之属也,可以____战,战则请从。"句中横线省略了【C】A.于B.其C.之D。汝

19.---------------

1.刘歆的《七略》分为那七个类别类【B】A.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战术略B.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C.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贸易略D.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五经略、言语略。

2.古人的说法"句读","读"应读作【B 】A.dú。B.d?u。C.diǎn。D.dù

3.古书旧注中的"疏",其特点是【A】A.既对古书正文作疏解,也对前人所作传注作疏解B.用与被解释的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释义C.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D.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的词语的特定意义

4.从东汉末年开始,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是【B】A。直音B。反切C.以拼音方案注音D.以注音字母注音

5。在古注的下列常用术语中,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的术语是【B 】A.读如B。如字C.读曰D。之为言

20.---------------

1。古书的特殊表达式常用的主要有五类【B】A.婉曲、互文、变文、连类而及、反切。B.婉曲、互文、变文、连类而及、用典。C.婉曲、互文、变文、连类而及、押韵。D.互文、变文、连类而及、用典、句读。

2."明主不晓"用的是什么特殊表达式方式?【A】A.婉曲B.互文C.变文D.用典3."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使用的是那种特殊表达方式?【A 】A.互文B.婉曲C.变文D.用典

4."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使用了哪种特殊表达方式?【C】A.连类而及B.互文C.变文D.用典

5."大夫不得造车马"的特殊表达方式为【C】A.婉曲B。变文C.连类而及D。用典6."弄獐宰相,不闻有诗文传世。"的特殊表达方式为【D】A.互文B.变文C.连类而及D.用典

21.---------------

1."男有分,女有归"此句中的"归"的意思是【C】A.归来B。回归C.女子出嫁D.归宿

2.北方玄武七宿是【A】A.斗牛女虚危室壁B.牛女虚危室壁参C.斗牛女虚危室角D.女虚危室壁心房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此句中的"河"指【C】A.淮河B.海河C.黄河D。大河释词题

§1.---------------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贪而无谄。--谄:奉承巴结。

2.三十而立。--立:指学问品行达到一定的境界,能在社会上立足。

3.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糊涂。

4.六十而耳顺。--耳顺:听到什么都觉得习以为常了,不再感到什么话逆耳了。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法度、常规。

6.遂事不谏。--遂:成。谏:下级给上级提意见。

7.既往不咎。--咎:责备。

8.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喜欢,喜好。恶:讨厌。

9.好仁者,无以尚之。--尚:动词,加在……之上,即超过。

10.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加:凌越,超越。

11.女与回也孰愈? --愈:胜过。

1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共:共用。

13.敝之而无憾。--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旧。憾:抱怨,不满。

14.愿无伐善,无施劳。--伐:自夸,自我表白。施:夸大。劳:功劳。

1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逸。信:动词使动用法,使……信用。怀:归附。

16。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见:请求接见,求见。

17.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指采取军事行动

18.陈力就列。--陈:陈列,摆出来。就:靠近,走向。

1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本义是"高",引申为"不稳定",这里指盲人走路不稳。颠:跌倒。

20.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兕:犀牛。柙:关猛兽的木笼子。椟:匣子。

21。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指城墙坚固。

2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厌恶,讨厌。辞:托词,借口。

23.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2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

25.吾恐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国君宫门內的矮墙,借指宫廷内部。

26.子适卫,冉有仆。--适:动词,到……去。仆:驾车。

27.富之。--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

28。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见:(xiàn),求见,拜见。动词使动用法,使……见。见:读jiàn,接见。

29.归孔子豚。--归:"馈"的借字,改读kuì,馈赠。

30.孔子时其亡也。--时:"伺"的借字,改读sì,窥视,探查。

31.怀其宝而迷其邦。--迷:动词使动用法,这里是听任的意思。

32.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亟(qì):屡次。

33.吾将仕矣。--仕:出任,出来作官。

(二)说明下列句申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作用

1.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句首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诸:补充音节,无义。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于"。

2.始可与言《诗》已矣。--与:介词,同,跟。

3.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这里指子贡。于,介词,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

4.恶不仁者,其为仁矣。--矣:语气词,相当于"也"。

5.盖有之矣。--盖:句首语气词,表示揣度,可译作"大概"。

6.赐也何敢望回。--也:句中语气词,表示提顿。

7.盍各言尔志?--盍:(h?)"何不"的合音。

8.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由情态副词"无乃"与疑问语气词"与"构成的固定格式,是委婉的反问句,可译作"恐怕……吧"。

9.夫颛臾。--夫:(fú)句首语气词。

10.庶矣哉!--矣哉:陈述语气词"矣"和感叹语气词"哉"连用,句子语气的重点在感叹语气上。

11.遇诸途。--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代阳货。于,介词,引进动作发生的地点。

§2.---------------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则使齐人传诸?--传:传授,教。

2.众楚人咻之。--咻:喧哗,这里指打扰。

3.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薛居州:人名,名词用作动词,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

4.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霓:彩虹。

5.诛其君而弔其民。--吊:抚恤,慰问。

6。徯我后,后来其苏。--徯:(xī)等待。苏:复活,苏醒。

7.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箪食壶浆:名词性词组用作动词,用竹筐装着食物,用壶装着水。

8.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系累:束缚,捆绑。重器:宝器,这里指燕

国的故鼎。

9.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扩大了一倍。

10.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旄倪:老人和小孩子。

11.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走向,趋向。走:奔跑。圹:"旷"的借字,空阔。

12.苟为不畜。--苟:如果。畜:(xù)积蓄,积攒。

13.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淑:美,善,好。胥:相互。及:动词,到达。

14.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副词,更。

15.填然鼓之。--鼓:动词,击鼓。

16。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拉着。走:跑,这里指逃跑。

17.或百步而后止。--百步:名词性词组用作动词,跑了百步。

18.直不百步耳。--直:范围副词,仅仅,只。

19.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20.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用胜食也。--数:(cù)密。罟:(gǔ)鱼网。洿池:冷(wū)池沼,池塘。

2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事。

2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yì)名词用作动词,穿。

23.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大猪。畜:养,饲养。

2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夺去,这里指耽误。

2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头发)花白,半白半黑,此为借代的手法,指代老年人。负:背着(重物)。戴:顶在头上。

27.黎民不饥不寒。--黎民:百姓。黎:众。

28.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检:约束,限制。饿殍: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

29.非我也,岁也。--岁:年成,年景。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如之何其可也?--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2.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虽:连词,即使,表假设。已:语气词。

4.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其:句首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载:虚词,无实义。、5.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耳矣:句末语气词连用。耳,相当于"而已",有"不过如此"的意思,可译为"罢了"。"矣"表示报道一种新情况。两个以上句未语气词连用时,句子的语气重点落在最后的语气词上。

6。是何异于刺而杀之。--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即杀了人却归罪于兵器。

7.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则,就。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在这里"。

§3.---------------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以善和人者谓之顺。--和:附和。顺:顺应。

2.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是:把对的看成对的。第一个"是"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成对的。非非:把错的看成是错的。第一个"非"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成错的。非是:把对的看成是错的。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错的。是

非:把错的看成是对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对的。

3.窃货曰盗。--货:财物。

4.易言曰诞。--诞:荒诞,狂妄。

5。多见曰闲。--闲:娴熟,熟练,后作"娴"。

6.难进曰偍(tí)。--偍:迟缓。

7.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秏:"眊"的借字,(眼睛)昏花。引申指混乱不明。

8.不辟死伤。--辟:逃避,后作"避"。

9.轻死而暴。--轻: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得很轻,认为……不值得重视。

10.不倾于权。--.倾:倾倒。

11.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与:动词,给与。

12.重死持义而不桡。--.桡:弯曲。

13。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一:数词用作动词,是一样的。

14。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急。诞:荒诞的(言论)。

15.穷则不隐,通则大明。--.穷:仕途不顺。通:仕途顺利、通达。

16.身死而名弥白。--.弥:副词,更加。

17.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人。延:伸长。举:抬起。踵:脚后跟。

18.固有以贤人矣。--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

19.则君子注错之当。--.注:投。错:安排处理,后作"措"。当:合适,适宜。

20.故孰察小人之知能。--.孰:详细,后作"熟"。知:智慧,后作"智"。

21.君子安雅。--.雅:"夏"的借字。华夏,指中原地区。

22.草木荣华滋硕之时。--.荣华:草木植物开花叫"荣",木本植物开花叫"华"。滋:生长。硕:大。

23.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是时。--.耘:锄草。时:季节。

24.故山林不童。--.童:秃。

25.羿之法非亡也。--.亡:失传。

26。法不能独立。--.立:建树。

27.则身佚而国治。--.佚:安乐。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惟文王敬忌。--忌:语气词,无义。

§4.---------------

1.审问之。--审:详细。

2.笃行之。--笃:专一。

3.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弃。

4。人一能之。--一:学习一次。

5.大夫之箦与?--箦:竹制床垫,泛指竹席。

6.夫子之病革矣。--革:"亟"的借字,改读j[,紧急。

7.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彼:指童子。

8。反席未安而没。--反:返回,后作"返"。没:死亡,后作"殁"。

9.丘未之逮也。--逮:赶上。

10.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第一个"亲"是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双亲;第二个"亲"是名词,双亲。子:第一个"子"是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第二个"子"是名词,子女。

11.男有分,女有归。--分:职责。归:出嫁,这里指夫家。

1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隐:消逝。家:私家。

13.礼义以为纪。--纪:纲纪,准則。

14.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贤勇知--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纯正。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和睦。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和谐。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贤。

15.以著其义。--著:动词使动用法,显露。

16.刑仁讲让。--刑: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法则。

17.示民有常。--常:常规。

18.不知其旨也。--旨:味美。

19。虽有至道。--至:最好的。

20.教然后知困。--困:这里指困惑不通之处。

21。然后能自反。--自反: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

22.然后能自强也。--自强:鞭策自己努力进修。

23.一年视离经辨志。--视:考察。

24.教之大伦也。--大伦:基本原則。

25.当其可之渭时。--可:受教育的最好时机。时:适时。

26.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陵:超越。节:次第,次序,这里指教学內容深浅的次序。施:施教。孙:循序渐进。

27.相观而善之谓摩。--摩:切磋。

28.曾子弔之曰。--弔:慰问。

§5.---------------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蔡溃。--溃:溃败。

2.以夹辅周室。--夹辅:辅佐。

3.王祭不共。--共:供给,后作"供"。

4.敢不供给?--敢:谦敬副词,作状语,可译为"怎敢"。

5.次于陉。--次:临时驻扎。

6.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陈:陈列。乘:坐车。

7。不亦诬乎?--诬:虚枉不实,荒唐。

8.下义其罪。--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义行。

9。上赏其奸。--奸:邪恶。

10.上下相蒙。--。下蒙:欺骗。

11.谁怼?--.怼:怨恨。

12.尤而效之。--.尤:指责。效:模仿,效法。

13.以志吾过。--.志:记。过:过失,错误。

14.且旌善人。--。旌:表彰。

15.子文饮之酒。--.饮:动词使动用法,使……喝。

16.以靖国也。--.靖:安定。

17.子玉刚而无礼。--.刚:刚愎自用。

1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定代词,没有谁。初:开始。鲜:少。克:能够。19.宣子骤谏。--.骤:多次。

20.盛服将朝。--.盛:穿带整齐。朝:上朝。

21。趋登。--。趋:小步快走。

22.提弥明死之。--.死:为……而死。

23.食之。--.食:动词使动用法,使……吃。

24.请以遗之。--.遗:送给。

25.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动词使动用法,使……免除(祸难)

26。我之怀矣,自诒伊戚。--.怀:眷恋。诒:留下。戚:忧患。。

27.政宽则民慢。--.慢:懈怠。

28.猛则民残。--.残:受到损害。

30.以绥四方。--.绥:安抚。

31.柔远能迩。--.柔:怀柔。能:和睦。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性和作用。

1.女实征之。--实:句中语气词,无义。

2.君其问诸水滨!--其:语气词,作状语,表委婉语气,可译"请"。

3.其不能以入矣。--其:语气词,表示测度语气,大概。

4.民亦劳止。--止:语气词,无义。

5.式遏寇虐。--式:语气词,无义。

§6.---------------

(一)说明下列加着重号词的意义。

1.及食大夫鼋。--食:动词使动用法,使……吃。

2.子公与子家谋先。--谋:商议。先:先动手。

3.畜老犹惮杀之。--惮:害怕,这里指不忍心。

4.仁而不武,无能达也。--武:勇武果敢。达:实现,这里指实现仁爱。

5.子其怨我乎?--怨:怨恨。

6.然则德我乎?--德:感激。

7.而求纾其民。--纾:缓和。

8.臣不任受怨。--任:承担。

10.而使嗣宗职。--.嗣:继承。

11.其弗敢违。--。其:时间副词,将。违:躲避。

12.称解狐。--.称:推举。

13.立其子,不为比。--.比:近,偏私。

14.不为党。--.党:偏袒。

15.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荡荡:公平无私。

16.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平和。

17.是以政平而不干。--.干:违犯。

18.时靡有争。--.靡:没有。

19。德音不瑕。--。瑕:缺陷。

20.小人怀璧。--.怀:怀揣,携带。

22.使玉人为之攻之。--.攻:治,加工。

(二)说明下列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其祁奚之谓矣。--其:语气词,表示揣度、委婉的语气,可译为"大概"。

2.祁奚有焉。--焉:兼词,相当于"于是"。

3.同之不可也如是。--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圉人:养马的人。

2.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操:持。解:肢解,分解肢体。

3.晏子止而问于公曰。--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

4.以属狱。--属:交给,后作"嘱"。

5.臣为君数之。--数:动词,列举。

6.当死罪一也。--当:判处。

7.必轻吾国。--轻:轻视,看不起。

8.夫子释之。--释:放,赦免。

9.殆所谓不祥也。--殆:大约。祥:吉利。

10.曷为不祥也?--曷为: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曷"作宾语,置于介词"为"前。可译为"为什么"。

11.景公不说。--说:后作"悦"。

12。而誉必闻于国。--誉:称誉,好名声。

13.筑蹊径。--筑:堵塞。

14.而淫民恶之。--恶:讨厌,厌恶。

15.举俭力孝弟。--举:称举,任用。俭:节俭。力:身体力行。弟:尊敬兄长,后作"悌"。

16.决狱不避。--决:断。狱:官司。

17.决狱阿贵强。--阿:曲从,迎合。

18.既而归,其妻请去。--既而:不久。去:离开。

19.夫自抑损。--抑损:克制,谦让。

20.晏子怪而问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21。晏子辞曰。--辞:推辞,辞谢。

22.于臣侈矣。--侈:奢侈,过分。

23.小人之利也。--利:方便。

24.既窃利之。--窃:表敬副词,私下。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利。

25.君子如祉。--祉:福。

26.乱庶遄已。--庶:庶几,可能。遄:很快。已:停止。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着重号的词性和作用。

1.三年而毁闻乎君也。--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2.其是之谓乎?--其:语气词,表示揣度语气,可译作"大概""或许"。

§8.---------------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发,这里指鼓起**。垂:天边,一说为悬挂。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运:动。徙:迁移。

3.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环绕着向上飞。扶摇:又名飚(biāo),旋风。九:虛数。

5。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承栽。

6.而后乃将图南。--图:计划,打算。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到……去。

8.小知不及大知。--知:智慧。后作"智"。

9.奚以知其然也?--然: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10.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征:取信。

1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非:责难,批评。沮:沮丧。

12.彼于致福者。--致:求。

13.此虽免乎行。--行:走路。

14.若夫乘天地之正。--乘:驾。正:自然之性。

1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改变。面目:面色。

16.我之谓也。--我之谓:宾语前置。"我"作"谓"的前置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17.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少。闻:见识,学问。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轻。

18。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19。或谓惠子曰。--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有人。

20.长子。--长:动词使动用法,使……成长,养活。

21.今又变而之死。--之:动词,到。

22.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质:这里指合作的对象。

(二)说明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必性和作用。

1.其正色邪?--其:语气词,表揣测语气。邪:句末语气词。

2.时则不至。--则:连词,如果。

3.吾无与言之矣。--与:介词,省略了宾语"之"。

§9.---------------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万物作焉而不辞。--作:兴起,辞:拒绝。

2.为而不恃。--为:指有所作为。恃:倚靠。

3.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去:离开。

4.勤而行之。--勤:努力。

5.明道若昧。--昧:暗,不明。

6.夷道若类。--夷:平坦。类(1ai):崎岖坎坷。

7.质真若渝。--渝:汙浊。

8.大音希声。--希:稀少。

9.福兮祸所伏。--伏,隐藏,这里指依存。

10.善复为妖。--妖:邪恶。

11。直而不肆。--肆:放纵。

12.利不百。--百:数词用作动词,达到百倍。

13.不易器。--易:改变。器:工具。

14.循礼无邪。--循:遵循。邪:害。

15.何古之法。--何古之法:宾语前置,"何古"作"法"的前置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何,疑问代词作定语,什么。

16.帝王不相复。--复:因袭。

17.神农教而不诛。--诛:杀。

18.各当时而立法。--当:合、适应。

19.兵甲器备各便其用。--便:有利。

20.治世不一道。--道:指政令措施。

21。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多:赞美。

22.兵者,诡道也。--诡:欺诈。

23.故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有实力。示:显示。

24.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

25.乱而取之。--取:攻击。

26.实而备之。--实:这里指敌人有实力。备:防备。

27。怒而挠之。--怒:愤怒,暴躁。挠:挑逗。

28.佚而劳之。--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疲劳。

29。此兵家之胜。--胜:取胜的办法。

30.全国为上。--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完整。

31.破国次之。--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次:动词,按顺序排在后面。

32.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忍受,控制。忿:怒火。蚁:名词作状语,像蚂蚁一样地。附:攀爬。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祸兮福所倚。--兮:语气词,无义。

2。其无正。--其:语气词表示反诘,难道。

§10.---------------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列德而尚贤。--尚:崇敬,这里指尊重并重用。贤:指有德有才的人。

2.断予之令。--断:决断。令:命令。

3.以官服事。--服:从事,担当。

4.以劳殿赏。--劳:功劳,劳绩。殿:"奠"的借字,定。

5.举公义。--举,提拔。公义:大义。

6.九州成。--成:平定,安定。

7.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辅相:辅佐。承嗣:副官,助手。

8.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诊治。

9.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考察,调查。

10。故贼人以利其身。--贼:伤害。

11.恶施不孝。--恶(wū):疑问代词用状语,可译作"哪里,在哪里"。施:行。

12.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得:捕获。

13.罪益厚。--益:更。厚:重。

14.故书其言以遗后世。--书:记录下来。遗(Wai):留给。

15.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辩:"辨"的借字,分辨。

16.辩义与不义之乱也。--乱:混乱,分不清。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以德就列。--以:介词,凭借。

2.焉能治之。--焉:连词,才。

3。虽父之不慈子。--虽:连词,即使。

4.若以此说往。--以:介词,按照。

§11.---------------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虞虢之势正是也。--是:代词,作谓语,如此,这样。

2.又克之。--克:战胜,这里指灭亡。

3.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殆:败。

4.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残:伤害。

5.君闻而贤之。--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贤。

6.以其半啗君。--啗:"啖"的异体字,给……吃。

7.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见:助动词,可译作"被"。

8.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诳(kuáng):欺骗。

9.及厉王薨。--薨:诸侯死称薨。

10.吾非悲刖也。--悲:为……而悲伤。

11.遇客甚谨。--遇:接待。谨:恭敬有礼。

12.怪其故。--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故:原因。

13.而狗迓而龁之。--迓(yà):迎接。龁(h?):咬。

14.此入主之所以蔽胁。--蔽:受蒙蔽。胁:受胁迫。

15.内间主之情以告外。--间:刺探,打听,

16.外内为重。--重:这里指势重。

17.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掌握。柄:权力。擅:专有。禁:政令。

18.主焉得无壅。--壅:受蒙蔽。

19.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胜(shēng):承受得起,禁得住。

20.使王天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21.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称道。

22.不法常可。--法:效法。

23.禽兽之皮足衣也。--衣(yì):名词用作动词,穿。

24.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虽:即使,倍:加倍,累(1ěi):成倍增加。

25.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去:离开。

26。故人重之。--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27.是以古之易财。--易:轻视。

28.非下也。--下:卑下。

29.故事因于世。--因:依承,随着。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其: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作"请"。

2.夫虞之有虢也。--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弥子矫驾君车以出。--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作"而"。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未穷青之技。--穷:穷尽、穷究。

2.遂辞归。--辞:告别,辞别。

3.饯于郊衢。--饯:以酒食送行。

4。响遏行云。--遏:遏止。

5.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反:返回,后作"返"。

6.匮粮。--匱(kuì):竭尽,缺乏。

7.鬻歌假食。--鬻,卖。假,借,这里指求食。

8。而余音绕梁欐。--欐(1ì):屋梁。

9。三日不绝。--绝:停止。.

10.遽而追之。--遽(jù):迅速,急忙。

11.乃厚赂发之。--赂:赠送财物。发:派遣,遣送,这里指让韩娥回乡。

12。尔先学不瞬。--瞬:眨眼。

13。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末,末端,末梢,这里指锥尖。倒,"到"的借字。眦,眼眶。

14.浸大也。--大: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大。

15.而悬不绝。--悬:悬挂,吊挂。

16.而坠于地。--坠:落下。

17.飞卫之矢先穷。--穷:用尽。

18.飞行以棘刺之端扦之。--扦:抵御,抵挡。

19.若此者绝尘弭辙。--弭(mǐ):消除。

20.可告以良马。--告:告诉,教诲。

21.请见之。--见:召见。

22.一至于此乎。--一:专心,专一。

23.在其内而忘其外。--在:省察,注重。

§13.---------------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王错谮之于魏武侯。--谮(zan):进谗言,说坏话。

2.吴起抿泣而应之曰。--抿(mǐn):拭,抹。

3.可以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4。有间,西河毕人秦。--有间(jiàn):不久。

5.扶而道苦之。--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

6.酒醒而诮其子曰。--诮(qiào),责备。

7。孽矣。--孽:动词,作孽,制造灾祸。

8.擁水暴益。--暴:突然。益:上涨,后作"溢"。

9.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逆,违背事理。

10.世易时移。--易,变化。移:推移。

11.或言。--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有的人。

12.君,不肖君也。--不肖(xiào):不贤,不成材。

13.任座趋而出。--趋:快步走。

14。次及翟黄。--次:按照顺序。及:轮到。

15.其臣之言直。--直:坦率,直接。

16.可反欤。--反:后作"返",动词使动用法,使……返回。

17.而不敢远其死。--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18.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微:如果没有。

19.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显: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尊显。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臣请奏其效。--奏,陈述、说明。

2。恶有不战者乎。--恶(wū):疑问代词,哪里。

3。言语相结。--结,缔结,这里指缔结、建立某种关系。

4.不可胜理。--胜(shēng):尽、全部。

5。效胜于战场。--效:取得。

6.常欲坐而致之。--致:使……到来。

7.诎敌国。--诎(qū):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8。子元元,臣诸侯。--子: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子女。元元:平民,百姓。臣: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臣子。

9.皆惛于教。--惛,糊涂,混乱。

10.大臣强谏。--强(qiǎng):副词,竭力。

11.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

12.少益老食。--少:程度副词,略微。

13.和于身也。--和:安适,舒适。

14.没死以闻。--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见,这里指禀告。

15.祭祀必祝之。--祝:祷告。

16。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以:认为。

17.使人属孟尝君。--属(zhǔ):嘱托,后作"嘱"。

18.食以草具。--食(sì):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19.过其友曰。--过:拜访。

20。孟尝君客我。--客: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是客。

2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给:供给。

22。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23.沈于国家之事。--沈:沉溺,后作沉。

24.驱而之薛。--之:动词,至……去。.

25.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26.美人充下陈。--充:充满。

27.不拊爱子其民。--拊(fǔ)安抚。子: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自己的)子女。

28.后期年。--期(jī)年:一周年。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以大王之贤。--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可译作"凭借"。之:连词,连接定语与中心语。

2.夫徒处而致利。--夫:语气词,放在句首,用来引发议论。

3.迷于言,惑于语。--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4.则为之计深远。--为(wěi):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作"替"。

§15.---------------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

1.秦王不说。--说(yua):高兴,后作"悦"。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副词,于是。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

4.岂直五百里哉。--直:范围副词,仅仅。

5.奏王怫然怒。--怫然:愤怒的样子。

6.白虹贯日。--贯:穿过。

7。苍鹰击于殿上。--击:扑击。

8.奏王色挠。--挠(náo):屈服。

9.寡人谕矣。--谕:明白,理解。

10.形貌昳丽。--昳(yì)丽:美丽。

11.朝服衣冠。--朝:早晨,时间名词作状语。服:穿戴。

1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

13.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1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15.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谤:指出别人的过失。

16.臧文仲欲以辞告。--告:请求,这里指向对方请罪。

17.所以御乱也。--御:阻止。

18.寡君不佞。--不佞(nìng):谦辞,不才。

19.何恃而不恐。--恃,倚仗。

20.必不泯其社稷。--泯:泯灭。

21.重之以婚姻。--重(ch?ng):进一步,加深。

22.国民之殄病是待。--病:饥饿。

23.戾于敝邑。--戾:至,到达。

24。民羸几卒。--羸(1?i):瘦弱。

25.以纾执事。--纾:缓解。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可译作"用"。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3.轻寡人与。--与:语气词,表示疑问。

4.虽千里不敢易也。--虽: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作"即使"。

5.以头抢地尔。--尔:语气词,可译作"罢了"。

6.徒以有先生也。--以:连词,因为。

7。皆以美于徐公。--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作"比"。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 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 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 假借字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许慎,说文解字,14篇,30卷,540部首,9353单字,1163重文。 2.尔雅,释诂,释言,释训。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4.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5.部首,笔画。 6.读若(读如),直音,反切,反切。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8.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9.阮元《经籍纂诂》。 10.刘熙《释名》。 11.《方言》。 12.顾炎武,段玉裁,三十部。 13.王先谦,郭庆藩。 14.陆法言,193韵,陈彭年。 15.流水对,借对 16.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17.仄仄平平仄仄平。 18.颔联,颈联 19.《诗经》,《楚辞》。 20.《切韵》。 21.帛,金。 二、单项选择填空。 1.C。 2.A. 3.C。 4. D。 5. A。 6. A。 7. D。 8. B。 9. C。 10. D。 11. C。 12. C。 13. A。 14. C 。 15. A。

16. D。 17. D。 18-27:A、A、A、D、C 、A、D、A、C、A 三、名词解释。 1.省声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声符。 2.省形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形符。 3.亦声 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4.反切 用两个字来拼另一个字之音读的注音方法,其原理是:切上字与被注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注字韵母、声调相同。 5.同源词 由一个母词所派生出来的词群,它们之间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6.阴声韵 古代学者称纯元音韵母为阴声韵。 7.阳声韵 古代学者把鼻音韵母称作阳声韵。古代的阳声韵有n、m、nɡ三类韵尾,现代普通话则只有n、nɡ两类韵尾。 8.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双声,判定古代汉语的双声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 9.叠韵 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叠韵,判定古代汉语的叠韵现象,一般应以上古 音为依据。 10.重唇音 指双唇音帮旁並明四个声母。 11.舌头音 指舌尖中音端透定泥四个声母。 12.浊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 13.古无轻唇音 上古不存在轻唇非敷奉微四母。这条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见《十驾斋养新录》。 14.七音 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发音部位。 15.清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音。 16.全清 古代学者把不送气的清音声母称作全清。例如:“帮非端知见”之类。 17.洪音 古代学者把开口、合口一、二等韵称作洪音;后世把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称作洪音。

2019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号:1310 2019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_________,但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_________,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 《汉书?艺文志》;许慎 2.古文字,指_________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陶文、_________、_________,还包括秦汉时期的_________。 小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简帛文字 3.声符的表意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语音表意。 声符的形体表意声符的字义表意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4.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结绳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答: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答:(1)从排列顺序上看,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是三家使用的相同名称;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许慎是“指事”;班固说的“象意”,郑玄、许慎都是“会意”;班固的“象声”,郑玄是“谐声”,许慎是“形声”。 三、分析下列汉字分别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中的哪一构造类型 8.日: 日:象形字 9.嗣: 嗣:形声字 10.劲: 劲:形声字 11.倏: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六书”名称最早见于 [ ] A.《左传》 B.《汉书》 C.《周礼》 D.《说文解字》 2.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其基础是 [ ] A.先秦口语 B.两汉口语 C.先秦书面语 D.两汉书面语 3. 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释的大型工具书是 [ ] A.《康熙字典》 B.《经籍籑诂》 C.《辞源》 D.《词诠》 4.列出“六书”细目,并且下了定义,做出了界说的是 [ ] A.《周礼注》 B.《汉书》 C.《左传》 D.《说文解字》 5.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 [ ]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尔雅》 D.《正字通》 6.《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 ] A.杨树达 B.张相 C.朱起凤 D.符定一 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 ] A.亦寸甘下 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 D.朱又曰目 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衬体象形字的一组是 [ ] A.页须瓜果 B.犬牢本州 C.夕末刃文 D.聿眉曰目 9.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 A.亦降甘下 B.犬信本州 C.牧末刃及 D.敝寇逐取 10.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 ] A.宀 B.厂 C.示 D.邑 11.下列为古今字的一组是 [ ] A.泪淚 B.早蚤 C.後后 D.责债 12.“夫寒之于衣,不待輕煖”中“煖”是“暖”的异体字,其结构上的差别是 [ ] A.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 B.同是会意字,成分不同 C.同是形声字,形符不同 D.同是形声字,声符不同 13.下列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寶宝 B.村邨 C.无毋 D.竟境 14.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推行的规范化字体是 [ ] A.小篆 B.楷书 C.大篆 D.隶书 15.被称为古汉字与今汉字分水岭的是 [ ] A.楷书 B.隶书 C.大篆 D.小篆 16.“缤纷”一词是 [ ] A.叠韵联绵词 B.双声联绵词 C.双声叠韵联绵词 D.音译外来词 17.下列四句中有偏义复词的是 [ ] A.苟富贵,无相忘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从左右,皆肘之 D.无羽毛以御寒暑 18.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 A.色:臉色—颜色 B.汤:开水—菜汤 C.狱:案件—监狱 D.子:子女—儿子 1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莫”的詞性是 [ ] A.副词 B.名词 C.形容词 D.无定代词 20.下面各句,“之”是结构助且用于主谓之间的是 [ ]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2020年更新)《古代汉语专题(本科必修)》期末试题和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0分) 1.“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这一名称指称____。 2.近现代汉字改革从开始,代表人物主要有 3.会意字是 4.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有两种情况:。 5.字形的构成包含的要素有: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6.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7.如何认识仓颧造字说? 8.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9.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10分). 10.日: 11.储: 12.朋: 13.。眉: 14.嗣: 15.本: 16.从: 17.酱: 18.牧: 19.甍: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20.龟裂 21.大宛 22.吐谷浑 23.土蕃 24.阿房富 25.会稽 26.哑然失笑 27.德发扬,诩万物 28.抨击时弊 29.毗邻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写出规范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15分) 30.凡火,人火日火,天火日炎。(《左传·宣公十六年》) 31.都广之国,番禺之荃。(梁江淹<空青赋》)

32.孤子睑而技溴兮,放子出而不还。(《楚辞。九章·悲回风》) 33.赝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34.繁富夥麴,非可单究。(左思《魏都赋》) (二)说明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每小题3分,共15分) 35.钟鼓喧喧,磐筅将将。《诗·周颂·执竞》) 36.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 37.既历三纪,世变风移。(《书·毕命》) 38.淳熙八年,火星犯南斗,公以历占之。(叶适《徐德操墓志铭》) 39.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犯,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一、填空(共10分) 1.1分。 汉字学 2.每项1分,共4分。 研制拼音文字卢戆章、王照、劳乃宣 3.1分。 用比并字的形体、组合形体的意义,以此显现新字的意义的字 4.每项1分,共2分。 (1)永借不还(2)久借弃还 5.每项1分,共2分。 第一、构成整字的部件;第二、部件构成整字的方式 二、(每题10分,共40分) 6.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而汉字对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共同的汉语和共同的汉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对中国的统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差不多,欧洲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现在仍然有几十个国家,而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在历史上,统一一直是发展的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使用着形体稳定的、能够沟通各地方言的汉字。汉字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事务的需要,反过来,汉字为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最好的工具。有了文字,就可以积累政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题

古代汉语专题考试 一、填空 1、汉字发展过程中所谓的“六书”理论,“六书”作为一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 2、最早把汉字按照部首编排法进行收录的字书是《说文解字》,而且把当时能够见到的汉字分为540个部首进行编排。清代的《康熙字典》则把所收录的汉字分214个部首进行编排。 3、所谓词的本义是指从形体分析出来并由文献加以证明的最早的意义,词的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出发延伸派生出来的意义。 4、许慎在解释“六书”理论时对其分别下了定义,所谓“指事”即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5、清代所谓的“说文四大家”是指段玉裁、朱骏声、王筠和桂馥。 6、汉字发展过程中所谓的“六书”理论,到汉代有很大发展,学术界对“六书”理论在名称上一般采用许慎的观点,在其排列顺序上采用班固的观点。 7、许慎在解释“六书”理论时对其分别下了定义,所谓“会意”即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8、许慎在解释“六书”理论时对其分别下了定义,所谓“象形”即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二、加点字解释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时间名词作状语,按时。 2、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3、楚左项伯者,素善流侯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好。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意动用法,以/认为……小。

5、驴不胜怒,蹄之蹄:名词作动词,踢。 6、今京不度,非王制也,君将不堪堪:忍受。 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悦:喜欢。 8、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去,倒霉。 9、孟尝君衣冠而见之衣冠:衣、冠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10、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与薛地也责:债务。 1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恼怒。 12、长驱至齐,晨而求见晨: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13、时操军众,已有疾疫时:时间名词作状语,当时。 14、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名词作状语,把……当做客。 15、良庖岁更刀,割也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16、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杀。 三、名词解释 1、《康熙字典》:由康熙帝时的文人廷敬等奉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型工具书,共收录汉字47035个并将所收录的汉字分 214 个部首进行编排。是第一部官修字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古典工具书。 2、《尔雅》:“尔”,迩也,近的意思,“雅”,正也,纠正的意思,这里指的是雅言。《尔雅》是用现代比较流行的字去纠正古代典籍的错误的训诂名物的书,是历史上第一部辞典。 3、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而存在,这个复音词就叫做偏义复词。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无意义。 4、意动用法:指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为及物动词并在句中充当谓语时,该谓语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4 、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5741096.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2018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310 课程代码:02513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填空题 1.章太炎认为,把研究汉字的学问与训诂学和音韵学一并称为,这样名不副实,应改称之为。 小学;语言文字之学 2.传统的汉字学研究,以、、字义为研究对象,民国时期唐兰写的,对文字学的范围重新晃定,只限于。 (字)形;(字)音;《古文字学导论》;形体 3.汉字学有多个分支,其中探讨汉字形体的理据构成和演变规律的学问为,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学科称之为。 汉字构形学;汉字文化学 4.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撰写的,成为学科的奠基之作。 《说文解字》;汉字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5.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提出的“三书说”具体名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唐兰的“三书说”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2)陈梦家的“三书说”是象形字、声假字、形声字。 (3)裘锡圭的“三书说”是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或意符字、表音字(或音符字)、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 6.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对字形的感知要求字形要容易识别,即容易看清楚字形的形状,这就要求文字必须具有一定的清晰度。要清晰,就要做到: 第一,字不宜笔画太多,写得不易过小。如果字形过于繁富,写得过小,就不容易看清。 第二,部件的分布要相对地集中,这就使汉字形成了二维结构的块形文字。 第三,字形之间的区别度要明显。 7.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叟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 1. 选择题: 1. 下而儿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 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 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2. 下列四组字屮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 A. 亦、寸、甘、下 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 D.未、又、曰、目 3.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巾的是 ( ) A. 先禮后兵 B.窮兵黷武 C.短兵相接 D.兵不厭詐 4. 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 ) A. 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 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 C. 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 D. 裁:原义为“裁衣”,引屮为“裁断,裁决”。 5. 下列各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的一句是( ) A.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为耳矣 B.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 C. 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D. 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 6. 下列句子,含有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 ) A. 脩道而不貳,则天下能禍。 C.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C.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D.沛公旦欲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7. 以下韵书中,作为近体诗押韵所遵循的诗韵、由南宋人根据唐诗用韵情况归并而成的一 部是( ) A. 《切韵》 B.《廣韵》 C.《平水韵》 D.《中原音韵》 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1.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之,以賜公。 2.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3.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許子奚爲不自織?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8. 9. 1. 2. 3. 4. 10 1.

高中古代汉语总复习的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指导 绪论部分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五四"以前历代)的语言。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从语言性质上,可以将古代汉语分成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文言文;另一个是从东汉末魏晋以来在民间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古代汉语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古汉语分期 从性质上,古代汉语可以分为文言文和古白话两个系统。从时间上,古代汉语可以分为太古汉语(甲骨文时期以前)、远古汉语(甲骨文的三皇五帝时代)、上古汉语(春秋至秦汉)、中古汉语(魏晋至唐)、近代汉语(晚唐至清初)。我们学的古代汉语主要指上古汉语部分(包括后代模仿此期语言而作的文章)。 三、为什么选用上古汉语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1、汉语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十分成熟,文字、音韵、语法等各方面都已经十分完善。 2、先秦时代距离现代时间久远,期间的作品艰涩难懂,不易理解。 3、这个时期也是大量文献流传后世的时期,是后来历代汉语文学语言的直接源头,影响极为深远。 四、古代汉语学习的主要内容 古代汉语学习包括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语言知识外,一般还涉及学习古代天文历法、宗教、制度、风俗等方方面面。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语言方面的知识。 五、如何学好古代汉语 1、背 背即记忆,记常用词汇的词义、记它们的特殊用法、记它们语法上的差异,进一步要记它们的演变历程、记它们的音韵地位,等等。 2、多看范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看多读有利于培养古汉语语感,增强感性认识。 3、多动手 多动手查阅工具书,这样才不会被似是而非的假象迷惑。 4、多问为什么 我们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自己多动手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六、复习题 一、古代汉语是什么? 二、古代汉语的两个系统是什么? 三、谈谈古汉语的分期 通论部分 第一章工具书和工具书的使用 一、谈谈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及其分类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但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 2.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小篆、甲骨文、陶文、金文、大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3.声符的表意功能有:声符的形体表意、声符的字义表意、语音表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4.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结缌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答: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答:(1)从排列顺序上看,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是三家使用的相同名称;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1.汉字的源头:一是刻划记号,二是原始绘画。 2.汉字的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3.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 4.金文是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 5.许慎《说文解字》所列“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6.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古今字指在不同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的一对字或一组字。其中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8.通假字指在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词同音近字来代替用字的现象。 9.假借特点:本无其字,永久借用。通假特点: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10.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单音词占多数。二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三一词多义。 11.联绵词的特点:1一个语素。2词形多样。3相同相近的读音 12.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多具有双声(声母相同)如“荒忽,参差,踟蹰,匍匐,伶例,邂逅,枇杷,唐突”等。叠韵(韵母相同)如“窈窕,徘徊,潺湲,婆汝,荒唐,仓皇,玫瑰,依稀”等。双声叠韵如“缤纷,辗转,优游,燕婉” 13.合成复音词分为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变义复词 14.偏义复词指由两个近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但在具有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并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记录一个音节的陪衬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园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得失偏义失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异同偏义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偏义作 15.变义复词 “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春”“秋"本为季节名,连用产生新义“年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 本为单音词。前者指土地神,后者指五谷神。连用指国家 16.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是否组成新词 a.“其后,马孙竟与汉结婚”“结”指“结 合”“婚”指婚姻“”婚姻“则是指结为 婚姻,结为亲家的意思。 b.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 睡指”睡眠“觉”是醒来“的意 思两词连用指睡醒。 c.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地“是土地”方“是见方,与今天地方差异明显 d,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响“指回声”应指回应相应,两词连用是像回声一样应和 一、《包牺氏之王于天下》《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 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 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于野外,后世 的圣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 御风雪,这大概取象于《大壮》卦。古时丧葬,只用薪草厚厚裹覆(死尸),埋葬于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坟墓,不植树为标记,丧期也没有定数,后世 圣人改用棺橔下葬,这大概取象于《大过》卦。 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 刻文字,百有所治理,万民有所稽察,这大概取象 于《夬》卦。 一、《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 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 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 姑且等着瞧吧。 四、《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③,杀之,置诸 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⑤。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 入(7),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职有 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 衮不废矣(12)。”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 之,使鉏麑贼之(14)。晨往,寝门辟矣(15), 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麑退,叹 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贼民之主, 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 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 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 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着 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 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 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 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 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 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 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 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 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事情容 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 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 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 有了依*。《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 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 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 去了。”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36):“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 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 《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其我 之谓矣。”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 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 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 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 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 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说:‘我 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 概说的是我吧。” (三)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 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 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 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 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 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 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 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 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 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 往来。 (三)季氏将伐颛臾《季氏》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 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 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 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 (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 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1]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 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 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 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 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 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 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 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 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 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 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 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五、《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 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 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 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 (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 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 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 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 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 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 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 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 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 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 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 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 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 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 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 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 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 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 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 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 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 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 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 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 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 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 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 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十、《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 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 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 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 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 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 行不行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