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我的回顾》课时训练及答案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我的回顾》课时训练及答案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我的回顾》课时训练及答案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我的回顾》课时训练及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第2单元我的回顾课时训

练粤教版必修1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绸缪/荒谬裾/拮据

脊椎/椎心泣血钱/人头攒动

B.屹立/起讫赠/匮乏

沉疴/百舸争流间谍/间不容发

C.旋律/舷梯喙/姻缘

赡养/瞻前顾后行/飞来横祸

D.饯别/栈道揖/通缉

裨益/稗官野史装/不着边际

【解析】A项,móu/miù,jū/jū,zhuī/chuí,zǎn/cuán;B项,yì/qì,kuì/kuì,kē/ɡě,jiàn/jiān;C项,xuán/xián,huì/yuán,shàn/zhān,hénɡ/hènɡ;D项,jiàn/zhàn,yī/j ī,bì/bài,zhuó/zhuó。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筮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透的知识的渴望。

B.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卓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C.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无庸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

D.但是得说句公道话,我们在瑞士所受到的这种制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比其他许多地方要少得多。

【解析】“无庸置疑”同“毋庸置疑”。A项,“吞筮”应为“吞噬”;B项,“真知卓见”应为“真知灼见”;D项,“制息”应为“窒息”。

【答案】 C

3.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一夜之间便洛阳纸贵。购书中心开门不到十分钟,上百本莫言作品存货被一扫而空。莫言是我国著名作家,获诺奖之前已经蜚声海内外,可是在获奖之前,他的作品湮没于众多包装得美轮美奂的书籍当中,无人问津。对于因得奖而引发的抢购、阅读莫言作品热潮,莫言很不以为意,他说:“我不希望出现所谓的‘莫言热’,即便有,也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冷却下去。大家该干吗就干吗。”

A.洛阳纸贵B.蜚声

C.美轮美奂D.不以为意

【解析】A项,“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涨价了。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B项,“蜚声”,指的是扬名。C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多。这个成语只能用于房屋,不能用于其他事物。D项,“不以为意”,指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这与后面莫言的表达都表现了莫言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答案】 C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一句是( )

A.国际媒体评论说,中国应该重新部署用于基建工程的大规模支出,因为某些领导人的行为只是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

B.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对两岸人民是不陌生的,《富春山居图》和《剩山图》合璧展览不仅成了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也别具深远的历史含义。

C.《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去世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缅怀他的文章。

D.庄宜生是广东公安民警的杰出代表,他刚正不阿,英勇无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用生命谱写了正义之歌,深受广大群众所赞誉。

【解析】A项,搭配不当,“行为”不是“工程”。B项,主客体颠倒,应该是“两岸人民对《富春山居图》不陌生”。D项,“深受广大群众所赞誉”句式杂糅,应改成“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誉”或者“深为广大群众所赞誉”。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的题。

①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这样,第一条出路就是宗教,它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一个儿童。因此,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在脑海中充溢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轻人的;这是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印象。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即使到后来,由于更好地搞清楚了因果关系。对宗教与现实的矛盾的感知已失去了最初的尖锐性时感受也还是如此。

②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的桎梏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5.对文段①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追逐的残酷使得无休止地追逐的希望和努力变得毫无价值。

B.宗教可以让人的思想和感情得到满足。

C.“我”之所以信仰宗教,基本上是受到父母的熏陶。

D.追求物质的满足与享受,今天与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解析】A项,追逐的残酷不是“那些希望和努力”毫无价值的原因,无价值是因为追逐的是物质的满足与享受;C项,“我”的父母完全没有宗教信仰;D项,与文段第二句的意思不合。

【答案】 B

6.你如何理解“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其思考的是超越生活的科学问题。在他看来,大多数人只为了物质生活在追逐。

【答案】因为大多数人追逐的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胃——就是对物质的无休止的追求。而作者却认为: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更应该有对精神生活的执著地追求。这也正如我国作家巴金所说:“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的。”

7.“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一句中“胃”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处的“胃”有更深层的指代,指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求,像对食物的渴求一样。【答案】指“物质需要”和“种种对物质利益的欲望”。

8.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细节的考查,在原文,爱因斯坦交代了自己突然中止宗教信仰的原因。我们只要在文段中分点概括即可。

【答案】①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认为《圣经》里的故事很多不可能是真实的。②他的脑海里充溢了一种狂热的自由主义的思想。③怀疑所有权威,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怀一种怀疑的态度:“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

9.文中画线的句子中,“这个天堂”具体指什么?并说说这种选择中表现了爱因斯坦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天堂”指“科学的殿堂”。在“宗教”和“科学”的选择中,爱因斯坦选择了科学。这一选择既是他思想的自然裂变,也是他对科学、对真理孜孜以求精神的体现。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生命与道德

张岱年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关于“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争论。这些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所谓利,指有益于生活;所谓欲,指生活中的要求。而所谓义,所谓理,指生活所应遵循的准则。“理义”亦即道德。生命、生活与理义、道德,究竟有如何的关系?一切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一定的需要。所谓欲望、所谓情感,即是对于生命需要的意识。生活中有所需要,在意识中便表现为欲与情。在这一意义上,欲与情是应该肯定的。然而欲与情又包含许多矛盾,因而引发了许多问题。

作为一个人,必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生命力的保持与发展有待于欲望的满足。追求欲望的满足,亦即追求利益。人与人之间,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发生矛盾冲突。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过于激烈,毫无调和之余地,势必同归于尽。为了保持社会生活的继续存在,

必须对于个人利益的冲突加以调节,使人与人之间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这类准则即是道德。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的生命,不但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但是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何谓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即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何谓真?真即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何谓善?善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亦即道德。何谓美?美即艺术的享受。

人与人之间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胜过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然后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发展。恩格斯说:“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合作与斗争是同时存在的。道德即调节斗争与合作的基本准则。

人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命力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保持和发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然而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存在于群体之中。作为一个人,不但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群体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

自古以来,人们聚居而为族。经过历史的发展,人类分成许多民族。每一民族共同体可以说有其持续不断的生命,可以称之为群体生命。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也可以说,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力,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无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而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民财,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民财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互违反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来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群体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相得益彰。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乏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许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富仁合一的典范。

(选自《张岱年全集》第7卷,有删改。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中国哲学史上,历来就有关于“义利”与“理欲”关系的争论,这种争论实质上是要解决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B.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生活所需,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的欲望。

C.每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然会有竞争与矛盾冲突,而要处理好竞争与矛盾冲突,就离不开道德的有效调节。

D.每一个个人都必须存在于群体之中,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而道德的作用,就是规范个体行为而保护群体利益。

E.个体生命的欲望与利益需要关注,因为这是个体生命力得以充实和发展的前提,但必须

有道德的自觉自律与约束。

【解析】A项,应为“义与利”、“理与欲”两对关系,而非“义利”与“理欲”的关系。B项,与原文“生命力的保持与发展有待于欲望的满足。追求欲望的满足,亦即追求利益”的表述不符。D项,道德不仅保护群体利益,也保护个体利益,但个体利益不能损害他人或群体的利益。

【答案】CE

11.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能体现“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的一项是( ) A.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依然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B.《礼记·檀弓下》中记载的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

C.朱自清病重,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美国的“施舍”。

D.洪涝时,堤坝决口,多名解放军战士不顾生命危险,用身体抗击洪水。

【解析】不食“嗟来之食”并未超越个人利益,体现的只是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保持,肯定的是人格高于生命。

【答案】 B

12.根据文意,“群体生命”要保持正常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文中重要概念的考查,我们首先找到“群体生命”所在的段落,再结合上下文来概括答案。这一部分文字“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力,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是本题的重点。

【答案】(1)个体生命必须得到保持和发展(或充实和提高)。(2)需要道德来调节个体之间的合作与斗争。(3)群体中的个体必须加强道德的自觉自律。

13.生命和道德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重要内容的概括。也就是我们平时的概括段落大意的具体运用。在文中,作者主要论述了生命和道德关系。本题的解答需要提取作者的主要观点,即,生命受道德制约。道德本于生命,高于生命。

【答案】生命力的保持和发展需要道德的制约;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或道德,即调节斗争与合作的基本准则)。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四、语言表达

14.期中考试结束,有一位同学找老师倾诉成绩不理想的苦恼。请你根据情境,将下面的师生对话补充完整。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每空字数不得超过二十个字。

【师生对话】

同学:老师,我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可以找您聊聊吗?

老师:好的,没问题。

同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答错题是很正常的,犯错也会有收获。

同学: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你的确在努力,但可能没有注意到学习的方法和效率吧。

同学:老师,我真的成了劣等生了吗?

老师: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老师,这次考试我错了这么多题,怎么办呢?

②我一直很努力,但为什么没有进步呢?

③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进步多少的差别。

15.请从下面语段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用通顺、连贯的语言给“艺术批评”下定义。

艺术离不开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和分析和评价,它必须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艺术批评指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