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步练习及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步练习及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步练习及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

A.1949年B.1956年

C.1966年D.1978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D

2.下图所体现的内容()

A.推动了中国广大农村人口迅速增长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处分权

C.有利于中国农产品的市场化

D.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解析:题干图片反映了“包产到户”的实施,在之后迅速扩展到全国,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所以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故C项正确。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故A项错误;B项发生在21世纪以来,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故农村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化,D项错误。

答案:C

3.(2018·金华十校高一联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推动”主要体现在农村改革()

A.逐步地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C.使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得以改变

D.突破了“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解析: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变化,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2018·石家庄高一检测)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解读能力。注意图表上的时间:1981-1989年,解读信息可看出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农业的发展,与题意不符;图表不能看出是经济特区,排除D项。

答案:C

5.(2018·长沙高一检测)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B.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点为经济体制改革。C项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不选;D项表述错误,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题干信息并不能得出B项结论。

答案:A

6.(2018·盐城高一模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由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可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商机,使企业恢复了活力,其原因是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

答案:C

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从后来的实践看,“好路”“新路”的“路标”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南方谈话”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B、D两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A、B、D三项与时间不符,排除。邓小平说要有“冒”和“闯”的精神,就是要走一条与计划经济不同的道

路,那么该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答案:C

8.(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9.(2018·武汉高一检测)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保障企业的合法地位

C.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D.限制企业的不法行为

解析:市场经济下市场是资源调配的主要手段,但市场调节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要通过立法规范市场行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立法,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10.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秋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农民群众对“大包干”赞不绝口:“鞋合脚,政策好。人出力,地献宝!”“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社员都想搞。只要干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材料二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编者按”明确指出:“已经出现‘分田到组’‘包田到户’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

材料三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载入宪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包干”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

(2)材料一、二表明在改革初期面临怎样的分歧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初期农村改革的认识。

答案:(1)①符合农村生产实际,农民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成效明显(农业大丰收);②计划经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分歧:对农村改革的认识。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阻碍。

(3)材料一:改革必须与实际相符;材料二:改革是破旧立新;材料三:正确的改革必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1985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87年《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1990年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这一主张的提出说明了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有何认识

答案:(1)否定以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进一步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说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3)一致。因为邓小平的这些言论的中心内容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

认识: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最大认识问题,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A)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解析]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马鞍山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B) ①黄海大战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解析]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 3.(2018·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C) 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解析]《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4.(2018·四平高一联考)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离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C) 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三水中学历史科组何丽珊 一、教学背景: (一)设计理念 突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通过由史及论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岳麓版教材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内容,学习本课实际上是学习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的重要内容。第一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重点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特点。第二目“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介绍了日伪政权破坏沦陷区经济的政策、措施及其对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危害。第三目“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主要阐述了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排挤和打击。 本课三目内容阐述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且从中分析总结出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课内容既是前面第10课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乃至高中学习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和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所以对本课的背景知识并不陌生。但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历史时期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点难度。但近年有关民族工业史料增多,较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老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探求历史知识。效果较佳。 (四)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 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到来的原因、表现和特点;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方针、手段及危害;三座大山对民族业的打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订因素,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 (1)以佛山南海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贯穿全课,真实再现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料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调整学生兴趣。 (2)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3)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案设计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当今世界对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1、特创论(或神造说)。 2、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 3、生源论(或生生说)如:腐草为萤、泥土变鱼。 4、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 5、新自生论(或进化论) 二、进化论 1、生物进化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文艺复兴以后,基督教神学受到极大的打击。面向现实世界、面向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展,思想更加开放。 (3)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创立过程: (1)拉马克:19世纪初期,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2)达尔文: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主要观点:①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②物种不断变异,新物种不断产生,旧物种不断灭亡;③物竞天择、生存竞争、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的规律。

(3)赫胥黎:1863年,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进一步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观点,进化论逐渐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3、意义 (1)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界的“神创论”,是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使生物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2)把“变化”“发展”的观念引入科学领域,对欧洲思想界、科学界和宗教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恩格斯认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4、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1)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2)神学、宗教、传说对人们思想的束缚;(3)近代科学尚未产生。主要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宿迁高一检测)《故都杂咏》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C)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C项。 2.(2019·铜陵高一检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 266种。《福尔摩斯》报是当时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常抛出惊人消息,销路很广。这表明,近代报刊(A) A.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B.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产物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D.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解析]“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与材料中“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反映了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而非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销路很广”,但未涉及推动习俗的变迁,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不等于文化多元,故D项错误。 3.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A)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第一媒介,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故①②正确;图中文字“宣统元年”即1909年,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发起,故③错误;④属于古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优质教案

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教会宣称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万物创造的;细胞和细胞学说,拉马克的进化论观点;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论观点。 2、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思想界、科学界、宗教界和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运用:联系中国的创世说,说明神创说长期盛行的原因;通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探究科学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等历史发展背景之间的关系,掌握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条件,同时回答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与宗教对生命起源解释不同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迷信、愚昧阻碍科学进步,社会落后滋生愚昧、迷信;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教材分析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今天关于生命起源的五种说法。特创论(或神造说);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生源论(或生生说)“腐草化萤”、“泥土变鱼”;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说)。你认可哪种观点? (一)教会的禁锢 1、世界是神创造的——神创说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些神话虽然说法不一,并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都认为世界的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这就是神创说。 思考:“神创说”能够成为生命起源的早期共识并长期流行的原因? 2、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是当时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基督教神学也由此成为包括和贯通一切的“科学的皇后”。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在7天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次序“各从其类”地创造世界,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强化练习.doc

高一历史第X 2课强化练习 2014年9月16日星期二 一、选择题 1.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 点是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 2. 公元前21世纪,禹Z 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 4.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直辖市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 A. 河南、河北 C. 山东、山西 D.广东、重庆 5. 西周宗法制卜?维系大宗与小宗之间关系的纽带是 A.财产 B.地域 C.宗教 D.血缘 6. 《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恒 王、周顷王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C. 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 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人的诸侯国 7.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口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 制度化权 利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这一现象的岀现, 主要M 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 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8. 通过宗法制度,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人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 法制规 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 周王室——周王正室所生之子 ②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A. 王位世袭制収代禅让制 C.科举制収代九甜中正制 3. 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A. 封邦建国 C.制定礼乐 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这 里的“封建”是指 B. 建立军队 D.营建都城 B.湖南、湖北 A.周王室衰微 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一、课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二、教材分析 本课引言从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达尔文的主观努力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和人类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必然性。旨在说明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科学家顽强探索、大胆创新的结果。引言提纲挈领,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教材正文的理解。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神创说和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取代神创说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这两种观点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则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翔实的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时代背景去分析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观点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联系生物所学内容去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对比分析、材料分析、情景再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五、学情分析 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在叙述时涉及面宽,跨度大,学生掌握会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归纳,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的特点,可对教材内容多进行些提问。充分运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作业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解析: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即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故选C项。 答案: C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土地所有制变更B.分配方式调整 C.生产关系变革D.生产规模缩小 解析: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产,这一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3. 下图为《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下面对此评价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效益 D.经营方式更加灵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对农民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材料反映了农村改革后农民的价值取向,其中金钱占44%,这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目要求;农村改革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材料反映的农民的价值取向与农业规模化经营没有直接关系,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经营方式更加灵活,满足了农民价值取向结构的多样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C 4.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文件,规定了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定价等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这一规定的核心内容是() A.扩大国家财源B.增强企业活力 C.变公有为私有D.实行市场经济 解析:根据所学,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定价等权利”,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项正确;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不是进行所有制改革,故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1984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5.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直接背景是() A.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设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 C.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而非1986年,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80前后就已经普遍实行,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至1986年已取得较大成就,故C项正确;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故D项错误。 答案: C 6.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主要阐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课内容共分为三目。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重点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其历史地位;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主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提出到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教学难度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加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日常生活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渗透,突出运用历史思维来分析当今社会的重大变化;二、突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授为主。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和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3)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识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会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资料、实物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2)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这次会议对中国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找出历史的答案。 推进新课 (板书)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开场白:“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惨重。“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都希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但事实却是国民经济在两年时间里仍处于停滞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引言分析第一部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1949-1956)取得的巨大成就。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1956-1966)和文革期间(1966-1976)经历了曲折过程。十年探索期间,忽 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十年文革期间,错误地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 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部分在学习建议中,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一方面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理解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一方面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经济现象和社会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课时安排】 一节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最全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设计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本单元内容以1 9 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过程,难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知道甲午中日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熟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各项内容。 2、对于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认识到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3、通过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历史事实的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利用本课知识熟练解决中国近代史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锻炼历史学习能力。 2、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大量具体历史史料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通过教学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3、认识到当下生活来之不愿意,树立崇高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教学重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全面认识甲午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史料帮助学生多维度认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建立立体的历史形象。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甲午战争的内容及其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甲午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侵华的开端,也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甲午的战败使得中国在东亚和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民族危机的空前也促使中国人加紧向西方学习,中国以后的社会巨变无一不和甲午有关,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客观上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器。因此上,本节课的设计也试图利用近代化的史观认识甲午。 2、学情分析: (1)知识能力方面: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历史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可以充分进行自主学习探索。但是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对较远,对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些困难。 (2)社会因素: 甲午战争是一个相对比较常见的历史常识,加之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特殊关系,使得这一知识比较大众化,因此上学生可以广泛涉猎,利用各种每节获取知识。但是,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较高要求,所以,要避免学生的知识世俗化,表象化。 (4)信息技术方面: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2课教案

篇一:2012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时代背景去分析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观点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联系生物所学内容去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生预习(围绕胡克、拉马克、达尔文等生物学家,自制小课件)、课堂展示本课主要内容,促进同学的互相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关于生命起源的五种说法。神创论(或神造说);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生源论(或生生说)“腐草化萤”、“泥土变鱼”;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说)。你认可哪种观点呢? 讲述新课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内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些神话虽然说法不一, 2、欧洲基督教上帝创世说的影响: (1)基督教会在欧洲成为精神支柱,被视为天经地义。 (2)基督教会打击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与回顾已学知识。 ①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为了进行血液循环的研究,违反教会不许解剖人体的禁令,被教会以异端罪判处死刑。 ②17世纪被罗马教皇处死的布鲁诺: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生物进化论思想诞生的条件和原因(背景): (1)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人文主义思潮对基督教神学的冲击,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物质基础: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们思想和视野更加开放; 一方面从17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英美法德等国建立,打击了封建势力和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_________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_______利益得到保护。 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从公民发到万民法 (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______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在________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_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____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_________,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的司法保障。 ④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_________的法律。 2.罗马法体系完成: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_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__________________。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段。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兰梯留提议编纂成文法典……因全部条文镌于12块铜牌之上,故得名“十二铜表法”。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2课探索生命的起源之谜教学设计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附属中学 侯倩玉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第二课。本课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承先物理学的重大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生物学获得了突破性发展。科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了一年的教学实践,适应课程的能力有所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耳熟能详,因而学习难度相对较低,有望较理想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标要求 阐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理解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认识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胞学说、进化论学说。能初步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能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步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注重个人品质、修养的培养。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2)教学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出示《物种起源》封面图片,2020年11月24日,是《物种起源》问世161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重新凝视这位科学巨人,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差别,从而提练出《临时约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的正确方法,理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革命先烈的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历史中感受、秋瑾等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毕生精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知识: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辛亥革命》同步检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2课《辛亥革命》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2.武昌起义爆发后,“那时帝国的最大官僚一个接着一个地开始转到共和国方面。对自己政府的普遍背叛开始了,纷纷抹去自己衙门上的‘大清’字样”。这一现象( ) A.减缓了革命成功的进程B.客观上减少了革命阻力 C.瓦解了封建统治的根基D.消除了与革命派的分歧 3.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孙中山所说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 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4.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A ) A.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 B.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C.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它的表述,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B.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2 000余年帝制的终结 C.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 D.它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由此确立 6.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C )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 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D.保障普遍平等民权 7.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认为辛亥革命( )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B.增强了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权利 8.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B ) 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B.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 9.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D ) A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 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 10.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