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浅析周易尚中思想

浅谈浅析周易尚中思想

浅谈浅析周易尚中思想
浅谈浅析周易尚中思想

浅谈浅析《周易》的尚中思想

内容摘要:儒家向来崇尚中庸之道,而如其它众多儒家经典一样,《周易》中也有丰富的崇尚“中”的思想。本文从中爻位、中正和时中三方面进行阐述《周易》的尚中思想。

关键词:中、位、刚柔、时

在《周易》里,尚中思想被置于最高位置,夬卦九五爻辞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中行”指九五爻居于上卦中位,行中道,所以无咎。所以“中”是《周易》的至上追求。劳思光说:“就‘中’观念讲,则是与‘变化’观念相配者。就各状态(无论是人生历程或宇宙历程)之相续而论,有变化观念出现。但分别就每一状态论,则每一状态中又皆有一个可供选择之“中”。与‘变化’观念比观,‘中’观念即含有‘变中不变’之义。盖无论各状态如何变易不息,每一状态中皆有‘中’在。此‘中’被视为得正,故为‘吉’。《周易》对“中”的理解,与孔、孟、《中庸》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中”的本意不是折中,而是“无过无不及”之“中”,而这个是否过或不及的标准,就是天地万物自然的理则,就是天道;而儒家向来讲求推天道以尽人事,所以遵循天道,尚中守中,便是人道。在《周易》里,无时无刻步体现尚中的思想。

一,得中则正的中爻

中爻,即处于中位的爻,中位的说法,首先是由《易传·彖传》提出来的,它在解释《易经》时,以爻象在全卦象中所处的地位来说明卦爻辞的意义,从而创立的当位、应位、中位等爻位说,并被《易传》中的《象传》、《系辞传》所采用。而中位,就是指六爻中的二、五两个爻位。二居下卦之中,五居上卦之中,居于这两个位的爻象被称为中爻。

《彖传》认为,中则无不正,故中又称为中正、正中、中行、中道。中正,便是无过、无不及、无偏无邪的恰好的状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中爻往往都是吉的。而“中”又有“刚中”与“柔中”之分,凡阳爻居中位,表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表征“柔中”之德。如巽卦《彖》曰:“刚巽乎中正而志行。”九二《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九五《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比卦《彖》曰:“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九五《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解卦《彖》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

正因为此,爻辞通例,二五两爻大多皆吉。即便是在凶卦之中,二五两爻依然较好。比如升卦《彖》曰:“刚中而应,是以大‘亨’”。就是九二爻以刚中而应六五爻柔中,相应则相得,九二可以上升而亨通,这种有应可以亨通,正与应位原则相符。但是九二是阳爻居阴位,六五是阴爻却居于阳位,按当位原则,它们都不当位,应该是凶,然而它们居中,彼此相应,所以吉、亨通。所以,即使不当位,只要居于中位,也是无咎、吉的。再如《彖传》释噬嗑卦:“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柔得中”指六五爻。它以阴柔居阳位,不当位,而且与六二阴柔也无应,但它居于上卦的中位,所以有利于断狱。而蒙卦九二、六五爻以阳爻处阴位、阴爻处阳位分别居下、上体之中,虽不当位,但因其为刚柔得中之象,故其《彖》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再如睽卦其《彖》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而其九二刚爻居阴位,六五爻却是以阴爻居阳位,二爻皆失位,但皆得中,得中即不失道。王弼在此注:“处睽失位,将无所安……虽失其位,未失道也。”

可见,在《周易》那里,“中德”要优于“正德”,也就是说如果一爻居中位,

但不当位,亦没有大碍。同时,如果阴阳爻既当位又得中即处于中正之位,则更是《周易》所极力推崇的。在《易传》对《周易》古经的阐释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中正”一词。如乾卦九五爻以阳爻处中位且阳位,即中正之位;阳爻符示刚健之德,故其《文言传》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同人卦二五两爻柔刚得位得中,其《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需卦九五爻以刚爻居上卦的中位,得中且正,是最为尊贵的天子之位,所以其《彖》曰:“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由此看来,《周易》是主“中”的,但是,如果既能处中又能刚柔当位,自然是更加吉祥亨通。

二,刚柔并济的中正之道

天地万物皆有阴阳错杂构成,贲卦《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周易》中,阴阳以刚柔体现于人事之中,如邵雍称:“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设六爻以效三才之动,故六画而成卦也。六位,爻所处之位也。二、四为阴,三、五为阳,故曰‘分阴分阳’;六爻升降,或柔或刚,故曰‘迭用柔刚’也。”

这即是说圣人作《周易》是顺合万物的性质和自然的变化规律的,确立天的道理为“阴”和“阳”两方面,确立地的道理有“柔”和“刚”,人的道理有“仁”和“义”。天地人统称“三才”,又各自包含着两个方面,即“三才两体”,是卦爻的基本元素,交错成八卦,八卦组合又成二十四卦。所以,仁义的德性在《周易》中就具体表现为刚和柔。就这一段,孔颖达正义注疏:“‘立人之道’至‘成章’。正义曰:天地既立,人生其间。立人之道,有二种之性,曰爱惠之仁;与断刮之义也。既备三才之道,而皆两之,作《易》本顺此道理,须六画成卦,故作《易》者,因而重之,使六画而成卦也。六画所处,有其六位,分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刚爻而来居之,故作《易》者分布六位而成爻卦之文章也。注‘二四’至为‘阳者’。正义曰:‘二、四为阴,三、五为阳’者,王辅嗣以为初、上无阴阳定位,此注用王之说也。”

和阴阳一样,刚柔是一对矛盾,却是有具体内容而不是抽象的矛盾,它们对立统一不可分离。易学家认为,中爻是阴阳堆里两极相逢并相互作用的中界限,王弼在注乾卦彖词“保合大和”时说:“不和而刚暴”。即是说,乾道阳刚则要急迫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发展到它的反面,使自身难以存在。再如妒卦,《彖》曰:“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九五《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此卦一柔五刚,九五刚中得位,孔颖达疏:“若刚遇中正之柔,男得幽贞之女,则天下人伦之化乃得大行也。”而同人卦二五爻分别柔居位,《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刚柔并济在《周易》中还集中体现为“交感”的观念,如果上下卦所代表的的对象和其实际位置相悖,就会出现互换转化,力求赢得顺承交感。泰卦《象》曰:“天地交、泰。”此卦上卦为坤下卦为乾,与天上地下的实际位置相悖,所以,上下卦在互逆中产生交感。刚由下而上,由顺而乘;柔由上而下,由乘而顺。再入豫卦《彖》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

清而民服。”在刚和柔的互逆中,刚柔交感,从而达到顺达人情臻和天意。

三,“时中”的中节之道

在《周易》里,“中”并非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处于流变状态之中。于是这里就涉及到了《周易》一个重要的观念即“时”。在《周易》看来,每个人都是处于大宇宙生生不息之流转、社会人生无穷之变迁的背景之下,宇宙及社会的时、空、物三要素结合起来对人构成了“遇”的意义。既然宇宙万有都是一种“时”的存在,它们的变化都是在特定的“时”之下的,那么,作为万事万物最佳呈现状态的“中”亦是“时之中”。因此,对人而言,人们在当下所居之人文分位上,要想达到“中”,就必须秉持“时”的理念,做到如艮卦《彖传》所说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使自身刚健奋勉,既要契合于每一时点或时段,又能偕时不断向前推进,才能“其道光明”。所以乾卦九三爻《文言》有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只有应时行其刚健奋勉的大有为精神,并随时通权达变,才能达到“中”的境界。

那么“时”又如何在《周易》中落实于人事?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而《说卦》曰:“易六位而成章。”由此可知,在《周易》里,可以把六十四卦看作宇宙间六十四种时间状态的表征,而每一卦中的六个爻,便看成是呈显该卦时间动态意义的六个相连续的单位,而周易中的每一卦都处于生生不息的变易之中。所以每一卦也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情景,比如《屯》代表屯难之世,在这种时候,君子应该建功立业;《遁》象征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君子见此,应该远离小人等等,所以每一卦都有其时,也就是每一卦整体所体现出的具体情景。爻处于具体的卦中,其材质刚柔不同,所居的位不同,其吉凶悔吝也就不相同,所以卦吉,爻未必吉;卦凶,爻亦未必凶,但总的来说,顺时则吉,逆则凶。

前文已说,“中”并非掐去两端独取中间,而是变通趋时,随时而应随时而动。所以随卦《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而《周易》对能够“时中”的理想的圣人人格亦有所阐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可见,“大人”作为理想人格的代言,唯其能够把握天道之恒常,因时而动,才可以时刻持守中正之道,才能彰显出其光明伟岸之中正人格。

而“时中”也是朱熹所一直强调的,在《语类·卷六十七》中记载了多段他对此问题的看法:“如‘君子而时中’,则是‘中无不正’;若君子有时不中,即‘正未必中’。盖‘正’是骨子好了,而所事有未恰好处,故未必‘中’也。”所以朱熹进而引申,“时中”不能光指形式上的“中”,更需要在实际的人事运用中,也能做到义理上的“恰到好处”、“斟酌得宜”、“无不当理”,他曾举例说明:“凡事先理会得正,方到得中。若不正,更理会甚中?……‘中重于正,正不必中。’一件物事自以为正,却有不中在。且如饥渴饮食是正;若过些子,便非中节。中节处乃中也。责善,正也,父子之间则不中。”而朱熹所讲的中节,也并非是节制,而是维护事物相对的动态平衡和最优适度。

由此可以看出,尚中思想体现于《周易》的时、位之上,蕴含于经传系辞的方方面面中,揭示了事物最佳的存在和运动的方式,其内涵精蕴丰富,本文寥寥数千字难尽其义。

【1】南怀瑾、徐芹庭注译:《周易》;重庆出版社;2009年1月【2】汪致正:《易学津梁》;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3】《四书五经》,沈阳出版社。

【4】《周易入门》,陈德述著,巴蜀出版社,1999年。

【5】《和合学概论》,张立文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周敦颐评传》,梁绍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周易的思维与逻辑》,李廉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8】《周易讲义》,南怀瑾著,文艺出版社,1997年。

【9】《周易》,崔完植著,惠圆出版社,1993年。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 姓名:赵林旺 学号:1109634006

泰卦 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泰大通也。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但在人生途中必须兢兢业业,尤其不可麻痹大意,在择朋选友方面更应慎重,切防小人倒运。 “泰”的解释为互通,天地相交,万 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 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 变者泰(通)。“泰”,通畅、平安的意 思,这是泰卦总体形势的特征。 《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 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紧接着履 卦发展而来。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 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 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 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

周易期末论文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1 —20 12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054TSCAGZ 课程名称:周易导读改卷教师: 学号:116010244 姓名:钱梦娜得分: 浅谈周易与其哲学思想 【摘要】《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通过对学习《周易》课程的学习,对《周易》有了基本的掌握,通过对其名称,结构和其蕴含的智慧等的论述来进一步年认识她。这一本绝世经典著作对当今世界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其中的哲学思想,在感叹古人的智慧之时,从中找到对当代社会的作用,使之发挥“古书”的功效。 【关键词】周易其名;文书结构;哲学;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处事原则 《周易》是我国5000年来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积淀下来的代表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历经千年时间考验而流传下来的真正完全属于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精髓的代表,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古人用《周易》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学习《周易》使我们变得睿智,学习《周易》,使我们变得博大,学习《周易》,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下面是我一学期学习后《对周易》的收获和感悟的论述。 1 《周易》其书 1.1 《周易》的书名 《周易》,一名《易》,又称《易经》周字义为“周普”,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还有另外的说法,指“周”字指代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而对于“易”字,对其的理解则是众说纷纭:一说其为象形字,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还有认为其为日月,象征阴阳,对应易经阴阳之说;也有人说易事占卜之名;还有人认为易指交易,从这里引出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与太极图相互对应;而《系辞传》中则说:“生生之谓易”,说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是食物随着时空变换,恒常的道不变。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二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于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于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事实上,《周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仅如此,事实上可以说:此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诠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 一、《周易》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 《易经》有六十四别卦,每卦皆有六爻。爻象只有两种,要么是阴爻,要么是阳爻。为什么把爻称谓阴阳呢?据郭沫若先生生前考证,卦、爻象由来已久,它们最早是生殖文化时代的象形文字,阳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男性生殖器,谓之阳根;阴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女性生殖器,谓之阴根,阴阳称谓由此而来。周易的八经卦都是由三个阴阳爻的不同排列构成的,而六十四别卦则是分别由两个经卦的排列构成的。这就是说,阴阳在卦象中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卦象都是阴阳的组合,卦象的不同,仅在于组合情形的不同而已。 更主要的是,在《周易》作者那里,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社会与自然不同类别的事物,所以六十四卦都是专卦。例如乾卦是官贵者专卦、坤卦则是民佣者专卦、师卦是军旅专卦、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 年级:2012级 专业班级:汽车服务本科姓名:杨菊芳 学号:33号

何为周易与周易的哲学 一、何为《周易》 《周易》素称“群经之首”,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的古老典籍,其辞古奥艰深,其象难以蠡测。《周易》成书大致在西周初年,其卦序为周文王所推演,它基本反映了文王时代的哲学思想。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古有三易:“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归藏》皆佚,唯《周易》存世。三易其经卦都是八,其别卦都是六十四,说明八卦、六十四卦古已有之,只是卦序不同。《周易》的六十四卦卦象是由八卦卦象重叠而来,而其六十四卦次序并非八卦次序的重组。 作为儒道经典,《周易》是一部融卜筮、宗教及哲学为一体的典籍。“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孔颖达《周易正义》语),《周易》提供了一整套认识世界、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思想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思想核心,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对《周易》的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时至今日,《周易》的哲学思想依然放射耀眼光芒。 《周易》每一卦都引用了歌谣,这里我们再举一例渐卦:“渐:女归吉。利贞。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鸿:大雁。渐:进,登。除去了占辞,剩下的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情诗: 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周易》的文字就是这样由歌谣和占断编篡起来的,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其神秘之处,乃在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至于其符号的最初来历究竟如何、文字系统与符号系统最初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倒真是一个至今未破之谜。这可能与旧说“观象设卦”有关。《系辞传》对此作过一种解释:“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等等。首先,符号本身是从某些形象加以抽象得来的;其次,诗歌描写的也是一些形象;最后,这两类形象有可以类比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它所用以概括规律的东西不是逻辑的概念推演,而是自然的形象比拟。但是,它仍然是一种“抽象”概括。 所谓易经八卦“算命”,主要是通过易经的八八六十四卦,配以天干地支和五行生克,用以测算已经发生的事和可能要发生的事,如:天时,求官,风水,婚姻,捕盗,遗失,出行,交易,寻人,见贵,田种,求财,六甲,望事,疾病,词讼等等。算卦先生在让人摇卦之前,总是先警告说,只能测一件事,多了不行!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完整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

《周易》论文

《周易》古经与生态观的关系 [摘要] 《周易》古经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展示中华民族智慧的著作。它包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1、把天地万物的生态平衡景象与人类自身崇尚的道德紧密联系起来,阐释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2、提出生态忧患意识观,反对浪费和破坏资源;3、描绘了理想的社会生态蓝图,倡导人与万物友好相处的生态和谐观。这些思想对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 生态和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生态忧患意识 《周易》由“古经”和“十翼”两部分组成。“古经”即64卦卦爻辞,据研究表明“大抵成于周初”,而“十翼”即十篇《易传》则作为注解“古经”的作品,成书较晚,其各篇的问世时间已不可考,大致在战国后期至汉初才最后定形。《周易》古经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阐释天人合一的著作,包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开山之作。 一、《周易》古经中的生态道德观 《周易》古经《小畜》卦上九爻提出了一个与生态伦理相关的命题——“既雨既处,尚德载。”即该下雨的时候就下雨,该停雨的时候就停雨,这是因为人们有至高无上的道德能够载物的缘故。句中“雨”为“下雨”,“处”为“停止”,“载”,按《周易·象》的解释是“德积载也”,也就是人类效法大地“厚德载物”之“载”义,指人们积蓄了高尚的道德,可以容纳天下万物。这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我国古代传世文献中最早提出的一种生态伦理思想,说明在西周初期我国先民已经将风调雨顺生态平衡的自然现象与人类自身拥有的高尚道德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这种文明的出现和长久不衰,当然与风调雨顺生态平衡的自然景观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如何保持“既雨既处”的理想生态平衡景观,就成为我国古代先民现实生活中最关注的重大问题。西周初期的学者思考周兴商败的哲理,发现“德”这个因素十分重要,统治者有道德,能顺应民心,就能取得天下;而一旦失去“德”就会天下大乱。所以周人提出“天命”取代商人的“帝命”,用敬天重德的伦理政治取代商人重帝神、轻德性的神权政治,这无疑是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的。这种伦理政治观用到农业生产上去,就出现了“既雨既处,尚德载”的生态伦理思想。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在商人的神权政治下是不可能产生这种重德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这种思想第一次见诸于西周初期和文献《周易》古经中,决不是偶然的。 “尚德载”的生态道德观与我国古代农业文明中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资源是密不可分。由此农业文明智慧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在西周初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西周的创立者们提出了“天”这个概念,使“天人合一”的最初形态观念有了可以明确表达的方式。《周易》作为西周统治者们推广其敬天重德政治伦理的一本著作,第一次用适当的方式阐述了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周易》古经《乾》卦九二爻辞和九五爻辞分别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两句皆是十分明显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述文字。可以说,整部《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就是按照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写成的。西周初期的先民们一方面看到了“敬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凸显“重德之人”的主体地位,所以“敬天”与“重德”不能分开。只有发挥“重德”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敬天”,得到“天”的佑助;不是“重德之人”,“天”是不会给他带来好运的。《周易》古经《大有》上九爻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这种思想,即“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西周初期的先民们已经相当自觉地把人的命运与如何对待上天结合起来,认为只有从上天得到了佑助,出现“既雨既处”的自然景观,生产、生活才会吉祥。正是“天”这个自然界,是一切生命体中最伟大的物体,所以西周初期的先民们才如此“敬天重德”。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经典语录

51、(不管)你处于什么地位,你只要把你本分工作做好,你就是最有价值的。 52、优点就是缺点,缺点就是优点。 53、同样是女孩子,你是一块地,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来种东西。 54、人生是来历练的,人生是来完成责任的。 55、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又难又险。必须要聚集力量,谨慎行事,同时方向要正确,方式要合理,再加上方法要正当。 56、慎选立足点,是做任何事情开始的第一个原则。 57、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我(老师)去求小孩(学生)要好好地学习,要小孩(学生)来问老师,才给他答案。这才是教化的基本原理。 58、学习要靠自己,父母、老师只能适度启发兴趣。 59、老师要严厉,但是同时要有亲和力。 60、任何道理都要与时俱进。 61、学生问老师问题,老师要看学生的程度在什么地方,只能给他听得懂的部分。 62、人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要掌控自己的需要,因为欲望太多,不可能满足。 63、我们启蒙的问题出在只在知识的层面去启蒙,没在智慧层面去启蒙。 64、一切的需要,想要满足,都要有个过程。

65、自己的欲望,做一个合理的规范;该要不该要,做一个深入的判断。 66、不能想要就要,不能能多要就多要,要培养等待的习惯,才能心平气和。 67、一个人让人家看不顺眼,自己有相当的责任;一个人引起人家的嫉妒,自己也有相当的责任。 68、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适可而止,不要过贪,这样才是最大的幸福。 69、中国人是不能讨好的,但是中国人也是不能得罪的。 70、任何事情,先了解自己的分在哪里,该要的用心去做,不该要的不去想。 71、天下没有公平,只有公正。 72、地位越高,身段越要低。 73、打官司输的固然是输,赢的最后也肯定是输。 74、中国字、中国话,是世界上最有弹性的,叫做一字一太极。 75、讲良心,自己管好自己,是《易经》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76、我们所追求的是合理的不公平,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讲的公平。 77、站在不告(诉讼)的立场来告(诉讼),才不会乱告(诉讼),才不会告得两败俱伤。 78、诉讼是用来化解问题,不是用来告倒任何人的。 79、中国人只有打仗的时候,才会团结一致。因为(如果)平常大家都那么团结,那么有意见也不能讲,就无法沟通了。 80、日本人的自然生态使他们非常团结,中国人的自然生态会使我们应该团结时团结,不应该团结时,我们是不团结的。 (曾仕强教授主讲的《易经的智慧》正在东方卫视热播,播出时间是每晚24:00。同名图书业已正式出版。敬请关注。) 81、撤退这两个字,我们是不讲的,我们都讲转一个方向继续前进。 82、赢的人要装没赢,输的人要硬撑,装没输,那才是最高境界。 83、我们现在只有专业训练,我们所谓的大学,其实是不够资格叫大学的。大学之所以叫大学,就是要教出一个全人来,而不是教出一个专业人格来。 84、不战的意思不是说不要战争,而是说非不得已不要战争。 85、合理的和谐是当前人类最需要的。 86、人比人,为什么气死人?就是我们该比的不比,不该比的偏偏要去比。 87、人只有一样东西可以比,其他都没有必要比,就是品德修养。 88、比的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比来比去,看哪个值得我学习的,我就向他亲比。 89、人是要别人来认识你,要别人来肯定你,要别人来推举你,你才有价值。 90、一家公司保留5%的那种不同的声音,其实对总经理是最好的。 91、现在人以西方的标准来看中国,不是看得乱七八糟,就是看得一无是处。 92、(关于如何选择老板)我们要选的,是自己跟这个老板,能不能学习,能不能品德提高。

易经的64个人生智慧

易经的64个人生智慧 易经的日常用法: 《易经》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64个哲理,就形成了64个感悟,64个感悟回答了人生64个怎么办。 64卦为我们的生活解惑,减压,导航。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 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周易的管理思想

周易的管理智慧 摘要:周易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主 体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该是“以人为本”; 在管理方法上,它重视变通的思想,强调创新进取;在管理目的上,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 内部的整体和谐。周易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易;管理;思想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周易》这部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从现代管理的观点看,《周易》管理思想是一种与科学管理交相辉映的人文管理。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观念,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借鉴意义。本文就《周易》管理观作一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择定一个历史片段中的“人”,作为研究单元,他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在社会联系中取得了自己的意义:从血缘上讲,他是人类进化的结晶;从文化上讲,他是对社会文化要素和意义世界的继承;从生存支撑上讲,他的存在不可能将自我与社会割裂。所以,管理实践是属人的实践,而人的意义也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得以实现。 尽管周易世界中肯定天对于人的主宰,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之上九爻辞),但周易经传中皆有大量记录人事、肯定认为的记录,这些记录事实上是对易前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且通过“概率”来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其中依然存在巫术或神学的影响,但可以看出人与“神”之间的斗争,如“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之初六爻),将人的地位置放于天命之上,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占卜作为人类对未知命运的一种想象,在周易中已很少看到将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给神的记载了,并且从龟占到蓍占,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人从神的手中夺取自己的命运主动权。“占卜,作为巫术自其出现以来就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它代表着神的力量,传达着神的旨意,把握着人的命运,指挥着人的行动。从这一角度看,占卜巫术束缚、否定、甚至扼杀着人的智慧、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要通过人的占卜来通晓神意。这无疑承认,人可以获得神的智慧和力量,人与神共同地掌握着人的命运和活动。从这一方面说,占卜巫术又部分地肯定着人的智慧和力量,包涵着人为了把握自身命运而寻求掌握未来的方式,探索现实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神权的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相当短暂,从周易出现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将自身命运的管理权,从神的手里争取回来。[1] 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周易以“人道观”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所谓的“人道观”是指人类社会生存的必由法则,人道从属于天地之道,人为天地所生,但同时人类并非是盲目地遵从于历史,相反是可以利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发挥主观之能动性,创造社会文明,改变历史。《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泰卦》的《象传》也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遵从天地变、自然规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管理主体地位。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接触了周易,只是我当时还不知道那就是周易,只是把它当做是一本算命的书。在那时候,八卦,我只知道它是用来辟邪的,根本不知道它居然还有那么多学问。 在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周易的时候是在高中,那时候看到有摆书摊,就买了周易,因为我根本不太相信有算命这一回事,那时候只是想把其中的道理学会,想知道为什么周易能够算命,它的原理是什么,它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奇,是怎么样才能够知道未来。我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开始读我的周易,却怎么也读不懂,大致地浏览一遍,也不知道它是怎么用来算命的。后来听一些老师说,想读懂周易,要先去读一下易经。于是我又买了一本图解易经,开始尝试去读它。 那本易经,比周易详细多了,它不只讲述了周易的由来、发展,还详细地介绍了占筮的多种方法,也把每一卦中蕴含的道理都讲述出来。所以我慢慢地对它一点一点地了解。 来到大学,学习压力没有高中那么大,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读课外书,所以我开始慢慢地研究易经里每一卦,同时也下载一些视频帮助我理解易经。看了曾仕强百家讲坛的所有最易经的讲解之后,我进一步地了解了周易。才知道它不只是一本占筮的书,它包括象、数、理、占卜四大部分,是一本古老的哲学书,占卜只是它其中的一小部分,只是很多人只对它这一部分感兴趣,所以它的范畴在无形中被缩小了。 很多人都对占卜感兴趣,因此就以占卜这一话题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人们都说,《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它只用阴爻阳爻两个符号,通过3组不同组合成8卦,8卦再两两相叠,衍变成64卦,揽括了世间万事万物。每一爻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代表着人生不同阶段或不同的位置。人们通过占卜得到一个卦,可以大致地预算到自己接下来将会发生的事,能够提前地做好准备,趋吉避凶。因此很多人都愿意在行动之前为自己卜一卦,不管它灵还是不灵。 说到灵与不灵,课堂上老师已经讲过,灵与不灵通过数学统计和概率分析,其实他们各占一半,只是在占卜算卦的时候,人们更愿意把那些占卜灵的拿来与别人分享,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提升占筮的地位,而且有更多人愿意去占卜。其实在占卜过程中,有很多大师总是以天机不可泄露来增加占卜的神秘性,同时说一些双关语,也就是说不管结果怎么样,大师说的那句话永远是对的!!这看似在骗人,其实这就是学周易的妙用,它永远不会跟你说对或者错,它只会告诉你一大堆的道理,让你去判断对错。 这也就是算卦为什么大部分都是灵的道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周易能用来算卦?周易学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在时空交汇的点上,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必然性,正是由于这种必然性,我们可以利用万事万物的联系性来推断出即将发生的事情。同样的两件事,在不同时间去做,却会有两种不同的

《易经》64卦中的64个智慧

《易经》64卦中的64个智慧 阅读原文 来自:卿本佳人 |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学习《易经》,从64卦中体悟64个人生智慧。 学习《易经》从64卦中体悟64个人生智慧,为您的生活解惑,减压,导航。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其实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两点之间看起来是直线最近,但人世的道路永远是曲折的,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得受,该喝的蜜你得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要知道黄忠六十才跟了刘备走,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修成佛,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什么急?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读书明理 中国的多数成年人总以为面无表情,一脸死相才是成熟的表现。而真正的成熟表现应该是读书明理,见心知性,正辩是非,通达世事。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我们要找聪慧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砸,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

易经论文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课程论文《易经》期末论文(001班)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4年11月30日 南阳理工学院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在古代是一本占筮用书,《易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自然哲学的源头。《易经》发展到今天,经过无数的人们的解读,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它似乎可以和任何的学科拉上关系 一直以来,我对《易经》的认识,仅仅是能算卦算命、占卜未来吉凶,只是一些所谓的“奇人异士”拿出来骗人的工具。后来,经过这个学期的选修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原来易经不单单是一部占卜之书,而更是一部指导人生的哲学之书。它论述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又指明了为人处事的真谛。所以,易经已被当今世界推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以前听人说:“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学习了易经后才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和由来。在《易经》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整段话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人与自然之间

周易论文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054TSCAH3 课程名称:《周易》导读改卷教师: 学号:126070130 姓名:陈思燕得分: 《周易》的哲学味道 【摘要】《周易》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部不朽著作,是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周易》涵盖万千,可做卜筮之书,地理之书,医药之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必修之书。本文就其哲学意义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周易;天人合一;唯物观;辩证发展 《易经》是我国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从表面看它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它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是一部旷世奇书。有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最系统的哲学著作。《易经》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 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例如现代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先生,便自宣称其“新唯识论”乃是“归宗大易”的。可见《周易》一直是中国哲学思想之源。 一《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 《乾卦?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的中国传统思想也脱胎于《易经》。天人协调的思想,即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较为全面正确的观点。 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天即是天道,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人即是人道,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天”可以包含着“地”,“人”和与人相对应的“天地”是统一的一体。 西方哲学强调“天人二分”的思想:“心”、“物”。而儒家的一种思维模式是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界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汉代著名儒学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他以先秦儒家为基础,吸收其他各家,特别是阴阳五行家的观点,提出“人副(符合)天数”之说。从而构成了一个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在董仲舒的“天人相副”“天人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周易》和谐思想

《周易》的和谐思想 张涛 摘要:《周易》作为我国和谐思想的重要渊薮,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周易》的和谐思想内容丰富、大体上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和认真研究。 关键词:《周易》和谐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经典,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涌动、回荡、传播,对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 《周易》有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重要渊薮。众所周知,《周易》以变为本,倡导变革,呼唤创新,但这种变革和创新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实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整体和谐。这就是《周易》的中正思想:《周易》每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得位或当位,得位为正,象征阴阳各就其位,合于其应然的秩序。每卦有上体、下体之分,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若爻居中位,即为中,或曰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适中,不偏不倚,合于阴阳和合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周易》又提出了“太和”思想:一阴一阳相互交感,相互配合,刚柔相济,彼此推移,相反相成,协调一致,当达到最佳的结合、最高的和谐状态时,就称为“太和”。《易传·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按照这种文化价值理想,人类的社会政治伦理的实践活动都应以“太和”这种最高境界、最理想状态的和谐作为终极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天人整体和谐,各种变革和创新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周易》倡导的和谐,大体上包含有三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这一和谐理念就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协调和沟通社会发展的诸要素,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获得更高层次、更高水准、更加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心灵和谐是整个社会保持和谐状态的基础,最终能够推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的局面。 二 我们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概括为天人关系,名曰天人之际。在中国历史上,天人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焦点,而其中一种贯穿始终的见解是天人合一,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周易》是这一思想的重要源头,而其中这种天人关系的背后,即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指向,则是天道与人道如何协调,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周易》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上古先民正是通过对天道规律的体察来指导人类

周易文化论文

安 阳 观观 的周 古易 韵文 之化 光有 感 系院:机械工程系 专业:机电一体化二班 姓名:亓瑞军 学号:200906080025

安阳的古韵之光—观周易文化有感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髓部分,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用最简单的形式,揭示了宇宙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它寓于中国的佛学、道学、儒学、中医学和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学科之中。它的应用价值在于“四两拔千斤”,即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可以说, 周易学是人类的聪明学、智慧学、未来学。 周易的太极图阐述了宇宙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太极图产生于何时、何地、何人,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杰作。太极图形说明宇宙间的事物是负阴抱阳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它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当矛盾的一方面发展到极点。与其相对的另一方面已经开始同步变化了;在这个统一体中,光明的一面中有黑点,黑暗的一面中有亮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互抱,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天人合一”是遵循宇宙整体运动规律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这样以点带面,透过现像看本质,通过微观了解宏观,然后再从宏观同的角度做出决策。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大思维。周易是历代伟大先哲总结千年民族的智慧,精炼出观察宇宙变幻规律的思维方法,它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检验,越来越被世人认可,因为它道出了世界的根本,这不能不令中外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叹为观止。 从选修了这门课开始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抽空就在网上查查有关《周易》的解读,有空也在图书馆看看周易方面的书,正是春暖花开、春夏交替的季节,体味着《周易》所讲的自然法则,看着窗外栩栩如生、绿色充裕,真的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好奇妙的大自然,万事万物看似独立却浑然一体。 在我看来,《周易》讲的是这样的道理:天地万物是一体,人与自然是一体,人与人也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就像是宇宙设定好的系统庞大而统一的程序。 我们可以通过看得见的认识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联想远方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推理他人的;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探索未知的。这理念似乎模糊,其实精准;看似玄奥,其实朴实;看似高深,其实平常。我觉得之所以《易经》被称作“众经之始”,很重要的理由是它阐述了一种宇宙同源、同体、同感、同知的世界观、方法论、数据库、信息网。延伸到极处,无穷大,“一”可以生化出“万物”;归纳到极处,无穷小,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一点去观察。这极大又极小的“极处”,不就是“太极”吗?凡事都有正反两面,都是相对的,辨证的,这不就是蕴涵阴阳的“两仪”吗? 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所应做的事情,仍然是这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