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_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

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_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

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_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
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_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

管子学刊1999年第4期

α学术动态

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

——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

范毓周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 210095)

[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1999)04—0082—04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甲骨文研究也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一百年间,甲骨文研究已经取得哪些成就,目前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应当如何发展,这是中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也是我们在世界之交应当考虑并作出回答的。下面试就这些问题略陈一些远非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海内外治契学者。

一百年前,山东福山人王懿荣首先从一向当作“龙骨”而屡遭毁弃的殷墟出土卜用甲骨上发现甲骨文后,甲骨文研究即成为一门新学问,并很快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同在淮安出生,成长起来的刘鹗、罗振玉很快就认识到甲骨文的学术价值,成为继王懿荣之后最早接触甲骨文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刘鹗在罗振玉的动员下,率先将其所藏精选拓印,于1903年出版了甲骨文的著录专书《铁云藏龟》,为学者提供了最初的研究资料。浙江瑞安人孙诒让以他丰富的学识,在第二年便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写出了第一部文字考释专著《契文举例》。1912年以后短短四年间罗振玉相继刊印《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精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合编》等一系列甲骨文著录书,并对甲骨文进行了初步研究,于1914年先后出版《殷商贞卜文字考》和《殷墟书契考释》两书,在孙治让考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识读出甲骨文近千字,使甲骨文资料成为基本可以通读的史料。毫无疑问,罗振玉在甲骨文早期研究中是做出贡献最多的学者。与罗振玉同时并深深受其影响的另一位甲骨文学者是王国维,他最先把甲骨文当作历史资料,先后撰写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可靠性并纠正其讹误,第一次把甲骨文研究纳入历史文化研究的范围。应发说,甲骨文研究的基础是罗、王二人奠定的,因此后人多称“罗、王之学”,足见其在早期甲文研究中的影响。

1928年开始1937年结束的殷墟十五次发掘,为甲骨文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也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背景性资料。在殷墟发掘中导夫先路的董作宾,以其惊人的感悟力,凿破鸿蒙,于1933年发表《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例》,将一向混沌一团

α

[收稿日期]1999—04—05

α[作者简介]范毓周,男,南京大学教授。

的甲骨文资料分出时代的先后,使甲骨文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阶段。尽管随着时代的推移,他的有些结论需要修正,但其理论方法,直到今天仍是甲骨文研究必须遵守的规范。在甲骨文研究的百年发展历史上,他所提出的分期断代理论与方法的确是一座“划时代”的丰碑。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的郭沫若,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对甲骨文资料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新阐释,其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号鼎堂,与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号彦堂)三人被世人并称为甲骨文研究史上卓有贡献的“四堂”,也足见其影响。

四堂之后,后甲骨文研究方面最有成就的当推胡厚宣。胡厚宣是亲身参加殷墟发掘而又终身专门研究甲骨文的少数学者之一。他的《甲骨学商史论丛》初至四集曾获国家最高奖励,被日本学者推崇为“金字塔式的著作”。二战以后,他多方努力,四处奔走,把散落各处的甲骨文资料整理公布。新中国建立后,他在从事研究的同时,又率领一批中青年学者用20余年的时间汇集了国内外甲骨文资料,编辑整理出13巨册的《甲骨文合集》,为学者研究甲骨文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其功德是无量的。

曾为新月派诗人的陈梦家将兴趣转移到甲骨文研究后,以其良好的思维训练对甲骨文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建立起科学的学术体系。他的巨著《殷墟卜辞综述》以其博大精深、体系性强著称于世,是至今每个甲骨文研究学者仍然不能离之于须臾的案头必备著作。

李学勤才思敏捷,识力过人,每每提出学术新见,在甲骨文研究中屡有建树。其有关“非王卜辞”、“历组卜辞”的讨论,影响至巨,使甲骨文断代研究另辟蹊径,多发前人所未发。裘锡圭则朴实无华,孜孜以求,释字求义,引经证史,见解深刻,论证坚实,在甲骨文研究中颇有乾嘉遗风。他们均在甲骨文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地位。与上述学者具有同样影响的学者尚有精于文字分析的唐兰、商承祚、于省吾等,编述诸家成说并有新义的孙海波、朱芳圃、金祥恒、李孝定、姚孝遂等;并世学者卓有贡献者甚多,兹不一一论列。

西方学者中最早接触甲骨文的是美国长老会驻山东潍县传教士方法敛(F rau t H. Chalfan t)和英国浸礼会驻山东、贵州传教士、库寿龄(Sam uel Cou ling),但收藏最为丰富而又进行研究的当推加拿大长老会驻安阳牧师明义土(Jem es M ellon M enzies)。日本学者中最早进行编集和研究的是林泰辅,“甲骨文”这一名称便是他所编印的甲骨文著录书《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日本学者中对甲骨文研究作出贡献最大的首先是岛邦男,他不仅以毕生精力用于编纂大型类编的《殷墟卜辞综类》,还出版了足以和《殷墟卜辞综述》相媲美的研究专著《殷墟卜辞研究》。此外贝冢茂树、松丸道雄等人也都为甲骨文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西方学者中将甲骨文研究作为一门专门学问进行教学的首推吉德炜(D avid N.Keigh tley),他的《商史史料》(Sou rces of Shang H isto ry:T he O racle—Bone In scri p ti on s of B ronze A ge Ch ina)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甲骨文教程,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甲骨文研究的后起之秀是芝加哥大学的夏含夷(Edw ard L.Shaughnessy)和原在伦敦大学近又转籍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 artm ou th co llege)的艾兰(Sarah A llan)。他们分别在甲骨学本身和甲骨文与古代神话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他的西方学者也各有专精,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

一个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成果丰硕,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传世与发掘的甲骨文资料进行了系统汇集和整理、编集了便于检索的工具书。

2、与考古学结合,借鉴考古学方法,使研究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科学化、体系化。

3、考释出文字1500字左右,使甲骨文资料基本可以识读。

4、发表和出版各类论著约5000余篇种,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文献。

5、开拓了研究领域,使甲骨文研究的内涵极为丰富,成就斐然。

6、形成了一整套分期断代理论方法,使甲骨文资料从混沌走向有序化。

7、应用了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使研究手段更为现代化。

甲骨文研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由古文字学的一个分支蔚然成为一门国际性独立学科,它无论从理论方法上,还是从文献积累上看,均已进入了成熟期。但是还应看到,甲骨文研究在许多方面还是很初步的,在许多领域中还有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概括讲来主要有:

首先,需要按照甲骨文内在联系对现有资料进行更高层次的通盘整理。现在虽然已有几部新整理的甲骨文大型著录和摹释书,但均未按甲骨学的内在规律编排,在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也有不尽合理的地方,这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不便,而且也无法成为真正从甲骨学角度进行通盘研究的学者所应用。这一工作今后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处理,不仅使载体更为轻便,而且检索起来也更方便,这显然是值得进一步去做的。

其次,安阳殷墟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带有明确科学目的的发掘工作。同时,考古工作者还需要结合自己的资料,把凡是经过科学发掘的甲骨文,依照出土坑位和共存文化遗物,整理为成套的科学资料,以便海内外甲骨学者和考古学者共同合作,把目前的甲骨文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来。

甲骨文本身的通读方面,识字问题仍然是要学者再作努力的重要研究领域。九十多年来,甲骨文考释工作虽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在甲骨文出现的近4000个字中,可以识读者不过1500多个,其中真正比较可靠的还不足1000个,这种情况显然表明,甲骨文的文字识读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甲骨文中还有大量未获解读的文字有待于学者们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为了有助于吸收前人考释文字的学术成果,李孝定曾经编纂过《甲骨文字集释》一书,近来吉林大学一批学者也在编纂一部大型工具书《甲骨文字考释类编》。这些工具书的编集,对于今后甲骨文文字考释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甲骨文的分期断代问题,一直是甲骨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领域。近年来这一领域中的讨论日渐深入,许多学者先后对“非王卜辞”和“历组卜辞”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得出了可喜的新结论。对董作宾原定为一期的卜辞,近年也有学者在作进一步分期的研究,得出了可喜的新结论。对董作宾原定为一期的卜辞,近年也有学者在作进一步分期的研究。此外,不少学者都在试图从以贞人为分期断代主要标准的传统看法之外,寻求解决分期断代的新手段和途径。这些研究目前都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今后肯定会有新的重要突破出现。在关于殷墟出土甲骨文的上、下限问题上,也有学者在试图找出线索。学者们普遍感到,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以上各个方面的研究,同时还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分期断代理论进行系统的通盘整理,撰写出更高水平的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专著。这是今后甲骨文研究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利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代历史文化方面,也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过去

虽然已有很多学者对商代晚期的社会性质、阶级关系,国家结构、土地制度等问题作过研究和讨论,但所得结论目前还有不少问题,还远远不能被视为定论。此外,商代晚期的对外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商代疆域、历史地理等方面,目前的研究也远不够充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有关商代的科技文化方面,必有许多重要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甲骨文中有关日、月食的记录,虽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但随着甲骨文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天文计算工作的进步,还需进一步讨论和推定。

古代气候变迁,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商代晚期中国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内容。早在三十多年前,甲骨学者虽曾就此问题发表过一系列文章,曾经得出一重要结论。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内,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冷寂,今后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记载,是非常丰富的。过去在这方面已有不少重要研究成果,今后有必要作全面的综合研究,写出有一定水平的专著。此外,关于商代的酒类酝造、蚕桑纺织、医药卫生、动物与植物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展开。

在利用现代化手段推进甲骨文研究方面,1987年12月,由范毓周设计并主持完成的“计算机甲骨文信息处理系统”研究成功并通过专家鉴定,为甲骨文研究的计算机处理化提供了基本工具。今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系列应用软件,把有关这一方面的工作推进到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最后还应提及的是,甲骨文学者还应共同为建立正常的学术规范而努力。

总之,甲骨文研究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有待学者进一步开掘研究与探讨。可以预期,随着甲骨文研究在各个分支领域不断取得重要成就和大突破,甲骨文研究必将会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甲骨学作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必将吸引更多的中外学者投身到它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来,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加长足的进步。

(责任编辑:于孔宝)

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正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 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目前,安阳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对于甲骨文的出土以及对其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归结出甲骨文的四点意义: 1、是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而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同时,他根据缀合的两片卜辞,发现上甲以后几位先公之次序应是报乙、报丙、报丁,《史记》以报丁、报乙、报丙为序,是后世传抄而成的。这篇著名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而且鉴于殷商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发现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2、在于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商史。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恐非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3、是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 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 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当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时,已开始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认识到“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 人类历史的资料”。并从而取得以后14次发掘的重大收获,所以可以说,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新)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

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

商周甲骨文的发现及意义

商周甲骨文发现及意义 (一)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它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二)甲骨文的发现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国内学术界流传着多种说法,较为流行的说法,则是认为甲骨文的发现,归功于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和诸多其他学者。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安阳小屯村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此外,河南辉县、偃师、洛阳及河北藁城和山东大辛庄等地的商代遗址也出土有字甲骨。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三)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正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对于甲骨文的出土以及对其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归结出甲骨文的四点意义: 1、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而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

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

“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 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

甲骨文的发现读后感

甲骨文的发现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甲骨文的发现读后感 何伟的三部曲,《甲骨文》是最难在中国出版的,其中有大量政治内容。这也是他这本书招致不少批评和不少人不喜欢的一个原因。作为一个10年前就混未名三角地的老网虫,书中内容没有超出我的想象。 何伟在中国的经历和我有一些重叠的地方。在涪陵师专当了两年老师过后,何伟来到了北京,转身做了一名记者。而我,也在何伟来北京的前后,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另一座江城,来到了北京。在《江城》里,何伟的学生差不多和我高中时候的年轻老师们同龄,我也由此重新梳理了一遍我的高中生活。而在《甲骨文》里,我又随着何伟的笔触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些政治事件,于我来说也构成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至少是灌水的一部分。 《甲骨文》里,何伟的笔下有新疆人,台湾人,学者,打工者,演员,出租车司机……这些人的故事穿插行进,就像许多线头从各处冒出来,等到最后汇聚到一起,才发现这些线头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大织锦,记录下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这些故事里,何伟像一个高明的导演,指挥着摄像机前行,引导着我们从某些特别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故事。全书里,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基本上中国已经超越了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局限。尽管它还有

问题但这个国家稳定,独立的成长着,并且越来越强大。当美国的目光越过太平洋,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要怎样改变中国,而是去了解这个国家和住在那里的人。”何伟正在努力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而我,也正是通过他的书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一个中国人,要通过美国人的眼睛才能更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讽刺,但这就是实情。在中国,一个外国记者虽然也可能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但在某些方面,这种外国记者身份比中国身份要更便于了解这个国家。我不由得想起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公司会议上,当一张ppt上出现大和尚的照片和他的一句话的时候,好些同事才第一次看到大和尚的样子。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了解自己的国家,又如何指望外人能了解甚至理解我们呢? 很喜欢书中有关威利的段落,特别是那段关于他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夹杂着一些隐晦的政治传递的桥段,比如在上课的时候特意强调一些年份等等,这也是高中时候我的那些年轻老师讲课的时候有时候会偶尔提及的,而我也正是在那样的情形下,埋下了一颗怀疑和好奇的种子。而威利最后的那个匿名举报泄露试题的举动,也象征了新一代人对曾经的陋习的反抗。这也是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的一个方面。 书中最让我不能自己的一个情节则是有关申奥的。当看过何伟描述的中国为申办08年奥运会所做的种种努力和其中一些滑稽的画面的时候,想起奥运火炬传递和世博会期间的一些报道,我一下子抑制不住的流泪了,因为那些为申奥努力的人们。这个国家的人们是如此的希望能融入到全世界大家庭中,努力想办好一次party,这其中的

甲骨文对照表

甲骨文对照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是中华道统的文字之一。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1、2甲骨文(发现研究制作)

甲骨文 1、甲骨文的發現:傳說光緒二十五年 (1899)金石學家 王懿榮患瘧疾,從 達仁堂取澀精補腎 的藥材“龍骨” (見示意圖),發現 和篆文相似而又不 太能認識的文字。 其實這不可能,因 爲龍骨要先搗碎。 早在二十多年前, 小屯村民翻耕土地 時發現了甲骨。藥店收購時不要帶字的,他們便 削去字,再出售(每斤賣製錢六文)。光緒二十 四年(1898),古董商人山東濰縣范維卿 [一說春 卿(純、椿)卿,字壽軒]看到刻字“龍骨”, 告訴了天津秀才孟定生和王襄等,他們認爲是古 代契刻文字,孟猜測可能是簡策。次年秋,范帶 一些刻字龍骨到京,送給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王 初步斷定是刻字的“龜版”,遂出高價購買收藏(一夜之間身價百倍,由原來一斤只值數錢的“龍骨”,被爆炒成為每字值銀二兩五錢的“古董”)。經學者們研究,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王室貴族在進行占卜活動後,將有關內容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之上的文字。由於首先在殷墟發現,又有殷墟卜辭、殷虛書契、殷契、殷虛文字等許多名稱。 王懿榮:山东福山人,京師團練大臣。八國聯軍陷北京,投井而死,年56歲。 劉鶚:1902年,王翰甫為還清舊債,將王懿榮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賣給了劉鶚,此外,劉鶚又日積月累,前後共得5000多片。精選出1058片珍品,共6冊。以"抱殘守缺齋"的名義,於清光緒癸卯九月(1903年10月)出版。自序:“然斯實三代真古文,亟當廣謀其傳,故竭半載之力,精拓千片,付諸石印,以公同好。” “不意二千餘年後,轉得目睹殷人刀筆文字,非大幸歟?”

2、甲 骨文的發 掘:小屯 (明萬曆 四年,殷 墟正式以 小屯名村。 洹水)。朝 歌。前 1300年盤 庚由奄(曲阜)遷殷(三字經:北亳蒙)。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居此(前1300—前1046)。曆8代12王,共250多年。最初隱瞞出土地,羅振玉派其弟振常探明(洹濱之小屯)。又於1915年親自到安陽小屯實地考察並著《五十日夢痕錄》。安陽殷墟博物苑。 私掘:一九二零年,旱災。村民相約發掘甲骨, 破壞嚴重。小屯村北洹河畔。一九二四年,築牆取土 時,發現一坑有字甲骨,多售於加拿大人明義士(Menzies)。一九二八年,北伐軍駐軍于洹河南岸。 小屯村民大事挖掘,所得甲骨文字,多售與上海、開 封商人(30年中約有七萬多片,多為王襄、羅振玉、 劉體智以及加拿大明義士、美國方法斂、英國庫壽齡、 金璋、日本林泰輔等人所得)。 明義士《七言·遇殷墟》(1930年) 柳树出芽骑白马,白马走时顺洹河。拾破陶器寻先古,小孩引到出古处。盘庚殷墟无痕迹,年前花根白地立。余思盘庚它兹邑,商人作事问上帝。 科學發掘:一九二八年十月三十一日發掘工作開始(農民武裝襲擊,只好請軍隊保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小屯村開始的 考古發掘,標誌著我國近代考古的正式產生(前身金石學)。1928年“試掘”。發掘出有字甲骨八百五十四片(甲為主)。一九二九年, 由李濟主持第二次殷墟發掘。共發掘出土有字甲骨七百四十片(骨為主)。1936小屯北地大窖穴出土目前殷墟發現甲骨最多的一次,總共有17096片。總計出土甲骨文二萬四千九百一十八片(共15次)。(河南省政府派河南博物館館長何日章組織起一支發掘隊,1929年10月及1930年2月先後兩次到小屯村發掘,共獲有字甲骨3656片)自此

关于甲骨文的知识

关于甲骨文的知识 一、甲骨文的发现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村一带,史称殷墟。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约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当1899年他在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被大量人为毁灭。 二、甲骨文的主要研究者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晚年,任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汉字的演变》与《甲骨文的发现》

《汉字的演变》与《甲骨文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 言文字的认识。 2、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 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汉字演变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节课,让我们 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加深对汉字的热爱吧。我们知道汉字在几 千年的历史中,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先来感受一下汉字的演变过程。 2、提出学习目标 (1)了解汉字从古到今大体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2)仔细发现,从表格中你发现汉字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3)读通读顺《甲骨文的发现》一文,讲讲这个故事,谈谈感受。 (4)课外资料搜集展示;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关于汉字的演变 1、从表格中,我们了解到了汉字从古到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个阶段。 2、我还发现了汉字的演变趋势: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的,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二)关于《甲骨文的发现》 1、我会读通、读顺这个故事,并能准确地读准生字词。 2、我了解到了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故事。 3、读了这个故事,我了解到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是现存的最早的文字系统。 4、我发现,在生活中只有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 (三)资料搜集展示: 1、采用编汉字小报的方式介绍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最初模样,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的字体还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后来到了秦代,秦代就统一了文字小篆。甲骨文是19世纪末发现于河南小屯村的,甲骨文从殷墟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它的特点是图画文字;金文产生于商代后期,通行于西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它的特点是象形程度降低;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使用的文字。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化统一,字体定型,笔画整齐,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2、解说式:

甲骨文发现一百年

甲骨文发现一百年.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甲骨文发现一百年 作者:王兆麟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但是,它直到距今整整100年前,即公元1899年才被确认。 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中外,并由此而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中国近代考古学从此诞生。 “一片甲骨惊世界”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至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

甲骨文地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地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地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地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地,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地纹路应该就是古老地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地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地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地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地,占卜地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地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地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地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地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地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地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地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地年代,上至商代地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地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地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地,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地,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地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地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地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地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地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地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地形体,并将秦国固有地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地字体—小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地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地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地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地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地情况有了很大地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地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地古文字;古文字学地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地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地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地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地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地端庄工整、圆转弯曲地线条写成带方折地,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地古字体. 隶书地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地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地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地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地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地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地阶段,隶变之后地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地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草书

甲骨文的介绍

《甲骨文的介绍》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沿岸一带。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l世纪),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商代后期遗留下来的主要文字资料。它们基本上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大部分是为商王朝或商王个人占卜的记录,小部分是为一些跟商王有密切关系的贵族占卜的记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对很多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我们现在还使用“兆头”、“预兆”这些词。这种“兆”字的意思跟卜兆的意思是有联系的。 商代后期为商王等统治者管理占卜事务的人员,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以至后来是否应验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这些文字就是一般所说的甲骨文,也有人根据它们的用途称做甲骨卜辞。商代人有时也在兽骨上刻记一些跟占卜无关的事情,通常把这类文字也称做甲骨文。所以严格说,甲骨文的范围要比甲骨卜辞广。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出来的,但是也有少量是用毛笔写的。

50年代之前,只有殷墟出甲骨文,所以一般就把殷墟甲骨文称做甲骨文。50年代在郑州商代遗址里发现过极少量的甲骨文,时代可能早于殷墟甲骨文。50年代以来,还陆续在一些地方发现了西周时代的甲骨文。不过从数量对比上看,殷墟之外所出的甲骨文是微不足道的,我国已发现的古代甲骨文的主体仍然是殷墟甲骨文。 有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认为殷墟甲骨文代表最古的汉字。很多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以后,尤其是在50年代以后,在不少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某些被认为属于夏代的遗址里,都发现了刻划或描绘在陶器等物品上的符号,不少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就是原始的汉字。此外,50年代以来还发现了一些时代早于殷墟甲骨文的商代文字。但是,在新石器时代和夏代遗址里发现的符号究竟是不是文字,还是有争议的。这类符号即使是文字,也只能是还不能完整地记录语言的原始文字,而且它们究竟是汉字的原始文字,还是别的系统的原始文字,这也是难以肯定的。至于已发现的早于殷墟甲骨文的商代文字,为数很少,不能反映当时汉字发展的水平,还不足以形成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资料。所以我们虽然不能说殷墟甲骨文是已发现的最古的汉字,但是仍然应该承认在已发现的能够反映当时文字发展水平的可靠的古汉字资料里,殷墟甲骨文是时代最早的一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殷墟甲骨文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料。

甲骨文是谁发现的

甲骨文是谁发现的? 溪源 什么叫甲骨文?所谓甲,就是龟甲;骨,主要指兽骨。古人迷信,常用甲骨占卜凶吉。占卜以后,往往在甲骨上面写刻或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这便叫做“甲骨文字”,简称为“甲骨文”。这种文字还有其他许多种叫法。如“龟甲文”、“龟版文”、“契文”、“甲骨刻文”。“甲骨刻辞”、“贞卜文”、“卜辞”、”“殷虚书契”等等.但自从陆懋德于1923年发表《甲骨文之历史及其价值》之后,便约定俗成,多数学者统称“甲骨文”了。这种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进程,它和古代埃及的纸草文书、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一样,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如今,甲骨文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甲骨文虽是我国3000年之前的文字,但人们亲眼看到这种古老的文字实物距今却还不到 100年,而且围绕着谁是最早的发现者以及何人将其断定为商代遗物,展开了饶有趣味以至成为一桩尚未了结的遗案。 说到甲骨文的发现,有人或许会不加思索地想起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清朝末年,确切地说是1899年,北京有个叫王懿荣的官员患病,遂清太医诊治。太医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购药。药拿回家后,王懿荣逐一审视,当他无意间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时,禁不住大吃一惊。因为,王懿荣是一个造诣颇深的金石学家,他意识到这种文字肯定有价值。于是,寻根剖底,查明来历,又专门派人到那家药铺中将带有文字的“龙骨”以每字2两银子的高价全数买下来。至此,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在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中重见天日了。 王懿荣真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吗?有的学者根据那个雅趣的故事认定王懿荣就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王守信在1981年出版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明确表示:“王懿荣不仅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而且还首先将其时代断为商代”。吴浩坤和潘悠在所著《中国甲骨文史》中也持此说。他们认为,说王懿荣吃中药偶然发现了甲骨文虽是传闻,但“王懿荣首先认识甲骨文,这一点该是无可怀疑的。至于他怎样认出甲骨文的,那是次要的问题”。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是王懿荣和刘锷共同发现的。汐翁1931年在《华北日报·华北画报》发表的《龟甲文》中写道。王懿荣抓了药回家,他的好友刘锷(即《老残游记》的作

发现甲骨文

发现甲骨文 李业珅|文甲骨文距今有三四千年历史,但被发现也就百年时间。19 世纪末,安阳县小屯村的剃头匠李成,得了疥疮没钱抓药。无意间,在田间捡来枯骨,捣碎,敷在患处,治好了病。他认定枯骨就是龙骨(古代哺乳动物骨骼化石,中药材,有生津止血之用),从那时起,李成就转了行,做起了龙骨销售的生意。他的举动,带动了村里这门生意的发展,其他村民纷纷效仿。就这样,许许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被人们当做中药吃进了肚子里,这就是所谓的“人吞商史”。直到1899 年,年过半百的王懿荣身患疟疾,中医为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家人到达仁堂药铺将药抓回来,王懿荣无意中发现龙骨上有许多规律的符号,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字体非籀非篆。王懿荣那时是国子监祭酒,也是金石学家,金石学的主要研究前朝的铜器、碑石,特别是上面的文字铭刻及拓片。他派人去达仁堂药铺购回全部龙骨。王懿荣对龙骨进行反复推敲,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的文字,裂纹是高温灼烧所致。王懿荣确认,这些是祖先创造的古老文字。从此,殷墟甲骨文才为世人所知。王懿荣也被称为“甲骨文之父”。在他发现甲骨文一年之后,八国联军侵华,王懿荣当时还任京师顺天团练大臣,负责城防的。他因不愿投降而自杀。王懿荣为官清廉,为了搜集甲骨,家里已债台高筑。他死后,长子王翰甫为还债,变卖家中文物,刘鹗得讯赶来,将王懿荣所藏的甲骨全

部买走。刘鹗也是金石学家,当然大家更熟知的应该是他的《老残游 记》。刘鹗共收藏了5000 多片甲骨,称这些甲骨为“龟版”。后来他的《铁云藏龟》面世,这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在甲骨文的研究上,我们要提到四个人,这四个人被称为“甲骨四堂”。他们分别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罗振玉和刘鹗是同乡,都是江苏人。他曾在刘鹗家里过家庭教师,后来他们还成为了儿女亲家。罗振玉在上海刘鹗家看见甲骨文墨本,劝他编了《铁云藏龟》出版,并亲为作序协助刊行。这是罗振玉与殷墟甲骨文密切联系的开端。当时,甲骨已经被炒得很热,古董商为了垄断甲骨,谎称甲骨出土于河南汤阴、卫辉这些地方。罗振玉几经调查,确定小屯村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的“洹水南殷墟上”之“殷墟”,这对殷墟的发掘起了直接作用。罗振玉长王国维11 岁,是王国维的老师,他俩也是亲家,二人曾一起东渡日本,研究甲骨文。王国维创造了史学上一个重要的方法——“二重证据法”。就是除了用古代典籍等纸上的材料外,还运用地下的材料,地下的材料就是甲骨文。王国维的研究,证明《史记》所载的商代历史,虽有错漏,但基本可靠,是一部信史,有力反驳了当时的“疑古 论”。此后,民间掀起了一股“疯狂盗骨” 之风,大量文物流往国外。董作宾的一大贡献是在1928 年,他在安阳殷墟挖下了科学考古第一铲土。到1937 年日本侵华为止,李济、董作宾在殷墟进行了15 次考古发掘。现出土的甲骨差不多15 万片,知道藏处的有13 万片。其中8 万片在大陆,3 万片在台湾,2 万多片在国外。这些甲骨中,只有三万六千多片是考古学家清理出来的。郭沫若偏重的是甲骨文字研究,他的《卜辞通纂》和《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