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压氧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促醒情况的研究

高压氧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促醒情况的研究

高压氧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促醒情况的研究
高压氧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促醒情况的研究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管理(2020完整版)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管理(2020完整版) 背景 严重脑损伤(例如:外伤性脑损伤(TBI)、颅内出血或脑卒中)是入住ICU和启用机械通气的常见原因。机械通气常被用来保护气道以免受吸入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防止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这是继发于脑损伤之后的两大主要系统因素。最近的指南建议应该避免时间过长地预防性过度通气(即:二氧化碳分压≤25 mmHg),但是,包括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等参数在内的呼吸机设置,仍然不明确。观测数据表明,脑损伤患者与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相比,接受的潮气量更大、PEEP水平更低,而脑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更长,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气管切开术的需求和死亡率也比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更高。由于给脑损伤患者脱离机械通气和决定拔管仍然是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此类病人的呼吸管理更加复杂。事实上,10年前就有对于ICU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指南问世,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文献证据,对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建议。 近来,大家对脑损伤患者呼吸管理的关注有所提高。特别是,在脑损伤早期使用保护性通气已经被评估过,并且已经收集了与成功拔管的标准相关的新数据。 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分析在神经重症监护领域获得的,从开始机械通气的早期阶段到脱机、拔管阶段有关呼吸管理的最新数据。

机械通气的历史实践 潮气量 脑损伤后,意识和脑干反射受损可引起通气不足和误吸。机械通气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气管插管保护气道。目前的指南建议,当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时,应计划进行气管插管。脑损伤后的头几天,低氧血症和高/低碳酸血症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这将影响预后。低氧血症的治疗包括增加吸入氧浓度(FiO2),以使动脉血氧分压>60mmHg为目标,如果诊断为脑出血,可以通过多模态监测(低组织氧张力[ ptiO2 ]和低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SvjO2 ])来调整PaO2目标。 二氧化碳分压是脑血流量(CBF)的重要决定因素,它可影响颅内压(ICP)。即使在超早期阶段,严格地控制PaCO2 在32-45 mmHg范围内,这也是与更好的预后是相关的。因此,建议在整个TBI治疗过程中维持PaCO2在正常水平。尽管如此,为了达到这样的PaCO2目标,有关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的设置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而在日常实践中,医生通常会增加潮气量,以提供更好的PaCO2控制(表1)。 表1 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集束化治疗评估

创伤性脑损伤台湾

690 Market Street, Suite 600 San Francisco, CA 94104 (800) 445-8106 (415) 434-3388 传真:(415) 434-3508 电子邮件:info@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782072.html, 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782072.html, 疾病常识 创伤性脑损伤 (Traumatic Brain Injury) 定义 创伤性脑损伤,也称为脑损伤或头部损伤,是由外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脑损伤有两种类型: 闭合性脑损伤是由于运动中的头部遭到急停,如撞到挡风玻璃或被钝物撞击,致使颅骨内的脑髓拍击坚硬的骨质层。头部未受到直接外伤,但在头部快速前后运动时也会发生闭合性脑损伤。例如颈部过度屈伸,或者婴儿受到摇动时。 贯穿性脑损伤由快速移动的物体,如子弹,穿透颅骨所致。 闭合性脑损伤和贯穿性脑损伤都可能造成大脑局灶性和弥漫性损害。 资料 据估计,每年有 200 万人遭受脑损伤。约500,000 人因严重脑损伤而需住院治疗。脑损伤最常见于 15 至 24 岁的男性,但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许多脑损伤是轻微的,通常只要给予适当的注意,症状就会逐渐消失。而有些则较为严重,并可能造成永久性残疾。后果 认知缺陷包括注意力范围缩小、短期记忆下降、解决问题或判断的能力欠缺和无法理解抽象概念。可能丧失时空感觉,以及自觉和感觉他人的能力下降。还可能无法同时接受一步或两步以上的命令。 运动功能缺陷包括瘫痪、平衡能力差、耐力下降、运动动作计划能力下降、动作迟缓、震颤、吞咽困难和协调能力差。 知觉障碍指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可能发生变化,身体部分感觉丧失、身体左侧或右侧麻木。患者的肢体可能会运用不自如。 语音缺陷最常见的是由发声肌肉(嘴唇、舌头、牙齿等)控制不良、呼吸方式不当引起的吐字不清晰。 语言缺陷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其它问题困难。包括辨别物品及其功能的问题,以及阅读、书写问题和数字运算能力的问题。其它还会出现语言的实际运用障碍、词汇量减少、替换字词困难等。语言问题有必要通过语言疗法加以解决。

急性颅脑损伤

FIGUIi£ 1 MONfKMCflUE DOCTRINE 四、 分类 1. 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 2. 按受伤后脑组织与外界相通与否,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类。 3. 按严重程度分级 (1) .轻型:GCS 13-15,昏迷时间<20m (2) .中型:GCS 9-12,昏迷时间 20m-6h (3) .重型:GCS 3-8,昏迷时间>6h 五、 对多发性创伤病人的分诊和处理 (一)对合并轻中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如留观或住院,在受伤后 24h 内禁食,禁用镇静药, 禁用含阿司匹林的药物,慎用镇痛药。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请专科会诊: 1. 嗜睡(每2小时叫醒病人一次) 2. 恶心、呕吐 、简介 、解剖 Cemtcirivt t?ue A|WWiiiWit — L$?? fliwkiF tdvfUf Pcnc^ahum . \ larenil tak* 急性颅脑创伤 Anadifl?i吹H (mm Mflil

3. 抽搐、痉挛 4. 耳、鼻渗血、渗液 5. 头痛加剧 6. 肢体乏力或麻木 7. 意识错乱或行为异常 8. 瞳孔不对称、眼球运动异常、复视或者其他视觉异常 9. 脉搏太快或者太慢,呼吸节律异常。 (二)对合并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必须优先初评和分诊 1. 所有昏迷的脑损伤患者应该一抵达急诊室就进行复苏(ABCDEs ) 2. 一旦血压恢复正常,马上行神经系统初评(GCD 和瞳孔对光反射)如果血压无法恢复正常,仍 然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同时记录低血压状态。 3. 如果患者的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仍然<100mmHg ,必须优先查找低血压的原因,神经系统检 查推后。可以在急诊室行诊断性腹腔灌洗(DPL ),腹部超声,或者送手术室行急诊剖腹探查。探查术后再进行头部CT 检查。如果有临床证据显示有颅内占位,可以在开腹术的同时进行诊断性颅骨钻孔术或者开颅术。 4. 如果患者的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100mmHg 而且出现颅内占位的体征(如单侧瞳孔散大,肢体 运动不对称),则优先进行头部CT 检查。DPL 和超声检查可以在急诊室、CT 室或者手术室再进行。 5. 对于临界性病例,即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100mmHg ,但仅能勉强维持血压的病例,则首选头 部CT 检查,再送病人行开腹探查术或者开胸术。 六.脑损伤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所有措施都是为了降低颅内压、维持正常血容量、维持正常平均动脉压、恢复正常供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达到增加脑血流量和脑灌注的目的。 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在60-70mmHg 可以改善脑血流。 1. 静脉补液:行复苏时必须进行静脉补液以维持正常血容量。低血压十分有害,但纠正低血压同时 要注意不能补液过多。禁用低渗液。由于高血糖会使脑损伤进一步恶化,所以建议使用乳酸林格氏液或者生理盐水进行复苏术。低钠可以导致脑水肿,故须严密监测血钠浓度。 2. 过度换气:正常的CO2 分压对大部分病人有利,最好维持PaCO2 在35mmHg 以上。过度换气仅能有限适度采用,对于急性恶化的患者,可以短暂地将PaCO2 降到25-30mmHg (4 kPa)。长时间过度换气可以引起脑血管收缩,导致脑缺血。 3. 甘露醇:1g/Kg 在5 分钟内快速滴入。禁用于低血容量病人。不支持无颅内高压的病人预防性 使用甘露醇。 4. 速尿:仅与甘露醇联用降低颅内压。0.3-0.5mg/Kg 。 5. 激素:不建议。 6. 巴比妥盐:可用于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由于可以引起低血压,不建议在急性复苏阶段采用。 7. 抗惊厥药:外伤后癫痫发生率在闭合性颅脑损伤入院患者为5%,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为15%。有双盲实验显示苯妥英(大伦丁)可以减少外伤后第一周的癫痫发生率。在急性期成人起始剂量250mg 缓慢静注(<50mg/m ),100mg/8h 维持(缓慢)。II-III 度房室阻滞、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的病人,乙内酰脲药物过敏史、盎司综合征患者禁用。老人、肝功能受损者慎用。 8. 颅内压监测 (二)手术治疗 1. 开颅血肿清除术

重度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 一、概述:颅脑损伤的发生概率占全身损伤的10%~15%,颅脑损伤的概率逐年增加, 现已成为发达国家青少年致死的首位病因。颅脑损伤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较急、变化快、需急症手术多、重型者医治和护理任务繁重等特点,并常有身体其他部位复合伤存在,因此颅脑损伤在神经外科学及创伤外科学中均占重要的地位。 二、颅脑损伤的分类 (一)根据颅脑解剖结构及损伤所致病理形态改变分类:颅脑可分为颅与脑两部分,颅部包括颅骨及附于颅骨的软组织,脑补则泛指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血管及血液、脑室系统及脑脊液,以及分为颅伤、脑伤、颅脑伤。颅脑伤又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大类,它包括头皮挫伤、撕脱伤、开放性颅骨骨折及开放性脑损伤。闭合性颅伤包括各类头皮血肿及颅骨骨折。区别开放性或闭合性脑损伤的根据在与是否有硬脑膜破裂。根据颅脑伤机制和病理改变,临床上又将脑损伤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两类。如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伤后常立即发生昏迷,并呈持续性,无手术指征假若病人伤后清醒一段时间又出现昏迷,可能有手术指征。 (二)按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为依据分类: 1.轻型:(指单纯性脑震荡伴有或无颅骨骨折)①昏迷在0~30分钟分钟;②仅有轻度头痛、 头晕等自觉症状;③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变化。 2.中型::(指轻度脑挫伤伴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征)①昏迷在12 小时以内;②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③提婚、呼吸、脉搏、血压有轻度改变。 3.重型:(主要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①昏迷在12小时 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清醒后再次出现昏迷;②已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4.特重型:(为重型中更急重者)①脑原发性损伤重伤后处于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伴 有身体;其他脏器伤、休克等;②已有晚期脑疝,包括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 (三)国际分类:为了根据病情特点,确定处理原则,进行疗效与预后评价,提出了脑外伤格拉斯昏迷分级法,包括检查睁眼、言语和运动三方面的反应结果,进行计分,以总分表示意识状态的级别,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3分。总分越低表示意识障碍越重。据此,再加上意识障碍的时间因素,即将病变分为三个类型:①轻型:GCS13~15分,伤后意识障碍在20分钟以内;②中型:GCS9~12分,伤后意识障碍在20分钟至6小时;③重型:GCS3~8分钟,伤后昏迷或再昏迷在6小时以上或在伤后24小时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小时以上者。 三、颅脑损伤的致伤机制:作用于头部的暴力,由于作用的部位和作用方式不同,脑损 伤的种类及分布也不同。造成颅脑损伤的暴力可分为作用于头部的直接暴力和作用于身体其他部位,和传递到头部的简介暴力两种,前者在临床病例中占大多数。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一)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由轻至重可分为:①嗜睡:能唤醒,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正确但反应稍显迟钝,停止刺激后入睡;②朦胧:给予较重的疼痛刺激和较强的言语刺激方可唤醒,只能做一些简单模糊的回答,但欠正确、条理;③浅昏迷:意识迟钝,反复痛或言语刺激方可有反应,但不能回答。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浅等各种生理反射存在;④昏迷:意识丧失,,对言语失去反应,对强痛刺激反应迟钝。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亦减退或消失,角膜和吞咽反射尚存在,常有小便失禁。⑤深昏迷:对外界一切刺激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角膜和吞咽反射消失,

急性颅脑损伤

急性颅脑创伤 一、简介 二、解剖 三.生理 四、分类 1. 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 2. 按受伤后脑组织与外界相通与否,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类。 3. 按严重程度分级 (1). 轻型:GCS 13-15,昏迷时间<20m (2). 中型:GCS 9-12,昏迷时间20m-6h (3). 重型:GCS 3-8,昏迷时间>6h 五、对多发性创伤病人的分诊和处理 (一)对合并轻中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如留观或住院,在受伤后24h内禁食,禁用镇静药,禁用含阿司匹林的药物,慎用镇痛药。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请专科会诊: 1.嗜睡(每2小时叫醒病人一次) 2.恶心、呕吐 3.抽搐、痉挛 4.耳、鼻渗血、渗液 5.头痛加剧 6.肢体乏力或麻木 7.意识错乱或行为异常 8.瞳孔不对称、眼球运动异常、复视或者其他视觉异常 9.脉搏太快或者太慢,呼吸节律异常。 (二)对合并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必须优先初评和分诊 1.所有昏迷的脑损伤患者应该一抵达急诊室就进行复苏(ABCDEs) 2.一旦血压恢复正常,马上行神经系统初评(GCD和瞳孔对光反射) 如果血压无法恢复正常,仍然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同时记录低血压状态。 3.如果患者的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仍然<100mmHg,必须优先查找低血压的原因,神经 系统检查推后。可以在急诊室行诊断性腹腔灌洗(DPL),腹部超声,或者送手术室行急诊剖腹探查。探查术后再进行头部CT检查。如果有临床证据显示有颅内占位,可以在开腹术的同时进行诊断性颅骨钻孔术或者开颅术。 4.如果患者的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100mmHg而且出现颅内占位的体征(如单侧瞳孔散 大,肢体运动不对称),则优先进行头部CT检查。DPL和超声检查可以在急诊室、CT 室或者手术室再进行。 5.对于临界性病例,即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100mmHg,但仅能勉强维持血压的病例,则 首选头部CT检查,再送病人行开腹探查术或者开胸术。 六.脑损伤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所有措施都是为了降低颅内压、维持正常血容量、维持正常平均动脉压、恢复正常供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达到增加脑血流量和脑灌注的目的。 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在60-70mmHg可以改善脑血流。 1.静脉补液:行复苏时必须进行静脉补液以维持正常血容量。低血压十分有害,但纠正低 血压同时要注意不能补液过多。禁用低渗液。由于高血糖会使脑损伤进一步恶化,所以建议使用乳酸林格氏液或者生理盐水进行复苏术。低钠可以导致脑水肿,故须严密监测血钠浓度。

颅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的护理

【关键词】颅脑损伤;昏迷;护理 [摘要]颅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由于意识丧失、反射消失,病情变化迅速,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对其护理除按一般患者护理外,应对其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严密观察,特别强调把呼吸道的护理、脑脊液外漏的护理、颅内引流管的护理、营养支持等为重点。通过对191例该类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施以正确的、系统的、精心的护理,有效地防止了各种意外的出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颅脑损伤;昏迷;护理 昏迷是脑功能严重障碍的一种表现。颅脑损伤可使大脑皮层和网状结构受到抑制,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昏迷患者的护理有其特殊性,护理不当可加重病情,增加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近3年来我科共收治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91例,现就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0年3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191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岁,脑损伤后时间最短30 min,最长14 h。病种分类为硬膜外血肿52例;硬膜下血肿47例;脑挫裂伤71例;脑出血21例。其中深昏迷33例;中度昏迷89例;浅昏迷69例。手术治疗 109例,保守治疗82例,死亡15例,病死率为7.9%。 2 临床观察 2.1 意识状态观察患者的听觉、视觉、痛觉及生理反射,通过呼唤患者观察其有无反应,对简单的命令反应是否存在,压迫眶上神经观察面部表情及肢体有无移动,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角膜发射、吞咽及咳嗽发射等综合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以及昏迷是由浅转深,还是由深变浅。 2.2 瞳孔主要观察双侧瞳孔的直径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瞳孔变化是颅脑损伤并发脑疝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若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且伴有呼吸慢,脉搏快,血压升高,则提示可能发生脑疝[1]。脑疝发生后,应争取在双侧瞳孔散大前手术治疗,这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急性脑疝发生最关键的措施。若瞳孔不圆或是椭圆型或有缺损,常提示为脑干的中脑段受损,若双侧瞳孔呈针尖样大小,对光反射无法观察,常提示脑桥损伤,出现后两种改变者一般预后较差。 2.3 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可反应生命中枢功能及颅内压变化。血压升高是颅内压升高的早期表现之一,当颅内压增高超过正常界限,脑血流量减少,反射性作用于心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升高,以增加脑血流量[2]。脉搏改变是病情变化的又一个重要标志,颅内压升高时脉搏表现为缓慢而有力,当脉搏低于60次/min时应提高警惕。呼吸中枢受损,舌肌麻痹,呼吸堵塞均可发生呼吸骤停和窒息,如抢救不及时将很快死亡。

颅脑损伤康复 病案分析

第三章颅脑损伤康复 病案分析 男性患者胡X,17岁,2015年12月5日放学途中横穿马路,被疾驰的汽车从侧面撞飞倒地,当即昏迷不醒,呼之不应,急送至医院行颅脑CT检查提示原发性脑干损伤、右侧额颞顶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立即行开颅血肿清除、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病情危重,送至监护室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术后2天开始进行床旁康复治疗。术后20天,患者病情平稳后转入康复科。入科时情况:卧床,意识清醒,听理解正常,有自发言语,说话费力,找词困难,不能完成复述、阅读及书写,对话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准确地说出目前的时间与地点,对受伤经过不能回忆。右侧肢体主动活动无明显异常。左上肢无随意运动,当右上肢进行屈肘活动时,左上肢亦出现类似动作。左下肢有最小限度的屈膝屈髋运动。给予肢体被动屈伸活动时,右侧所有关节均能达到全范围活动,无明显阻力;左肩关节及左肘关节在关节活动范围末端出现较小阻力,左腕关节、左髋关节及左膝关节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并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左踝关节下垂内翻,被动活动困难。日常活动中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均在他人帮助下完成,大小便偶尔失禁,不能自行上厕所、床椅转移及平地行走。查体:右侧颞顶部骨窗塌陷,双眼睑无下垂,左侧瞳孔约2.5mm,右侧瞳孔约3.0mm,直、间接对光反射均灵敏,口角无歪斜,鼻唇沟无变浅,颈软无抵抗,左足呈下垂内翻畸形。左侧肢体腱反射+++,右侧肢体腱反射++, 双侧巴宾斯基征(+),双侧霍夫曼症(-),双侧踝阵挛(+),双侧髌阵挛(-),脑膜刺激征(-)。 问题: 1.请给出上述病案的疾病诊断及功能障碍诊断。 2.请根据患者目前情况进行全面康复评定并给出结果。 3.请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总结患者存在的主要功能障碍,确定康复目标,制定出下一步康复治疗计划。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原则(一)、对已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病人,在积极采取各种抢救措施的同时尽快查明是否合并重要脏器损伤,对合并伤积极治疗。 (二)、 1、对有明确手术指征的,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2、无手术指征的及术后治疗原则: (1)注意保持气道通畅,给氧治疗。包括:A、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注意口、鼻腔伤口处理以止血。B、若有舌后坠可试安放口咽通气管。C、若有严重的颌面骨折渗血影响呼吸,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放置带气囊的气管套管以防渗血误入气管。D、若有胸部情况影响呼吸做相应处理。 (2)脱水降颅压治疗。可选20%甘露醇(1-2g/kg、次),每8小时至6小时静推,同时可合用速尿及白蛋白。应用甘露醇应注意病人心肾功能。 (3)止血药物应用。一般应2-3天,既可针对脑外伤又可治疗应激性溃疡。 (4)抗生素应用。包括:A、全身以静脉点滴抗生素预防感染;B、做雾化吸入以湿化祛痰以防呼吸道感染;C、做膀胱冲洗以防泌尿系感染。 (5)激素应用。A、能稳定细胞膜,减轻脑水肿、降颅压;B、减轻脑实质及脑膜炎症反应;C防止脑室孔道及颅底纤维粘连,防止脑积水发生。一般0.5-1mg/kg,应用3-5天。 (6)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治疗。A、应用制酸剂如洛赛克;B、早期

开放胃肠道,鼻饲饮食。 (7)改善脑部微循环及解除血管痉挛治疗。包括:A、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B、由于创伤后高血粘状态,早期可应用活血药物治疗,但注意血凝机制及出血情况;C、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提高脑组织和脑脊液的氧分压,改善脑缺氧,促使患者尽快苏醒。患者吞咽和咳嗽反应恢复快。只要没有禁忌尽早可开始治疗。 (8)降低代谢亚低温疗法。应及时早期,体温33-35度,头部30度,减少氧耗,减少代谢,为组织安全度过水肿期和后续治疗提供时间。保护作用:A、可显著降低脑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B、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C、可抑制内源性毒性物质的产生,减轻内源性毒素对脑组织细胞的损害;D、可减轻脑细胞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9)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注意血离子、血糖、尿素氮、肌酐及血常规监测,及时调整血浆渗透压使之处于正常范围。 (10)催醒疗法。包括:A、营养脑细胞药物应用;B、预防各种并发症,这是长期昏迷患者苏醒的基本条件;C、适时停用苯妥英钠、巴比妥类药物,以防加重脑损害,加深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延迟或阻碍患者意识恢复;D、音乐疗法;E、高压氧治疗,通常30d-90d;F、出现交通性脑积水应手术治疗;G、针灸和外周神经电刺激。 (11)镇静止抽治疗。严重躁动不安,可以冬眠1号半量肌注(只有镇静无抗癫痫作用);苯巴比妥具有镇静和保护脑细胞作用,同时具有良好抑制癫痫作用。但深昏迷者不用苯巴比妥钠,因其有抑制呼吸、加重意识障碍;安定是控制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7-10-24T15:10:07.6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作者:杨林林杨晓静刘娟 [导读] 探讨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 (1.济阳县中医院,重症监护室 251400; 2.济阳县中医院,内二科 251400;2.济阳县中医院心电图室 2514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方法选取100例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ICU治疗;跟踪观察3个月后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术后治疗情况明显低于研究组,而且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00%)及总好转率(70.00%)均明显低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及总好转率(92.0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ICU治疗;临床效果 重度颅脑损伤是严重的创伤疾病,该疾病患者致死率及致死率均高。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多由于意外高空坠落,或者交通事故,或者严重外力等因素而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重度颅脑损伤包括有①头部软组织损伤、②颅骨损伤、③脑组织损伤,而其中以脑组织损伤属于病情最严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有重度昏迷以及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明显,而且患者的一般情况均有显著改变。故此,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是目前急需解决问题。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中纳入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有50例,包括男患者32例,女患者18例;患者年龄20岁-67岁,平均为(36.52±2.31)岁;研究组有50例,包括男患者29例,女患者21例;患者年龄22岁-65岁,平均为(37.32±1.96)岁;对比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对照组(常规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常规脱水治疗,使患者颅内压降低,改善脑循环;给予患者对症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患者对症止血治疗以及常规抗感染治疗。 (2)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ICU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ICU治疗,具体包括:结合患者实际病况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瞳孔变化、颅内压变化、血氧饱和度等;结合患者的疾病需求,可给予循环支持治疗、亚低温治疗等。通过以上措施患者血管通透性有效改善;有效保护患者中枢神经。若患者有出现异常情况应即刻告知医生并积极配合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仔细观察两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术后治疗情况、临床治疗效果、预后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表1)可知,研究组中有24例恢复优良,有10例轻度残疾,有6例中度残疾,有5例重度残疾,有4例植物状态,有1例死亡;对照组中有12例恢复优良,有6例轻度残疾,有8例中度残疾,有10例重度残疾,有8例植物状态,有6例死亡;两组对比研究组明显

创伤性脑损伤保护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 创伤性脑损伤保护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都爱莲 丁新生 摘要 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性治疗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它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病情发展和转归。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脑保护性药物和物理疗法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和疗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创伤性脑损伤包括创伤部位的直接损伤和创伤后缺血缺氧、钙通道异常和脂质过氧化等病理过程所介导的继发性损伤。有研究表明,创伤发生后数天甚至数月内,继发性损伤仍在进行。因此,防止创伤后继发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脑保护性治疗的目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脑损伤的保护性治疗及其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此综述如下。1 药物治疗111 钙通道阻滞剂 钙超载是脑损伤早期神经元损害的关键因素之 一。钙通道阻滞剂能选择性地阻滞病理状态下的钙通道,防止继发性血管痉挛,减少自由基生成。其代表药物尼莫地平已广泛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它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 AH )的治疗作用也已得到肯定[1]。最近,有人把它用于重型脑损伤[3]和原发性脑干损伤[2],发现它能缩短昏迷时间、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但是,尼莫地平有可能增加颅内压,而且它扩张血管的同时影响了脑血管对PaC O 2的敏感性而不利于脑水肿的减轻,因此,应注意掌握适应证。一些新型钙拮抗剂如isradipine 、flunarizine 、尼卡地平也在临床验证之中。112 自由基清除剂脑损伤后,钙内流增加,脑代谢改变导致氧自由基(OFR )大量产生。OFR 攻击并破坏细胞膜,加重细胞内钙超载,同时诱导DNA 、RNA 和蛋白质的交联和氧化反应[4],进而介导神经元损伤。但OFR 的半衰期短,扩散范围有限,故要求药物能及时、足量地达到目标部位,尤其应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具有自由基清除作用的药物较多,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 OD )和212氨基类固醇近几年颇受关注。S OD 是 体内正常存在的自由基清除剂,脑损伤后S OD 水平明显下降。但是,天然的S OD 半衰期短,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近几年合成的重组S OD 半衰期长,易通过血脑屏障,且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更适合临床应用。有证据表明,创伤后4小时内使用重 组体聚乙二烯S OD (PEG 2S OD )明显改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其他重组体如铜锌S OD 、镁S OD 及脂质体包裹S OD 也已开始用于临床。 212氨基类固醇具有很强的抑制脂质过氧化反 应的能力,其代表药物U 274006F 的代谢产物能透过血脑屏障并发挥相似的药理作用[5]。美国、欧洲等41个神经外科中心联合进行了U 274006F 对1023 例S AH 病人治疗的前瞻性研究,认为它能显著减轻血管痉挛,降低死亡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未发现任何副作用[6]。最近,美国和法国共同对1120例颅脑损伤病人应用U 274006F 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认为,U 274006F 对创伤合并S AH 的男性病人有显著治疗作用(P =01026),而对其他类型的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 =01750)[7]。113 类固醇激素 类固醇激素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它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钙内流、减轻脑水肿,对脑损伤病人有保护作用。但是,最近Liebert [8]和Alders on 等[9]分别进行了大标本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认为创伤性脑损伤的病人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无论大剂量还是小剂量均无益于病人的预后。因此,国外不再推荐使用此类药物。国内尚有人在应用且不乏治疗成功的病例报道,但缺乏严格的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另外国外学者还报道,雌二醇和172雌酮能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预后,但仍处在实验研究阶段[11]。有人把促甲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完整版)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后存在明显的代谢变化,如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高血糖、低蛋白血症等,但是直至几年前神经外科重危病人的营养支持才被纳入治疗方案。此后一些研究报道认为,足够的营养支持和恰当的代谢干预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1]。为此,在充分评估病人的代谢状况之后,应重视改善脑组织及脑外器官组织的氧供,加强营养支持和实施代谢调理,以早期补充热量和蛋白质及减少负氮平衡,有助于改变代谢反应、改善预后和降低感染发生率。营养支持途径有胃肠外营养(PN)和胃肠内营养(EN)两种方法。 1营养状况的判定 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是提供有效营养支持的基础,可以通过病和膳食状况、临床检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4个基本途径进行,主要的评价指标有:1、体重;2、三头肌皮肤皱褶(TSF)厚度;3、上臂中部肌肉厚度;4、肌肝身高指数;5、血浆蛋白测定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6 氮平衡。 2胃肠外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以免发生返流误吸、呼吸道窒息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胃肠道功能障碍或有消化道出血、感染的患者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 2.1 PN可通过中心静脉和周围静脉两种途径给予。中心静脉为首选途径,可通过颈外静脉、头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实施,以后两种为常用。对于某些病人,周围静脉营养支持也是适宜的,因其操作简单、危险性小,其适应症为:1、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不超过2周;2、中心静脉插管难以实施。以下情况不宜采用周围静脉:长期静脉营养,热卡和蛋白质需求大于周围静脉支持的安全极限,对液体摄入有限制者。周围静脉插管尽可能采用手臂静脉。 2.2 营养需求 每天补充的能量应在头3天内按146.4kJ/(kg·d),继之以121.336kJ/(kg·d),持续至少3周。要纠正负氮平衡,应按0.2~0.3 (kg·d)的水平补给氮。最佳氮源为L-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之比约为1:2。应激状态下可选用支链氨基酸,可以减少蛋白分解,增加氮储留,促进蛋

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流程

重型颅脑损伤应急预案及急诊抢救流程 (一)适用范围: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二)目的: 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三)抢救步骤: 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时应插入气管导管或用舌钳将舌拉出,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脑疝病人应遵医嘱快速静脉滴注脱水剂20%甘露醇125ml或速尿20-40mg静脉推注,降低颅内压。 3.纠正休克:快速输液扩容治疗抗休克, 必要时输血,同时保持平卧,注意保暖。 4.体位:术前术后均应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有脑脊液鼻漏者,需半卧位,有脑脊液耳漏者,头偏向患侧,以便引流,防止脑脊液逆流造成颅内感染。 5.预防颅内感染:开放性颅脑损伤应及时清创及应用抗生素,有脑脊液耳、鼻漏者要注意保持耳、鼻孔及口腔的清洁,尽可能避免挖鼻孔、打喷噎和咳嗽, 严禁阻塞, 用水冲洗耳、鼻及经鼻吸痰和插胃管,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5.高热护理:体温高时应及时给予降温,保持体温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可采用药物及物理降温两种方法,对中枢性高热多以物理降温为主, 如酒精擦浴、冰袋降温,必要时进行低温冬眠疗法。 6.躁动病人谨慎使用镇静药, 应由专人看护, 给予适当约束,防止坠床及意外发生。 7.加强基础护理,对于昏迷病人要注意保暖,定时翻身拍背,清理呼吸道,预防坠积性肺

炎。 8.完善各项检查:心电图、三大常规检查。 9.术前准备:头部备皮、合血、选用合理抗菌素皮试。 10.非手术患者做好基础护理、皮肤护理。 11.实时做好抢救护理记录。 12.及时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同时协助转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

闭合性颅脑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伤患之一。由于高速公路和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交通事故已成为颅脑损伤首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创伤和意外死亡人数将明显上升,并将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3位疾病。 【流行病学】 在中国,每年大约60万人发生脑颅创伤,其中死亡10万人左右。颅脑创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第2位,创伤已成为继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之后的第4位死因,车祸则是第一死因。颅脑损伤的发生率约在第1位和第2位,男性较女性多2~3倍,年龄以15~45岁为最多,死亡率则均属首位。 【损伤机制】 造成颅脑损伤的暴力可分为作用于头部的直接暴力和作用于身体其他部位的间接暴力两种,其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的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个不同组织和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的病理生理变化,故致伤因素不同,所致损伤的程度和性质也各异。由于致伤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的强度和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的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的头皮、颅骨和脑损伤的情况亦有所差异。颅部与脑部的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 由于颅脑解剖生理的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也有特殊性。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表面屏障首先对抗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则脑部可以无损伤或者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过了表面屏障的致伤,则头皮,颅骨和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是通过身体其他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的损伤,而头皮和颅骨往往完好无损。不仅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的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职位,并在受损组织的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和修复。 颅脑损伤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脑干伤、丘脑下部损伤等。继发性脑损伤是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一)原发性颅脑损伤的发生机理 原发性颅脑损伤的病理改变轻重是由致伤因素和致伤方式而决定的。物体的动能与其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挤压伤主要取决于致伤物的质量;火器伤应视飞射物的速度而定;坠落伤则与重力加速度相关。 1.直接暴力是指直接作用于头部而引起损伤的致伤力,故有直接的着力点,根据头皮、颅骨损伤的部位几暴力作用的方式,即加速性、减速性和挤压性,常能推测脑损伤的部位,甚至可以估计受损组织的病理改变。 (1)加速性损伤:相对静止的头颅突然遭到外力打击,迫使其瞬间由静态变为动态,因此造成脑损伤,称为加速性损伤。其损伤应有下列四种情况:冲击性损伤即着力部的颅骨产生暂时性局部凹陷变形,使深面脑组织受到冲击力而受伤。同时,当暴力终止时,颅骨弹回原状后使脑和颅骨内板之间形成的暂时性负压空隙,使受损的脑组织在压力梯度突变的情况下再度受损。对冲性损伤是受冲击的脑组织因惯性朝对面颅板运动,后受躯体限制而撞击在颅板内腔所造成的损伤。当暴力作用在完全静止或被固定的头部时,其着力部位的损伤明显加重,而且常致颅骨凹陷性骨折或线形骨折。在特定条件下打击头部,如拳击、格斗或不适当的顶球等,虽属加速性损伤,但因头部是在运动状态下遭受暴力,有较大的缓冲作用,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预案

.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预案 一颅脑损伤的分类 开放性颅脑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 (1)头皮损伤:①头皮挫伤②头皮下血肿 (2)颅骨骨折:①颅盖骨折②颅底骨折 (3)脑损伤:①脑震荡②脑挫裂伤③弥漫性脑损伤④颅内血肿 二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深昏迷,昏迷时间在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偏瘫、失语或四肢瘫。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显著改变。 此型主要有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脑原发伤重,伤后深昏迷,有去大脑强直或伴有其他部位严重的脏器损伤、休克等。 伤后已有明显脑疝,包括双瞳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 三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 现场急救的原则:重点了解病情,系统而简要地检查全身情况,立即处理危及生命的病症,迅速脱离现场,转送医院进一步诊治和复苏。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充足给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意识障碍、频繁呕吐而咳嗽和吞咽反射消失,口腔及呼吸道积存大量食物残渣分泌物和血块,致使呼吸道堵塞或发生误吸而引起窒息。首先清除病人口腔内异物,若病人牙关紧闭,要用开口器或木棍撬开下颌,放置牙垫再清理口腔。病人因昏迷肌肉松弛,舌后坠导致咽后部阻塞时,可用双手放在病人两侧下颌角处将下颌托起,也可改变体位,使其侧卧或侧俯卧位。深昏迷病人可放置口咽通气管,防止舌后坠,也可用舌钳将舌拉出口外,效果更好。情况无改善时,可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当病人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 减少出血,妥善包扎伤口,防止感染。如有血管断裂出血时,可用血管钳夹闭或结扎控制出血。如为大量渗血,可剃掉周围毛发,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注意勿使酒精流入伤口,不冲洗,不用任何外用药。外露的脑组织周围用纱布卷保护,以防受压,外加干纱布适当包扎。若伤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基本止血后均需用消毒敷料覆盖伤口再稍加压包扎。同时应用抗生素及TAT1500u以预防感染。 抗休克。对出现循环障碍、低血压、休克者迅速循环复苏。凡出现休克征象如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低于80mmHg以下时应协助医生查明有无颅外其他部位的合并伤,如多发性骨折、内脏破裂等。使病人平卧,尽量不搬动病人,保暖,给氧2-4L/min,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可用平衡盐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血液代用品及血液等,使血压升至正常水平,成人收缩压稳定在120mmHg勿低于90mmHg保持平均动脉压在80mmHg以上,才能维持有效脑灌注压。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病情许可时,抬高床头15-30 o以利静脉回流,若病人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伴有意识障碍或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减慢,即为脑疝的典型表现,立即快速静脉输入脱水降压药20%甘露醇250-400ml 及速尿20-40mg,留置导尿以了解脱水降压效果。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治疗 发表时间:2014-12-29T13:14:08.5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3期供稿作者:薛小青 [导读] 急性颅脑损伤具有着较高的致死率与伤残率,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已经超过了20%。 薛小青 (西安唐城医院 710016) 【摘要】目的讨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回顾性的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治疗方式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其中有35例患者完全恢复,有20例患者恢复良好,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而有5例患者无效,其无效率为8.3%。结论就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而言,应该尽早的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而早期抢救可以有效的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并使患者的预后水平以及治愈率得到提升,在临床中值得被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预后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114-02 急性颅脑损伤具有着较高的致死率与伤残率,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已经超过了20%[1]。在临床中,颅内出血的疗效明显的高于脑挫裂伤,如果抢救及时的话,则可以完全得到恢复。积极的实施院前抢救,早期使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对患者脑干压迫情况得到缓解,则能够有效的使患者生存率得到提升。本研究中主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效果进行了讨论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其中有28例男性患者,其年龄为6~72岁,平均为(34.9±5.6)岁;而女性患者为32例,其年龄为8~73岁,平均为(35.2±4.5)岁。全部患者经过头颅CT的显示结果可知:有15例患者出现脑挫裂伤,有18例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有11例患者出现脑内血肿,有16例患者出现硬膜下血肿。 1.2方法 全部患者在住院后都应该在重症监护室内实施严密的监护,并对患者的血压、心率与呼吸等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明确致命伤,且简单的对非致命伤实施处理。通过头颅CT对患者的颅脑损伤类型以及出血部位进行检查。应及时找到患者出现休克的原因。同时,还应该对患者实施纠正酸中毒、吸氧、切开气管、呼吸道清理、输血输液、开放呼吸道以及气管插管等处理,并及时的通过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实施综合治疗[2]。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对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实施开颅手术,而手术后应该严格的对液体出入量进行把握,对患者出血量进行控制,并对颅内压力进行控制,从而使患者的脑组织损伤程度可以降到最低。 1.3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所得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包(注:SPSS17.0)进行研究,其中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应用X2与t进行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两组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其中有35例患者完全恢复,有20例患者恢复良好,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而有5例患者无效,其无效率为8.3%。如表: 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对比 完全恢复恢复良好无效总有效率 例数(n=60) 35 20 5 55 比例(%) 58.3 33.4 8.3 91.7 3.讨论 由于外伤所导致的颅脑损伤患者具备着较高的死亡率,其原因主要为颅脑脑组织出血后,其颅内压逐渐的升高,导致患者出现脑疝,而对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产生压迫。在临床中,导致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脑挫裂伤与颅内出血等,两者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会逐渐的发展成脑疝[3]。在形成脑疝的三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可以导致患者致残,如果时间越久,患者抢救成功的概率则越低;如果脑疝已经超过了六个小时,患者可以救活的概率则会变得非常低。同时,重症颅脑损伤会由于血液循环、脑水肿、颅内血肿以及脑脊液等障碍而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呼吸深慢等反应。因此,应该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从而有效的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进行保证,并有效的使患者的预后水平以及治愈率得到提升。 本研究中主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效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全部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其中有35例患者完全恢复,有20例患者恢复良好,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而有5例患者无效,其无效率为8.3%。 结语 综上所述,就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而言,应该尽早的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而早期抢救可以有效的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并使患者的预后水平以及治愈率得到提升,在临床中值得被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均招,朱建军,马晓莲,郑红,吴立群.早期气管插管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12(01):98-102. [2]张秋美,冯娜.重度颅脑损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诊治及护理要点[A].危重病人监测、急救技术与基础护理暨21世纪护理理念发展与资源开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20(15)∶106-110. [3]邱红招.高渗盐水在重度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及观察护理[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C].2012,10(25):44-4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