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嬗变

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嬗变

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嬗变
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嬗变

教育评论/2008年第1期

127

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嬗变

李永芳 郑玉红

摘 要 本文探讨了萌芽时期、起步时期、发展时期的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嬗变历程,总结出其所具有的明显时代特点。认为近代中国的电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服务等方面均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近代中国 电化教育

作 者 李永芳,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新乡 453007)

郑玉红,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新乡 453007)

电化教育,系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有人运用幻灯和无声电影进行教学至今,我国电化教育已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在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服务等方面均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一、萌芽时期(1899年!1921年)

清末民初,教会学校的兴办与电影的传入,以及通俗教育的开展等,孕育了中国电化教育的萌芽。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纷纷开办教会学校。据史料记载,自咸丰十年至光绪元年(1860年!1875年),教会学校总数达800余所,学生人数超过2万人?。据1922年#新教育?第5卷第4期记载,基督教学校在校学生1876年为4999人,到1920年达245049人。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首映电影#火车到站?,宣告了世界电影的诞生。1899年,美国美以美会、长老会和基督会为了普及教义、吸引民众进入教堂和教会学校,把三架电影机和若干影片运到中国来,以此新奇玩意吸引中国人的眼球。由此,

开启了电影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为近代中国电化教育提供了孕育的温床。

早在清朝末年,各地有识之士纷纷倡导通俗教育,通过开办讲演所、建立图书馆、提供阅报室、开办补习学校等形式,运用浅显易懂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旨在对大众灌输常识、启蒙进步思想、增广见闻、普及国民教育。%随处施通俗教育以匡正其身心之劣点&,%俾其对国家社会责任亦能理会明确且躬行实践&?。一些官员也对通俗教育给予了关注。山西巡抚赵尔巽于1902年提出:%学堂之效必在十年以后,不如白话演讲之力,敷陈甚浅,收效弥多&(。民国建立伊始,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电各省督府筹办社会教育,强调%社会教育为今日之急需&。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在北京政府教育部关于各省筹划社会教育方法的通令中,明确规定通俗教育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把社会教育具体分为宗教礼俗、科学美术和通俗教育三类。1912年4月28日,中国通俗教育研究会在江苏成立。随后在上海召开的第四次会议决定创办通俗教育研究会杂志和通俗教育品制造所(即活动影片幻灯制作所)。1915年9月6日,颁布

#教育部公布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明确其宗旨为%研究通俗教育事项,改良社会,普及教育&。其职能为%分管小说、戏曲、影片、幻灯、留声片、画报、白话报等的编辑、撰写和审核工作&)。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存在,引起了各界人士对电影等媒体教育功效的热衷与思考,尤其是电影开始在通俗教育领域的运用,催生了电化教育的萌芽。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记录当时%京剧大王&谭鑫培表演的武打、舞蹈片断,这代表着国人已启用电影手段改造传统戏剧。1907年4月,教育家袁希涛在江苏省盆山县设立通俗教育社,集资购买了%中光活动写真&,即电影放映机一台,放映军事、卫生教育及日俄战争等影片,这标志着国人开始使用电影进行社会教育。1909年,美国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立亚细亚影戏公司,自此中国民众开始广泛接触电影。1911年到1912年间,金陵大学先后从美国运进一批关于开垦土地、防治洪水及人工造林的影片。1913年,该校美籍教授裴义礼为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导人放映植树造林影片,引起民国要人的高度重视。1914年,国人开始摄制了故事影片#难夫难妻?,此后越来越多的电影得到拍摄,电影在通俗教育领域的地位日趋重要。

在电化教育萌芽时期所呈现的基本特点表明,早期电影虽然无声,但由于其集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通俗形象,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有效地宣扬历史文化、介绍民族风俗、反映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教会学校或教会,电影实际上主要用作于娱乐欣赏,通过放映一些短小记录片消解传教士的乡愁,也记录一些教会关于教育实施的情况,以供回国宣传而获得更大的支持。电影制片公司为了利润,生产的大多是通俗娱乐影片,教学影片甚为缺乏。

二、起步时期(1922年!1931年)

美国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及其视觉教学理念,对中国的教学改进和电化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1919年至1921年,美国学者约翰?杜威接受中国教育团体的邀请,先后到北京、南京和上海一些学校发表演讲。陈鹤琴在#杜威的教育学义理?一书中写道:%他的访问是中国教育新时代的开端。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他的影响见于1922年通过的普通教育改革计划(指修订%壬戌学制&),实验学校的建立,关于他所致力的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层出不穷的新型改革文章,以及以后的许多年内他的思想在教育家中广泛流传&。1921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成立,陶行知任总干事。该社成立两年后,其社员即遍布全国26个省市以及美国、法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社员总数达1107人,其中机关社员118人,个人社员989人+。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相继举办了%中学课程改造之研究&、%心理教育测验之编造&、%科学教育之研究&、%学校教育调查&、%出席万国教育会议&等一系列事业活动。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立,标志着教学改进运动的兴起,其最终目标是让中国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促成教育的现代化,以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并为社会的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教学改进运动所追求的教育现代化,不仅包含了教育的新思想、新内容、新课程、新方法,其中也包含了教育新技术,对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1921年,教学改进运动兴起之后,随着电影、幻灯等直观教学媒体的推广和应用,我国电化教育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起步。金陵大学农林科在1920年曾邀请美国优良棉花推广专家郭仁凤来校主持良棉种植及先进技术推广工作。从1922年起,郭氏从美国农业部引进幻灯机、电影放映机、手摇发电机、电影摄影机、手摇留声机等,用电化教育的手段推广植棉,最早在国内大学中应用视听媒体进行教学。

1923年,陶行知规划用电化教育的手段辅助推行毕生为之努力的平民教育运动,认为%电化教育是改变传统教学形式的有利工具&。他在该年所写的#平民教育运动与国运?一文中,总结了自己利用幻灯教授%千字课&的经验。陶行知在其丰富的教育活动中,对电化教育事业从教育理论到社会实践,从培养师资人才到制作设备和软件都作了积极探索。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主任孙明经曾讲评道: %金大搞电教,其理论根据在很大程度上得之于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1923年8月26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冀以最短时间、最少经济,以培养大多数平民公共道德、普通智识,俾循正轨,免入歧途,斯真社会与国家之至幸也&?。晏阳初任干事长。干事会设有公民教育、平民文学、统计调查、农民生计、市民生计、直观教育等6科,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将%直观教育&设置为单独科。在该会发表的宣言中,不仅强调了利用影片进行平民教育实验的重要性,并且介绍了影片制作的一些具体方法。指出兴办平民教育所用工具有两种:课本和影片。影片是依据课本制造,共分

128

三套。第一套是彩色画片,是用图画表现课文中所述的事件,叫学生把画中情节口述出来;然后再用第二套影片,就是把课文的本身写在玻璃片上,照出来,引导学生认识方才自己口述的文字。第三套影片是一个个的生字,每个字从幻灯里照在墙上,比原底子放大了好几百倍,教学生同时看、同时听、同时念、同时写,精神专注,学习是很容易的。宣言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在各地方分头做同样的试验&.。

1926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开展乡村平民教育实验。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先后有400多位专家学者在实验区工作。他们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开展了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的实验等,视听教学研究和实践在此得到较好的发展。金陵大学校长、中国化学会首任会长陈裕光认为%电影是教育之利器&,30年代曾专门安排孙明经到定县为这次实验摄制了记录片#乡村建设?。

由夏瑞芳、鲍咸恩等人于1897年在上海创立的商务印书馆,早在1914年即开始制造教育幻灯片。1918年设立了活动电影部,1927年将其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后,相继拍摄了#盲童教育?、#驱灭蚊蝇?等一些教育影片以及喜剧片、风景片、新闻片等数十部。

上海柯达公司于1928年成立了教学电影部。柯达公司是1880年由美国人乔治?伊士曼创建的,总部设在纽约。伊士曼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1927年,柯达在上海设立中国第一家办事处,推广其影像产品。上海柯达公司教学电影部成立之后,在一些教师的支持下,制作了一批各学科的无声教学影片,供学校使用。

1930年,金陵大学理学院成立后,曾获芝加哥大学光学博士的魏学仁院长,在首任中国籍校长陈裕光的支持下,推行用电影等手段改进教学,成立了金陵大学电影教育委员会,批量引进、译制、流通发行和自行摄制了一批教育电影。同年,上海大夏大学理学院在一间教室里装上幻灯机,在礼堂装上收音机,也开始了视听手段的教学活动。

这一时期,电影、幻灯等现代传媒,已经成为一种教学改进的工具和教学的新方法,迈开了我国运用教育新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步伐。不过,电影、幻灯等仍然只是被作为直观的教具辅助应用,即便用其从事教学活动,也大凡表现于社会教育领域,学校中开展电化教育者则为数不多。

三、发展时期(1932年!1949年)

1932年7月8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旨在研究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并协助电影事业发展。该会选举蔡元培等7人为监委,段锡朋等21人为执委。参加教育电影协会的人员有党政、教育、科学、艺术、电影界人员和热心教育电影的人士。同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被吸收为国际教育电影协会会员。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是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此电化教育开始从通俗教育领域分离出来,有了专门的研究和推广组织,中国电化教育进入了发展时期。

电影等视听手段在教育中得到应用,研究书刊相继问世。知识界对电影等视听手段在教育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大力倡导和推行。陶行知在1932年筹划%工学团&时,即要求工学团的教师%在可能的范围内须运用无线电收音机及活动电影使在最短时间内收最大之效果&。1933年9月,在给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的信中提出%活动影戏机是乡村教育最重要的工具&/。1934年4月,在培养小先生规划中发出%山海工学团从四月一日起要实现电化教育& 的号召。1935年,在#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一文中建议%设立中央科学电影制造局,以巨资研究制造科学影片、发电机、放映机,免费送各县乡村市镇放&;%设中央无线电收音机制造局,以巨资研究制造无线电收音机,免费分发全国各县乡村市镇教育场所使用,并在适当地点,分区建立大播音台,从事广播现代知识& 。该时期,相继问世了一批相关的研究书刊。1933年,上海群学社出版了徐公美的#电影教育?;1936和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分别出版了宗堂亮的#教育电影?、陈友松的#有声的教育电影?等专著。其中,陈友松的#有声的教育电影?一书,内容包括自序、电影教育之地位、视听教育之总检讨、世界各国电影的现状、教育有声电影之制造、中小学有声电影教育的实施、大学电影教育的实施、视听教育的建筑设计、有声教育电影机器及其选择标准等,系统翔实且富有指导性。孙明经则在1935年译介了苏格兰无线电领域著名专家斯可洛基的#电视?一书。陈友松等人1936年在上海出版了#电化教育?周刊,共计出版6期,这是我国以电化教育为名的最早刊物。金陵大学理学院为方便向国人介绍电影与播音技术及施教方法,交流国内外电化教育实施近况,于1942年创刊了#影音?月刊,这是我国在大学中出版的报道和研究电影和电教事业最早的综合性刊物。

129

电化教育人才培训和专业开办有效发展。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后,即定金陵大学为推广实验基地,委托该校理学院在南京举办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1936年,金陵大学理学院在魏学仁领导下建立了教育电影部(后改为影音部),教育部即借助其人力、器材和场地开办了%全国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第一期训练班于1936年9月举办,招收各省市保送培训学员146人,该班分为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两组。训练班开学之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训练班结束时,印发了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同学录,由当时的教育部长王世杰亲笔题词%道义兼修&并作序。该期训练班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无线电学&、%物理学&、%原动力&、%教育学&、%教育电影&、%电影放映及剪接片&、%金工实习&、%无线电实习&、%原动力实习&等。第二期办于1937年,招收学员110人,主要学习电影教育。抗战开始之后,应社会之急需,在四川重庆举办了第三期训练班,招收学员66人。三期共招收学员322人 !。这一时期,教育部统购统发了135套放映设备,每一套设备包括16毫米无声放映机一架和直流发电机一架。另配备大批影片,随时供流通之用,还配备了4000台左右的收音机,大部分由这些受过培训的人来使用和维修保管。金陵大学理学院于1945年暑假在重庆又举办了一次放映训练班,学员来自全国,经考试录取,共80余人。训练班采用主辅教师轮流讲学的方式,边学边做。每日有一段时间全体教师讨论当日学习进度、效果和次日教学计划,逐步深入,学以致用。教育部和金陵大学及时培养的人才和配备的相关设备,开创了全国各地电教人才培养之先河。各地纷纷上书教育部,要求在各省市自办电化教育训练班。湖南、广西、山东等省份都开办了类似的培训班,为当地的电教事业增添了骨干力量。1935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装设无线电收音机办法大纲?与#无线电收音指导员训练办法?,规定全国各民众馆和中等学校应普及无线电收音机,以增加教育效能。1936年5月,颁发了#学校附设小学教育通信研究处办法大纲?,规定设立小学教育通信研究处,用通信的方法解决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指导小学教育的研究和小学教员的进修。同年,颁布#社会教育工作大纲?和#各省市实施教育电影办法?,推行播音教育、电影教育,设立教育电影巡回放映区,训练辅导全国的社会教育人员。1936年9月,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了学制为两年的电影广播教育专修科,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电化教育专业。1938年,金陵大学理学院设立电影播音专修科,学制两年,科主任为孙明经。1940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设立电化教育专科,学制两年,科主任为戴公亮。1948年,该院专修科改为系,学制四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本科层次的电教专业。在此期间,金陵大学还进行了研究生层次培养的探索。1947年,理学院影音部募集了奖学金,吸收大学毕业生作为研究生到该部研究电影与播音教学,以协助大学、中学发展电化教育。1948年,设立了%高级影音奖学金&数名,专供大学、中学保送优秀的讲师、助教或教员到电化教育专修科实习电影与播音教学,实习期半年。培养工作在该年进行了一段时间,参加者有长沙雅礼中学的物理教师王仁德和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生谢立明。时间虽短,人数也少,但在早期的电化教育高级人才培养方面不失为一种尝试。

电化教育机构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1936年7月,教育部在南京分别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同年,教育界人士讨论确定了%电化教育&名称。1940年10月30日,教育部公布#电化教育委员会章程?,规定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归于社会教育司名下,主任为陈礼江。章程规定,电化教育委员会的宗旨是注意培养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政治知识,增加生产能力,提倡正当娱乐,以促进社会与文化之发展。电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编辑、推广和技术三组,并在各省市教育厅内设电化教育服务处(后改组为电化教育辅导处),负责电化教育工作。自此,早期以电影等现代传媒为核心的教育工作不仅有了政府部门赋予的名词%电化教育&,而且有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垂直系统。

教育影片大量涌现。上个世纪上半叶制作的影片资料,大致可归类为以下方面。(1)介绍工业建设的,如#淮北海盐?、#开采煤矿?、#乡村建设?、#交通工具的进展?、#自贡井盐?、#井盐工业?、#长寿水力发电?、#电机制造?、#印刷?、#灯泡制造?等。(2)介绍传统手工业和特产的,如#竹器?、#漆器?、#陶瓷?、#紫砂器?、#湘绣与纸伞?、#搪瓷?、#象牙器?、#景德镇?、#中国柑桔?、#北平鸭?、#中国桐油?、#中国羊毛?、#酱油?、#调味品?、#牛肉?等。(3)介绍地理风光、民俗文化和科学考察的,如#云岗石佛?、#徐州风光?、#西湖风光?、#青海省会西宁?、#首都名胜?、#南京?、#故都北平?、#西康?、#民国二十五年之日全食?等。其中,#西康?又分别由#西康一瞥?、#雅安边茶?、#川康道上?、#省会康定?、#金矿铁矿?、#草原风光?、#康人生活?、#喇嘛生活?等8部影片组成,真实记录了1939年西康建省之后,普通农

130

民收烟叶、打场、背东西、过溜索、修建公路、僧人跳神、表演锅庄舞等康人的生活与宗教活动。影片中有大量民俗场景和自然风光,是该时期西康最丰富的活动影像。#民国二十五年之日全食?,则是1936年由金陵大学理学院魏学仁院长赴日本北海道拍摄的我国第一部16毫米彩色影片。(4)介绍大学生活的影片,如#大学之声?、#校园生活?、#金陵大学理学院一瞥?、#月里嫦娥?、#女子体育?、#健身运动?、#民主前锋?等。其中,#月里嫦娥?拍摄的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健身运动?拍摄的是东吴大学。这些关于大学生活的影片,记录了那个时代大学教育的风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民主前锋?这部彩色有声记录电影,讲述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抗战期间在四川成都华西坝与华西大学一起联合办学和抗战胜利后返校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大学教育工作者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坚毅、勇敢与优雅。金陵大学从1934年起开始拍摄一批关于地理、风景、食品、农牧业、文物等教学影片,到1943年止制作影片达100余部。其在服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推进电化教育发展步伐等方面,起到了领先的历史作用。

四、结语

纵观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历史演变,我们认为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首先,先进的文化思想与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技术的进步。电化教育发轫之时,正值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之际。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为电化教育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环境。运动的主要领袖胡适、蔡元培等人,是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的直接倡导者。正是民初先进知识分子所积极引进的西方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实验主义教学方法等,以及陶行知、晏阳初等主张的平民教育思想等,催发了国人对采用教育新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理想的追求,使电化教育的发展拥有了持久的动力。其次,社会教育服务的长期性和学校教学应用的有限性并存。民国时期的电化教育在长时期内主要服务于社会教育,并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社会政治运动。尽管在30年代之后的学校教育中得到发展并建立了一些专业,但作为教学改进的工具和手段,电化教育缺少系统的研究,只是被提倡使用而已。再次,电教事业的开创与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学校开展的情况来看,除了金陵大学%一支独秀&以及个别学校外,众多著名大学和公私立高校均没有涉及这项事业,有的学校只是星星点点地开设过有关电教课程。从政府管理部门来看,在早期电影推广中主要依靠的是商业手段,政府只是加以监管和控制而已,这正是造成电影制片公司为获取利润主要生产通俗娱乐影片而使教学影片极度缺乏的重要原因。从客观环境与条件来说,战乱频仍、经济衰微、经费拮据等,也严重地制约了电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注释:

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 #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龚书铎总主编,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224页。

?贾丰臻:#予之教育观?,#教育杂志?第四卷六号,135页。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9页。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812页。

+#本社机关社员及个人社员数目(至民国十二年十二月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803页-804页。

,万年:#回顾历史着眼当前展望未来!!!记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业成立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江苏电教?,1988年第3期。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京成立大会函(1923年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811页。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宣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813页。

/大朋:#敢于创新的人民教育家!!!纪念汪达之诞辰100周年?,#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9日。

陶行知:#怎样指导小先生?,#生活教育?第1卷第4期,1934年4月1日。

李兴德、张所娟:#陶行知的电化教育思想解读?,#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吴在扬:#中国电化教育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29页-30页。

131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性剧变,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挑战,它不再是中国人所接触的唯一文化。从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中国国门,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猛加快,经济上的全球化势必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发生改变,而它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人们又是如何去适应这种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不失其内涵的情况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中国历史悠久,在古代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在封建统治的时代里,整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相对于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是值得骄傲的,这也使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极强。也正是这种认同感和优越感让中国一度孤立于世界,然而,最终,这一千多年来沉淀下来的优势被西方一次工业革命彻底赶超,当英国的使臣来到大清国试图劝说乾隆皇帝放宽港口贸易,与英通商时,得到的却是一脸的不屑和拒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一句话暴露了当时中国的闭塞性,也注定着清朝的灭亡。同时,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也很难让中国人快速的转变,所以19世纪的历次改革失败也无不与这有关,然而,中国人终究还是醒了,面对列强的侵略,他们一方面感叹西方文明的强大,一方面也开始反思自己,中国是该改革了。 改革的步伐是艰难的,当辛亥革命摈除了譬如缠足,留辫子,跪拜礼等陋习,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这为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为中国政治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一次大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沉浸在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化由于与外部隔绝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文化大革命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严重摧毁,且不说政治层面的迫害对我国经济,政治产生的恶劣影响,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采取了极端的态度,在文革十年期间内,很多文物被摧毁,诸如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和诸葛亮这样历史杰出人物,都被极端的扭曲化,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在新中国发展阶段各种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挑战,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纯粹的破坏,许多历史古迹被破坏,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场灾难。 后来,改革开放的序幕在中国拉开,经济建设迅猛发展,我们在大量吸收外来资金的情况下也在潜移默化的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在享受物质文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摘要: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现代化和东西方冲突的推动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中国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选择。中国民族主义同时担任着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各种民族主义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经过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意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 关键词:民族主义、“天下”文化观念、历史选择、政治民族主义 正文:民族主义作为历史现象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民族主义现象是指以“民族”为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或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或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结和情绪。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可以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或者一种历史运动,也可以是个体归属感的需要,等等。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每一种定义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种重要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但是,民族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共同未来的一致向往,也就是说,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众对民族前景的明确期待。民族主义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政治属性,这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即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造就了现代民族国家,即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利益首先是从属于某一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崇高的,必须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因为国家必须强大,必须富足,必须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才能有效的维护民众自身的利益。此外,民族解放被公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主题。 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它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使政治力量具有文化的合法性,究其原因,在于它对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具有更高的更有效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凝聚民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它作为一种超越地方和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说到底是民族大众性质的,因而主要是非理性的,在民众心中是一种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以实际和想象中的民族区分为界的认同感和排他意识,而最终目的是要民族大众尽可能大的物质、精神以至生命的奉献。只要民族主义思想一经转移到大众,便大致成了最简单的信条形态。一旦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组织,乌合之众就会变成冲锋陷阵的洪水猛兽。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者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他们表现的民族主义狂热,要比其他的社会集团更为强烈。通过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意识形态操作,民族主义以群体的自我寻求和情绪为开端,以价值取向表达历史意向,这就是作为民族大脑的知识分子群体所创造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同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和操纵者也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激进思潮和反传统的激进思想。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是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不是“原发的”,而是“衍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直接和完全的移植,而是“应激型”民族主义。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曾有过“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

最新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第十六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复习目标] 1.依据具体史实概括近代前期、近代后期、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准确掌握其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以及史学等方面的成就。 2.掌握梁启超、严复、李大钊、鲁迅、郭沫若、李四光、陶行之、钱学森、施今墨等著名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活动。 3.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不同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比较分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封建旧史观与资产阶级新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区别、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和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5.运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的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正确认识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本身的阶级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中国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近代后期(1919年-1949年)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主要涉及思想、科技、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等的发展。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中,也都呈现出来。无论是旧民主主义文化还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文化领域也充分反映出来。 近代前期文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封建文化发生动摇,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 近代后期文化中除原有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外,还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是进步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近代文化主流。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可喜成就,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2.思想领域的巨变 (1)近代前期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摘要: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主要的思潮,本文对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环境和根源加以分析,对“非典型”和“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和区分,这其中“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可以看做是儒家中庸思想的独特体现,是民族文化惰性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变革;国粹派;现代新儒学;文化惰性;文化态度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一面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的不断加深使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一面是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器物,与列强抗争、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历程。其中,中华民族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寻找建国的航向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主流。文化思潮的探索成为这一主流中的中流砥柱。不论是清末时期的洋务派思想、康有为的保皇思想、还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全盘西化思想,亦或是后期的国粹派思想和新儒学思想。可谓是流派众多、“百家争鸣”,让人联想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的繁荣。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思想的流变,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清末一场场对外反抗战争的失败和民初的政局动乱,封建割据势力纵横中国。在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状况下,国人不得不一步步的反思,尝试过学习西方器物的方式却依然没有保全民族,仁人志士们开始尝试进行思想和文化上的反思和探索,一场遍及各各领域的文化运动在中国兴起。总结近代以来的各路思潮、流派,根本上都是在围绕对中西方文明或文化在中国体制和文化革新中所占的比重所做的探索,虽然各种思潮的立场不同、激进或温和,仁人志士都是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国家的出路思考。 在笔者看来,不同的只是“思变”的程度,当代评价顽固派思想,几乎是以“迂腐”、“冥顽不化”毫无生机可言。例如清末理学名臣倭仁,深受理学的影响,对于以恭亲王奕欣为代表的的洋务派痛加斥责,依然主张这“重人心轻技艺”,重谈“夏夷之防”①而对于以陈独秀和胡适的“全盘西化”思潮的评价也是“忘本”、“崇洋媚外”过于激进式的评论。现在分析则不难看出这两股思想处在了近代文化思想变革流变中的两极,在这两极两端也没有出现第三种文化变革的主张。 “思变”的程度在于思潮流派中代表人物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心理接受程度。在以上两种思潮的特例中,其文化的根都是接受中国传统式的文化教育,而大相径庭的在于表现出来的视野和思想的开放度,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文化的根意识,在当代被解释为“我族中心主义”,中华民族的我族中心来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过度的民族自信和优越感。中华民族的优越感古来有之,翻看每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也都有表现,正像殷海光在《中国的文化的展望》所说的:“在通常情形下,一般民族或文化单位对于自己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理想,当期继续发挥功能时,总是有意无意持爱护的态度。笼统的说,如果一个国度就是一个文化单位而且这个文化单位就是这个国度,那么一国的国人爱护其国的文化毋乃一件自然而然的事。”②我国的仁人志士虽一直抱

自考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二)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采欧美人之长,荟萃镕铸而得之”是康有为在《人境庐诗草序》中称赞()的诗的赞话。 A、黄遵宪 B、梁启超 C、康有为自己 D、谭嗣同 2、龚自珍《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用()的手法,记叙了扬州景物的变化,含蓄地用“初秋”的影响暗示了一个衰落时代的来临。 A、多重比喻 B、幽默讽刺 C、似扬实抑 D、类比推理 3、冯桂芬的政论散文集名()。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文录外编》 4、1895年,严复在《直报》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赫胥黎 B、达尔文 C、牛顿 D、卢梭 5、“文界革命”这一口号是梁启超在作于1899年的()中正式提出来的。 A、《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B、《少年中国说》 C、《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 D、《厦威夷游记》 6、梁启超对“新文体”的解释,出自于他的()一书。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裘迁梁于1897年在《苏报》上发表的()一文,正式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A、《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B、《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的》 C、《新小说发刊词》 D、《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8、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 A、《月月小说》 B、《新小说》 C、《小说月刊》 D、《礼拜六》 9、青年鲁迅于()年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怀旧》。 A、1900 B、1897 C、1911 D、1902 10、革命派小说家陈天华的小说()以舟山的民权村为背景描写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A、《狮子吼》 B、《新中国未来记》 C、《断鸿零雁记》 D、《维新梦》 11、革命派小说的代表人物黄小配,著有《洪秀全演义》、《甘载繁华梦》、《宦海升沉录》、《大马篇》等,《洪秀全演义》基本上是按照古代小说()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与自觉性并存的文化现象,是对现代化过程所衍生的精神世界的迷失,是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等现象的历史性反應。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思想潮流。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时代转向与传统文化的特征,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在开放的大格局中理性对待并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韵味。 标签:文化保守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质与内在发展的需要,开放的格局吸引了众多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文化主体面临着主流价值选择、民族根性和民族认同感加强的形势。在此文化背景下,文化保守主义学派捕捉契机重整旗鼓,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全国性“国学热”,“崇儒反马”思想理论甚嚣尘上,试图以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出现反对中国文化的“西方化”等思潮。 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再次兴起对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持肯定或者否定态度,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评价全面而深刻,温和不偏激,防止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困境。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有利影响分析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资源来重构自身与社会的精神家园,尤其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预防“急性病”与“人失其性”的危机。文化保守主义学者的倡导不仅有利于塑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以助于社会稳定与幸福,而且促进了在新时代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对民族根性和民族身份的强化,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形成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略,使西方霸权主义以及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成为泡影,在全球文化浪潮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与传统,避免文化“失语症”,拥有自己的文化话语权。 (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分析 首先,文化保守主义学者宣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回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 近代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近代中国动漫发展史

近代中国动漫发展史 说起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 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今充,斥在中国动漫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希望现在对日本动画津津乐道的青少年能够了解中国动画曾有的辉煌历史。 20世纪中国的动漫产业先驱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动画《大闹天宫》诞生,1936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的影响,中国出品了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它是名列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动画艺术片,标志着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97acg动漫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6411127.html,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多。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十多部动画片。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1947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1958年,我国拍摄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2年,第一部折纸动画《一棵白菜》完成。新的动画形式的加入,中国的动画事业也达到了一个顶峰。97acg动漫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6411127.html,

白银时代(1976~1990) 经历了文,革后,动画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且上海美影1972~1976年间拍摄的17部动画如《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等给后来的动画创作历年投下了一个严重的阴影!忠于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使动画片成为给小朋友看的充满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种思想不仅延续了下来而且还在大众心里深深地扎根,也就是这个观念才造成了后来的动画片的尴尬地位。97acg动漫网97acg动漫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6411127.html, 在开放之后,动画片制作进入繁荣时代,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各方制片单位就制作了219部动画片,例如《哪咤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优秀作品,此外电视动画片也在这个时候有了《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作品,从整体上看,这是个动画片发展均匀的年代,既有少量全年龄的艺术片,又有大量类似《黑猫警长》这样纯粹给儿童看的主流教育动画片,而且制作手法基本沿袭上海美影万氏兄弟开创的流派。没有太多创新,也没有吸取外部世界的先进经验,而这一段的多产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制作不够精细,更由于制作出发点是给孩子们看的,所以在配音配乐方面也明显不如以前用心。而同一时期,日本正从欧美动画做简单加工的阶段稳步发展,并逐渐学习和吸取欧美经验并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97acg动漫网97acg动漫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6411127.html,

中国文化近代史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论文题 目: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20日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一、人物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生平主要事迹 1、创建淮军 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李鸿章临危受命,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再后来,它发展成为了清政府军队力量的后备支柱、清廷的国防军。 2、倡导洋务运动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利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各行各业。还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等等,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这些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不仅开放了中国的封建大门,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和文化,还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走进了近代社会,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组建北洋海军 李鸿章组建的北洋海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他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实力、增强本国军事力量。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以财力空缺为由,下令停止向西方国家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闭、倒退的困境。但是,李鸿章所创建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

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史学范文.doc

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史学-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问题。张先生又认为:“中华文化的连绵不断与史学的繁荣昌盛密切相关。”(同上)在这里,张先生指出了历史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近代,就会发现近代以来中国人努力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与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近代史家们为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提出了种种有价值的思想。 文化自信何以有“重建”之说?盖自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向来在文化自信上不成问题,古代的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的领导地位。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这种观念在史学上的表现也很明显,柳诒徵曾指出:“三二纪前,吾史之丰且函有亚洲各国史实,固俨有世界史之性。”(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史便是“世界史”,中国俨然为“世界”之中心。在这种情形下,实际上无所谓“文化自信”的问题,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并没有一种中国文化以外的文化系统能与中国文化相抗衡。 然而,近代欧洲列强的侵略,在使中国蒙受巨大民族耻辱的同时,也在文化上给中国人敲了一记警钟:中国文化相较于西

方文化是否优秀?中国文化是否有其存在的价值?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一系列问题猛烈地冲击着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灵。近代历史学家们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回答,并试图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 晚清史学家已经注意到了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魏源著《海国图志》,他想要告诉中国人,世界上不仅仅有中国,还有其他文化系统,“其要旨以西人谈西事,言必有稽,因其教以明统纪,征其俗尚而得其情实”(左宗棠:《重刻(海国图志)序》)。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指出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所以梁启超说《海国图志》“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实际上就是说魏源提出了中国文化自信重建的基本路径——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并将其融入中国文化内。在魏源之后,黄遵宪、王韬等史学家发扬了他的思想,都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 20世纪初,梁启超掀起新史学思潮,倡导“史界革命”。他在《新史学》中批判旧史学道:“虽尽读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梁启超:《新史学》)他指出历史学的作用在于能够凝聚国人的精神,进而向着一种理想而奋斗:“史之精神维何?日理想是已。”(梁启超:《新史学》)梁启超所倡导的新史学,归根到底是要启发民智,激发爱国心,创造崭新的中国文化,从而使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改变中国落后的地位。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史学的发展更加灿烂夺目。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的十六字纲领,并指出新思潮的意义:“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讲:历史大转型与中国梦(黄东) 一、王朝周期律的启示 类资本主义不得充分发展的原因: 1.商品货币经济古已有之,但官方主导抑制民间主导,尤其是海外贸易官家绝对主导,政治权力抑制私人产权和商人势力,文化上歧视竞争意识。 2.官僚、地主与富商大贾互相转化,不惟影响工业导向的扩大再生产,也抑制类西方的第三阶级的产生。 3.宋元、明清政权变革的影响 二、世界历史下的中国命运 (一)殖民贸易与欧洲中心 (二)鸦片贸易与反侵略战争失败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统治者难以应对时艰 2.国防体制难以抵御外侮 3.适应近代战争的人才匮乏 4.武器装备落后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文化观念的因素 三、中国梦的普遍意义 (一)侵略的双重性与历史任务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军事侵略 2.政治控制 3.经济掠夺 4.文化渗透 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后果与影响: ①西方殖民者对落后国家的侵略,促使那里封建经济结构解体,刺激了那里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使打破了这些国家封闭落后的社会结构,为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②西方列强的侵略,又使落后国家的经济呈现依附性的畸形、片面的发展,单一产品制,出口加工,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还扶持和保护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使落后国家的经济呈现先进工业与落后农业共存的二元结构状况,使被侵略国家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地发展壮大,这又是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扫清障碍必要前提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最终目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梦的三要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

近代工业文明从这里走来——开滦博物馆研学游课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 一、教学目的: 了解开平矿务局的建矿背景和中国近代工业史 重点了解开平煤矿创建过程中创造的“中国近代第一” 二、主要知识点: 洋务运动 开平老股票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 唐胥铁路 百年羊皮蒙面大账本 三、课程内容 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平煤矿就是那个年代兴起的。

2.迄今存世最早的老股票----开平矿务局1881年股票 开平煤矿不仅是“官督商办”的股份制企业,也是中国最早的上市公司。开平矿务局1878年建立后即制定招股章程,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 票。1881年的开平矿务局“蓝字直版股票”,为广东香山县“曹存善堂”

所持有,每股为一千两白银。“曹存善堂”是澳门曹氏家族设立的一个商号。曹氏家族是澳门八大华商之一,最大的房地产业主,也是开平煤矿的大股东之一。这张“蓝字直版股票”是迄今存世最早的中国股票,已经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为研究中国近代证券史提供了重要实物。 3.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 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车是英国工程师金达设计,中国工人利用矿井废旧材料制作而成的,被称为中国火箭号机车。 4.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

开平矿务局于1881年修建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唐胥铁路全长9.7公里,铁轨轨距为国际标准的1.435米,钢轨每米重15公斤。博物馆展示的铁轨有1880年、1887年、1896年的,上面还有英文标识。1880年、1887年的铁轨每米15公斤,1896年的铁轨每米38公斤;已经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开滦博物馆馆藏第二件镇馆之宝。 5.百年羊皮蒙面大账本

从文化角度试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文化角度试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到了近代却渐渐沦为历史的落伍者。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此展开分析,认为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之一在于中国古代文化未能及早向近代文化转型。 关于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比较争议和关心的话题。有从地理位置方面找原因,有从经济结构进行分析,还有从人文关怀角度进行探索。笔者在参考一定的学术资料基础上,试从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探析,挖掘出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一、中国古代文化和近代中国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自然的,中国文化也被深深打上了小农意识烙印——重农抑商、重人事轻科技、重礼教轻平等。这些观念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却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薄弱,尤其是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开始延缓甚至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帝王和官僚所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它的实行,首先根源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我国封建社会一直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这种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而不是用来买卖。农业经济成了国民经济的命脉,而商业便相对地不被统治者所看重。其次,受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比较崇尚重义轻利,而在实践中与此相联系的便是重农抑商。商人往往是把赤裸裸地追求利润作为自己行为准则,可是在儒家的价值观念中,则认定“为富不仁”,商人是典型的“小人”代表。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毫无例外地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 这种重农抑商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一贯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商业的发展,而工业与商业是相辅相成的也就不可能刺激手工业的发展。同样,商业与科技发展又密切相关,商业及商品生产不发展,就不会给生产技术的提高提供资金和原动力,社会经济就不会出现技术革命的大进步。因此,台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明朝)“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二)重人事轻科技。 重人事轻科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此特征一方面由于中国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而造成——重农抑商政策在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壮大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没有生成对科学的强烈要求和发展氛围。科技一旦失去了社会动力的支持,也就难以获得发展。另一方面,也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西方文化重人与自然的对立,是不同的。前者把自然当作审美的对象,追求人与自然的调和;后者把自然当作认知的对象,追求人对自然的征服。因此,前者看重的是人事,后者看重的是科学。这也是近代中国科技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科举制度

主题7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

高考历史“主题”复习全程突破指导—— 主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 主题内容认知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阶段性。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学习本专题历史,要掌握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掌握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特点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复习目标:把握近现代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线索,概括和归纳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程,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主题知识概要: 一、近代前期 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洪秀全的探索,《资政新篇》。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12年: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孙中山三民主义。 二、近代后期 1.1919~1927年: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 2.1927~1937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3.1937~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人民战争路线,持久抗战方针;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4.1945~1949年: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工作重心转移。 三、新中国建国后 1.1949~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字方针,整风运动。 3.1978~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形成。 考点详情例析 〔例1〕(2001年全国高考题)《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该文件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不论从土地分配原则,还是从产品分配方案上看,都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思想,尤其产品分配方案,充分体现出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答案〕B 〔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将历史事件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从而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的能力。“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是革命战争时期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是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应注意的问题。而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政权将定都北平,中共将取得和建立全国政权。显然,“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和“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是这一形势下最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C项是正确的。一些考生错误地选择B项或D项,表现出对题目所给信息不能正确分析其深层含义,对中共在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缺乏正确了解。 〔答案〕C 〔例3〕(2001年全国高考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

中国大学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文化抉择考试网课答案

1单选(10分) 以下没有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人是()。 得分/总分 A. 钱玄同 B. 鲁迅 C. 刘半农 D. 陈天华 10.00/10.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2单选(10分) 现代世界的文明情况,要以欧洲各国和美国为最文明的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的国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国家算是野蛮的国家。这一言论出现在哪部著作或文章中()。 得分/总分 A.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 《欧游心影录》 C. 《文明论概略》 10.00/10.00 D. 《再论问题与主义》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3单选(10分) 信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者不包括下列哪位()。 得分/总分 A. 李达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胡适 10.00/10.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4单选(10分) 下列著作中哪篇不是出自李大钊之手()。 得分/总分

《史学思想史讲义》 B. 《文学革命论》 10.00/10.00 C. 《史学要论》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5单选(10分) 中国近代以来,文明建设的第三种路向是()。 得分/总分 A. 向传统寻求真谛 B. 向西方寻求真理 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00/10.00 D. 中体西用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6单选(10分) 中国文化从低谷走向复兴的新起点是()。 得分/总分 A. 延安时期 10.00/10.00 B. 五四时期 C. 辛亥时期 D. 建国时期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7单选(10分) 毛泽东将“实事求是”这一古语上升到()的高度。得分/总分 A. 斗争路线 B. 思想路线 10.00/10.00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黄色指导书内容(简答、论述、评析题) 一、简答题。 1、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起始时间如何?(29页) 答: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分别是:发韧期:1840—1870;发展期:1870—1894;繁荣期:1894—1911;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1911—1919。 2、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34页) 答: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包括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两个方面。第一,在题材上,从空间范围来说,有国内题材,有海外题材。第二,从内容范围来说,还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第三,文学体裁也是多种多样,增加了不少新体裁。 3、怎样理解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35页) 答: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在思想内容上,在表现手法上,在感情表达上,在文学体裁上,在语言运用上都是如此。第二,是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4、中国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6页) 答:原因有五个方面:第一,政治斗争的需要。第二,西方文化的撞击。第三,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第四,旧文学的没落趋势和翻译文学的影响。第五,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 5、湘乡派的文学主张如何?(40页) 答:主张;第一,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明确提出了“文章与世变相因”的主张。第二,明确地提出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的范畴。强调“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合一的理论带上鲜明的政治色彩。第三,强调从理出情,主张创作雄奇之文。 6、何谓“同光体”?(42页) 答;第一,“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一个以学习宋诗为主的一个诗歌流派。第二,崇尚以学问考据入诗,强调人格修养与诗文成家的关系,力图另辟蹊径,“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第三,最早指出“同光体”的是陈衍代表人物有:陈衍、陈三立、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昶等。 11、“诗界革命”的口号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45页) 答:第一,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第二,要求作诗要有新发现、新创造,即“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第三,诗界革命为传统诗歌的近代转型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12、南社的性质和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0页) 答;性质:它是一个反清革命的文学团体。

中国近代现代文化

专题拾:中国近代现代文化 中国近代前期文化的特点 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急剧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文化。主要特点有: ①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发生了矛盾和斗争,最终使封建文化发生动摇,中国传统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吸取先进文化,获得新生。 ②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艺术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③近代前期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与科学。 ④由于社会变化剧烈,中国近代前期文化的发展变化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快速变化也使文化本身在层次上不够深入,在内容上缺乏本质飞跃,在理论上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 一、思想演变 1、西学概念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有吸收,也有拒斥;有拿来主义,也有先入为主;有水乳交融,也有囫囵吞枣。 2、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步曲 自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二十余年间,沿海少数官员开始注视外部世界。这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