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中学语文论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

◎ 李彬

明人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柳宗元游记散文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永州八记”大多仅仅用了一个“记”,如《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按照常理,《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也应该命名为“西山记”或“西山游记”,可是作者为什么在看似简练的题目上再加“始得”“宴游”四字呢?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此后才知道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柳宗元格外看重这次西山之游。

为什么作者在此使用了“游(于是乎始)”,而不用“西山游(于是乎始)”呢?这样写也似乎完全可以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文本中的关键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入手。如果我们把文中“西山游”之前的游览叫做“向游”的话,那么这次“西山游”就可以叫做“始游”。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管窥两次游览的不同: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向游”“始游”是两重境界。“向游”是随意洒脱的快乐,由“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可见一斑。但是这种快乐是肤浅的,是虚幻的,仅仅是身体的放松。“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充其量这只是“身游”,是短暂舒缓了痛苦。他的旷达放逸始终是偶

然的、暂时的,他为自己勾勒了一个完美的山水世界,但却又不能真正投入其中,最终无法摆脱沉重的身世之悲、沉沦之痛。在“向游”中,自然山水是排遣苦闷的对象,它们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这样,作者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肉体的快乐、暂时的解脱,“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在“向游”中,作者对景致(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只是一笔带过,基本是概念性的,与《小石潭记》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相通之处。而“始游”却截然不同。在“始游”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山与人、景与情、形与神达到了物我合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众人的魅力所在。“始”字看似平常,实则别具匠心。“始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既偶然又惊喜的心情。衽席之下是“若垤若穴,尺寸千里”,衽席之上是“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时,人和景融为一体,浩荡乾坤融入胸怀,这是灵魂获得归宿的永久快乐,是“神游”的快乐。登顶西山,所见山之高峻峭拔与他山之庸常形成比照,作者感受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发现了西山的卓尔不群,心灵有所寄托的柳宗元不禁感慨“游于是乎始”,“恒惴栗”的感情终于冰释。西山之“怪特”美(不与培塿为类)和现实生活中作者受尽奸佞小人的无情打击与迫害,却不向邪恶屈服、不与小人为伍的人格之美互相映照,从而才有登临绝顶的精神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故为之文以志”,他认为这一次游览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他领悟到了游览的真谛,所以说是“游于是乎始”,而不能是或者仅仅止于“西山游于是乎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注目于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清泉奇石、怪树幽篁,借题立意,

寄托高远,凡一草一木,一潭一丘,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和兀傲脱俗的个性,这是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由此想到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诗,作者塑造了身处孤寒之界而遗世独立、足履无人之境而处之泰然的渔翁形象。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节操,凛然不可犯!

为什么西山之游能如此触动柳宗元的情感?明末王夫之曾说:“于景得景易,于事得景难,于情得景尤难。”“于情得景”是“永州八记”产生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柳宗元笔下的景已经不是现实世界中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而是充满作者主观色彩、饱含作者审美意识的一种高于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他复杂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用“宴”这个字是想表现游览景致的同时还有宴饮的快乐。“向游”阶段,是“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始游”阶段,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仔细咀嚼,我们发现二者是有差异的。前者是在他自称“僇人”,在“恒惴栗”状态下的宴饮。罪臣的内心恐惧感,乃至梦中都难以挣脱。谪居五年四遭火灾;瘴气加之郁闷,罹患“痞疾”;三十多岁的盛年,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相依为命的母亲到永州半年即病逝。元和四年(公元809),柳宗元致信京中亲戚故旧求援,“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其情凄恻……忧惧难释,只好借醉生梦死、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郁结。而“始游”阶段的宴饮,在精神境界提升后,心灵已经脱离了先前的消极,表现出忘却烦恼、获得精神慰藉的快乐。柳宗元之所以重笔泼墨于此,并把西山之游看做是“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中领悟到了它与自己所追求

的卓尔不群精神的契合点,山的高大即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柳宗元在自然与人格精神的契合点找到了寄托物,使自身刚直不阿的精神品质得以生动再现。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进入了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柳宗元的西山之游是心灵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是唾弃了名利的缠绕,获得自身独立的齐同世界之游。

中国古代士人,在生命的历程中往往要直面两个问题:如何看待天下与如何看待自己。老子当年就曾经忠告过孔子:“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异曲同工之妙。《始得西山宴游记》与紧随其后《钴鉧潭记》《钴鉧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元和四年(公元809)秋天柳宗元游览永州西郊的西山、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后所作;《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是元和七年(公元812)秋天柳宗元游览永州南郊之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之小石城山后所作。或曰:《始得西山宴游记》,乃记寻得西山胜景之始末,为后数记张本也。正是因为柳宗元游览了“不与培塿为类”的西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才有了“永州八记”(另说是“永州九记”。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柳宗元随永州刺史韦中丞到黄神祠求雨,之后写有《游黄溪记》)的不朽华章。由于迁谪,中国古代士大夫往往能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底层,更有机会受到江山风物的激荡,以激发他们杰出艺术才华的展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迁谪期间的文人,其生

活与思想往往处于激剧变动状态,他们更容易与同样被冷落的自然山水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惜与共鸣,更能体察自然山水的美,也更能进入自然山水的怀抱以求得自我的超越,从而涤荡世俗的污垢。柳宗元以诗心观照自然,以诗情创作游记,无论在对山水情态的逼真描摹上,还是在行文运笔的情景交融上,抑或在语言的锤炼上,他都继承前人而又超越前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使其山水游记成为中国游记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细品《始得西山宴游记》,我们品出了“向游”“始游”两境界中的柳宗元,感受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永恒而独特的文化魅力,正可谓“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金圣叹)。

李彬,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昆山。责任编校:秦晓燕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 (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 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 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 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参考译文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 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状的 石头,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进一步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 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 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特。我于是命令仆人越过湘江, 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爬上山顶,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 在我的`衽席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 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层层堆叠,没有一个景象能逃脱(我的眼光) 而隐藏起来的。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边交会,从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这样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 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 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 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 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 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词语翻译: ⑴僇(lù)人:即罪人,此指遭贬谪之人。僇,同“戮” ⑵恒;常常⑶ 惴(zhuì)栗:忧惧的样子。⑷隙:空闲。指公务之暇。⑸施施(yíyí):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 识归纳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 2.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自余为戮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文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jiào)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文学常识: 选自《柳宗元集》,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本篇为“永州八记”之首。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6)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8)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9)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动词,更换交替;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10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拨,拨开;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11)颓然就醉 (古义:接近;今义:就是) (12)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从前;今义:朝) (13)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 (14)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 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 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 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 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灏 (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 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 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通假字 词义 僇 自余为僇人 戮 (受)刑辱 趣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趋 往、赴 颢 悠悠乎与颢气俱 浩 浩大 古今异义 漫漫 漫漫而游 没有目的,随意 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披 到则披草而坐 拨开 盖或搭在肩背上 凡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两个词,凡是这个 所有的 然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以后 表承接,接着

颓然 颓然就醉 摇摇晃晃的样子 精神萎靡不正 于是 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承接 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介词,朝着 土壤 则凡数州之土壤 疆土 泥土 天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两个词,天空,交会 天边 虚词多义 其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假设 如果 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 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 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 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的 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 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的 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地 觉而起,起而归 连词,表承接 就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然后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词,表转折 却 穷山之高而止 连词,表承接 才 为 不与培塿为类 动词 是 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为了 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而”,……着 故为之文以志 连词,表目的 相当于“而”,来 词类活用 N—V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 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 文 写作文章 N—状 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 Adj—V 入深林,穷回溪 穷 走到……的尽头 Adj—N 无远不到 远 远方的山水 萦青缭白 青,白 青山、白水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远

始得西山宴游记基础知识整理最新完整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时隙也,则施施 ..。) ..而行,漫漫而游。(施施 (2)日与其徒.上高山,(徒.。 (3)入深林,穷回溪 ..。 ..,(回溪 (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 (5)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斫.。 (6)攒蹙 ..。) ..累积,莫得遁隐。(攒蹙 (7)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 (8)心凝形式,与万化 ..冥合。(万化 ..。 (1)漫漫而游(古义:今义:) (2)无远不到(古义:今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今义:)(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5)颓然就醉(古义:今义:)(6)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穷回溪()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 (6)箕踞而遨() (7)萦青绕白() (8)故为之文以志() (9)自远而至()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穷 ①穷回溪()②穷山之高而止() ③而不知其所穷() (2)梦 ①卧而梦()②梦亦同趣() (3)始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②始指异之() ③游于是乎始()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而 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卧而梦() ③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④穷山之高而止() ⑤而莫得其涯() ⑥而不知其所穷() ⑦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 之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②始指异之() ③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⑤不知日之入() 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⑦故为之文以志() 3 为 ①自余为僇人() ②不与培塿为类() ③故为之文以志() 七、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 (1)居是州() (2)因坐法华西亭() (3)始指异之() (4)引觞满酌() (5)故为之文以志() (6) 是岁元和四年也() (7)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材解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材解读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解读的篇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记》。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文章主要内容等方面把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第二板块“与造物者游”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首篇,主要写了作者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我认为学习这样的游记文言散文一个是重在疏通文意,另一个是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学习借鉴作者写游记的手法。 这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来看,高一的学生文学积累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所以在这方面要多深入学习。在教材的第二个专题,学生已经学过了《劝学》、《师说》等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的能力,而且在第四专题的“与造物者游”这一板块中,我们把《赤壁赋》放到了《始得西山宴游记》前面来学习,学生刚刚学习了《赤壁赋》,理解了苏轼对于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性阐释,对自然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提供了基础。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自然、对人生都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可以说是“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类题材他们是比较感兴趣的。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 学生初中已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很快便能答出。此时,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教师在学生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今天要学的则是“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 2.观察两篇课文的标题,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为? 学生可以比较快回答出两篇课文均为“记”这一文体。此时请学生说一说关于“记”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补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散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引导学生模仿一下《小石潭记》的标题,重拟课文标题,得出《西山记》(板书)。进一步引导学生模仿其他类似的游记的取题方式。比如说初中里学过一篇课文饶鼐的《登泰山记》。如果模拟《登泰山记》,这篇课文应该拟为《游西山记》(板书)。此时,学生可以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在一般的游记类标题信息之外,多了“始得、宴”这几个字(标出),接下来我们将慢慢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

(二)梳理字词 1.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并借助文中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字词的音和义。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2.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班级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1)字音 僇(lù)人惴(zhuì)栗( lì) 施施(yí)(yí)觉(jiào)而起斫(zhuò)榛(zhēn)莽茅茷(fá)箕(jī)踞(jù) 衽(rèn)席岈(xiā)然若垤(dié)攒(cuá)蹙(cù)培(pǒu)娄(lǒu)颢(hào)气引觞(shāng) 遁(dùn)隐颓(tuí)然冥(míng)合 (2)通假字 ①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到。 (3)古今异义 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以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 (4)一词多义 异 始指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意动用法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加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世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 二、语法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穷回溪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 (6)箕踞而遨 (7)萦青绕白 (8)故为之文以志 (9)自远而至 3、古今异义 (1)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 (2)颓然 ..就醉古义:今义: (3)游于是 ..乎始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1)梦 卧而梦 梦亦同趣 (2)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始得西山宴游记 游于是乎始 (3)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4)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不知日之入 故为之文以志 (5)为 自余为僇人 故为之文以志 霓为衣兮风为马 勿以恶小而为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徒 日与其徒上高山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郯子之徒 (7)穷 穷山之高而止 羡长江之无穷 穷则独善其身 (8)凡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武留匈凡十九岁 (9)因 因坐法华西亭 护儿因不敢言 (10)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故为之文以志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居是州 (2)故为之文以志 (3)是岁元和四年也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重点字词 (1)施施 ..而行 (2)无.远不到 (3)回.溪: (4)意有所极.: (5) 斫.榛莽:

(6)缘.染溪: (7)攒蹙 ..: (8)萦.青缭.白: (9)外与天际.: (10)与万化冥合 ..: (1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三、课外文言阅读 扶风马先生,名钧,巧思绝世。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 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人有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此三异也。 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有裴子者,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巧思绝世。绝:杜绝 B.乃皆易以十二蹑。易:交换 C.不如试之易效也。效:验证 D.患无水以灌之。患:憎恶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 B.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C.能设而不能动也。 D.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 2.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自余为戮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 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 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3.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为? (1)自余为戮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四、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一)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出了观山者的三重境界,文章含意颇深,思绪绵远,感受独特;反复玩味,启示无穷。 一、看山是山。文章开始写作者为“缪人”后初次在永州游山的感受。“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险之处,就像初识某人,一眼看去并没什么引人注目之处。此时,作者完全沉浸在自我的抑郁之情中不能自拔-----“倾壶而醉”,借酒浇愁,哪会凝神静观西山呢?故而对西山是视而不见,不为所动。 二、看山不是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作者“望西山”,登西山,此时“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作者细观西山,这才惊呼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作者看出了西山的特立独行,孤高直耸的不同凡俗的形象,他的感受为之一变:“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睦;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哪里是观山,这是作者在与西山对话,他与西山已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西山已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一位思想超群,精神卓尔不群的高

人,在指点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这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境界高出一重。作者在佩服西山的“怪特”的同时,欣喜不已。 三、看山还是山。作者在感受西山怪特之后,禁不住“颓然就醉”,他是沉浸在看山的美妙感受之中去了。在大自然中,他找到了知音,是西山让他忘记了世俗的争端,忘记了自己的被贬,忘记了生活的多难。蓦然回想,不觉惊醒,其实以前并没见到西山的真模样,到此时山虽然还是山,但这时的山已赋予了新的意蕴,已有了新的内涵。 “观山则情满于山”。普普通通的西山经作者挖掘出了它的美的特质,竟让观赏者激动不已。作者观山前后心态不同,感受也就不同。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二)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专题的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大意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所以我认为本专题的题旨是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

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归类练习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2.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 二、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3.一词多义 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明白大意,能独立进行翻译。 2、体会本文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 一、导入 1、他在永州呆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柳五祠》余秋雨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谁?(柳宗元) 2、介绍柳宗元生平(阅读书下注释1并且参照《三维设计》)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等。 二、正式上课 (一)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永贞革新),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补充“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维设计》)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2、通过题目的比较,提问: 标题: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 [始得]:“为何这篇文章要加‘始得’二字?始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西山]:“西山有何特点?” [宴游]:“作者以“宴”字形容西山之游,表达了怎样的心理?” 让我们走入文本,来揭开谜底。 (二)齐读全文,注意字音与停顿,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感情,疏通全文大意。 思考:为何这篇文章要加“始得”二字?文中哪几句话提到了“始得”? 直接找出关键句:

《始得西山宴游记》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僇.人(lù)惴.栗(zhuì)施施 ..而行(yí)半身不遂.(suì)B.斫.(zhuó)榛.莽(zhēn)簸箕.(jì)盘踞.(jù) C.衽.席(rèn)岈.然(yá)洞穴.(xué)垤.(dié) D.培塿 ..(pǒu lǒu)攒.蹙(cuán)颢.气(hào)觞.(shāng) 答案:D 解析:A项中“遂”应读为suí二声;B项中“箕”应读作jī一声;C项中“岈”应读作xiā。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①白露 ..横江(白色的霜露)②侣鱼虾而友.麋鹿(使……成为朋友) B.①击空明 ..兮溯流光(空旷明朗)②倚歌而和.之(伴奏) C.①舳舻 ..(互相劝酒) ..千里(首尾相接的船只)②举匏樽以相属 D.①入深林,穷.回溪(穷尽)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共同适应) 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友,意动用法,以……为朋友;B空明:月光下的清波;D共食:一同享用。所以选C。 3.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 B.凌万顷之茫然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例如,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等来分析判断,例句为定语后置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状语后置句。所以选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中考文言阅读要点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 【课文全译】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闲暇的时候,就慢步地随处走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溪水的源头,只要有幽泉怪石,没有(因为)路途远而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在地下,尽情的喝完壶中的酒。直到喝醉。喝醉后便相互枕着身体躺在地上,紧接着进入梦乡。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因此我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点的景致,都已被我游览了,然而却不曾知道西山景物的奇异景色。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才认为它很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灌木,烧掉茂盛的茅草,直到山顶才停止。大家攀援着登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凡是临近的几个州的土地都像是在我们所坐的席子下面。那高低的态势,像深山一样深邃,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地方凸起像土堆,有的地方凹下像是地穴,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许多山重重叠叠好像挤在一起,山外有山,峰上还有峰,任何山水景物没有能逃出我的视线的。青山绿水互相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二为一。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重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山水游记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文言实词 三、文言虚词1.而

使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二、课文落实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④复述主要内容。 三.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古义未尝今义没开始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始得西山宴游记问题

翻译: 自从我成了罪人,居住在这个州,长久地忧惧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漫步而行,无拘无束的游览,每天与自己的同伴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看到清幽的泉水和怪异的山石没有一个偏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尽壶里的酒直到喝醉为止;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心里有所向往,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睡醒就起来,起来就回去。以为凡是这个州形态奇异的山水,都归我所有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非常。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我坐在法华西亭,望着西山,才指着西山觉得它不同寻常。于是让手下的人,过湘江,沿着染溪走,砍倒丛生的荆棘灌木,焚烧野草,上到山顶才停止。抓扶攀登,蹲坐玩乐,那么凡是几个州的山川都在坐席之下了。那高低的形势,幽深凹陷,像蚁堆像蚁穴,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什么能从我的视线里逃脱隐藏的。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和小土丘为伍,辽远广大,与宇宙间的浩气融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自得自在地与大自然相交游,而不

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斟满酒,一直到跌跌撞撞接近醉倒,连太阳落山都不知道。苍茫的暮色,从远处渐渐笼罩过来,到看不见什么还不想回家。思虑停止了,形体消解了,与自然万物浑然融为一体。这以后才知道我从前所游赏的山水都不能算是游赏,真正的游赏是从这一次开始的,因此写这篇文章来记载这次游览。这年是元和四年。 问题 一:课后第二题 文章标题加“始得”二字,显然有特定意图,别具匠心。有“始得”二字,文中第一段未得西山前的漫游就不仅不多余,而且成为文章有机的一部分,使上下两段文势的转折,自然就形成对比,有烘云托月之妙。加上“始得”二字,方有“未得”以前的所游所感,也才有“始得”以后的别一番境界,前后对比鲜明,对比之中更加突出了西山的美景和作者由衷赞赏的情怀。因此。文中多次点题,可以说“始得”二字统摄全篇,为篇中的意脉。 二:你从本文受到哪些启发? ①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③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