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

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1)对懂事的孩子,应给予说明打针的必要性,让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应给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减少不良反应。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七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如有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5)注射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停留在医院观察15分钟左右。

(6)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

(7)肌注后药物引起的局部硬块,可用或艾条促其吸收

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Where and how to give injections)

虽然国际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小儿的注射部位,但医学家一致同意,注射的部位应尽量避免触及主要的血管和神经。小儿接受肌肉注射的三大部部位是:

1.臀部(Gluteal)

2.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

3.臀部和腹腔间区(Ventogluteal)

首先,婴儿的臀部很小,以少量脂肪为主,只有一小块未成长的肌肉可供注射。所以肌肉注射是很危险,因为很容易打到坐骨神经。加上婴儿如果蠢动,拳打脚踢的话,更增加危险性。所以,小儿起码要等到一岁左右开始学走路后,臀部肌肉才渐渐发育,这时才可采用肌肉注射。所以,婴儿是不适合於臀部接受肌肉注射的。

二岁以上的小孩,由於臀肌渐渐发育,且肠骨后上棘?到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外侧,又无重要的血管神经分布,所以,被一般公认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注意,小儿接受注射时,最好俯卧,注射针头应保持垂直角度。

其次,我们谈到股外侧肌。股外侧肌是目前小儿科医生公认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它是在股骨大转子到膝盖中间的肌肉,详细的说,将大腿前面纵面平分为二后,在外侧的一半再分三分,最外侧的三分之一,部为注射部位。注射时必须手指压住这个部位,垂直注入,针头不应长过一寸,才是正确的选择股四头肌的股外侧肌注射,最重要的一点是股外侧肌在小儿出生时就发育良好,且距重要的血管神经较远,所以小儿选用大腿前面中外三分之一的部位是适合的,注射部位於腿部,应限於前腿四分之一外上角,角度是45。

最后,臀部和腹腔间区的注射部位。

臀部和腹腔间区的注射部位,是将食指垂直的对正肠骨后上棘部位,外展中指(延肠骨棘外展),即形成一个三角形,这三角形的角即为股骨大转子,注射部位就是在这三角形的中间。

一九五四年后,就有很多人采用这个注射部位,因为这个部位没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且无论是采用何种姿势,如仰卧,俯卧,侧卧或直立,都可。再者,和臀部注射区比较起来,这个部位的肌肉较多,且很少有皮下组织发生脓疡的现象,。所以,一般小儿科专家都建议采用这个三角形区,做为注射部位。

由以上观点,我们提议:

(一)、2岁以下的小儿,我们建议注射部位采用大腿外侧(Lateral thigh)和臀部腹腔间区(Ventrogluteal)。

(二)、2岁以上的小儿,我们建议注射部位采用臀部(Gluteal sites)和臀部腹腔间区(Ventrogluteal)。

总之,护理工作人员应视病孩的肌肉发育情形,注射次数,药物种类和剂量,而给予最适当的安排,规定轮流注射部位,有计划的列出表格,而遵照执行,病孩的注射姿势也是不容忽视的。此外,护士小姐应有良好的训练,优良的注射技术和无菌观念,切不可因自己的疏忽而造成注射部位的阻塞和污染发炎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帮助病孩,使病孩早日恢复健康。

小儿心理与注射

一、婴幼儿与注射(The infant and the injection)

婴儿在神经功能逐渐发育时,对肌肉注射接受的反应变化很大。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必须特别小心,必要时可约束小儿,以免注射时伤害到小儿。对十个月左右的婴儿,给其适当而安全的约束,最好有一个人抓住婴儿,另一人固定部位而给予注射。

婴儿完成注射后,最好能抱抱他,摇摇他,对他轻柔细语的抚摸,这样婴儿才会有点舒适感,同时也开始建立信任。如果婴儿的父母在场的话,最好让他们的父母来担任这项工作。二、学龄前儿童与注射(The preschooler and the injection)

学龄前儿童了解事物前,往往在心理上必须先接受这个东西,才有所感觉和感受。因此,具体的解释,用他懂的话去说明是必要的。例如说:『注射药是为了保护你,使你身体不会受伤害。』等。

下面几个方法,是护理工作人员帮助学龄前儿童能适应接受注射的途径:

1.常与儿童相处。如此,护士小姐对小儿来说,就不算太陌生。

2.与小儿接触时,态度要和善。

3.准许小儿选择注射部位,是左边或右边,是右边先或左边先。

4.给小儿解释,打针是为了治病,使他早日同家。

5.准许小儿注射时,可抱他喜爱的玩具或哭。

6.小儿注射后,准许他到外面玩,打球或玩砂,如果病情许可的话。

7.打完针后,可贴个胶布於注射部位,意味春小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完整,胶布避免血液外流。

8.打完针后,应利用点时间和小儿相处。

三、学龄儿童与注射(The school-ager and the injection)

学龄儿童开始对事物发生兴趣,有研究心,喜欢问问题。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应该给予病孩适当的解释,告诉他药物和注射对他的帮助,这样才能使小孩由於了解而与你合作。学龄儿童对注射反应,幅度很大。护理工作人员可鼓励他们说出心理的感觉,建立他们正确的健康观念。此外,学龄儿童学习发展的能力很强。护士小姐可教他在注射时读秒,赞美他的动作。例如说他很乖,俯卧姿势很好,很勇敢等,这些鼓励的话都可使病孩乐意与你合作。

氯胺酮能迅速使病人出现意识障碍,由混浊达昏睡水平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 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1)对懂事的孩子,应给予说明打针的必要性,让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应给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减少不良反应。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七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如有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5)注射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停留在医院观察15分钟左右。 (6)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 (7)肌注后药物引起的局部硬块,可用或艾条促其吸收 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Where and how to give injections) 虽然国际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小儿的注射部位,但医学家一致同意,注射的部位应尽量避免触及主要的血管和神经。小儿接受肌肉注射的三大部部位是: 1.臀部(Gluteal) 2.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 3.臀部和腹腔间区(Ventogluteal) 首先,婴儿的臀部很小,以少量脂肪为主,只有一小块未成长的肌肉可供注射。所以肌肉注射是很危险,因为很容易打到坐骨神经。加上婴儿如果蠢动,拳打脚踢的话,更增加危险性。所以,小儿起码要等到一岁左右开始学走路后,臀部肌肉才渐渐发育,这时才可采用肌肉注射。所以,婴儿是不适合於臀部接受肌肉注射的。 二岁以上的小孩,由於臀肌渐渐发育,且肠骨后上棘?到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外侧,又无重要的血管神经分布,所以,被一般公认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注意,小儿接受注射时,最好俯卧,注射针头应保持垂直角度。 其次,我们谈到股外侧肌。股外侧肌是目前小儿科医生公认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它是在股骨大转子到膝盖中间的肌肉,详细的说,将大腿前面纵面平分为二后,在外侧的一半再分三分,最外侧的三分之一,部为注射部位。注射时必须手指压住这个部位,垂直注入,针头不应长过一寸,才是正确的选择股四头肌的股外侧肌注射,最重要的一点是股外侧肌在小儿出生时就发育良好,且距重要的血管神经较远,所以小儿选用大腿前面中外三分之一的部位是适合的,注射部位於腿部,应限於前腿四分之一外上角,角度是45。 最后,臀部和腹腔间区的注射部位。 臀部和腹腔间区的注射部位,是将食指垂直的对正肠骨后上棘部位,外展中指(延肠骨棘外展),即形成一个三角形,这三角形的角即为股骨大转子,注射部位就是在这三角形的中间。

肌肉注射注意事项

随着医学的进展,疾病谱的改变和新生代抗生素的大量涌现,静脉给药途径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但肌肉注射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我们重视不够也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肌肉注射。现将本人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的心得总结如下。 1 首先严格遵守以下注射原则 (1)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三查、七对”;(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感染;(3)选择合适注射器、针头以及正确的注射部位;(4)正确的注射方法:掌握“二快一慢”无痛注射,注射后观察药物反应。 2 特殊情况下肌肉注射注意事项 2.1 小儿肌肉注射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定位不当易伤及血管及神经,部位是食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所构成的三角区内,注射时近距离垂直进针,推注药液稍快,防小儿扭动折断针头。 2.2 恶液质病人因极度消耗皮下脂肪及肌肉层较薄,注射时左手捏起穿刺部皮肤,同时缓慢注药防药液积聚。 2.3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如血友病、再障等,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及凝血机制障碍致出凝血时间延长,一般尽量避免注射,必要时应在肌注后延长按压穿刺部位时间,勿揉搓。 2.4 浮肿病人常见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时,由于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的液体,致皮肤肿胀发亮,注射时左手食、中指错开向下按压绷紧皮肤,快速进针,注射后用力按压针眼,防渗出。 2.5 肥胖者及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肥胖者皮下脂肪层厚,药液注入脂肪层不易吸收,影响治疗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为减少局部刺激,二者均应深部肌肉注射,一般用7号针头注射,抽无回血注入药液。 2.6 注射部位有瘢痕,皮肤病者注射时尽量避开瘢痕、皮肤病处,因瘢痕处药液不易吸收,皮肤病处霉菌易被带入深部组织造成感染。 2.7 “惧针”心理者注射前摆正体位,做好解释工作,注射时分散注意力,缓慢推注药物,减少疼痛,防止晕针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果我们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相信会减少不良反应,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操作评分标准 护士姓名所在科室监考人员、考核日期

肌肉注射操作理论问答题 一、肌肉注射的定位方法? 答:1、臀大肌注射法: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水平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选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联(连)线法:取恰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 (1)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髂嵴、示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和示指和中指构成一个角内。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目前使用日趋广泛。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为使臀部肌肉松弛,注射时可取下列体位:1.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2.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3.仰卧位: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4.坐位:为便于操作。 3.股外侧肌注射法:取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 此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可注射的范围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部位外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少,只能作小剂量注射。 二、长期注射者局部注射部位处理? 答:需长期注射者,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用细长针头将药物注入深部组织,可避免或减少硬结的产生。局部可以热敷、理疗。 三、特殊人员肌肉注射的技巧: 答:1、油剂或混悬液:选择较粗的针头。 2、刺激性药物:选择长形针头。 3、肥胖:该类患者应选用较长的针头,行深部注射,进针深度为针梗的2/3~3/4,因 肥胖患者脂肪层较厚,应防止药液注入脂肪组织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避免局部出现红肿现象。 4、消瘦型:注射应选用小型号的针头,进针深度较常人稍浅;或者角度改在<90度而>45 度,防止针头刺到骨骼,避免出现弯针、折针现象,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治疗效果。 5、严重水肿患者:该类患者肌肉注射应选用较长的针头,要行深部注射,进针长度 为针梗长的3/4,注射前先用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按压,将水肿液推向一侧后再进针,目的是让穿刺点不在各层组织的同一位置,注射后错开的皮肤回到原来位置,以防止药液和水肿液在拔针后反溢或外渗,注射后按压数分钟. 6、出血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该类患者的肌肉注射,应选用较细的针头,目 的是减少组织损伤,治疗时(在无配伍禁忌情况下)尽量集中用药,减少创伤次数,注射后拔针按压至拿走棉签后针眼无出血时为止。应特别注意的是按压时不要揉擦针眼处,以免造成局部皮下渗血。 7、精神异常、不配合者:(以下人员均需家属陪同) 1)婴儿:适当的安全约束,一个人抓住婴儿,另一个人固定注射部位。 2)儿童:做好心理疏导,用赞美他的动作、言语、及适当的解释。 3)成人:适当的约束。 8、未成年人(16岁以下):必须有家长陪同,护士执行注射。

新生儿肌肉注射讲解

新生儿肌肉注射,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学术观点护理学 新生儿肌肉注射在许多医院仍有使用,也有部分医院将所有需要肌肉注射的药都改为静滴,原因是怕损伤神经。 笔者所在的医院对维生素K1这样的药,医生仍然喜欢开肌肉注射。新生儿的肌肉注射与成人、儿童的部位均有所不同,笔者几年前刚到新生儿科时,正要采用执笔式肌肉注射,结果被老师指出,这是错误的方法,瞬间吓到笔者。于是便开始不断地查找资料,现就关于新生儿肌肉注射的正确方法作如下分享。 错误的方法 婴幼儿由于臀大肌还不够发达,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或三角肌注射。 其中臀中肌、臀小肌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较广泛。 其定位方法为: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或者是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应以患儿手指的宽度为标准。(如下图1)

然而据文献记载,学者研究表明,小儿臀部骨肉发育差,在光镜下小儿的臀大肌纤维直径为7.5um-8um,成人则为87.5um。小儿臀部小,臀部肌注时,患儿欠合作,如注射部位选择、注射方向、深度及操作不当,易造成坐骨神经药物注射伤。另有文献报道,臀部肌肉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在成人罕有发生,而小儿并非少见。 新生儿因解剖和生理的特点,臀部肌肉极不完善,即便是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注射部位临近坐骨神经,加之药液的刺激,也难以避免发生新生儿坐骨神经损伤。再者,婴幼儿肌肉注射可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并以患儿三横指法来定位,而在临床应用中却又很难按照此法定位,故操作中的随意性大,这无疑是造成新生儿坐骨神经损伤的极大隐患。

肌肉注射的知识点

肌肉注射的知识点 定义: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也称肌内注射。 肌肉注射的目的:1.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或静脉注射,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发生疗效时 2.用于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禁忌症:(1)注射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破溃。(2)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素 等进行抗凝治疗者。 (3)破伤风发作期、狂犬病痉挛期采用肌内注射可诱发阵发性痉挛。 (4)癫痫抽搐、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予以镇静。 注射部位选:应选择肌肉较厚,且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 最常用的部位:臀大肌,其次: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以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3)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1):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髂嵴、示指、中指间的三角区为 注射区(2)操作者将三横指(以患者手指宽度为准) 放

于髂前上棘,其中示指第 2 指关节平齐髂前上棘,注 射部位为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部位在大腿中段外侧,取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处。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 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较臀部肌肉少,只能作少剂量的注射 注射时体位摆放:为使臀部肌肉松弛,注射时可取以下几种体位:?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操作方便,适于各种臀肌注射。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一侧,臀部充分暴露和放松,多用于儿童。 ?仰卧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时采用,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 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 2.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进行臀大肌注射(除非这个孩子已经行走了至少一年的时间),因其臀部肌肉未发育完 善,较薄,注射可导致肌肉挛缩,或损伤坐骨神经。应 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 3.需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宜选用细长针头,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避免硬结的发生,必要时可热敷或 进行理疗。

小儿肌肉注射

小兒肌肉注射 I.M. INJECTIONS IN CHILDREN 徐南麗 前言 肌肉注射是把藥物藉針頭針筒注射到肌肉,使藥物經由肌肉吸收,以達治療效果的一種方法。疼痛當然是無可避免的,但對一個小兒如何能接受注射治療,則是依其注視部位、發育年齡和他的以前經驗,而來決定的。 你可曾聽說,有人對肌肉注射有所狂愛?我們從沒聽說過。 但由於我們多年工作的經驗,使我們了解,小兒對醫藥的反應,有極廣泛的差異。小兒們在他們不同發育的年輪組中,以不同的方法來了解這個世界。因此,當護士給予注射時,護士小姐的作業,應依小兒在生物生理和精神發上展而異。而且,不僅是對各個小兒有所不同,即對同一小兒,每次注射時亦應有或多或少的政變。 一、嬰兒與注射(The infant and the injection) 嬰兒在神經功能逐漸發育時,對肌肉注射接受的反應變化很大。初生一個月的新生兒,對於他所遭受到的刺激,總是很具特徵的,誇大的表現出來。他很可能會嚎啕大哭,縮回腿,或者做些一般程度內的全身運動。當他發育時,某些方面的反應就遲鈍些,因為神經發育是始於頭終於腳的。嬰兒在二至四個月內接受注射時,也許他不會哭;如果哭,也只是注射後幾分鐘才發生的。當嬰兒在五至八個月時,一看到注射器和針頭就哭了,那是因為他無法以任何有力的行動,來表示他的抗議和厭惡,只有用哭來表示他不願為你針管下的犧牲者。這些行為,在外表上,已顯出他有點注射的經驗了,他已能將針頭與事情聯結起來了。這段時期發展到十四個月,幾乎大多數的小兒,都能曉得肌肉注射的部位,而設法想把刺激推得遠遠的。他可能會蠕動,使你無法固定部位注射。所以,護理工作人員必須特別小心,必要時可約束小兒,以免注射時傷害到小兒。對十個月左右的嬰兒,給其適當而安全的約束,最好有一個人抓住嬰兒,另一人固定部位而給予注射。 嬰兒完成注射後,最好能抱抱他,搖搖他,對他輕柔細語的撫摸,這樣嬰兒才會有點舒適感,同時也開始建立信任。如果嬰兒的父母在場的話,最好讓他們的父母來擔任這項工作。因為母子是連心的,父母也在心疼子女挨扎。父母抱著嬰兒安慰他,搖搖他,可把父母自己真實的情感和無助的無奈傳給嬰兒,嬰兒亦可由父母身上得到一股慰藉的力量。 二、幼兒與注射(The toddler and the injection) 幼兒對危險事物,腦子裡根本就沒什麼概念。他不曉得什麼事情會傷害到自己,或者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肌肉注射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小儿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 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1)对懂事的孩子,应给予说明打针的必要性,让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应给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减少不良反应。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七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如有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5)注射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停留在医院观察15分钟左右。 (6)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 (7)肌注后药物引起的局部硬块,可用或艾条促其吸收 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Whereandhowtogiveinjections) 虽然国际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小儿的注射部位,但医学家一致同意,注射的部位应尽量避免触及主要的血管和神经。小儿接受肌肉注射的三大部部位是: 1.臀部(Gluteal)

2.股外侧肌(Vastuslateralis) 3.臀部和腹腔间区(Ventogluteal) 首先,婴儿的臀部很小,以少量脂肪为主,只有一小块未成长的肌肉可供注射。所以肌肉注射是很危险,因为很容易打到坐骨神经。加上婴儿如果蠢动,拳打脚踢的话,更增加危险性。所以,小儿起码要等到一岁左右开始学走路后,臀部肌肉才渐渐发育,这时才可采用肌肉注射。所以,婴儿是不适合於臀部接受肌肉注射的。 二岁以上的小孩,由於臀肌渐渐发育,且肠骨后上棘到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外侧,又无重要的血管神经分布,所以,被一般公认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注意,小儿接受注射时,最好俯卧,注射针头应保持垂直角度。 其次,我们谈到股外侧肌。股外侧肌是目前小儿科医生公认为最理想的注射部位。它是在股骨大转子到膝盖中间的肌肉,详细的说,将大腿前面纵面平分为二后,在外侧的一半再分三分,最外侧的三分之一,部为注射部位。注射时必须手指压住这个部位,垂直注入,针头不应长过一寸,才是正确的选择股四头肌的股外侧肌注射,最重要的一点是股外侧肌在小儿出生时就发育良好,且距重要的血管神经较远,所以小儿选用大腿前面中外三分之一的部位是适合的,注射部位於腿部,应限於前腿四分之一外上角,角度是45。 最后,臀部和腹腔间区的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的知识点

肌肉注射的知识点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肌肉注射的知识点 定义: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也称肌内注射。 肌肉注射的目的:1.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或静脉注射,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发生疗效时 2.用于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禁忌症:(1)注射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破溃。(2)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素等进行抗凝治疗 者。 (3)破伤风发作期、狂犬病痉挛期采用肌内注射可诱发阵发性痉挛。 (4)癫痫抽搐、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予以镇静。 注射部位选:应选择肌肉较厚,且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 最常用的部位:臀大肌,其次: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以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3)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1):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髂嵴、示指、中指间的三角区为注射区(2)操作者 将三横指(以患者手指宽度为准) 放于髂前上棘,其中示指第2 指 关节平齐髂前上棘,注射部位为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部位在大腿中段外侧,取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宽处。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 于多次注射者。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较臀部肌肉少,只能作少剂量的注射 注射时体位摆放:为使臀部肌肉松弛,注射时可取以下几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操作方便,适于各种臀肌注射。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一侧,臀部充分暴露和放松,多用于儿童。 ?仰卧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时采用,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 ?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进行臀大肌注射(除非这个孩子已经行走了至少一年的时间),因其臀部肌肉未发育完善,较薄,注射可导致 肌肉挛缩,或损伤坐骨神经。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 3.需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宜选用细长针头,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避免硬结的发生,必要时可热敷或进行理疗。 ? 4.需要两种及以上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 5.操作时嘱病人不可突然改变体位,若发生针头折断,应先稳定患者情绪,保持原位不动,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同时 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断端取出;如断端全部埋入肌肉,应速请 外科医生处理。

肌肉注射操作规程

肌肉注射操作规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肌肉注射操作规程 【目的】 1.需达到药效和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能或不宜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评估】 1.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心理状况。 2.注射部位皮肤情况、药物性质、有无过敏史。 3.环境是否清洁、舒适、安全。 【准备】 1.护士: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 2.物品准备:①上层:常规治疗盘(皮肤消毒盒、安尔碘、无菌棉签、污物杯),无菌注射盒、快速手消毒剂、注射药品、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标签、砂轮。 ②下层: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锐器盒 3.环境:安静、整洁、舒适。 4.体位: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 ①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弯曲。 ②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向一侧。 ③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和不能翻身的病人。 ④坐位: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方法】

处置、核对医嘱—→备齐用物—→查对有效期、有无破损、变质等—→写好药物标签—→手消(七步)—→正确抽吸药液—→药物标签贴于注射器—→放入治疗盒内—→将用物携至患者床旁—→核对,解释—→必要时关闭门窗,屏风遮挡—→松被尾—→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并暴露注射部位—→选择注射部位—→评估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手消(七步)—→消毒皮肤(直径>5cm)—→再次核对—→再次排气—→取一根棉签夹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之间—→右手拿起注射器—→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呈直角,快速刺入肌肉内(针头的2/3,消瘦者及小儿酌减)—→右手固定针栓,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推注药液—→注射完毕,左手以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迅速拔针—→再次核对后,注射器放于污物杯内,针头置于锐器盒内—→整理床单元,协助患者舒适卧位—→消毒双手—→交代患者注意事项,并签字记录—→携用物回治疗室按消毒隔离要求处理用物—→洗手。 【评价】 1.熟练、轻巧,操作方法规范。 2.熟悉过敏反应,疼痛休克等抢救程序。 3.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4.与患者沟通语言恰当,态度和蔼。 【理论提问】 1.肌肉注射的十字法、联线法如何定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