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一、自主学习(18分钟)认真阅读教材,包括小字、图表等,疑难问题写在“我的疑惑”处。

(一)自学教材 15分钟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西方先进的文明也随之传入我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

①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②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③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④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⑤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⑥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年在创办的《》;

⑦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年创办于

的《》。

(二)自主检测2分钟

1.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架设于19世纪的()

A.7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跪拜 D.点头

(三)我的疑惑 1分钟

二、合作探究(15分钟)先独立思考并写下答案,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选派代表班内交流展示。材料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

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

面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极大的冲击了旧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精神生活

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百度百科

材料2:生活方式、习俗朝进步文明的方向发展,这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相适应;但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1,思考促使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2,你认为应如何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从中我们可能得出什么启示?

三、当堂训练(10分钟))仔细审题,规范书写,独立完成!

1.下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

2.随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中外联系日益增多,人们的社会生活

随之发生变化。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在近代中国的是()

3.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4.19世纪末在上海,①一身穿中山装的男子②到某一照相馆拍了张照片,③接着看了场名为《定军山》的电影,④后坐火车回家了。这段描述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称呼,使用“先生”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四、自我反思(2分钟)紧扣学习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扼要说明。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密度与社会生活优教教案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用密度来鉴别物质,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特别是水的反常膨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奖牌、锥形瓶、瘪了的乒乓球、小盆、筷子、电热壶、酒精灯、自制溢水杯等。 学生准备:自制纸风车、气球、火柴、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教师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学生完成本节 课的预习任务,反 馈预习情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情境导入】大家欣赏屏幕上的两幅神奇的 图片。课件展示图片 欣赏图片

引入课题【提问】小小鲜花上放置了一个比花儿大了 那么多的一个叫做“全碳气凝胶”的固体,为 何花儿没有被压憋?可能是“全碳气凝胶” 这种物质具有什么特性的原因? 【讲述】“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 立方厘米0.16毫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 轻的材料。据介绍,“全碳气凝胶”还是吸油 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 只能吸收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有机溶剂, 而“全碳气凝胶”的吸收量可高达自身质量 的900倍。 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发现由于应用,极大的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 一,密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得十分紧 密,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中运用密度知 识解决或解答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6.4 密度与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以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引起学 生学习的兴趣,认识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 生活走向物理。) 思考、讨论 口答:可能是密度 非常小的原因。 听讲感受科技知 识在生活中的应 用。 认识密度在生活 中的重要作用,产 生积极学习的欲 望。 二、合作探究,新课讲授:(一)密度与温度 (1)温度对物体密度的影响学生活动1 一、密度与温度 【讲述】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乒乓球 不小心压瘪了,但是没有裂口,你能让它恢 复原状吗? 让一个学生讲台前示范。(课前用电热水壶 讨论,解决问题: 用热水烫。 学生演示乒乓球 放入热水中稍后 恢复原状的实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三一轮复习学案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梳理】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⑴变化趋势: ⑵男性服饰的变化:断发易服、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⑶女性服饰变化:鸦片战争后,最受欢迎的服饰是旗袍。 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国四大菜系是:鲁菜系、川菜系、粤菜系、淮扬菜系;⑵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3.西式居室建筑的变化出现于何时何地.传统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四合院 4.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②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 ②改革开发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表现:⑴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衣着朴素(主要有中山装、列宁装、人民装等)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⑵改革开放以后: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三、交通工具的更新 1.铁路的发展:最早的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是京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宝成铁路、兰新铁路、京九铁路、青藏铁路。 2.公路的发展:20世纪初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汽车。外国的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四、通讯工具的变革: 1.邮电发展历程:①1866年清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电报和电话的发展: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五、大众传媒的发展 1.代表性的报刊有哪些?这些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昭文新报》、《时务报》、国闻报》、《民报》、新华日报》等 2.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 电视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发展:改革开发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3.互联网兴起有何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重难点阐释】 1.近代社会风俗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但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参见《赢在高考》P169P173P176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 报告范本 指导老师:张建南 小组组长:王秀娟 小组组员:洪鑫张丽萍吴惠婷陈月燕吴茜娟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这三十年来,珠海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我们小组讨论时: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对红旗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工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以及红旗镇的实地调查,从而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

变化的报告。 红旗镇的新楼(实地调查):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实地调查——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组员分工任务负责: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及经验(陈月燕)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吴茜娟) 3:珠海改革开放30周年政治、经济大事件 ( 联系珠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吴惠婷) 4:负责照片的处理(张丽萍) 5:资料整理和组合,与各组员交流和反馈。 (王秀娟) 6:后期修改,负责上交作业和反馈老师的建议。 (洪鑫) 成果展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持续高速发展了30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以11%的年增长率高速度持续维持30年,中国是一个奇迹。以西方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看,会出现经济循环,中国好像打破了此经济循环的命运,一直持续发展且没有减慢的迹象。

江苏省句容市2018-201x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民族工业主要代表与近代工业;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中国 二次备课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与原因。 教学难点:近代民族企业艰难发展原因与特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发生变 化原因与特点。 二、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刺激了中国民族 企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家创办了,带动很多 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 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事业的热潮。 3.“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 中发展最快的是。 4. 阻碍因素: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和 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受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 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等著名的企业家。 5.特点:中国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落后。它 们,,,而且主要集中在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 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等沿海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革新:19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明的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的流通。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 和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风俗习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做中华民国的。强令男子, 劝禁女子;废除有损人格的,代之以简单的;取消“”的称谓,代之以“”的称呼,体现了的新风尚。 3.生活方式:人们的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势。 4.特点: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的特征。 【重难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经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据1895-1898年,新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 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他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政策。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发来的最高水平。 (1)据材料一,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动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1898年以后纱厂亏损的原因有哪些? (3)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1.“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 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6、4《密度与社会生活》课标要求: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考纲要求: 能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学习目标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会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用说明】 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认真研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解答完成所有问题。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组长做好监督检查,还要认真参阅学法指导。导学过程学法指导课堂流程: 1、情境导入约2-3min 二、明确目标约2min 三、预习导学约10min自主学习教材第120--121页并完成以下内容(自主学习时,注意双色笔的使用,已解决问题用蓝色或黑色笔写在导学案上,有疑问的用红色笔勾画,本环节时间约 10min,请注意时间的分配)知识点一:密度与温度 1、风的形成: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根据公式。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而上升(密度小于空气上升,密度

大于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2、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一般、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知识点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1、水遇冷会结成冰,的水结成冰后,体积是多少?解:1Kg 水的体积,由于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所以1Kg冰的体积为,通过比较结果,表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 2、事实表明,4℃的水密度最。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越来越;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密度越来越。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密度变。人们把水的这个特性叫做水的反常膨胀。 3、水的温度在4℃以上时,遵循热冷的规律,温度在4℃以下时,遵循热冷的规律。知识点三:密度与物质鉴别 1、一个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7dm 3、这个铅球是用铅制做的吗? 2、利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但是要准确的鉴别物质,常常要多种方法并用。例如对酒精和煤油的鉴别、冰和蜡和的鉴别,还需要通过判断它们的才能鉴别。 4、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约22min (探究实验时要抓紧时间,遇到疑难问题或发现新问题请用红色笔标注出来)

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学案

第十一课关系社会亲近社会 ——————————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制作人:李文霞审核: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字句抵制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 能力: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关系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知识:懂得社会生活的发展性和复杂性;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难点:对从众心理的正确理解和分析 三、学生课前准备 (一)搜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发面的变化。(二)预习提纲:1、为设么要参与社会生活?2、什么是从众心理?3、如何看待“从众心理”?3、如何正确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做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 四、课上探究 (一)来自生活的报告——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1、学生分组对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交流汇报。(衣食住行、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 2、过渡问题:面对美好的明天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二)合作探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1、问题探究:面对美好的明天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适应社会,发展自己。 2、生活话题:社会实践中的我们 阅读课本16页图片,完成问题树上的问题。 思考: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积极意义? (三)生活剧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从众心理 共同演绎课本剧:《小明、小乐的选择》 情景一:小明的选择。 在周六放学回家的路上,小名遇到了同学小腔: 镜头一:小明:小强,你穿得什么衣服呀?小强:现在最流行的,你也快买一件吧!镜头二:小明:你不回家,急匆匆的干什么去?小强:听说最近新开了一间网吧,我去上网玩游戏。小明:老师不是说“未成年人不准进网吧吗?”小强:现在谁不上网,再说网吧都实行“三包”——包吃、包玩、包作业。怎么样?跟我去玩吧?小明———— 镜头三:小明跟着小强去了网吧。 情景二:小乐的选择 在上学的路上,小乐看到: 镜头一:几个学生正在帮人推车; 镜头二:一个学生顺手管了正在哗哗流水的水龙头; 镜头三:一个同学正在仔细的帮助同学解决问题;镜头四:小乐面对脚低下的一块香蕉皮,轻轻的捡起,放进了路边的果皮箱里。 思考:1、上面反映了一种什么心理?如何看待这种心理? 2、你认为这两种不同的选择会给他们分别带来设麽样的后果? (四)讨论: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做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 五、反馈检测 多项选择: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做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 A: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B客观的分析原因,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C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的精神状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社会满怀热情。D 要紧随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与时俱进,又要抗拒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材料题:阅读课本18页回答问题 1、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心理? 2、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心理的? 六、课后作业: 利用节假日参与一次社区活动或者社会公益活动,写出自己的体会————————————————————————————————————————————————————————————————————————————————————————————————————————————————————————————————————

6.4《密度与社会生活》—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自学参考提纲§6.4《密度与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①了解密度的特性。 ②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③新材料的应用,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相关链接知识复习:(每小格3分,共39分) 1.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________(相同/不同)的;同种物质的 密度一般是________(相同/不同)的,其大小与质量、体积都______关。 2.因为物体一般会热_____冷_____,所以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 但固体液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较小,计算时一般可以忽略不计。同种物质的密度还会随着_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 3. 常温常压下,ρ水= ;这表示。 水结冰时,质量________、体积________、密度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4℃以上时,水正常热胀冷缩,4℃以下时,水就反常了,反而热缩冷胀,所以______℃的水密度最大。 二、阅读课文P120页第1-4段,完成以下练习:(每小格3分,共15分) 4. 不漏气的橡皮氢气球由地面上升过程中,球内气体的质量与密度的变化情况是( ) A.质量增加,密度增加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减小,密度减小D.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5.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一些奇特的性质。

如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该过程中一定不变的是( ) A. 密度 B. 温度 C. 质量 D. 内能 6. 由右图可知:ρ甲和ρ乙的大小关系是ρ甲______ρ乙, ρ甲= ,甲物质可能是。 7. 一块100cm3的冰块完全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多少? (ρ冰=0.9g/cm3)( 5分 ) 三、阅读课文P121页“密度与物质鉴别”,完成以下练习: 8. 有一种1角硬币看起来好像是铝制的。小明通过实验测得1枚这种硬币的质量是1.8g, 体积为0.6cm3,请计算说明它是铝制的吗?(ρ铝=2.7g/cm3)(6分)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概述火车、轮船、电报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演变的史实,认识到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 2.认识到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要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4.重点: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1.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 (1)交通工具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清朝晚期, 轮船 、 火车 、 汽车 等近代交通工具传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出行。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成立,标志着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开始。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唐胥 铁路建成通车。 (2)近代通讯业的发展是从 电报 开始的。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 有线电报 ,到19世纪末,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架设了电线。电报的运用,便利了信息的传递,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申报》 ,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 (2)戊戌变法期间,近代民营出版业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 商务印书馆 。1912年创办的 中华书局 是中国近代另一著名的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的图书、杂志等。 3.照相和电影事业 (1)近代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在 1844 年。20世纪初,中国的照相业有了较大发展, 上海 等大城市有很多两三层楼的照相馆。 (2) 1896年 ,电影正式传入中国,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定军山》 ,第一部故事片是 《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渔光曲》 。 4.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1)原因: 辛亥革命 后,南京临时政府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习俗变化的法令,包括 剪辫 、 禁缠足 、 变称谓 、禁烟、禁赌等。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哪些促进作用? 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还有废跪拜礼、禁止妇女缠足等,从而促进了社会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1844 1872 19世纪70年代 1881 1896 1897 1912 辛亥革命后 摄影技 术传入 创办《申报》 轮船招商 局成立 出现有 线电报 建成唐 胥铁路 电影正 式传入 中国 创立商 务印书 馆 创办中 华书局 剪发辫、 改称呼、 易服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 2.知道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的进步。 【学习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1)买衣服要凭,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2)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成为人们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的方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1)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2)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___________ 、粗细搭配, _____________ 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深入人心。 3.住:(1)住房比较________ ,室内设施简单。 (2)人均住房面积扩大,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明显改善。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1)交通条件o (2)铁路、______ 、 __________ 、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_____________ 运输网。 5.用:(1)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低。 (2)________ 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通信:(1)通信落后,人与人之间联系不便。 (2)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______________ o 二、合作探究 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随堂演练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通过学习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 3.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4.学会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学指导】 一.课前回顾: 1.计算密度的公式________;根据变形公式______,求质量; 根据变形公式____________,求体积。 2.密度的单位有________和_______,换算关系为______. 3.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阅读教材P21—24,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合作与交流: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风的形成 (1)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______,密度变_______,从而向______运动,而周围____________的气体,会从周围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风。 (2)风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气体受温度影响较大,固体和液体受温度影响较小。 2.一般的物体都是“热胀冷缩”,而水有什么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密度如何鉴别物质的种类: 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例题2:有一大型油罐,里面注满了石油,外侧标有“易燃品——严禁烟火——50m3”等字样。你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快知道这个油罐里所装石油的质量? 【课堂训练】 1、一块体积是200cm3、质量为540g的金属块,把它切掉1/3后,余下部分金属块的密度是( ) A.2.7×103kg/dm3 B.2.7g/cm3 C. 1.8 kg/m3 D. 4.05×103kg/ m3 2.啤酒放在冰箱冷冻室内,里面的啤酒结成冰后把瓶子胀破了,这是因为( ). A. 啤酒冻结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了

第15课 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导学案 ——学习与探究之三 时间:_____周星期____;_____月_____日 班别______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_ 知能导航填一填,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要了解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可以通过方法展开活动,收集资料。 3.可以通过、、、等方式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学法导读看一看,名师教你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是一节“活动与探究”课,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和体会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激发我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活动过程中,建议围绕主题收集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照片、报刊、实物等,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展示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文字、图表展览,也可以是历史小报、历史小论文,还可以是演示、讲解、多媒体画面等。 通过活动要掌握收集资料的途径、社会调查的方式、表达历史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意义;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同步导练做一做,感受历史学习的奥妙 活动主题: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镜头一:休闲随意,引领时尚潮流;恒久魅力,你我共有;拉链衫;及膝裙;宽松裤;百褶裙;针织衫……。 镜头二:生态美食;膳食革命;科学饮食;菜篮子工程、清水工程;电磁灶……。镜头三:安居工程;经济用房;浪漫家具;聚焦民生……。 镜头四:

奶奶的扇子爸爸的电风扇我的空调镜头五:文化建设推进年;移风易俗;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爱心工程;希望工程……。 探究: (1上述五幕表演,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存状态在哪些方面的变化?假如在“行”方面进行表演,请你设计一段台词。 (2)镜头四再现了祖孙三代生活的变化,请你仿照例句,表达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衣: 食: 住: 行: (3)镜头五再现了中华大地的文明之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化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堂导测练一练,感受历史在生活中的意义 一、选择题 1.青年人最流行穿绿色的军便装,还要戴上红袖章,唱毛主席语录歌的时期是() A.土地改革 B.改革开放 C.加入WTO D.文化大革命 2.新中国成立后,哪项政策没有给农村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变化?() A.土地改革运动 B.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C.人民公社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过去人们是“攒钱买房”,现在大多是“贷款买房”。这主要反映了() A.物质产品的丰富 B.居民收入的减少 C.消费行为的差异 D.消费观念的变化 4. “吃的有油、穿的有绸、还有钱来搞旅游”,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在() A.土地改革后B.改革开放后C.加入WTO后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5.下面四幅图片,能够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状况的是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难点】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探讨、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了解历史) 1、浏览本课小标题及正文,写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主要问题是: (1) (2) 2、阅读教材,请注重基本的知识点,在课本上勾画要点,并对有效信息加以提炼。 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识记历史) 知识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概况 (1)产生:世纪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 原因:后,外国人在中国开厂、采矿,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重要事迹: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走上“”道路。(3)“短暂的春天” ①时间:期间 ②原因:内因——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4)凋谢萎缩 ①时间: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②原因:民族工业除了受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③代表:出现了、卢作孚、等著名企业家。 2、特点: ①时间短暂,过程曲折;②虽然有利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③主要集中在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的大城市。 知识点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1)概况:世纪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轮船、电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2)作用:方便了,促进了,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1)背景—— 后,民国政府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2)表现

密度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主备人:史俊强 ★学习目标:1、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2、知道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3、理解和掌握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有可能相同; 4、能灵活运用ρ=m/V及其两个变形式。 自主完成一 1、物质的密度会因为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是直接改变了哪个量而使密度变化的? 2、绝大多数物质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水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 3、用密度怎样鉴别物体是由哪种物质构成的方法。 自主完成二 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正确回答出后总结: 密度是物质的,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 设问:密度既然是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它的数值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一、密度与温度 演示课本实验11.5–1纸风车实验,然后学生思考:是什么推动了风车转动的? 风的形成原因是: 1、能改变物质的密度,原因是物质的一定时,使物质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即一般物质有的性质,即在一定时,升高时,体积,密度;降低时,体积,密度。 2、气体的最显著,它的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不明显,故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北方的冬天为何要将自来水管包起来?根据前面所学的密度,查出水和冰的密度质,计算一下等质量的水和冰的体积,有什么发现?3.水的反常膨胀: 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体积,密度;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密度。 由此你能正确解释自来水管被冻裂的原因吗? 4、由水的反常膨胀知道,水的密度在℃时是最大的。我们通常说的水的密度为1×103 kg/m3 ,一般是就是该温度下的密度。 5、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三、密度与物质鉴别 设问:有一块质量为10克的奖牌,不知道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如何鉴别一下?我们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比较可靠些?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2框在社会中成长学案新人教版

在社会中成长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社会化;明确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途径。 2.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3.增进关心社会的感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人的成长是的过程。 2.亲社会行为在和中养成。 3.我们只有主动社会,积极社会,倾力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课堂助学 师生共同探讨: 探究活动一:请你谈一谈《狼孩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探究活动二:观察教材P7“探究与分享”图片,并结合实际生活探究食物、学习用品、衣服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探究活动三:观看教材P8“探究与分享”中的两幅图片。 回答:(1)这两种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吗?为什么?

(2)我们该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三、归纳总结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1.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2.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四、即学即用 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赠予等,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 ①主动关注、了解社会问题,积极建言献策②同情和关心遭遇挫折、不幸的人③对处于困境和危难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④增强忧患意识,优先考虑个人前途命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为培养亲社会行为,我们应该( ) ①主动了解社会②关注社会发展变化③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④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乱贴广告而无动于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服务冬奥会的行列,很多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做志愿者,做各种服务工作。他们的行为体现了( ) ①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大事②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亲身实践,锻炼自己③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④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阶 段性成果展示 指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过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或许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那么,三十年来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组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采访调查,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调查采访——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准备工作一: 把小组分为3个小队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⑴张云云、潘娅: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 ⑵周玥玥、夏子雯、成鹏、王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的变化 ⑶祁东格、王荣昇、周楠、朱雯: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面的变化 准备工作二: 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准备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建湖周边的乡村及城市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得到不少的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6、4密度与社会生活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 1、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学习目标 1、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2、知道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3、理解和掌握利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有可能相同; 4、能灵活运用ρ=m/V及其两个变形式。学习重点利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学习难点灵活运用ρ=m/V及其两个变形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流程备注知识链接 1、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是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测量密度是间接测量还是直接测量:__________ 2、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__________________ 3、量筒怎样正确使用? 4、测量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及步骤? 5、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有哪些?自主学习 1、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物质的密度会因为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是直接改变了哪个量而使密度变化的? 3、绝大多数物质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水的体积随温度怎样变化? 4、用密度怎样鉴别物体是由哪种物质构成的方法。合作探究 一、复习提问已知铁的密度为 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铅的密度为 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正确回答出后总结:密度是物质的,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设问:密度既然是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它的数值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二、密度与温度演示课本实验 6、4–1纸风车实验,然后学生思考:是什么推动了风车转动的?原因是: 1、风的形成: 2、能改变物质的密度,原因是物质的一定时,使物质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即一般物质有的性质,即在一定时,升高时,体积,密度。 3、气体的最显著,它的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不明显,故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设问: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北方的冬天为何要将自来水管包起来?根据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导入】 淞沪铁路通车场面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同?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中国古代的书信和公文往来、信息传递主要靠步行、舟船和马匹递送。近代以来,新式的通讯工具也传入中国,你知道是什么吗?它会给中国人带来哪些便利? 中国近代报刊 伴随着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中国近代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你知道照相机吗?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你知道电影是怎么出现的吗?早期的电影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不断改进的?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知道近代报纸是怎样在中国出现的吗?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之一是什么?早期的报纸主要刊登哪些方面的内容?报纸的出

现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有何影响?《新华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你知道它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来历吗?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如人们日常的服装、发型、礼节、称呼等,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掌握以上这许许多多的生活知识,丰富和扩大知识面。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根据本课所学,说一说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表现。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列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并附相关文字说明,在班级举行一次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的图片展览。 3.火车和轮船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型交通工具,电报、电话则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请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哪位发明家发明的。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A.促进商品的流通B.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C.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D.利于信息的传达 2.下列与上海有关的史实是() ①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拍摄③《申报》创办④商务印书馆创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填空题 请写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1.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2.近代中国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 3.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是 4.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是

历史: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鲁教版七年级上)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我们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学习难点: 加强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交通①工具: 、。 社②作用:大大加快了;极大地促进。 2.通讯①工具: 、。 会②作用:为提供了方便。 3.报刊①1872年在创办的《》。 生出版②作用:获取,了解。 ③1897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活④作用:有利的传播。 ①出现: 19世纪年代末。 的 4.照相②传入: 19世纪年代。 技术③作用:丰富了 , 也为。 变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 5.电影②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影片是《》。 化技术③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6.剪发辫:1912年, 颁布剪辫令。 7.改称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革除清朝的称呼。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所学,说一说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表现。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列表格,以巩固所学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