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高考历史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高考历史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高考历史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例1] (2018·全国卷Ⅲ)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例2] (2017·全国卷Ⅱ)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

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淡泊达观”“天资聪颖”“尊敬老师”“践行孔子的学说”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对颜回的肯定、统治者的推崇及现实的客观需要等方面回答。

[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例3] (2018·全国卷Ⅱ)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相持已近200年”可知战乱多年,人民渴望和平;根据蒙汉人民对双方互通贸易的反应可以得出双方商业互市的需求;根据三娘子的历史活动得出其个人能力与威望。第(2)问,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三娘子应持基本肯定态度,从整体到局部两个大的方面分析:整体方面可从蒙汉人民交流、维护明与蒙和平角度思考;局部方面可从促进草原地区社会进步的角度作答。

[答案] (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

社会进步。

[例4] (2017·全国卷Ⅰ)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季札的行为和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吴国”“中原诸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例5] (2017·全国卷Ⅲ)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可知,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第二小问,结合国情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与国民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从恢复国民经济、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以及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经济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时代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6] (2018·全国卷Ⅰ)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11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得出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根据材料信息“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得出积极参与拉美事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人为障碍”得出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根据“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可知,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根据材料信息“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得出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和……双方贸易迅速发展”可知是采用

了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的控制,而这种控制本质上是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

[答案] (1)不同: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例7] (2015·全国卷Ⅱ)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并联系德国政体的特点概括。第(2)问,“基本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等信息概括;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上述政策进行评析。

[答案] (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三、人物评价的常用方法

1.历史的评价

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的评价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

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的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

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四、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2.英雄与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能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

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列宁指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

5.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五、人物评价“见仁见智”的原因

1.立场不同: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时代不同: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

3.占有资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

4.分析方法不同: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

5.现实政治的需要。

6.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

[选修过关检测]

1.(2019·银川一模)材料建安十九年,刘备命诸葛亮管理蜀政。原益州牧刘璋“性宽容,无威略”,境内刑律废弛,豪强肆虐妄为,黎民怨声载道。诸葛亮厉行法治,与法正等人制定《蜀科》,“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励臣僚”。他反复强调“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坚持“赏不遗远,刑不阿贵”。马谡违反节度,造成街亭之失,他力排众议,依法将其处斩,并上《街亭自贬疏》,自请贬官三级,并将之公布于天下。诸葛亮虽责人以严,但待人以诚,对犯人家属绝不牵连。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中都护李严,恣意矫旨,贻误战机,诸葛亮上书请将其废黜流放,然其子李丰仍留丞相府为官,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自此,蜀地“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蜀书》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依法治蜀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诸葛亮依法治蜀的意义。(7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厉行法治,与法正等人制定《蜀科》,‘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励臣僚’”得出制定法律,训导官员守法;据材料“反复强调‘教令为先,诛罚为后’……马谡……他力排众议,依法将其处斩”得出法制教育和惩罚相结合;据材料“上《街亭自贬疏》,自请贬官三级”得出率先垂范,执法公正;据材料“诸葛亮虽

责人以严,但待人以诚,对犯人家属绝不牵连……诸葛亮上书请将其废黜流放,然其子李丰仍留丞相府为官,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得出严格执法,恩威并施。第(2)问,据材料“境内刑律废弛,豪强肆虐妄为,黎民怨声载道”“坚持‘赏不遗远,刑不阿贵’”得出打击豪强势力,维护法律权威;据材料“蜀地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得出营造政治清明、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秩序;由所学可知诸葛亮的改革还对蜀国国力、后世法治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1)特点:制定法律,训导官员守法;法制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率先垂范,执法公正;严格执法,恩威并施。

(2)意义:打击豪强势力,维护法律权威;营造政治清明、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增强了蜀国实力,为北伐中原奠定基础;为后世依法治国提供了借鉴。(答出三点即可)

2.(2019·南充一模)材料自汉唐以来,中国与周边各国一直存在着友好关系,到了元朝,因一度四处用兵,这种友好关系受到了损害。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外推行了睦邻政策。洪武朝的31年间,明政府先后派遣使者30次,对周边的12个国家进行了访问,取得了积极的回应,有17个国家的使者也先后多次访问中国,友好往来相当频繁。明太祖还总结了历史上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把睦邻政策写入了他所编的《皇明祖训》中……以后明朝历代皇帝大都遵守这条祖训,使得睦邻政策成为明代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实行睦邻政策的主要表现。(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睦邻政策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洪武朝的31年间……友好往来相当频繁”得出派出使者访问周边国家,外国使者也多次来访,友好往来频繁;根据“明太祖还总结了历史上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把睦邻政策写入了他所编的《皇明祖训》中……使得睦邻政策成为明代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国策”得知颁布“祖训”,确定睦邻友好政策为基本国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施朝贡政策,加强友好交往。第(2)问,结合材料从维系政治统治、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中外交往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1)派出使者访问周边国家,外国使者也多次来访,友好往来频繁;颁布“祖训”,确定睦邻友好政策为基本国策;实施朝贡政策,加强友好交往。

(2)维护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和平与稳定;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为后世睦邻友好外交提供了借鉴。

3.(2019·长治月考)材料许景澄于184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原名葵身,字竹筠。1868年,他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其从政之初,正值洋务运动勃然兴起之时,许景澄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思想,提出“尔后国家大势必重邦交”主张,并果断放弃研习八股文,

专治经世之学。在处理新疆帕米尔问题的过程中,许景澄深感中国的边疆地图十分匮乏,现有地图错漏百出,难以使用。例如清政府发来的电报中涉及的卡伦(边防哨所)方位,与现地查勘的位置居然无一符合,中国的地图上也没有明确标定出西部边疆的界限,使得外交斗争缺乏可靠的依据。在谈判期间,他又一次发挥了博闻好学的特点,广泛查阅历史资料,借鉴英、俄、法等外国地图,经过认真考订,汇编成《帕米尔说》《帕米尔图叙例》《西北边界地名考证》等。

——摘编自王残阳《许景澄:悲剧的晚清外交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许景澄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许景澄外交活动的作用。(7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1868年,他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果断放弃研习八股文,专治经世之学”得出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由材料“许景澄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思想”得出西方先进思想不断涌入;由材料“正值洋务运动勃然兴起之时”得出晚清局势变化,民族危机加剧;由材料“在处理新疆帕米尔问题的过程中,许景澄深感中国的边疆地图十分匮乏,现有地图错漏百出,难以使用”得出长期外交生涯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第(2)问,由材料“经过认真考订,汇编成《帕米尔说》《帕米尔图叙例》《西北边界地名考证》等”得出为解决边疆问题提供了依据,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也推动了近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由材料“《许景澄:悲剧的晚清外交家》”得出由于国家落后,许景澄许多外交活动的作用非常有限。

答案:(1)原因: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影响;西方先进思想不断涌入;晚清局势变化,民族危机加剧;长期外交生涯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2)评价:为解决边疆问题提供了依据,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推动了近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由于国家落后,许景澄许多外交活动的作用非常有限。

4.(2019·长沙调研)材料黄炎培认为,中国需要的民主,是“保育式的民主”。1943年9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上提出“实施宪政,还政于民”,黄闻之甚喜。他被蒋指定为11月12日成立的国防最高委员会宪政实施协进会常务委员和召集人之一(另两个召集人为王世杰、孙科)。他在工作中强调人民与政府合作、各省与中央合作、各党派彼此合作。1944年1月创办《宪政月刊》,在第二号发表《愿全国上下尽力奉行约法来练习奉行宪法》一文,主张政府先训练一批守法人员。由《宪政月刊》社出面每月召集一次文化、实业界人士及参政员参加的宪政座谈会。1944年9月以后,这种座谈会扩展为有数百人、上千人参加的讲演会,成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讲坛。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黄炎培的民主观。(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黄炎培的民主观的活动。(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实施宪政,还政于民’,黄闻之甚喜”可得出实行人民

参与的民主宪政,由“工作中强调人民与政府合作、各省与中央合作、各党派彼此合作”可得出主张人民要与政府合作,主张地方要与中央合作,根据“主张政府先训练一批守法人员”可得出强调政府人员要知法、守法等。第(2)问,根据材料“实施宪政,还政于民”得出有利于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根据材料“1944年9月以后,这种座谈会扩展为有数百人、上千人参加的讲演会,成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讲坛”可得出举办宪政座谈会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根据“1943年”“1944年”可知这些民主活动必定有利于团结国内各方政治力量一致抗日。

答案:(1)民主观:实行人民参与的民主宪政;主张人民要与政府合作;主张地方要与中央合作;强调政府人员要知法、守法。

(2)评述:黄炎培的民主观冲击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团结国内各方政治力量一致抗日;他举办宪政座谈会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5.(2019·唐山摸底) 材料《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雅弗利创作的政治学著作,1532年首次出版。《君主论》是对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变革”以及马基雅弗利本人多年从政经验的理论性总结。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基雅弗利的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它对意大利长期战争分裂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为实现意大利统一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方案。试图把但丁的统一思想与君权思想付诸实现,尽可能深入权术问题,直接向君主提出种种实行办法。

(1)根据材料,指出马基雅弗利《君主论》的主要思想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基雅弗利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1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完整地阐述了马基雅弗利的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得出建立君主专制;由材料“为实现意大利统一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方案”得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实现意大利的统一。第(2)问,由材料“1532年”“佛罗伦萨”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由材料“《君主论》是对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变革’以及马基雅弗利本人多年从政经验的理论性总结”得出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由材料“对意大利长期战争分裂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为实现意大利统一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方案”得出意大利地区的长期分裂割据。

答案:(1)建立君主专制;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意大利地区的长期分裂割据。

6.(2019·菏泽一模)材料李提摩太,英国人,1870年底到达中国,先后在山东、山西、河北传教,并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李提摩太在中国生活45年之久,对中国社会有深入了解。李提摩太传教方式类似于利玛窦,以中国士民乐于接受的方式传布新教,19世纪70年代,山西、山东正值丁戊灾荒,李提摩太多方筹措银两,积极参与赈灾活动,

提出欲救其灵魂必先救其肉体的主张。1893年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书中所宣传的“变通观”“进化论”学说,引起维新人士的兴趣。李提摩太乐于学习儒学、佛教、中国传统文学,将《西游记》《大乘起信论》等东方著作翻译成英文,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李提摩太还是山西大学的奠基人。1901年他提出用庚子赔款在山西创办大学——山西大学堂,李提摩太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完全贯彻英国教育模式,为山西培养出郑永锡、李蒙淑等技术人员,南桂馨、陈德坤等革命先烈,马俊、崔廷献等政治家。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提摩太的活动加以评价。(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从传教、赈灾、文化交流、教育、思想解放等方面分析。第(2)问,评价要结合其行为、举措上综合分析。

答案:(1)传布新教、赈济灾民、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翻译中国典籍、发展新式教育。

(2)得出传播进化思想,促进维新活动的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山西近代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2019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有答案)

2019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有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最新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期中测试1 )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 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 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 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 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8.以下不属于 ...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 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 9.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A.仁者爱人 B.和而不同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10.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回答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B. 孔子根据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释 C. 体现了孔子在处事原则上“中庸之道”的思想 D. 孔子论证了“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11.以下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人都认同奴隶制度

2018年衡水中学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8衡水中学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 专题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80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 3颗星 考点81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 1颗星 本试卷共七个主观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Ⅰ47题)(15分)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考点80 中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考点80 中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2.【来源】新课标全国Ⅲ卷2017届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 材料1816年,詹姆斯·门罗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为总统。1820年又以极大优势获连任。当政时美国和平稳定、繁荣昌盛、版图扩大,因而赢得了“和谐时代”的美名。1823年在其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对于现存的任何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获属地我们未曾干涉过而且将来也不干涉”的同时,也庄严宣告,“在已经获得,并维持自由独立情况下的美洲大陆各国,今后不得被任何欧洲列强当作将来的殖民对象”;“任何欧洲列强凡以压迫它们或以任何形式控制它们的命运而进行的干涉,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的态度和表现”。这就是人们熟知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成为美国对外,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外交的行动指南。门罗对内强调国家意识,对外大力开拓疆土,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考点80 中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门罗主义的内涵及其影响。(10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长统,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部)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仲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他主张“限夫田以断并兼,急农桑以丰委积,严禁令以防僭差,察苛刻以绝烦暴”;“政不分于外戚之家,权不入于宦竖之门”;“核才艺以叙官宜”;反对“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他认为:“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五品,和万邦,藩黎民……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至于革命之朝运,非征伐用兵则不能定期业;奸宄之成群,非严刑峻法则不能破其党。” 材料二仲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但他又认为东汉“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仲长统的主要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这一观点。(7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身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他“三岁而孤”,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耶律楚材崇尚儒学,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后人这样评价他:“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彼其所挟者,善有道矣。”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偏任武夫及色目种人之弊”。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第一贤相。 ——摘编自梁慧《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9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詹姆斯·瓦特1776年改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1784年4月,英国政府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经过无数次实验,阿克莱特于1768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次年申请了专利。1771年,他在诺丁汉郊区建了一家棉纱工厂,雇用了五千多名工人,利用自己发明的新机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总结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秦始皇 1.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1)政治上: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交流与发展。 (3)文化上:统一文字为秦小篆,促进国内文化交流;焚书坑儒,控制思想,摧残文化。 (4)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的基本疆域。 (5)交通上: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 3.历史功过 (1)功绩: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2)过失:穷奢极欲,不惜民力,制定酷刑,导致秦朝灭亡。 二、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经济逐步复苏。 (3)文化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4)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设立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

(5)对外政策上: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设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2.历史评价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也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同周边各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繁荣局面,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其治国策略对以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5)唐太宗晚年求治之心日减,骄逸之心渐萌。 三、康熙帝 1.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019届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巩固专练——卷7

经典题型巩固专练——卷7 1、据记载,为使探险更有成效,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收入的1/20,后又增至1/15。这一记载说明( ) A.西班牙最早开展了航海探险 B.航海人才受到西班牙的重视 C.良好竞争机制促使探险成功 D.新航路开辟得益于王权支持 2、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西班牙、英国、法国 B.意大利、法国、荷兰 C.英国、意大利、荷兰 D.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3、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比例是1:2,19世纪初上升为2:3,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流入城市 B.大量外来移民涌入英国 C.大批人口前往殖民地 D.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布局 4、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状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主要是因为( ) A.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需要 B.机器生产需要太量劳动力 C.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 D.受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5、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与此相关的内容有() ①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空前发展 ②产品销往各地 ③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 ④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表是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C.中国茶叶外销增长迅速 D.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下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相处。 拍摄该照片的目的是( ) A.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B.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 C.鼓舞清军对日作战的信心 D.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反思 8、阅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表中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 A.洋务运动的诱导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D.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9、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F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

专题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习题

专题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习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于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2: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中国文化史》 (1)材料1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材料3: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4: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 (2)从材料1到材料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 (3)据材料3,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 (4)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高考历史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例1] (2018·全国卷Ⅲ)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例2] (2017·全国卷Ⅱ)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____归类示例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 2011年5月 (一)文字型材料解析理解文字 1、概括归纳 (1)注意提示性文字(注解、出处及材料的开头和末尾) (2)抓住关键句、词、字。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借助标点符号及关键词划分层次。(3)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各种方式的隐含时间信息) (4)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 (5)尽量不要照抄原文 例1、阅读下列材料:(2003年高考文综) (陈启源)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源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源)亦绝不为动,共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攻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00年)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南海县志》卷21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7分) 2、评价、影响、作用: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积极和消极) 3、观点论证题型: 第一种:无需判断,直接用史实论证(如:有人说…你对此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第二种:先判断观点(正确、错误或片面),然后用史实论证 第三种:开放性试题: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论证。 第四种:陈述观点题。综合所列观点,找出合理之处,陈述自己的观点。 例2、2005年是甲午战败110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1995年4月,台湾《马关条约》百年百人访日团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上举行纪念会,认为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结合所学知识,批驳上述观点。(12分) (2)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指出“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祝贺。”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10分) 例3、(2007年高考文综)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条条都是得分法宝! 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如下图所示) 分述如下: 1事迹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 一般可分为: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1】“评价汉武帝”。线索提要: 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例2】“评价李鸿章”。线索提要: 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3】“评价孙中山”。线索提要: 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c、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e、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

2021届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巩固专练——卷1

经典题型巩固专练——卷1 1、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 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 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 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3、古代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从规范外部行为和调控内心情绪出发, 通过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据此可知礼乐制( ) A.直接为统治者而服务 B.明确等级森严的尊卑秩 序 C.通过道德教化以巩固统治 D.具有法律条文的效力 4、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 C. 颁布细密严苛的法律 D.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5、西汉初年,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举措( ) A.推行于“推恩令”颁布后 B.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C.直接导致“七国之乱” D.意在防范封国的势力壮大 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 部分由中央掌握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7、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

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九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80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1-4) 考点81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5-7) 本试卷共七个主观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10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猛(325—375年),字景略,汉族人,氐族政权前秦的著名重臣。王猛出身贫寒,愤动乱之世而隐于华山,“博学好兵书”“怀佐世之志”。前秦氐族贵胄苻坚好读经史典籍,恳请王猛出山,两人谈及兴废大事,“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苻坚即位后,王猛受到重用,官至丞相。时前秦行胡汉分治,氐汉之间、氐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王猛以“黎元应抚,夷狄应和”为基本国策,劝课农桑,兴修关中水利,汉、匈奴、鲜卑等族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在王猛的赞导下,前秦还恢复太学等各级学校,宣扬儒教,考核任用孝悌、廉直、文学之士,“宗室外戚,无才能者皆弃不用”。由是前秦大治,仓库充实,百姓丰乐,“四夷宾服,凑集关中”。376年,前秦灭前凉和代国,统一北方。前一年,王猛病逝,苻坚极其哀痛道,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摘编自贾俊菊《乱中求治——试论前秦治国贤相王猛》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猛出仕前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猛的治国之策。 2、(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高考历史六种常见综合类题型

高考历史六种常见综合类题型 六种题型 1.叙述型 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 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 的内容根据要求实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 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实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 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水平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实行分析说明。设问 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阐释的 水平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实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能够划分为单项比较 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 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实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理解。这种题型 的要求一般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能够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 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 型题。 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 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 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是……”“你的理解”等。 解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 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9·乐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宫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 解析:(1)根据材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得出,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得出,个人游历与对史学的热爱;根据材料“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可得出,对家学传统的继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2)根据材料“被下狱施以宫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可知,激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根据材料“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可知,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可知,修史的语言、核心理念为后世所推崇。 答案:(1)因素:西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儒家重史思想传承;家庭环境熏陶,掌握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史学的爱好。 (2)价值: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的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承载并激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等等。 2.(2019·蚌埠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苏轼,眉州眉山人,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得中殿试乙科。当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熙宁四年(1701年),因新法害民,苏轼上书直言其弊,获罪于改革派,于是请求出京任职。任地方官期间,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苏轼“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诗、词、书、画兼精,词风豪放,开创了词的新时代,其事迹广为传颂,后世有东坡村、东坡井、东

高中历史选修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历史选修4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秦国第34代君主 13岁即位(前247年)21岁亲政(前239年) 2、原因: 2)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3)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 4)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补充材料: 修建郑国渠 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 3、进程: 1)先灭弱韩:前230年 2)离间灭赵:前228年 3)水灌灭魏:前225年 4)王翦灭楚:前223年 5)北灭燕国:前222年 6)完胜灭齐:前221年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中央三公 地方郡县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2)、消极: 建立地主阶级对人民的专制统治 奠定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格局 2、全面统一: 1)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中国的基本疆域 2)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文化发展 3)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 4)统一驰道:——促进交通发展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分类例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分类例析 1.史料主旨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史料主旨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一般此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 [解题技巧] 史料主旨型选择题解答一般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其具体做法如下: (1)读: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 (3)联: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4)析: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2.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课本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所学以外的史实,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证历史现象的题目。这类题目具有情境新、结论新的特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型题与文字史料型选择题相似,但又有极大的不同。文字史料型选择题多是紧扣史料的主旨信息,理解史料蕴含的观点或者历史结论,而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是理解题干材料,判断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或结论,材料只是试题的依托。一般运用读、联、析三步法解答。 (1)读: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联: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 (3)析: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3.文字材料论证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文字材料论证型选择题一般是指运用史料文献、图表等材料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以此为依托,设计考查角度分析论证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

历史人物评价真题及解析

1.(2011·天津文综·13)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材料二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答案](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勤政,专权。 [解析]本题考查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秦始皇和康熙帝两个人物,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字体是小篆,空格中是皇帝二字。第(2)问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第(3)问,事件指平定三藩之乱,这使康熙养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三藩之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位帝王专权与勤政的执政风格。 2.(2010·北京文综·40)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 [答案]①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医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②著作及成就: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有重大发展,成为中医治疗学的理论经典(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解析]“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和“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这两个材料反映的是一种矛盾即日益严重的 3.(2010·江苏卷B) 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九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习题(含解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非选择题(共50分) 1.(2018江苏东台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材官(地方预备兵兵种),聚天下兵器于咸阳,铸为钟镣,罢为角抵(摔跤)。是时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兵不足用而后发谪矣。其后里门之左,一切发之,而胜、广起。 ——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一》材料二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了胜利,使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真正成为独立的州,并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取消了英王直辖殖民地和业主殖民地的政府形式,实行了民主的、科学的资产阶级共和制;……但是美国独立战争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和奴隶制问题;没有根本改变殖民时期的选举权情况。 ——摘编自张友伦《美国通史》材料三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面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故意制造事端,逼迫革命派让步。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公开出面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派进行恫吓。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多数革命党人屈服了,随后,南北双方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府,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且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同“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摘编自朱育和等《辛亥革命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说明秦始皇的功过。(2分) (2)材料二中“民主的、科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没有根本改变殖民时期的选举权情况”指的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4分) (4)上述材料中三位伟大人物对本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功绩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2.(2018江苏苏州期末)甘地的一生复杂多变,极富争议。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很少有人去想,在一个有着两亿多低教育人口的大国,将人类宗教追求转化为与法治逆向的政治诉求手段,必定包藏隐患。甘地的非暴力不仅在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在理论上也走向极端,逻辑混乱,令人困扰。一个标志就是宗教冲突绵延不断。 ——摘编自林达《重读<甘地自传>》材料二阿马蒂亚·森(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做过一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地主张每人纺纱织布的政策对当时的印度经济并无真正促进,反倒是后来生产洋布的产业普及开来,真正推动了印度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摆脱大规模的贫穷一直是印度的核心问题。而摆脱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则是另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又必须实现多种宗教和平共处,避免国家大规模分裂。 产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机器必定掌握在极少数资本权贵手里,资本扩张没有约束,民众的苦难就没有尽头。而老式纺车掌握在每个人的手里,它不但在生产土布,也在生产马克思所谓的“劳动关系”。甘地推行土布的倡导推广开来,演变成大规模的“排斥英国货”运动,有力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为以后民族独立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梁捷《反经济的甘地经济思想》完成下列要求: (1)归纳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4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