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

一、作者背景简介: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一剪梅》。复习词的文学常识。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代,流行于中唐,盛行于宋代。按照风格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李清照,字易安,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词因风格独特而被称为“易安体”。“易安体”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在这首词中可以有一些体会。后人对她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将她与另外两个在词的创作上同样取得高度成就的李姓作家,李煜、李白并称:“词家三李”。

李清照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很高成就,她前期的个人生活也是很幸福的。她的丈夫叫赵明诚,酷爱金石书画,他们夫妇志同道合,常一起唱和诗词,鉴赏书画,感情很好,他们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行,李清照非常思念丈夫,咱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表达了她的相思之情。下面咱们来看作品。

二、师范读,学生自读,提问一学生读,同学齐读。

三、上阕分析。

1、同学看注释,师问:上阕描绘了几幅画面?(什么景物?人物的行动)

按照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空间顺序和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幅画面。同学们可尝试命名:残荷图;秋凉图;泛舟图;西楼望月图。因最后一幅是想象中的虚景也可说三幅。

2、作者是如何表现她的思念之情的?

通过融情入景现她的思念之情。

提示问题:有诗评家认为“红藕香残玉簟秋”,为易安上阕佳句。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冷清、孤独、寂寞起了烘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自然界的秋意和作者心头的秋意融在了一起,愁是“离人心上秋”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和在一起了。

四、下阕分析。

问题一、下阕与上阕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下阕以直接抒情为主。

问题二、“花自飘零水自流”中两个“自”做何解释?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自然之意。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无奈。

提问三、请同学解释后几句。

明确:“两处”指作者和丈夫在两地彼此思念,表明夫妻心心相印。“才下”“却上”写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很快,而且由外表到内心,思念之情更浓烈了。

五、总结《一剪梅》的写作特点。

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之情的作品,感情细腻,手法含蓄,体现了婉约派的特点。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体现了李清照词的特点。最主要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表现方法,借对景物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词人的思想感情。(板书)板书后: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而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民族传统。我国古典诗歌评论中还把情景交融融合得好不好作为评判诗歌优劣的条件,所以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一定要重视品味景中蕴涵的情。

这首词形式整齐。先七言,后是两个四字句,这使诗歌节奏和谐。本词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这使这首诗节奏舒缓。以上特点使这首词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配乐歌唱更是优美动听。

1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一剪梅》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格调清新,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下面是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

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

一剪梅 公开课 教案

《一剪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 2、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词人炼字炼句技巧及诗歌意境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出现,中国的诗歌到唐代已经发展到了巅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独辟蹊径,创制、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抒发有了更多的空间。提到宋词,我们会想到苏轼、辛弃疾,但我们也不得不想到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她以其细腻深婉的词风给被男性话语占据的中国诗歌史带来了一份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灵气。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李清照的诗词,请大家回顾一下。(生:《如梦令》二首、《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夏日绝句》等)在这些词作中,我们发现,李清照工于造语,善于推陈出新,善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另一首婉约词作《一剪梅》,感受李清照的女儿情怀。

二、知人论世 1.知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闺中生活,风格婉转轻快,在经历了亡国丧夫之痛后,后期词作常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凄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论世: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缡(lí,古代妇女出嫁时所系的佩巾)未久,明诚即负笈(jí,书箱)远游。易安殊(很、特别)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这里看,这首词是一首闺情词,主要表达的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三、深情吟咏,感受词作的音韵美 1.请一位学生范读,教师点拨:单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应读得轻快短促,这样音韵美就更突出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齐读 问题设计:在朗读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大家想想,这首词的音韵美得益于哪些方面呢?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理解诗意,赏析意象,感受意境美 1.诗意解读,学生展示预习时根据预习修改的短文。 2.概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 明确: 词眼:闲愁——甜蜜的相思之愁 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赏析上阕 ①《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这一句“精秀绝伦”在哪里?请大家结合意象和诗歌主旨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揣摩诗人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以乐入情 1.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2.听了刚才的那首歌,同学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哀伤…… 3.是啊,在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用情至深的女子浓浓的哀伤。其实,我们曾在《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中就与她相遇过。这是一个能用一双纤弱的

细手,一樽和着泪的薄酒,一砚拌着相思的浓墨,把萦绕于笔尖的哀伤谱写成生命乐章的奇女子。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她的《一剪梅》。 二、初读感知——以声传情 1.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教师点评。 2.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大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诗眼和句子。 诗眼:愁。 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李清照为何生愁?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新婚不久,赵明诚到远方求学,李清照独自一人在家。因思念丈夫难免感到孤独寂寞。孤寂就像缀满天边的流苏,总在夜深人静时,猛然落下,撞得词人的心,一片冰凉、空濛。相思无奈,锦心无寄。寂寞,指尖绕。挥手,转身,苍凉一片。低眉,俯首,孤影自怜。正所谓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4.播放课文视频朗诵,感知愁情。 三、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一剪梅和声声慢对比鉴赏

《一剪梅》和《声声慢》对比鉴赏 首先,从不同的信息来鉴赏。《一剪梅》中有“月”,且又是“月满”,月满本该人团圆,然而却是“两处”相隔,徒增思念与幽怨;《声声慢》中无月,更烦人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了无着落;而词人苦坐感受雨空滴,这“细雨”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拖泥带水,一种凄苦之况便郁然而生。并且,从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的运用来看,“梧桐”加“细雨”本就是凄凉意境的最好表现。 其次,我们来分析相同的信息,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内涵。秋:《一剪梅》中,“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声声慢》未直接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黄花”即菊花)。不过前者之秋,只是凉秋(“红藕香残”、“轻解罗裳”),后者之秋,却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秋凉与秋冷,心凉与心冷,略一品尝,便知况味全异。独:《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其实是有着“双上兰舟”的假想的,是对共处时双双泛舟湖上的怀想,是一种温暖感的“唤回”,或者说仍有着“闲情致”的。当然,到得湖中,照见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单了;而《声声慢》中,是独“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时间(“独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雁:《一剪梅》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无回信就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声慢》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花:《一剪梅》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一剪梅教案浙江常山一中邱筱蓉 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剪梅教学案例及反思-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一剪梅》教学案例和反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李清照温婉细腻的词风。 2.在诵读中提高审美情趣,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写法。 2.背诵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以《一剪梅》mv导入,从影像资料中感知词人的忧愁。以音乐陶冶情操。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二、知人论世 (幻灯片) 知其人,学其诗。“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大为赞赏,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解读诗歌 1.老师朗诵《一剪梅》,带动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注意节奏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教案《一剪梅》李清照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宋朝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她天资过人,再加上优裕的环境和文学的熏陶,少女时代的她就气质高贵,外美如花,内美如竹。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李清照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词牌名的由来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三、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三).作品鉴赏: 1.全班一起初读, 没有预习请全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释自己先快速读下。全班齐读 同时请在读的同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先纠正字音)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是同学们刚才有读出闲愁来了么? 学习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品读诗词,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剪梅》的配乐朗诵,同时请同学们在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诵读节奏。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提醒学生读该词要注意的方法《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然后就听读。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 马文娟 教学目的: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

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什么内容? 上阙:绘景下阙:抒情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玉簟雁月花水 五、缘景明情: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一剪梅 》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 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 深情, 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剪梅 李清照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1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 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 生用情感去参与、 用心灵去体会, 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 情怀,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 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 诗词 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 鉴赏的基本能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 让 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 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 用优美的歌声和画 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意象意境,背诵全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1 / 13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 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 没有什么人生经 历,对古诗 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 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 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 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的第一阶段, 显示李清 照的画像, 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 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 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一剪梅》,同时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 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合作探究, 品析词句。第四阶段,强化诗词的背诵。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 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 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 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 有利于学生对诗 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费玉清的一曲宛转悠扬的《一剪梅》将我们陶醉在其中,其实真正陶醉我 们的是其中传递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怀愁情。轻拂中华历 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 长河中, 特立独行, 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她有“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 题解 一剪梅, 词牌名, 又名 《腊梅香》 , 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词牌格式,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 仗。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 李清照(1084——约 1155)我国文学史上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 南人,李清照工诗、词、散文
2 / 13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阳泉二中王美玲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李清照《一剪梅》三维目标教案

一剪梅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的生平,理解词的情感 2、反复朗读,在诵读中品味词中流露的孤单寂寞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板书课题)。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然后教师点评示范。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诗歌教学案例

诗歌教学案例 1 平时我经常拿你们的好作文,好的仿句在两个班进行交流,今天大家坐到一快了,希望你们都有出色的表现 2 这节课这们来共同体会一下"诗歌鉴赏中的感情互动" 3 这是一模中的诗歌鉴赏题:(1)断和复两个字看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结合诗句,谈意味;(2)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诗中却与常情相悖,什么心情? 很多同学答错了(认为:无颜面见家人,心里羞愧而"怯")错在哪?这是宋之问从泷州(广东)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湖北襄阳)时写的一首诗。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罪有应得。但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既思念家人,又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接近家乡之后,怕这这种不祥预感被证实,变成残酷现实;而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就会被打碎。因此,担心不敢问.其实这种心理感情,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再来看一首诗: 杜甫的《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内心又如何,牵挂、忧思、悬想,寸心如割

异曲同工“真”“奇”“妙”——《渡汉江》与《述怀》比较鉴赏 《渡汉江》写的是贬客归家之心事;《述怀》述的是身经丧乱之情怀,但两诗的感情之真、反接之奇、渲染之妙,可谓异曲同工. 一. 感情之“真”,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宋诗的前两句追叙谪居岭南与家人音讯断绝的情景,表达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特别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把诗人急切盼音书又怕不祥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维妙维肖。和宋诗一样,杜诗的前两句同样着力表现由战乱造成的和家人音讯断绝之久,透露出岁月难捱、乡情难捺的痛苦。后两句将诗人心中郁积的牵挂、忧思、悬想,用顿挫曲折的手法,抒写得真切动人。 二. 反接之“奇” 宋诗和杜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运用了“反接”的表现手法,所谓“反接”,看似与常情相反,实际上是表现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正常心理。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一剪梅 ,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下 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清照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 : 1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 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 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 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 这一文学 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 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 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 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 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 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 ,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 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 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 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 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 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 家一大宗矣 2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 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 《琅寰记》 说; 易安结缡末久, 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 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 《一剪梅》 是双调, 每段有四个乐句, 每句四拍, 形式上与七律相近, 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 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 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 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 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 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 教师范读 3 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 情并茂的朗读, 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 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 平声韵, 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 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 使节奏明快、 和谐、 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 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 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 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 (视觉、 嗅觉) 来表现秋的到来, 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 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教学设计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教学设计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 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一剪梅》教学案例

吟诵之中悟真情 ——听吴含荃老师《一剪梅》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题旨】 我一直认为朗读对于感悟古诗词是最有效、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作为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的朗读,让学生根据理解去朗读,这样才是行之有效的朗读,而不能是漫无目的的。通过这样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体验、感情,达到共鸣。那么怎样才能通过吟诵了解作品表达的形象、传达的情感、描绘的意境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许多老师,指引着老师去解决。温州市中职新课程培训中吴含荃老师上的公开课《一剪梅》,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中的很多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如: 1、教师在学生学习感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2、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文言文诵读,包括古诗词诵读和古代散文诵读,古诗词诵读首先要掌握诵读技巧、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触摸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意境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 1、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学会欣赏诗词的音韵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词的意象入手赏析诗词的意境美。 诗歌词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结晶。诗词的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要想两者之间达到完美的结合,必须要指导学生诵读。另外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基本知识掌握不全,但学生又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容易对内容的粗知略解产生满足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保持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对文本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充分感受李清照词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欣赏之门。 【案例描述】 通过名句填空导入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史上写情愁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次渲染气氛,在歌声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的flash,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国古代文学 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诗人,他们将诗歌推向了辉煌的巅峰阶段。于是到了宋代,文人们便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其与唐诗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便会想到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英雄人物”的豪放派代表苏轼,也会想到低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派代表柳永,而李清照,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出现更是让宋词焕发出几多温馨、清丽的色彩。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被誉为婉约派正宗的李清照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二).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 (三).作品鉴赏: 1.听歌曲《月满西楼》,同时默读词作,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愁”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