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皇姑区航空实验小学胡波

一、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15页的内容。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想象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把这节课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难点是: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尽量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展开与折叠》作为关于图形的实践活动课,本身就要求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用眼用心观察,用脑思考的基础上自己搜集与整理相关知识,教师在这里充当一个协助者,参与者,补充者的角色。因此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用魔方引入课题,既直接又吸引学生的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与折叠的相关知识。

(二)自主探究活动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该内容自身的特征,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

1、探索正方体展开图形的特征。

学生通过自己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归纳与总结正方体展开图形的相关知识: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像这样由正方体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沿正方体的7条棱剪开,可以把正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感悟:

①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正方体的六个面大小都相当)

②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剪开的方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形也不相同)

③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相对的面隔一个出现)

2、探索怎样的平面图形才能够折叠成一个正方体。

(出示微课)学习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并练习

总结归纳出判断图形是否可以折叠成一个正方体的方法:

①数:小正方形的个数(6个)

②看:小正方形的排列方式(一四一二三一二二二三三)

③想一想:在心里折一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根据探索正方体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自己动手探索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通过对正方体展开与折叠的探索中,已基本掌握了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或是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方法,也能自己归纳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所以在关于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并记录下自己整理与发现的知识点,在与同桌或是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把每一个小组发现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并在班上做交流。最后再通过同学与老师的补充,把知识点进一步完善。

知识点:①沿长方体的7条棱剪开,可以把长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②剪的方法不同,得到的长方体的展开图形也不同

③长方体的展开图形是由六个长方形组成,也可以有两个

正方形,当有两个正方形时,其它四个长方形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④相对的面隔一个出现,且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一

样。……

4.检测学生的探索情况

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练一练,检测学生关于长方体展开与折叠掌握情况。尤其是图4的判断与理由的陈述。

5.变式练习,提升思维,深层探究

由上例引发的思考:(出示3号图形)

怎样变一变使3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

点拨:摆放的规律

2.出示下图:

怎样移动两个小正方形可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这里的变式练习主要是由上例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引发的探究活动,变不能围为能围、变静为动、变特殊为一般,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在这节课的最后做这样一个延伸,主要是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指导,体现学科的价值。让学生明白,一节课结束,并不意味着知识的学习也已经结束。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是我们教师的追求。我这一节课,把黑板最大部分留给了学生作为作品展示的舞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不断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过程和创造过程带来的乐趣,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展开图能否折叠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学难点】 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剪刀,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路架桥 1.出示正方体盒子, 师: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

生: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一是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知识上的铺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定是六个面,沿着不同的棱剪开长方体或正方体,得到的平面展开图也不同;二是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二、语言激趣,导入揭题 师:正方体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特征,它还有许多奇妙之处,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的图形世界《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故意用语言来渲染神秘奇妙的图形世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探究并演示如何展开正方体1、强调方法及注意事项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将正方体盒子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如何把这个立体图形变成平面图形? 生:想一想,说一说(组内讨论)生:可以剪开。师:怎样剪最好?生:沿着棱剪。 师:能不能剪散? 生:不能剪散,剪开后是一个完整的平面图。师:我们需要剪开几条棱? 引导:相邻的2个面至少需要几条棱来连接?(1条)那么4个面、5个面、6个面呢?(5条)那么我们需要剪开(12-5)条,即(7)

最新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鲁教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的第二节课。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展开与折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有鉴于此本人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通过正方体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相互转换的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三、教学重点: 通过正方体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几何直觉。 四、教学难点: 空间观念的建立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准备以“动手操作——展示交流——合作探讨”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两方面的延伸、渗透过程中培养其空间观念。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是从四个环节来设计的。首先是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有关正方体的顶点、棱、面的概念。为下面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对应关系做好铺垫。其次是学生操作活动:先做后想;这一环节先通过一个问题:“请你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行吗?”激发学生动手活动的热情;然后将学生的不同结果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展示交流,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第一层次的操作,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定样剪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由盲目剪图到定位思考对他的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价值。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有思考价值的两个问题:1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剪的?2要将正方体沿棱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你需要剪几刀?这前一个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后一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一种理性的思考。学生答案可能有三种: (1)从剪的活动过程中得结论; (2)由于正方体共有12条棱、6个面,将其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其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即未剪开的棱)有5条,因此需要剪开7条棱。 (3)一条棱剪开后得展开图中小正方形的两条边,数一数展开图的外边线共有十四条边,故剪开了七条棱。 以上三种答案不必学生全部说出,能说多少是多少,以体现新教材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是先想后做。这一环节可看着是第二环节的逆向过程,前面是展开,这儿是折叠。这一教学环节是由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自行完成。此处之所以考虑用多媒体课件,是因为六个面组成的平面图形很多,有些是能够折叠成正方体的有的不能够。就是能够折叠的也有十一种之多,如果这些图完全由学生自制学具来进行,则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太大,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也

展开与折叠(一)教案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2.展开与折叠(一) 一、学生状况分析 “展开与折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来源:Z|xx|k.]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制作棱柱,了解棱柱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认识棱柱;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第四环节:课堂小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优质课《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优质课《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这一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教材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同时引起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在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材编写了“做一做”和“练一练”两个内容。这两个内容通过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体与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其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有效的感悟。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因为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根据平面展开图来判断是否能够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2、建立正方体或长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3、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 4、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学具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子各一个,长方形纸一张(折纸游戏),格子纸一张,作业纸,学具袋(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 课前准备游戏:

最新整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及评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及评课 稿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 (1)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4. 做一做

(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内容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

第1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及其展开与折叠-学案

知识讲解: 1、常见的几何体及其特点 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且各面都是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棱柱:上下两个面称为棱柱的底面,其它各面称为侧面,长方体是四棱柱。 3、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圆。 4、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顶点,且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5、球:由一个面围成的几何体 2、展开与折叠 (1)棱柱:如图1所示的棱柱,上底面是五边形A'B'C'D'E',下底面是五边形ABCDE,这两个五边形的大小形状都相同,这个棱柱有5个侧面,当它为直棱柱时,5个侧面都是长方 形,当它为斜棱柱时,5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桂的棱,其中相邻的两个侧面的交线都叫做棱柱的侧棱,图1中的棱柱有15条侧棱,其中有 5条侧棱,这5条侧棱的长相等,将这个棱柱展开定一个长方形(图2是图1中棱柱的侧面展 开图)反过来可以将一个长方形折叠成一个棱桂的侧面。

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三角形时,称为三棱柱,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时,称为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都是四棱柱)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五边形时,称为五棱柱(图1就是五棱柱)………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n边形时,称为n棱柱,它有2n个顶点,3n条棱,n十2个面(其中2个底面,n个侧面。)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就是圆锥的母线(即圆锥的顶点与圆锥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长,而扇形的弧长就是圆锥底面圆的周长,反过来,可以将一个扇形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 考点一:几何体类型的划分 【例题】 1、下面这些基本图形和你很熟悉,试一试在括号里写出它们的名称. ( ) ( ) ( ) ( ) ( ) (2)将这些几何体分类,并写出分类的理由. 2、下列几何体中,属于圆锥的是( ). 3、例题如图所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请写出图中含有的立体图形: 【练习】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2展开与折叠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0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展开与折叠》的第二课时。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实际与抽象的结合,对培养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及至对高中学习立体几何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的思考。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层帮教:将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并把每个小组分为组长、副组长和组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 学法: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探索、实践。通过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快带慢,兵教兵。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了解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并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2)圆柱和圆锥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建立 六、教具准备 若干个硬纸板做的正方体,剪刀,电子白板,以及每个小组提前制作的里面写有一句话的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总体构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如下教学流程:情景问题.先做后想,先想后做,归纳总结,当堂检测,分层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问题 每个小组互赠礼物——里面写有一句话的正方体,各小组当场剪开,得到一个平面图形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展开与折叠》

七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例题讲解与变式

七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例题讲解与变式知识点1: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例1 在图中,各图形都是由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接而成,它们是否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为什么? 解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随机地把六个小正方形编上数码. (1)正方形2、3、4、6可折成一个无底的正方体,但正方形1、5重合,不能折成完整的正方体; (2)正方形1、5正好可折成正方体的两底,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 (3)正方形1、3可以折成正方体的两底,所以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 (4)正方形2、3在折的过程中重合,所以不能折成正方体; (5)正方形2、3或4、5在折的过程中重合,故不能折成正方体 说明由一个正方体拆分成或展开成一个展开图时,因展开的方式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展开图.这时由展开图还原为正方体时,就要考虑是否成立,此时,成立的条件是六个小正方形在折的过程中不能有重合部分即可. 变式练习1 如图为正方体的一种平面展开图,各面都标有数字,则数字为-4的面与其对面上的数字之积是_____________. A.4 B.12 C.-4 D.0 变式练习2 如图(a),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根据图中该正方体的三种状态所显示的数字,可推出“?”处的数字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处的数字是6. 知识点2:一般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与折叠 例2 请你把几何体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用线连起来. 分析此题实质就是在让我们分别找出长方体、圆锥体、圆柱体、六棱柱体的表面的平面展开图. 解

变式练习1 观察下图,请指出哪个图是长方体表面的平面展开图. 变式练习2 哪种几何体的表面能展成如图所示的平面图形? 参考答案 1、(1)和(4)可以围成长方体. 2、(1)为五棱柱;(2)为圆柱;(3)为圆锥. 归纳:(1)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扇形;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3)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 (4)棱柱有两个相同的多边形的底面,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展开与折叠(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平面图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判断出一个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 教学难点: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对于正方体、棱柱及其相关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它们的形成仍然是个未知数,学生也急于知道,每一位学生都带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活动经验基础:初学几何,学生对学习几何的热情高涨,七年级学生保留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好强的特点,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的热情高.作为展开与折叠的第一课时,学生的操作可能不够规范.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2.能通过空间想象观察出一个平面图形通过折叠是否能成为正方体. 3.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方法 这一部分教材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发展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 对几何体外表性质的了解,是正确展开与折叠的基础,因此,复习正方体的性质主要目的是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问题1:正方体属于棱柱吗? 问题2: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有几条棱?它的棱和面与一般的棱柱有哪些不同? 教学说明 正方体,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在前面的课程里也有所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不难回答以上问题.第2个问题之所以采用比较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正方体特点的了解,同时认识到它也具备了棱柱的一般特点. 二、讲授新课 1.先操作,再思考

展开与折叠教案

展开与折叠 萧县赵庄镇路王庄小学:王昌彬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4、15页。 二、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这一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教材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同时引起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在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材编写了“练一练”。这一个内容通过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体与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其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有效的感悟。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因为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根据平面展开图来 判断是否能够折叠成正方体。 2、建立正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 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前学具准备: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形格子纸一张,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

鲁教版-数学-初一上-《展开与折叠》例题讲解与变式

展开与折叠 知识点1: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例1 在图中,各图形都是由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接而成,它们是否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为什么? 解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随机地把六个小正方形编上数码. (1)正方形2、3、4、6可折成一个无底的正方体,但正方形1、5重合,不能折成完整的正方体; (2)正方形1、5正好可折成正方体的两底,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 (3)正方形1、3可以折成正方体的两底,所以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 (4)正方形2、3在折的过程中重合,所以不能折成正方体; (5)正方形2、3或4、5在折的过程中重合,故不能折成正方体 说明由一个正方体拆分成或展开成一个展开图时,因展开的方式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展开图.这时由展开图还原为正方体时,就要考虑是否成立,此时,成立的条件是六个小正方形在折的过程中不能有重合部分即可. 变式练习1 如图为正方体的一种平面展开图,各面都标有数字,则数字为-4的面与其对面上的数字之积是_____________. A.4 B.12 C.-4 D.0 变式练习2 如图(a),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根据图中该正方体的三种状态所显示的数字,可推出“?”处的数字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处的数字是6. 知识点2:一般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与折叠 例2 请你把几何体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用线连起来. 分析此题实质就是在让我们分别找出长方体、圆锥体、圆柱体、六棱柱体的表面的平面展开图. 解

说明半圆也是扇形的一种,所以有的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就是半圆.变式练习1 观察下图,请指出哪个图是长方体表面的平面展开图. 变式练习2 哪种几何体的表面能展成如图所示的平面图形? 参考答案 1、(1)和(4)可以围成长方体. 2、(1)为五棱柱;(2)为圆柱;(3)为圆锥. 归纳:(1)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扇形;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3)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 (4)棱柱有两个相同的多边形的底面,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王成芳《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下堡中心小学王成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认知和心理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 像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正)方体的展开图。(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展开图的不唯一性,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在找相对面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充分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 1.(出示练一练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动手折叠验证。 (设计意图:把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先提取出来组织讨论,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于学生表达,三是较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感。把学生已确认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又用操作演示,体会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相机点拨1: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

(完整word版)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通用版)(含答案)

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小学五、六年级) 单选题(共12道,每道8分) 1.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把它折叠成一个正方体时,与点M重合的点是( ) A.点A和点H B.点K和点H C.点B和点H D.点B和点L 2.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把它再折回成正方体后,则下列说法:①点H与点C重合;②点D与点M、点R重合;③点B与点Q重合;④点A与点S重合.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3.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如果将它折叠成原来的正方体,那么与边LK重合的边是( )

A.AB B.FJ C.IJ D.NM 4.如图,有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下底面标有字母“M”,沿图中粗线将其剪开展成平面图形,这个平面图形是( ) A. B. C. D. 5.如图,有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下底面挖去了一个小洞,沿图中粗线将其剪开展成平面图形,这个平面图形是( ) A. B.

C. D. 6.如图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其中哪两个完全相同( ) A.(1)(2) B.(2)(3) C.(3)(4) D.(2)(4) 7.明明用如图所示的硬纸片折成了一个正方体的盒子,里面装了一瓶墨水,只凭观察,选出墨水在哪个盒子中( ) A. B. C. D. 8.将下图正方体的相邻两面各划分成九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并分别标上“○”、“×”两符号.若下列有一图形为此正方体的展开图,则此图为( )

A. B. C. D. 9.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这个正方体是( ) A. B.

C. D. 10.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这个正方体是( ) A. B. C. D. 11.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这个正方体是( ) A. B. C. D. 12.有一个正方体和四个展开的正方体表面图形,其中可以折叠成如图正方体的是( ) A. B.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北师大版

展开与折叠(二) (说课材料) 武进区湖塘实验初级中学张忠林 一、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的第四节课。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展开与折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有鉴于此本人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通过正方体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相互转换的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三、教学重点: 通过正方体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几何直觉。四、教学难点: 空间观念的建立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准备以“动手操作——展示交流——合作探讨”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两方面的延伸、渗透过程中培养其空间观念。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是从四个环节来设计的。首先是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有关正方体的顶点、棱、面的概念。为下面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对应关系做好铺垫。其次是学生操作活动:先做后想;这一环节先通过一个问题:“请你将

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行吗?”激发学生动手活动的热情;然后将学生的不同结果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展示交流,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第一层次的操作,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定样剪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由盲目剪图到定位思考对他的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价值。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有思考价值的两个问题:1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剪的?2要将正方体沿棱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你需要剪几刀?这前一个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后一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一种理性的思考。学生答案可能有三种: (1)从剪的活动过程中得结论; (2)由于正方体共有12条棱、6个面,将其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其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即未剪开的棱)有5条,因此需要剪开7条棱。 (3)一条棱剪开后得展开图中小正方形的两条边,数一数展开图的外边线共有十四条边,故剪开了七条棱。 以上三种答案不必学生全部说出,能说多少是多少,以体现新教材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是先想后做。这一环节可看着是第二环节的逆向过程,前面是展开,这儿是折叠。这一教学环节是由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自行完成。此处之所以考虑用多媒体课件,是因为六个面组成的平面图形很多,有些是能够折叠成正方体的有的不能够。就是能够折叠的也有十一种之多,如果这些图完全由学生自制学具来进行,则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太大,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具备可操作性。而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事实证明学生在这个环节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效果也非常好。当然为了更好地发挥课件的作用,教师应注意以下环节的处理: 1对于能折叠成正方体的平面图形,请说明哪两个面能成为折叠后正方体的一组对面;或者结合填数来培养空间观念:“请将数字1、2、3、4、5、6”分别填入适当的面上,使其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两面之和相等。 2对于不能折叠成正方体的平面图形,请说明如何移动正方形的位置就能够使得它变为能折叠成正方体的平面图形。 第四个环节是利用两组延伸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先做后想、先想后做两方面的操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流程清楚,有层次性,学生学习效果好。此教案曾获武进区新教材教案评比一等奖,课件在武进区新教材培训中公开展示过,获得好评。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 【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课前学生调研: 参与对象:五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机抽取10人 问题设计: ①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你有什么了解? ②给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剪开并折叠回正方体。 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刚才折叠的过程。 调研情况: 问题①:学生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顶点、面的特点。 问题②:在教师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有两个学生在剪开正方体时将图形剪散。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长。剪开正方体后再折叠回去,学生非常熟练。 问题③:两个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折叠的过程,其余的孩子需要边折边说。让学生不动手折叠,想象说出刚才折叠的过程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调研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顶点,以及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与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的不同等。这些正是组织“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小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已初步建立了空间感,但要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难度是相当大的。分析原因:其一,学生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缺乏认识上的经验,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其二,学生较难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象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其三,大多数学生无想象的习惯,存在养成习惯上的障碍等等。故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拟定加强想象、操作实践、课件演示、焦点问题讨论等方面,以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以周华健的《盒子世界》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好不好? 生:好。 播放周华健的《盒子世界》 师:同学们,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呀? 生:《盒子世界》 师:对了,歌词里说有一个盒子,很有意思。多多创意,无限惊奇。打开盒子,很多点子。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研究盒子。

教学设计(展开与折叠)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体验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 3.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和空间思维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数学的活动中获得探究过程和创造过程带来的乐趣,建立正确的学习数学的观念。 备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判断一个展开图能否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在教学中要通过操作和想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充分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师交待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操作指导。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各个面相互连接,不能剪散;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一个剪得好的长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平面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平面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大屏幕出示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同学的合作和要求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给了学生展开过程中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同是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伴合作,把同伴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 2.找规律:(看大屏幕11种图形) 师:观察11种图形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生:有六个中间是四个正方形的,两侧各有一个,但是形状不同。 生:有三个中间是三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是两个和一个。 生:有一个是中间是两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是两个。

展开与折叠练习题

展开与折叠练习题 1、小丽制作了一个如图所示的正方体礼品盒,其对面图案都相同,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可能是() A. B. C.D. 2、 能把表面依次展开成如图所示的图形的是() A.球体、圆柱、棱柱 B.球体、圆锥、棱柱 C.圆柱、圆锥、棱锥 D.圆柱、球体、棱锥 3、如图把左边的图形折叠起来围成一个正方体,应该得到右图中的() A. B. C. D. 4、下列平面图形,不能沿虚线折叠成立体图形的是()

A.B. C.D. 5、如图,把图折叠起来,它会成为下边的正方体() A.B.C.D. 6、一个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将其折叠成立方体后的立体图形是() A. B. C. D. 7、下列立体图形中,侧面展开图是扇形的是() A. B. C. D. 8、将图1围成图2的正方体,则图1中的红心“”标志所在的正方形是正方体中的()

A.面CDHE B.面BCEF C.面ABFG D.面ADHG 9、将如图所示表面带有图案的正方体沿某些棱展开后,得到的图形是() A. B. C. D. 10、以下各图均有彼此连接的六个小正方形纸片组成,其中不能折叠成一个正方体的是() A. B. C. D. 11、一个几何体的展开图如图所示,这个几何体是() A.三棱柱 B.三棱锥 C.四棱柱 D.四棱锥

12、骰子是6个面上分别写有数字1,2,3,4,5,6的小立方体,它任意两对面上所写的两个数字之和为7.将这样相同的几个骰子按照相接触的两个面上的数字的积为6摆成一个几何体,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已知图中所标注的是部分面上的数字,则“*”所代表的数是() A.2 B.4 C.5 D.6 13、下列图形中,能通过折叠围成一个三棱柱的是() A. B. C. D. 14、把如图中的三棱柱展开,所得到的展开图是() A. B.

展开与折叠评课稿

展开与折叠评课稿 这一节课总体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师生配合默契;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活动时间也较充分;教师语言精练,学生活动的成果也较多。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针对以上这个活动片段,对于如何把握一节数学课中的活动过程有几点疑惑,并提出本人的一些粗略看法,以共商讨。 1、怎样安排活动,才不至于上成手工课 课堂上人手一把剪刀,胶带纸满天飞,学生每人都忙的不亦乐乎。让人一看会认为那是手工课,而不是数学课。怎样消除这一误会呢?我认为注意以下几点①带点问题操作。数学课上的每一个活动的设置都是有目的的。上例中的活动过程,不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目的在于一是让学生主动操作寻找展开图的类型,自己亲自参与揭示知识的过程,并能用所获取的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二是通过活动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目的,并能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不止这一活动这样,其他数学活动亦然。所以不能在课上只布置一个操作任务“你们将正方体展开吧”,就没有下文显然是不行的。所以上文中提到的教师提了“展开图的形状一样吗?”“会有多少种展开图类型呢?”“怎么剪?”等问题,让学生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步骤都有目的。②操作中加点适当的指导,带点适当的总结。方法上有指导,结论上有总结。学生的思维毕竟有限,适当的点拨有利于他们思维的拓展。上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所展示的结果有不少是重复时,带领学生一起将重复的拿掉,就是结论的总结。若当时能带领学生一起发现已有的的图形的展开方法,就在不知不觉中提示了展开方法,即改变剪正方体的棱的方向、顺序,就能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③活动过程中少些不必要的操作,例如上例中的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折叠起来,这一过程只不过是让学生再次感受图形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添加粘正方体这一环节。 2、怎样把握活动时间的长短 学生是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但并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发现”。毕竟依靠一节45分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发现”知识是不现实的。其实数学活动过......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1 北师大版(新教案)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七年级《数学》(上)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从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入手,通过展开与折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上节又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对展开与折叠的实践及探究活动参与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相互关系。 、掌握正方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二)能力训练点;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教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几何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难点: 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 突破重难点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便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因成功的尝试树立起学习几何的自信心。 [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先做后想再先想后做然后归纳概括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这一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教材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同时引起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在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材编写了“做一做”和“练一练”两个内容。这两个内容通过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体与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其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有效的感悟。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因为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三、学习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根据平面展开图来判断是否能够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2、建立正方体或长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

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3、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 4、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难点:明确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五、课前学具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子各一个,格子纸一张,作业纸,学具袋(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包装盒都见过吗?大多是什么形状的呢? 2、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家里的包装盒尽量少占地方吗? 学生想办法,出主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起学生探究的需要,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为本节课探索活动的展开做铺垫。) (二)探索解决。(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展开探索,层层设疑,层层深入。) 1、教师出示正方体包装盒,并且沿着正方体一个面上的三条棱剪开,展开一个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