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 (22)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 (22)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 (22)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 (22)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23

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想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或走向理性的社会》

1.之所以出现以上材料中的思想,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进行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B.工人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D.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启蒙

2.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就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同一天下午他们打进了一家在桑尔附近的大工厂,……工人们掏毁了价值一万镑的成套机器,……他们不仅是要掏毁这几个地方的机器,他们还要准备去掏毁全英国的机器。

——摘自《兰开夏事件(当事人的通信)》3.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斗争处于什么阶段?

A.经济目标为主的自发斗争B.政治目标为主的自觉斗争

C.无斗争目标的盲目阶段 D.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指导的经济斗争

4.在认识根源方面,出现这种斗争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认识到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B.早期空想主义思想家的有力指导

C.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指导 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所以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义务,工人们似乎已经采取了这一点,因为运动已在英、德、法几国都同时活跃起来,并且同时采取了从政治上改组工人的政党的步骤。

——摘自《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5.19世纪中期,无产阶级提出了“夺权”的主张,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A.马克思主义诞生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工人阶级掌握了强大的武装

C.和平争取民主的努力证明行不通 D.国际间的无产阶级联合到达一个新的阶段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187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1848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D.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但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都失败了。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会到来,无产阶级终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到“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7.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阶级斗争的推动力量

C.革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调整 D.无产阶级的解放要靠自己的斗争

8.上图是我国为纪念国际上某一重大事件发行的一枚邮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邮票的发行时间为

A.1990年B.1991年 C.1992年 D.1993年

9.下列与邮票中所反映的事件爆发无关的是

A.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

C.临时政府的卖国行为 D.临时政府企图解除人民武装

10.上图邮票所反映的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心消灭巴黎公社,进行反扑

B.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不成熟的阶级状况

C.领导人没有和外界取得联系 D.敌众我寡

4月16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全球通史》

11.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俄国,从主观角度说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B.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有战争激化了俄国的矛盾 D.俄国的无产阶级力量强大

12.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哪些主张? ①实现和平②将土地分给农民③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④推翻临时政府,实现无产阶级专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

13.结合相应知识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①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②一战正在进行中,国内的关注焦点是前线的战况③当时俄国人民不接受苏维埃的基本主张

A.①②③B.①② C.①③D.②③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全球通史》

14.列宁的主张“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临时政府不能解决人民的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

B.“七月流血事件”使人民看到临时政府的反动性

C.人民开始接受苏维埃的主张 D.俄国在一战中的重大失利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列宁《四月提纲》

15.《四月提纲》中提到的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主要含义是

A.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B.从帝国主义战争过渡到民主革命

C.从暴力夺权过渡到和平夺权 D.从社会主义革命主张退回到民主革命的主张

16.在《四月提纲》中列宁设想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由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的?

A.用和平方式B.用暴力方式 C.用谈判方式D.用轮流执政的方式……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1917年10月23日)

17.材料中的“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是基于以下哪一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党才做出这个决定?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事件”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C.二月革命的胜利 D.《四月提纲》的发表

18.有关《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确的是

A.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B.其主要内容是决定苏俄政府退出一战

C.宣告人民委员会成立 D.正式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19.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下列哪一项措施最能得到俄国人民的支持

A.由工人对一切企业生产实行监督 B.通过《和平法令》,退出世界大战

C.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 D.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地分配给农民使用

20.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标志是由于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 B.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

21.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

A.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继续进行民主革命,巩固政权 D.进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22.建国初奠定国营经济基础的措施是

A.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C.调整私营工商业 D.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

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但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如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不受限制任其泛滥的。它将从几个方面被限制——在活动范围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在市场价格方面,在劳动条件方面。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后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23.毛泽东的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观点认识不包括以下的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以发展B.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消灭

C.其本质还是资本主义,要加以控制和监督D.要利用其合理成分以发展经济

24.据材料指出建国前夕中共对私人资本主义确定了怎样的方针?

A.利用和限制B.剥夺 C.合理调整D.赎买

1949

25.以上材料说明一个什么深层次的问题?

A.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恢复B.中国当时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C.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的存在对国营经济成形威胁D.资产阶级掌握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对抗中共刘少奇说:“剥削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不是可有可无,随人的意志就能铲除的。违背规律人为去消灭它,必然还产生新的剥削,甚或自身也将变成新的剥削者。”“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要犯错误,消灭了以后,你还要把他请回来的。”

26.建国初期党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基本好转,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什么政策?

A.进行了合理调整B.赎买 C.实行公私合营D.没收

27.之所以用这种政策,根本目的是

A.调整好公私、劳资、产销关系B.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恢复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调动其积极性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基本好转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和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2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9.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其建设任务而言,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是

A.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B.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D.发展科教与独立外交的有机统一

30.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论十大关系》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要有一个全面规划,不要一股风。这种改造分两个步聚: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在具体政策上,我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并且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发展改造结合起来,最后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自刘少奇1949年4月到天津视察工作的《天津讲话》

31.刘少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具体方式的设想最准确的理解是

A.由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向高级国家资本主义过渡 B.用赎买政策

C.走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 D.走公私合营道路

32.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前,中共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的经验,这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主要是指

A.没收官僚资本B.统一财经C.进行生产改革和民主改革D.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33.毛泽东说:“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矛盾即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能再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标志着这一矛盾基本解决的事件是什么?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C.1954年宪法的颁布 D.人民政协的召开34.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手工业者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公私合营

进入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急速转入高潮。其中北京仅用10天就完成了全市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到年底,全国私营工业企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企业人数的85%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纳入公私合营。——《走向历史的深层》

35.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 B. 对工商业资本主义改造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国际形势的恶化,无暇顾及 D.“左倾”思想的泛滥影响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就是实现自己专政的或者说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只有同农民妥协,才能拯救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材料二斯大林则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封闭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摘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特殊的过渡办法”具体指哪一经济政策?结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

(1)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长期战争造成经济崩溃;农民暴动和水兵暴动造成政治危机。

(2)材料二中斯大林的错误观点是怎样体现在实践之中的?

(2)观点:1925年联共“十四大”通过了以片面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总方针;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规定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材料三所举的事例集中地体现在苏联的哪一农业政策中?应怎样全面评价这一政策?

(3)观点:工业化的实现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政策:农业集体化。评价:暂时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条件,但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请回答:

(1)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经济结构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③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④1953-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2)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2)社会的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要矛盾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由建国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简析向社会主义过渡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3)中国共产党坚强而正确的领导;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020年高中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中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道小题1分共36分) 1. 近代后期推行平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教育家是() A.杨贤江 B.陶行知 C.徐特立 D.郭沫若 2. 四大家族是以下哪个阶级的代表:A.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C.官僚资产阶级 D.买办资产阶级 3. 近代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重要铁路是() A.京汉铁路 B.京张铁路 C.津浦铁路 D.胶济铁路 4. 下列各对应组中,哪一组是正确的( ) A.曾朴:《哀旅顺》 B.黄遵宪:《台湾行》 C.吴沃尧:《块肉余生述》 D.林纾:《孽海花》 5. 东北抗日联军中的少数民族将领是( )

A.周保中 B.杨靖宇 C.李兆麟 D.赵一曼 6.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起点在:() A.河北 B.山东 C.广东 D.上海 7.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首先提出者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鲁迅 D.胡适 8. 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设立行省,第一位巡抚是:() A.刘永福 B.刘铭传 C.冯子材 D.许寿山 9. 中华民国初期,策动西藏“独立”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俄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10.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是在(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七七”事变后 11. 中华民国元年是指( ) A.1911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0年 12. 清末发现的甲骨文为研究下列哪一朝代提供了文字依 据?(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原始社会 13. 义和团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 B.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 C.清政府的镇压 D.外国教会的欺压 14. 焚毁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侵略军是以下哪两国的联军: ( ) A.英俄 B.法俄 C.英美 D.英法 15. 孙中山在下列哪个报刊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A.《国民报》 B.《游学译编》 C.《民报》 D.《新民丛报》 16. 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太平天国进行了() A.北伐 B.西征 C.东征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讲课讲稿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 卷分析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苟锋 一 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 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最高分44 分,最低分6分 较低7、14、17、24题,其中第 7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 40人。 较好1、2、3、4、8、9、15、 18、21、22题 基础知识不够扎 实;知识的联系比 较迁移能力差,部分题分析题干时理解不到位 非选择题共40分 26题,19分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六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固,对教材知识不熟悉,不能正确分析概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 信息 27题,13分 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28题,18分 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九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 准知识点 三 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得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下分析: 一、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学生。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得也比较合理 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上。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二、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25道,总共50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30分,有个别学生成绩不好,得10-20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3、8、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三)问答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不理想的,学生失分较多,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到位。 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以及历史考试的各项技能和综合能力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①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这在选择与非选择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分析原因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认真,表述不清晰。卷面当中对题意理解不深、文字表达思维混乱不切要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及考虑问题不全面等造成丢分的现象很是普遍。如此这些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③学生答题机械不灵活。从部分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很弱,一些同学对于老师给出答案的能一字不差的作答,否则就答非所问,不切题意。这就表明学生如何抓住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应试能力亟待加以提高。 ④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欠缺。学生在如何评价历史问题上缺乏辩证的逻辑思维,只片面地抓住一个方面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也与任课教师平时教学缺乏唯物史观思想渗透有着一定的关系。 三、教学改进措施: 1、落实好基础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

2021届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历史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道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 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2.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 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 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 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4.元朝中书省常批评各地方行省官员,说他们“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这说明元代 A.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平等并立 B.中央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C.中央与地方矛盾呈现激化趋势 D.地方行省的独立性日渐增强 5.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乞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 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 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6.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可知汉代 记述出处

2017年河南中考试卷分析

2017年河南中考 试 卷 分 析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今年的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难易适中,题型稳中有变,个别题目问法灵活,体现了良好的区分度。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对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鉴赏能力等相关能力的考查。整张试卷继续努力践行着“课标”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核心理念。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中题型稳定、平和,稍有变化。其中,第5题“补写恰当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的题型,取代了去年的排序题,继2014年、2015年之后再次出现,但是难度不大,学生依据标点符号、运用“瞻前顾后”的方法即可写出答案。第6题材料题围绕传统文化,继续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较之去年,书写量增大,对于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又有了更高要求。 说明文的考查总分不变,依然是12分,但题量由去年的4个小题变成了3个小题,每题都是4分。学生答题时不仅要能准确提取信息,还要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清晰地表述。 文言文考查《小石潭记》,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很多学生说,虽然在考前没有把这篇文章当做重点来复习,但是平常的复习已经比较扎实,对于课文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的把握比较准确,所以考场上并不慌张。也有部分学生说,考前对各种押题班、押题卷不能盲目相信,还是按部就班、跟着老师扎实复习最关键。 作文部分依然延续“二选一”的模式,并且与去年一样,由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组成。半命题作文“越来越________的我”,给人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依然把“我”作为写作的核心,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很多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横线上填写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八年级历史上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崔美华 一、试卷结构: 八年级历史上册试卷共三大题,由以下两种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50分,第二题非选择题题,共计50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三、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审题. 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4、加强对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向工整、规范答题要分,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6、反复复习、当堂训练、当堂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建议:

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扬州市2017届高三历史期中测试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A.统治秩序崩溃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王室日趋衰微 D.宗法制受到冲击 2.《大明一统志》中提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当时人们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据此能够看出 A.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 B.行省制强化了地方权力 C.行省机构设置和运行的方法 D.行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3.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

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4.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 钢。”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 ③④①② B. ③②④①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③② 5.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6.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造成这一转折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兴办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水师,在近代中国海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福建马尾船厂曾因船政大臣沈葆桢的瞎指挥而造出了一批商船不像商船、兵船不像兵船的“怪船”,在实际海战中,这些船只“被敌炮轰、洞穿,至十一船同时漂没”。材料直接反映了 A.晚清政府统治黑暗 B.封建管理体系落后 C.中国封建制度腐朽 D.中国官员思想保守 8.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报告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 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4分 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分 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

初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1、题型结构 这套试卷在题型上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按照考试要求,历史试卷总分为70分,选择题15个,每小题2分,共30分,非选择题共40分,由判断改错和材料阅读两部分组成,其中判断改错6分,四道材料分析题34分。 2、考查内容 本套试卷主要考察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即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内容。 3、试卷特点 (1)、突出基础 本套试卷增加了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的大部分和判断改错题主要针对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问题直白,易于回答。从材料分析题来看,所选历史事件都是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分别考查了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 (2)、难易适中 从试卷整体上来看本套试卷难易程度适中,突出重点历史知识,很少有偏题,与中考题型及难易程度相当。 (3)、注重学以致用 新课改以来,历史学科的试题一反过去的面貌,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的结合,注重了学以致用,注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本套试卷充分的体现了现在历史命题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当中。材料分析题构成了非选择题的主体部分,他侧重于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程度的考查,一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套试卷的材料分析题其难度是不断递增的,尤其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如果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掌握不够,根本无法做出判读和回答。二、答题情况 从整个历史考试情况来看,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从得分率上来看,得分率较高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知识的记忆,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失分较多的是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基础上的提高与扩展,主要是材料分析题。从本次考试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他们在做题的时候不审题,做选择题时不能全面去权衡选项,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后就盲目下结论,导致失分。对主观题做总结的时候草草行事,思路不完整,总结不全面,以完成试卷为目的,结果成绩可想而知。 三、教学启示 1、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在总分值中占得比例最大,同时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

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3.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4.《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言论 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 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5.《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6.《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

2017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文综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试题评析(一) 合肥七中程静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政治试题注重基础、导向明确,很好地发挥了高考选拔人才和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能和作用。整份试卷命题取材丰富,考查有新意,时代特征鲜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试题考点分布均衡,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具体来说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试题结构稳中有变,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今年文综全国I卷的政治选择题仍然是12题至23题,共12道。非选择题结构有所变动,题号由以往38题2小题和39题3小题调整为:38题考查经济生活(14分);39题考查政治生活(12分);40题第1小题考查文化生活(10分),第2小题考查生活与哲学(12分),第3小题开放性试题“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试题结构编排有所更新,但考查范围和分值依然保持原有模式。 试卷回避“偏”“繁”“旧”知识点,坚持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与考试范围的规范性相结合。突出主干知识考查,但又不失考查深度。试卷集中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体现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高度关注。例如,没有出现令大多考生焦虑的计算题,考查了曲线题,但要求学生对互补品和需求曲线的相关知识综合掌握。

二、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优势。 试卷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育德”和“增智”的彼此交融,塑造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出解释为背景,请学生分析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的原因及其意义。本题通过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国家意识,学科特色得到鲜明体现。 试卷还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生动的案例把传统文化具体化,引导考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如:19题以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设置情境考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40题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背景,让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些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果,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试题中还隐含众多的公平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主流价值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贯彻高考改革理念,深化学科能力考查。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精选题材构建问题情境,强化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学科素养的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XX年:石门六中杨敏 一、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20XX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6、27、34、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20XX年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XX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

历史试卷分析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从总体上说试卷难易适中,目的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并掌握所学知识,为中考打下基础。题目基本上包含了课标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且在基本知识的基础有所提高。在试卷题目中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符合八年级学生知识结构,达到了测试目的。同时结合热点,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这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思考 在本次考试学生分数中,最高分45分,最低分12分;成绩一般,但是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现在就对在考试过程中比较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 1、选择题部分:最高的满分,最低的只有8分,这现象说明知识掌握的程度相差悬殊,失分最多的是第13、14、15题,涉及到对基础知识的整合与理解,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选择题所考查的基本上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这说明学生对课本知识重视不够,得分率不理想。 2、材料分析题部分:第24题读图明史,由于学生没有仔细的审阅材料中的图片,以致把南昌起义与武昌起义混淆,出现了丢分现象。第25题的中日关系永远是命题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记忆上的欠缺从而出现了不少的丢分。第25题的材料虽然没有见过,但是答案就在材料中,学生们往往不仔细看材料,使得本题总体得分不高。 从试卷中还可看出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审题不清,有的学生不明题意,不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较低,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的解答方面。 三、改进措施

1、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八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通过这次考试我们不难发现,它不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放松了要求,恰恰相反,它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它对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的有力推动,尽管在具体把握上尚有欠缺之处,但这种思路和试卷内容本身已给了我们足够的暗示或指导。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跟上中考改革的步伐,不但要从师资上加强历史教学队伍,更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教学,从模式上探索历史教学。 2、初中历史教学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概念及历史素养。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但有一个误区必须要避免:即由中招开卷考试可能带来的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能力的问题。 3、还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语文以及政治常识初步的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中考中处处体现学科之间的渗透,八年级的学生应该早做准备。 4、另外今后教学中大家要格外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切记不要“眼高手低”,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形成认真的习惯,书写规范;转变思想,抓基础,严要求等。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真题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 马克思在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时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 . 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C . 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D . 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2. 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嫡长子继承制排除在王位继承以外的众王子弟,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力,更得到一般宗族子弟绝不会出现的各种政治特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 强化了王室间的血缘纽带 B . 推动了王室宗族迅速分化 C . 有效缓和了各诸侯国矛盾 D . 实现了地方对中央的拱卫 3. 1938年,布哈林(当时任共产国际技委会主席)在中共六大上说,红军应该“分散到各个地力经相当的时间,再转一个地方,到这个地力在一些时间。杀一杀土豪劣绅,吃一吃饭,喝一喝鸡汤,再到另一个地方,照样杀土豪吃鸡,过了相当时向再前进”这说明布哈林() A . 要求重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 B . 指明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C . 认识到动员农民阶级力量的重要性 D . 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都曾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

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这种差异() A . 是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 B . 促使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 C . 保障了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 D . 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加广泛 5.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外事裁判官,裁判官审案时从罗马古老的“信义”观念出发,认为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出于善意的行为都应该且能够得到保护,确立并认可了一系列新的契约法律关系。罗马法的这一发展() A . 树立了各民族间的交易法则 B .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 . 说明当时民族矛盾日渐消失 D . 对私产作出了合法保护 6. 15世纪末16世纪初,罗马教会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到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成为教会榨取最严重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 . 德意志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 . 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C . 德意志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D . 德意志缺乏统一的中央集权 7. “延安县中四乡在进行普选运动时,在两个村里,有个别群众提出一个地主当乡长,因他识字。当时该乡的群众知道他表现不好,都不愿选举他。大家主张要选能代表群众利益的人当乡长,不要以识字多少为原则。结果地主落了选。”材料所述现象() A . 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B . 反映出地主不受农民欢迎 C . 反映当地群众已经有了民主的意识 D . 证明延安实行了普选的民主选举制度 8. 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国共产党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国共产党驻共产

2018年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精品范文】

2018年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8年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31.(1)试题分析 (一)试题评价 本题组是31题材料分析题的第(1)问,以初中生小奇一家致富为材料,设问为“结合材料,分析小奇家致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值为2分。本题主要考查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发展的知识,答案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从国家政策、个人努力、家乡资源三个角度组织语言回答,学生只要答到两个不同角度即可满分,试题难度适中。材料里也透露了部分答案的信息,如“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小奇家乡有自然风景优美,人文历史浓厚,学生通过审查材料也能获得答案信息,所以本题的设计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分析能力,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二)得分情况分析 本题总分2分,最高得分2分,最低得分0分,平均分1.5分,得分率75%,总体得分较好。

(三)学生答题常见错误 1、部分学生试卷留空白,或者书写差,字迹潦草看不清。 2、角度不全面,国家政策、个人努力、家乡资源三个角度只回答其中一个角度。 3、没有结合材料审题、答题,写的答案泛泛而谈,假大空,没有结合材料信息谈小奇家致富的主要原因。 (四)错误成因分析 1、考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不高,对材料不重视,只看设问不看背景材料,不会从材料中筛选关键词,利用材料透露的信息组织答案,所写答案没有针对性。 2、部分考生语言组织能力不强,表达不完整,只写几个字,马虎应对;或者表达不简洁,直接抄材料不归纳,答案指向性不明,导致写了很多分数也不高。 (五)教学意见和建议

1、提高学生针对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题语言的能力,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结合材料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多角度、多角度、有针对性答题的能力。 2、针对不同设问,规范答题格式,培养学生材料和考点相结合的答题习惯,避免空谈材料或者长篇大论堆积考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和答题规范。 31(2)小结 一、试题评价 本小题设问为:“如果你是小奇,用哪些理由说服父母选择这套方案?” 主要考查国情部分的核心知识点:“节能”“生态”“智能”,还有心理、道德、法律部分的“个性”“安全”“娱乐”,材料涉及网络、扶贫、乡村振兴、智能家居,范围涉及广泛,综合性强,要求紧扣材料,运用基础知识,具体化,材料化,知识化。

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总分100分 王珊珊 文综合卷中历史总分为100分,题型分为客观题(历史选择题)、主观题(历史材料题)、选做题。其中客观题共12道,每道题4分,共48分。包括选做题在内的主观题共3道,平均每道题20左右分,共52分。 知识分布: 各小题分析 选择题 1题、正答率100,2题、正答率93,3题、正答率96.5,4题、正答率80.7,考生在“殿试”的首创与成为定制的记忆上存在着问题。5题、正答率94.7,6题、正答率82.5,部分考生没有注意到资本主义扩张不同阶段的特征及鸦片战争发生时资本主义所处的阶段。7题、正答率80.7,考生的失误在于将列强取得在北京驻兵权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混淆了。8题、正答率96.5,9题、正答率100,10题、正答率87.7,11题、正答率71.9,错选项集中在B,错误在于不能通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结合当时的情景来理解实质问题。12题、正答率94.7,13题、正答率59.6,这是抽样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错误的原因在于:一、学生对“粮票、布票、油票”这些历史事物缺乏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二、不能很好利用选择题的特点排除其中的不符合要求的选择项。14题、正答率91.2,15题、正答率84.2,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铁路建设成就比较容易混淆,考生的失误在于记忆不牢。16题、正答率94.7,17题、正答率93,18题、正答率100,19题、正答率96.5,20题、正答率93,21题、正答率94.7,22题、正答率100,23题、正答率96.5。 材料题 24题、本题得分比较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第1问中,对材料一的理解,错误主要是将书本上孔子“仁”的思想当成答案,而没有更好地关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对材料二的理解基本无误。 [2]第2问考生均能写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巩固统一局面方面的进步意义,却容易忽略了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内容。 [3]第3问只要关注了材料,前面一问基本能得分,但对“正君心”的理解存在的很大问题,主要是不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理解“君”的含义,错误理解成“君子”。 [4]第4问考生通过回忆教材相关内容能写出三位思想家的不少内容来,但有些考生没有注意到“具有时代特色”的关键字眼,因此,写出了一些如王夫之的“辩证观”等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垣曲初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7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解析题、问题探究四类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试题适中。但是考试内容期中前的占的多,期中后学的知识考的太少。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十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十个班优生率和及格率差距都较大,306班和309班退步了,需要进一步抓紧。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材料解析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工整、不规范。字很难认,

字的大小不一。 (2)概念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不同概念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如:把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混淆。 (3)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4)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方方面面的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 (22)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23 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想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或走向理性的社会》 1.之所以出现以上材料中的思想,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进行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B.工人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D.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启蒙 2.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就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同一天下午他们打进了一家在桑尔附近的大工厂,……工人们掏毁了价值一万镑的成套机器,……他们不仅是要掏毁这几个地方的机器,他们还要准备去掏毁全英国的机器。 ——摘自《兰开夏事件(当事人的通信)》3.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斗争处于什么阶段? A.经济目标为主的自发斗争B.政治目标为主的自觉斗争 C.无斗争目标的盲目阶段 D.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指导的经济斗争 4.在认识根源方面,出现这种斗争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认识到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B.早期空想主义思想家的有力指导 C.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指导 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所以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义务,工人们似乎已经采取了这一点,因为运动已在英、德、法几国都同时活跃起来,并且同时采取了从政治上改组工人的政党的步骤。 ——摘自《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5.19世纪中期,无产阶级提出了“夺权”的主张,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A.马克思主义诞生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工人阶级掌握了强大的武装 C.和平争取民主的努力证明行不通 D.国际间的无产阶级联合到达一个新的阶段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187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1848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D.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但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都失败了。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会到来,无产阶级终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到“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7.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阶级斗争的推动力量 C.革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调整 D.无产阶级的解放要靠自己的斗争 8.上图是我国为纪念国际上某一重大事件发行的一枚邮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邮票的发行时间为 A.1990年B.1991年 C.1992年 D.1993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