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

目前,国内已有的核废料处置、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新建设施的选址则在地方政府不情愿接受和运营权属不清的

夹击下陷入僵局。(何籽/图)专题按:在核电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核废料处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期南方周末将通过多方采访,披露中国中低放废物处置场选址悬而不决的隐情,中法乏燃料后处理大单谈判的台前幕后,独家探访甘肃北山核废料处置库预选场,还原当下中国核废料处理现状。中低放固体废物暂存库超期服役,面临库满大限,中低放废物处置场选址长年悬置,高放废物处置场遥遥无期,中国的核废料正面临“无处安放”的尴尬境地。由于我国中低

放固体废物处置场的选址地并不一定是核电站最集中的地区,处置场所在地的政府只有义务没有利益,导致区域处置陷入死局。秦山库满距离秦山一期——中国第一座300兆瓦商用核电机组投运整整23年后,计划中的华东中低放废物

处置场仍选址未定。其间,秦山核电站已成为有7座在运、2座在建、总装机容量6000兆瓦的大核电基地。中国在运

核电机组达19座、在建核电机组29座、拥有六大核电基地(秦山、大亚湾、田湾、宁德、红河沿、阳江)。相比于核

电站的数目,已有的核废料处置、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新建设施的选址则在地方政府不情愿接受和运营权属不清的夹

击下陷入僵局。根据2000年初秦山核电联营公司的一项测算,2015年是秦山核电站中低放固体废物暂存库满容的“大限”,年产中低放固体废物逾1000立方米。而2010年来自环保部核与辐射中心的数据,则把库满时间提前到了2012年。对于核电站而言,暂存库满容是致命打击。一旦没有足够的空间安置放射性废物,机组只能停运。更要命的问题是,数年累计,国内核电站的废物暂存库患上了超期服役和库满为患两大顽疾。核废料按放射性活度及危害大小,分为高、中、低三种。我国对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分类处置,即中低放固体废物实行区域近地表处置,而高放固体废物与α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集中的深层地质处置。根据世界核学会的数据,核废料中97%是中低放废物,只有3%是高放废物。核电站用过的乏燃料(Spent fuel)以及乏燃料后处理(Reprocessing)后产生的固体废液,都属于高放核废料,而核电站的处理污染设备、检测设备、运行时的水化系统、交换树脂、废水和劳保用品等,则属于中低放废物。乏核燃料是经受过辐射照射、使用过的核燃料,通常由核电站的核反应堆产生。这些生僻的概念其实并不复杂。对于核电站而言,中低放废物固化后的第一站,是核电站内部的废物暂存库,装入密闭金属桶暂存5年后,这些废物要转运到处置场,按照300年安全无虞的要求,被埋入100到300米的地下,再加上重重工程屏障。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研究员王显德

解释,按照1992年国务院《关于我国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环境政策》(以下简称“45号文”)的规定,中低放固体废物只能在暂存库中贮存5年,除了库容,安全是头号考虑,因为“时间越长,金属容器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而45号文同时规定了核电站不允许新建暂存库,避免暂存库变相成为永久贮存地,引起更大的安全风险。相比暂存库遇到的困境,国内的中低放废物处置场更是步履维艰。1996年中国核电装机只有两千多兆瓦时,当时计划的中低放废物处置场有4个,然而历经近二十年,迄今建成使用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甘肃玉门中核404厂内的西北处置场,另一个是广东大亚湾电站区域内的北龙处置场。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位于四川飞凤山的西南处置场已取得建造许可证,正由中核清原环境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清原公司”)建造。清原公司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核)直属子公司。就流程而言,核电站乏燃料卸出后,也要先存放在电站内的专门水池中冷却、降低辐射。不同的是,由于乏燃料中仍有部分未燃烧的铀和钚,我国同法国、日本等国选择对乏燃料进行后处理,可用的核素返回核电站,而后处理产生的高放废物,则要运至高放废物处置场,按照1万年不出问题的标准“入土为安”。深层地质处置场是高放废物的最终归宿。我国唯一一个已经选址确定的高放废物处置场在甘肃北山,按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长期研发规划指南(讨论

稿)》,北山处置场到2050年才能建成投运(具体参见辅文《寻找“恶魔墓地”》)。“谁都不想要厕所”核电站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与装机容量和管理水平两大因素直接相关。秦山核电站起步早,也最早感受到废物压力。早至1990年代,秦山

核电站所在的地区就被列为意向中的华东处置场所在地。在华东处置场的选址上,数十年来,秦山核电基地隶属的中核下属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也做了场址调查报

告和规划建议书,华东处置场的选址论证会也开了好几次。2008年前后,国防科工局(委)牵头编制了中低水平放射

性固体废物选址规划,环保部(总局)也对该规划做了环境影响评价。但该规划迄今尚未上报至国务院。国防科工局的相关人士解释,这是因为国务院办公厅有规定,达不成一致意见的上报件不予受理。国防科工局是工信部管理的国家局,其前身是国防科工委。2011年颁布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处置场的建设要征求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的意见,而浙江不愿承担区域性的处置任务,接收临近省份的中低放核废料。来自国防科工局、国家核安全局和数位参与规划的专家都将华东选址的主要阻碍因素指向浙江省。不止浙江,不接收外省废物,已经成了各区域处置场所在省政府建场的前提条件。目前进展顺利的西南处置场,跟西北处置场所在的404厂类似,由于其场址821厂本就是用了几十年的军工基地,所以选址时避免了其他各地的巨大争议。但据王显德

了解,四川省只同意接受省内核设施产生的中低放废物。不止如此,被认为接受中低放废物最不计较的西北处置场也遇到问题——甘肃环保部门提出环境补偿费要求。清原公司原总经理孙东辉记得,环保部曾批复秦山核电站一次性转运中低放废物至西北。不同于军工废物的处置由国家财政出钱,甘肃方面认为核电站靠发电盈利,没理由完全由国家埋单处理其“垃圾”。考虑到后续需求,早在四五年前,中广核就计

划在北龙处置场之外,在粤北韶关另建新的处置场,但因当地政府反对未见进展。中电投在山东的选址工作更是遥遥无期。孙东辉把这种抢着上核电项目但坚决不要处置场的心态,形容为“谁都不想要厕所”。王显德曾被山东省邀请参加城市

废物库建设的相关论证。城市废物库每省都有,主要接受实验室、医院等的放射源,放射性强度和危险性远低于核废料,“山东省有关方面甚至连这个库都不想建在省内,更不要说中低放废物处置库。”遗憾的是,废物不等人。随着大亚湾、秦山和田湾核电基地19台核电机组运行时间的累积,中低放

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积累量与各基地暂存库的库容矛盾日

益凸显。来自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核电厂低、中放射性废物存量已经有

约1万立方米。若每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每年产生废物包体积按50~60立方米计算,对比中国目前在运、在建的核电

装机容量,以及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目标,未来几年内

核电站产生的中低放废物将是一个巨量数字。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研究者提醒,超期贮存对设施运行和环境都是安全隐患,未来可能引发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面对如此

境况,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三司的马成辉在一篇文章中,对中低放废物区域处置政策二十年来的遭遇总结了八个字:举步维艰,难见实效。处置困局引发浙江省政府对华东处置场强烈反对的根源,来自我国对中低放固体废物实行的区域处置原则。区域处置的设想始于1980年代。按照当时核电

设施的分布,处置场选址也相应集中在华南、华东、西北及西南等地区。1992年的45号文确定了该原则,200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放射性

污染防治法》)延续这一原则。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

位人士一致认为,由于处置场的选址地并不一定是核电站最集中的地区,处置场所在地只有义务没有利益,导致区域处置陷入死局。事实上,目前没有任何法规要求各地核电发展要与废物处置场建设挂钩,地方政府对于看似只有麻烦不见好处的处置场缺乏意愿,而核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也缺乏有力的政策工具破解僵局。这已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地方政府反对,导致处置规划无法出台。而没有规划就选址建场,又违反《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12号)的规定。上世纪80年代,孙东辉就已在秦山选址,几

十年过去了,秦山的选址仍悬而未决。核电集团对处置场权

属的争夺、对“他人控制自己厕所”的担忧,又让处置场的进展雪上加霜。位于玉门的西北处置场带有明显的中核色彩。而北龙处置场的身世复杂,最初的建造许可证由中核拥有,而实际建造资金是中广核所出,建成后两大核电集团开始了马拉松式的管理权之争,迄今权属不明。45号文件颁布时,当时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核总)承担核工业部分行业主管部门的政府职能,因此45号文明确要求中核总“负责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区域性处置场的选址、建造和运营”。中核总是在1988年由核工业部改组而成。在此背景下,中核总相继启动了中、低放废物西北处置场、北龙处置场的建设,组建了清原公司来具体负责。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中核总的政府职能剥离。在原中核总基础上,中核以及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得以成立。而因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而崛起的中广核,在核电产业的各个链条上,与中核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之势。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45号文赋予原中核总的“区域处置场选址、建造和运营职责”没有完全被后来的中核继承下来,受到中广核的严峻挑战。北龙处置场的权属问题,正是争夺的体现。到了2011年,《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虽然延续了一直以来的区域处置政策,但对“设立专门从事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单位”设定了许可证制度。这一许可证制度与45号文件指定一家公司独家经营的要求有冲突。马成辉评价这种表现为,“废物产生的单

位游离其外,因此废物产生的单位一般采取不积极、不主动、静候国家安排的态度。”中广核相关人士表示,“处置本身不成问题,难题在于怎么收费。”与后处理和高放废物的处置费用从核电电价中抽取部分资金建立专门基金不同,对于中低放废物的收贮费用标准、钱从何处来,至今没有明文规定。2006年前后,当时的国防科工委联合环境保护部曾一度研究成立国家持有一定股比、相关企业参加的国家放射性废物管理公司,负责处置场的选址、建设、运营、关闭及监护等管理工作,承担废物处置的最终安全责任。由于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都没有明确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的责任主体,最终在“谁来控股”的问题上相持不下,国防科工局相关人士说,这一动议“暂时搁置”。为了打破僵局,目前国防科工局和环保部核安全局有意让核电项目上马与废物处置场建设挂钩。即想上项目,就必须接受处置场。对核电公司而言,已开始自谋出路。目前中核控股50%的辽宁徐大堡核电站已购置数百亩处置场用地。在王显德看来,在区域处置场迟迟不能开建的情况下,核电公司自建处置场也是一个“解扣”的选择。据悉,中核、中广核和中电投等也都在各自寻找可选的场址。网络编辑: zero 责任编辑: 曹海东助理编辑袁端端实习生李雅娟唐悦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中

1.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中,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这一点。李认真地倾听每一个 人的问题,生怕没有回答清楚,约好了用普通话采访,李就一直用普通话,虽然潮州话对他来说更自如。李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听问题时,专注如小学生;回答时,一定会看着对方。李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名片,但轮到摄影师时,名片派完了。让人意外的是,采访进行到一半,李突然向远处的助手要了一张,补给了摄影师。他的举动是如此自然。 2.李嘉诚不希望别人称呼他为老板,他更愿意以“领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板 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的地位,这可能是上天的缘分或凭着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就比较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李曾这样自我解答:“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3.与重视定坐标一样,李嘉诚对细节也很重视。 4.据李嘉诚的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诚的英文并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如何 用那么蹩脚的英文去说服别人,对李嘉诚是个很大的挑战。最终,他想出了一条最有说服力的理由——货真价实,“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价格,而且,我永远是这个价钱。”“李嘉诚就这么找到了一个词典,就这么应付世界了。”这位友人说,李的这种原则,几乎贯穿始终——做人也是一样。 5.和李嘉诚同时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难处理的政商关系上,但李却从未因此而烦 恼。“他对官员的态度也是始终如一,无论遇到什么事,别人都知道,李嘉诚会怎么反应,所以,也不会为难他。”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则,这让他在政界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处理政商关系上,李曾给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讲真话、做实事、有贡献。“政治和经济,根本上是手和脚的关系,假如两者背道而驰,是很难处理的。”李嘉诚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门来,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则是“不参与政治,但关心政治”。 6.李嘉诚不喜好交际,在一些朋友看来,他很闷,有时还有点不合时宜。这位友人给南方 周末记者举了个例子,一次,一个官员在李嘉诚面前夸耀他们投了多少钱搞环保,李突然来一句,“不浪费就是最大的环保”,差点没把人噎死。

南周摘录

南方周末转载 一个文明共同体的建成,需要一个沟通良好的平台,让弱势者也能有效发声 2012年3月23日,浙江嘉兴电视台在《今朝多看点》节目中采访了一些市民,询问他们对最近油价上涨的看法。一位男子面对镜头说:我能说脏话吗?记者问:你比较愤怒是吧?男子说:不能吗?那我就没话好说了。此段视频被传至网上,引发一场大面积争论。视频中的男子亦被网友幽默地称为“愤怒哥”。“愤怒哥”因何而愤怒?是因为油价上涨吗?油价上涨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有话可以好好说呀,何至于非用“脏话”来表达愤怒?所谓“脏话”,无非是与生殖器有关的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说脏话?往往是在对方不讲理或没道理好讲的时候,再或者就是双方实力悬殊,打不过就骂。“脏话”成为弱者的武器。“愤怒哥”之所以愤怒,也许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讲道理之不可能,只有一句喷薄而出的脏话,才能表达他此刻的不满和愤怒吧。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讲脏话”,因为“脏”字本身就带有道德规约性。但在日常生活里,脏话依然是满天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出生于罗马尼亚的作家赫塔·米勒发现,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环境的压制之下,那么这些经历就会逐渐改变我们,人们会慢慢变得习惯,把极端状况变成一种虚假的常态。

表现在日常生活里,往往就是语言的粗鄙化,行为的流氓化。比如米勒就发现,处于贫瘠状态的人们特别习惯于随地吐痰,这些绿色的痰迹与城市的贫瘠几乎密不可分,没有人会觉得恶心。“在一个把冻在一起的泛着蓝光的红色鸡头和鸡爪子当肉吃、蟑螂在食品店中爬来爬去、老鼠在住宅区前的垃圾桶中窜来窜去的国家,谁还会觉得人行道上的痰迹恶心呢?恶心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令人恶心的事太多了,人们已经麻木了。”还有,人们会毫无顾忌地顺从自己的身体,做身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她发现很多罗马尼亚男人走路时习惯于搔自己的阴囊,“这个动作已经如此平常,以致它成了男人行为举止的组成部分”。就像pula这个词(相当于德语中的“屌”),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挂在嘴上,遇到任何一件令人不快的小事,都可以pula 一下。但这些词在官方媒介中是不允许出现的,它们只存在于日常生活里。“我一直妒忌罗马尼亚语的生动性,”米勒说,“如果我骂人,就一定用罗马尼亚语,因为用德语骂不出这么花哨的效果。在德语中这些词也都存在,但它们不好使,它们沉重而猥亵。”这些秽语最终变成了一种紧张生活的缓冲剂,“我相信,它们能帮人活下去,让人能够忍受饥饿与丝绸的疯狂。”(《饥饿与丝绸:日常生活中的男女》) 在一个沟通良好、有道理好讲的条件下,“脏话”往往没有用武之地。因为“脏话”本身是一种攻击性的、拒绝沟通的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 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城市规划经验教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城市规划经验教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专家表示,我国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未来城镇化的科学规划有重要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不科学,一方面是城市管理模式出现了问题,城市规模越摊越大;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城市承载的功能过多,这是目前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中出现的最严重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时说,城镇化要避免走弯路,科学规划非常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术角度来说,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概念可以等同,所以我国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未来城镇化的科学规划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勇说,“目前我们遇到的城市空心化、城市规划同质化、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与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不科学有很大关系。” 大多数城市承载功能过多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在过去多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在“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当下城镇化推进的路径和方式难以持续。除了低成本的因素难以为继,陈锡文指出,以往的城镇化过程明显地表现出集约性不够,单位面积产出和发达国家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不断减弱。 对于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不科学的原因,刘勇认为,第一,是城市管理模式出现了问题。当前,很多人把城市政府和区域政府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在一定的区域内,包括所有的城镇、

乡村联合的组织,是城市之间的、由多个城市共同构成的区域政府,现在我国各省市的政府就是区域政府;而城市政府是一个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只负责城市自身的建设,更像各地区负责建设的部门。但现在区域政府代替城市政府做了很多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工作,使中心城区周边各区域的城市建设重心都向中心城区偏移,城市规模越摊越大。第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承载的功能过多,这是目前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中出现的最严重问题。以北京为例,城市的规模扩张就是功能不断聚集。北京作为一个文化中心、政治中心,一些企业,尤其是重工业企业的总部也放在北京,这超出了它本身的功能定位。 刘勇告诉记者,针对上述问题,未来政策应该从明确政府职能和调整设市模式方面进行着手,使城镇化的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应划块设市分清政府层级 “未来的城镇化规划中,为避免遇到更大的问题,应将政府的层级分开。”刘勇说,以北京为例,政府层级分开是指,明确城市政府和区域政府的职责。“各个地区内设置的政府是独立出来的,是只负责城市建设的单功能政府。”刘勇表示,这样可以在行政机构不增加的情况下解决各地区的建设问题。而且,将这一环节理顺,将使城市建设更加科学、高效。 刘勇建议,在设市方面要恢复划块设市模式而不是现在的整体设市模式,城市化的发展应该是大分散、小集中。大分散是指所有地区都要进行发展,小集中是在各个地区的核心点上进行发展。“我国在2000年之后就将设市工作停止了,去年也只设立了一个三沙市,这就造成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主城区规模不断聚集扩大。”刘勇说。 “我们曾做过这样一个估算,如果将城市的核心区和其近郊定义为城区的范围,那么现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就是上海,为2068平方公里。这说明目前我们城市的规模已经非常巨大。”刘勇说,未来的规划应该以城区为中心,对周边地区进行划块,将城市政府和区域政府的职能分清,然后在这些不同地区的核心点由区域政府负责发展城市,以中心城区向周边城市辐射,形成一个各城市分工明确的城市圈。 解决“城市病”须先明确城市功能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 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 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

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 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久久为之发烫。 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 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告别一九九八,回访我们报道过的新闻,作恶多端的孙小果终于被一审判处死刑,身心俱疲的改革者董阳终于在他乡找到知音,而中国电信也终于开始降低消费者们抱怨已久的不合理收费……这就是世道人心。 是的,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主持人:赵金 嘉宾:郭光东:《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 李梁:《南方周末》时政编辑 大众报业集团部分编辑记者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编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问:《南方周末》每期都有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策划水平比较高。现在很多报纸都意识到深度报道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但是在操作中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策划、持续关注的机制,往往是碰到什么做什么,形成不了大的阵势。《南方周末》是怎样进行新闻策划和组织协调的? 答:对新闻部而言,周一下午我们有一个编前会,大约两个小时,周四有周会,还有新闻部的一个评报会。周二还有一个会,相对比较重要,所有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在家的全部参加,主要是报选题。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编辑中心制,策划基本上都是靠编辑这个层面来发动。编辑要把各个版面的想法,以及下期的题目和最近几期的想法提出来。记者报选题并不是必需的任务,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报题奖励制度,记者报的题被采纳,上了版面,奖励500元,如果上了头版,奖励800~1000元,如果是好的策划,那可能会有2000元的奖励。 在这个会上,常规的选题可以出来,不过,由于这个会是很多人一起参加的,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激励的作用,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比如很多时候只是提了一个很常规的想法,但其他人补充,各种想法产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策划案。我们做过的很多好的选题,都是这么碰撞出来的。 问:一个选题提出来之后,怎么认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答:基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选题出来后,在座所有人听起来都很兴奋:哗!这个好!要是你说出来大家没任何反应,在睡觉的还在睡觉,那说明你的选题就是个垃圾题目,我们不会从这个选题中做什么策划。另外一个,要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做得出来,有没有可操作性。 2008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策划,是评论策划,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年度最佳策划,叫《我和我的国家》。国庆的策划很难出新,一般提到国庆节就被理解为“黄金周”,每次国庆一结束,媒体就统计今年国庆消费了多少,拉动了多少内需,哪里人头攒动,景点火爆。我们当时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想,还是要把国庆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决定把焦点集中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当时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兴奋,后来我们就决定,围绕四个问题,让读者来参与:1.我为国家做了什么?2.国家为我做了什么?3.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4.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 这四个非常简短的问题抛出去,很多读者就说,这一生中,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四个问题,很受触动。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我和我的国家》这个策划用了评论部的全部四个版面,报纸10月2日出街后,好多人转了这四个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博客里回答。紧接着《羊城晚报》的记者也上街做了一个调查,随机访问街上的市民,“国庆是什么意思?中国哪一天成立的?”又过了一天,《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社论,好像叫“国庆不能只是黄金周”,估计也是受到我们这个策划的启发。

南周头条-为“虎”辩护

南周头条| 为“虎”辩护 2015-05-07任重远刘俊法租界 编者按十八大之后落马的省部级以上高官已经破百,请不请律师,请什么样的律师,律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虎”辩护,有特别的道道。 我们采访了曾经代理陈良宇案、薄熙来案等高官案件的律师,核心议题是:律师能否真正独立行使辩护权。 受访律师及其高官案件田文昌: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嘉廷案高子程: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陈良宇案、黄松有案王兆峰: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薄熙来案、蔡荣生案钱列阳:“京城四少”之一刘志军案、王武龙案李法宝:德赛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铁男案、蒋洁敏案许兰亭:“京城四少”之一王素毅案、田凤山案、杜世成案张青松:“京城四少”之一宋勇案朱明勇:北京中关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文斌案、张氏叔侄案周泽: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 自己不委托,而接受指定律师,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官员甚至自己从“里面”递出话,把家属请好的律师给“解雇”了。 代理刘志军案,律师钱列阳和助理共拿到了两千块钱。一些律师更喜欢为被高官牵连的商人辩护,有的案子收入上百万。官员贿赂案件,大部分时候,都是侦查基本结束的时候让见一次,这时马上就审查起诉了。 最常见的辩护方式是:官员认罪或部分认罪,希望通过一个好的态度,获得法庭的宽大;至于辩解的部分,都交给律师来做。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律师独立行使辩护权,正是“法治化反腐”的必然选择。转载请注明:法租界(微信号:nfzmfz)首发 原载2015年5月7日《南方周末》题《为“虎”辩护》 记者/ 任重远刘俊编辑/ 苏永通图/ 张涛表/ 农健 2015年春节刚过,刘铁男的家人到李法宝的办公室给他拜年。家人说,这是刘铁男的意思,一定要感谢李律师的帮助。 一审被判无期后,刘铁男不上诉。李法宝的事儿还没完。 2015年4月,某媒体爆出刘铁男涉案24亿。但判决书只认定3000多万。刘铁男的家人想请李法宝起诉这家媒体。李认为不妥:事情已经翻过一页,刘本人应该也不想再起波澜。后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_演讲稿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 让悲观者前行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 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1 / 3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 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久久为之发烫。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2 / 3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本文是关于励志文章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1、南方周末2017新年献词:《锚住幸福,穿越这时光之海》 2、南方周末2016新年献词:《在巨变的时代相依前行》 3、南方周末2016新年献词:《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国家的方向》 4、南方周末2014新年献词:《我们是南方周末,我们三十而立》 5、南方周末2013新年献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6、南方周末2012新年献词:《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 7、南方周末2011新年献词:《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 8、南方周末2010新年献词:《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 9、南方周末2009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10、南方周末2008新年献词:《愿自由开放的旗帜高高飘扬》 11、南方周末2007新年献词:《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 12、南方周末2006新年献词:《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13、南方周末2005新年献词:《这是你的光荣之路》 14、南方周末2004新年献词:《这梦想,不休不止》 15、南方周末2003新年献词:《“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

16、南方周末2002新年献词:《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17、南方周末2001新年献词:《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 18、南方周末2000新年献词:《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19、南方周末1999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20、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21、南方周末1997新年献词:《1997年主编寄语》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南方周末的发展历程

简介 《南方周末》是一份隶属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周报,创办于1984年,总部位于广州,面向大陆地区发行。其读者主要定位为知识分子,被誉为“最有良心的报纸”、“中国知识分子的报纸”。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份周报的影响力能与《南方周末》比肩。 《南方周末》每周四出版,全国发行。创办于1984年,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南方周末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20万份以上,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一份享誉海内外的综合类周报,也是中国发行量最大、传阅率高、影响最广泛、公信力强的新闻周报。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南方周末坚持大新闻概念,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广阔的视野,在党的新闻工作要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认真执行“积极、正向、均衡、稳健”的编辑方针。南方周末每期32版,分新闻、经济、文化三大板块,内容紧扣时代发展得热点与焦点,通过全面、深入、生动地反映和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完整、真实的中国社会迈向未来的脉络、趋势和图景。《南方周末》荣获“2003艾菲广告实效奖”,是第一个获得国际营销大奖的中国报纸。200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南方周末以2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周报第一名。2008年,南方周末在由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2008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中,位列报纸类“理想品牌”第一位。 2008年《南方周末》被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主办的评选活动评为最具品牌价值的报纸。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80年代的南方,改革的浪潮从这里起步。经历了“文革”的窒闷和压抑,思想上的突然解放,使得人们在精神上迫切需要补给“养分”。媒体管制的解禁,也让报业发展空间空前上升。为了补充和丰富《南方日报》每天只有四个版的单一有限版面,1984年2月11日《南方周末》正式创办。作为党报补充的《南方周末》当时以娱乐小报定位,强调娱乐性与趣味性。 “周末潮”的到来,使得大量休闲、娱乐的周末报充斥市场,《南方周末》的优势逐渐消失。1992年1月起,《南方周末》由原来的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南方周末》开始摆脱休闲娱乐的模式,向大特写转型,用报告文学来关注社会、表现社会。这一时期,《南方周末》的发行量开始由40万上升到超过90万,能够全面、深刻表现历史和社会现状的报告文学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二个阶段 1996年《南方周末》开始第二次扩版转型,既做到了量的扩张,更有质的飞跃。进一步增强新闻性,加大服务性,强化信息量,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基本实现从文化娱乐报向新闻性、综合性大型周报的转型和过渡。在1000期时,《南方周末》自我定位是:中国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以舆论监督著称”的综合性周报。

培训体系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

(培训体系)南方周末记者 培训教程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 我们每壹个来到《南方周末》的人均知道,我们是怀着理想来的。 我们之所以来这里,因为我们有种期待,我们相信这里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比如我们隐于新闻背后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启蒙思想,正义、良知、理性和爱心。这永远是我们要坚守的底线。我们相信,如果这个底线均保不住,即使她能苟活着,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南方周末》了。 《南方周末》于中国的媒体中,首先被认为是壹个值得尊敬的媒体,壹份有良知的、说真话的报纸,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相对于目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相比而言,《知音》或者《家庭》有好见的情感故事,《读书》或者《天涯》有尖锐的文人思想,但用现代新闻的操作方式,呼吁法治和公正、张扬人性和良知、关心弱势群体,仍然是我们于上千种报刊中凸显出来的最重要原因。这已经于广大读者心中形成了期望值。 这种精神气,要渗入我们每个记者编辑的心中,才能体当下报道中。我们万不可因久于其中,如豆腐坊的师傅不爱吃豆腐壹样,反而淡漠了这壹点。 壹种错觉是,《南方周末》的正义和良知好像是这个报纸的固有品质。我不这么见,品牌是需要更大力气去维护和加深的。以前我们做了,铸就了这个品牌;但如果当下不做什么了,读者说我们“没有人味”了,这个品牌怎么仍能天然地延续下去? 2000年下半年的时候,新闻部曾为壹篇《收容所里被强奸的女性》的稿子被耽搁而痛心不已。那题材因编辑的犹豫和记者的疏忽,而没于本报首先刊发,却被《中国青年报》炒成全国性的大新闻。于心痛之余,当时的张平写了壹篇编务文章,沉痛反思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是不是已经麻木?是不是于张扬理性的同时,变得“人味”不足?我们是不是因为老接触各种恶性事件,“胃口”吊高后,就失去判断和怜悯? 今年,我们发了壹篇观察写真《他们的儿童节》,于所有媒体均渲染城市孩子

复旦大学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集

2010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编码*解码 2、《大清报律》 3、《每周评论》 4、《热血日报》 5、汉斯·希伯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闻生产研究的目的和途径是什么? 3、简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三、论述题 1、什么是公民新闻?怎样理解公民新闻对于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延续? 2、1956年新闻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阅读文字,阐释网络与舆论之关系。材料内容:关于公众最愿意通过网络反腐。 2009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时务体

2、《中国日报》香港 3、每周评论 4、《与大公报论国是》 5、法兰克福学派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新闻选择对新闻工作的意义 2、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时期的新闻法制原则,简述之 3、邹韬奋主编的7大主要报刊,具体时间地点。 三、论述题 1、用“积极的受众”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状况 2、新闻媒介对现代民主的影响 3、1942年整风运动后,延安《解放日报》的重大改革 2008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来源 2、受众 3、《实际应用新闻学》 4、《中国文库》 5、《三家村札记》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报刊是意见的自由市场” 2、请简述“两个环境”理论要点 3、“全党办报”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请简述“全党办报”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从传播技术层面分析大众媒体对文化的影响 2.论新闻宣传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制的异同 2007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8) 1. 新闻本源 2.“第四种权利” 3. 受众 4. 新闻体制 5. 创新扩散理论 6.《知新报》 7.《修正报纸条例》 8.《大众生活》 二、简答题(15分*3) 1、新闻传媒与社会舆论之关系 2、什么是客观性报道及所体现的客观性报道原则?说说它对目前中国新闻实践有什么意义? 3、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三个重点。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约五年前,学界关于中国新闻是否有提“职业化”必要有过一波讨论,最终没有结论。而在此之前,《南方周末》从实际出发,避开“职业化与党性原则是否有冲突”的争论,明确在内部加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 《南方周末》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以承认新闻操作是一件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前提,探索提升新闻操作水准的方法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探索有益于提高新闻专业水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通过专业水准的提升带来新闻产品和媒体的整体创新。 多年实践表明,《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因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获得了一轮发展的动力。《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和把握。 彰显专业主义的报纸口号 《南方周末》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份市场化的报纸,故而一开始,就有着自我定位意识,创刊之初“服务改革,激浊扬清”,为采编团队厘清了使命,形成鲜明的题材指导,对市场也是一种报纸特征的宣示。 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以现代营销的方式,正式启用“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口号(SLOGAN),其后,十几年时间内,共更换了三次口号,依次是“深入成就深度”(2001年~2002年)、“记录时代进程”(2003年~2006年)、“在这里,读懂中国”(2007年至今)。 梳理这些口号,可以看到《南方周末》这份报纸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改革从普遍受益的第一阶段走出,改革的失意者逐渐被抛甩出改革的主流,成为“弱势群体”。那一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未成形,法制建设还处于发展期,主流舆论未能有效及时地关注这一社会变化,于是,为“弱势群体”说话,针砭时弊成为社会最需要的媒介服务。其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时,《南方周末》以“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来自励,同时也在传达,认识时代必须秉持“深入”的态度,安于记录的本分。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财富性增长,“复兴”成为民族愿景,但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却让人看不清,这时《南方周末》提出“在这里,读懂中国”,激励自己与读者一起去发现真实的中国、揭示真实中国的发展逻辑。 其次,统观《南方周末》的口号,可见这份报纸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而口号的变迁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编委会在以弱势关怀、针贬时弊为努力方向时,就告诫团队,“要高度警惕市场与权力”,这实际上是要求新闻能够坚守客观公正,坚持对社会国家发展有益的专业取向。随后,“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时期,《南方周末》对内对外都在宣示自己要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做。“在这里,读懂中国”更是明确了新闻、媒介为读者创造价值的专业使命。媒介是一种信息服务提供者,其市场本质,是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越稀缺,媒介的价值也就越高。当下中国最稀缺的价值是什么?是中国要用40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社会、人心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让国人、海外的人都无法看清中国的发展状况和逻辑。“读

南方周末2008新年献词

南方周末2008新年献词 南方周末2008新年献词《愿自由开放的旗帜高高飘扬》帷幕徐启,灯火璀璨,在二○○八年的世界舞台上,中国已然站在中央。闸门洞开,浪涛汹涌,在历史洪流的席卷之下,你在哪里?这是一个大时代的派对年,一个大中国的狂欢夜。抬眼可见,奥运倒计时牌上的数目飞速递减。耳边隐约传来那个老人的声音:“你们要冲出一条血路来!”蓦然惊觉,改革开放三十年了。这两件事情,看似各不相干,其间却丝缕相连。这丝丝缕缕中的一条,曾异常清晰,最近又被大声呼唤,那就是:思想解放。三十年前的月亮,照着一个国运彷徨、民生凋敝的中国。一个大钟停摆了,另一个闹钟响起来。铃声急促而动听,饥肠辘辘的人民,突然都红光满面。在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两只猫杀出重围。一只是白的,另一只是黑的,它们吃掉了“两个凡是”。人民跟着两只猫,走进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走进了个体户的摊位,走进了民营企业家的办公室,走进了股票交易所,走进了互联网空间。这时候人民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第一人称,我和我们。我们能感知温饱,还能开动脑筋,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自己的家园。我们还去了一些别的地方,比如政府大楼、法院、报社、电视台、学校、电影院等等。有时被请上座,有时被赶出门,有时被赶出门以后又被请上座。反反复复之间,我们在成长,社会在进步。

成长的方向是独立人格,进步的标志是自由宽容。整齐划一的运动越来越少了,参差百态成为幸福的本源。五千年的古文明,三十年的大变局。变局之中,泥沙俱下。有些目标甚至越来越远了,有些方向越来越模糊。如果要问究根由,乃个体之还不够解放,思想之还不够自由。三十年间,我们逐渐学会了正眼看世界,发现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更发现千奇百怪,不离其宗,那就是和平与发展,民主与自由,还有人的权利。人类共有的精神遗产,不该由他国独享。何况我们遇到了全球化。它把普世同一的游戏规则摆在我们面前,希望我们珍惜。我们签署了人权公约,加入了WTO,出席了八国峰会,也申办了奥运会。那照亮古希腊奥林匹亚村的阳光,也将同样照亮北京紫禁城。那些来自西方的运动规则、和平理念和欢乐精神,也将同样进驻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为五星红旗感到骄傲,那么也可以为五环旗感到自豪。毫无疑问,没有三十年来的思想解放、观念嬗变,就没有二○○八年北京奥运会。而人们又希望奥运会的火炬,能为中国传递更多的文明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中国和世界的距离如此之近。(励志文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如此之多。越来越多的人将会知道,奥运会是全民的动员,集体的狂欢,更是个体的奋斗,是灵魂的舞蹈。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将不仅是比赛成绩,还有更好的空气;将不仅是更多的商机,还有更多的欢乐和由。我们也该同时记得,二○○八年是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大跃进”五十周年。这两场历史悲剧,是思想解放的别样版本。那场由一个开明皇帝发动的、自上而下诏书纷飞的改良运动,以上层官僚的倾轧和宫廷政变而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大一时搜集的素材)《南方周末》可以说是新闻界数一数二的好报纸,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南方周末》是每周一期而不是每天一期,所以也为其新闻的深度报道创造了条件。而南方周末每期的头版头条基本上会是一篇专稿,深入报道一个热点新闻,彰显了其专业性的特质。 一、选题 下面表格是《南方周末》2010年前三个月的头版新闻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南方周末》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上选择相应的选题。2010.01.21的海地地震报道,2010.02.11的春节故事报道,2010.03.04和2010.03.11的关于两会话题的报道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时间点来进行的相关报道。 第二,《南方周末》会选择存在疑虑的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发掘背后的深刻原因。读者可以在日报中了解到新闻事实,而在2010.01.14的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和2010.02.04前公安局长文强的“白加黑”这样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更富逻辑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南方周末》会报道显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像2010.01.28的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2010.02.18的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都是这样的报道。但是《南方周末》并不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现象、原因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孰是孰非就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表格 1:《南方周末》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

第四,从下表《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更爱选用的是偏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话题,更为“新潮”,也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而《南方周末》却很少会选用像《新周刊》中文化气息更为浓郁的话题作为头版,而是更加关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更加注重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这一点也体现了《南方周末》虽然为周刊报纸,但其与杂志还并没有混为一谈,也没有忽略自身作为报纸的使命。 表格 2:《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 二、报道角度 《南方周末》的头版新闻对事件的报道不会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会深度挖掘造成该时间或现象的各方面原因,这就使得《南方周末》报道角度的选取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就将以《南方周末》2010.04.01期的头版新闻“十四封贺信与一次矿难”为例,分析其报道角度。 这篇报道记者没有站在与矿难相关的任何一方进行报道,而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带领读者走进矿难现场,重新经历了矿难前后的一件件事情。 首先是援救情况,记者对援救情况的了解是多方面的。第一,记者描述了当时现场的援救情况——无一人升井;第二,记者就以往经验,解释了为什么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没有救出一个人——透水事故的特殊性;第三,记者描述了施工队——红旗队的救援情况;第四,记者描写了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进行排水救援,但效果不佳;第五,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分析了救援的情况;第六,记者采访了受困者的家属,他们很镇定且态度扔很乐观,可是他们的揣测却与专家的分析不同。 通过多方面对救援情况的描写,读者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矿难的严重性和救援进展的情况。对矿难这样敏感的话题,读者难免会怀疑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隐瞒。多方面的报道,不需要记者多说,读者自会选择相信。 其次,对于事件发生原因的报道,记者同样从多方面分析,没有将事故的责任推给政

南方周末编辑: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研究

南方周末编辑: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研究09-01-13 21:19 发表于:《河南媒体》分类:未分类 《南方周末》在 2003年中的“城市专题”版正式启动对特稿的大力探索,2004年初开辟“特别报道”版专门呈现以特稿为主打的组合式报道,至今已累计操作完成 200余个题目,被读者和业界公认为《南方周末》最有阅读乐趣的版面之一。本文从选题分类、选题原则、选题来源、选题要义四个层面分析南方周末特稿选题。 一、选题分类 南方周末特稿选题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事件类。以下是对这四类选题的概略描摹。 1.人物类 在《为故事而写作》一文中,美国普利策特稿奖的首度获奖者富兰克林谈到:“一个故事蕴含了一系列情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境,他的遭遇和他的反应就是情节的展开。”①这句话大致可以用来概括南方周末特稿的人物类选题。在这类报道中,人物性格是重要的叙事推动力。比如: 《两个男人的 20年婚姻》(2005年 9月 29日):四川同性恋人李蜀仁和孙庆生 20年勇敢而艰辛的“婚姻”之路。从两个男人幼时性意识初萌开始,到对性取向的认知、挣扎,接受现实,相识,定情,波折相守,如此 20年,乃至收养孩子共同抚育,“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我们白头偕老”。② 《一个农村娃的“赌局”》(2005年 11月 17日):24岁的四川年轻人吴悔 7年来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复读,二是参加高考。他渴望出人头地,渴望衣锦还乡,为此不择手段。他使用了 4个化名,5次复读,6次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只是为了等待一所学校让他迅速实现“当官”的梦想。 《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2007年 4月 12日)。粉丝杨丽娟的父亲因女儿没能单独见上刘德华,跳海自尽。如果一件事情无法解释,那么一定有你所不知道的事实存在。此文提供了一个掩藏着敏感、绝望和固执的故事。 有的选题主角数目超过1,但是在情感或者行动上近乎一个主体,所以一并列为人物类。 2.人群类 某个特定时域中的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他们因为历史发展的某个节点而造就。比如:《三个“棒棒”的城市梦想》(2004年 4月 22日)关注“棒棒”的生存状态。街头挑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时间:2011-01-20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上 主持人:赵金 嘉宾:郭光东:《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 李梁:《南方周末》时政编辑 大众报业集团部分编辑记者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编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问:《南方周末》每期都有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策划水平比较高。现在很多报纸都意识到深度报道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但是在操作中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策划、持续关注的机制,往往是碰到什么做什么,形成不了大的阵势。《南方周末》是怎样进行新闻策划和组织协调的? 答:对新闻部而言,周一下午我们有一个编前会,大约两个小时,周四有周会,还有新闻部的一个评报会。周二还有一个会,相对比较重要,所有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在家的全部参加,主要是报选题。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编辑中心制,策划基本上都是靠编辑这个层面来发动。编辑要把各个版面的想法,以及下期的题目和最近几期的想法提出来。记者报选题并不是必需的任务,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报题奖励制度,记者报的题被采纳,上了版面,奖励500元,如果上了头版,奖励800~1000元,如果是好的策划,那可能会有2000元的奖励。 在这个会上,常规的选题可以出来,不过,由于这个会是很多人一起参加的,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激励的作用,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比如很多时候只是提了一个很常规的想法,但其他人补充,各种想法产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策划案。我们做过的很多好的选题,都是这么碰撞出来的。 问:一个选题提出来之后,怎么认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答:基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选题出来后,在座所有人听起来都很兴奋:哗!这个好!要是你说出来大家没任何反应,在睡觉的还在睡觉,那说明你的选题就是个垃圾题目,我们不会从这个选题中做什么策划。另外一个,要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做得出来,有没有可操作性。 2008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策划,是评论策划,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年度最佳策划,叫《我和我的国家》。国庆的策划很难出新,一般提到国庆节就被理解为“黄金周”,每次国庆一结束,媒体就统计今年国庆消费了多少,拉动了多少内需,哪里人头攒动,景点火爆。我们当时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想,还是要把国庆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决定把焦点集中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当时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兴奋,后来我们就决定,围绕四个问题,让读者来参与:1.我为国家做了什么?2.国家为我做了什么?3.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4.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 这四个非常简短的问题抛出去,很多读者就说,这一生中,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四个问题,很受触动。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我和我的国家》这个策划用了评论部的全部四个版面,报纸10月2日出街后,好多人转了这四个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博客里回答。紧接着《羊城晚报》的记者也上街做了一个调查,随机访问街上的市民,“国庆是什么意思?中国哪一天成立的?”又过了一天,《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社论,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