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张明非

古往今来能诗会画者固然不少,但罕能并臻其妙,而王维却得天独厚。他“文章冠世,画绝古今”(《纯全集》)。《诗活总龟》把他在诗画方面的成就与杜甫、顾恺之相提并论,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其实,王维不只擅长作诗、工于绘画,而且妙通音律。正是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之成为诗坛上声名卓著的大家,杜甫也曾用“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表示对他的钦佩。王维诗很有特色,与他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已经指出他的诗富于画意。到了宋代,苏试进一步用“诗中有画”作他的考语,因其精辟允当,屡为后人征引,广泛流传,此后便成为对他诗歌的定评。

其实,凡以景语入诗,即是用文字代替绘画使用的线条和色彩来刻划形象,都可以叫作“诗中有画”,山水诗尤其如此。自晋宋到唐,三百年间,有成就的山水诗人不独王维一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同时的还有孟浩然,李白和杜甫也颇多山水之作。他们的诗虽各具特色,但大都鲜明如画。然而,本来可以用来概括他们共性的“诗中有画”却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特征,足见他在这方面高人一筹,有独到之处。

不妨将他与山水诗的创始人谢灵运作一比较。谢灵运为了再现大自然的风貌,“惨淡经营,钩深索隐”(沈德潜《古诗源》),努力探索山水诗的表现技巧。他有两句诗:“白云抱幽石,绿条媚清涟”(《过始宁墅》),用最能反映春天气象的绿色,与白色互相映衬,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又将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山、水、木、石,由上而下,次第写出。两句诗展现了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他诗中另外两句:“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也是异“句”同工。由此可见。注意色彩的鲜明协调,考虑景物的选择刻划,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文心雕龙·物色篇》说得好:“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明确指出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早期山水诗以追求形似为最高标准。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批评只求形似是比较幼稚低级的阶段,不足为法。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实践都说明,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不仅注意形似,更注重神似;不要求毫发毕现,重在传神写意。通过画家精心选景,巧妙构思,运用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不仅从浓淡的变化中,甚至从画面的空白处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形神俱似为最高境界,以含蓄、淡雅、空灵见长,这是中国画的特点,也正是在这一主要方面,王维的诗与之有相通之处。比如,他有一首《汉江临泛》,其中有两句是说汉江的浩渺宽广,他却不对汉江作直接正面的描写,而是着笔与它有关的天地和山色,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样写虽不像谢诗那样具体可感,一目了然,却耐人寻味,给读者以丰富联想的余地。试想,说汉江之水连囊括万物的天地都无法容纳,仅一江之隔的对岸山色都显得朦胧不清,若有若无,其浩荡宽阔则可想而知。所以(《弇州山人稿》说它“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昧”。这样的例子在王维诗中比比皆是。如为了突出山的高大而着墨于云气的变幻:“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为了表现山的深幽却描写花和树:“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李处士山居》)为了渲染薄暮静谧的气氛,写“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前一句说渡头是最喧闹的地方,此刻唯余落日,四周的安谧可想而知;后一句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两句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感受到田园的和平恬静。王维的许多山水诗都是如

此,不用浓彩重墨,不作精雕细刻,看去平平淡淡,有时甚至使人感到“不似”,但闭目一想,却栩栩如生,细细体会,则愈味愈浓。

诚然,深厚的绘画造诣使王维的山水诗特别富于画意,然而融画入诗却不应该成为“诗中有画”的唯一意义。前人的许多评论往往只强调这一点,难免使人对此产生片面的理解。如《青轩诗缉》说:“右丞‘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带’字‘当’字极佳,非得画中三昧者,不能下此二字。”《画禅室随笔》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非右丞工于画道,不能得此语。”《史鉴类编》说他的诗“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都不过说明王维的诗妙在借鉴了绘画技法。其实,所谓“诗中有画”,应该是不仅融画法入诗,而且充分发挥诗歌表情达意的特长,以表现画面所难于表现的内容。这首先是指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不仅可以绘形,而且能够摹声。王维的山水诗中有不少对大自然声音的捕捉和描写,成为他诗中最富魅力的一部分。这里可以听到美妙而动人心魄的林间大合唱:“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也可以听到如泣如诉,低沉幽咽的乐曲:“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在他的《积雨辋川庄作》中有两句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鹏”,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玉屑》将它与杜甫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并提,认为皆“极尽写物之工”。诗的上句写广阔的水田上空点缀着白鹭,形象鲜明,境界开阔,的确很富画意。但如果没有下句,诗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生动。从茂密的绿荫中传来莺歌的描写,不仅使原来无声的画面变得更加活泼,而且可以唤起人对黄莺的丰富联想,补充画面所无法表现的形象。正因为如此,《史鉴类编》把他的诗称作“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给人以如此丰富的感受,与他善于在刻划景物的同时,借助语言的特点恰当地表现声音当然是有很大关系的。”

但王维诗不同于画的还不止于有声,他诗里所表现的内容,有时是任何丹青妙手也画不出来的,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所表现的一霎那间的变化,“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所描写的气候的差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所感受到的明月的多情,“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所体验到的惊喜的感觉,都不是单凭画面所能表现得出来的。正是由于王维将诗歌和绘画艺术融汇贯通,他的诗才既不同于山水画,又有别于一般的山水诗,使诗情画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度。这样理解或许更接近苏轼的本意,因为他在说明王维“诗中有画”时,曾援引了一首题为《山中》的小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前两句,只用寥寥十字,就描绘出典型的清秋景色。清水白石,苍山红叶,色彩鲜明和谐,景物错落有致,很富画意。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的描写上,那同谢灵运的诗在写法上就无多大差别,不能显示王维的特色。正是由于他在这样的画面上进一步点出绿树荫浓,翠色欲滴,才使得这首小诗格外清新隽永,情趣盎然。而后两句虽不无画意,但更主要的是在抒情表意。据此可知,苏辑所说的“诗中有画”确乎不可以片面地理解为以画入诗。可惜,前人对这方面的论述是太少了。

(《李杜诗纬》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如杜诗‘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转”。李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浓,近而远,可为知者道也。”这里所说的‘淡而浓,近而远”,指的是语淡情浓,言近旨远。这样的诗正如沈德潜所说:“乍读之不见其佳,久而味之骨干开张,意趣洋溢,斯为上乘。”(《唐诗别裁》)王维诗中有通过客观物境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的。如《早秋山中作》通过寒蛩和暮蝉的悲鸣长吟表现自己极欲归隐的急切和苦闷:“草堂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

薄暮悲。”《辋川别业》写回乡隐居的愉快,在他看来,大自然好像也解人意:“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在这些诗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表现得比较鲜明强烈,而这类作品在王维诗中并不很多,他大部分诗属于平淡而有思致之列,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兴阑啼鸟唤,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都有一唱三叹、悠扬不尽之致。南唐李后主一首《清平乐》中颇为出色的两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可能就受到王维“坐久落花多”这类构思的启发。这些诗在通俗中见出含蓄,于平淡中蕴藏深味,不单凭语言技巧,主要以意境取胜。

“意境”或者“境界”说始于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是这样阐述的:“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更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他批评姜夔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在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可见,王国维所说“意境”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确提出“意境”说的是王国维,但它所涉及的内容却是古已有之。从诗歌的写作实践看,早在《诗经》中就产生了“萧萧马鸣,悠悠旌旌”(《车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这样富有意境的诗句;从诗歌理论看,古代的评论家也早就以此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司空图所说“夫见以象外,得之圜中”(《诗品》),王夫之所谓“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都与“意境”的内涵大同小异,其中表达得最通俗而又明确的莫过于梅尧臣提出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略有不同的,是王国维的“意境”含义更广泛,他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王国维以“意境”来衡量一切文学作品艺术的高下,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迄今为止,这仍然是评价文学尤其是抒情作品的一条重要标准。

以意境为标准,更容易看出王维诗比前人高明的所在。不错,谢灵运也写过“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这类景中含情的名句,但这在他全部诗中实在是屈指可数。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客观地描写山水之美,由景物触发的感受则另借玄理写出。谢朓比谢灵运进了一步,他不仅丢掉了谢灵运诗中那个玄言的尾巴,而且注重情韵,创造出清新淡远、工丽含蓄的风格,被沈德潜誉为“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名理”(《说诗脺语》)。他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都写得新鲜动人,颇有情韵,使大诗人李白赞赏不已,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写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却忆谢玄晖。”但谢朓诗也存在“有句无篇”的不足,一首诗中,往往其中几句特别精彩,余者平平,难免相形见绌,不似汉魏诗气象浑成,难以句摘。王维的诗则更高一筹,刻划景物既能形神俱似,整首诗又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意境。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诗以白描手法,不用词藻雕饰,描写了环境的优美,秋光的可爱,透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以至流连忘返的心情。通过精心取景和别具匠心的安排,使画面生动活泼,有动有静,具有完整融合的意境。沈德潜说此诗“佳处不在语言”(《唐诗别裁》),正言其妙在有意境。像这样无斧凿迹,无雕镂痕,气象浑涵,得天然之趣的诗在王维集中并不少见。

更其难得的,是王维不只力求每一首诗写得有意境,而且以他的许多诗创造了一个共同的意境。就这一点而言,很少有人能同他相比,唯有陶渊明与其相仿佛。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此外,作家如果满足于一般,任何人都可以照样摹仿;但是如果写出个别特殊,旁人就无法摹仿,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歌德谈话录》)王维正是不“满足于一般”,而是怀着独特的情趣,立足于观察大自然的独特的角度,通过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表现出他鲜明的个性。他的山水诗数量不少,题材也不狭窄,除了对他隐居过的终南山、辋川景色的描写,还有他一生历经的山川河流风光的记载。他的诗再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面貌,一首小诗就像一幅精美的山水条屏,但当你把它们放在一起时,你会惊异地发现,这许多诗的风格竟是那样和谐统一,它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幽美恬静的境界。如: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这几首诗描写的地点和时间并不相同:有古木参天的野径,有乱石丛中的小溪,有寂寥无人的深涧,有万籁俱寂的空山;有雨夜,有白昼,有日照,有月出。但它们都与尘世迥然不同,既没有人事的纷扰,也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山水、木石、花草、虫鸟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在这个境界里,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和平,月出竟会惊动山鸟,花儿都是自开自落,甚至能在雨声中分辨出山果落地、草虫低吟,连通常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阳光也因山幽林密而呈现出冷色。

这样的境界不是作者刻意为之,而是他思想感情的形象化的体现。王维早年就有功成归隐的想法,而当他推崇备至的贤相张九龄因受排挤而罢相、李林甫独揽大权之后,对前途的失望,对政治的不满,使他对仕途产生了厌倦和冷淡,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一旦远离了充满激烈斗争的官场,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世无争正可以使他摆脱一切烦扰,借以排遣胸中的苦闷。所以,他在自然的怀抱中流连忘返,饶有兴味地寻找着一切使他动心的景象。他观察月上东山给春山带来的变化,聆听泉水幽咽、古刹钟声。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怡然自乐;他“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情趣盎然。可以说,正是恬淡闲适的心情使他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意境,而这又需要有相应的手法来表现。王维有着非同凡响的艺术敏感,他特别善于捕捉适足表现其生活情趣和审美理

想的形象,所以从不对大自然作泛泛的描写,而是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善于抢镜头,迅速拍下最动人的一刹那。除了前面提到过的月出鸟惊,花开花落,还有《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后两句就是捉住返照在青苔上一缕阳光这样一个停留短暂的现象,给画面增加了若干亮色,使空山深林既清幽又温暖。

王维的诗单纯优美而不寒俭枯涩,恬静和平而不死气沉沉,绝少人迹却不孤独寂寞,用通常的表现手法是不能奏效的。柳宗元的《江雪》意在惜景表现自己的孤独苦闷,不仅明白点出“鸟飞绝”、“人踪灭”,而且直接使用了“孤”、“独”等字眼,使人感到压抑沉闷。王维所写的也常常是无人之境,但他要表现的却是与大自然为伴的自得其乐。所以手法也自不同。他“寓静于动”,“寓无声于有声”,不仅创造出静谧的境界,而且使之充满了情趣和生机。如前所引的《秋夜独坐》等诗,无一不是写了声音和动作的。《栾家濑》更是如此:“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一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这诗使用了“溜”、“泻”、“跳”、“溅”、“惊”、“下”等动词,拆开来看,每一句都描绘了一个活蹦乱跳的画面,似乎是热闹非凡。合在一起,效果却是相反。这是因为这些貌似幅度很大的动作,其实是作者所拍摄的“特写镜头”,比实际情形不知放大了多少倍,在“全景”中是根本不易觉察的。能够注意到在通常情况下不易发现的景象,正说明环境的幽静。这样写不仅完美地表现出生动的境界,也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陶醉。

从谢灵运追求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到王维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无疑是山水诗时一个大发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诗中只有一种境界。一个大诗人总不会只有一副笔墨。王维在表现雄伟壮阔的境界方面也不愧是大手笔。请看他的《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写得气魄雄健、阔大壮观,可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媲美。至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的雄伟,“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的奇警,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道,传诵不衰。

钱钟书先生曾经通过同西洋诗的比较来谈论中国诗的特点,他说:“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说话不唠叨,嗓门儿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旧文四篇》)以含蓄、淡雅、空灵、简净为特征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王维的山水诗无疑比二谢等更富有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沈德潜说:“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右丞诗每从不著力处得之。”(《唐诗别裁》又《臞翁诗评》说:“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诗人玉屑》引)都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王维诗的上述特点的。

王维的山水诗大大丰富了古典诗歌的艺术画廊,他的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至今仍有隽永的生命力,使人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特别是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提高和丰富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认真研究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对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尤其是新诗,一定可以从中取得有益的借鉴。

当然,王维的时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也有很大的不同,何况王维的诗就是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比起李白、杜甫,已有较多的

消极因素。尽管从他的山水诗中可以悟出作者是以自然的清新优美来反衬社会的复杂混乱,以对自然的追求和热爱来渲泄对政治的不满,但这样的描写毕竟离现实太远,从中很难看到时代的投影。从厌倦尘世、向往山林、渴望闲适来看,他更接近陶渊明,在艺术风格上也力求学陶,但他却没有陶渊明亲自躬耕的生活体验,自然也写不出陶诗中那种对农家生活、田间劳作的真挚淳朴的感情。他一味追求的远离人烟的幽美静谧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显然是不协调的。这些消极因素,在我们研究、继承其艺术成就时是不可不注意剔除的。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他曾在其诗作《偶然作》里这样写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可见,他对自己的能诗善画颇为自负。王维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刻画特征和形状,并能从线条、布局、角度、色彩等多方面下笔,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提示性作用,在读者心中唤醒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因此,读王维的诗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绝佳的画作,读来便有“画面感”。苏东坡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作品艺术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本文将从“色彩美”、“线条美”、“布局美”和“意境美”四个层面浅析王维诗中的“绘画之美”。 一、王维诗的“色彩美” 绘画在我国被称为“丹青”,可见色彩对于绘画的重要性。至于传统水墨画,这也是特殊的色彩,不过不是有彩之色,而是无彩之色。王维对淡墨是有偏爱的,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比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人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在这里,诗人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眼前的磅礴气势,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这里的“胜”则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除了水墨画,王维的诗中也善用颜色明媚的浓笔重彩。其中《田园乐·其六》中的两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更是典型的代表。诗人通过“桃花”、“柳丝”两种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副春意盎然的图画。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诗人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也因此展现出一派柳暗花明的景象。正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再加上“杨柳依依”,景物确实宜人。着色之后诗人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徐恭斌 内容提要:王维以诗负盛名,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保留下来的有四百多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他的山水诗里多虚清空灵,秀雅闲逸,表现出了一种禅趣生动而生命节律活泼的艺术静美,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山水情结。王维精通画理,他能自觉地运用自身深厚的绘画艺术功底,遣色弄彩,将画艺引入诗中,以绘画之理通于诗,诗作充满了艺术的画意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富于诗情、画意,而且饶有禅趣。诗人以无我之心来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以禅理入诗情,诗作深含着不尽的禅趣。王维的诗歌可以说是情、景、理妙合无垠。他的大多数诗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在空灵的诗境里又蕴涵着不尽的禅趣。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禅语”,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的组合”。总之,王维以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和杰出的创作才能,融会前人写景经验之大成,一改前人借景寄兴,感怀兴物的述景方式,化禅宗理趣为艺术精神,将性情具象化为空灵虚渺的山水姿态,开创了我国古代山水诗歌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情趣画意禅理艺术美 王维以诗负盛名,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保留下来的有四百多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山水之作如《终南山》、《华岳》描写雄伟的山岭,《汉江临泛》描绘浩瀚的江流,《山居秋暝》表现秋山雨后的清

新气氛,《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等写深山之中溪涧或寺院的幽邃景象,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五言绝句《皇甫岳云溪杂题》5首、《辋川集》20首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多写得很精致,有如精美的绘画小幅。描绘田园风景的诗作有《赠裴十迪》、《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田园乐》等10多首,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王维把农家生活写得非常和平宁静,将田夫野老写成了悠闲自得的隐士式的人物,以这些诗歌表现了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喜爱。其他一些描写隐居生活的诗篇,也常有出色的写景片断,绘出了山林田园间种种动人的风景画面。王维的诗歌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他的山水诗里多虚清空灵,秀雅闲逸,表现出一种禅趣生动而生命节律活泼的静美,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山水情结,洋溢着丰富的情趣。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故在他生前,就有人称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诗序,《全唐文》卷一二九)。他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①。这种心情也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从前面所举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正因为他观察自然的艺术本领很高,所以他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下面,我就从情趣、画意、禅理三方面赏析王维山水田园歌的艺术美。 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山水情结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美学理想的共同哺育下,中国古代诗人大多具有一种特殊的山水情结,并且逐步形成了中国山水诗歌独特的美学特征:诗人们往往把田园山

王维山水诗感想

王维山水诗感想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山水诗具有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美。这表现在他对语言、意象、色彩、音响的细致锤炼上。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山水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能属文赋诗。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绘画、书法、音乐,无所不通。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他的山水诗常常通过自然的光、色、声、形、质等构成的具体可感性形式,结合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境遇、知识水平、审美修养进行艺术的审美创造,含蓄地表现自然清静、秀丽的本色,令人洗心涤虑,返朴归真,摆脱尘世的羁绊,,炼就一种淡泊、真淳、随缘自适的疏野意趣。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以外,鲜有堪与比并的。他的山水诗平淡自然,俊逸空灵,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飘洒与沉静结伴,显达与幽深同行。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达到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诗的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本文从语言、意象、色彩、音响四个角度来剖析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并探索形成这种意境美的原因。

一、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虚实相济 语言是诗人情绪的物化形态,是诗歌最表层的意象。王维在语言上追求明净淡雅,不尚浓艳,不重华饰,不作惊人语,不出吞云吐月之言。他讲究自然与真切,注意语言的启示性,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自由、自在和自觉。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可人而又富于生气。在夕照浑茫的大背景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写景如画,随心挥洒,这样动人的自然写景,正是通过清新淡雅、自然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理想中的社会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丰姿摇曳,耐人寻味。 二、意象空灵剔透,虚幻静谧,富于变化 司空图的《诗品》中就曾用"白云"比喻"超诣"的神韵,说"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王维将心性具象为白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也恰恰是这种效果。王维在诗中取意象最多的是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摘要:王维作为盛唐山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其语言的高度清新洗炼,诗歌意境的空灵、深远,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样意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巧妙将诗作与美景融为一体,深具禅意。本文将从王维诗歌作品中品味这种独特意境。 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文:王维(701-762),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官居汾州司马,故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蒲州人。母亲崔氏,是个虔诚的禅宗弟子,这对王维日后接受禅学思想有着较深的影响。王维多才多艺,于音乐、绘画方面造诣尤深。 王维跟许多唐代诗人一样年轻气盛,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受张九龄提携出仕,后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政局出现很大变动,王维思想也因此出现很大转折。他从此“无可无不可”“万事不关心”,亦官亦隐,逍遥度日。隐居在蓝田辋川别墅,常与友人弹琴赋诗,萧吟终日。后来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入兵长安迫其接受伪职。当时,王维在被囚禁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菩提寺中作诗抒发对帝京沦陷的悲痛和对唐王朝的思念。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以后,王维虽因接受伪职被论罪,但因上述的诗以及他弟弟的平叛之功,所以不久就得到赦免,而且官职升迁,最后官至尚书右丞。但晚年的王维,早已无意于仕途,退朝之后,常以礼佛为事。上元二年(761),卒于蓝田辋川别业,年六十一岁。 王维的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思想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个时期主要创作边塞诗和游侠诗,如《少年行》、《老将成》等。这些诗笔力雄健,风格豪放。 王维后期因政治挫折,生活上半官半隐,王维又是从小生活在一个宗教气氛浓郁的家庭里。所以他思想中又表现出遁世、隐居、万事不关心的消极面,“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正是他这种心态。这一时期他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盛誉空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评语主要是针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山水艺术美的创造。为了取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王维调动了他作为画家、音乐家、诗人的一切艺术手段,善于发现并把握那些特定的客观景物,艺术再现并创造独特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现了浓郁的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描写自然山水和农村风光的幽美以及隐居生活中的情怀。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这首诗可看出王维擅长借景物创造意境。寻常的风景寻常的人物一经王维的简笔勾勒,便具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山村秋天的黄昏,空明澄净、清新纯美:一阵秋雨过后,空气格外清爽,月光透过松枝,斑斑点点洒落地上,山泉叮咚作响,水底沙石历历可见。翠绿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清脆的笑声,原来是浣纱的姑娘要回家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打鱼的人们晚归了。作者遣词用语不着意经营却构成这样一幅清新而宁静、生机盎然又祥和优美的山居秋暝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对仗工整又不留痕迹,原原本本经王维一写仿佛散发出精神的魅力。王维如何作到仅以白描手法,不用词藻雕饰,就描写出了环境的优美,秋光的可爱呢?因为作者通过精心取景和别具匠心的安排,刻划景物既能形神俱似,整首诗又能浑然一体,使画面既生动活泼,又有动有静,才具有了完整融合的境界。沈德潜说此诗“佳处不在语言”(《唐诗别裁》),正言其妙在有意境。 先让我们来看看何为“诗的意境”吧,“诗的意境”又称“诗境” 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形成的饱含思想感情,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情动与中而形于外”自然宣泄,是感染读者共鸣的关键。由于篇幅所限,诗总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故而诗的语言要求简炼而生动,要在廖廖数字中包孕深刻的感情,以达到“以约总博,寓万里与尺幅间”的艺术效果。明确提出“意境”说的是王国维,他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

王维山水诗中思想境界的文献综述

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综述 09级1班李晶 2009012699 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由于其诗中颇具禅宗意味而被誉为“诗佛”。但是由于唐代采取思想兼容的态度,在思想领域里则是儒、释、道并存。王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士人的文化积淀下,他的诗歌中又隐现着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王维佛教老庄思想儒家思想 王维是思维创作受到佛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好友苑咸曾评价其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大多数学者从佛教角度研究王维,但同时也有人从儒、道角度来进一步阐释王维的精神世界。因此学界关于王维山水诗中的思想有很多论著。 本文是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理论成果和看法做一些总结,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近几年来有关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选择其中20篇综述如下: 一、佛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 张丽娟(2010)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出现,至今蔚为大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①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思想影响,多为佛道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和以自我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这种诗风包含着空虚与灵动这对矛盾统一的二级。同时作者还指出禅学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的影响,即:首先,在禅学理念指导下,山水诗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其次,诗歌能够艺术而辩证地处理动静描写使得意境玄远蕴藉;再次,王维诗歌的意象创构中多‘不拘形似’的运用;最后,多以简约的意象来表达意境,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② 台湾学者林明昌(2011)在《非禅而禅——谈王维诗的禅化》中一改前人王维诗歌“禅化”的说法,认为王维诗歌禅化是后人解读的结果。他从唐代禅诗传统说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与禅诗传统,以此传统发展形成中国的禅诗谱系,而且这个谱系与王维诗并无关联”。作者又从近代文艺学理论的角度运用多个学者的理论观点指出“后人将王维诗作解读为禅诗除因其习佛外,也有读者原本的解读权限”。作者还总结了林柏仪、杜昭莹、皮述民、孙武昌、杜松柏等禅解王维诗的成果。最后作者指出王维诗的解读由“非禅诗”转变为“禅诗”是由于解读方式和禅诗定义改变的结果。作者不随前人踪迹,大胆质疑“禅诗”的正确性。使我们必须在“王维禅化”这一观点上做出省察。③ 刘军(2008)通过《佛教与隐逸——王维诗歌浅论》中解读了佛教与诗歌的

浅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继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1689775.html, 浅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黄才俊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1期 摘要:王维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三大巨匠之一,就多才多艺而言,盛唐诸公没人能及得上他;就诗思入禅而言,也未见得有人能及得上他。在山水诗方面,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踵事增华,继承了自六朝以来山水诗某些大家的艺术成就,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使山水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继承;创新 王维的诗歌今存四百多首[1],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由于 他能透彻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差异,比一般诗人更深入地探索诗歌表现的特殊规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比起以往的山水田园诗来,多了绘画、音乐之美。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体现了盛唐诗歌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型风貌。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 一、王维诗歌中的继承 王维总结了自陶渊明、谢灵运以来山水田园诗发展中的全部成就,将初唐局限于别业的京洛山水开拓到行役、隐逸、边塞等多种生活中去,以多种风格描绘了北方雄伟壮丽的大漠长河、名山胜水、雄郡大邑,山林田园优美清空的环境,以及士大夫优游林泉的风雅情致。将南朝山水詩形象鲜明、重在观赏,陶渊明田园诗意蕴深厚、重在感受的两种表现方式融为一体,创造出既有名句,有和谐浑成的艺术境界[3]。 王维还在原有的山水田园诗上解决了运用动静虚实相生之理以简化意象,追求象外之趣的问题。在创造静美的意境和处理空间的表现方法等方面,为后世的文人诗和文人画树立了极高的艺术标准。由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从陶谢到王孟,山水田园诗由分而合,虽然选材范围不断拓宽,风格愈趋多样,技法不断进步,但对陶谢的基本表现方式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继承性,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流派。 (一)对陶渊明诗的继承 王维年轻时受开元前期诗坛思潮的影响,也很喜爱江左的文风。在《同崔傅答贤弟》这首诗里,他充分表露了对晋人风流的向往:“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诗人巧妙地将江东典型的美景、吴、晋史迹及名人遗迹穿插交织,利用歌行大幅度跳跃的特性,概括了盛唐人心目中的江左风流:九江青青的枫树,扬州淼漫的五湖绿林起兵的下江,谢灵运曾经游过的富春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石头城;那里有前溪歌等优美的文学艺术;有王羲之写过的曲

王维诗歌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在中国诗歌创作发展中源源流长,广泛存在的,王维只是集大成的佼佼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为唐代王维诗派的代表,王维既“精于画”,又“妙于诗”。正因为如此,他的诗对于绘画的美,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产生一种绘画无法追踪的特殊的艺术美。这就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美学特征,是对中国山水诗艺术的重大贡献。原因:他的诗画不但有各自的特色,而且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因此他作诗如作画,下字如下彩,往往运用画理剪取自然界那些最有特征,最富想象的水光山色入诗。从而突破了文字形象的间接性的局限,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诗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具有直接具体的可感特点,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描绘的形象,是更加鲜明具体的形象。由此产生了比他人的诗作更为强烈的画意。 既然诗和画都是视觉想象为主导的。这就启示我们:对王维地“诗中有画”,仅仅以诗析诗,从文学角度来分析,是难以阐发其诗地画意的,只有以画析诗,来作具体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品味其中地绘画美。 (一)王维的诗体现了绘画的色彩美 绘画再现客观物象的美得借助于色彩。王维是富于颜色感,他凭着对这种颜色感的敏锐感受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大自然光色变化的美。他的集子中不乏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是以山光水色作画幅的远影。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流向望无边际的远方。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可算是典型水墨淡彩画面。又如《终南山》中的“百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同样是一幅水墨构思的画面,这些历来被人们传诵和品赏。 再者,王维不但善用无彩之色,而且更多的用有彩之色。如《田园乐》其六就是一幅典型的工笔重彩的画。试看:“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诗中先勾勒景物,进而用“红”、“绿”两个颜色着色,使景物鲜明怡目。着色后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辨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更加迷人,经过层层渲染,再用那如丝浓鲜的对比色使诗境自成一幅浓笔重彩的图画。如不用如此鲜丽的对比色,很难表现出辋川的阳春美景。 其次,色彩并不是无情物,它本身赋有思想感情,画家可以用色彩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也同样可以用色彩来影响看画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段,也被王维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如:“绿色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红牡丹》)。“绿”与“艳”的组合,看似奇特,但正是这“艳”点出了绿叶浓,绿而旺盛的生命活力。不过它的气质又是那么闲静安祥,宁静得衬托着正在渐放着的,色彩层次丰富的粉红色牡丹,整个画面美丽和谐而又生机盎然;“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诗人在雨中怒发的桃花中感受到了春天大自然蓬蓬勃勃的生机,那浓艳的桃花,活跃跳动着,似乎马上就要燃烧起来;诗人奇特的联想体验了一种色彩的映照,在色彩中注入了“心灵的生气。” 不仅如此,色彩还有暖色、冷色之分。“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清浅百古滩,绿薄问堪把”“(《白石滩》),这些诗句既随类赋彩地反映了自然界景物“青”、“绿”等色彩,不仅给人造成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而又表现出这类色彩所引起的寒冷和宁静之感,真可谓情景交融。 王维山水诗大量的色彩描绘使文字概念增加了形象感,把抽象的情、意化为具体可感的实体,构成一幅幅具体生动,鲜明强烈的画面。 (二)王维的诗体现了绘画的线条美 王维的诗善于用极其简炼而又和谐的线条来“形天地万物”“贯山川之形神。”如“大漠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1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摘要: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王维的诗歌有着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本文主要阐述了王维山水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又透露出的一种浓郁的禅理意蕴。他诗中的山水景物的意象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又抛弃了自我意识从而达到空的禅境。本文用辩证的方法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进而力求探索和解读出王维山水诗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意境 正文: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王维的山水诗以其安逸闲适清幽淡远空寂超然而传诵千古,诗中蕴含的那种浓郁禅意之审美体验,更令历代诗人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品味不尽。王维把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山水诗的创作,追求韵味与情感的高度融合,意识到禅宗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契合,找到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体现了诗人的卓异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 (一)王维山水诗中透露出禅理意蕴的影响因素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

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也有很大关系。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王维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期,特别是禅意,正处在勃兴与发展的阶段。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王维早期受北宗禅的影响较大,后期则受南宗禅的影响较大,因为南宗禅与北宗禅讲究渐修不同,其特别强调顿悟,认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故无需选择山林寺庙趺坐修行,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做到“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由于其方法较灵活方便,尤其是能带发修行,为许多文人雅士所乐于按受。士大夫中竟相以谈禅为高雅,而佛门里能诗善文的高僧也很多,因此文人雅士与诗僧的交往是很多的,很多人还成了莫逆之交。 然而王维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二)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境与诗境美 1、诗中“云”意象的赏析 在王维的山水题材诗歌创作中,“云”做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而且他常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渭川田家》一诗: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他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送别诗大全 2011-11-16 12:29 12099xzc|分类:文化/艺术|浏览549719次 分享到: 2011-11-21 19:04 提问者采纳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唐卢纶)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爨嬲鞘 禅趣之美 ——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O俞美玉 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 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 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这一说 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 趣正是由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的。王维的山水诗 无疑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也是有理趣之美的诗歌典范。 王维山水诗的理趣即为禅趣。王维有很高深的佛学修为,他 先从师北宗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后倾心于南宗掸 法,从师神会禅师,深得禅学真谛。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 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有深刻的体悟。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 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 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慧能认 为心性虚空,所以广大天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而 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 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 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性,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 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 无疑王维对此心领神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王维把宗教体 会与其文学才华巧妙融合,形成他富有禅趣的有意味的形式—— 山水诗。 这些山水诗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禅理,其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 禅诗偈颂。一般的禅诗偈颂由于着意使用某种类比表现意蕴,常 常陷人概念化,沦为说理诗、说教诗、宣传诗,不但违反了禅学宗 旨,而且也缺乏审美情趣。而王维的情景交融的山水诗,在状景抒 情中充满着禅机禅理,而这禅机禅理与其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 着痕迹,形成了其独特的诗美——禅趣。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这首诗是他山水诗中脍炙人VI的佳作,诗中写春天山中月夜 景色,从字面上看是全写景的:夜,万籁无声,诗人也许伫立于山 林之中,或畅望,或沉思,这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它幽柔的清 光洒向深山丛林。这洁白的月光,使幽暗的山林显现出它丰富的 体态,那么明了,那么富有层次。抬眼四望,但见山谷空旷,幽谷草 长,溶溶月色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薄纱,整个山林显得静谧而安 详。然而这欣欣向荣的春山沉睡了吗?没有,月色“静”而不寂,春 山“空”而不虚,山鸟被月光惊醒,不时鸣叫几声,使“春涧”显得更 加空阔寂静,突出一个“静”字。但诗人所要描写的不仅是空寂的“静”,在“静”的画面中有动的生机,具有浓厚的生命气息。首句中的“落”字便是“静”中之“动”,是无形的但又存在于宇宙中的必然的“动”,同时又是借助于诗人想象产生的“动”,旨在把天上地下景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因此《鸟鸣涧》借诗情画意,表达了王维所深刻领会的掸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而不虚,静中有动。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 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一切万物可以在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 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 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 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 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牵无挂、无缚无累的自我 之性的,并因此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磐寂静的境界。而这 深刻而丰富的禅观是凭借其一幅恬静闲适、意境高远而丰富生动 的“春山月夜图”来表现的,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享受 同时,也给人以禅趣之美感体验,真正达到了“理之在诗,无痕有 味”的境界。这就是王维山水诗的理趣之美。 进一步说,王维诗中之景即是心中之景,是其禅理的感性显 现。禅宗认为,一切诸相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而是 人心造成的,“人心能造成相,也能脱离相,做到离相,也就成佛 了”。对此王维有“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体悟,因此无论空 山明月、石上清泉,还是深树蝉鸣都是人的自性生发。“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之空灵清妙的心性在感性上的沉淀。《鸟 鸣涧》是王维之“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虚空”的禅理的形象表现, 景与诗人在此融为一体,景即是诗人,诗人即景。王维的诗表面上 看似没有诗人自我形象、行为、主观意图甚至情感的表现,只有大 自然物象本身声、光、色、态的纯然呈现,而实际上是诗人的禅理 体验与审美体验的极为清楚、动人的表现,即是诗人自我巧妙的 显现。这是由于诗人心境极为澄明空寂,心生万象,而使景物自映 照于心而不必再着意去寻幽访胜了。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题 渊明饮酒诗后》中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是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 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陶渊明也好,王维也好,他们都是白 性圆满具足,无待无求,亦不着意之人,他们的精神已近乎庄子所 说的“圣人”境界,因此心明如镜,览照万物,万物自现于心而无待 其去望了。也就是说诗中一切景物皆由诗人心中禅意的自在生 发,加上诗人多才多艺的艺术才华,创造了意境优美的艺术作品, 即“有意味的形式”——富有禅趣的山水诗。 可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王维的山水诗往往是他心 灵的表现,是其禅理的艺术再现,它以静默素穆、意在象外方式表 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万物的一种体悟。王士祯说王维的山水诗“妙 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以“世尊拈花”、?‘迦叶 微笑”来喻王维之诗恰到好处,说明王维正是把禅理“无形有味”地 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构成了他诗歌的独特的美感体验——禅趣。 (俞美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004.10 万方数据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则,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顶峰,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著名的诗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本文将从复归自然的生命状态;王维诗歌中的“闲”与“空”;有声的诗歌,清雅的语言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自然人 中国诗歌在唐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无数的著名诗人。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唐代整个社会的开放风气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士人胸怀开阔、志向高远并且很多人都非常有个性,他们的生活与理想深深地影响着唐代的诗歌创作,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唐代之前,很多文人墨客由于政治道路崎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发挥,憎恶社会的污浊,不愿与当权小人同流合污,而归隐山林,在自然的怀抱里,畅叙幽情,由于远离世俗干扰,但是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寄托自己的政治情怀,总不那么纯粹。而唐代士人多为积极进取的文人骚客,他们漫游于山水之间,拥入自然的怀抱之中,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隐居的目的,而是出于自身爱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山水田园诗少了一种影射、暗示的色彩,反而使得诗歌显得更为纯粹。东晋之后,山水游赏常反映到诗文中来。但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则是到唐代才开始的。唐代的文人骚客在踏入仕途之前,大多有了丰富的漫游经历,漫游的地点为繁华的都市与风景瑰丽、壮观的山水之间,这种漫游山林的习惯一来直接为唐代的诗人的提供了丰富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在提高他们自然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将人自身与自然拉近,并在两者之间进行思考,并建立联系,这在诗歌创作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诗歌中有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等创作手法,这些手法在人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自然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通过这些可见、可触、可闻的自然景物传达内心中那极其强烈而又无形的情感,我们可以借用一首词来说明人的情感与自然事物的关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展现及成因

- 150 -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山水诗人,又是南宗水墨画派的创始人。由于长期的贬谪与隐居,兼之有画家的素质与禅学的修养,使他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力有较高的水平,笔下的山 光水色达到了与自然契合无间的程度,其山水诗也创造出清新幽美的意境。苏轼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领略到王维山水诗幽美的意境: 一、“诗中有画”诗画结合的意境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都是调动各种手段,从层次、色彩、光线、动态、音响等多种角度来描写山水景物,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山居秋暝》就是十分典型的一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好像是一幅山水的大背景,是画面的整体。三、四两句,写山中景物:明月松林,清泉浣石。一句有光,一句有声;一为所见,一为所闻,互相映衬而又自然地融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极其生动的画面美。五、六句表现人的活动,但并无对人的直接描写,仅有“竹喧”、“莲动”四字,人物完全融化在山水景物之中。另外,先写“竹喧”,然后交代是浣女归来;先写“莲动”,然后说明是渔舟穿过。这种写法,突出了作者在视觉、听觉上的一刹那间的鲜明感受。 这首诗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卷。由于作者注意构图、着色、映衬,以及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的对比变化,因而把雨后清幽的山林,松间明月的清光,溪中泉水的声响,竹林里女孩子们的笑声,荷花丛中缓缓穿行的小舟,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它写出了诗人在山林中的丰富新鲜的感受,于和谐圆润之中,显现出空灵的神韵之美与淡雅的宁静之美,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在山水诗中表现画意的美学追求。 中国的山水诗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其主要原 因,应是以下两方面。 一是到了唐代,中国的山水画开始成熟,山水景物在画中开始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特别是王维等开始独具一格的水墨山水画以后,中国的山水画不再只重形似和描绘,而是更重视神似和表现,重视人与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重视作者个性和心灵的物化。这种追求静默,追求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精神,与山水诗是完全相通的。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把握和表现山水景物的个性,致力于达到景与情、心与物、形 与神、意与境,直至人与自然宇宙的完全合一,在这一点上,王维的山水诗与山水画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是王维能够做到“诗中有画”的根本原因。 二是到了唐代,近体格律诗已成熟定型,律诗中出现大量的对仗。王力先生曾指出:“所谓对仗的范畴,差不多也就是名词的范畴。”(《汉语诗律学》)在一联诗里,主要靠名词和少量的形容词连缀成句,往往会构成静态的意象。王维的写景优美的诗句中,有不少是无动词句,如“古木无人迳,深山何处钟。”等。这种诗句破坏了诗的叙述功能,改变了诗作为“时间艺术”的原有意义,赋予了它静态呈示的作用,使“诗”与“画”的界限在无形中被悄悄地冲淡了。所以,山水诗发展至唐,由于格律的成熟定型、对句的大量使用,大大增强了表现静态山水景物的功能。这也是王维的山水诗能够达到“诗中有画”这种境界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二、充满隐逸情结的空寂意境 王维在抒写自然山水的空寂之美时,常常会表现出超然物外的隐逸心态。“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就是诗人这种心态的典型写照。由于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往独来的归隐生活写得非常美,如《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可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无心于世事而甘心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的闲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写的一组小诗,大多很精致,有如精美的绘画小幅,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尤为透彻。在空寂的诗境中,始终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了,只有因寂静而形成的直觉印象。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木茉芙蓉花,山中自发红。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一则说:“不见人”,再则云“人不知”,复又说“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啊!而王维则不然,因他正是借助这种寂寞细细体察隐含自然生机的空寂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林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怅惘,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由此可见,诗人 莫丽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阜新) 123000摘要: 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本文集中论述其诗体现出的“诗中有画”,诗画结合;充满隐逸情结和禅趣的清幽意境及其成因。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美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张明非 古往今来能诗会画者固然不少,但罕能并臻其妙,而王维却得天独厚。他“文章冠世,画绝古今”(《纯全集》)。《诗活总龟》把他在诗画方面的成就与杜甫、顾恺之相提并论,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其实,王维不只擅长作诗、工于绘画,而且妙通音律。正是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之成为诗坛上声名卓著的大家,杜甫也曾用“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表示对他的钦佩。王维诗很有特色,与他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已经指出他的诗富于画意。到了宋代,苏试进一步用“诗中有画”作他的考语,因其精辟允当,屡为后人征引,广泛流传,此后便成为对他诗歌的定评。 其实,凡以景语入诗,即是用文字代替绘画使用的线条和色彩来刻划形象,都可以叫作“诗中有画”,山水诗尤其如此。自晋宋到唐,三百年间,有成就的山水诗人不独王维一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同时的还有孟浩然,李白和杜甫也颇多山水之作。他们的诗虽各具特色,但大都鲜明如画。然而,本来可以用来概括他们共性的“诗中有画”却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特征,足见他在这方面高人一筹,有独到之处。 不妨将他与山水诗的创始人谢灵运作一比较。谢灵运为了再现大自然的风貌,“惨淡经营,钩深索隐”(沈德潜《古诗源》),努力探索山水诗的表现技巧。他有两句诗:“白云抱幽石,绿条媚清涟”(《过始宁墅》),用最能反映春天气象的绿色,与白色互相映衬,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又将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山、水、木、石,由上而下,次第写出。两句诗展现了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他诗中另外两句:“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也是异“句”同工。由此可见。注意色彩的鲜明协调,考虑景物的选择刻划,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文心雕龙·物色篇》说得好:“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明确指出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早期山水诗以追求形似为最高标准。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批评只求形似是比较幼稚低级的阶段,不足为法。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实践都说明,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不仅注意形似,更注重神似;不要求毫发毕现,重在传神写意。通过画家精心选景,巧妙构思,运用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不仅从浓淡的变化中,甚至从画面的空白处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形神俱似为最高境界,以含蓄、淡雅、空灵见长,这是中国画的特点,也正是在这一主要方面,王维的诗与之有相通之处。比如,他有一首《汉江临泛》,其中有两句是说汉江的浩渺宽广,他却不对汉江作直接正面的描写,而是着笔与它有关的天地和山色,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样写虽不像谢诗那样具体可感,一目了然,却耐人寻味,给读者以丰富联想的余地。试想,说汉江之水连囊括万物的天地都无法容纳,仅一江之隔的对岸山色都显得朦胧不清,若有若无,其浩荡宽阔则可想而知。所以(《弇州山人稿》说它“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昧”。这样的例子在王维诗中比比皆是。如为了突出山的高大而着墨于云气的变幻:“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为了表现山的深幽却描写花和树:“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李处士山居》)为了渲染薄暮静谧的气氛,写“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前一句说渡头是最喧闹的地方,此刻唯余落日,四周的安谧可想而知;后一句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两句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感受到田园的和平恬静。王维的许多山水诗都是如

王维山水诗

说说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摘要:盛唐伟大的诗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他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他一生留下的四百多首诗歌,有许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流传。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诗中有画,宫商迭奏;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 “诗的意境”又称为“诗境”,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所创造的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所以诗中选取的意象的特点,即诗中多个意象组合成的意境的特征要符合人的情感。王国维曾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据这一标准,我们来看王维的作品: 唐朝诗人王维,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外,鲜有堪于比美的。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王维的一生创作了400多首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在诗坛上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画之美——虽是诗,却有画的意境 山水画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将他观察到的景物,用手中的色彩,去表达其事物的内涵意境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山水诗实际上就是意境的画,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告诉我们王维的山水意境深远,诗中有画,意境深远,其艺术构思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清代画家方熏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山静居画论》)说的是描写虚的东西,来表现现实的东西。例如:《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四句写远景的诗句,就用“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些虚而飘渺的境界,向我们展示了水域宽阔,水流狭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其中的一个“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写成“海市蜃楼”,这样虚无缥缈,却能真切表现出“前浦”波澜壮阔景象。 诗人王维把国画中水墨山水的运笔之法,巧妙地用到了诗歌的字里行间。他把眼中观察到的景物,经过字词的酝酿,巧妙地遣词造句,表达出了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他是一位集诗歌、绘画、音乐、书法等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