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密室的生活

密室的生活

6《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每课一练学习指津

迈耶?莱文(1905~1981),美国作家,创作关于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小说。代表作《非法移民》。迈耶?莱文一九零五年生于芝加哥,当过新闻记者、演员、摄影师,是一个小说家。他写了许多反映犹太人生活的短篇小说。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是德籍犹太人。她留下来的日记使她名闻遐迩。16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安妮的日记由于公司女职员的保存而留了下来,之后公司的女职员又转交给生存下来的奥图·弗兰克,1947年安妮的日记便出版,成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安妮日记》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前不久。这个不到16岁就被纳粹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

本文是《纽约时报》一篇书评,写于1952年。当时,《安妮的日记》刚刚在美国出版,远没有现在的影响力。迈耶?莱文在评价《安妮日记》时,能忠实于安妮的思想、心灵,在大量引用原著内容的同时,还运用对比论证法揭示《安妮日记》的经典意义和艺术价值。迈耶?莱文用书评的方式,诠释对文学经典的定义,探寻对“生命存疑的最佳答案”。用安妮·弗兰克勇敢、阴郁、机智、自我怀疑等,表达那个特殊年代“青春时期的剧码”,无疑对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沙场点兵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安妮·弗兰克日记太细腻详实,不能硬邦邦地贴上“经典”的标签,但是又没有比“经典之作”更贴切的称呼。年幼的安妮·弗兰克勇敢、阴郁、机智、自我怀疑,几乎完美地表达了青春时期的剧码。但她的书可不是要放在图书馆架上的经典书籍。它是温馨而坦然的表白,值得一读再读,玩味书中的真情与喜悦。

②就别的层面来说,这本书也可称之为经典。它是在一个小女孩生命巨变的两年中完成的。安妮·弗兰克居住在令人惊讶的环境中:她跟其他七个人躲在她父亲在阿姆斯特丹办公处后的秘密房子中。这部日记述说一群犹太人担惊受怕要被纳粹逮捕的生活。就事实来说,此书与约翰·和西所杜撰的小说《猫》一样,算是史实文件。

③书中并没有故意赚人热泪的犹太人故事,没有矫揉造作的惊悚情节。事实就足以证明它与凭空捏造的故事不一样,安妮·弗兰克的日记洋溢着快乐、爱情和新发现。它有厌恶的部分,有仇恨的时刻,但是它的逼真令人惊讶不已,如此贴近,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共同性。这些人可能就是街坊邻里,他们如同家人的情感,他们的压力和满足都是四处可见的人性。

④因为这本日记并非事后回顾的作品,它记载了每一刻颤抖的生命——安妮·弗兰克的声音成了六百万被屠杀犹太人的灵魂之声。很难说书中的哪一层面较“重要”,读者完整感受书中的经验时,会忘记其双重意义,因为读者会觉得很亲切,似乎这个少女就窝在旁边的沙发上。

1.阅读第一段,作者说《安妮的日记》不能“硬邦邦”地贴上“经典”的标签,如何理解“硬邦邦”和“贴”的含义?

2.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评《安妮的日记》为经典的原因。

3.联系选文,概括经典的内涵是什么?

4.怎样理解第二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5.联系全文,怎样理解划线句的含义?

拓展延伸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她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6.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7.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

8.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

6《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每课一练

一、1、与传统经典名著相比,《安妮日记》更亲切,文中语句:“似乎这个少女就窝在旁边的沙发上”。

2、内容“真”,“书中并没有故意赚取人热泪得到犹太人故事,没有矫揉造作的惊悚情节”,而是“洋溢着快乐,爱情和新发现”。

感情“善”,“仍相信人们在内心深处是善良的”,“我想一切都会恢复正常,残酷也将告终,和平与宁静将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架构“实”,“她的日记不断在成长,有架构结实的小说的张力”,“这出小女孩成长的鲜活心理剧,掺杂着团体的外在危险,使她的日记从多数平面的日记中脱颖而出”。

3、温馨坦然地表达青春时期的剧码、逼真贴切地反思二战时期的史实。

4、、类比手法,突出《安妮日记》内容“真”,“书中并没有故意赚取人热泪得到犹太人故事,没有矫揉造作的惊悚情节”,而是“洋溢着快乐,爱情和新发现”。

5、《安妮日记》以一个15岁少女的心灵,折射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犹太人受到纳粹迫害的史。

二、拓展延伸:

6.(1)幸存者的个人记忆,特点: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消失快,不易传播。(2)文化记忆,特点:以文化形式保存,可循环。(3)集体记忆,特点:进入社会,在历史中留存。

7.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富有震撼力和创造性的文化记忆。

8.直面创痛,理解灾难;灾难记忆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成为社会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方式要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人们要倾听、理解灾难,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