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

家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考虑,主流电影的创作、制作,包括宣传必须整合在既定的价值体系之内,而不是使它置之于外。

主流电影应当在不同的叙事形态中建立一种共通、共享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故事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不应当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准入证

我们所谓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种文化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理念。它是衡量与判断事物的终极文化标准。这其中包括历史(是非)观、道德(善恶)观、社会(正邪)观、伦理(荣辱)观、审美(美丑)观等。现在,我们应当避免不同叙事形态的电影在文化核心价值观上的相互错位,避免不同影片类型在终极文化标准上的相互偏离。本土电影产业应当在总体上整合文化精神架构,实现中国电影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互通与共识,进而赢得国际市场上的普遍认同,为目前的电影发展提供一种确实可行的文化路径。

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无论在投资动机、运作方式、赢利模式、美学风格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差异,都应当倡导、敬守、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把文化精神的承传作为不同电影形态的共同使命。电影的不同形态,只是在功能上各有侧重,而并不能够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上相互对立,不能把电影不同形态的划分原则视为划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依据。对民族情感的伤害,对国家形象的嘲讽,对正义精神的亵渎,对性别差异的歧视,在任何一种电影中都应当受到限制、受到禁止;无端的暴力、变态的性爱、扭曲的人性在任何一种电影中都应当受到唾弃、受到指责。不能因为是所谓的艺术电影,就可以在所谓批判现实主义的口号下,肆意扩大对社会生活的负面表现,把人的现实境遇描写得暗无天日,好像电影拍得越黑暗,作品的思想内容越深刻;也不能因为是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就可以漠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是非,掩盖正义与邪恶的尖锐冲突,把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平面化、简单化;更不能因为是商业电影,就可以赞美邪恶、颠倒黑白、混淆荣辱,用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取代人类历史发展的正义法则。相对于印刷时代来说,现代人对文化的承传与认同,更多是通过影像语言来完成的。我们现在读解一种影像的符号系统,实际上就是在体验、理解一种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系统。如果我们希望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不可能不注重影像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们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于人类基本伦理道德的信守、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都不能够离开影像媒介,特别是不能离开具有广泛覆盖空间与巨大受众群体的主流电影。为此,主流电影应当在不同的叙事形态中建立一种共通、共享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所谓共通、共享就是在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表现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中确认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即在发扬艺术创作个性风格、尊重艺术创作审美规律的同时,弘扬共有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进而言之,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故事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不应当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准入证。我们应当把和谐、仁爱、孝敬、忠诚作为核心的文化观念来整合不同艺术作品的精神图景,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成为支撑不同叙事形态的共同根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升华出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把过去那种凸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政治理念,推延到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之后,使观众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文化核心价值的确认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而不是把一个政治的理念置放在整个艺术作品的“前页”进行昭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更不应当成为一种标签贴在艺术作品的表层形态上。

文化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一种“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而不是在叙事情节之外的精神旨义,它应当成为支撑艺术作品故事内容的文化根基。观众通过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和

故事情节直接感触到的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力量,在这种艺术形象的基本精神图景中感悟、理解出的是关于人性的、道德的、伦理的文化内容,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政策的内容。使观众认同电影的文化的存在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确认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今合一、中西融汇的文化取向

不论是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还是中国电影的现实境遇都证明,我们不宜在电影文化的层面上过多地强调所谓民族的差异性。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特别是在中国电影越来越依靠海外市场来支撑其国际化生存发展的格局下,一味地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会强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乃至抗衡、冲突,起码会加剧不同文化之间原本存在的隔阂与对立,这样不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延展,不利于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空间里弘扬与传播中国文化。所以,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确认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进行广泛传播,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今合一、中西融汇的文化取向。影片《我的长征》在表现红军转危为安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再现了血火交汇的湘江之战等重大战役,而且把红军进入彝族区从阴森的铁牢拯救奴隶的情节置放在红军的万里征途中,这样红军既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拯救之师。他们所进行的革命就不只是一种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动,而成为一种真正的为天下人民求解放、为所有百姓求平等的崇高的人道主义行为。这种叙事情节对于扩展中国电影的文化心理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确认电影是一种艺术商品、一种文化产业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来进行电影的创作。其实,不论是探讨两代人的感情隔膜,还是表现同代人的情感裂变,主流电影中所表述的叙事主题,都应当具备一种能够让观众所喜爱、所认同的文化母题。影片《云水谣》把一个拥抱着爱情梦想、厮守终生的动人故事,置放在两岸变迁的历史格局中,对中国式的言情电影与主旋律电影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整合,把过去那种单一的作为叙事题材的爱情影片,变成了一种可以兼容不同电影因素的叙事类型来处理;把电影历史叙述中的个人情感的主题与现实社会中的国家政治主题进行“交叉剪辑”。在电影叙事中,台湾政治动荡的风云、海峡两岸的历史藩篱是阻断华夏儿女美好爱情的重要因素,为此,消除两岸之间的重重壁垒,促成祖国统一的千秋大业,成为这部爱情电影中最为关键的潜台词。影片所讲述的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中华儿女的骨肉亲情,不仅成为支撑这部电影的情节基础,而且也成为消融两岸往日阴霾与岁月坚冰的一种感性力量。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叙事策略不仅在文化层面上整合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而且作为一部由海峡两岸明星共同出演的主流电影,它的象征意义与叙事情节同样具有文化影响力。

相对于电影艺术的个性化表达,电影对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一个更为复杂和久远的事,因为它包括了对大众情感、道德、精神诸方面的无形因素的引导与重构。要改变人的文化态度,特别是要改变群体的文化态度,提升群体的精神文化指数,有些时候要比改变他们的物质生活更为艰巨、更为长久。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历史使命确实任重道远。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

家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考虑,主流电影的创作、制作,包括宣传必须整合在既定的价值体系之内,而不是使它置之于外。

主流电影应当在不同的叙事形态中建立一种共通、共享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故事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不应当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准入证

我们所谓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种文化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理念。它是衡量与判断事物的终极文化标准。这其中包括历史(是非)观、道德(善恶)观、社会(正邪)观、伦理(荣辱)观、审美(美丑)观等。现在,我们应当避免不同叙事形态的电影在文化核心价值观上的相互错位,避免不同影片类型在终极文化标准上的相互偏离。本土电影产业应当在总体上整合文化精神架构,实现中国电影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互通与共识,进而赢得国际市场上的普遍认同,为目前的电影发展提供一种确实可行的文化路径。

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无论在投资动机、运作方式、赢利模式、美学风格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差异,都应当倡导、敬守、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把文化精神的承传作为不同电影形态的共同使命。电影的不同形态,只是在功能上各有侧重,而并不能够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上相互对立,不能把电影不同形态的划分原则视为划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依据。对民族情感的伤害,对国家形象的嘲讽,对正义精神的亵渎,对性别差异的歧视,在任何一种电影中都应当受到限制、受到禁止;无端的暴力、变态的性爱、扭曲的人性在任何一种电影中都应当受到唾弃、受到指责。不能因为是所谓的艺术电影,就可以在所谓批判现实主义的口号下,肆意扩大对社会生活的负面表现,把人的现实境遇描写得暗无天日,好像电影拍得越黑暗,作品的思想内容越深刻;也不能因为是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就可以漠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是非,掩盖正义与邪恶的尖锐冲突,把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平面化、简单化;更不能因为是商业电影,就可以赞美邪恶、颠倒黑白、混淆荣辱,用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取代人类历史发展的正义法则。相对于印刷时代来说,现代人对文化的承传与认同,更多是通过影像语言来完成的。我们现在读解一种影像的符号系统,实际上就是在体验、理解一种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系统。如果我们希望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不可能不注重影像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们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于人类基本伦理道德的信守、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都不能够离开影像媒介,特别是不能离开具有广泛覆盖空间与巨大受众群体的主流电影。为此,主流电影应当在不同的叙事形态中建立一种共通、共享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所谓共通、共享就是在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表现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中确认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即在发扬艺术创作个性风格、尊重艺术创作审美规律的同时,弘扬共有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进而言之,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故事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不应当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准入证。我们应当把和谐、仁爱、孝敬、忠诚作为核心的文化观念来整合不同艺术作品的精神图景,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成为支撑不同叙事形态的共同根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升华出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把过去那种凸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政治理念,推延到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之后,使观众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文化核心价值的确认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而不是把一个政治的理念置放在整个艺术作品的“前页”进行昭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更不应当成为一种标签贴在艺术作品的表层形态上。

文化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一种“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而不是在叙事情节之外的精神旨义,它应当成为支撑艺术作品故事内容的文化根基。观众通过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和

故事情节直接感触到的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力量,在这种艺术形象的基本精神图景中感悟、理解出的是关于人性的、道德的、伦理的文化内容,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政策的内容。使观众认同电影的文化的存在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确认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今合一、中西融汇的文化取向

不论是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还是中国电影的现实境遇都证明,我们不宜在电影文化的层面上过多地强调所谓民族的差异性。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特别是在中国电影越来越依靠海外市场来支撑其国际化生存发展的格局下,一味地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会强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乃至抗衡、冲突,起码会加剧不同文化之间原本存在的隔阂与对立,这样不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延展,不利于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空间里弘扬与传播中国文化。所以,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确认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进行广泛传播,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今合一、中西融汇的文化取向。影片《我的长征》在表现红军转危为安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再现了血火交汇的湘江之战等重大战役,而且把红军进入彝族区从阴森的铁牢拯救奴隶的情节置放在红军的万里征途中,这样红军既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拯救之师。他们所进行的革命就不只是一种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动,而成为一种真正的为天下人民求解放、为所有百姓求平等的崇高的人道主义行为。这种叙事情节对于扩展中国电影的文化心理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确认电影是一种艺术商品、一种文化产业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来进行电影的创作。其实,不论是探讨两代人的感情隔膜,还是表现同代人的情感裂变,主流电影中所表述的叙事主题,都应当具备一种能够让观众所喜爱、所认同的文化母题。影片《云水谣》把一个拥抱着爱情梦想、厮守终生的动人故事,置放在两岸变迁的历史格局中,对中国式的言情电影与主旋律电影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整合,把过去那种单一的作为叙事题材的爱情影片,变成了一种可以兼容不同电影因素的叙事类型来处理;把电影历史叙述中的个人情感的主题与现实社会中的国家政治主题进行“交叉剪辑”。在电影叙事中,台湾政治动荡的风云、海峡两岸的历史藩篱是阻断华夏儿女美好爱情的重要因素,为此,消除两岸之间的重重壁垒,促成祖国统一的千秋大业,成为这部爱情电影中最为关键的潜台词。影片所讲述的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中华儿女的骨肉亲情,不仅成为支撑这部电影的情节基础,而且也成为消融两岸往日阴霾与岁月坚冰的一种感性力量。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叙事策略不仅在文化层面上整合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而且作为一部由海峡两岸明星共同出演的主流电影,它的象征意义与叙事情节同样具有文化影响力。

相对于电影艺术的个性化表达,电影对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一个更为复杂和久远的事,因为它包括了对大众情感、道德、精神诸方面的无形因素的引导与重构。要改变人的文化态度,特别是要改变群体的文化态度,提升群体的精神文化指数,有些时候要比改变他们的物质生活更为艰巨、更为长久。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历史使命确实任重道远。

编导艺考不可不知的中国电视电影常考知识点

编导艺考不可不知的中国电视电影常考知识点 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现为中央电视台),建于1958年5月1日,同年6月15日,该台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发端。 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1960年根据广西民间传说故事拍摄的故事片《刘三姐》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带有买办性质。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 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 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着。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着《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着。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电影讲义》是该校之教材。 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1926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出版。

经典电影赏析课程论文

经典电影音乐赏析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及其与电影画面的关系 任课教师:张振江 学院:__管理学院__ _______ ___________ 专业:连锁经营管理 班级:__连锁经营管理122本科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刘礼平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122020402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11月19 日

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及其与电影画面的关系 摘要:电影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渲染、烘托氛围,塑造人物性格、抒发人物情感。在电影画面中,有恰如其分的音乐,更能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增强剧情的表现力,还有从视觉外的听觉中吸引观众。 。 关键词:烘托,人物情感,剧情。 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描绘作用,渲染及烘托画面的情绪及气氛 在电影中的不同时刻会采用不同的背景音乐,这些音乐对于描绘电影片段的感情色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在电影《英雄》中,打击乐是以背景音乐出现的,虽然只是伴奏,但却是贯穿了整部电影。把打击乐融汇到电影中,能充分体现强弱快慢的旋律特征。使电影有了很强的层次感。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使电影的情节此起彼伏,有快有慢。影片采用鼓的敲击乐非常适合剧情的发展,剧情悬念叠起,起起伏伏,让观众的心随之紧张、不安、猜测、担忧。敲击的鼓点时时震撼着人的心灵,使人们时时担心前面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情况,让观众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担忧。这就是打击乐为《英雄》烘托气氛达到的最佳效果 说明电影背景时代,更有真实感和历史感 在《活着》这部电影中,背景音乐充分说明了这部影片所处的时代,音乐的时代特征很明显。例如影片的一大特色—皮影戏,在电影中有很多富贵唱皮影戏的片段,而这个音乐作用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说明了时代特征—民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片段,有许多歌唱革命,建设,歌颂毛主席的音乐,这和当时时代特征很相符。 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 音画对立,在对立中反衬电影主题或情节 总体来说,电影音乐是服务于电影画面的,主要有音画对立和音画同步。音画对立是指音乐和画面情节是不一致反而是相反的。这有点反讽的意味。在电影《美丽人生》中,讲的是的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故事,一对父子被抓进了集中营,父亲骗儿子说是在做游戏。电影中的音乐没有表现出面临死亡的悲痛深沉,反而是欢快,惹人发笑的。这在轻松的音乐中,反衬出父亲在面对死亡,保护亲人生命时的智慧和勇气,还有大爱,更加显示出纳粹分子的可战胜性。 音画同步,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 音画同步,就是音乐在情感和节奏上和剧情画面一致。也就是正面衬托作用。在电影《狮子王》中,父子俩在静静地仰望满天的繁星。木法沙温和地对辛巴说:“你看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他们就是那些死去的国王。有一天,我也会到那上面去的,但我将永远俯视着你,指引你生活的方向”。这段对话中运用的是《荣耀大地》这首曲子,这里刚开始的音乐是由弦乐在低音区轻轻的演奏,表现出木法沙对自己与儿子的未来的遥想,希望儿子将来能够继承父业的对话画面。当他们父子俩边谈话边嬉戏时,先前轻柔低沉的音乐突然转到高潮,随后他又快速的滑下,到后面的音乐回归于平缓而抒情,同时也表现出父亲对儿子谆谆教诲之中所折射出来的责任与关爱。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 《电影赏析》是电子声像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电子声像专业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并对电影艺术理论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本课程将对各种电影基础理论加以讲解,并在分析影片时综合运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影分析方法和技巧,对于电影作品有较专业的剖析和阐述。 本课程将从电影艺术的各个维度对电影作品进行解构,让学生熟悉视觉和听觉元素构成,了解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熟悉电影发展历史和风格流派,了解电影作者的视听语言构思和处理方法,熟悉电影艺术大师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对于当今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有自己的分析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课程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课程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的艺术风格。 (2)本课程在教学中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讲授电影作品分析相关的知识,而且可涉及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3)本课程应重视结合实例讲授。对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进行搜集和分析,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观赏,并阅读相关资料,课堂教学与课下资料整理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 (4)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观摩优秀电影作品的同时,从中领会到电影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并能够从影院经营者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5)教学要求有三个层次: 了解:即做到知道,识别。 熟悉:即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并能归纳总结。 掌握: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于实际

2、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电影概述 第一节世界电影发展梗概 一、电影的诞生 二、电影艺术的起源 三、电影的发展 第二节中国电影发展梗概 一、起始阶段 二、发展时期(1922—1926) 三、危机时期(1927—1931) 四、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1932—1937) 五、中国抗战电影(1937—1945) 六、战后中国电影(1946一1949) 七、“十七年”起落期(1949—1966) 八、“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 九、新时期的繁荣(1978至80年代末) 十、“后新时期”(1989年至今) 第三节电影艺术思潮简介 一、发明之初的分歧 二、电影语言的确立 三、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四、苏联蒙太奇学派 五、好莱坞类型电影 六、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历史转折点 七、再现美学的实践和理论 八、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九、苏联社会主义现实电影 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自从全球化趋势加剧以后,传媒产业就在日益发达当中,电影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成为西方想象东方的载体。很多学者都把学术兴趣转移到电影或者是电影的相关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 一、理论反思 随着高科技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播放器的各种检索功能为老电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观看形式,也对传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影是依赖于胶片来制作幻觉,但是画格本身却是精致的,这种错觉的呈现是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影能够做到挽留演员的生命表象,胶片可以使得静止的瞬间复活。白话现代主义是从经济、技术上大众文化的对应产物,白话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形式,是个人的表达形式,在公共场所能够被他人认同,它与方言不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流通。白话现代主义可以分析在语言上有很多差异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现代经验可以补充现代主义白话理论,使白话主义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涉及了很多现代性的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危机以及性别等。这些经验在当时的文化当中都有呈现。 二、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 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中

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在2008年,好莱

中国人必看的十大经典抗战电影

中国人必看的十大经典抗战电影(转) 文/守望月儿 今年日本又有议员去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了,我们只能去谴责,除此还能做什么呢?罪恶的历史可以原谅,但是绝不能遗忘!就让我们去观看经典抗战电影,重温一下当年抗战的艰辛吧!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 电影内容: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贤淑善良,在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结为夫妇。婚后一年,抗战爆发,孩子呱呱坠地,取名抗生。忠良参加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忠良在南京险遭敌人枪杀,后又被敌人俘虏,备尝艰辛。家乡沦陷后,忠良的弟弟忠民及其在乡村小学的同事婉华加入了游击队;老父被敌人吊死;素芬带着孩子和婆婆逃回上海。素芬进难民收容所服务,悉心照管孤儿。 二、《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 电影内容:女学生江玲玉在上海某大学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玲玉不顾姨母和表兄周家荣的阻止,毅然参加救亡演剧队,沿京沪线宣传抗日。不久,她与同队青年音乐家高礼彬相爱。抗战胜利后,玲玉与礼彬成婚。 三、《地道战》(1965年) 电影内容: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当地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及时应变,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几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敲钟报警献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坏,幸亏区长赵平原带领游击队和民兵及时赶到,群众幸免于难。…… 四、《铁道游击队》(1956年) 电影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刘洪为大队长、李正为政委的铁道游击队,活跃于山东临城、枣庄一带铁路线上。日本侵略军小林部队及其特务队长冈村视他们为心腹之患,千方百计进行围剿。不久,抗战胜利,李正伤愈归队,率队赴临城阻遏国民党军队北上,救出了芳林嫂,并迫使小林残部投降。 五、《平原游击队》(1955年) 电影内容:1943年秋,为粉碎日本侵略军“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游击队队长李向阳奉命牵制日军驻守县城的松井部队,阻敌进山增援,同时保住李庄的粮食。松井恐老窝有失,被迫撤出李庄急返。最终李向阳终于全歼松井部队。 六、《地雷战》(1962年)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艺理论(含电影理论) 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复试分数线 、报录比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文艺理论(含电影理论)试题 文艺理论部分(75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8题,共8分) 1.文艺学有三个分支,包括:文学理论、()和()。 2.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四要素,包括作品、作家、()和()。 3.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美学论战的三家是朱光潜、蔡仪和()。 4.提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等戏剧叙事美学原则的是()。 5.中国宋词有两大流派,分别是()和()。 6.古罗马贺拉斯在其()一书中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 7.康德三批判中,与美学联系最密切的是()。 8.《艺术与视知觉》的作者是()。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3367675.html,1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3367675.html, 2招生专业名称(代码):一、【戏剧与影视学】(130300) 研究方向: 01、电影理论与美学02、中国电影史03、当代中国电影04、外国电影研究05、电影档案 06、影视创作及理论07、电影产业 招生人数:20人。推免一般1人左右,统招19人二、初试考试科目 1、思想政治理论 2、外国语(英、俄、日任选一种) 3、文艺理论(含电影理论) 4、中外电影史 获取更多电影资料馆考研专业考研笔记资料、考研历年真题以及完整版答案解析复试历年真题、考研信息导师信息核心电影期刊论文等可以联系电影资料馆考研专业课QQ:一六五八,二四,五三四三获取更多信息笔记资料试题答案报考信息

论述类文本郑炀《中国电影应如何面对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始终根植于中国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在动画电影的发展史上则尤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例如《过猴山》《宝莲灯》等,都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也借助它们对经典文学或民间故事的影像化重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标识注入至“中国故事”之中,在国际上形成了能见度极高且被公认的“中国学派”。 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影像化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形象与经历的塑造、叙述,并未拘泥于仿造《西游记》或《封神演义》中的旧有叙事,而是努力使之与现代审美观念无限趋近,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当代意识。在片中,李靖与哪吒之间的刻骨仇恨被置换为崇高的“父爱”.被哪吒“抽筋剥皮”的小龙王敖丙则成为了纯粹而崇高的友情象征,曾经悲壮而残酷的哪吒自刎被替换为一个无法逃避的宿命“天劫”……由此可见,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与名著与传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之前多数引起市场轰动的经典改编作品,也几乎都依循了这种颠覆性的模式,例如逍遥浪子形象的许宣(《白蛇·缘起》)、顽童形象的唐三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追求自由恋爱的“天神”(《大鱼海棠》),等等。

但是,这种在表面上看来过度解构经典的创作倾向,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如今对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负面评价,亦多集中于对其颠覆传统文化或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哪吒形象与经历的不满。但是反观这些影片的拥趸,则多数抱着自顾自的娱乐心态,把影片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鲜少去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本不去触及。 两种意见之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断层,究其原因,正是杰·瓦格纳所谓的“近似式改编”所致——影片虽以一种与原著近似的修辞技巧和表达观念进行创作,但实际上却与原著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构成了另一部艺术作品。 有意思的是,西方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的改编,多集中于莎剧、圣经故事和希腊传说。例如,近期被翻拍的《狮子王》取材于《哈姆雷特》,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的主要情节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纸牌屋》的故事内核源自《麦克白》,《七宗罪》《黑客帝国》等都是从圣经故事中汲取灵感,《诸神之战》《特洛伊》等则源自希腊神话。 可以看出,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塞吉欧·莱昂内曾说:“阿伽门农、埃阿斯、赫克托尔是过去的西部牛仔的原型,西部片中的人物则被导演搬进了神话世界。”也就是说,当经典文本通过改编穿梭至

浅谈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内容摘要: [ 论文关键词]电视电影现状前景[论文摘要]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其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 论文关键词]电视电影现状前景 [论文摘要]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其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电视电影的起源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办电视台,宣告了电视媒介的诞生。由于人们对这一新鲜事物大感兴趣,一时间待在家里看电视节目蔚然成风。以美国为例,原来已成为美国人固定消闲方式的“周末举家上电影院”被彻底破坏,这就造成了电影观众人次的急剧下降,尽管当时的电视技术只能提供质量很差的画面,但由于电视的新鲜性、免费观赏、节省外出的额外费用以及体力消耗等,足以弥补早期电视艺术造成的观赏缺陷。从此以后,电视艺术就以其传播的迅速性在大众传播领域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传播媒介,并对电影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艺术形式——电影与最强势的传媒——电视,从40年代开始了激烈竞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二、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 和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只有10年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瞬间,但这毕竟是电视电影开创性的10年,在这10年中,中国的电视电影走过了一段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自1996年1月1日开播以来,每年播出上千部影片。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电影频道中心面临必须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电影产量不断下滑,电影频道节目编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从1998年开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节目,并拍摄故事片,由此掀开了中国拍摄电视电影的序幕。 在最初的尝试中,“第一次吃螃蟹”的电视电影人把重点放在独立拍摄影片上,主要参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刻画与镜头的运用等,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并且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为了达到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降低成本的目的,尽量选择场面小、情节比较紧凑、人物相对较少的题材。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是杨亚洲导演的《别了,冬天》,其主演为喜剧明星牛振华,女主演是陶红。影片故事类似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对于后来的

中国30年经典电影

导演:张铮/主演:陈冲、刘晓庆、唐国强 推荐词:本片以真假小花与哥哥三人的情感纠葛,展现出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影片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流传至今。 ●《哪吒闹海》(1979年) 导演: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 推荐词:这部优秀动画片的背后是几十人近4年的心血。导演王树忱是为数不多的留学苏联的专业动画美术人才。其绘画风格、配乐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 ●《天云山传奇》(1980年) 导演:谢晋/主演:石维坚、王馥荔 推荐词:这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大胆而有深度地揭示出“右派”这一特定时代的悲剧群体,并从多个角度探索悲剧的根源。 ●《庐山恋》(1980年) 导演:黄祖模/主演:张瑜、郭凯敏 推荐词:优美的自然景色、真挚的男女情恋,构成了一部抒情的风光片。影片以景生情、以景抒情、借景写情,描绘猫游记山河之妖娆,展现人物爱国之情怀。 ●《牧马人》(1982年) 导演:谢晋/主演:丛珊、朱时茂 推荐词:影片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围绕主人公许灵均的命运,展示出普通人身上真善美的光辉,并用深沉的笔触挖掘出深刻的生活哲理。 ●《人到中年》(1982年) 导演:王启民、孙羽/主演:达式常、潘虹 推荐词:影片以朴实无华的故事、饱蘸深情的画面,展现出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成为具有强烈现实主义批判锋芒的时代力作。 ●《城南旧事》(1982年) 导演:吴贻弓/主演:沈洁、张丰毅、张闽 推荐词:影片根据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影片中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有人评价它: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外国电影鉴赏论文

一:影片《泰坦尼克号》演绎了杰克和露丝的旷世之恋,征服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一个是贵族小姐,一个是流浪青年,这样的爱情本就吸引人,更何况是由一对璧人来演绎。从未瘦过的凯特那时的脸圆润饱满,眼神清澈,不知换了多少套华丽的服饰,不堪忍受买卖式婚姻的她对自由充满了向往,一旦进入穷人的世界就像飞出笼子的小鸟,尽情奔放,露丝与杰克跳舞的镜头十分具有感染力,她努力融入杰克的生活也是电影的一条线索,她学会了双腿分开骑马,学会了吐口水,学会了像个爷们儿那样抽烟,当然也终于鼓足勇气与杰克牵手。 而那时的莱昂纳多还拥有着尖尖的下巴,一出场就引起了观众的一阵赞许声。爱情戏方面,从两人第一次见面,到露丝跳船自杀,再到船头飞翔,每个经典情节都能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尤其是两人在船头上比翼双飞的画面,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响起,台词是“you jump i jump”,试问谁能不感动? 大船开始沉没,电影的泪点逐渐增多。海水渐涨船已倾斜,除了慌乱拼命求生的人们,还有曲未终人不散的乐队,还有相拥在床上的老夫妻,还有给儿女讲故事的母亲,当然还有尽力维持秩序却终因杀人而内疚自杀的船员,看《泰坦尼克号》时,纸巾是必备的。结尾处,杰克慢慢沉入海底,那张年轻美好的面孔逐渐远去,露丝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吹哨,也是最大的泪点,哭过之后看着老年露丝将海洋之心沉入海底,一段爱情终于画上句号。 二: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爱国主义主题如何体现背后的人性尺度?试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部佳作与美国其他战争题材影片不同的地方:一是它真实复原了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二是它通过“八个人找一个人”的奇崛感人的情节,塑造了性格迥异的士兵形象,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折射出了真实动人的人性光辉;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 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十年后中国电影诞生于北京。与之相比,中国儿童电影的诞生则要晚一些。张之路在《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中说:1922年到1949年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的孕育和萌芽时期。它的准备和引领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电影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中国大陆共拍摄了23部少年儿童影片。我国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而第一部儿童电影短片是1922年杜宇先生编导的《顽童》。第一部长儿童故事片是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而对儿童电影的理论与批评实践则出现得更晚一些。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电影的史前时期(1896-1904)和萌芽时期(1905-1921),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批评,但在中国无声片的探索和发展时期,即1921年至1932年间,中国不仅产生了电影批评,而且形成了中国电影批评的第一个传统伦理批评模式。根据对1949年前的对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史料的检索,笔者发现较早出现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的时间也基本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兴起于30年代和40年代,其数量较少,但也基本反映出当时理论批评家们对儿童电影的理解。因此,本文的论述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1921年至1949年。 作为一种进入中国的新兴事物电影,一开始便被中国的有识之士认作是教育和改良的利器。在此之前,梁启超为了开启民智,大力提倡小说,将小说之地位提升到与传统之诗文一样的地位。他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之所以对小说寄予如此厚望,是因为小说较其他中国古典文学文体诗、文、赋等,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为普通百姓所接受。然而,随着电影的产生和传入中国,电影所具备的通俗易懂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因为普通民众阅读小说毕竟还需要识字,而观看电影却不需要识字。同时,电影本身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会直接打动和吸引观众。因此,当电影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普及开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就敏锐地发现了电影的这个优势,除了让电影承担娱乐、认知的作用外,还要让其承担教育的重任。例如,1912年1月,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电全国,要求各省都督办社会教育。在发往各省的电文中称社会教育,亦为今日急务,亦要求宣讲时辅佐有益之活动画影

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

电影赏析论文

对中国“大片”的一点思考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片似乎都跳入了一个怪圈,就是要大。所谓大片,顾名思义就是表现的题材要大,投资和成本要大,执导影片的导演和制片公司要大,希望获得的收益要大。至于其他,也就无关紧要了。 就拿三部大片《英雄》,《无极》,《夜宴》来说,这三部大片是让我对 中国大片无语。说实话我宁愿花钱去电影院看美国大片也不愿意在优酷上免费看 中国大片,这不能说我不爱国产,是因为中国大片我是说爱你不容易啊! 当我们以严格的电影艺术的审美范式来审视这些大片的时候,你会发现, 这些大片仅仅是堆砌了一串眩人的耳目的视听符号。当这些符号被抽离后,它们 仅仅剩下一堆干瘪的躯壳。 当剥掉这些大片华丽的外表,我们会发现可供诠释艺术内涵的地方渺渺无 几。它们不仅总是受中国武侠文化快意恩仇,刀光血影的影响,还充当着对民族 和国家意识的“伪”述说的角色。一部影片除了让你眼花缭乱的排场让你惊叹,好 像其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味。总之我们的大片是情节必须曲折,曲折得让你看不懂。 是武侠中加点奇幻,奇幻中加点科幻,科幻中加点惊悚,惊悚中当然还要言情, 言情最好还要是穿越。反正是要让你看不懂,不然还叫什么大片呢?综合以上那 么多的元素,带给观众也就是“大片”了,外表风光无限,可里面呢?呵呵,你懂 得! 现在的中国大片似乎都喜欢改编于一些经典。像《画皮》,《夜宴》。但 是不仅仅是简单的改编,否则还怎么体现我大片的真正意义呢?我们的尺度一定 要大,口味一定要重。撇开《画皮》开头没多长时间就大尺度不谈,《夜宴》是 把尺度放大到口味让你受不了。我记得有个女角色也就出现过三次。上来就被大 王子强暴,在上又被王猥亵,最后上镜直接被毒死!高中时我看《雷雨》时感觉 很好看,怎么看到《夜宴》怎么觉得怪怪的?我想如果这个影片没有周杰伦参加 的话,票房绝对要降一个0,如果请其他哪位来演的话,我估计导演要陪得连内 裤都要去典当!幸好,正因为大,《夜宴》有发哥和巩俐的演技来挽回点颜面。 但是发哥那句:“我泱泱大国......”怎么感觉这台词有点像每晚某播啊? 我们的大片,商业色彩太重。首先是制片,你没有个几个亿你都不好意思 跟外国片子打个招呼。再者,我们要请当时红得发紫的明星来参演,什么流行歌 坛新星,国际“某”,反正能邀请的都行。有了这些再加上上映前通过媒体吹几个

北影考研-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电影创作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解析答案

【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 院系: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研究方向名称:电影创作理论与历史研究方向介绍: 该研究方向培养交叉型电影研究人才,兼具“电影艺术本体研究”(Film Art Reseach)和“电影研究”(Film study,含史论与文化研究)两个领域,在聚焦于影像、造型及声音等本体的基础上,拓展至文化、历史与产业研究领域。 业务课一名称: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 业务课一介绍: 艺术理论与电影基础理论是对艺术、特别是电影进行综合研究,描述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各艺术门类的学问和知识、在其基础上深度探讨电影艺术的特质和创造规律,而且还是艺术工作者、特别是电影工作者拓展事业、提高艺术品味和创作底蕴的重要思想和观念源泉。因此,艺术理论和电影基础理论是任何一名有志于电影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 业务课二名称:电影文化与创作综论 业务课二介绍: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该科目着重考察考生对电影艺术本体理论的理解情况,即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要素、规范及规律的了解情况,同时,考察对电影研究(史论、文化与产业)的掌握情况。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学术型)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电影基础理论》陈晓云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中国文化读本》叶朗著 《什么是艺术》(美)沃特伯格著 《艺术概论》赵彬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浅谈中国电影文化

浅谈中国电影文化 当《捉妖记》狂赚20多亿票房,当《煎饼侠》一跃成为票房黑马,当《小时代》系列充斥各种纸醉金迷依然博得大众眼球,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的电影文化究竟从何处来,应该往何处去? 近年来,国家不断倡导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国家的文化建设。而电影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其本质也是要呈现一个国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民意等方面的影响力。而近年来国内电影的剑走偏锋,着实让我们该放慢脚步仔细思考以下电影的艺术性和价值性。 2010年1月,国家《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首次对电影产业提出具体规划。2015年11月,国务院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成为电影业内热议话题。该草案的正式出台,足以看出国家对规范电影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为电影强国提供法制保障所做的努力。 那么,究竟目前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现状如何?我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水平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事实上,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是处于一种矛盾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电影作品数量的激增,另一方面是电影给中国观众及世界观众带来的文化冲击力作用反而越来越小,特别是对中国观众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及心理认同并没发挥出相应的重要作用。相反,在中国不断改革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观众离自己民族文化与民族性电影越来越远,而从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和娱乐片带给当下中国观众的影响更大,美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在中国早已经全面着陆。中国观众大多数不喜欢观赏自己国家出产的影片,特别是占观影主体的年轻人都以国外影片作为首选片。中国观众的观影态度,似乎陷入了一种影视鉴赏怪圈。 首先,电影制作数量猛增而不代表电影软实力的增加。电影产量数字高,但质量匮乏,粗制滥造,再多的影片出产也是垃圾,与文化自身、文化软实力毫无关系,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中空状态。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现在主要依赖各个大导演的真实水平和才华。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过度娱乐化、题材同质化,因此中国电影需要补“文化”的课,这不仅仅是指电影表现的内容、传达的文化诉求,也是指整个电影文化生态的建设。 其次,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无法抵御美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强烈竞争。中国

中国知名影视机构一览表

中国知名影视机构一览表 1. 中国电影集团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英语: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也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电影公司。 2. 海润影视 目前国内最大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年平均产量电视剧400多部剧集,制作业绩已超过大多数国营公司。2003年海润影视获得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海润影视不仅以规模化占据市场份额,更以号召力强大的品牌效应、品牌价值笑傲群雄…… 1.广告公司到影视制作公司的成功转型 海润影视被中国传媒界评为:中国年产量最高、获奖最多、品质最好、在民间最具知名度的影视制作公司。海润影视正逐渐从一个成功的影视制作公司晋升为一个更具规模化、规范化的影视制作企业。 1991年至2000年海润国际广告连续十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广告公司之一。1993年,海润进军民营影视制作发行。海润影视短短8年就向社会制作发行了《警察本色》、《陀枪师姐》、《二马》、《肥仔妈咪》、《粉墨奇冤》、《捕蛇行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大人物李德林》、《可爱先生》、《永不瞑目》、《九九归一》、《致命邂逅》《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都市丽人行》、《三少爷的剑》、《沉星档案》、《故事2000》等三十余部优秀影剧作品,工作业绩卓著。其中《永不暝目》等许多电视剧不但捧红了陆毅、徐静蕾等一大批青年优秀演员,还为海润赢得了中国长篇电视剧金鹰奖。 2.国内最大的民营影视公司,实力不逊“国家队”和几大“地方队” 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年平均产量电视剧600多部剧集,无论是在电视的生产规模还是社会反响上都成为中国民营电视制作公司之翘楚,且在各个方面均不逊色于电视剧的“国家队”和几大“地方队”,制作业绩已超过大多数国营公司。2003年海润影视获得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证书。海润影视不仅以规模化占据市场份额,更以号召力强大的品牌效应、品牌价值笑傲群雄。 全国热播的作品《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一双绣花鞋》、《一米阳光》、《平淡生活》、《重案六组》、《长恨歌》等有着令人惊叹的收视率。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业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而真正的奇迹不是这个了不起的数字,而是海润影视产品的质量。一个公

中国经典电影

中国经典电影 001.1923:《孤儿救主记》张石川 002.1933:《姊妹花》郑正秋 003.1934:《神女》吴永刚这部影片代表了中国无声电影的思想艺术成就004.1934:《大路》孙瑜诗意电影,左翼电影的经典作品 005.1934:《渔光曲》蔡楚生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006.1934:《桃李劫》应云卫中国有声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007.1937:《马路天使》袁牧之风格极为独特,典型的中国式影片 008.1947:《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最优秀的进步电影之一 009.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中国传统电影艺术风格的经典作品010.1947:《假凤虚凰》佐临早期经典喜剧作品 011.1948:《万家灯火》沈浮中国早期电影艺术杰作 012.1948:《小城之春》费穆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经典佳作 013.1950:《我这一辈子》石挥具有深度人文关怀的电影 014.1951:《误佳期》朱石麟、白沉(香港)香港经典喜剧作品 015.1956:《祝福》桑弧1957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016.1959:《林则徐》郑君里、岑范具有民族化风格的历史传记片 017.1959:《林家铺子》水华1983年12届葡萄牙菲格拉福滋国际电影节评委奖018.1962:《李双双》鲁韧 019.1963:《农奴》李骏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大奖 020.1963:《早春二月》谢铁骊中国具有争议的禁片 021.1963:《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台湾)1963年第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 022.1964:《养鸭人家》李行(台湾)台湾“健康写实”电影代表作 023.1971:《秋决》李行(台湾)反思文化电影作品 024.1972:《精武门》罗维(香港)中国经典功夫片 025.1973:《侠女》胡金铨(香港)新派武侠片经典作品,1975年第28届法国戛纳电影节综合技术大奖 026.1979:《蝶变》徐克(香港)香港新电影的开山之作 027.1979:《疯劫》许鞍华(香港) 028.1980。:《天云山传奇》谢晋1981年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 029.1982:《城南旧事》吴怡弓1983年第2届马尼拉电影节金鹰奖最佳故事片030.1983:《风柜来的人》侯孝贤(台湾)台湾新电影里程碑作品 031.1984:《一个和八个》张军钊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 032.1984:《黄土地》陈凯歌第五代发标之作 033.1984:《玉卿嫂》张毅(台湾) 034.1985:《黑炮事件》黄建新黑色幽默经典佳作 035.1985:《警察故事》成龙(香港)中国功夫片和西方警匪片的有机融合036.1986:《盗马贼》田壮壮

世界经典电影赏析论文

世界经典电影赏析论文 ——《阿甘正传》

[摘要] 电影《阿甘正传》是美国的一部经典励志电影,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阿甘单纯、善良、乐观、执著、并且积极面对现实的生活经历。虽然他的智商只有75,虽然他被称为傻子,但他拥有的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宝贵品质却深刻阐释了善与爱的非凡力量。阿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吃惊的奇迹,取得了正常人都难以匹敌的成功,这也许是一种必然。 [关键词]《阿甘正传》; 简单;善良;执着;人生观; 一、电影内容简述 阿甘是生活在美国南方一个小镇上智商仅为75的青年,他的妈妈是一位伟大而坚强的母亲,她常常鼓舞阿甘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阿甘在越南战争中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两个挚友——布巴和丹中尉,善跑的天赋不仅挽救了阿甘的生命,同时也挽救了自己的战友并因此受到了约翰逊总统授予的荣誉勋章。但是好朋友布巴却牺牲了,丹中尉也被战争夺去了双腿。因战争受伤而修养的阿甘喜欢上了乒乓球,并因球艺精湛而成为乒乓外交的使者来到中国参赛,成为中美建交的历史功臣和见证者。退役后的阿甘为了实现好友布巴临终前的心愿买了一艘捕虾船,将之取名为珍妮,并收获了大笔的财富。然而母亲的去世却让阿甘决心做一名义务割草工,这时珍妮忽然回到了阿甘的身边,但却又在一天凌晨悄然离去。因此阿甘进行了长达三年的长跑生涯,在一天感到疲惫重新回到家乡时,他收到了珍妮的来信并见到了他的儿子和身患绝症的珍妮,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最终珍妮还是离世了。故事的结尾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独自坐在椅子上回想沉思。 二、电影内容感悟 阿甘的母亲曾说“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的味道。”每个人的天资不同,在成长过程中对生活的态度不尽相同,生活轨迹也大相径庭,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如今,像阿甘这样简单执着的人又有几个。这种简单的执著让阿甘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他也只为此踏实、不懈、坚定地奋斗,直到目标完成,新的目标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若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